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教案名称: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 培养孩子们观察和探索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空气的存在。

二、教学准备:1. 空气瓶、塑料袋、纸杯、蜡烛、打火机等实验用品。

2. 关于空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每天都呼吸着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我们能看到它吗?”以此来引入今天的主题——认识空气。

2. 讲解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资料,讲解空气的定义、特点以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例如,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却充满了我们的周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3. 实践环节(20分钟)(1)空气在哪里?让孩子们用塑料袋在空气中捕捉空气,让他们感受空气的存在。

(2)空气有重量吗?准备两个相同的空杯子,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不装水。

然后把两个杯子放在天平上比较,让孩子们发现空气是有重量的。

(3)空气能帮助燃烧吗?在点燃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倒扣的玻璃杯,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帮助燃烧。

4.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空气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请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空气,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物演示和实践活动,以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们积极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好空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教学难点:探究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用品、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几个空气传导装置、电扇、氧气气瓶、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3.实验用品:水杯、吸管、气球、蜡烛、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讲解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空气污染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吗?2.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将讲解一门新的科学课程,空气科学!”3.引导学生思考与空气有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呼吸时会感到清新?鱼为什么需要水来呼吸?Step 2 空气的组成1.分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并汇报讨论结果。

2.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由许多气体混合在一起的。

3.利用实验器材展示空气中的氧气。

4.实验演示:将一个蜡烛插在水杯中央,点燃蜡烛,再用一个杯子罩在蜡烛上,杯子底部有水。

等蜡烛熄灭后,再通过吸管从上面注入氧气,保持片刻,然后再点燃。

引导学生发现燃烧的蜡烛能再次点燃是因为有氧气的存在。

5.教师总结: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Step 3 空气的性质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性质。

2.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实验,比如:用电扇吹动气球、纸张,比较用电扇不吹动气球、纸张时的情况。

3.学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多个吸管吹来吹去,比较吹来吹去前后的感觉。

Step 4 保护空气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和方法。

2.学生展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保护空气的方法,并进行展示。

3.教师总结:保护空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尽量少用汽车,少烧煤等。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通用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通用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第三节“认识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空气污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的检测。

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成分演示仪、烧杯、火柴、蜡烛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空气污染的短片,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演示与随堂练习(10分钟)演示空气成分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进行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空气,减少空气污染。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可压缩等。

3. 空气污染的危害:呼吸道疾病、环境破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分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答案: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各成分具有不同的作用。

空气污染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废气等。

2. 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空气质量,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空气成分的知识。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指导。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教案名称: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与空气有关。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气球、水盆、纸片等。

2. 教学辅助工具:PPT、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空气的动画或视频,引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和兴趣。

(二)新授
1. 讲解空气的特性。

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示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空气无色、无味、无形的特点。

2. 进行空气实验。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如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充满空气的气球、在水中不能燃烧的纸片等,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3. 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空气,例如呼吸、火的燃烧、风的形成等。

(三)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空气,比如减少污染、种植树木等。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讨论环节中的发言,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
让幼儿回家找找看家里有哪些东西需要使用到空气,第二天来幼儿园分享给大家。

六、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8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8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2.2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空气的存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空气的性质:介绍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形的特征。

3.空气的作用:阐述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如呼吸、燃烧等。

4.空气质量: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但对于空气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乐于动手实践。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培养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形的特点。

3.空气的作用: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4.空气质量: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教材内容。

2.实验器材:准备气球、水杯等实验器材,进行现场演示。

3.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4.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预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吹气球、喝水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特点。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大气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一节“认识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空气的组成、特性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2. 掌握空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演示仪、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空气成分演示仪,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举例说明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记录空气成分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空气组成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学生复述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他气体:0.03%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混合物支持燃烧3. 空气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天然保护层气候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空气中的三种成分,并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2. 答案参见课堂笔记和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加强课后学习。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3.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4. 课堂互动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使用空气成分演示仪时,教师应提前检查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认识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空气的性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增强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及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滤纸、粉笔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滤纸、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空气泵吹气球,引发幼儿对空气的兴趣,讨论气球为什么能鼓起来。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空气的性质、用途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空气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4. 小结与互动(5分钟)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气态支撑生命2. 空气的用途呼吸风力发电空调、冰箱等3.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植树造林绿色出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如何保护空气质量?答案:减少污染、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

2. 作业题目: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答案:呼吸、风力发电、空调、冰箱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空气的存在、性质和用途,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但在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空气现象,提高幼儿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空气净化工厂,了解空气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活动过程:一、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想不想来猜一猜。

