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抗震建筑设计原理
抗震建筑设计原理抗震建筑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震动和位移,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设计原则抗震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
整体性是指建筑物的各个部分能够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延性则是指结构在受力后能够发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致破坏,从而消耗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损伤。
为此,设计师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设置足够的横向支撑系统,如剪力墙、核心筒等,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力能力。
2. 使用柔性连接件,如橡胶垫、弹簧等,以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
3. 优化结构布局,避免出现刚度突变和质量集中的情况。
二、材料选择与应用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1. 钢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和抗拉性能,是抗震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
2.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塑性,适用于需要较大变形能力的构件。
3. 木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可用于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
4. 新型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等,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可用于加固现有结构。
三、施工技术要点抗震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确保结构尺寸和材料强度符合要求。
2. 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对关键节点和重要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3. 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如滑模施工、预制装配等,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4.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因施工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四、结语抗震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结构设计、材料科学、施工技术等多个领域。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精心的施工,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抗震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及重要习题及答案
1、【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3、【场地土的液化:】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少,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4、【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其中ζa 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 a 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6、【场地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7、【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8、【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9、【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VE N V f f ς=,其中f v 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 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10、【剪压比:】剪压比为c 0V/f bh ,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14个抗震设计要点,供参考:1.地震烈度评定: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基础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选择。
4.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物从地震中脱离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分布和连接结构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结构的水平抗力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确定合适的结构配置,提供足够的抗震强度和刚度。
6.结构的垂直抗力设计: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垂直振动和倾斜,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度调整,提高建筑物的垂直抗震能力。
7.结构的抗震连接设计:要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剪力和扭矩,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结构的震动峰值,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9.结构的抗倒塌设计:要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倒塌或局部破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0.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在地震中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震动破坏。
11.结构的抗震措施选择:要根据设计目标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内柱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加固等。
12.结构的抗震计算: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计算,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3.结构的抗震验算: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检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4.结构的施工和监理: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4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关,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认真考虑和执行这些要点,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摘要]合理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可以提高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框架抗震设计中图分类号:tu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149-01一、抗震设计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具有上刚下柔,上重下轻的特点,房屋的震害程度与房屋的平面布置和上下墙体的相对位置,以及上下层的层间侧移刚度比等密切相关。
1、“强柱弱梁”原则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框架设计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原则。
目的是使框架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塑性铰先出现在梁端,后出现在柱端。
如果框架的任一柱端先出现塑性铰,可能会引起同一层其它柱端相继出现塑性铰,房屋因此而倒塌。
但是底层框架梁因为要承担竖向荷载引起的较大弯矩,截面较大,因而在截面抗弯强度的计算上满足“强柱弱梁”的要求很困难,所以在构造上特别是箍筋的配置上应尽量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2、结构平面设计讲究均匀性、整体性建筑平面布置应简洁、规则、对称,并尽可能减少上部砖房单元形式。
上部砖房纵横墙均匀对称布置,沿平面内宜对齐,同一轴线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楼梯间不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烟道、风道等不宜削弱墙体。
下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则要求柱网对应上部砖房布设,尽可能使较多墙体落于柱网上。
尽可能的将抗震墙对称分散布置,使纵横向抗震墙相连,纵向抗震墙应布置在外纵轴线,增强抗倾覆能力,避免出现低矮抗震墙(高宽比小于1),使层间刚度比使得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重合,减少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
3、结构立面的均匀性、连续性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结构的显著特点就是“上重下轻”。
为尽可能降低结构重心,应严格控制房屋层数和总高,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n50011-2001),底部结构层高不应超过4.5m。
上部砖房各层建筑功能保持一致,墙体竖向应对称连续。
对于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由于刚度突变,地震时容易引起鞭稍效应,所以要尽可能地降低层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TM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李淑彦 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高楼林立。
多功能的居住环境以及简洁美观的立体效果,已然成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主流追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设计中普遍采用结构复杂的建筑体系,这在保证建筑拥有足够多使用空间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工作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速度惊人。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就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以及应对的方法。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1.1 选择合适的地基 由于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一块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开展施工,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害。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基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埋深基础四周土壤的被动土压力,能够抵抗高层建筑承受水平载荷所产生的倾覆和滑移。
天然地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5,桩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8。
针对地下室分缝处,应有 500 以上空隙用砂回填夯实;若地下室一面为开口,应保证开口以下至少 2 米以上覆土。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错开地震周期与在建项目的自振周期,用以防止建筑结构产生共振损坏。
1.2 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作为许多细节构件连接而成的整体,是一个具备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能否承受地震惊人的破坏力量,全看各构件间能不能实现协调工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说,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不但是建筑抗震的首要条件,还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每层楼盖应足以起水平隔板作用。
我国抗震规范推荐钢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凝土组合楼板或非组合楼板, 对超过 12 层的钢结构, 必要时可设置水平支撑。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以下是 6 条关于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 基础隔震这一点可太重要啦!就好比给房子穿上了一双超级减震的鞋子,让它在地震来时能稳稳当当。
你想想啊,要是没有这关键的一步,房子不就像没了根基的大树,随时可能倒下吗?比如说上次那个地震多发区的老小区,经过基础隔震改造后,不就安稳多了嘛!
