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主要是讲牛顿运动定律这部分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2、两个概念:①、力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二、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2、公式:F合=ma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
②、矢量性③、瞬时性④、独立性⑤、相对性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1、内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四、力学单位制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 质量(m) 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 千克(kg) 秒(s)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
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
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七、超重和失重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知识点整理4.1 牛顿第必定律1.亚里士多德: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由。
2.伽利略:假如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久的运动下去。
3.笛卡儿:增补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假如运动中的物体没有收到力的作用,它将持续以同一速度沿同向来线运动,既不断下来也不偏离本来的方向。
4.牛顿:伽利略和迪卡儿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此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必定律(惯性定律):全部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边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类状态。
1)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说明: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由。
2)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类状态。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由。
3)指出全部物体都有保持本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说明:全部物体都拥有惯性。
惯性:全部物体拥有保持本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全部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不论物体能否运动、能否受力,都拥有惯性。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所以说,★质量是惯性的独一量度。
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注意: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遇到“惯性力”或许说“物体遇到了惯性”是错误的。
4.2 实验 : 研究加快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目的:定量剖析a、F、m 的关系m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A 、m 一准时, a 与 F 的定量关系M B、F 一准时, a 与 m 的定量关系实验一:研究加快度 a 与合外力 F 的关系★解决问题 1:为何要把木板的一侧垫高?(1)作用:均衡摩擦力和其余阻力。
(2)方法:调理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牵引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记着:均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钩码。
解决问题 2:丈量小车的质量:用天平测出。
解决问题 3:丈量小车的加快度:逐差法求加快度。
解决问题 4:丈量和改变小车遇到的合外力:当钩码和小盘的质量m << 小车质量 M 的状况下,能够以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章末总结
定 律
牛顿第 三定律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第3页,共27页。
答案
两类基 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牛 本问题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顿
运
动
定 超重与 失重:加速度a 向下 ,FN<G
图1
第6页,共27页。
解析答案
(2)用大小为30 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 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第8页,共27页。
方法提炼
解析答案
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
例2 一质量m=2.0 kg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37°足够长的斜 面,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出了小物块从一开始冲上斜面到上滑过程中多个时刻 的瞬时速度,并用计算机作出了小物块上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2所 示.(取sin 37°=,cos 37°=,g=10 m/s2)求: (1)小物块冲上斜面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律 失重
超重:加速度a 向上 ,FN>G
完全失重:a=g,FN=0
第4页,共27页。
答案
牛
平衡状态: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
顿 共点力作用 运 下物体的平 平衡条件:
F合=0
动衡 定
求解方法
直角三角形法相
三角形法 似三角形法
律
正交分解法
第5页,共27页。
答案
返回
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 20 m.用大小为30 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 s拉到B处.(已知cos 37°=,sin 37°=0.6.取g=10 m/s2)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和倾斜轨道BC平滑对接于B点,整个轨道固定。
现某物块以初速度v0从A位置向右运动,恰好到达倾斜轨道C处(物块可视为质点,且不计物块经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1,在BC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2,且v̅1=4v̅2。
物体在AB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BC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1=6μ2。
已知AB=6BC,斜面倾角θ=37°。
sin37°=0.6,cos37°=0.8。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BC运动时间之比t AB=23t BCB.物体经过B处的速度大小为16v0C.物体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637D.物体到达C处之后,能保持静止状态答案:CB.由题可知v̅1=4v̅2,物体在AB阶段、BC阶段分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此v0+v B2=4×v B2因此vB=13v0选项B错误;B.由v̅=xt可得x AB t AB =4x BCt BC因此可求t AB t BC =x AB4x BC=32因此选项A错误;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1mg=ma AB,mgsinθ+μ2mgcosθ=ma BC 根据运动学公式2as=v2−v02可得(13v0)2−v02=−2a AB x AB 0−(13v0)2=−2a BC x BC代入数据μ2=6 37因此选项C正确;D.由于μ2<tan37°,则物体不可能在C处静止,选项D错误。
故选C。
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做正功答案:BAB.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故B正确,A错误;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错误;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故D错误。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要点: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惯性质量m=F/a和由万有引力定律定义的引力质量=2/严格相等。
m Fr GM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牛顿第二定律1. 定律内容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2. 公式:F ma合理解要点: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①因果性:F合②方向性:a与F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F合错误!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
专题三:第二定律应用:1.物体系. (1)物体系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这类问题称为连接体问题。
这类问题由于物体系中的各物体加速度相同,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整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外力中的未知力或加速度。
若要求物体系中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应采用隔离法。
