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教学详案 教学详案
22 《礼记》二则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4.初步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重点词语,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2.反复诵读课文,读出韵味,读懂文意,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背诵全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吗?“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强调“四书”“五经”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它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教学相长.(zhǎng)学.(xiào)学半兑.(yuè)命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其/此之谓乎三、整体感知1.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教学反思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
部编八下语文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上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教案】【当堂达标】
22《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含答案)
《<礼记>二则》练习◆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弗.学(fú)男有分.(fèn)天下为.公(wéi)B.嘉肴.(yáo)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己(wèi)C.学.学半(xiào)选贤与.能(jǔ)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jīn)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能力题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并翻译课文。
2、了解说理的方法,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并翻译课文。
(重点)2、了解说理的方法,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难点)学习过程:第一则:《虽有嘉肴》1、《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这些警句都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2、读准音,认准形嘉肴(yáo) 兑命(yuè)学(xiào)学半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4、译文:教参版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5、内容分析与板书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因实践出真知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短文主旨: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
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第22课《礼记》二则一、基础与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弗.()教学相.长也()旨.()兑.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答案】yáo fúzhǎng zhǐyuèjǔmùguān fèn wù【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弗”应读“fú”,本义拼成“fó”,“与”应读“jǔ”,不要拼成“yǔ”。
2.选出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老有所养/养生送死B.天下为公/此为何若人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子其子D.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答案】B【详解】A.“养”的意思分别是“供养”“养活”;B.“为”的意思都是“是”的意思;C.“独”的意思分别是“老而无妻”“单独”;D.“故”的意思分别是“因为”“因此”。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故选C。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详解】B.“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学”同“敩”,教导;C.“与”通“举”,推举,选举;D.“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故选A。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详解】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导学案
22虽有嘉肴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导学案礼记二则导学案课时内容目标1. 了解《礼记二则》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2. 学习《礼记二则》中的经典语句和典故,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修养,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课前准备1. 整理课本内容,准备复述和解读《礼记二则》的精彩语句和典故。
2. 准备个别百科网站的链接,供学生查找关于《礼记二则》的相关背景知识。
3. 准备一些道德小故事,供学生解读和思考。
学习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和同桌交流并概括出本课号为《礼记二则》的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a. 《礼记二则》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b. 这两则典故分别出自哪里?c. 这两则典故都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d.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践行这些道理?二、阅读理解(约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a. 《礼记二则》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写的?b. 简述《礼记二则》的主要内容。
c. 第一则《慎絅》,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典故和道理?d. 第二则《二顾野狐》,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典故和道理?三、典故解析(约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解读第一则和第二则典故的故事情节,并总结出每则典故表达的道理。
2. 学生分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并讨论是否有其他解读方式。
四、品德剖析(约10分钟)1.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则和第二则典故中的道德意义和教育启示。
2.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各种道德价值观的方法和策略,并展开讨论。
五、应用拓展(约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道德小故事,要求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道德意义。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礼记二则》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课文中的主旨和重点。
2. 教师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下一课的课文,并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本古代典籍——《礼记》。
这是一本关于礼仪、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正是因为《礼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针对《礼记》这一主题,设计两则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典籍。
一、导学案一:礼仪之变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探究礼仪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引发学生兴趣,并渐进式预告本课内容。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讲师的辅导下,阅读相关《礼记》文献,学习中国古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并结合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一步思考礼仪之变的原因和特点。
3. 示范与实践:以学生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设计一幅《礼制演变图》,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说明。
4. 讲解与互动:讲师围绕学生的展示和说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形式,开展课堂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礼仪文化的演变。
5. 总结与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和反思,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传统。
二、导学案二: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贴图、短片等多媒体材料,讲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听讲师课程的同时,对比不同版《礼记》文献,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和发展。
3. 示范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阅读相关《礼记》文献,把握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出小组总结报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夯实基础】1. yáo yuè xiào zhāng wéi jǔ2. BEA.旨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B.学古今义均为“学习”。
C.子古义:以……为子,今义:儿子。
D.修古义:培养;今义:修理]3.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设喻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教与学的关系论述,说理浅显易懂。
2. 我们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 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4. 都反映了人们对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片段研读1. mù guān fèn wù2. (1)诚信(2)憎恶(3)兴起(4)用门闩插上3. (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2)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却并非自己想私藏。