2. 隔震支座得选好呀!这就像是房子的保护神,质量差了怎么行呢?这不就跟战士上战场没把趁手的武器一样嘛!你看人家那个抗震示范小区,用的都是高品质的隔震支座,遇到小地震几乎没啥感觉呢!
3. 结构布局也要合理哦!别小看这个,它就像是给房子设计了一套完美的“抗震战术”。
如果布局不合理,那不就像打乱仗一样嘛!咱们这边有个新楼盘,就是因为结构布局科学,所以抗震能力超强,大家都抢着买呢!
4. 施工质量千万不能马虎啊!这可是关系到整个隔震效果的关键呢。
要是施工不仔细,那不就跟盖了个豆腐渣工程一样嘛!就好像之前有个项目,因为施工有点问题,后来还得重新弄,多麻烦呀!
5. 隔震材料得精挑细选呀!这可是房子隔震的“秘密武器”呢。
选不好的话,那不就跟打仗拿了把钝刀一样嘛!你看人家那些知名的建筑,用的隔震材料都是杠杠的,隔震效果那叫一个好!
6. 定期维护也很有必要哟!房子也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呀,不然时间长了再好的隔震设计也可能出问题呢。
这就跟汽车要保养一样,不保养能行吗?我们小区就有专人定期维护隔震设施,大家住着都安心呢!
我觉得呀,房屋隔震设计真的太重要了,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每一个要点都不能马虎!一定要认真对待呀!。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就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地震烈度和建筑物分类、抗震设计参数、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原则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预防原则”和“抗震优先原则”。
预防原则强调在设计阶段,通过优化结构布局、采用合理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小地震引起的破坏。
抗震优先原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抗震性能是首要考虑因素,所有设计决策都要以抗震性能为核心。
二、地震烈度和建筑物分类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建筑物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对抗震设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三、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包括地震影响系数、设计地震力、位移控制等。
地震影响系数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地震反应的特点来确定的,设计地震力是通过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的,位移控制是为了避免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出现大幅度位移和倾覆。
四、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不同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也有所不同,常用的结构系统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
框架结构通过框架的刚性来承担地震力,剪力墙结构通过墙体的刚性来承担地震力,桁架结构则通过桁架的刚性来承担地震力。
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情况和地震烈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系统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五、其他抗震设计要求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外,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土壤的地震性能、建筑物的中间层位移等。
土壤的地震性能是指土壤在地震发生时的变形特性,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地震土壤工程研究。
建筑物的中间层位移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需要通过适当的措施来控制。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固性,抗震设计要点需要被认真考虑和实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首先,土壤条件要素是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地震的响应有所差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如果建筑位于软弱土壤或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固基础或使用特殊的抗震技术。
其次,结构设计要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
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重要性和地震区划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适当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耐震性。
第三,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选择结构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布局、临界条件等因素。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桩基结构等。
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主要考虑到抗震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等。
第四,抗震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需求、施工技术、材料成本和维护费用等因素。
合理的抗震设计应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材料和施工成本。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在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设计师应熟悉并遵循相关规范,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土壤条件要素、结构设计、结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经济性和国家规范的遵循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点。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要点,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物,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6度时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高于40米的钢筋混 凝土框架,高于60米的其他钢筋混凝土民用房屋和类似的工业 厂房,以及高层钢结构房屋),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 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 抗震验算。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a1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值,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和多层
