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而言,自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与“环境价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价值 :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是一种 “消费性价值”。消费就意味着对消费 对象的彻底毁灭,因而自然物对于人的 资源价值或经济价值是通过实践对自然 物的“毁灭”实现的。
而“环境价值”则是一种“非消费性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通过对自然的消费,而是通过对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魏娟
第十章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第一节生态价值观 第二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完善
第一节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价值观的涵义

二、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三、重构生态价值观的对策

一、生态价值观的涵义

1、生态价值(ecological value)是生态 环境科学术语,指哲学上“价值一般” 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 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 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 系上的伦理判断, 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 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 判断。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一种“存在 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与其他自 然物种一样,都是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中的 一个普通的“存在者”,它们都必须依赖 于作为整体的自然系统才能存在(生存) 。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平衡是一切自 然物(也包括人)存在的必要条件,在这 个意义上说,自然物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 整体对人的生存具有“环境价值”。

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证明,如果仅仅依 靠管理环境变化的方式,可能会改善一 时一地的环境质量,但无法摆脱“先污 染后治理”的道路,无法从根本上和全 局上改善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维环境管理”的思路与目前国际 上倡导的一体化环境战略思想是一致的 。“一体化”既强调了“综合”和“多 管齐下”,即从改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和技术等影响环境的各因素和途 径入手,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 时,强调多种途径的统一协调和整体推 进。

第三,自然界系统整体的稳定平衡是人 类存在(生存)的必要条件,因而对人 类的生存具有“环境价值”。
详解 环境价值

人也是一个生命体,也要在自然界中生 活。人的生活需要有适合于人的自然条件:可 以生息的大地,清洁的水、由各种不同气体按 一定比例构成的空气、适当的温度、一定的必 要的动植物伙伴、适量的紫外线的照射和温度 等等。由这些自然条件构成的自然体系就构成 了人类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作为人类生存须 臾不可离开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的“家园”, 是人类的“生活基地”,因而“生态价值”对 于人来说,就是“环境价值”。

从经济价值看,

只要一个经济主体拥有对自然资源的使 用权,他就拥有处置这个自然资源的权 利,因为他无论如何处置这个经济资源 (如砍伐森林),都没有损害他人的经 济利益,对其他人在经济上都是公平的 。(此观点显然损害了他人利益)
广东江门核燃料项目被叫停

西方现代发展观和当代主流经济学,仅仅看 到了自然界对人的“经济价值”,而没有看到其 “环境价值”,因而它讲的“公平”仅仅是“经 济公平”,在经济公平背后隐藏着的环境问题上 的“不公平”被忽视了。

“生态价值”主要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地球上任何生物个体,在生存竞 争中都不仅实现着自身的生存利益,而 且也创造着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的生存 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生物 物种和个体,对其他物种和个体的生存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价值)。
第二,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种及其
个体的存在,对于地球整个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都发挥着作用,这 是生态价值的另一种体现。
自然的“保存”实现的。

例如,森林对于人来说,具有“经 济价值”和“资源价值”。要实现森林 的这种价值,就必须把森林砍掉。只有 如此,森林才能变成“木材”进入生产 领域,以实现其经济价值。与此相反, 森林只有在得到保存(不被砍伐)的条 件下,其对人才有“环境价值”。当人 类把森林作为木材消费掉以后,森林以 及它对人的环境价值也不复存在。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现代环境管 理必须是管理社会、管理经济和管理环境变化的 三维管理。管理环境变化途径,是常规地治理和 修复被污染和破坏了的环境。管理社会和经济途 径,是调控社会经济行为的环境效应或三者之间 的交互作用,目的是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 负荷,减轻管理环境变化途径的压力。

这就使人类生存陷入了一个难以克服的 “生存悖论”:如果我们要实现自然物 的经济价值(消费性价值),就必须毁 灭自然物;而要实现自然的“环境价值 ”,就不能毁灭它,而是保护它。也就 是说,人类不改造自然就不能生存;而 改造了自然,又破坏了人的生存的环境 ,同样也不能生存。

解决这个生存悖论的唯一途径就是,必须把人 类对自然的开发和消费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稳 定、平衡所能容忍的限度以内。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以维护自然生态 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2、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价值论基础
心理学角度的概念: 生态价值观,是指被个体或群体赋予了 社会或者个人意义的关于生态方面的观 念,这样的观念能使人在内心产生高兴 之类的积极情感体验,且在实践中愿意 付之以行。个体的生态价值观包含了个 体关于生态方面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 向成分。