将其中某一物体从物体系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第二定律,相互作用的某一未知力求出,这类问题,应是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运用,来解决问题的。
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讲的是力与运动的内容,学生学好这节课就要掌握重点知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6、77,以及单摆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P93)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第六节超重与失重超重和失重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定律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定律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定律知识
点梳理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定律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知识要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独立的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揭示了: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它定性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表述的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实际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理想实验就是把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理想实验方法:也叫假想实验或理想实验.它是在可靠的
(3)注意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定律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在自然界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简谐振动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的物理量和公式。
一、简谐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简谐振动的定义简谐振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平衡位置附近,以固定频率、固定振幅、固定方向做往复运动的现象。
2. 简谐振动的特征简谐振动具有以下特征:- 平衡位置:简谐振动的平衡位置是物体的稳定位置,物体在该位置处于静止状态。
- 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距离。
- 周期:简谐振动完成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
- 频率:简谐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
- 角频率:简谐振动的角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角度变化量。
二、简谐振动的重要物理量和相关公式1. 振动物体的位移和力学能量- 位移:振动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可表示为x。
- 位移函数:描述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通常表示为x(t)。
- 势能:简谐振动物体的势能与其位移的平方成正比,可表示为U。
- 动能:简谐振动物体的动能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可表示为K。
- 总机械能:简谐振动物体的总机械能为势能和动能之和,通常用E表示。
2. 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周期:简谐振动的周期表示一个完整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可表示为T。
- 频率:简谐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可表示为f。
3. 简谐振动的角频率和角速度- 角频率:简谐振动的角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角度变化量,可表示为ω。
- 角速度:简谐振动的角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角度变化速率,可表示为ν。
4. 简谐振动的位移函数和运动方程- 位移函数:简谐振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由位移函数描述,一般为正弦或余弦函数。
- 运动方程: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描述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常使用x(t)表示。
5. 简谐振动的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 弹簧振子:对于弹簧振子而言,受力分析可以应用胡克定律。
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解析:牛顿定律
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公式:F合=ma牛顿原始公式:F=Δ(mv)/Δt(见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即,作用力正比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也叫动量定理.在相对论中F=ma是不成立的,因为质量随速度改变,而F=Δ(mv)/Δt依然使用.3.几点说明:(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2)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反正方向.(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本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4.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性质:(1)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ma中,等号不仅表示左右两边数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体加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3)瞬时性:当物体(质量一定)所受外力发生突然变化时,作为由力决定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要同时发生突变;当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同时为零,加速度与合外力保持一一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对应的规律,表明了力的瞬间效应.(4)相对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中,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样的坐标系叫惯性参照系.地面和相对于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是惯性参照系,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5)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都能各自独立产生一个加速度,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等于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6)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应.[编辑本段]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与光速比速度远低,特指F=ma形式).(2)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微观粒子.(3)参照系应为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不适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总结
栏 目 链 接
例3
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飘荡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栏 目 链 接
变式 练习 4.交通法规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 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
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栏 目 链 接
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
8
超重与失重现象 产生超重的原因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a ( 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运动 )
时,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 (或悬绳的拉力 )为F.由牛顿第二 定律可得F-mg=ma, 所以F=m(g+a)>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 或对悬绳的 拉力)F′>mg.
栏 目 链 接
• 产生失重的原因 •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运动)时, 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 二定律可知mg-F=ma, • 所以F=m(g-a)<mg. •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 力)F′<mg. •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g时,则F′=0,物体处于完全 失重状态.
