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八纲辨证
辩证(八纲辩证)课件
![辩证(八纲辩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5651180740be1e650e9a74.png)
寒证的分类:
Click to add title
(1)实寒证:寒邪侵袭,起病急,体壮实, 符合实证寒证的 特点。 (2)虚寒证:阳气耗损,体弱久病, 符合寒证虚证之 特点。 (3)表寒证:寒邪袭表,符合表证特点, 以新起恶寒为主。 (4)里寒证:寒中脏腑,或阳气不足, 以内脏证侯为主。
.
热证的分类:
八纲 辨证
1
表里 寒热 虚实 阴阳
2 2
3
4
1
2
表里
一、表里
表里是用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适应于外感病,尤其是伤寒与温病之初期。 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期,一般比较清浅。 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一般比较严重。
表与里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应理解其内涵,即:
(1)表与里是病位的总称,其实质包括人体的各个部位。 (2)病位的多元性,也就是说人体内可同时存在着若干病位 (如原发与继发,主病位与次病位等)。 (3)定病位的必要性:没有准确的定位,就没有正确的诊断。 (4)定病位的根据和方法。
Click to add title
(1)实热证:火热侵袭,阳气亢盛,病势重, 体壮实,符合热证、实证的特点。 (2)虚热证:阴液亏虚,阳气偏旺,多为 体弱久病,符合热证、虚证之特点。 (3)表热证:热邪侵袭肌表,符合表证特点, 发热重,恶寒轻。 (4)里热证:阳热感于脏腑, 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旺者。
单见
明显
多变化
沉
半表半里
交替
明显
多变化
弦
目录 conten
ts
2
2
寒热
• 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 寒热主要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 属阴属阳。
第六章 辨证
![第六章 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e384b277b84ae45c3b358cae.png)
黄 稠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பைடு நூலகம்
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错杂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
寒热错杂
• 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
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 频频呕吐等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 的下寒证,即属此类病证。
• 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
寒,下不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 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
(二)阴证
• 概念: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 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 内的、向下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 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 临床表现:面色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
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微,纳差,口淡不 渴,大便溏薄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 迟或弱或细涩。
寒热转化
• 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治疗不当,过服温
燥药物;或失治,寒邪未能及时温散,而 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 • 热证转化为寒证:因失治误治损伤阳气;
或因邪气过剩,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
能衰退所致。
寒热真假
• 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阴盛格阳)
•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 扰,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浮大,但重按无力。
(一)表 证 • 【概念】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
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 轻浅证候的概括。属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
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 喷嚏,咽喉痒痛,咳嗽,有汗或无汗等 症。
八纲辨证知识
![八纲辨证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40a1e8bfd0a79563c1e72ff.png)
病程 形体 神情 虚证 长
声 息
疼痛 喜按
二 便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 象 舌淡嫩, 少苔
脉 象 细弱
消瘦 精神 气弱懒言 萎靡 壮实 精神 声高息粗 兴奋
实证 短
拒按
舌质苍老, 实而有力 舌苔厚腻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四、阴阳 (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 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2.阴证的辨证要点: 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 虚或虚寒的舌脉。
第6章 辨证 二、寒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第1节 八 Leabharlann 辨 证渴饮情况大便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热证 红赤 温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1.血虚证 (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 ②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 ③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 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4.阳虚证 (虚寒证) (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②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8fa9900765ce050877321385.png)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6八纲辨证
![6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574668956bec0975f465e200.png)
第六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
掌握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2.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3.掌握阴阳辨证的具体内容,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及鉴别。
4.熟悉八纲之间的错杂、转化、真假及八纲辨证的意义。
5.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情况及研究进展。
6.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重点与疑难点】(一)重点:1.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2.证候错杂、转化、真假的内容。
(二)疑难点: 1.虚实真假的正确鉴别。
2.盗汗与自汗有无本质上的区别?3.对寒热真假的正确理解与证候鉴别。
4.正确理解里邪出表、里证出表、里病出表等概念上的差别。
5.理解"表虚"的疾病本质并非属虚。
6.理解寒热真假并不属寒热错杂。
7.应如何正确理解表证的病位?【学习时数】8学时【概念辨析】1.表里证鉴别要点2.寒热证鉴别要点3.亡阳证与亡阴证的辨别要点【病例分析】虚实夹杂实际病例【本章小结】【单元自测】八纲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诊断应有的、特殊的内容,它是治疗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掌握了辨证论治,即使没有明确病名诊断,或者虽有病名诊断而目前对该病尚乏特殊疗法,运用辨证论治,也能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是中医辨证的纲领,并且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辨证法思想。
因此,学习和掌握八纲辨证,对整个辨证体系的学习和运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内容提要: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八纲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概念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c2dd06dc89eb172dec63b716.png)
辨证要点
(二)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 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思考与训练】 1.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学习目标】
熟悉脏腑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与护理措施
。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预习案例】
顾某,女,42岁。
胸胁胀痛,善太息,胸闷,纳呆,腹胀,便溏不
爽,肠鸣矢气,苔白腻,脉弦。
思考
1.试用脏腑辨证分析判断其证型。 2.如何护理该病人?