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Hale Waihona Puke 值;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 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Fi ——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 ,Gj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i ,Hj ——分别为质点 i 、j 的计算高度;
改变了地基运动的频谱组成,使接近结构自振频率的分量获 得加强; 改变了地基振动加速度峰值,使其小于邻近自由场地的加速 度幅值; 由于地基的柔性,使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 由于地基的柔性,有相当一部分振动能量将通过地基土的滞 回作用和波的辐射作用逸散至地基,使得结构振动衰减,地 基愈柔,衰减愈大;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的分类与抗震设防 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 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 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 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 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 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引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为了增强建筑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地震防灾工作至关重要。
目的和范围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目的是规范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该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抗震稳定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即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倾覆、垮塌等情况。
2.抗震延性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延性,即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可控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小震害。
3.抗震刚度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刚度,以抵御地震引起的位移和变形。
4.抗震组合原则:对于大型建筑物,应采用多种抗震构件和连接方式,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5.抗震分区原则: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划分抗震设防烈度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抗震设计参数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包括:1.设计地震烈度: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确定建筑物所处的地震烈度等级,作为设计的依据。
2.基本地震加速度: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地震动参数计算,确定建筑物所受的基本地震加速度。
3.结构体系类型: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4.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体系类型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5.抗震设计水平: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确定抗震设计水平,包括常规抗震设计、准地震设计和抗震设防分析等。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包括:1.构件设计:对于主体结构构件,需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断面尺寸,保证其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科
建 筑结构 的抗震设 计要 点
朱 参 军
( 广西建筑科 学设计研 究院, 广பைடு நூலகம் 南宁 5 0 1 ) 30 1
摘 要: 地震 灾害是人 类面临的严重 自 然灾害之一。 地震具有 突发性的特点, 至今可预报性仍然很低 , 强烈地震常造成人 身和财产的 巨大损失。 我 国属地震 多发 国家, 需要考虑抗震设 防的地域辽阔, 因此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能具有充分的必要 『。 生
关键词: 抗震 ; 建筑结构; 刚度 ; 延性 强烈地震 是危及人 民生命 财产 的突 发性 2 建筑平立 面的刚度 和质量分布力求 对 剪力 墙洞口连梁端 以及梁柱节点处 的组合剪力 . 2 灾害 。关于地震的起因 , 有许多解释 , 中以板 称均匀 其 值, 用增 大后 的剪力设计 值进行 受剪控制截 并 块理论最易接受。地震造成严重损害原因有三 力求对称均 匀是抗 震概念设计 十分重要 面控 制条件 , 进行验算 和设计 。 具体措施也有两 一类是直接对 一跨梁 两端截面的顺时针或 种: 地震引起地面严重变形 ; 地震引起结构物地 的原则。因为不对称结构 由于地震作用引起 的 类 , 基 的震陷 、 砂土液化 , 使地 基失 效 ; 结构 物由于 扭转作用 十分 明显 , 在设计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 反时针方 向的组合弯矩 值乘 以增大系数 ,再与 地面运动剧烈震动 ,因结构强度不足 、变形过 周边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不对称 ,布置时应 在总 梁上 作用 的竖 向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起从平衡关 计算时要充分估计薄 弱侧 系中求得梁端剪力 ;另一类是沿顺时针或反时 大、 连接接头的破坏、 构件失稳甚至整体倾覆而 体上减小刚度偏心 , 破坏。 所以建筑结构设计 人员为 防止 、 减少地震 的较 大位移及构件的内力和变形。建筑外形对 针方 向求得一跨梁两端截面按实际配筋能够抵 给建筑造成的危害 , 就需要分析研究 建筑抗 震 称但抗侧力结构不对称 ,可用抗震缝把结构分 抗 的弯矩 , 对其乘以增 大系数 , 再与梁上作用的 问题 , 不断总结工程经验 , 妥善处理这一工程问 隔成 简单 、 规则的单元 。 竖 向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起从平衡关系中求得粱 3增强建筑物的刚度及整体性 端剪力 。 题。 l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房屋是纵 、 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 的一 横 4 . 3第三步是通过相应 的构造措施 ,保证 人们 常常看 到在 具有不 同工程 地质条 件 个具有空间冈 度的结构体系 ,其抗震能力 的强 可能 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具有所需的塑性转动能 Ⅱ 的场地上 , 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 明显 弱取 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 定性 。 力 和塑性耗能能力 。 通常通过箍筋加密 , 限制轴 侧 不同的。于是人们 自 然就想到既然在不同场地 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 自 移刚度分配 压比等措施来给予保证 。 条件下建筑物所受 的破坏作用是不同的, 那么 , 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 5合理的建筑结构参数设计计算分析 选择对抗震有 利的场地和避开不利的场地进行 具有整体性好 、 水平刚度大的优点, 是较理想 的 参数设 计是进行 地震作 用和房 屋各构 件 不但可消除滑移 、 散落 问题 , 增加房 的地震响应计算 , 建设 , 就能大大地减轻地震灾害。