栏 目 链 接
• (4)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③惯性不是力 • 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变式 练习 2.(双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
栏 目 链 接
D.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现在是可以做出的实验了
高一物理必修1物理第四章
高中物理必修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基础知识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说明: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运动状态无关.②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B 、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惯性不存在了C 、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物体仍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D 、物体的惯性仅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例】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A .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人一个向前的力,这力使他向前运动B .人跳起时,车厢对人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力使人向前运动C .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下落后必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 .人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人和车水平速度始终相同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F / 说明: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能抵消,所以这两个力不会平衡.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不管两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牛顿第三定律都适用。
注意:判断两个力是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应分析这两个力是否具有“甲对乙”和“乙对甲”的关系,即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否具有互易关系.否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很容易与一对平衡力相混淆,因为它们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点.正确理解惯性和平衡状态【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B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C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D .物体的位移方向一定与所受合力方向一致【例】以下有关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水平轨道上滑行的两节车厢质量相同,行驶速度较大的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较大的物体惯性大B 、在水平轨道上滑行的两节车厢速度相同,其中质量较大的车厢不容易停下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C 、推动原来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车厢,比推另一节相同的、正在滑行的车厢需要的力大,说明静止的物体惯性大D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及受力情况无关2、正确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例】物体静止于一斜面上如图所示.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物体所受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例】有下列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①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
2025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四章 1.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导图】情境引入《周礼》中有“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zhou)犹能一取焉”,意思是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请同学们思考,这一现象符合伽利略的观点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完本节你就会明白。
必备知识·认知导学一、“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历史认知1.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1)斜面实验:让静止的小球从第一个斜面滚下,冲上第二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滚动的距离增大,但所达到的高度相同;当第二个斜面放平,小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2)推理结论:力不是(选填“是”或“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1)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
[提醒]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动手求真在验证“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描述中,是由于摩擦作用导致小车停止,设计以下情景演示,让一个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处滑下,水平面上分别放置毛巾、木板和玻璃板,水平面与斜面平滑连接,小车行驶距离最大的是玻璃表面,其次是木板表面,距离最小的是毛巾表面。
明辨是非1.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高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物理的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涉及到了物体的运动以及力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进一步加深对力学的理解。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第四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所具有的性质,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且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进行计算。
力的单位是牛顿(N),常用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静止则保持静止,如果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强调了物体的惯性特性,也是后续学习力的基础。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也称为运动定律。
它表达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F=ma来表示,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或者根据已知的力和质量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力都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施加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这个定律强调了相互作用力的平衡性,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若干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合力等于这些力矢量的矢量和。
力的合成可以通过几何法或三角法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6. 惯性与惯性系惯性是物体保持其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系是指质点在其中运动所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即没有任何外力干扰的参考系。
通过学习惯性和惯性系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参考系的选择。
高一必修一物理四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物理四章知识点1. 力和牛顿运动定律1.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1.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所受力的关系,公式为 F = 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1.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不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接触力,还是非接触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运动的描述与运动图象2.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2.2 运动的图象运动的图象有位置-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
这些图象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
3. 机械能守恒定律3.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表明,物体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3.3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外力做功的系统中,机械能守恒,即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4. 力学振动与波动4.1 机械振动机械振动是物体在某个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
4.2 波的概念和特点波是由源振动激发,在介质中传播的能量传递现象。
波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
4.3 声音的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介质的震动,具有频率、振幅、波长等特点。
以上是高一必修一物理四章的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并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1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2)小球能过点条件:v≥(当v>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3)不能过点条件:v<(实际上球还没有到点时,就脱离了轨道)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v=0,f=mg(f为支持力)(2)当0f>0(f为支持力)(3)当v=时,f=0(4)当v>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2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_=m(2π/t)^2_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3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
第四章的知识点是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
具体内容包括: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态变化或速度改
变的原因。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用力的单位——牛顿(N)来表示。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质量×加速度(F=ma)。
3.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它们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等于原来各个力的矢量和。
4. 力的分解:对于一个力,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其中一个分力沿
平面方向,另一个分力沿垂直平面方向。
