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史志2009.11(总第204期)】
引言
一个国家的园林建筑风格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情趣,性格特征,园林建筑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与这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以儒道两家为主,所以在园林上更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众多城市的园林建设规划又重新展开,所以梳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结合传统社会文化背景,深入了解那些园林建筑内在的涵义。对我们更好的建设现代园林是有一定意义的。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园林建筑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自成体系,尤其是作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楼,阁,亭台,廊等配套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不但作为赏玩之用,更是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这些园林建筑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而且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讲求多功能,气势宏伟和以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对称结构见长的皇家官方园林建筑和以精巧多姿,迂回曲折,以融合大自然为情趣私家园林,但无论是那一种,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人心态和文化精神的,当属数量众多的私家园林。
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作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正统学说,其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基本心态,对传统园林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要宜观,二则养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操守,给园林建筑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园林建筑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将园林视为文化的人文观,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体现。传统园林建筑中处处可见文化的痕迹,从园林中前朝后寝的基本布局就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观念,使得众多的私家园林建筑随处可见脱胎于诗词歌赋的题匾,园名,古代的文人们,将园林视为一种艺术,讲究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的园林中行走,有一种古典的意境美,传统园林,就是要营造出这种诗情,画意,乐韵的意境。一座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
园林布局的自由和宽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文人希望通过园林艺术,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结合为基础的文化,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中国古建筑最注重环境的优化,道家哲学作为儒学最重要的补充,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下层社会,其观念已经渗入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园林建筑。在传统上,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向而外封闭的空间心态,使得中国的园林有了一种虚虚实实的模糊化意识,更注重和大自然的协调,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是征服环境的方式来实现,使得表现在传统园林在布局上,建筑营构,甚至植物配置上都竭力追求自然,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氛围。中国的园林可以造的很大,但是这种大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外表的扩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隐蔽的花草树木,一道道透墙,无数的廊、亭、轩、水的分割来实现的。隐蔽的围墙,含蓄装点的山水,还有爬满整面墙的垂直绿化植物,不但可以拓展空间,更是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山水画意境,况且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深受成道家思想的传统文人将这种天真活泼的自然生机,视为人与自然间必有的境界,他们在此寻找园林情趣,探索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和谐之道,这才是最令人神往的中国园林的特色。
传统的儒道思想,使中国园林从开始选择建筑环境时,就注意到园林与环境的统一。中国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比起西方园林,更为关注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自己自身的心理感受,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建筑中去,这些园林建筑不仅供人们赏景,团聚,约会,更是要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为园林建筑注入主人自己的哲学观和情趣,从而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学说,山水文化和山水园林所形成的美好景色使人们在处理园林建筑时,总是尽量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境界,把建筑融入环境,把自然和谐引入自己的家中,使中国传统园林更像是绚丽的山水画。而那些建筑在闹市之中的园林,对环境的协调更加重视,更像是主人为满足了心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
韩伟杰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众多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不但
具有很高的休闲和景观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浅析了几点古典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园林中所包含的哲学精神、,并借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园林人文观价值观113
灵上的需求而建造的精神家园,在园林中融入了自己的志向,爱好,使得这些园林更有人文气息,中国的私家园林必有石,水中有,山中有,连客厅也有作为装饰的石头,这是因为石头坚硬,孤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高风亮节。也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是抱着亲和随意的态度,强调园林建筑的虚实对比,顺势而为,老子所强调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顺从自然,最大限度的发挥建造自由,因势利导,这也使中国其他建筑所强调伦理象征或尊卑有序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把园林造成为步步有景,山水相连的风景画,把自然美与艺术境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个人的情趣,志向都融入在园林之中。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基本都是内向型的人格特征,“中庸”更适合这些传统的文人,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中国人在人格思想上讲究内敛,谦和,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和个人个性的张扬。而这种思想表现在园林建筑上,就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中国的园林亦是“讷之于言”的。表现就是中国的园林往往喜欢把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营造出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氛围,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讲究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落之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曲径通幽,才见精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墙,就是这种文化心态的突出表现。
中国园林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尤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精彩之处全在这移步换景中,一步一步表现出来。儒家文化内向特征决定了中国园林。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合理,有序,适度的原则,这种价值观使园林更加注重空间的利用。中国古代对于园林的空间利用表述十分丰富,是真正的以人为出发点,传统的古典园林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不大拆大盖,这与传统哲学合理的自然观,允当适度的精神是一致的。中国园林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匠师们给人设定的路径决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的。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仔细推敲,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所以中式园林不论建筑群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道家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理性思想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又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强烈的入世心态,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满怀着理想踏入仕途,期望实现人生的理想,但是他们一旦失败,便只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寄情于文学,把自己的抱负融入山水,谋划园林,所以这园林就又有了另一层价值,闲散怡情,寄托平生志愿,反映自己的性格操守,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体系与传统社会文化之间关系。传统价值观中,对于园林的怡情功能就非常强调,宋明理学兴起后,更加强调观物,而这个物又多是园林景物。“可以观止,可以忘机,可以照物,可以看时,”因为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天人淡薄,生
机流行的最高境界,而这正是宋明理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
园林是传统文人在出仕与退隐之间的调节,园林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他们渴望心灵自由与精神回归的意愿。这点在
古典园林建筑中表现十分明显,古典园林在重领悟、重层次、
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可见古
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物本身的注视。
中国式的园林作为中国文人自古的心灵家园,他的个性
鲜明,使得这些园林更有一种诗意的美,对于那些深受中国
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来说,醉心于这种近似于田园风格的情
调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寄情于山
水的理想。中国人偏于理想意境的创造,中国的园艺术,是以
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
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
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中国的园林建筑渗透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生活理想和
对生活的祝愿,在审美观念上,西方人的审美行为偏于写实,
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国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造;西方人
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渗透到园林
建筑艺术中,从园林中亭台水榭等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到
风水花草的选择,都可看到。各地园林建筑上以“淡泊宁静”
为主题的匾额、“山高水长”的诗画装饰,甚至是植物和日常
用具,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心理,反映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说明中式园林以人为中心,以适宜人
们的生活为要的建筑态度。
以上仅仅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意念,文化底蕴、
和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渊源三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园
林建筑的巨大影响。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相比,
这只是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一小部分。其它涉及到中国传统
园林的布局、结构、装修、装饰等诸多方面,都无法一一说明。
可以说,中国式的园林建筑,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
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个性,代表着我们
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
刻刻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而如今,我国传统造园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国内外现
代建筑中被广泛借鉴。对于这笔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渐渐
挖掘出他们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更多深层的联系,以求对比
当代社会文化状况,审美观念进行理解和取舍,从而真正地
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参考文献:
[1]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3]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周苏宁.园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沈福煦.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_楼,馆,廊[J].园林,2007,(10).[6]罗莲.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考[J].北京服装设计学院出版社,
2004,(4).
[7]周雯文.解析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审美特征[J].华中建筑,2007,(12).
作者简介:韩伟杰(1982-)男河南郑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