另一方 面, 抗 震构 件 , 由 包括各墙柱梁板承载力 和变 于建设 用地受 到地 震以外的许多 因素 的限制 , 屋的整体性 , 大楼板的刚度 , 增 而且对平面上墙 形计算 。 开始计算前 , 应根据高层结构的实际工 除了极不利和有严重危险性 的场地 以外往往是 体对齐 的要求也可予 以适当放宽 ,因作为 以剪 作状况 , 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型 , 根据概念设 计做 不能排除其作为建设用场地 的。这样就有必要 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 , 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 。 必要 的简化计算与处理 。计算软件技术条件的 按照场地、地基对建筑物所受地震破坏作用的 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 良 输人应符合 规范及有关标准 的规定 , 并应根据 平 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 , 现浇 具体工程注意需要特殊处理的内容。对 于复杂 强弱和特征进行分类 ,以便按照不 同场地特点 好 的条 件 , 面上 , 采取抗震措施 。这就是地震 区场地选择与分类 楼板及 屋盖 能起 到一定 的传递水平力 的作用 , 结构 进行多 遇地震 作用 下的 内力和变形 分析 的目的。因此 , 应选择对建 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 同时楼 、 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 时 , 因 应采用不少 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 , 目前 主 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 。 如软弱场地土 , 易液化 此 , 采现浇楼 、 屋盖是一种较好 的增强楼房结构 要有两种计算理论 : 剪摩理论和主拉应力 理论 。 土, 条件突 出的 山嘴 , 高耸 孤立的山丘 , 岩质 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 ,在适当的部位 它们有各 自的适用范 围:砖砌体一般采用 主拉 非 陡坡 、 采空 区、 河岸 和边坡边 缘 , 场地土在 平面 增设构造柱 , 并配置些构造 钢筋 , 也能达到增强 应力理论, 而砌块结构可采用剪摩理论 。 对计算 分布上的成 因、 岩性 、 状态 明显不均匀等地段 ; 结构整体性 的作用 ; 另外 , 置配筋圈梁可限制 机的计算结果 , 设 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 、 有效 当无法避开时 , 采取适 当的抗震加强措 施 , 应 应 散落问题 ,增强空间刚度 ,提高结构整体稳定 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结构计算控制的主要计 根据抗震设防类别、 地基液化等级 , 分别采取加 性 , 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 算结果有结构 的白振周期 、 位移 、 动及扭转 系 平 强地基 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 分消除或 4保证结构的延性抗震能力 数、 层间刚度 比、 剪重比 、 有效 质量 系数等 。另 结 构主要靠延 性来抵抗 较大地 震作用 下 外 , 地下室水平位移嵌固位置 , 转换层 刚度是否 全部 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当地基主要受 力层范 围内存 在软弱粘性土层 、 近填土和严 的非弹性变形 , 新 因此 , 地震作 用下 , 结构 的延性 满足要求等 , 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 。 复杂高 重不均匀土层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 与结构 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钢 层建 筑抗震计算时 ,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 降或其他不利影响. 采用桩基 、 地基加 固和加强 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 过程 中表 的扭转效应 。 振型数 不应小 于 l , 多塔 结构 5对 基础和上部结构 的处理措施 ; 对于地震时可能 现出必要的延性,就必须使塑性变形更 多地集 的振 型数不应小手塔楼数的 9 ,且计算振型 倍 导致滑移或地裂 的场地 , 应采取相应 的地基稳 中在 比较容易保证 良好延性性能或者具有 一定 数应 使振型参 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 的 9 %。总 O 定措施。 基础设计 时,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计在 延性能力的构件上 。具体思路有三步 : 之, 高层结构计算很难一次完成 , 应根据试算结 性质截然不 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 4 . 1第一步是选择一个 可接受 的塑性变形 果, 按上述要求多次调整 , 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 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 不宜部分采用端承桩部 机构 。现在普遍使用“ 粱柱铰机构 ” 即是通常所 计算结果 , 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 分采用摩擦桩 : 高层建筑宜设置地下室 , 避免采 说的“ 强柱弱梁” 。为 了实现能力设计方法 中的 总之 , 地震是一种 目 前难 以准确 预测的 自 用 局 部地 下 室 。 强柱弱梁机构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对柱截面 的 然灾 害。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 的灾难 。 作为工 2结构选型和布置一般要求 组合弯矩乘 以增大系数 ; 也可 以对 由梁端实 际 程技术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 的研究和工程设计 21 . 建筑型状力求简单规则 配筋反算 出粱端可抵抗弯矩 ,即实配弯矩乘 以 中, 应从整体宏观的观点 出发 , 综合处理好建筑 总 的来说是指平立面不出现 凹角 的结 构。 增大系数的方法来实现 , 并用增大后的弯矩值 功能 、 技术 、 艺术 、 安全 可靠性和经济合理 等几 对难 以避免的凹角。 应满足下列要求: 房屋平面 进行柱端 控制截面的承载力设计 。 方 面内容 , 从而创造 出更 加安全 、 实用 、 济美 经 的突出部分的长度不大于其宽度 , 不大于该 且 4 . 2第二步是要通过人为增大各类构件 的 观 的建筑。 方 向总长度的 3 %。房 屋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化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化设计要点310000摘要:近几年来建筑领域的抗震结构设计有了很大进展,在建筑理念创新的背景下,设计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针对影响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问题,通过对我国建筑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建筑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结构;性能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基本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建筑工程发展迅速,严格把握质量要求,安全观念是保证结构稳定的关键因素,工程项目负责人在设计阶段必须全面考虑巧妙设计,真正将抗震结构设计摆到重要地位,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效果。
