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合集下载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引言: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健康锻炼的场所。

本文将探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绿地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源等,对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此外,绿地还是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场所,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原则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与绿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使绿地系统与城市的交通、商业、居住等功能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2. 强调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在绿地规划中,应注重生态保护,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同时,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提升绿地的美观性和吸引力,为市民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

3. 强化公众参与与社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使市民能够参与到绿地规划和建设中来。

同时,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市民对绿地的使用和管理意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具体措施1. 多元化的绿地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应包括多种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广场、绿道、湿地等。

不同类型的绿地可以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和活动,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

2. 绿地布局的合理性绿地的布局应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

应优先考虑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和城市功能中心设置绿地,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

3. 绿地的连通性和通达性城市绿地系统应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和通达性,方便市民的出行和活动。

通过建设绿道、步行街等,将不同的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组成部分,包括公园、广场、绿地、林地等,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保障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规划原则和方法。

意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在于:1.保障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保障城市空气、水质等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

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规划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

规划和设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品味和文化水平,提供恰当的绿地设施和服务。

2.综合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环境、交通等多种因素,促进城市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

3.节约开发。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节约开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减少绿地开发面积,减少因开发绿地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保护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遵循环保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和谐。

规划方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城市环境。

分析城市空气、土壤、水质等情况,了解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2.制定规划方案。

综合考虑城市居民需求和环境因素,制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确定绿地的类型、数量、分布等要素。

3.确定场地和功能。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中各绿地的场地和功能,根据不同绿地的功能要求,设计相应的设施和景观。

世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世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展 态 势 的 平 台 :会 后则 作 为 工 业展 示 的 场 所 ,依 托 保 留 的 大 量
/ 誓
特 别 关 注
Th sp ci F cu e e al o s

图3 a
图3 b
达 出 设计 以生 态 绿色 为基 底 ,依 据 滨 水 绿地 防洪 设 计 要 求 ,设 计 地 形 整体 由江 面 向浦 明路 缓 缓 抬 高 创 造 亲 水 平 台 、滨 江 步
启示 作用 。夏季 场地 降温 技术 等 。
后 续 利 用
后 续 综合 利 用是 2 1 上 海 世博 会 世博 园 区景 观规 划 的 重 要 00 特 色 。世 博 园区 总体 规 划 将 一 轴 四馆 和 重要 公 园绿 地 等 作 为永 久 型 工程 .会 后 继续 利 用 ;主 要展 区及 部分 公 园绿 地 为 临 时 工 程 .会 后 进 一 步 开发 利 用 。 以江 南 公 园 为例 .会 展 期 间将 其 作 为青 少 年 活动 基 地 ,创造 一 个 环 境 与社 会 活 动 相 结合 的舞 台 布 景 .是 展 示 中 国 以及 全世 界 的 创 造 性活 动 的 片 区 ,表述 持 续 发
域 系统 化 ” 、 空 间 功 能化 ” 、 “ 置 生态 化 ” , “ 营低 碳 配 运
充分 发挥 场地 特征 有 创意 、科 学性 可操 作 的方 案是 展示
世博 园 区形 象 、 突显 城 市魅 力的 关 键 。世 博 园区 绿地 因世 博 会 高容 量 与 公 园绿 地 率 ; 、防 洪 与 亲水 的矛 盾 、 工业 遗 产 与 人 中突 性尺 度协 调等 问题 .使 其 方 案 设计 更具 挑 战 性 ,本 次 世 博 园 区