• 答案: 1.是指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 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属肝脾不调证 。 2. 保持心情舒畅,忌思虑过度,慎防郁怒伤肝,横犯脾胃。
【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2.饮食护理 3.其他:根据具体证候,配合针灸、推拿 等调护方法以增强疗效。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护理措施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用药及饮食护理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胃火炽盛 (四)食滞胃脘 (五)护理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二)脾阳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三)胃火炽盛 临床表现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d8b04f49bb68a98271fefa95.png)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胃火炽盛 (四)食滞胃脘 (五)护理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二)脾阳虚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一)阴证 (二)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 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思考与训练】 1.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辨证要点。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用药和饮食护理
3.情志护理
4.其他:根据具体情况,配合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
第一节 八纲辨证与护理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第一节 八纲辨证与护理
二、寒热辨证与护理
(一)寒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护理措施
第一节 八纲辨证与护理
(一)寒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饮食护理 4.用药护理 5.其他:腹痛、吐泻较甚者,配合针灸、热敷、 推拿等方法以驱除寒邪。
(三)风寒犯肺
临床表现
(四)风热犯肺
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与护理
(五)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六)痰湿阻肺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与护理
(七)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
(八)护理
辨证要点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 5.用药护理
中医辩证之八纲辩证
![中医辩证之八纲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776d48e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d.png)
中医辩证之⼋纲辩证⼋纲辨证奠基于《黄帝内经》,运⽤于《伤寒杂病论》,明代⼤家张景岳《景岳全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明此者,万病皆可指掌矣。
”⼋纲辩证是中医哲学的核⼼,是中医⽂化的灵魂,懂了⼋纲辩证,相当于⼀只脚已经跨进了中医的殿堂。
⼋纲,即阴、阳、表、⾥、寒、热、虚、实8类症候,也就是说,任何病症,都可以⽤⼋纲来归纳。
⽐如,疾病的类别,不属于阴便属于阳;病位的深浅,不在于表就在于⾥;疾病的性质,不属于寒就属于热;邪正的盛衰,不属于正虚就属于邪实。
具体来说,⼋纲辨证的内容如下:⼀、阴阳辨证由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始于阴阳学说,因此阴阳的观念,概括了⼋纲辩证的主要范畴。
换句话说,在⼋纲辩证中,阴证可以概括⾥证、寒证、虚证;⽽阳证可以概括表证、热证、实证。
⼤体⽽⾔,阳证通常表⽰⼈体的机能较为亢奋,阴证通常表⽰⼈体的机能较为低下。
1、阴证:主要指的是虚寒证。
【症状表现】⾯⾊苍⽩、精神不振、少⽓懒⾔、⼝淡不渴、畏寒肢冷、⼩便清长、⼤便溏泄、⾆淡苔⽩、脉沉⽆⼒。
2、阳证:主要指的是实热证。
【症状表现】发热壮热、⾯红⽬⾚、声⾼息粗、渴喜冷饮、烦燥不安、⼩便短⾚、⼤便⼲结、⾆红苔黄、脉洪数有⼒。
阴虚或阳虚发展到⼀定程度会导致亡阴或亡阳,指的是体内的阳⽓或阴⽓损耗过多⽽导致的⽣命垂危。
亡阴表现为⼿⾜温、汗出热⽽粘、肌肤热、脉躁疾急按之⽆⼒;亡阳表现为⼤汗淋漓、汗出清冷、昏迷不醒、畏寒等。
⼆、表⾥辨证表⾥是⼀个相对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病势的深浅和病位的内外。
⼀般来说,由于表证发⽣于⼈体表浅的部分,病变部位⽐较浅,因此病情通常也⽐较轻。
⾥证⼀般发⽣于⼈体脏腑⽓⾎的部位,病变部位⽐较深,因此病情通常也较重。
1、表证表证指的是六淫邪⽓经过⼝⿐和⽪⽑侵⼊时产⽣的⼀些证候,经常是发⽣在外感病的初级阶段,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
【症状表现】发热、恶寒、头⾝痛、⿐塞、咳嗽、流涕、咽喉痛、⾆苔薄⽩、脉浮。
2、⾥证⾥证指的是疾病深⼊到脏腑、⾻髓、⽓⾎的⼀些证候,是外证不解⽽传⼊⾥,多发⽣在⼀些外感疾病的中后期或者⼀些内伤病,⾥证的病程⼀般⽐较长。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a48495e52ea551810a687a3.png)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辨证:辨即辨别;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上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定调理原则。
我们悬灸保健养生虽不属于医疗行为,但我们面对的顾客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游移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养生保健重在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平衡就健康,失衡则百病丛生。