(想)师: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3生:空气)你们的谜底也是空气吗?真聪明。

上节课我们一起找空气,你们都在哪里找到了空气?生:教室里,操场上,餐厅……),是的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它就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了,找到了空气,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空气吧。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请同学们跟我读:认识空气。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师:我们怎样来认识空气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师引导,贴图片)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操作等方法来认识空气,这就是观察(板书:观察)。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观察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板书:特点)活动一:空气没有颜色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一杯牛奶),这又是什么(空气)?请大家用眼睛仔细观察空气和牛奶的颜色,你有什么发现?(3生答:牛奶是白色的,空气是透明的)空气是透明的,同学们,来,跟老师一起做个动作,两手捧起空气,对,空气就在我们手中,观察一下,空气是什么颜色的,(2生:没有颜色)对,就像刚才说的,空气是没有颜色的(板书)同学们跟我读: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这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空气的特点,空气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来观察。

活动二:空气没有气味空气是什么气味的呢?(生说,没有味)我们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的气味呢?(生:用鼻子闻)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用手轻轻煽动空气,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的?然后转动头部,闻一闻周围空气是什么气味的?(2生说一说。

若有同学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师:这是你的发现)谁愿意到前面来闻一闻,谁愿意到门口去闻闻,都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刚才大多数同学都发现空气是没有气味的,但是有的同学说闻到了空气的什么气味,这是为什么呢?不要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你就能找到答案。

好了通过用鼻子闻发现空气是没有气味的(板书)请同学们跟我读: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认识空气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认识空气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认识空气》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文,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责任感。

第一部分:导入
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闭上眼睛,深呼吸几口空气,感受一下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你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的组成是怎样的?空气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
第二部分:进修内容
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

2. 空气的性质: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具有质量、体积和压力。

3. 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是我们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呼吸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活动,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让我们呼吸,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1. 空气污染:介绍空气污染的观点和风险,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减少空气污染的行为。

2. 环保行动:提倡学生从平时生活做起,勤俭能源,减少碳排放,珍爱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

第四部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培养了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责任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空气,珍爱环境,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故里。

注:本导学案参考知乎文章格式,结合了空气知识的进修内容,通过引入话题、提出问题、进修内容、拓展延伸和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空气知识,培养环保认识。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二是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知道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贴近生活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探究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故事教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空气: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无色无味特性。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性,探讨空气的密度、溶解性等性质。

4.认识空气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空气的宝贵。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认识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空气模型:装满汽水瓶、盖子和吸管。

2.空气压缩模型:一个玻璃茶杯和一张纸。

3.用毛巾盖住嘴巴,从嘴里吹气,此时手放在嘴巴前面感觉气流的温度变化。

4.通过水蒸气实验模拟云的形成。

5.通过绘制人体模型,展示空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1.1.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空气,空气有什么作用?1.2.通过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谈有哪些物体是需要空气的?2.认识空气2.1.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气体组成的。

2.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2.3.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

3.实验操作3.1.利用空气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3.2.利用空气压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随压缩而变形和回弹。

3.3.利用吹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散发热量的特点。

3.4.利用水蒸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水蒸气是如何形成云的。

4.总结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放练习,统计成绩,以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以实验为主体,通过操作和体验,展示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加深了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

实验操作的方式可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要点,清晰表达,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认识空气》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探究空气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教学课件:空气实验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关于空气的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性质。

例如:吹气球、塑料袋装空气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空气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巩固对空气性质的认识。

例如: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流动性等。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如氧气、氮气等。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学_认识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2.认识空⽓⼀、教学⽬标1、通过动⼿实验使学⽣认识空⽓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认识空⽓的性质。

3、培养学⽣的观察能⼒、猜想能⼒、实验能⼒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

4、激发学⽣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的存在,认识空⽓的物理性质。

三、教学难点:让学⽣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橙汁,醋,塑料杯,漏⽃,⽓球,空⽓炮等。

⼀:趣味导⼊:我们在科学课上认识了许多物体,想⼀想我们⽤了哪些科学⽅法认识这些新物体的呢,我们⾝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帮帮忙?(学⽣回答:眼睛看物体形状,⿐⼦闻物体⽓味)那我们今天就⽤这些⾝体的部位来认识⼀个新朋友——空⽓⼆,新课讲授师;⼩组同学讨论⼀下可以有哪些⽅法可以观察空⽓呢?学⽣讨论。