1建筑物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概述建筑物抗震设计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主要是针对地震发生时的不可预测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建筑设计中进行综合抗震设计时,首先要从建材开始,在结构上优化整体结构以保证防护性能,当地震发生时,可对人的生命财产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对发展安全建筑、保障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地处太平洋地震带中部位置地质结构复杂,经过多年的探测与研究,发现地震活动强度大、震源广、频率高,作为全球多地震国家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是避免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国在各种建筑设计或施工中,必须加大抗震结构设计,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案,真正把建筑结构安全作为建设领域发展的根本目标,避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伤害。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确保建筑抗震结构的有效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克服技术难题,设计者应增强责任感,端正专业态度,深入现场调查,切实解决建筑工程抗震构造设置中的整体缺陷,不能适应的问题当前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结构抗震设计不够重视,结构抗震检测不够完善,建设工程全过程中,开发商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抗震结构设计,通过前期抗震结构试验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有利于后期正常施工。
抗震工作要点
抗震工作要点
一、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逃生和避险的时间。
二、加强建筑结构安全性能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三、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
根据地震风险评估结果,对高风险地区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或提高其抗震等级,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四、制定应急预案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可以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
五、普及地震知识,提高民众安全意识
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建立抗震救援队伍,提升救援能力
建立专业的抗震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七、定期进行抗震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定期进行抗震演练可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通过演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八、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测预警技术研究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可以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要点:1. 了解地震风险: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充分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和土壤条件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
2. 选择适当的场地:在选择建筑物的位置时,应尽量选择地质稳定、土壤承载力强的场地。
避免在地震高发区或软弱地基上建造建筑物。
如果必须在不稳定的地形上建造建筑物,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地基和结构的稳定性。
3. 合理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抗震设计的核心。
应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影响,同时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置减震装置等。
4. 考虑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建筑物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对其抗震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使用轻质材料可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而适当的施工方法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5. 建立应急预案:除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抗震措施外,还应建立应急预案。
这包括制定应急疏散计划、准备救援物资和设备等。
在地震发生后,应尽快启动应急预案,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通过了解地震风险、选择适当的场地、合理的结构设计、考虑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以及建立应急预案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要点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各是什么?震级和烈度有什么联系?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2、何谓土的液化?如何进行土层液化判别?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的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如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称为场地土的液化。
采用两步判别法来判别可液化土层,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位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 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4、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6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本文档旨在介绍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抗力要点。
地震是严重破坏建筑物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建筑结构时,必须考虑地震力以及如何有效地抵抗地震所带来的破坏。
本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设计阶段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地震区域:根据所在地的地震区域划分,确定建筑设计的地震烈度。
- 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设计参数,包括地震作用设计水平和设计地震力。
- 结构选型:选择适合抗震设计的结构类型,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或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
