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4-1:第一章 1.1 1.1.3 平行截割定理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4-1教学案:第一章 章末小结 精品
[对应学生用书P32][对应学生用书P32]证明点共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利用到一定点的距离相等的各点在一个圆上;(2)利用同斜边的几个直角三角形的各直角的顶点在一个圆上;(3)如图,只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A、B、C、D四点共圆:①∠BAC=∠BDC;②∠BAD+∠BCD=180°;③∠F AD=∠BCD;④AE·CE=BE·DE;⑤AF·BF=CF·DF.[例1]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过点A和点B的圆与AD、BC分别交于E、F,求证:C、D、E、F四点共圆.[证明]连接EF,因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C=180°.因为四边形ABFE内接于圆,所以∠B+∠AEF=180°.所以∠AEF=∠C.所以C、D、E、F四点共圆.[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1=∠2.求证:A、B、C、D四点共圆.[证明]由A、B、D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设该圆为⊙O.(1)如果点C在⊙O的外部(如图).与圆相交于点E,∵∠1=∠AEB,∠1=∠2,∴∠2=∠AEB.而∠AEB>∠2,矛盾,故点C不可能在圆外.(2)如果点C在⊙O的内部(如图).延长BC与圆相交于点E,连接AE.则∠1=∠AEB,而∠1=∠2,∴∠2=∠AEB,与∠2>∠AEB矛盾,∴点C不可能在圆内,∴点C只能在圆上.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意,辨明题设和结论; (2)用分析法探明证题思路和方法;(3)若已知条件不足,可添设适当辅助线以暴露隐含的已知条件; (4)用综合法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 (5)检查证明过程的合理性. 1.利用相似三角形[例3] 如图,⊙O 和⊙O ′相交于A ,B 两点,过A 作两圆的切线分别交两圆于C ,D 两点,连结DB 并延长交⊙O 于点E .证明:(1)AC ·BD =AD ·AB ; (2)AC =AE .[证明] (1)由AC 与⊙O ′相切于A , 得∠CAB =∠ADB , 同理∠ACB =∠DAB ,所以△ACB ∽△DAB .从而AC AD =AB BD ,即AC ·BD =AD ·AB .(2)由AD 与⊙O 相切于A ,得∠AED =∠BAD , 又∠ADE =∠BDA ,得 △EAD ∽△ABD .从而AE AB =AD BD ,即AE ·BD =AD ·AB . 结合(1)的结论,得AC =AE .2.利用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的性质[例4] 已知C 点在圆O 直径BE 的延长线上,CA 切圆O 于A 点,DC 是∠ACB 的平分线交AE 于点F ,交AB 于D 点.(1)求∠ADF 的度数; (2)若AB =AC ,求AC ∶BC . [解] (1)∵AC 为圆O 的切线, ∴∠B =∠EAC .又∵DC 是∠ACB 的平分线, ∴∠ACD =∠DCB .∴∠B +∠DCB =∠EAC +∠ACD , 即∠ADF =∠AFD , 又因为BE 为圆O 的直径, ∴∠DAE =90°,∴∠ADF =12(180°-∠DAE )=45°.(2)∵∠B =∠EAC ,∠ACB =∠ACB , ∴△ACE ∽△BCA , ∴AC BC =AE AB. 又∵AB =AC ,∴∠B =∠ACB =30°.∴在Rt △ABE 中,AC BC =AE AB =tan ∠B =tan 30°= 33.3.利用面积关系[例5] Rt △ABC 中,O 是斜边BC 上一点,以O 为圆心的半圆与两直角边相切于M 、N ,如果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半圆的半径为r .求证:1r =1a +1b.[证明] 连接AO 、OM 、ON . ∵AB 、AC 与半圆相切于M 、N , ∴OM ⊥AB ,ON ⊥AC .又设AB =a ,AC =b , 半圆的半径为r , ∴S △ABC =12ab .又S △ABC =S △AOB +S △AOC =12ar +12br =12r (a +b ). ∴ab =r (a +b ).则1r =1a +1b .4.利用射影定理[例6] 如图,AB 是⊙O 直径,过A 作切线,过B 作割线交⊙O 于E ,交切线于F ,过B 再作割线交⊙O 于C ,交切线于D .求证:BE ·BF =BC ·BD . [证明] 连接AE 、AC . ∵AD 是切线,∴BA ⊥AD .∵AB 是直径, ∴AE ⊥BF ,AC ⊥BD . ∴AB 2=BE ·BF , AB 2=BC ·BD . ∴BE ·BF =BC ·BD .5.利用相交弦定理及切割线定理[例7] 如图所示,两圆内切于点T ,大圆的弦AB 切小圆于点C ,TA 、TB 与小圆分别相交于点E 、F ,FE 的延长线交两圆的公切线TP 于点P .求证:(1) CE= CF ; (2)AC ·PF =BC ·PT .[证明] (1)设小圆的圆心为点O , 连接OC .∵AB 切小圆于点C , ∴OC ⊥AB . ∵∠1=∠3=∠2, ∴EF ∥AB ,∴OC ⊥EF ,∴ CE= CF . (2)∵EF ∥AB ,∴AE BF =AT BT =TE TF .∵AB 切小圆于点C , ∴AC 2=AE ·AT ,BC 2=BF ·BT . ∴AC 2BC 2=AE ·AT BF ·BT =TE 2TF 2,AC BC =TE TF . ∵PT 是公切线,∴∠PTF =90°,∵TF 是⊙O 的直径,∴TE ⊥PF ,△PTF ∽△TEF , ∴PT PF =TE TF ,∴AC BC =PTPF,∴AC ·PF =BC ·PT .构造出平行关系或作恰当的辅助线是解此类问题的关键,利用成比例或一些特殊的图形形状是常用的构造平行关系的方法.[例8] 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BD 、AC 交于O 点,过O 的直线分别交AB 、CD 于E 、F ,EF ∥BC ,AD =12 cm ,BC =20 cm ,OD OB =ADBC.求EF 的长. [解] ∵AD ∥BC ,EF ∥BC , ∴EF ∥AD . ∵OD OB =ADBC,AD =12 cm ,BC =20 cm , ∴OD OB =1220=35,∴OB BD =58. ∴OE AD =OB BD =58. ∴OE =58×AD =58×12=152 (cm).同理:OF =38×BC =38×20=152(cm).∴EF =OE +OF =15(cm).[例9] 已知:在△ABC 中,点D 在BC 边上,过点C 任作一直线与边AB 及AD 分别交于点F ,E .(1)如图(1),当BD DC =12时,求证:AE ED =3AF2FB;(2)如图(2),当BD DC =m n 时,猜想:AE ED 与AFFB 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若存在,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并给出证明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证明:过点D 作DG ∥CF 交AB 于G 点, ∴AE ED =AFFG. 又BD DC =12,∴DC =2BD =23BC . ∵DG ∥FC ,∴FG BF =DC BC =23.∴FG =23BF ,∴AE ED =AF 23BF =3AF2BF.(2)当BD DC =m n 时,有关等式:AE ED =m +n n ·AF FB. 证明:过D 作DG ∥CF 交AB 于G 点. ∴AE ED =AF FG.又∵BD DC =m n ,∴BC DC =m +n n .∵DG ∥FC ,∴BF FG =BC DC =m +n n .∴FG =nm +nBF . ∴AE ED =AFn m +nBF =m +n n ·AF BF.[对应学生用书P35]一、选择题1.如图,∠ACB =90°,CD ⊥AB 于点D ,以BD 为直径的圆与BC交于点E ,则( )A .CE ·CB =AD ·DB B .CE ·CB =AD ·ABC .AD ·AB =CD 2 D .CE ·EB =CD 2解析: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 ∴CD 2=AD ·DB .又CD 是圆的切线,故CD 2=CE ·CB . ∴CE ·CB =AD ·DB . 答案:A2.如图,直线PB 、PD 分别交⊙O 于A ,B 和C ,D ,P A =4,AB=2,CD =5,那么线段PC 的长是( )A .3 B.65 C .10D .1解析:∵P A =4,AB =2,∴PB =6,设PC =x ,∴x ·(x +5)=4×6. ∴x 2+5x -24=0.∴x 1=3,x 2=-8(舍去),即PC =3. 答案:A3.如图所示,△ABC 内接于圆O ,过点A 的切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P ,D 为AB 的中点,DP 交AC 于点M ,若BP =8,AM =4,AC =6,则P A =( )A .4 2B .3 2 C. 2D .5 2解析:由题意MC =AC -AM =6-4=2. 又D 为AB 的中点,∴AD =BD .过点C 作CN ∥AB 交PD 于N , ∴AM MC =AD CN =BD CN =BP CP , ∴8PC =42,∴PC =4. ∵P A 2=PC ·PB =32, ∴P A =4 2. 答案:A4.如图,两个等圆⊙O 和⊙O ′外切,过O 作⊙O ′的两条切线OA ,OB ,A ,B 是切点,则∠AOB 等于( )A .90°B .60°C .45°D .30°解析:连接OO ′,O ′A .