因此作为悬灸保健师必须掌握八纲辨证,才能使用正确的悬灸保健技术为顾客服务。
一、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大致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
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1、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气滞的证候,属寒、属虚。
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2、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
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表3—1)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脏在内,属里。
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侵机体口鼻,皮毛等表浅部位之证侯,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多在疾病初期。
2、里证:是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侯,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病程较长。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表3-2)表3-2 表证、里证鉴别表三、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f833f0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a.png)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cb0d8897a8114431b90dd88a.png)
1)上热下寒:胸中烦热、腹痛喜暖、大便稀溏。 2)表寒里热:恶寒重,身痛、流清涕,咳痰黄稠,腹 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3)表热里寒:发热重,头痛,咽痛,流浊涕,腹痛喜 暖、大便稀溏。
(四)寒证与热证的的关系
2.寒热转化:
1)热证转化寒证:高热、面红目赤→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病因 外感六淫 表证入里
病位 浅表 脏腑
病程 病情
短 较长
轻 较重
临床特点 发热恶寒同见 发热恶寒分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何谓八纲辨证? 2. 表证的概念是什么? 3. 试述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二、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 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辩寒热—辩阴阳盛衰。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一)寒 证
1、定义: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 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证候。
2、原因
外感寒邪 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
3、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肢 冷蜷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面色苍白,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润 滑,脉迟。
复习
表证: 1、必有症:必须有恶寒或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2 、特征性症:脉浮、鼻塞、喷嚏、流清涕
里证: 将在脏腑辨证中学习。 寒证:寒、冷、不渴、白、迟—(寒冷了就不渴是白痴) 热证:热、烦、渴、红、数--(热烦了就渴红署)
三、虚 实 辨 证
虚实是 概括、辨别 正气强弱、邪气盛衰的两纲。
“邪气盛则实证,正气虚则虚证” 辨虚实意义:扶正、祛邪
(一)热 证
热证临床表现—热、烦、渴、红、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浅深的一对纲 领。
病位表里的相对性: 表——肌表、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病势表里的趋向性:
表 肌表 恶 腑化 经络
里 内脏 好
脏转 脏腑
表 肌表 腑 经络
1、表证:
概念: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
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 上寒下热证
病因病机——中焦胃脘有寒,下焦膀胱有热,上下 寒热错杂,阴阳之气不相协调
表现——既有胃脘冷痛、呕吐清涎,胃脘有寒之上 寒证,又有小腹急胀、尿赤而频急涩痛,膀胱湿热 之下热证。
3. 表寒里热证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外邪入里化热,而表邪未 解,或本有里热,又外感风寒所致。
表现——既有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寒证 ,又有烦躁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里热证。
阴阳平衡
阴
阳盛
(实热)
阴盛
阳
(实寒)
寒热产生图示
病பைடு நூலகம்平衡线
阴阳平衡
阴
阳虚
阴虚 阳
(虚寒) (虚热)
寒热产生图示
(一)寒证: 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产生的一类
证候。多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或内伤久 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恶寒喜暖,手足厥冷,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沉迟或 沉紧等。
寒 证
恶寒喜热
不渴
白
冷
大便稀溏 舌淡 小便清长 苔白
迟或 紧
热 证
恶热喜冷
渴喜 冷饮
红赤
热
大便干结 舌红 小便短赤 苔黄
数
(三)寒热错杂
1. 上热下寒证
病因病机——上部有热,下部有寒,上下寒热错杂 ,阴阳之气不相协调。
表现——既有胸中烦热、头胀目赤、咽喉肿痛、咳 吐黄痰等上热证,又有腹痛喜暖、小便清长、大便 溏烂等下寒证。
为常见症状