- 材料选用: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材和加固材料等。
2. 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基础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基础牢固稳定,采用适当的地震抗力设计。
- 结构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施工,包括正确安装和连接建筑结构的构件,确保其抗震性能。
- 监测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抗震监测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 维护与检修建筑结构的维护与检修是确保其抗震性能持久有效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定期检查: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是否出现裂缝、变形等情况。
- 维护保养: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结构维护保养工作,包括修复损坏的构件、补强弱点等。
- 加固改造:根据维护检查结果和实际需求,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4. 教育与宣传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建筑抗震重要性的认识,有必要进行相关教育与宣传工作:- 宣传活动:组织地震抗震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知识、地震预警系统等。
- 培训与教育:开展建筑师、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抗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水平。
- 技术交流:促进国际间地震抗震技术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改进。
以上是建筑结构地震抗力的要点。
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施工、定期维护和加固改造,可以提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
2. 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 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地震荷载的要求,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采用抗震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 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
- 建筑物应具备抗震验收的合格证明。
3. 抗震设计要求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中的基本要求包括:
- 建筑物结构的材料、构造、连接件等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 建筑物应进行地震设计和抗震计算,确保抗震安全性;
- 建筑物的地基及基础应经过合理设计,满足地震时的稳定要求;
- 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良好的刚性和韧性,以抵抗地震荷载;
- 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防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应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4. 抗震验收和监督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要求进行抗震验收和监督,确保建筑物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和验收;
- 对建筑物的抗震构造进行检查和测试;
- 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 对已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性能的评估和监测。
5. 结论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具备良好抗震能力的重要标准。
遵循抗震规范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该规范,以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文件。
下面是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1. 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应遵循总体布置合理、结构稳定、刚度适中、与结构形式相适应的原则。
2. 抗震设计分类: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分为三类,分别是重要建筑、一般建筑和临时建筑。
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对抗震设计要求不同。
3. 设计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抗震设计的基础,要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地震活动情况确定设计地震烈度。
4. 结构抗震控制性能指标:抗震设计应满足刚度、强度、稳定性、变形等抗震控制性能指标,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结构能够承受荷载并保持稳定。
5. 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抗震设计必须选用符合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并采用合适的构造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6. 设计参数:包括材料强度标准、设计荷载、荷载组合系数等参数的确定,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7. 结构计算:根据设计要求和参数,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包括刚度计算、强度计算和变形计算,以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8.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加强结构节点、增加横向抗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9. 建筑物抗震监测:在结构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抗震监测,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监测结果可以作为对设计准确性的验证。
10.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文件,其中包括设计基本原则、分类、地震烈度、抗震控制性能指标、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设计参数、结构计算、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监测和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抗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技术要点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1. 结构设计要合理呀!就像搭积木一样,得让房子稳稳当当的。
你看那些屹立不倒的古老建筑,不就是结构好嘛!在房屋抗震设防中,结构合理可是超级重要的哦!不然稍微来点震动,房子不就摇摇晃晃啦?