∵OA 为⊙O ′的切线,∴∠OAO ′=90°. 又∵⊙O 与⊙O ′为等圆且外切, ∴OO ′=2O ′A .∴sin ∠AOO ′=AO ′OO ′=12,∴∠AOO ′=30°.又由切线长定理知∠AOB =2∠AOO ′=60°. 答案:B 二、填空题5.如图,EB 、EC 是⊙O 的两条切线,B 、C 是切点,A 、D 是⊙O 上两点,如果∠E =46°,∠DCF =32°,则∠A 的大小为________.解析:因为EC =EB , 所以∠EBC =∠ECB =67°,又∠DCF =32°,所以∠BCD =180°-67°-32°=81°.所以∠A =180°-∠BCD =99°. 答案:99°6.如图,在圆O 中,直径AB 与弦CD 垂直,垂足为E ,EF ⊥DB ,垂足为F ,若AB =6,AE =1,则DF ·DB =____________.解析:由相交弦定理可知 ED 2=AE ·EB =1×5=5,又易知△EBD 与△FED 相似,得DF ·DB =ED 2=5. 答案:57.如图,圆O 的半径为1,A ,B ,C 是圆周上的三点,满足∠ABC=30°,过点A 作圆O 的切线与OC 的延长线交于点P ,则P A =________.解析:连接OA . ∵OP 为⊙O 的切线,∴OA ⊥AP .又∠ABC =30°,∴∠AOC =60°.∴在Rt △AOP 中,OA =1,P A =OA ·tan 60°= 3. 答案: 38.如图,P A 、PB 分别切⊙O 于A 、B 两点,在劣弧 AB 上任取一点C ,过C 作⊙O 的切线分别交P A 、PB 于D 、E 两点.(1)若P A =5,则△PDE 的周长为________; (2)若∠APB =50°,则∠DOE =________. 解析:(1)由切线长定理知, DC =DA ,EC =EB ,P A =PB ,∴△PDE 周长为PD +PE +DE =PD +DC +PE +CE =PD +DA +PE +EB =P A +PB =2P A =10.(2)连接OC ,因为DA ,DC 与圆O 相切,所以∠AOD =∠COD . 同理,∠COE =∠BOE . ∴∠DOE =12∠AOB=12(180°-∠APB ) =65°. 答案:10 65°三、解答题9.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D 、CA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EF 垂直BA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AED =∠AFD ; (2)AB 2=BE ·BD -AE ·AC . 证明:(1)连接AD .因为AB 为圆的直径,所以∠ADB =90°. 又EF ⊥AB ,∠EF A =90°, 则A 、D 、E 、F 四点共圆,∴∠DEA =∠DF A .(2)由(1)知,BD ·BE =BA ·BF . 连接BC ,显然△ABC ∽△AEF , ∴AB AE =ACAF,即AB ·AF =AE ·AC , ∴BE ·BD -AE ·AC =BA ·BF -AB ·AF =AB (BF -AF )=AB 2.10.如图,已知在⊙O 中,P 是弦AB 的中点,过点P 作半径OA 的垂线分别交⊙O 于C ,D 两点,垂足是点E .求证:PC ·PD =AE ·AO .证明:连接OP ,∵P 为AB 的中点,∴OP ⊥AB ,AP =PB . ∵PE ⊥OA , ∴AP 2=AE ·AO .∵PD ·PC =P A ·PB =AP 2, ∴PD ·PC =AE ·AO .11.如图,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直线DE交△ABC的外接圆于F,G两点,若CF∥AB,证明:(1)CD=BC;(2)△BCD∽△GBD.证明:(1)因为D,E分别为AB,AC的中点,所以DE∥BC.又已知CF∥AB,故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F=BD=AD.而CF∥AD,连接AF,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故CD=AF.因为CF∥AB,所以BC=AF,故CD=BC.(2)因为FG∥BC,故GB=CF.由(1)可知BD=CF,所以GB=BD,所以∠BGD=∠BDG.由BC=CD知∠CBD=∠CDB,又因为∠DGB=∠EFC=∠DBC,所以△BCD∽△GBD.[对应学生用书P45](时间90分钟,总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AB与圆O相切于点B,过点A作圆O的割线交圆O于C,D两点,BC⊥AD,AB=2AC=2,则圆O的直径等于()A. 3 B.2 3C.3 3 D.4解析:由切割线定理知AB2=AC·AD,即22=1·AD,解得AD=4,所以CD=AD-AC =3,连接BD,因为BC⊥AD,所以BD为圆O的直径,又因为BC2=AB2-AC2=3,所以BD=CD2+BC2=32+3=2 3.2.在⊙O 的直径C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A ,AP 与⊙O 相切于点P 上∠APB =30°,AP =3,则CP 等于( )A. 3 B .23 C.23-1D .23+1解析:连接CP ,BP , 则∠PCB =30°,∠CPB =90°. 于是∠PBC =60°, ∠PBA =120°, ∠A =30°=∠PCB , ∴CP =P A = 3. 答案:A3.点P 为⊙O 的弦AB 上一点,且AP =9,PB =4,连接PO ,作PC ⊥OP 交圆于点C ,则PC 等于( )A .4B .6C .8D .9 解析:延长CP 交⊙O 于点D ,则OP 垂直平分弦CD , 且CP ·PD =AP ·PB =36 ∴PC 2=36,PC =6. 答案:B4.如图,已知⊙O 是△ABC 的外接圆,⊙I 是△ABC 的内切圆,∠A =80°,则∠BIC 等于( )A .80°B .100°C .120°D .130°解析:∵∠A =80°, ∴∠ABC +∠ACB =100°. ∵∠IBC =12∠ABC ,∠ICB =12∠ACB ,∴∠IBC +∠ICB =12(∠ABC +∠ACB )=50°,∴∠BIC =180°-50°=130°.5.如图,在⊙O 中,弦AB 与CD 相交于P 点,∠B =30°,∠APD =80°,则∠A =( )A .40°B .50°C .70°D .110°解析:易知∠A =∠D ,又∵∠APD =∠B +∠D ,∠B =30°,∠APD =80°, ∴∠D =∠APD -∠B =80°-30°=50°. ∴∠A =50°. 答案:B6.如图所示,PC 切⊙O 于A ,PO 的延长线交⊙O 于B ,BC 切⊙O 于B ,若AC ∶CP =1∶2,则PO ∶OB 等于( )A .2∶1B .1∶1C .1∶2D .1∶4 解析:连接OA ,则OA ⊥PC , ∴△P AO ∽△PBC ,∴PO PC =OA BC ,即PO OA =PCBC, 又∵OA =OB ,AC ∶CP =1∶2, 设AC =x ,则CP =2x ,∴CA =x =BC ,∴PO OA =2xx =2,∴PO ∶OB =2∶1.答案:A7.在等腰△ABC 中,AB =AC ,∠BAC =120°,BC =6 cm ,则其外接圆的直径为( ) A. 3 cm B .2 3 cm C .4 3 cmD .6 3 cm解析:作BC 边上的中线AD ,则AD ⊥BC ,延长AD 交△ABC 外接圆于E ,连接CE .∵AE ⊥BC ,AE 平分BC , ∴AE 为△ABC 外接圆的直径, ∴∠ACE =90°. 在Rt △ACD 中, ∠CAD =12∠BAC =60°,CD =12BC =3 cm ,∴AC =CD sin ∠CAD =332=23(cm).在Rt △ACE 中,AE =AC cos ∠CAD=2312=43(cm).即△ABC 外接圆的直径为4 3 cm. 答案:C8.如图所示,在⊙O 中,弦AB 与半径OC 相交于点M ,且OM =MC ,AM =1.5,BM =4,则OC 等于( )A .2 6B . 6C .2 3D .2 2解析:延长CO 交⊙O 于D ,则DM =3CM ,CM ·MD =MA ·MB ,所以1.5×4=3CM 2,CM = 2,OC =2 2.答案:D9.(天津高考)如图,△ABC 是圆的内接三角形,∠BAC 的平分线交圆于点D ,交BC 于点E ,过点B 的圆的切线与AD 的延长线交于点F .在上述条件下,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BD 平分∠CBF ; ②FB 2=FD ·F A ; ③AE ·CE =BE ·DE ; ④AF ·BD =AB ·BF .则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②④解析:因为∠BAD =∠FBD ,∠DBC =∠DAC , 又AE 平分∠BAC ,即∠BAD =∠DAC , 所以∠FBD =∠DBC ,所以BD 平分∠CBF ,结论①正确; 易证△ABF ∽△BDF ,所以AB AF =BD BF ,所以AB ·BF =AF ·BD ,结论④正确;由切割线定理,得BF 2=AF ·DF ,结论②正确;由相交弦定理,得AE ·DE =BE ·CE ,结论③错误.选D.答案:D10.如图,在△ABC 中,∠C =90°,AC =8 cm ,AB =10 cm ,点P 由C 出发以每秒2 cm的速度沿线段CA 向点A 运动(不运动至A 点),⊙O 的圆心在BP 上,且⊙O 分别与AB 、AC 相切,当点P 运动2 s 时,⊙O 的半径是( )A.127 cm B .125 cmC.53cm D .2 cm解析:∵PC =2×2=4 cm , ∴P 是AC 的中点,∴BC =6 cm ,BP =213 cm.连接OD , ∵D 为切点,∴OD ⊥AC ,则OD ∥BC ,即DP OD =PC BC =46=23. 设半径OD =3k ,DP =2k , ∴OP =(3k )2+(2k )2=13k , ∴OB =213-13k . ∵AE 、AD 为⊙O 的切线, ∴AE =AD =AP +PD =4+2k , BE =10-(4+2k )=6-2k .在Rt △BOE 中,∵OB 2=BE 2+OE 2, ∴(213-13k )2=(6-2k )2+(3k )2, 解得k =47.