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新人教版) 10游褒禅山记学生版3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新人教版) 10游褒禅山记学生版3
8.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提示:A项,十分之一/数词。B项,治学的人/学识渊博的人。D项,不同寻常/很,十分。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
提示: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检查课文第三段背诵情况。
二、对照课文完成下列试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提示:C.观:景象。
2.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距其院东五里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提示:D项与例句中都是副词,反诘语气。A、B、C三项中均为代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课前预习: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本文它一篇游记。

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2、正音:褒(bāo)禅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深父(fǔ)3、理清思路(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一、(1—2):记叙——游山经过。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今日褒禅山概况从慧空禅院遗址东行二三里,就到达前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导学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

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

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

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1.杰出的政治家。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

2.卓越的文学家。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主要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他的诗歌内容充实,涉及的生活面很广泛,并且提出了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艺术上也比较动人。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 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巩义八中张晓玉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导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赏析课文3.归纳总结“盖”“所以”“以”“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其“的用法及意义3.背诵课文【导学方法】学生反复读,教师点拨【导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大意与思路(写出各段段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小结: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二用心读课文,探究质疑探究课文第一段1 指出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尝试背诵】第二段3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本段在全文有些作用?【全班朗读、背诵】第三段4 ①本段着重写什么?②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③王安石认为要“赏”“非常之观”要自备哪些条件?【尝试背诵】第四段5在本段中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引发出来的?【背诵】综合探究6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7 本文的一二段与三四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虚词梳理不出,火且尽。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盖:1盖音谬也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3盖其又深以: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由山以上五六里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4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5夫夷以近/险以远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其孰能讥之乎?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既其出10、视其左右11、谬其传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归纳其的用法:【课堂小结】【作业布置】1、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褒禅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高一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2、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咏石榴花》1课题:游褒禅山记学 习 内 容笔 记【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辨析词类活用现象,把握古今异义,区别特殊句式。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领会这两者对我们的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难点】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一课时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字介甫,宋朝临川人,封“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2、政治方面: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3、文学方面: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主张“文章合用世”,“务为有补于世”。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褒.禅山( ) 庐.冢( ) 窈.然( ) 咎.其欲出者( ) 无物以相.之( ) 何可胜.道也哉( ) 三、整理本文虚词的一词多义 “其”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独其为文犹可识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其孰能讥之乎?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由山以上五六里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也”1、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4、何可胜道也哉 四、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于是予有叹焉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1、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则其至又加少矣5、火尚足以明也6、常在于险远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六、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省略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2课时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3、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学习难点】领会通过自己经历反思人生,总结经验,从而更好选择未来的人生精神。

问题一: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己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解读文本第一段问题二: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1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三:对“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和“华”“花”音谬,作者的感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读文本第二段问题四:本文作为游记,文中第二段记了哪些游中所见的景与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五:对游洞的人数和情景,作者有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读文本第三段问题六:由第三段看,作者认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七:讨论:结合我们的学习实际,谈谈志、力和外在辅助条件对我们学习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王安石【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二、解题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得就是游记。

)三、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相关山水资料。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

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

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3)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

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10 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志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强调了一个“志”字,他认为,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尽了自己的志向,尽管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是可以无怨无悔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

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

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向: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2.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4.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华.山(Huà) 庐冢.(zhǒng) 窈.然(yǎo) 褒禅.山(chán) 音谬.(miù) 萧君圭.(gu ī)无物以相.之(xiàng) 舍.于其址(shè) 仆.道(pū) 王回深父.(f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有碑仆道. (名词,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2)穷⎩⎪⎨⎪⎧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 (名词,尽头)而乐亦无穷.也 (形容词,穷尽)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形容词,贫穷)(3)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动词,观察,观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名词,景象)(4)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动词,命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词,识其本名)莫名.其妙 (动词,说出)不名.一文 (动词,占有)师出无名. (名词,理由)(5)文⎩⎪⎨⎪⎧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名词,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繁文.缛节 (名词,旧指礼节 仪式)(6)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人称代词,自己,指作者本人)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指仆碑)盖其.又深 (代词,指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那 些,指好游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人称代词,他们)距其.院东五里 (指示代词,那,禅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指示代词,那,指埋葬时间)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放在句首,表反问 语气,可译为“难道”)(7)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因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而,表并列)拥火以.入 (连词,而,表修饰)不随以.止 (连词,而,表顺承) (8)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介词,对、对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在)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介词,到)常在于.险远 (不译,介词) (9)焉⎩⎪⎨⎪⎧于是余有叹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且焉.置土石 (代词,哪里)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代词,那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代词,怎么)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9)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0)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所见的景象)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⑴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深度。