2. 材料选用不能马虎哟!这就好比战士上战场得有好装备。
选用高质量、有韧性的材料,才能让房子在地震来时坚强抵抗呀!劣质材料建造的房子,那不是一震就垮嘛,多吓人!
3. 基础得牢固得很呐!这就如同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地下。
要是基础不牢,地震一晃,房子不就像无根的浮萍啦?你想想多危险呀!
4. 抗震节点的处理可不能轻视哦!这就好像一个团队的关节,连接不好可不行。
小小的节点处理好,能发挥大作用呢!不注重这个,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呢!
5. 建筑布局也有讲究哇!房间的分布要合理,不能这里重那里轻的。
就像人一样,得保持平衡呢,不然地震一来就容易失去重心啦,是不是?
6. 施工质量要严格把控哇!工人师傅们可不能偷工减料呀。
这就像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得精心细致。
施工不好,再完美的设计也白搭呀!
7. 定期检查维护不能忘呀!车子还要保养呢,房子更得爱护。
时不时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及时修补加固,这样房子才能一直坚强地为我们遮风挡雨呀,你说对吧!
总之,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这些技术要点都超级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住得安心、放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提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展开了分析,对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的部位作了详细的概述,并给出了一系列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缺乏经验,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抗震的性能,以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的破坏。
1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部位
1.1 从震害中找出结构薄弱部位
某次地震中,多层混凝土框架教学楼的倒塌,使我们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地震现场的调查,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大致如下:6、7度区,底层柱上下端出现斜裂缝,并且柱头比柱脚更厉害。
8、9度区,底层柱上下端保护层混凝土脱落,箍筋拉脱,柱心混凝土被压碎,纵筋压成灯笼状。
二层柱端及底层梁端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
在地震中倒塌的框架结构,估计也是底层柱上下端先出现斜裂缝,最后被折断的,只不过整个过程时间很短。
不难判断:框架结构薄弱层在底层,底层柱是薄弱构件,底层柱的上下端是最薄弱的部位。
震害同时表明:在底层柱中存在某些比较薄弱的柱,地震作用下,这些柱的柱端首先出现斜裂缝,最先形成塑
性铰,使整个结构内力重新分布,导致底层柱逐根被击破,引起连续倒塌。
1.2 从结构分析中确定结构薄弱部位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有其特性,与带有剪力墙的其他混凝土结构相比,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变形能力强。
对抗震有利的是吸收地震总能量少,不利的是抗侧力能力差。
框架唯一的竖向构件——柱的侧向刚度比剪力墙的墙肢小得多,比梁板组成的楼层平面刚度也小很多。
地震通过地层土晃动框架楼房,刚度大而且质量集中的各楼层就会前后左右来回移动,产生楼层水平地震剪力,这些力由梁传给柱。
结构的整体变形主要是各楼层按一定的振型和周期往复侧移。
柱本身刚度较小,其竖向变形被动地随各楼层。
梁属于楼层的一部分,变形较小。
框架的水平地震力和侧移变形主要来自梁板,而抗侧力和侧移主要靠柱。
在结构分析中,若忽视板对梁刚度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一起现浇的梁板。
相对于梁来说,柱是薄弱构件。
因此,“强柱弱梁”便成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框架结构底层柱托起整栋楼房,除了承受整栋楼全部垂直力外,还要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
结构分析显示:底层任何一根柱的轴力、剪力及弯矩都比上层柱大,底层柱比上层柱更容易被破坏。
底层柱上下端弯矩最大,成为整个框架结构内力最大的部位,也就是最薄弱的部位。
不难理解:为什么地震时,首先出现裂缝的总是底层柱上下端。
各楼层抗剪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抗剪承载力最小,验证了底层是抗震薄弱层。
底层柱既是框架结构抗震的“中流砥柱”,又是薄弱
构件,“强柱”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底层柱的抗震承载能力。