故半径OD =3k =127.答案: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1.如图,在▱ABCD 中,BC =24,E 、F 为BD 的三等分点,则BM =________,DN ________.解析:BM AD =BE ED =12,∴BM =12BC =12,DN BM =DF FB =12,∴DN =12BM =6.答案:12 612.(湖南高考)如图,已知AB ,BC 是⊙O 的两条弦,AO ⊥BC ,AB =3,BC =22,则⊙O 的半径等于________.解析:设AO ,BC 的交点为D ,由已知可得D 为BC 的中点,则在直角三角形ABD 中,AD =AB 2-BD 2=1,设圆的半径为r ,延长AO 交圆O 于点E ,由圆的相交弦定理可知BD ·CD =AD ·DE ,即(2)2=2r -1,解得r =32.答案:3213.如图,⊙O 中的弦AB 与直径CD 相交于P ,M 为DC 延长线上一点,MN 为⊙O 的切线,N 为切点,若AP =8,PB =6,PD =4,MC =6,则MN 的长为________.解析:由相交弦定理得:CP ·PD =AP ·PB ,CP =AP ·PBPD =12,又由切割线定理得:MN 2=MC ·MD =6×22,所以,MN =233.答案:23314.如图,圆O 上一点C 在直径AB 上的射影为D ,点D 在半径OC 上的射影为E .若AB =3AD ,则CEEO的值为________.解析:连接AC ,BC ,则AC ⊥BC .∵AB =3AD ,∴AD =13AB ,BD =23AB ,OD =16AB .又AB 是圆O 的直径,OC 是圆O 的半径, ∴OC =12AB .在△ABC 中,根据射影定理有: CD 2=AD ·BD =29AB 2.在△OCD 中,根据射影定理有:OD 2=OE ·OC , CD 2=CE ·OC ,可得OE =118AB ,CE =49AB ,∴CE EO =8.答案:8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所示,已知边长为12的正三角形ABC ,DE ∥BC ,S △BCD ∶S △BAC =4∶9,求EC 的长.解:如图,过D 作DF ⊥BC , 过A 作AG ⊥BC , S △BCD =12BC ·DF ,S △BAC =12BC ·AG .因为S △BCD ∶S △BAC =4∶9, 所以DF ∶AG =4∶9. 因为△BDF ∽△BAG , 所以BD ∶BA =DF ∶AG =4∶9. 因为AB =12,所以CE =BD =163.16.(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AD 是∠BAC 的平分线,⊙O 过点A 且与BC 边相切于点D ,与AB ,AC 分别交于E ,F ,求证:EF ∥BC .证明:如图,连接DF .因为BC 与圆相切, 所以∠CDF =∠DAF .因为∠EFD 与∠EAD 同为弧 DE所对的圆周角, 所以∠EFD =∠EAD .又因为AD 是∠BAC 的平分线, 故∠EAD =∠DAF . 所以∠CDF =∠EFD , 所以EF ∥BC .17.(本小题满分12分)在△ABC 中,∠B =∠C =2∠A . 求证:AB 2=BC 2+AB ·BC . 证明:如图所示.延长BC 到点D ,使CD =AB ,连接AD . ∵∠B =∠ACB ,∴AB =AC . 又∵AB =CD ,∴AC =CD .∴∠D =12∠ACB =∠BAC .∵∠B =∠B ,∴△ABC ∽△DBA . ∴AB BD =BC AB. ∴AB 2=BC ·BD =BC (BC +CD ) =BC 2+BC ·CD =BC 2+AB ·BC .18.(本小题满分14分)(辽宁高考)如图,EP 交圆于E ,C 两点,PD切圆于D ,G 为CE 上一点且PG =PD ,连接DG 并延长交圆于点A ,作弦AB 垂直EP ,垂足为F .(1)求证:AB 为圆的直径; (2)若AC =BD ,求证:AB =ED .证明:(1)因为PD =PG ,所以∠PDG =∠PGD . 由于PD 为切线,故∠PDA =∠DBA , 又由于∠PGD =∠EGA ,故∠DBA =∠EGA , 所以∠DBA +∠BAD =∠EGA +∠BAD , 从而∠BDA =∠PF A .由于AF ⊥EP ,所以∠PF A =90°,于是∠BDA =90°.故AB 是直径. (2)连接BC ,DC .由于AB 是直径,故∠BDA =∠ACB =90°.在Rt △BDA 与Rt △ACB 中,AB =BA ,AC =BD , 从而Rt △BDA ≌Rt △ACB , 于是∠DAB =∠CBA .又因为∠DCB =∠DAB ,所以∠DCB =∠CBA ,故DC ∥AB .由于AB⊥EP,所以DC⊥EP,∠DCE为直角.于是ED为直径.由(1)得ED=AB.。
高中数学第一章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1.1.3平行截割定理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4-1(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1.1.3 平行截割定理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4-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 1.1.3平行截割定理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4-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 1.1.3 平行截割定理学案新人教B版选修4-1的全部内容。
1.1。
3 平行截割定理错误![读教材·填要点]1.平行截割定理(1)定理的内容:三条平行线截任两条直线,所截出的对应线成比例.(2)符号语言表示:如图,若l1∥l2∥l3,则错误!=错误!。
2.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1)推论的内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符号语言表示:如图,若l1∥l2∥l3,则错误!=错误!=错误!。
[小问题·大思维]1.在平行截割定理中,被截的两条直线m,n应满足什么条件?提示:被截取的两条直线m、n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但它们必须与已知的平行直线a、b、c都相交.2.若将定理中的“三条平行线”改为“三个互相平行的平面”,是否仍然成立?提示:仍然成立.错误!利用定理证明“比例式”[例1]已知:如图,l1∥l2∥l3,\f(AB,BC)=错误!。
求证:\f(DE,DF)=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平行截割定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解答本题需要利用定理证得错误!=错误!,然后利用比例的有关性质求出错误!即可.[精解详析] ∵l1∥l2∥l3,∴ABBC=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即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4-1教学案-第一章-圆 幂 定 理 (Word)
_1.3圆幂定理与圆内接四边形1.3.1圆幂定理[对应学生用书P25][读教材·填要点]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3.圆幂定理已知⊙(O,r),通过一定点P,作⊙O的任一条割线交圆于A,B两点,则PA·PB为定值,设定值为k,则:(1)当点P在圆外时,k=PO2-r2,(2)当点P在圆内时,k=r2-OP2,(3)当点P在⊙O上时,k=0.[小问题·大思维]1.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有什么关系?提示:相等.2.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则这一点、两个切点及圆心四点是否共圆?若共圆,圆的直径是什么?提示:四点共圆.且圆心为圆外一点与原圆心连线的中点,直径为圆外一点到原圆心的距离.[对应学生用书P26][例1] 如图,AB 、CD 是半径为a 的圆O 的两条弦,它们相交于AB 的中点P ,PD =23a ,∠OAP =30°,求CP 的长.[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相交弦定理及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本题需要先在Rt △OAP 中,求得AP 的长,然后利用相交弦定理求解.[精解详析] ∵P 为AB 的中点, ∴由垂径定理得OP ⊥AB .在Rt △OAP 中,BP =AP =a cos30°=32a . 由相交弦定理,得BP ·AP =CP ·DP , 即⎝⎛⎭⎫32a 2=CP ·23a ,解之得CP =98a .在实际应用中,若圆中有两条相交弦,要想到利用相交弦定理.特别地,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如图,已知AB 和AC 是圆的两条弦,过点B 作圆的切线与A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 .过点C 作BD 的平行线与圆相交于点E ,与AB 相交于点F ,AF =3,FB =1,EF =32,则线段CD 的长为________.解析:因为AF =3,EF =32,FB =1,所以CF =AF ·FB EF =3×132=2,因为EC ∥BD ,所以△ACF ∽△ADB ,所以AF AB =CF BD =AC AD =AD -CD AD =34,所以BD =CF ·AB AF =2×43=83,且AD =4CD ,又因为BD 是圆的切线,所以BD 2=CD ·AD =4CD 2, 所以CD =43.答案:43[例2] 自圆O 外一点P 引圆的一条切线PA ,切点为A ,M 为PA 的中点,过点M 引圆的割线交圆于B ,C 两点,且∠BMP =100°,∠BPC =40°.求∠MPB 的大小.[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切割线定理,由定理得出△BMP ∽△PMC 而后转化角相等进行求解.[精解详析] 因为MA 为圆O 的切线, 所以MA 2=MB ·MC . 又M 为PA 的中点, 所以MP 2=MB ·MC . 因为∠BMP =∠PMC , 所以△BMP ∽△PMC , 于是∠MPB =∠MCP .在△MCP 中,由∠MPB +∠MCP +∠BPC +∠BMP =180°,得∠MPB =20°.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涉及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问题,利用相交弦定理能做到知三求一,利用切割线定理能做到知二求一.。