5.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6. 惯性力:当物体相对于非惯性参考系进行运动时,需要引入惯性力来解释物体的运
动情况。
惯性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非惯性参考系的加速度成正比。
7.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物体在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摩擦运动。
摩擦力主要
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于支持面没有发生滑动时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于支持面发生滑动时的摩擦力。
以上是第四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的主要知识点。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第四章知识点整理第一节物理量及其测量1. 物理量的概念物理量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能够描述物体的性质和变化的量。
2. 国际单位制(SI制)SI制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物理量单位制度。
3. 基本物理量基本物理量是SI制中不可再分解的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
4. 密闭法建立单位制密闭法通过实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建立单位制。
5. 导出单位导出单位是由基本物理量经过计算、推导得到的单位。
6.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直接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而间接测量则根据已知量和测量量之间的关系计算所求物理量的测量值。
7. 误差及其处理误差是指实际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
误差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处理误差的方法包括平均值法、最大误差法和有效数字法。
第二节运动1.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变换位置的过程。
2. 位移与路径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变化的位置矢量。
路径则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经过的轨迹。
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的位移与时间差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值。
4. 合成与分解合成与分解是指将多个矢量合成为一个矢量,或将一个矢量分解为多个矢量的过程。
5.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倍数,而加速度则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倍数。
6. 直线运动的图像与公式给定速度与初位移的直线运动,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推导出对应的公式。
7. 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过程。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恒定,大小为重力加速度。
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IAN出品: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四章)
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1、(惯性定律)概念: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说明:①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用速度描述,速度大小、方向任意一者或两者都变时,物体的运动状态都该变)③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由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2、伽利略理想实验结论:外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延伸】一、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它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2.(1)当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时,则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2)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则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①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②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必定受到了不为零的外力作用,反之亦然,力与运动状态没有必然的联系.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在于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纠正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明确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揭示了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3.牛顿第一定律是由“理想实验”加以“科学推理”得到的.所谓“理想实验”就是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影响实验的次要因素,在理想情况下对实验进行合理外推从而得出结论的实验方法.三、对惯性的理解1.概念:惯性是一种性质,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2.决定因素:由质量唯一决定,与运动状态无关,与是否受力无关.3.表现形式:(1)在不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有“惰性”的意思.(2)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练习: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火车静止时惯性大B..战斗机投入战斗时,必须抛掉副油箱,是要减少惯性,保证其运动的灵活性C.在绕地球运转的宇宙飞船内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因而不存在惯性D.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大的缘故第二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控制变量法1.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根据事实经验,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加速度还与物体受力的大小有关,物体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2.控制变量法:加速度a和质量m、受力F都有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种先控制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其余参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计算公式:F ma说明:①F一定时,a与m成反比;②m一定时,a与F成正比;③F与a始终同向。
高一物理必修一四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四章知识点第一节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了相互作用物体的总动量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守恒的物理定律。
换句话说,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这两个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的定义为:动量(p)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其速度(v)的乘积,即p = mv。
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外力不作用时,系统内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碰撞问题、推车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求解。
第二节动能守恒定律动能守恒定律是描述了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动能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守恒的物理定律。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定义为:动能(E)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其速度(v)的平方的一半,即E = 1/2 mv^2。
动能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外力不作用时,系统内物体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动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弹簧振子、自由落体、滑冰等问题中都可以通过动能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求解。
第三节冲量与冲量-动量定理冲量是描述物体受力作用时间的物理量。
当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时间越长,产生的冲量越大。
冲量的定义为:冲量(J)等于作用力(F)对物体作用的时间(Δt)的乘积,即J = FΔt。
冲量和动量之间存在着冲量-动量定理: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即J = Δp。
冲量-动量定理可以表示为:当一个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冲量-动量定理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在撞车安全气囊、运动员跳水等问题中都可以通过冲量-动量定理进行分析。
第四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描述了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中的机械能保持不变的物理定律。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外力不做功时,系统内物体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可能是最全的总结)
❸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正交分解 一般以运动方向为 x 轴,以垂直运动方向为 y 轴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❹列方程求解 沿运动方向牛顿第二定律:F 合=ma 垂直运动方向受力平衡:F 合=0
一个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质量为 1200g,今有 0.2N的向东的水平力作用于此小球,求该当力作用了 6s 时 小球的位移是多少?
合问题中,常见的图象有 v-t a-t F-t
牛顿第二定律图象问题的关键。
a-F 图象等,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是解决关于
❷求解图象问题的方法
①分析图象信息.明确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③分析所求量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函数方程
②分析物理过程,寻找与图象信息的结合点 ④根据相应的物理规律对结果作出分析判
★★★★3.牛顿第三定律
❶平衡力特点;
①等大
②反向
③共线
④同一作用点(同体)
❷相互作用力特点
①等大
②反向
③共线
④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同体)
Note:
※等大:与运动状态无关
※不同体:作用效果无法抵消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A 给 B 的力,B 给 A 的力,故性质相同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人为规定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改变
A.g/2,竖直向上 C.g/4,竖直向上
B.g/2,竖直向下 D.g/4,竖直向下
★★★★★4.牛顿第二定律的图像问题
❶图象能连续地反映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在高中阶段的各种考试中都是命题重点,图象问题的考查侧重于图象的坐