重庆绿地系统规划

重庆绿地系统规划
重庆市城市区绿地系统规划
• 1.1城市现状 • ⑴范围面积广,区
域差别较大
• 城市区涉及范围渝 中区、大渡口区、 江北区、南岸区、
• 沙坪坝区、九龙坡 区、北碚区、渝北 区、巴南区九个
• 行政区旳全部辖区,
• 2023年城市区总人 口618万人,其中 城乡人口521万人, 属于特大城市规模。 城市区适宜建设用 地面积为1393.5平 方公里,不宜建设 用地面积2083.7平 方公里,禁止建设 用地面积1994.7平 方公里,可利用旳 后备土地资源极少, 人均拥有土地资源
图2 山水格局分析
• 1.2 绿地概况
• 城市区绿地由生态绿地 和建成区园林绿地两部 分构成。2023年城市区 绿地总面积1715.28平 方公里。其中生态绿地 1653.36平方公里,占 绿地总面积旳96.39%, 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 61.92平方公里,占城市 区绿地总面积旳3.1%。 建成区绿地率19.61%,
图6 重庆市城市区绿地 系统规划
• ⑵合理细化绿地规划指标
• 我国从2023年开始,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这4项指标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但这些绿 地指标在实践中存在着明显旳不足。因为 各地气候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旳差别, 绿化旳成本和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面积就较小;规模适中旳 城市,人口密度较低,人均绿地面积就较 高。所以,统一旳绿地指标极难真实全方 面地反应出不同城市绿地建设旳实际质量
图4 土地合适性分析
• ⑷生态观 应用“反规划理论”, 优先拟定 生态最敏感旳区域,作为保护禁建区,规划 旳要点从拟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脆弱 资源旳有效保护利用和关键基础设施旳合理 布局(图4)。规划经过绿地空间构造,影 响城市空间构造,确保城市山水格局旳完整 性。提出需要着重保护“两江、四山”旳宏 观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增强 “四山”森林 生态景观,确保水源涵养,建立城市生态保 护旳绿色屏障。加强主城西部槽谷和郊区北 部水源保护,郊区北部以及东南部建设氧源、 冷源基地。针对城市区南北向生态廊道发育, 而东西向生态联络较弱旳实际,着重加强东 西向生态廊道建设,使城市区景观生态格局 最优。最大程度降低城市开发与资源保护旳 冲突,保护山体和江河景观,构筑生态廊道, 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城市生态系 统内稳力,维护城市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是当代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绿地的剧烈减少。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将绿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引入和配置绿地资源,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城市的环境压力。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中的绿地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

同时,绿地还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作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提供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可以设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

这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二、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生态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绿地进行景观化设计,以营造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设计成果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首先,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生态功能。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绿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合理选择植物和构筑物,打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增加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社会效益。

设计师应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和文化等需求,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对城市的环境、生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1. 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提供优雅、可持续和可访问的绿色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并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 绿地系统的功能分区:根据绿地的功能和使用需求,绿地系统可以分为公园、植物园、游乐场、运动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这些功能分区的位置和规模应该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3. 绿地的规模和布局:绿地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模和布局。

大型城市应该有大面积的绿地,以满足大量人口的休闲需求。

绿地的布局应该合理,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并与其他的城市设施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4. 绿地的设计和建设:绿地的设计和建设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尽量保留和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地的设计应注重景观效果,使人们在其中能够得到放松和享受。

同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植物和景观要素,创造多样化和富有特色的绿地空间。

5. 绿地的管理和维护: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绿地的设计和建设,还要考虑到绿地的管理和维护。

绿地的管理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机构和体系,负责绿地的日常管理、环境保护和维护工作。

绿地的维护要及时、高效,确保绿地的整洁和安全。

6. 绿地的环境效益: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绿地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增加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并与其他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相互配合。

只有做好绿地系统规划,才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灾道路的通畅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沿路的建筑 应后退道路红线5~l0m,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 离还要加大。
4.救灾通道 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城市救灾通道的
规划布置,是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的内容之一。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有
宽度为10~30m不等的绿化带,对保证发生灾害时
➢ (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 要有近期的安排,作到远近结合。
➢ 四个结合:即点(公园、游园、花园)、线(街道绿 化、游憩林荫带、滨水绿地)、面(分布广大的专业
绿地)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应该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
——道路绿化景观意向图
38
13
哈尔滨与部分国内城市绿化水平比较(2002年数据)
14
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秦岭淮河以北
15
第三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原则
➢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部分的 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从实 际出发。
➢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 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
式中Agm——人均绿地面积(m2/人)
Ag1——公园绿地面积(m2)
Ag2——生产绿地面积(m2)
Ag3——防护绿地面积(m2)
Ag4——附属绿地面积(m2) Np——城市人口数量(人)
Go 3
12
四、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
➢ 4. λg=〔( Agl+ Ag2+Ag3+Ag4)/ Ac〕╳100% 式中λg——绿地率(%) Ag1——公园绿地面积(m2) Ag2——生产绿地面积(m2) Ag3——防护绿地面积(m2) Ag4——附属绿地面积(m2) Ac——城市的用地面积(m2)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阐述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目标、空间布局以及实施策略,为深圳市未来的绿地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维护自然景观,强调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人与自然和谐:满足人的休闲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考虑长期效益,确保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与特色性:塑造多样化的绿地类型和特色,反映深圳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构建生态网络:连接城市各绿地空间,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供优质的公共绿色空间,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发挥绿地的经济效益,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市级绿地:以大型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满足全市居民的休闲需求,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区级绿地:以社区公园、街道公园为主,服务区域居民,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居住区绿地:以小区游园、宅旁绿化为主,丰富居民生活环境,增强社区凝聚力。