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选修4-1(B版)平行投影的性质
水 平 面 又 是 什 么 图 形?
可以看出 ,图3 2 2的水
平面是一个椭圆. 定义 平面上到两个定
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 的 点 的 轨 迹 叫 做 椭 圆.
1
2
平行投影的性质
一、重难点: 通过圆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体会平行投影; 探讨直线与球的位置关系,平
面与球的位置关系,并归纳出结论。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直线与球、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球的位置关系: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直线与球的位置关系。 学生探究交流,并阅读课本,归纳结论。
结论:把球心O到直线L的距离记为OH,当 OH>R时,相离,直线与球没有公共点;当 OH=R时,相切,直线与球只有一个公共点; 当OH<R时,相切,直线与球有两个公共点。
提出问题:
(1)在平面内,过圆外一点可以作两条相等
的切线。
(2)过球外一点能作多少条切线呢?所有的 切线长相等吗?所有的切点组成什么图形?
垂 足 为 点A`.称 点A`为 点A在 平 面上 的 正
射 影 .一个图形上各点在平面上的正射影 所组成的图形, 称为这个图形在平面上的
正 射 影.
2、思考 一个圆所在的平面 与平面 平行时, 该
圆在 上的正射影是什么图形?当与 不平行 时,圆在上的正射影是什么图形?如果与 垂 直 时, 圆 在上 的 正 射 影 又 是 什 么 图形 ?
*
如 果 取 消" 垂 直"的 限 定, 那 么 正 射 影 的 概 念 可 以 作 进 一步 推 广.
L
A
设直线l与平面 相交图3 1, A`
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4-1(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59页 0163页 0201页 0203页 0205页 0239页 0264页 0303页
第一章 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 1.1 相似三角
1.1.3 平行截割定理
1.2 圆周角与弦切角
1.2.1 圆的切线
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4-1(B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2.3 弦切角定理
1.3.2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阅读与欣赏
欧几里得
第二章 圆柱、圆锥与圆锥曲线 2.1 平行投影与圆
2.2 用内切球探索圆锥曲线的性质
2.2.1 球的
2.2.3 圆锥面及其内切球
本章小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附录 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 幂定理 1.1 相似三角形 1.1.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4-1:第一章 1.1 1.1.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1.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读教材·填要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和它们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2)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小问题·大思维]1.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比、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提示:相似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外接圆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内切圆的直径比、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提示:相似三角形内切圆的直径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内切圆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利用性质1求边长或面积[例1] 如图,梯形ABCD,AB∥CD,E是对角线AC和BD的交点,S△DEC∶S△DBC=1∶3,求:的值.[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解答本题需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之比,进而求得的值,最后求得的值.[精解详析] ∵S△DEC∶S△DBC=1∶3,∴DE∶DB=1∶3,即DE∶EB=1∶2.又∵DC∥AB,∴△DEC∽△BEA.∴S△DEC∶S△BEA=1∶4.又∵DE∶EB=CE∶EA=1∶2,∴S△DEC∶S△DEA=1∶2.∴S△DEC∶S△ABD=1∶6.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把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以及周长、面积都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似比)联系起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线段的比例,线段的平方比或角相等,有时还可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周长和边长.1.△ABC∽△A′B′C′,AD和A′D′分别是△ABC和△A′B′C′的中线,且AD∶A′D′=7∶3,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BC∶B′C′=7∶3;②△ABC的周长与△A′B′C′的周长之比为7∶3;③△ABC与△A′B′C′的对应高之比为7∶3;④△ABC与△A′B′C′的对应中线之比为7∶3.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1 B.2C.3 D.4解析: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知4个命题均正确,故选D.答案:D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例2] 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200 mm,高AD=300 mm,要把它加工成长是宽的2倍的矩形零件,使矩形较短的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求这个矩形零件的边长.[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解答本题需要设出所求矩形零件的某一边长,然后借助△AEH∽△ABC求解.[精解详析] 设矩形EFGH为加工成的矩形零件,边FG在BC上,则点E、H分别在AB、AC上,△ABC的高AD与边EH相交于点P,设矩形的边EH的长为x mm.因为EH∥BC,所以△AEH∽△ABC.所以=.所以=,解得x=(mm),2x= (mm).答:加工成的矩形零件的边长分别为 mm和 mm.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要注意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如图,小明欲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他站在该塔的影子上前后移动,直到他本身影子的顶端正好与塔的影子的顶端重叠,此时他距离该塔18 m,已知小明的身高是1.6 m,他的影长是2 m.(1)图中△ABC与△ADE是否相似?为什么?(2)求古塔的高度.解:(1)△ABC∽△ADE.∵BC⊥AE,DE⊥AE,∴∠ACB=∠AED=90°.∵∠A=∠A,∴△ABC∽△ADE.(2)由(1)得△ABC∽△ADE,∴=.∵AC=2 m,AE=2+18=20 m,BC=1.6 m.∴=,∴DE=16 m.答:古塔的高度为16 m.