师:想到了哪些好⽅法呢?跟⼤家交流⼀下吧。

学⽣汇报。

师:可以⽤塑料袋,还可以⽤杯⼦,有的同学说,杯⼦⾥明明什么都没有,验证杯⼦⾥空⽓的存在。

⽔槽⾥斜着放⼊杯⼦,有⽓泡冒出,证明杯⼦⾥有空⽓。

活动⼀、观察空⽓颜⾊我们⽤⽅法证明了空⽓的存在,⼤家做的都不错。

的确,空⽓就像是⼀个⽆处不在的⼩精灵,它能钻进我们的⾐服⾥,从我们的⾝体⾥溜进去,溜出来。

它时刻在我们周围。

下⾯⽼师给⼤家准备了橙汁,请⼤家⼩组分⼯合作,观察⼀杯橙汁和⼀杯空⽓的差别。

我们通过前⾯的活动,观察总结出来了⼀些特征,空⽓⽆⾊透明,我们来研究⼀下。

你可以采⽤多种⽅法研究,在实验之前,现在⼩组⾥商量商量该怎样做,根据你设计的⽅案选择材料。

⽼师这还有醋,请同学设计⼀个实验,观察空⽓的其他特点。

你们在⼩组⾥进⾏了认真的研究,谁愿意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空⽓没有⽓味。

活动三、空⽓能流动师:普普通通的空⽓,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师真为⼤家感到骄傲,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出⾊,⽼师也想来展⽰展⽰⾃⼰的才能。

下⾯⽼师就为⼤家表演⼀个魔术。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方面,他们可能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发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如:吹气球、用塑料袋装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空气的性质。

如:比较不同容器中空气的多少、观察空气对物体的作用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人要呼吸、气球会爆炸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如: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植树造林等。

科学实验课《认识空气》教案

科学实验课《认识空气》教案

《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实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科学的欲望,感受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占用空间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 2观察实验法 3小组合作讨论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见见吗?这个时候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当他们四处寻找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快速的兜住空气并扎紧袋口,然后告诉学生,你们的朋友在这里。

它就是“空气”,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在你的眼前,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来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活动一:纸的奇遇1.出示问题:出示幻灯片中的盛着水的透明玻璃容器,然后将塞有纸巾的玻璃杯倒扣入容器中。

2.提出猜想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湿?3.实验论证:出示实验要求: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轻轻的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的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垂直)3.用桌子上的纸巾将杯子擦干后,取出纸巾看看有没有湿。

4.小组汇报,得出结论:(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进水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水被赶出来了)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三).师生互动,巩固提高活动二;吹气球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答案: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的内部空间,所以气球鼓起来了。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活动三:出示我自己利用废料创新自制的教具,进行实物的展示,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只有把密封的瓶子里的空气赶出来,水才能流进下面的瓶子里去。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等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

二、教学步骤
1.导入:以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现象,如呼吸、气温等,说说自己对空气的感受和认识。

2.新课讲解:先带领学生了解空气的产生、组成和性质,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然后再讲解一些空气的作用,如风、氧气等。

最后,带领学生探究空气
的重要性,畅谈关于空气的一些环保知识。

3.展示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和现象,可以准备一些实验。

例如放气球实验、吸空气实验、点燃蜡烛实验等。

4.小组探究:分小组进行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向,如采取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PM2.5等等。

5.文化课融合:借用语文、音乐、美术等文化课加强空气常识的印象和记忆。

6.总结:撰写学习笔记、回答指定问题等进行评价和总结。

7.巩固训练:适当的巩固训练是必须的。

可以安排一些相应的测试和作业。

三、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中,采用了导入法、讲解法、展示实验法、小组探究法、文化课融合法、总结法、巩固训练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
本次教学中,采用了课件、实物展示、视频、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评价
在评价上,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方式,体现教学的活跃性、实效性和个性化特征。

大班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大班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大班科学《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特征2. 空气的重要性3. 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气球、塑料袋、蜡烛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气球,引起幼儿对空气的兴趣。

2. 基本特征: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

3. 重要性: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蜡烛的燃烧,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4. 污染与保护: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塑料袋的飞扬,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空气的认识程度。

2.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了解幼儿对空气的理解程度。

3.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兴趣。

六、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空气污染知识讲座,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如空气检测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空气的质量。

3. 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探索空气的奥秘。

七、家园共育:1. 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空气的认识程度。

2.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家庭科学小实验,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关注空气质量。

3.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空气环保活动,共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幼儿难以理解空气污染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邀请专业人士讲座、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空气污染。