道路绿地:以道路绿化带、街头绿地为主,改善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生态廊道:以河流、山体等自然景观为主,连接各绿地空间,构建生态网络。

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绿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地建设。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绿地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生态技术,提高绿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监督与评估:建立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是指导深圳市未来绿地建设的科学指南。

通过本次规划,我们期望实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网络、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遵循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公众参与、技术支持和监督与评估等策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城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方案

城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方案

城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方案1. 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绿地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城镇绿地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一份城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方案,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2. 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城镇绿地系统,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营造宜居城市,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具体规划目标包括:- 提高城市绿化率,确保每个居民能够享受到足够的绿地空间;- 保护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能力;- 制定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制度,确保绿地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 规划内容3.1.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在规划绿地系统时,应优先保护和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 公平合理原则:在城市绿地布局中,应均衡分布绿地,方便城市居民能够便利地享受到绿地带来的好处。

- 多样性和创新原则:在设计绿地系统时,应注重多样性和创新,结合城市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绿地。

3.2. 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本规划的绿地系统范围涵盖整个城镇区域,包括公园、绿化带、街头绿化等各类绿地。

3.3.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建设城市中心绿地。

将城市中心的空地和废弃地块改造为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放松休闲的场所。

- 建设社区绿地。

在每个小区设置社区公园和绿化带,方便社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和交流。

- 建设交通道路绿地。

在城市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美化城市景观,净化空气。

- 建设生态保护地。

设立相应的生态保护区,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

3.4. 绿地系统管理和维护- 建立绿地系统管理机构,负责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 制定绿地管理和维护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绿地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

- 加强绿地监测和评估,定期对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全文

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Logo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与用地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相并列的一项重要的 规划内容,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转也规划,其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反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中绿地的分布状况、数量指标、绿地性质和各类绿 地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体现在市域大环境下的绿地体系。它包括绿地结构、绿地分类、绿地布局、 指标体系、绿化配置、绿地景观和近期建设等规划内容,并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Logo
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原则
• 整体性原则
城市绿地之所以形成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因为将城市绿地各个组成部分作为 一个整体考虑具有明显的优势,即“整体大于其各个孤立部分之和”。因此无论哪类绿地的 布局和建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独立存在,而是应该将其放到整体的建设背景之内,统筹安 排,同一布局。

综合以上各定义,可以认为:城市绿地是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保持
着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以植被为主要
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功能。城
市绿地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林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Logo
目录
1 城市绿地 2 城市绿地系统 3 城市绿地系统相关理论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概念
•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绿地界定为: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
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是指被人

绿地规划系统知识点总结

绿地规划系统知识点总结

绿地规划系统知识点总结一、绿地规划概述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景观改善、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

绿地规划系统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城市绿地资源而设计的一个系统。

它包括了规划原则、指标标准、规划方法与技术、规划管理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绿地规划系统的建立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住条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地规划原则1.生态原则绿地规划应当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保护和恢复植被、水体、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系统,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生态健康。

2.可持续原则绿地规划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配置绿地资源,精心设计绿地功能,保障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3.公平公正原则绿地规划应当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保障市民的基本需求和利益,使城市的绿地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和合理。

4.多功能原则绿地规划应当以多功能规划为原则,将绿地的生态、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健康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绿地成为城市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5.适度规模原则绿地规划应当以适度规模为原则,根据城市规模、土地利用状况、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确定绿地规划规模,形成合理的绿地规划布局。

三、绿地规划指标标准1.规划指标绿地规划指标包括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绿地分布密度、绿地服务范围等。

不同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会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气候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2.规划标准绿地规划标准是一种量化的、可计量的标准,用来评价绿地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规划标准包括了城市绿地建设标准、园林绿化标准、绿地景观规划标准等,在绿地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监测评估绿地规划的指标和标准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了解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通过不断地监测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绿地规划方法与技术1.地理信息系统(GIS)GIS在绿地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摘要绿地景观结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供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互动等多重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绿地景观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案,旨在优化城市绿地景观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