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综合应用[例3] 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2,BC=3,点P是AD边上的一动点(P异于A、D),Q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连AQ、DQ,过P作PE∥DQ交AQ于E,作PF∥AQ交DQ于F.(1)求证:△APE∽△ADQ;(2)设AP的长为x,试求△PEF的面积S△PEF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P在何处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PEF(3)当Q在何处时,△ADQ的周长最小?(必须给出确定Q在何处的过程或方法,不必给出证明)[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解答问题(1)只需证明△APE和△ADQ中有两个角对应相等即可;解答问题(2)要注意△ADQ的面积为定值,且S=(S△ADQ-S△APE-S△PDF);解答问题(3)可作点A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A′,利用三点共△PEF线解决.[精解详析] (1)证明:因为PE∥DQ,所以∠APE=∠ADQ,∠AEP=∠AQD,所以△APE∽△ADQ.(2)因为△APE∽△ADQ,所以=2.因为AD∥BC,所以△ADQ的高等于AB.所以S△ADQ=3.所以S△APE=x2.同理,由PF∥AQ,可证得△PDF∽△ADQ,所以=2.因为PD=3-x,所以S△PDF=(3-x)2.因为PE∥DQ,PF∥AQ,所以四边形PEQ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S△PEF=S▱PEQF=(S△ADQ-S△APE-S△PDF)=-x2+x=-2+.所以当x=时,即P是AD的中点时,S△PEF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3)作A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A′,连接DA′交BC于Q,则这个Q点就是使△ADQ周长最小的点,此时Q是BC的中点.在三角形中有平行于一边的直线时,通常考虑三角形相似,利用比值获得线段的长或三角形的面积.3.如图(1),已知矩形ABCD中,AB=1,点M在对角线AC上,AM=AC,直线l过点M 且与AC垂直,与边AD相交于点E.(1)如果AD=,求证点B在直线l上;(2)如图(2),如果直线l与边BC相交于点H,直线l把矩形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之比为2∶7,求AD的长;(3)如果直线l分别与边AD,AB相交于E,G.当直线l把矩形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之比为1∶6时,求AE的长是多少?解:(1)证明:连接BD,交AC于O点,∵四边形ABCD为矩形,∴OA=AC.∵AM=AC,∴AM=OM.在Rt△ABD中,AB=1,AD=,∴BD==2.∴BO=OA=AB=1,∴△AOB是等边三角形,又AM=OM,∴BM⊥AO,∴点B在直线l上.(2)设AD=a,则AC=.∵∠EAM=∠CAD,∠AME=∠D=90°,∴△AEM∽△ACD,∴=.又AM=AC=,∴AE==.由AE∥HC,得△AEM∽△CHM,∴==,∴HC=3AE.又BH=BC-HC=a-=,而S梯形ABHE=(AE+BH)·AB=(+)·1=.∵S梯形ABHE∶S梯形EHCD=2∶7,∴S梯形ABHE=S矩形ABCD=a,∴=a,解得a=3,即AD=3.(3)如图,设l分别交AD、AC、AB于E、M、G三点,则有△AEG∽△DCA,∴=.∵DC=1,∴AE=.∵S△AEG=AE·AG,=,∴=.∴=,即=.∴AE2=,AE=.一、选择题1.在△ABC和△DEF中,AB=2DE,AC=2DF,∠A=∠D,如果△ABC的周长是16,面积是12,那么△DEF的周长、面积依次为( )A.8,3 B.8,6C.4,3 D.4,6解析:∵AB=2DE,AC=2DF,∠A=∠D,∴△ABC∽△DEF,且相似比为2.∵△ABC的周长是16,面积是12,∴△DEF的周长是8,面积是3.答案:A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BC,FG∥AD,则+=( )A.1 B.2C.3 D.4解析:∵EF∥BC,∴=,又∵FG∥AD,∴=,∴+=+==1.答案:A3.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C=90°,正方形DEFG内接于△ABC,DE∥AC,EF∥BC,AC=1,BC=2,则AF∶FC等于( )A.1∶3 B.1∶4C.1∶2 D.2∶3解析:设正方形边长为x,则由△AFE∽△ACB,可得AF∶AC=FE∶CB,即=.所以x=,于是=.答案:C4.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上的点,DE∥BC且=2,那么△ADE与四边形DBCE的面积比是( )A. B.C. D.解析:∵DE∥BC,∴△ADE∽△ABC,∴=.∵=2,∴=,∴=,∴=.答案:C二、填空题5.如图,在Rt△ABC中,∠ACB=90°,直线EF∥BD,交AB于点E,交AC于点G,交AD于点F.若S△AEG=S四边形EGCB,则=________.解析:∵S△AEG=S四边形EGCB,∴=.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得=,∴E为AB的中点.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知G为AC的中点.∵EF∥BC,AC⊥BC,∴FG⊥AC.又点G为AC的中点,∴FG为AC的中垂线.∴FC=FA.∵EF∥BD,E为AB的中点,∴F为AD的中点,∴==.答案:6.如图,在△ABC中,D为AC边上的中点,AE∥BC,ED交AB于G,交BC延长线于F,若BG∶GA=3∶1,BC=10,则AE的长为________.解析:∵AE∥BC,∴△BGF∽△AGE.∴BF∶AE=BG∶GA=3∶1.∵D为AC中点,∴==1.∴AE=CF.∴BC∶AE=2∶1,∵BC=10,∴AE=5.答案:57.(广东高考)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AB上且EB=2AE,AC与DE交于点F,则=________.解析:由CD∥AE,得△CDF∽△AEF,于是=2=2=9.答案:98.△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 cm,高AD=8 cm,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cm.解析:设正方形PQMN为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边QM在BC上,顶点P,N分别在AB,AC上,△ABC的高AD与边PN相交于点E,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PN∥BC,∴△APN∽△ABC.∴=,∴=.解得x=4.8.即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为4.8 cm.答案:4.8三、解答题9.如图,在△ABC中,D是AC的中点,E是BD的三等分点,AE的延长线交BC于F,求的值.解:过D点作DM∥AF交BC于M,因为DM∥AF,所以==,因为EF∥DM,所以=,即S△BDM=9S△BEF,因为D为AC的中心,且AF∥DM,则M为FC的中点.所以=,即S△DMC=S△BDM=6S△BEF,所以S四边形DEFC=14S△BEF,因此=.10.有一块三角形铁片ABC,已知最长边BC=12 cm,高AD=8 cm,要把它加工成一个矩形铁片,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且矩形的长是宽的2倍.则加工成的铁片的面积为多少?解:本题有图(1)和图(2)两种情况.如图(1),矩形的长EF在BC上,G、H分别在AC、AB上,高AD交GH于K,设矩形的宽为x cm,则长为2x cm.由HG∥BC,得△AHG∽△ABC.得AK∶AD=HG∶BC,所以(8-x)∶8=2x∶12,即x=(cm).则S矩形EFGH=2x2=(cm2).如图(2),矩形的宽MN在BC上,类似地可求得S矩形MNPQ=18(cm2).即加工成的铁片的面积为 cm2或18 cm2.11.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E为AD的中点,EF⊥EC交AB于F,连接FC(AB>AE).(1)△AEF与△ECF是否相似?若相似证明你的结论;若不相似,请说明理由.(2)设=k,是否存在这样的k值,使得△AEF与△BFC相似,若存在,证明你的结论,并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相似.在矩形ABCD中,∠A=∠D=90°.∵EF⊥EC,A、D、E共线,∴∠AEF+∠DEC=90°.又∵∠DCE+∠DEC=90°,∴∠AEF=∠DCE.∴△AEF∽△DCE,∴=.∵AE=DE,∴=.又∵∠A=∠FEC=90°,∴△AEF∽△ECF.(2)存在,由于∠AEF=90°-∠AFE<180°-∠CFE-∠AFE=∠BFC,∴只能是△AEF∽△BCF,∠AEF=∠BCF.由(1)知∠AEF=∠DCE=∠ECF=∠FCB=30°.∴===,即k=.反过来,在k=时,=,∠DCE=30°,∠AEF=∠DCE=30°,∠ECF=∠AEF=30°,∠BCF=90°-30°-30°=30°=∠AEF.∴△AEF∽△BCF.第11页。
2016-2017学年人教B版选修4-1 第1章 1.1 1.1.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36张)
图 1125
【思路探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题.