明显,如咳嗽、心 悸之类的表现
舌象
少有变 化
多有变 化
脉象
浮脉
沉脉
半表 半里 证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变化不 明显
弦脉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
——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病邪属性的属阴属阳。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生理平衡线
,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 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
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 弦。
辩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鉴别表
病程 寒热
表证 短 恶寒发热
里证 长
但寒不热 或但热不
寒
内脏证侯
不明显,以头身疼 痛、鼻塞或喷嚏等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证。 常伴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等。
特点:
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表证与寒热相兼
① 表寒证
病因病机——风寒侵袭肌表,卫气宣发失常 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
项强,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② 表热证
病因病机——风热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 表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头痛,口干
4. 表热里寒证
病因病机——外感风热,误用寒凉、或本有阳虚里 寒,复感风热所致
表现——既有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咽喉肿痛等表 热证,又有腹部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烂、四肢 厥冷等里寒证。
(四)寒热转化
1. 寒证化热
概念——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寒证随之消失 表现——外感寒邪,初为表寒证,后入里变为热证 转化条件:人体正气较强,阳气较旺,邪气从阳化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辩证
主讲:吴平
教学目标:
掌握:八纲辨证的具体运用
重点难点:
什么是辩证、八纲
辨证的概念:
证——即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某
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发病部位、 疾病性质及邪正关系这些内容,反映了疾病 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
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 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 炎、胃溃疡、高血压。
辨证的概念:
辨证——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
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 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
热。
2. 热证转寒
概念——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热证随之消失 的病变。
表现——邪热亢盛,转化为虚寒,甚至亡阳。 转化条件:正气虚弱,或失治、误治。
微渴,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
2、里证: 概念: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
)的一类证侯。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 内伤病。
临床表现:范围广,表现多样化。 成因:
① 外邪不解,内传入脏腑; ② 外邪直犯脏腑; ③ 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伤及脏腑。
3、半表半里证 概念: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
辨证的方法: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法的总纲。
任何一种疾病——
从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 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 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或虚; 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阳或阴两大类
特点:怕冷喜暖。
(二)热证: 概念:是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
阳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
面红目赤,发热喜凉,手足烦热,烦燥不宁, 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
特点:恶热喜凉。
寒证、热证鉴别表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辨病的目的
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与相关疾 病鉴别诊断。
辨证与辨病:
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感冒、肺炎 、消渴病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 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也都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
因此在临床上,为了更好的对疾病进行诊断 治疗,应先辨病,明确诊断;再辨证,对疾 病进行更加深入的判断,为治疗提供准确的 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