现状分析1. 绿地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域绿地稀缺,且绿地之间缺乏连接,导致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

2. 绿地类型单一:大部分绿地仅为草坪或树木,缺乏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绿地规模较小:部分绿地面积较小,无法为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目标设定1. 改善绿地分布:通过增加绿地的数量和合理布局,使得绿地分布更加均衡,并提供绿道等连接绿地的路径。

2. 多样化景观类型:引入水景、花坛、雕塑等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创造多样化的绿地景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提升绿地规模:扩大现有绿地的面积,增加新的大型绿地,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规划方案增加绿地数量通过以下措施来增加绿地数量:1. 利用闲置土地进行绿地建设:对于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可以将其改造为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2. 屋顶绿化:在建筑的屋顶设置绿化系统,将原本的空地转化为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率。

3. 河岸绿化:利用城市的河岸带进行绿化建设,增加绿地的面积,并改善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

调整绿地布局通过以下措施来调整绿地布局:1. 统筹规划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绿地的布局,并根据人口密度和生态条件合理分布绿地,使其能够服务更多的居民。

2. 建立绿地连接系统:建设绿道和人行步道,将各个绿地相连起来,提供居民的步行和骑行通道,使绿地更具连贯性和可达性。

引入多样化景观元素通过以下措施来引入多样化的景观元素:1. 引入水景:在部分绿地中增设喷泉、湖泊等水景元素,增加绿地的观赏性和舒适度。

2. 增加花坛:在绿地中设置花坛,引入各种花卉植物,使绿地更加丰富多彩。

3. 设置雕塑:在绿地中设置艺术雕塑,提升绿地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价值。

天津市绿地系统规划

天津市绿地系统规划

天津市在中心城区外环线周围规划建设5处都市风 景区(侯台风景区、梅江南风景区、柳林风景区、南 淀风景区、银河风景区)和1处植物园。规划了生态绿 地:包括各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区(东丽 湖风景旅游区、官港森林公园、塘沽森林公园、杨柳 青森林公园、黄港风景区、天嘉湖风景区、鸭淀风景 区等),以及结合古海岸自然保护区规划旳绿色生态 廊道、楔形绿地和组团间旳隔离绿地。规划了生产防 护绿地:包括在都市苗圃,沿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干道 旳防护林,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旳隔离绿带。
绿地系统旳布局在都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称重要旳地位。由于
虽然一种都市旳绿地指标到达规定,但假如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
也很难满足都市生态旳规定以及市民休闲娱乐旳规定。反之,假如
一种都市旳绿地不仅总量合适,并且布局合理,能与都市旳总体规
划紧密结合,真正形成一种完善旳绿地系统,那么这个都市旳绿地
系统将在都市生态旳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发明一种良好旳人居环
地景观多样性和景观连接度,还能为都市居民休闲娱乐
提高便利。但中小斑块过多,景观破碎度高,生态效益 低,不能为物种提供稳定旳栖息地。超大型斑块占总斑 块数旳11.9%,面积比例占70.57%,重要为综合性公园和 自然植被斑块,有助于修养水源,增长绿地景观旳连接 度,维持绿地中物种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平均斑块分维指数(FRAC)旳理论范围为1.0~2.0, 其值越靠近于1.0,斑块形状越有规律,表明斑块旳形 状越靠近于简朴,受干扰程度越大,其值越靠近于2.0, 则表达其具有最复杂旳图形,受干扰程度越小。平均
近期规划人均绿地到达12平方米按照《近期建设 规划》,本市将以建设宜居都市为目旳,巩固创立国 家环境保护模范都市成果,积极创立国家园林都市和 卫生都市。以实行“绿点、绿块、绿园、绿景、绿环、 绿脉、绿荫、绿屏”八大工程为载体,实现都市建成 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绿地率到达35%,人均公共 绿地超过12平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 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 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 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 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III目标导向:保障城市生产绿地要求、做好重要的防护绿地建设。

、绿地系统规划技术路线1.目标导向:国际性风景旅游、滨海宜居城市要求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目标。

2.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实现绿地功能最大化。

目标导向:满足建设国际性生态宜居、旅游城市要求。

I- . ■ k__ JJ L__J J.奁于liT 道#■吗比老片,忆刊迤i 成甘M 跺爲, ■N 如小辜锻奇蜂址...军T LA L SL 車(i, 4 广4&问题导向:寻找问题、挖掘资源、尽量做到均衡布局。