【尝试解答】 如图, 设小张与教学楼的距离至少应有 x 米, 才能看到水塔.
连接 FD,由题意知,点 A 在 FD 上,过 F 作 FG⊥CD 于 G,交 AB 于 H, 则四边形 FEBH,四边形 BCGH 都是矩形. ∵AB∥CD,∴△AFH∽△DFG. ∴AH∶DG=FH∶FG.
[再练一题] 2.如图 1124,在矩形 ABCD 中,E 是 DC 的中点,BE⊥AC 交 AC 于 F,过 F 作 FG∥AB 交 AE 于 G.
求证:AG2=AF· FC.
图 1124
【证明】 ∴AE=BE.
∵E 为矩形 ABCD 的边 DC 的中点,
又∵GF∥AB,∴EG=EF,∴AG=BF. ∵BE⊥AC 于 F, ∴Rt△ABF∽Rt△BCF, BF AF ∴CF=BF,∴BF2=AF· FC, ∴AG2=AF· FC.
【命题意图】 想.
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分类讨论的思
【解析】
(1)当 AD 在△ABC 内部时,如图(1),由 AD2=BD· DC,可得
△ABD∽△CAD. ∴∠BCA=∠BAD=65°;
(2)当 AD 在△ABC 外部时,如图(2), 由 AD2=BD· DC,得△ABD∽△CAD, ∴∠B=∠CAD=25°, ∴∠BCA=∠CAD+∠ADC=25°+90°=115°.
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自主· 测评] 1 1.已知△ABC∽△A′B′C′,且 = ,BC=2,则 B′C′等于( S△A′B′C′ 4 A.2 B.4 C.8 D.16 S△ABC )
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4-1习题课件:1.1.4 锐角三角函数与射影定理
重难聚焦
HONGNAN JVJIAO
D S 典例透析 IANLI TOUXI
随堂演练
UITANGYANLIAN
【做一做1】 线段MN在直线l上的射影不可能是 ( )
A.点
B.线段
C.与MN等长的线段 D.直线
解析:当MN⊥l时,射影是一个点;当MN与l不垂直时,射影是一条
线段;特别地,当MN∥l或MN在l上时,射影与MN等长,线段MN的射影
不可能是直线.
答案:D
-4-
1.1.4 锐角三角函数 与射影定理
M Z Z 目标导航 UBIAODAOHANG
知识梳理
HISHI SHULI
重难聚焦
HONGNAN JVJIAO
D S 典例透析 IANLI TOUXI
随堂演练
UITANGYANLIAN
3.射影定理
文字 语言
在直角三角形中,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 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斜边上的高是两条直角边在斜边 上的射影的比例中项
D S 典例透析 IANLI TOUXI
随堂演练
UITANGYANLIAN
名师点拨(1)勾股定理:
AC2+BC2=AB2,AD2+CD2=AC2,BD2+CD2=BC2.
(2)面积关系:AC·BC=AB·CD=2S△ABC,
������△������������������ ������△������������������
=
������������ ������������
=
������������2 ������������2
-6-
1.1.4 锐角三角函数 与射影定理
M Z Z 目标导航 UBIAODAOHANG
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4-1教学案-第一章-弦切角定理 (Word)
1.2.3弦切角定理[对应学生用书P22][读教材·填要点]1.弦切角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弦切角.2.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3.弦切角定理的推论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小问题·大思维]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是弦切角吗?提示:不一定.弦切角必须同时具备三点:①顶点在圆上;②一边和圆相交;③一边和圆相切.[对应学生用书P23][例1]如图,AB、CB分别切⊙O于D、E,试写出图中所有的弦切角.[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弦切角的定义.解答本题需要明确构成弦切角的三个条件,然后依据定义作出判断.[精解详析]由弦切角的定义可知,∠ADE、∠BDE、∠BED、∠CED都是弦切角.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把握弦切角的三个要素:(1)顶点在圆上(顶点为圆切线的切点);(2)一边和圆相切(一边所在直线为圆的切线);(3)一边和圆相交(一边为圆的过切点的弦).三者缺一不可,例如上图中,∠CAD很像弦切角,但它不是弦切角,因为AD与圆相交,∠BAE也不一定是弦切角,只有已知AE切圆于点A,才能确定它是弦切角.1.如图,NA与⊙O切于点A,AB和AD是⊙O的弦,AC为直径,试指出图中有哪几个弦切角?解:弦切角分三类:如题图:(1)圆心在角的外部;(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3)圆心在角的内部.即∠BAN、∠CAN、∠DAN为弦切角.[例2]已知:AB切⊙O于A,OB交⊙O于C,AD⊥OB于D.求证:∠DAC=∠CA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弦切角定理的应用.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利用相关定理解决.[精解详析]法一:如图(1),延长AD交⊙O于E,AB切⊙O于A,∵CD⊥AE,∴AC=CE.又∵∠DAC的度数=1CE的度数.2∠CAB的度数=1AC的度数.2∴∠DAC=∠CAB.法二:如图(2),延长BO交⊙O于E,连接AE,则∠CAE=90°.又∵AD⊥CE,∴∠DAC=∠E.∵AB是⊙O的切线,∴∠CAB=∠E.∴∠DAC=∠CAB.法三:如图(3),连接OA.∵AB切⊙O于A,∴OA⊥AB.∴∠CAB与∠OAC互余.又∵AD⊥OB,∴∠DAC与∠ACO互余.∵OA=OC,∴∠OAC=∠ACO.∴∠DAC=∠CAB.法四:如图(4),过C作⊙O的切线交AB于G∵AB是⊙O的切线,∠CAG=∠ACG,又∵OC⊥CG,AD⊥OB,∴CG∥AD.∴∠ACG=∠DAC,即∠DAC=∠CAB.(1)由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可直接得到角相等,在与弦切角有关的几何问题中,往往还需要借助其它几何知识来综合解答,由弦切角得到的角相等只是推理论证中的一个条件.(2)借助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和圆的其他性质(如等弧所对的弦相等)以及三角形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特殊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从而证得线段相等.2.如图,△ABD的边AB为直径,作⊙O交AD于C,过点C的切线CE和BD互相垂直,垂足为E.证明:AB=BD.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C,延长EC至F.。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 1.1.4 锐角三角函数与射影定理 新人教B版选修4-1
知,斜边上的高为
4×16
=8,所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1 2
×20×8=80.
答案:80
6.已知: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BC = 15 cm,BD=3 cm,则AD的长是________. 解析:∵BC2=BD·AB, ∴15=3AB,∴AB=5(cm). ∴AD=AB-BD=5-3=2(cm). 答案:2 cm
三角比)为:
α的对边
α的邻边
对边
sinα= 斜边 ,cosα= 斜边 ,tanα= 邻边 .
2.射影定理 (1)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中,每一条直角边是 这条直 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 的比例中项;斜边上的高是 两条 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 的比例中项. (2)符号语言表示:如图若 CD 是 Rt△ABC 的斜边 AB 上的 高,则: ①AC2= AD·AB ②BC2= BD·AB ③CD2= AD·BD
[小问题·大思维] 1.线段的正射影还是线段吗? 提示:不一定.当该线段所在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时,线 段的正射影为一个点. 2.如何用勾股定理证明射影定理? 提示:如图,在 Rt△ABC 中, ∵AB2=AC2+BC2, ∴(AD+DB)2=AC2+BC2, ∴AD2+2·AD·DB+DB2 =AC2+BC2,
利用射影定理解决证明问题
[例 2] 如图所示,在△ABC 中,∠CAB =90°,AD⊥BC 于 D,BE 是∠ABC 的平分线, 交 AD 于 F.
