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 的一首古老的情歌,感 情质朴纯真,语言朴素 优美,韵律和谐,意境 优美.
《诗经·关睢》在儒家视野中的评价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 语·八佾》
❖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也;伤者,哀之过而 害于和也。”——朱熹:《诗集传序》
❖ “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孔 安国:《论语集解》
“道”之两端
道
儒家:人道 (仁)
道家:天道 (无)
❖ 4.为什么选择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作为中国 古代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原因:1,2,3 5.从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的联系来看:
中和 神妙 气韵 意境
生存智慧 理想境界 运行之道 艺术境界
第一节 中和
❖ 一、“中和”的基本 内涵
❖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 和思想基础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传》
——陈伯海:《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格》
理解“中和”的几个层次
❖ 政治、道德 ❖ 美学标准 ❖ 民族性格 ❖ 人生境界 ❖ 天地大道
天地 大道 人生境界
民族性格
美学标准
政治、道德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与思想基础
❖ (一)中和的文化渊源 ❖ 华夏文化是由各种相异文化之间相互交往、
斗争和融合而成的。 ❖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一个高峰,中
和开始占据中国文化精神的主导地位。
“春秋时期的霸业,论其实际,是向着两个方面同时并 进的,一方面是朝向和平,另一方面则朝向团结。和平 与团结,本是一种要求之两面。”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二)中和的思想基础
❖ 1.阴阳、五行 ❖ 阴阳: ❖ 五行: ❖ 2.天人合一思想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 2.中和的基本内涵和审美特征包含着对立因素的折中、调和, 包含着多样性的统一,因此,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上的意 义也表现为在这两方面的活动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新出 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达 到新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 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
非主流女生
“女神”
在这一对审美形态中,《庄子》 用许多寓言来说明“神”比“形” 更重要,如说“抱神以静,形将自 正”,“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
汉代的《淮南子》继承了庄子 的重“神”思想,明确提出“神 贵于形”的论断: “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 ; “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 为制者,神从而害” ;又从具体 绘画创作的失败中总结道:“画 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 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 者亡焉。”
❖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
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政治、伦理道德、美学、人生
❖ 中和=中+和 中:居中不偏、兼容两端 和:“寓杂多与统一”
❖ “中和”是儒家之 “道”——“人道”— —“仁”
儒家对中和的阐释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第三章 中国古代 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神妙、气韵、 意境
概述
❖ 1.中西方审美形态的差异: 参见本编第一章
❖ 2.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特征 (1)综合性 (2)渗透性 ❖ 3.归纳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原则——“道”的高
度 (1)哲学的高度——源 (2)美学史——一贯性、传承性
道
“道”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
——《礼记·中庸》
孔子盛赞《关睢》
❖ 在《论语》中孔子高度赞扬了《诗经》中的 《关睢》: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和”与传统诗教
温柔 敦厚
发乎情, 止乎礼义
中和
情深而不诡…… 文丽而不淫
源自文库
“中和”与西方的“和谐”观念之
比较
❖ 有人认为,“中和”并非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西方古代也 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和谐为美。确实如此。 但西方所谓和谐,今生在比例、调和、均衡、对称以至“黄 金分割”等事物形体关系,不同于我们归结为情理、文质的 中和。按照西方人的思路,形体的和谐反映着宇宙秩序的整 一性,所以追求和谐可以通向“模仿自然”;而根据我们的 逻辑,情理、文质的结合,关乎内在人性的协调,所以“中 和”之美只能导源于人的“美善相兼”的本质。这里分明也 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 (一)强调适度 ❖ 1.情感的适中 ❖ 2.人格精神的和谐 ❖ 3.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二)多样性的统一 ❖ (三)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是天人
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上的双重
意义
❖ 1.中和是中国古人的人生境界感性显现,表现为对天地境界 的贴近和对和谐的生存样态的向往,本身就具有生活和的双 重价值。
《诗经·关睢》为什么得到了孔子的高
度赞许?
❖ 因为《关睢》之乐,乐而有度,欢乐的感情 没有放任到狂热的逸乐;哀而有节,悲哀的 感情没有沉积为无限的感伤。而感情及其在 艺术中的表现之所以能够和而不流,适度不 过,又完全是由于道德修养(内在的约束) 和礼义规范(外在的约束)对于感情的调节 作用。这说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中和”之美正是高度完美的道德表征。
第二节 神妙
❖ 一、神妙的内涵 ❖ 二、神妙的审美特征 ❖ 三、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演变
神妙
一、神妙的内涵
❖ 神妙是“神”和“妙”的近代组合。在清代 画家黄钺的《二十四画品》中作为一种绘画 审美形态出现。但将神妙一起连用,更是因 为神与妙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神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神” 一般是与“形”相对的审美 形态。概言之, “形”指外在的形貌、体态, “神”指内在的精神、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