2. 难点:幼儿难以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解决策略: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幼儿亲身体验空气的重要性。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3.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3. 空气的净化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是本课的重点,需要学生认真进修和理解;2. 空气的净化方法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验: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合作进修: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合作,提高进修效果;3.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空气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空气的好奇心;2. 进修内容呈现:讲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成分;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验证空气的组成;4.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探讨空气的净化方法;5. 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完成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的小结,包括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成分;2. 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如如何净化室内空气;3. 进行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4. 以小组形式制作关于空气的科普海报,展示空气的重要性和净化方法。

七、评判标准:1. 完备准确地完成作业内容;2.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并能够说明理由;3. 实验报告清晰明了,数据准确可靠;4. 科普海报内容丰富,形式美观。

八、延伸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了解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2.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空气污染问题;3.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科普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以上是关于《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认识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和特性;2. 空气的重要性及与生活的干系;3. 空气的净化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特性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作用;2. 空气的净化方法是本次课程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不同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气体收集瓶、试管、酒精灯等;2. 实验材料: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3. PPT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特性和净化方法等内容;4. 实验指导书:详细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空气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介绍空气的组成和特性,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并比较它们的作用;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空气的净化方法,探讨不同的净化方式的优缺点;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空气知识的掌握。

六、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空气的作文,包括空气的组成、特性和重要性等内容;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素材收集: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空气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给同砚们,分享自己的进修效果。

七、评判方式:1. 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将以内容完备、逻辑清晰、语言规范等标准进行评判;2. 素材收集将以收集的数量、质量等标准进行评判;3. 另外,还可以通过教室表现、参与讨论等方式进行评判。

八、延伸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含量和作用;2. 可以让学生设计空气净化实验,体验不同的净化方法;3. 可以邀请专家来讲解空气污染防治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问题。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空气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很多孩子对于空气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呼吸方面,对于空气的成分、特性、作用等方面了解并不充分。

因此,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及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成分、特性、作用,认识空气在人类生存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其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是什么?2. 空气的特性有哪些?3. 空气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什么?4. 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四、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空气成分调查要求学生自行利用网络等资源,查询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图表展示。

2. 作业二:空气特性观察要求学生在室外进行空气特性的观察实验,比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的检测,并记录实验数据。

3. 作业三:空气作用分析要求学生就空气在环境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比如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空气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4. 作业四:环保宣传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则环保宣传海报或小广播,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空气质量。

五、评价方式:1. 作业一、二、三的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书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包括数据准确性、分析深度和结果总结等方面。

2. 作业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环保意识呼吁力度等方面。

六、实施方案:1.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集体展示及讨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3.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空气知识。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册第五单元12课【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2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着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

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

而《认识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

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

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着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

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

而《认识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

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

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价: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评价: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

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评价: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

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

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评价: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把一只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杯子斜着放入水中,使杯中灌满水,你们小组能不能想个办法将第一只杯子中的空赶气气赶到第二个杯子里去。

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可以看书上的提示。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

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 【评价:此处不再是教师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进行活动,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

】2、小组合作来进行这个活动。

3、交流汇报,你从这个活动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如果没有掌握好,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结果同样表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会流动。

你能不能给这个魔术取个名字?(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试着解释这种现象,)【评价: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能流动,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对实验失败的小组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原因,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五、总结:这节课我学会了几个小魔术,了解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总结。

【评价:课件运用适时,恰当,有效】.六、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

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做做“水下点蜡”的魔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探究情趣。

)【评价:与生活相结合,拓展、延伸对空气的探究.】七、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空气,看能不能发现空气更多的特点。

【板书设计】认识空气感觉空气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气体纸的奇遇能占据空间会流动【学生记录单】【设计特色】本节课我通过学习表演魔术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情绪之中,积极探索研究,动手又动脑,学会了几个小魔术,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一定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如使他们初步知道我们可以借助可见的物质媒介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及他们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及热情。

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积极主动的,而且是真实而有效的。

上课开始,我突破教材,采用了特别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魔术表演——“水下点蜡”,一下子紧紧抓住了他们的“心”;当看到蜡烛在“水底”仍在继续燃烧时,他们对这一神奇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

接着,我又用谜语导入,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对空气的感知上来。

在调动感觉器官充分感知空气的活动中,学生用过去学习到的一些观察方法,对空气这种物质建立起了丰富的表象。

然后我又利用教他们做实验表演魔术的方法,引导学生来探究空气的另一特性——能占据空间。

此时,学生对“纸的奇遇”这个魔术实验先进行猜测,接着亲自验证,从而知道了纸“入水不湿”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可以占据空间”的特点,同时也了解到开课导入时老师的“水下点蜡”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魔术实验是“倒空气”,此处我不再是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进行活动,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

我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试着解释这种现象,目的培养不仅是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个活动懂得空气是可以流动的,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能流动,使学生通过亲自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