生态价值观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 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 方面。

要实现我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现实转型 ,必须采取“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战略。除 了通常意义上的环境管理内容之外,“一体 化”的环境战略还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政治领域,国际上倡导建立“ 环境良治”。而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导下,重点解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干 部政绩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及 其环境保护责任等重大体制和制度改革 等问题。

生态价值表现为:
生态的经济价值、 生态的伦理价值、 生态的功能价值。

“生态价值”概 念是“生态哲学” 的一个基础性概念 ,因而研究生态文 明,必须弄清生态 价值的含义。ຫໍສະໝຸດ Baidu 十八大报告中第 一次使用了“生态 价值”概念,标志 着我党提出的“科 学发展观”已经超 越了西方建立在工 业文明基础上的不 可持续的发展观, 成为与生态文明时 代相适应的可持续 的“新发展观”。
数据显示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 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 多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多 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 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 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
数据说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 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向 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 质量逐步恶化。目前,中国近三分之一 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 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 干净的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10 大城市中,中国占3座城市,一亿多城 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 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 系的价值观;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 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 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 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任务之一,标志着我 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 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第二,在经济领域,世界可持续发展大 会要求各国建立可持续生产模式。在我 国,正在推进经济增方式的转变。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又要通过产 业政策引导现有粗放经济活动的集约化 和生态化改造。

第三,在社会领域,约翰内斯堡峰会要 求各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而我们在 倡导适度、合理消费的同时,通过信息 公开和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等方面不断扩 大与加强。

第四,在技术领域,主要任务是研发和 普及两类技术: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 态修复技术;二是低资源能源消耗、低 污染排放和低碳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 。

第五,在文化领域,要倡导树立生态文 明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伦 理。解决“法律授权不足、体制地位不 高、能力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问题,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前所述,自然界对人具有两种不同的价 值,即“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或环境 价值)。环境价值具有“公共性”,即同一个自 然环境,对于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来说 具有同等的环境价值:它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同等 的健康生存的环境条件;这个环境如果遭到破坏 ,也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生存,对谁都没有 例外。
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以后,中 国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 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 %。“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 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 式已使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 环境容量达到极限,造成了灾难性问 题。

要解决这种不公平,就必须追问造成这种“ 不公平”的责任问题:

关于这一点,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为的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只有 减少人类 对自然的 消费,维 护自然生 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 能力,人 类才能可 持续地生 存下去。
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基本关系:

首先,从实践论(人本学)的关系看,人 是主体,自然是人的实践和消费对象。在这个 关系中,只有当自然物进入人的生产实践领域 ,作为生产的原料被改造时,自然物才具有了 价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源价值”和“经 济价值”。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所引 发的后果,一方面使人获得了生活资料,满足 了人的消费需要与欲望;另一方面也使自然物 在人的生产与消费中被彻底毁灭,失去了其本 来的存在性。
谁为了经济私利破坏了公共环境,谁就应该为此 承担侵害他人享有环境价值权利的责任。责任原 则就是从公平原则引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则。解决 公平问题,必须通过追问责任来实现:谁破坏了 自然环境,谁就应该为他的行为承担经济责任, 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才是公平的。

例如,如果要求有原始森林的国家或 地区不开发(砍伐)这些原始森林,那么, 享受这个公共环境的其他国家,就应该对这 些国家或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因为这些国家 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公共环境牺牲了自己的经 济利益
以下四点已包含在上述内容
(二)强调对未来责任的关怀未来价值 观 (三)强调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 (四)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平等的环境平 等观 (五)强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 持续发展观。

责任与公平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有制度 上的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责任 原则”和“公平原则”是环境文明制度 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内容


(一)强调对自然界义务的环境保护价值观
我国步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从环境与发展 关系的变化规律看,环境的变化不只是一个自 然过程,而且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 要解决这样一个“世界问题复合体”,不从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途径入手是难以 奏效的。

地球生态系统是所有地球人的生存 环境,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地区、 集团或个人的生存环境;同样,某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局部自然环境,也不是这 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某些人的环境,而是 这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所有人的环境。这 就是环境价值的“公共性”。

因此,如果某些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破 坏了自然环境,就不仅破坏了其自身的生存环 境,也破坏了所有人的生存环境,因而就是侵 犯了其他人享有这个环境的权利,即侵犯了他 人健康生存的权利。由环境价值的“公共性” 所引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公平原则:任何企 业、个人为了经济私利对环境的破坏,都是侵 犯了他人享有环境价值的权力,这就是不公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