求证:DAFF=EACE.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射影定理的应用,利用三角形的内 角平分线定理及射影定理可证得.
[精解详析] 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得,
AC2=CD·CB,AB2=BD·BC,
高中数学第一章坐标系1.1平面直角坐标系1.1.1平面直角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解:(1)设
������ ������
=
������,
得y=kx,所以
k
为过原点的直线的斜率.
又 x2+y2-4x+1=0 可化简为(x-2)2+y2=3,
它表示以(2,0)为圆心, 3为半径的圆,如图所示.
当直线 y=kx 与已知圆相切,且切点在第一象限时,k 最大,
此时,|CP|= 3, |������������| = 2,
(2)曲线可看作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由此我们可借 助坐标系,研究曲线与方程间的关系.
名师点拨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P1(x1,y1),P2(x2,y2)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P1P2|= (������1-������2)2 + (������1-������2)2.
所以
-1 + 2������ < -3-������ < 0,
0,
即
������
<
1 2
,
������ > -3.
所以-3<m< 12.
答案:-3<m<
1 2
2.曲线与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 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关系: (1)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2)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上. 那么,方程f(x,y)=0叫作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作方程f(x,y)=0的曲 线. 名师点拨求曲线的方程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1)建立适当的平面 直角坐标系,并用(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2)写出适合条 件p的点M的集合p={M|P(M)};(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写出方程 f(x,y)=0;(4)化简方程f(x,y)=0(必须等价);(5)证明以(4)中方程的解为 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一般地,方程的变形过程若是等价的,则步骤 (5)可以省略.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直线、多边形、圆 1 第二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北师大版选修4-1
.
解析:过点 D 作 DM∥AF 交 BC 于点 M,
∵点 E 是 BD 的中点,
∴在△BDM 中,BF=FM.
∵点 D 是 AC 的中点,
∴在△CAF 中,CM=MF.
∴BFFC=FMB+FMC=12. 答案:12
三、解答题 9.已知线段 OA⊥OB,点 C 为 OB 中点,D 为线
段 OA 上一点.连接 AC,BD 交于点 P.如图, 当 OA=OB,且 D 为 OA 中点时,求APCP的值. 解:过 D 作 DE∥CO 交 AC 于 E, 因为 D 为 OA 中点, 所以 AE=CE=12AC,DCOE=12, 因为点 C 为 OB 中点,所以 BC=CO,DBCE=12,
对于 C,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此结论正确;
对于 D,由平行四边形性质知,正确.
答案:B
4.如图,在△ABC 中,AE∶EB=1∶3,BD∶
DC=2∶1,AD 与 CE 相交于 F,则FECF+
FADF的值为
A.12
B.1
C.32
D.2
()
解析:过点 D 作 DG∥AB 交 EC 于 G, 则DBEG=CBDC=CEGC=13, 而BAEE=13,即ABEE=DBEG.∴AE=DG. ∴AF=DF,EF=FG=CG. ∴FECF+FADF=2EEFF+AAFF=12+1=32. 答案:C
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E 是 AD 上一
点,连接 CE 并延长交 BA 的延长线于点 F,则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AEF=∠DEC
B.FA∶CD=AE∶BC
C.FA∶AB=FE∶EC
D.AB=DC
解析:对于 A,根据对顶角相等,此结论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1.5.1 比较法课件 新人教B版选修4-
一、选择题
1.下列关系中对任意 a<b<0 的实数都成立的是 ( )
A.a2<b2
B.lgb2<lga2
C.ba>1
D.
1 2
a
2
>
1 2
b2
解析:∵a<b<0,∴-a>-b>0.
(-a)2>(-b)2>0.
即 a2>b2>0. ∴ab22<1.
又 lg b2-lg a2=lgba22<lg 1=0. ∴lg b2<lg a2.
1.已知 x>-1,求证: 1+x≤1+x2. 证明:∵x>-1,
∴1+x>0, 1+x>0. ∵ 1+x-(1+x2)= 1+x-x+21+1 = x+1-x+2 1-12 =-12[(x+1)-2 x+1+1] =-12( x+1-1)2≤0, ∴ 1+x≤1+x2.
比较法的实际应用
[例 2] 甲、乙二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 有一半时间以速度 m 行走,另一半以速度 n 行走;乙有一半路 程以速度 m 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 n 行走.如果 m≠n,问 甲、乙二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小问题·大思维]
作差比较法的主要适用类型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提示:作差比较法尤其适用于具有多项式结构特征的不等 式的证明.实质是把两个数或式子的大小判断问题转化为一个 数(或式子)与 0 的大小关系.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例 1] 求证:(1)当 x∈R 时,1+2x4≥2x3+x2;
a+b
(2)当 a,b∈(0,+∞)时,aabb≥(ab) 2 .
(2)
aabb
a+b
a-b
2016-2017学年人教B版选修4-1 第1章 1.1 1.1.3 平行截割定理课件 (39张)
[真题链接赏析] (教材 P8 练习 T5) 已知:如图 1147,AB⊥BD,ED⊥BD,垂足分别为 B,D. AC BC 求证:EC=DC.
图 1147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图 1148
如图 1148 所示, 已知直线 l 截△ABC 三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于 E、 F、D 三点,且 AD=BE. 求证:EF∶FD=CA∶CB.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AB=GC. EP FP AP ∵CM∥EF,∴MN=CN=AN, EP MN ∴FP= CN . 又 AB∥GC,AM=AC,GC=AB, MN AM AC ∴ CN =GC = AB. EP AC ∴FP=AB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 2.比例线段常由平行线产生,因而研究比例线段问题应注意平行线的应用, 在没有平行线时,可以添加平行线来促成比例线段的产生. 3.利用平行线转移比例是常用的证题技巧 ,当题中没有平行线条件而有必 EP 要转移比例时,也常添加辅助平行线,从而达到转移比例的目的,如本题中,FP MN AM AC = CN =GC = AB.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类型二
证明线段相等 如图 1143 所示, 已知梯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与 BD 相交于点 P,
两腰 BA、C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O,EF∥BC 且 EF 过点 P.
图 1143 求证:(1)EP=PF;(2)OP 平分 AD 和 B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a b a b 【思路探究】 (1)要证明线段 a=b,只要证明c =c ;或者先证m=n,再证 明 m=n,即可得到结论. (2)通过证明线段相等来证明 OP 平分 AD 和 BC.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
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2.2 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 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单调性2.1.4 函数的奇偶性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3 待定系数法2.3 函数的应用(I)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近似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1.1 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3.1.2 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2.1 对数及其运算3.2.2 对数函数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 幂函数3.2 函数的应用(II)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1.1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 投影与直观图1.1.5 三视图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 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 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 圆的标准方程2.3.2 圆的一般方程2.3.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 空间直角坐标系2.4.1 空间直角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数学③必修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2.2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数学④必修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 向量的数乘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2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数学⑤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 简单线性规划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2.2 双曲线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 抛物线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 瞬时速度与导数3.1.3 导数的几何意义3.2 导数的运算3.2.1 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 导数公式表3.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 导数的应用3.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 导数的实际应用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独立性检验1.2 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引入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 椭圆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1.4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度量3.2.5 距离(选学)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 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组合1.3 二项式定理1.3.1 二项式定理1.3.2 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离散型随机变量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 超几何分布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立性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3.2 回归分析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 |ax+b|≤c、|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3.2 |x-a|+|x-b|≥c、|x-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 比较法1.5.2 综合法和分析法1.5.3 反证法和放缩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1.1 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置方法的证明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3.2.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3.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几何直观,合理地利用比例的性质,常见的性质有: (1)比例的基本性质: =(bd≠0)⇔ad=bc; =(bc≠0)⇔b2=ac; =(abcd≠0)⇔=. (2)合分比性质:如果=,那么=. (3)等比性质:如果==…=(bd…n≠0,b+d+…+n≠0),那么=.