标轴的物理意义、斜率、截距、面积、交点、临界点以及对图象与横轴包围的面积含义的理解。在牛顿运动定律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知识点整理4.1牛顿第一定律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3.笛卡儿: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收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4.牛顿:伽利略和迪卡儿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1)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指出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无论物体是否运动、是否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所以说,★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注意: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受到“惯性力”或者说“物体受到了惯性”是错误的。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目的:定量分析a、F、m的关系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A、m一定时,a与F的定量关系B、F一定时,a与m的定量关系实验一: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 F 的关系★解决问题1:为什么要把木板的一侧垫高?(1)作用:平衡摩擦力和其他阻力。
(2)方法: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牵引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记住: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钩码。
解决问题2:测量小车的质量:用天平测出。
解决问题3:测量小车的加速度:逐差法求加速度。
解决问题4:测量和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当钩码和小盘的质量m << 小车质量M 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
3.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质量m,并把数据记录下来(2)按实验装置图把实验器材安装好(3)平衡摩擦力(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取下纸带,并标注牵引力(5)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在绳子一端逐渐挂上钩码,重复上述实验4.数据处理:★特殊情况:长木板倾角过大未平衡摩擦力或长木板倾角太小4.3 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F指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3.力的单位:物理学上把能够使质量是m=1 kg的物体产生a=1 m/s2的加速度的这么大的力定义为1 N,即1N=1kg·m/s2。
(说明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4.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同体性:F、m、a是对于同一个物体而言的。
(2)矢量性:a的方向与F的方向一定相同。
(3)瞬时性:F 和a时刻对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4)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加速度。
(5)独立性: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
(6)相对性: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考系中才成立。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A、B两球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且静止不动,两球质量m A=2m B,两球间是一个轻质弹簧,如果突然剪断悬线,则在剪断悬线瞬间(B)没有满足钩码和小盘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质量MA. A球的加速度为g 23,B 球的加速度为gB. A 球的加速度为g 23,B球的加速度为0 C. A 球的加速度为g ,B 球的加速度为0 D. A 球的加速度为g 21,B 球的加速度为g注意:剪断悬线瞬间,绳子的拉力立马消失,弹簧的弹力暂时不变。
合外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1、力与加速度的因果关系:只要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就会产生加速度。
加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相同,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
2、力与速度无因果关系: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必然联系。
合外力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减速。
3、两个加速度公式的区别:tva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是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a 与v 、△v 、△t 均无关;F=ma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由其受到的合外力和质量决定。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和步骤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示意图3、由F =ma 列方程求解4、解方程(组)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离不开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
解题方法:合成法、正交分解典型例题:如右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球和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1kg(g =10m/s 2,sin37°=0.6,cos37°=0.8)(1)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求悬线对球的拉力解法一:合成法(1)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加速度相同。
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合=mgtan37° 解得a=7.5m/s 2则小球的加速度为7.5m/s 2方向水平向右。
车厢加速度与小球相同,因此可能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水平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悬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N mgF T 5.1237cos =︒=解法二:正交分解法(1)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加速度相同。
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T sin37°=ma F T cos37°=mg 解得a=7.5m/s 2则小球的加速度为7.5m/s 2方向水平向右。
车厢加速度与小球相同,因此可能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水平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由(1)可知,悬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N mgF T 5.1237cos =︒=4.4 力学单位制1.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叫基本单位2.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3.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单位制。
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定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注意:1、在解题计算时,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
2、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因此,解题中可用单位制来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单位制不对,结果一定错误。
4.5 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概念: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特性:★相等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反向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同直线——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异物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因此不能相互抵消。
★同类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总是同一种类的力。
2.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数学表达式:F= -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3.判断: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相同点等大、反向、共线 不同点 具有同时性 不一定具有同时性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不能求合力 (效果不能抵消) 能求合力(效果能抵消) 力的性质相同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两类基本问题:(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位移等。
例1: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 ,在6.4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4.2N 。
求物体4s 末的速度和4s 内发生的位移。
解: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f=ma 解得a=1.1m/s 24s 末的速度220/4.4/41.1s m s m at v v =⨯=+=4s 内的位移m m at t v x 8.841.12121220=⨯⨯=+=拓展: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 ,在6.4N 的拉力F 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
已知F 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7°,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5,求物体在4s 末的速度和4s 内的位移。
(cos37°=0.8,g=10m/s 2) 解: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cosθ-µF N =ma F N +Fsinθ=mg联立,解得a=0.54m/s 24s 末的速度220/16.2/454.0s m s m at v v =⨯=+=4s 内的位移m m at t v x 32.4454.02121220=⨯⨯=+=(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在运动情况(知道三个运动学量)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得出物体所受的力或者相关物理量(如动摩擦因数等)。
例2:一个滑雪的人,质量m=75kg ,以v 0=2m/s 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山坡的倾角θ=30°,在t=5s 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x=60m ,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
解: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2021at t v x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f =ma 联立,解得f =67.5N即滑雪人受到的阻力是67.5N 。
拓展:滑雪者以v 0=20m/s 的初速度沿直线冲上一倾角为30°的山坡,从刚上坡即开始计时,至3.8s 末,滑雪者速度变为0。
如雪橇与人的总质量为m=80kg ,求雪橇与山坡间的摩擦力为多少? g=10m/s 2解: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f =ma根据运动学公式得 at v v +=0联立,解得f =20.8N即滑雪人受到的阻力是20.8N 。
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示意图(受力和运动过程); (3)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求加速度; (4)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求所求量。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