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 《诗经》两首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2单元+4 《诗经》两首+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2单元+4 《诗经》两首+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 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桑葚.(shèn)帷裳.(chánɡ)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答案】“垣”应读yuán,“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咥”应读xì。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忧心孔疚,我行不来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解析】①“莫”同“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耽:耽误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解析】耽:沉溺。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导学号:08332032】A.其黄.而陨B.二三..其德C.夙.兴夜寐D.雨.雪霏霏【解析】D项,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A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B 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

C项,夙: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解析】A项,“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

C项,“坚”“锐”代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D项,“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答案】 B阅读《采薇》,完成6~9题。

(教师用书独具)【导学号:08332033】6.这首诗的前三章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前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习题: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习题: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4《诗经》两首《诗经》,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

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余温尚存。

只有阡陌属于自己。

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

我想,应该再好好读读《诗经》了,古韵古风的诗句里,流淌着美丽永恒的情结和无限的憧憬与寄托。

它是写我的吧,否则我的心灵为何被它吸引与温柔着呢。

轻轻地从书橱里抽出它来,捧着,如同捧着一个千年悠悠之梦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运用角度]“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

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会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

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清醒自信的国家。

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这种坦荡。

它们最终都安排了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

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 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 同步练习

c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有误的一项是()A.氓(mánɡ)之嗤嗤(chī)匪我愆(qiān)期将(qiānɡ)子无怒B.乘彼垝(wēi)垣(huán)靡(mí)室劳矣载(zài)笑载言C.渐(jiàn)车帷裳(shānɡ)隰(xí)则有泮(pàn)D.无食桑葚(shèn)咥(xì)其笑矣与子偕(xié)行无食我黍(shǔ)答案:B2.选出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A.贰,不专一,有二心;行,读hánɡB.爽,爽快;行,行为C.也,现代汉语“也是”的意思D.也,语气助词;爽,差错答案:D3.对《氓》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控诉。

D.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答案:B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代表作《离骚》。

“风骚”就是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2单元 4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2单元 4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4 《诗经》两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氓.( )之蚩.( )蚩 匪我愆.( )期象弭.鱼服( ) 将.( )子无怒乘彼垝.( )垣 自我徂.( )尔淇.( )水汤.( )汤 渐.( )车帷裳.( )靡.( )有朝矣 咥.( )其笑矣隰.( )则有泮 小人所腓.( )【答案】 méng chī qiān mǐ qiāng guǐ cú qí shāng jiān cháng m ǐ xì xí féi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匪来贸丝( )(2)于嗟鸠兮( )(3)犹可说也( )(4)隰则有泮( )(5)岁亦莫止( )【答案】 (1)“匪”通“非”,不是 (2)“于”通“吁”(3)“说”通“脱” (4)“泮”通“畔”,边岸 (5)“莫”通“暮”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言⎩⎨⎧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言.既遂矣(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3)遂⎩⎨⎧言既遂.矣( )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寻向所志,遂.迷( )(4)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将士乘.胜,进攻其城()乘.其财用之出入(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5)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6)靡⎩⎨⎧靡.室劳矣( )靡.费( )望其旗靡.( )(7)载⎩⎨⎧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怨声载.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五载.而成帝业( )(8)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其无礼于晋( )(9)即⎩⎨⎧来即.我谋( )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 【答案】 (1)愿,请/将领/持/率领 (2)说/预兆/助词,无实义/流言 (3)顺心,满足/通,达/终究,最终/终于 (4)登上/趁着,凭借/计算/读shèng ,量词,用以计算车、马、舟等 (5)品德、德行/恩德,恩惠/感激 (6)无、没有/浪费/倒下 (7)动词词头,无义/满,充满/负荷,承受/读z ǎi ,年 (8)把/用,用来/目的连词,可译为“来”/因为 (9)就/连词,如果,假如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夙.兴夜.寐 ( )________ (2)士贰.其行 ( )________ (3)二三..其德 ( )________ (4)三岁食贫.( )________ (5)岂不日.戒,狁孔棘 ( )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在夜里 (2)数词用作动词 不专一,有二心 (3)数词用作动词 反复无常 (4)形容词作名词 贫苦的生活 (5)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氓.之蚩蚩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2)泣涕.涟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总角之宴.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三岁..食贫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5)君子..所依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6)小人..所腓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答案】 (1)古义:民众,百姓,这里指男主人公。