2 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加强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是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针对上述薄弱部位,建议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采取如下加强措施。
2.1 底层设计为加强层
地震中整体倒塌的房屋,大都是由于底层支承结构破坏造成的。
如何提高底层支承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房屋结构抗震设计共同的问题。
砌体结构加厚底层墙厚,提高砂浆及砌块的强度等级。
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底层设计为加强层,对墙厚及配筋都有特殊要求。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底层是薄弱层,也应该设计为加强层,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当框架结构超过十层,加强层可扩展到第二层。
2.2 加大底层柱截面及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构件的截面、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
加大框架底层柱截面及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仅能提高其承载能力,也是控制柱轴压比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对提高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框架抗倒能力都十分有利。
加大底层柱截面不仅增加柱本身的侧向刚度,也增加了整体结构的侧向刚度,有效地控制结构的侧移变形。
底层柱截面大于上层柱,整体结构侧向刚度下大上小对结构抗震有利。
但不宜太悬殊,而应平稳过渡,防止刚度突变或薄弱层转移。
上下柱轴心宜对齐,减小偏心。
底层各柱受力不一样,截面大小也不一样。
一般按轴力大小先设定截
面,经计算后再作调整,若发现薄弱柱,则加大其截面。
框架结构纵横抗倾覆比值,一般与房屋纵横平面尺寸成正比。
控制房屋高宽比及限用单跨框架,都是对横向而言。
因此,柱截面尺寸横向大于纵向对结构抗倒塌是有利的。
2.3 底层室内地面处双向设基础系梁
有地下室的框架结构,其上部结构嵌固在地下室顶板顶面。
无地下室的框架结构,无论单独柱基础深浅,都在室内地面附近处双向设基础系梁,系梁顶面就是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2.3.1 锁定框架上部结构嵌固在基础系梁顶
柱下单独基础侧面和上面的回填土,经过夯实后成为地层土的一部分。
地震时这部分土对基础的土压力和基底摩擦阻力共同作用下,使基础与地震波动的地层土一起移动,相当于地震通过土层紧紧“握住”柱基础来晃动整个框架上部结构。
地下柱在四周土压力作用下,地震时也随地层土一起移动。
地震破坏的底层柱脚,都在地面以上看得见的部位,而基础顶面柱最下端是否破坏,尚无调查报告。
这表明土体对柱不仅约束其变形,还能起到嵌固作用。
2.3.2 控制底层柱的高度
框架楼房一般底层都需要较大的使用空间,底层的层高及柱高比其它层高。
若底层柱嵌固在基础顶面,则柱高还要加上室内外高差及基础埋置深度。
基础系梁设在室内地面处,可以双向卡住底层柱,使其高度减少到最小,这是加强框架薄弱层和薄弱构件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减小底层柱高,可以增加底层的侧向刚度,提高底层的抗剪承
载力。
底层侧向刚度的增加,还可以减少整体结构的侧移变形,对结构抗倒塌十分有利。
3 工程设计实例
某工程为五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平面尺寸54.6m×18.3m。
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本工程在室内地面处设置了基础系梁,加大了底层柱截面并提高了混凝土强度等级,但尚未在底层柱端增加抗剪斜筋,底层依然按抗震等级三级设计。
为了对比有无基础系梁对整体结构的抗震作用,建立两种框架结构计算模型:(1)室内地面处设基础系梁,(2)无基础系梁。
结构计算采用SATWE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见表1。
4 结语
随着我国地震灾害频繁的发生,抗震性能的提高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文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在阐述了建筑结构抗震薄弱部位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系列的提高措施,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于友江.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建筑.2011(17).
[2]吴云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