穷:a--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说出名称。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由山以上五六里不能: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于是:于是予有叹焉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疑难句释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游褒禅山记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道”“由”“文”“至”“舍”“观”“名”“十一”“明”“相”,重点虚词“其”“于”“以”等,掌握重要句式。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

4.领会文中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的观点。

这篇课文题为“游褒禅山记”,“记”表明文体。

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主要是结合记游以感想形式发表议论,论说为学治事的道理,含有非常丰富的哲理。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方向。

褒禅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1.杰出的政治家。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少好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

2.卓越的文学家。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主要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他的诗歌内容充实,涉及的生活面很广泛,并且提出了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艺术上也比较动人。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他在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一直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庐冢.( ) ②仆.道( ) ③好.游者( ) ④萧君圭.( ) ⑤夫.夷以近( ) ⑥舍.于其址( ) ⑦王回深父.( ) ⑧无物以相.之( ) ⑨有穴窈.然( ) ⑩何可胜.道也哉( )2.为下列的形近字组词。

{掸(d ǎn) 惮(d àn) 俾(b ǐ) 裨(b ì){谬(mi ù) 缪(m óu) 戮(l ù) 戳(chu ō)3.重点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褒之庐冢..也: (3)有碑仆.道: (4)而记游..者甚众: (5)有穴窈然..: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乃华山之阳.: 4.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5.多义词。

(1)卒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②旦日飨士卒.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策之不以其道.(3)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③不名.一文(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②其文.漫灭③属予作文.以记之(5)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家祭无忘告乃.翁③良乃.入,具告沛公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其①距其.院东五里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其.孰能讥之乎④吾其.还也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⑥则或咎其.欲出者6.古今异义词。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于是余有叹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3)则其至.又加少矣:(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火尚足以明.也:(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8.特殊句式。

(1)有碑仆道(2)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余之所得也(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仆道”石碑上的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第2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3.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主要意思是什么?4.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5.第5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7.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王安石认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志”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你认为“力”“志”“物”这三个条件哪一个起决定作用呢?融情于理以理服人融情于理,是指作者用抒情性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

简单地说,就是用富于哲理性的议论文字来抒情,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使“情”与“理”交融为一。

对读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读者、感动读者。

融情于理不仅可以强化作者的感情,而且能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读者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

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使用“融情于理”方法的要领:1.语言要生动、有感情。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逻辑、严密、辩论色彩浓厚。

要把感情融于说理中,这就得多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枯燥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

2.要多用修辞手法。

语言要有感情、生动、形象,就必须多用修辞方法。

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

3.要选用合适的“句式”。

因为句式语气本身就是感情的体现。

比如:反问句就有反诘说理的语气;感叹句就是惊喜、愉悦感情的表现。

4.“说理”与“抒情”紧密结合。

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以说理为主。

使用“融情于理”方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融情于理”,严格地说,并不等于以议论抒情;只不过说理更具感情罢了。

所以,在表述上,还应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语言上的逻辑推理;而不能为抒情而抒情。

2.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精心选择。

哪种修辞格最能恰如其分表达出感情,就运用哪种。

3.要注意抒情的“度”。

融情于理,只不过是有感情地说理,所以,抒情程度不可太浓;抒情方式,也不能太露,只能是情理交融、互相糅合。

4.融情于理的方法既可通篇运用;也可以局部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C. {则或咎其欲出者择其一二叩之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下列各句中,能表现后洞之深的一组是( )。

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A.①③⑤B.③④⑥C.②④⑥D.①②⑤ 4.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加标点。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假如今年是公元2054年,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准备借助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发表一千年之际,精心打造“褒禅山旅游年”,推出旅游精品线路“褒禅洞碑探幽行”。

请你为这个策划中的旅游精品线路写一段广告词。

(30字左右)7.有人认为,“尽志”“去悔”“进取”“慎取”“深思”等关键词是《游褒禅山记》的精髓之所在。

请你从这五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学习导引1.(1)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

(2)(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3)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基础知识梳理1.①zhǒng②pū③hào④guī⑤fú⑥shè⑦fǔ⑧xiàng⑨yǎo⑩shēng2.掸子/忌惮/俾众周知/裨益谬误/绸缪/杀戮/邮戳3.(1)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2)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

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的墓旁盖的屋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