高中语文4诗经两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4诗经两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4 《诗经》两首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蚩.蚩(chī)愆.期(qiān)将.子无怒(jiāng)咥.其笑矣(xì)B.桑葚.(shèn)帷裳.(cháng)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jiù)C.罔.极(wǎng)靡盬.(gǔ)淇水汤.汤(tāng)隰.则有泮(xí)D.狁.(yǔn)垝.垣(wēi)不遑.启居(huáng)四牡骙.骙(kuí)思路解析:A项,“将”应读“qiāng”;C项,“汤”应读“shāng”;D项,“垝”应读“guǐ”。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贸:交换。

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责备。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

D.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

思路解析:B项,“咎”的意思是“灾祸”。

答案:B3.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⑤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⑧淇则有岸,隰则有泮A.①③⑥⑧B.②⑤⑥⑧C.①④⑤⑦D.②③④⑦思路解析:有通假字的是:①“尔”通“艹尔”;②“匪”通“非”;⑤“于”通“吁”;⑥“说”通“脱”;⑧“泮”通“畔”。

其余没有通假字。

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B ①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②王事靡盬C ①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②出郭相扶将D ①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思路解析:A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表承接。

B项,“靡”:①②都是“没有”的意思。

C 项,“将”:①动词,愿,请;②动词,扶持,搀扶。

D项,“莫”:①代词,没有谁;②同“暮”。

答案:B5.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练习:2.4 《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1)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练习:2.4 《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1)

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达标训练·固双基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士也罔.极(wú)渐.车帷裳(jiān)夙.兴夜寐(sù) 靡.室劳矣(mǐ)B.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pàn)岁亦莫.止(mù) 淇水汤.汤(shānɡ)C.载.饥载渴(zǎi) 体无咎.言(jiù)自我徂.尔(cú) 信誓旦.旦(dàn)D.匪我愆.期(qiān) 乘彼垝.垣(ɡuǐ)象弭.鱼服(mí) 雨.雪霏霏(yù)解析:A项,“罔”应读“wǎnɡ”;C项,“载”应读“zài”;D项,“弭”应读“mǐ”。

答案:B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躬:自身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使:使者解析:D项,使:指使、委托。

答案:D3.下列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狁孔棘解析:A项,“二三”,数词用作动词;B项,“雨”,名词用作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

答案:C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解析: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

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

答案:C5.比较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载笑载言②体无咎言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试题:4 《诗经》两首+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试题:4 《诗经》两首+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

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4 《诗经》两首一、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的能力。

可以看出,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手法,结构上具有《诗经》的共同特点——重章叠句,这可从《氓》《采薇》中看出。

答案: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意?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明显,最后一句采用了夸张手法,能点出写相思之苦这层意思即可。

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祇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3.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5诗经两首》练习题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5诗经两首》练习题及解析

《诗经》两首1、下边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靡室劳矣(mí)犹可说也(tuō)B.匪来贸丝(fēi)乘彼垝垣(ɡuǐ)自我徂尔(cú)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无食桑葚(shèn)D.载笑载言(zài)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2、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⑤玁狁孔棘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夙兴夜寐,勤勉工作,做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②人和人之间的艺术欣赏品味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喜欢追捧相声,有的人则对气势澎湃的钢琴演奏甘之如饴。

③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支付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了争夺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掀起了红包大战,谁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汇聚优秀师资和生源的所谓“超级中学”看似风光无限,可对那些本该健康发展的普通高中来说,却不啻于釜底抽薪,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时作业24:第4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时作业24:第4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4课《诗经》两首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答案B解析A项“匪”通“非",不是。

C项“于”通“吁”,感叹词。

D项“说”通“脱”,脱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秋以.为期A.以.尔车来B.以.望复关C.不以.物喜D.以.我贿迁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

A项用。

B项连词,表顺承。

C项因为。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答案B解析A项古义:直送到。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C项古义:泪。

今义:鼻涕。

D项古义: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错误!B。

错误!C。

错误!D。

错误!答案D解析D项均为名词,道路。

A项动词,愿,请/名词,将领。

B项同“暮”,年末/副词,不要。

C项动词,说/名词,话。

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错误!错误!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C解析①②都是代词,代指“你”。

③代词,代指桑树;④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岂不日戒,狁孔棘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答案C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B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D项黄: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7.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B.兄弟不知,咥其笑矣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答案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04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04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愆:拖延B.以我贿.迁贿:财物C.渐.车帷裳渐:逐步D.夙兴.夜寐兴:起身【解析】C项“渐”,动词,溅湿,浸湿。

【答案】 C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C.①送子涉淇,至于..暴矣..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D.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解析】A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B项“其”,①②都是代词,他。

C项“至于”,①动词,到达;②就,表承接。

D项“之”,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

【答案】 B3.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遑.启居,狁之故遑:恐慌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路:战车C.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捷:胜利D.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盬:休止【解析】A项“遑”的意思是“闲暇”。