■ J—kLL_J ■ LL__J ■ LB "(1)绿地结构是否完整。

城市绿地结构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也是绿地与城市发展之关系的体现。

结构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性与合理性,否则,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综合效能。

(2)区域内自然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绿地,还包括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一切自然元素,例如:水系、山林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资源、农田以及果园等,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 而对其有序合理的利用,是使之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以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为主要目的公园绿地体系是否合理、完善。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之一。

这种休闲活动,随着人们活动时间的不同、活动内容的不同、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是由一个自楼间绿地、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市级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直至郊区风景名胜区这样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休闲绿地体系来承担的。

二、绿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一)绿地建设现状概况及分析1. 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总体水平(1)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总量及发展特征分析根据绘制现状图统计,2007年底,整个金州以南城市绿地面积约31.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8%、人均绿地11.1平方米。

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约29.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0.5平方米,生产防护绿地1.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

图表11-1 : 2007年中心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统计分析可知,除金州区以外,现状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在8%左右,人均绿地和公共绿地都在9平方米和8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较好。

旅顺口和金港区由于现状暂住人口统计偏低,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偏高。

总体上生产防护绿地的指标偏低,与国家要求生产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鸠上水平相去甚远。

(2)与城建局绿地统计数据的校核图表11-2 : 2007年实测绿地面积与城建局数据比较(公顷)根据城建局数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只有 5.8平方米,远低于2006年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平方米。

说明大连市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差帐。

10.5平方实测的公共绿地面积较城建局统计数据偏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米,基本和统计局公布数据相符。

其原因是在现状图的绘制中将一些山林地纳入了公园用地之内,未来可将这些山林地转变为公共绿地,以弥补城建局数据的缺口。

金州区实测和城建局数据相差不大,说明金州区的绿地建设真实滞后。

2.中心四区公共绿地建设与利用状况(1)现状公共绿地分布均衡性分析根据实际测量,中心四区现有各级公园45个,其中市级公园6个,区级公园7个,居住区级公园32个;各类街头绿地348处。

图表11-3 :中心四区公共绿地现状分布统计总体来看,大连中心四区基本形成了等级结构合理的公共绿地系统,尤其是各主要道路沿线,设计及养护良好的街头绿地,在有效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共绿地总量。

但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与人均公共绿地量需要逐年提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以何种方式建设公共绿地,建设何种形式的公共绿地,已成为规划中迫切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

由于各行政区面积、人口均存在较大差异,下面将公共绿地分解到每一个街道进行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比较分析。

.=--/^厂图11.1中心四区各街道绿地率图11.2中心四区各街道人均公共绿地由图11.1可知,现状绿地率较高的街道集中分布于南部老城区及沿海街道,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大部分面积较大的市级公园集中分布于此区域,二是因为起伏相对较大的地势削减了此区域的可建设用地总量。

绿地率较低的街道主要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凌水街道以及原大连石油化工业集中的甘井子街道。

绿地率处于中间水平的地区为无明显城市山体,地势较平缓,开发建设较早的大连老城区,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站前及周边区域为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与建筑密度居高不下,地皮价格寸土寸金。

许多建成区早已形成定式,难以打破。

想在原有的建筑中插入一片绿地十分困难。

现有绿地大多为街旁绿地,和交通性广场的绿化。

总的来看,具有精品园林的良好视觉效果,但实际上这些区域绿地空间被挤占,空间环境的品质呈下降状态,城市中心区域的绿地与周边的绿地产生了断层。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不断向空中延伸,城市道路桥梁不断增加,虽然形成了大面积的绿地,增加了绿地总量,但这些绿地并不适合人们游憩、休闲的要求。

由图11.2 可知,在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上,大致呈现出与绿地率相似的分布,同样是南部老城区沿海几个街道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较高,这与几个大型市级公园在此区域的建设同样密不可分。

另外一处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较高的片区出现在城市北部泉水街道与大连湾街道,虽同属于城乡结合部,但泉水街道属于有整体规划开发的新区,绿地建设较系统完整,布局也相对均衡,人均指标高也是规划意图得到成功实施的体现。