4. 大同社会是古代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社会,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气【拓展阅读】1. (1)停止⑵即使(3)直(4)锋利2. DEA,表递进;B.表修饰;C.表顺接;D,表转折]3. (1)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成为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 《礼记》二则教案与反思
22《礼记》二则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1.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2课预习卡。
第1课时教学《虽有嘉肴》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光耀千古的作品,儒家典籍“五经”就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你们知道“五经”分别指哪几部作品吗?预设《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师:“五经”中的《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虽有嘉肴》就出自《礼记》,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篇文章阐述了怎样的思想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由儒家典籍的“五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嘉肴..(jiā yáo)弗.食(fú)教学相长.(zhǎnɡ)学.学半(xiào)自强.(qiǎnɡ)兑.命(yuè)2.示范朗读,读准节奏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本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生自由练读,交流明确)预设多用对举句式,句式整齐,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3.译读课文,积累词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测试题(含答案)第22课《礼记》二则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嘉肴(yáo) 学学半(xiào)B.矜寡(guān) 讲信修睦(mù)C.兑命(yuè) 选贤与能(yǔ)D.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móu)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_________ _______(1)虽有嘉肴(_)(2)弗食,不知其旨也(_)(3)教然后知困(_)(4)选贤与能(_)(5)矜、寡、孤、独(_)(6)女有归(_)(7)谋闭而不兴(_)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学学半_ B.然后能自反也C.选贤与能D.矜、寡、孤、独、废疾者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弗学,不知其善也B.故曰:教学相长也C.故人不独亲其亲D.使老有所终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B.盗窃乱贼而不作C.故曰:教学相长也D.货恶其弃于地也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D.综合性学习。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八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后练习(含答案)
22《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3)不知其善.也善:好(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
答案:二、预习与交流(一)文学常识:1. 《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西汉/戴圣《礼记》《周礼》《仪礼》2.《礼记·学记》/教育学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yáo)(qiǎng)(jiāo)(zhǎng)(yuè)(xiào)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一)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知识归类2.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最、达到极点;今义:到(2)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思、旨意。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贫穷。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
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探究
3. 素质方面: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但是,对于《礼记》这样的经典文献,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礼记》二则,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礼记》二则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3. 随堂测试:在随堂测试中,学生们能够准确地回答有关《礼记》二则的问题,表现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他们在测试中展现出良好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正确解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意义。通过测试,学生们能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分析古代文献的技能。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
2. 请结合《礼记·大同》的内容,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大同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我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和谐、公平、充满爱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人们能够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新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公开课优质课导学案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2《礼记》二则 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配答案
《〈礼记〉二则》师生共用导学案主备:徐春红备课时间:2018-6-11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及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主题【资料链接】: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
《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虽有嘉肴》【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学(jiὰo) 是故自强自反4、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合作探究】1、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2、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检测】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本文的中心句是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
学习《大道之行也》【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家经典之一。
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
“五经”是《》,《》,《》,《》,《》。
2、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男有分.()货恶.()其弃盗窃.()乱贼.()陶后鲜.有闻()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配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配答案《〈礼记〉二则》师生共用导学案主备: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6-11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及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主题【资料链接】: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
《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虽有嘉肴》【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学(jiὰo) 是故自强自反4、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合作探究】(8)力恶.不出于身()(9)外户....而不闭()(10)是谓大同()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通:。
(2) 矜寡孤独通:。
【合作探究】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拓展延伸】1、“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2、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板书设计】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虽有嘉肴》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学半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满足生存需要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同社会安居乐业满足发展需要男有分,女有归物尽其用满足精神需要人尽其力【教(学)反思】《虽有嘉肴》答案:【预】3. 即使/味美 /最好的道理 /困惑 /好处 /同“”,教导 /所以 /自强不息 /自我反思4.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
1.基础字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门闩()
2.解释下列词
大道:
分:归:
乱贼:作:
大同:
鳏寡孤独:
选贤举能:
讲信修睦: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划分节奏,理解文章大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合作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提示: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提示: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