1.如图,已知在△ABC中,∠BAC=120°,AD平分∠BAC交BC 求证:=+. 证明:过D点作DE∥AB交AC于E点, ∵∠BAC=120°,AD平分∠BAC, ∴∠DAE=60°,∠BAD=60°. ∵DE∥AB,∴∠ADE=60°, ∴AD=DE=AE, ∴==. ∴+=+=+. ∵+==1,∴+=1. ∴+=. 利用定理证明“乘积式”
图1 法二:如图2,过E作EP∥AB,交CA的延长线于点P. ∵AB∥EP, ∴=,即=. 在△DPE中,∵AF∥PE, ∴=. ∵AD=BE,∴=.∴EF· CB=FD· CA.
图2 法三:如图3,过D作DN∥BC,交AB于N. ∵ND∥EB,∴=, ∵DN∥BC,∴=, 即=. ∵AD=EB,∴=,即EF· CB=FD· CA.
则MN的长是________.
解析:易知EF=(AD+BC), EM=FN=AD. 又AD∶BC=a∶b,设AD=ak,则BC=bk. ∵EF=(AD+BC), ∴m=(a+b),∴k=. ∴MN=EF-EM-NF=m-ak-ak =m-ak=. 答案: 三、解答题 9.如图,M是▱ABCD的边AB的中点,直线l过M分别交AD、AC于E、F,交CB的延长 线于N.若AE=2,AD=6. 求:AF∶AC的值.
于D.
[例2] 如图所示,已知直线l截△ABC三边所在的直线分别 三点,且AD=BE. 求证:EF· CB=FD· CA.
于E,F,D
第2页
[思路点拨] 借助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可证得. [精解详析] 法一:如图1,过D作DK∥AB交EC于点K,则=,=,即=. ∵AD=BE, ∴=,∴=. 即EF· CB=FD· CA.
第5页
①=;②=;③=; ④=,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C.3个 B.2个 D.4个
解析:∵BC∥AD,∴=,=,∴①、②正确. 由BC∥AD得=, ∴=. 即=,即=,∴④正确. 答案:C 4.如图,已知P、Q分别在BC和AC上,=,=,则=( )
A.3∶14 C.17∶3 解析:过点P作PM∥AC, 交BQ于M, 则=. ∵PM∥AC且=, ∴==. 又∵=, ∴=· =×=. 即=. 答案:B 二、填空题
第4页
∴===. 又∵AD平分∠BAC, ∴===, 解得x=6. 答案:6
[对应学生用书P11]
一、选择题 1.如图,AB∥CD∥EF,AF,BE相交于O,若AO=OD=DF,BE=10 cm,则BO的 长为( )
A. cm C. cm 解析:∵CD∥EF,OD=DF, ∴C为OE中点,∴OC=CE.
解:∵AD∥BC, ∴=,∴=.
第7页
∵AM=MB, ∴==1,∴AE=BN. ∴==. ∵AE=2,BC=AD=6,∴==. 即AF∶AC=1∶5. 10.如图,在▱ABCD中,E和F分别是边BC和AD的中点,BF和DE分别交AC于P,Q两 点. 求证:AP=PQ=QC.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分别是BC,AD边上的中点, ∴DF綊BE,∴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在△ADQ中,F是AD的中点,FP∥DQ, ∴P是AQ的中点,∴AP=PQ. ∵在△CPB中,E是BC的中点,EQ∥BP, ∴Q是CP的中点,∴CQ=PQ. ∴AP=PQ=QC. 11.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经过梯形对角线的交点O,且EF∥AD. (1)求证:OE=OF; (2)求+的值; (3)求证:+=.
B.14∶3 D.17∶14
5.如图,AB∥EM∥DC.AE=ED,EF∥BC,EF=12 cm,则BC的长为________.
解析:⇒E为AD中点,M为BC的中点. EF∥BC⇒EF=MC=12 cm.
第6页
∴BC=2MC=24 cm. 答案:24 cm 6.如图,▱ABCD中,N是AB延长线上一点,-的值 为________. 解析:∵AD∥BM,∴=. 又∵DC∥AN,∴=, ∴=,即=. ∴-=-==1. 答案:1 7.如图所示,l1∥l2∥l3,若CH=4.5 解析:由l1∥l2∥l3,可得=, 所以DH===7.5 (cm), 同理可得EK的长度. 答案:7.5 cm 34.4 cm 8.梯形ABCD中,AD∥BC,AD∶BC=a∶b.中位线EF=m, cm,AG=3 cm,BG=5 cm,EF=12.9 cm,则DH=________,EK=________.
图3
本题所作的辅助线,不仅构造了两个常见的基本图形,而且可以直接利用三角形一边 的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找到与的比值关系,再借助等量代换,使问题得以突破.
第3页
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FD和△ABC的BC边交于D,与AC边交于E, 与BA的延长线交于F,且BD=DC,求证:AE· FB=EC· FA. 证明:过A作AG∥BC,交DF于G点. ∵AG∥BD,∴=. 又∵BD=DC,∴=. ∵AG∥DC,∴=. ∴=,即AE· FB=EC· FA. 利 用 定,延长AB到E,使BE=AB,连接ED 交BC、AC于F、G.求EF∶FG∶GD的值.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平行截割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解答本题需 要求出EF∶FG,EF∶GD的比值,进而求出EF∶FG∶GD的值. [精解详析]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BE=AB, ∴===. 设EF=k,ED=3k,∴FD=2k. ∵BC∥AD,∴==. ∴=,∴FG=k,GD=k, ∴EF∶FG∶GD=k∶k∶k, 即EF∶FG∶GD=5∶4∶6.
求线段长度比的问题,通常引入一个参数k,然后用所设的参数k表示所求结论中的各 个线段,最后消掉参数k即可得到所求结论.
3.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DE∥AC,EF∥BC,AB =15,AF=4,则DE=________. 解析:设DE=x,∵DE∥AC,EF∥BC, ∴=,解得BE=.
解:(1)证明:∵EF∥AD,AD∥BC, ∴EF∥AD∥BC. ∵EF∥BC,∴=,=. ∵EF∥AD∥BC,∴=. ∴=,∴OE=OF. (2)∵OE∥AD,∴=. 由(1)知=, ∴+=+==1. (3)证明:由(2)知+=1,
第8页
∴+=2.又EF=2OE, ∴+=2, ∴+=.
第9页
[小问题·大思维] 1.在平行截割定理中,被截的两条直线m,n应满足什么条件? 提示:被截取的两条直线m、n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但它们必须与已知的平行直 线a、b、c都相交. 2.若将定理中的“三条平行线”改为“三个互相平行的平面”,是否仍然成立? 提示:仍然成立.
利用定理证明“比例式”
第1页
[例1] 已知:如图,l1∥l2∥l3, =. 求证:=.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平行截割定理及比例的基本 题需要利用定理证得=,然后利用比例的有关性质求出即可. [精解详析] ∵l1∥l2∥l3,∴==. ∴=,=, 即=,∴=. 性质.解答本
B.5 cm D.3 cm
∵AB∥CD,AO=OD,∴O为BC中点, ∴BO=OC,∴OB=BE= cm. 答案:A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E是CA边的三等分点,BE交AD于 点F,则AF∶FD为( ) A.2∶1 C.4∶1 B.3∶1 D.5∶1
解析:要求AF∶FD的比,需要添加平行线寻找与之相等的比. 过D作DG∥AC交BE于G, 如图,因为D是BC的中点, 所以DG=EC,又AE=2EC, 故AF∶FD=AE∶DG=2EC∶EC=4∶1. 答案:C 3.如图,梯形ABCD中,E是DC延长线上一点,AE交BD于G,交BC 于F,下列结论:
1.1.3 平行截割定理
[读教材·填要点] 1.平行截割定理 (1)定理的内容:三条平行线截任两条直线,所截出的对应线成比例. (2)符号语言表示:如图,若l1∥l2∥l3,则=.
2.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 (1)推论的内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2)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若l1∥l2∥l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