与此不同的是大连湾街道,除南端碧海山庄为集中的公共绿地,提高了人均指标外,其他地段绿地建设情况较为一般。

人均公共绿地量位于中间层级的街道同样处于地势平缓,开发建设早的大连老城区,大部分街道人均公共绿地<5 平方米/ 人。

综合以上两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 现状大连中心四区公共绿地建设天然资源导向性较强,大型公共绿地建设主要布置于南侧沿海或依托南部山体,使相应的区域绿化指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② 经统一规划指导,整体建设的新区绿地建设较好,改建难度较大的老城区绿地建设推进难度大,难以形成系统。

③ 由于人口由老城区向外疏散,或自身绿地建设基础较差,造成兴华街街道、葵英街街道,凌水街道三处绿地率指标与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双低,日新街道、李家街街道、北京街街道、兴工街道、南沙街道虽绿地率指标处于平均水平,但人均公共绿地偏低的现象。

L...图11.3中心四区公共绿地需要重点建设街道示意(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分析参考其他城市相应规模的绿地的服务半径,将区级公园服务半径确定为3000米,居住区级公园服务半径确定为1000米。

市级以上公园由于服务于全市人民以及外地游客,其服务半径并不确定,也与公园在城市的分布位置无关,故在此不予画出。

居住区级以下公园在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上属于其它用地类型中的附属绿地,故在总体规划层面不予具体表述。

城建局统计资料中出现的“游园”概念,纳入“街头绿地”范畴,暂不考虑其服务半径。

图表11-4 :不同城市公园服务半径比较公园规模(公顷)公园等级服务半径(米)4 地区公园1000日本2 邻近公园500上海1-4 街道级10000.3-1 区级500沈阳>1 市民每天活动绿地500规模未明确城市公园3000大连平均12.04 区级3000平均5.9公顷居住区级1000平■ nAZ』a 卄rMt 密HHtI* 黑lOHM图11.4中心四区区级以下公园服务半径覆盖范围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结论:凌水街道、辛寨子街道、机场街道、李家街道、春柳街道、兴华街道、中华路街道、革镇堡街道、泉水街道、大连湾街道缺乏公园服务半径覆盖。

这些区域多分布在甘井子区及城乡结合部,反映了此区域在快速3的城市建设进程中,虽然见缝插针,景观效果良好的“袖珍绿地”的建设起到了 增加绿量与形成良好景观的双重效果, 但如果从使用角度出发,用“可以进入并 进行一定休憩活动”的公园标准衡量,此区域的绿地系统网络便存在较大漏洞。

接下来将针对区级、居住区级公园进行详细分析。

(3) 区级公园绿地布局分析由图表11-5可知,中山与沙河口区区级公园密度高于西岗与甘井子区,说 明这两个行政区绿地基础建设比较扎实; 甘井子区虽然区级公园密度较低但人均 公园个数仅次于中山区水平,沙河口区则相反,在公园密度较高但人均区级公园 个数却偏低,说明沙河口区在承接中心区人口转移的同时没有跟进配套区级公园 绿地建设。

(3)居住区级公园绿地布局分析■ A .d 、、r JiJL--•: I I : IR- i ■ ■■: ■ I I. I EHF■■ r:-nr图表11-5 :各行政区区级公园密度图11.6中心四区各街道居住区公园密度图11.7中心四区各街道人均居住区公园如果按居住区级公园平均服务半径1000米来衡量,由图11.6可知,除位于城区南部的星海湾街道、昆明街道、人民广场街道、葵英街道有充足公园资源外, 其余地区均处于<0.5个/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城乡接合部以及城市中部的一些人口密度大,用地资源紧张的老城区甚至无居住区级规模公园建设。

图11.7更表明在某些代表人口疏散方向的区域里,人均居住区级公园个数偏低。

(4)公共绿地可达性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方式)(5)绿地建设现实可能性分析参考《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规划但未建的公园中有市级综合公园2处,其中1处建设可能性较大;区级公园6处,均位于甘井子区,其中2处建设可能性较大;居住区级公园29处,其中10处建设可能性较大。

另有规划带状公园9处,其中5处建设可能性较大。

以上公园如果顺利实施,则可增加公共绿地面积435.57公顷。

图表11-6 :规划实现可能性较大绿地3、中心城市生产防护绿地现状根据实际测量,现状共有生产绿地??公顷,与城建局提供数据??公顷存在??公顷差值,考虑到城建部门统计数据往往将租用土地建设的苗圃也归为生产绿地上报,故现状数据以实测即国有苗圃面积为准。

说明现有生产绿地远未满足生产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2%的要求。

截止到2003年,大连市中心城区共有生产绿地113.18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