【答案】 A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B.①彼路斯何?君子之.车②夫晋,何厌之.有C.①君子所依,小人所.腓②取武阳所.持图D.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②吾属今为之虏矣.【解析】A项“止”,①句尾语气词;②动词,阻止。

B项“之”,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所”,意思相同,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项“矣”,①表陈述语气;②表感叹语气。

【答案】 C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靡.室靡家,狁之故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B.①忧心烈烈,载.饥载渴②既见复关,载.笑载言C.①忧心孔疚,我行.不来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D.①戎车既.驾,四牡业业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解析】A项“靡”,都是“没有”的意思。

B项“载”,都是动词词头,没有实在意义。

C项“行”:①从军远行;②品行,德行。

D项“既”,都表示“已经”的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 先秦、南北朝诗歌 4 《诗经》两首
红颜既逝始识莫为情耿, 君不见沙场征战几人回。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技法提炼 随堂检测 时文赏读
书香晨读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内容上分为


三部分,其中“
”包括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

主要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四十篇。表现手法主要是
;形式上
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
,
《伐檀》《硕鼠》为其代表作。
高考小贴士
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李清 照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 行为。 2.即景抒情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感慨油然而生。如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杨柳》的笛 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来,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感染人,
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
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三是
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第4课 《诗经》两首过关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第4课 《诗经》两首过关习题及答案

岂不日戒,狁孔棘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不思其反一月三捷见复关,载笑载言。

既,已经。

聘,聘任B.⎩⎨⎧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极,标准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刚,坚硬C.⎩⎨⎧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灾祸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D.⎩⎨⎧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暴,凶恶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阳,指阴历十月份答案:A解析:既,终于;聘,问候。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A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B .望风披靡.C .豪华奢靡.D .靡靡..之音 答案:A解析:A 项无,没有。

B 项倒下。

C 项浪费、奢侈。

D 项颓废浮荡,低级趣味。

3.下列各项中不含否定词的一项是( )A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C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D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答案:D解析:A 项,罔;B 项,靡;C 项,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答案:B解析:霏霏,雨雪很大。

A 项,三岁:古指多年,今指年龄为三岁;C 项,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卫风·氓》是写弃妇之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温柔、坚强却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形象。

B.之所以造成这场婚姻悲剧,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夫权制度,所以《卫风·氓》的主题就在于批判当时的夫权制度。

C.《卫风·氓》开头写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明女子年轻时很幼稚,情感波动很大,考虑事情不周到,这是他们后来婚姻破裂的原因之一。

D.《卫风·氓》全诗以“我”的口吻叙述,采用了对比手法,例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段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男主人公的变心原因。

答案:C解析:这句诗重在表明女主人公当时与男主人公是真心相爱。

【师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04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师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04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愆:拖延B.以我贿.迁贿:财物C.渐.车帷裳渐:逐步D.夙兴.夜寐兴:起身【解析】C项“渐”,动词,溅湿,浸湿。

【答案】 C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C.①送子涉淇,至于..暴矣..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D.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解析】A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B项“其”,①②都是代词,他。

C项“至于”,①动词,到达;②就,表承接。

D项“之”,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

【答案】 B3.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遑.启居,狁之故遑:恐慌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路:战车C.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捷:胜利D.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盬:休止【解析】A项“遑”的意思是“闲暇”。

【答案】 A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B.①彼路斯何?君子之.车②夫晋,何厌之.有C.①君子所依,小人所.腓②取武阳所.持图D.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②吾属今为之虏矣.【解析】A项“止”,①句尾语气词;②动词,阻止。

B项“之”,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所”,意思相同,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项“矣”,①表陈述语气;②表感叹语气。

【答案】 C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靡.室靡家,狁之故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B.①忧心烈烈,载.饥载渴②既见复关,载.笑载言C.①忧心孔疚,我行.不来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D.①戎车既.驾,四牡业业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解析】A项“靡”,都是“没有”的意思。

B项“载”,都是动词词头,没有实在意义。

C项“行”:①从军远行;②品行,德行。

D项“既”,都表示“已经”的意思。

【最新精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诗经》两首

【最新精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一、语言文字应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载.笑载言 载:动词前缀,无义 B .以我贿.迁 贿:财物 C .女也不爽.爽:直爽、爽快 D .静言.思之 言:助词,无实义 解析:C 项,爽:过错。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 .匪来贸丝/于嗟鸠兮D .象弭鱼服/小人所腓解析:A 项,莫—暮;C 项,匪—非,于—吁;B 项、D 项无通假字。

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不遑启居,狁之.故②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解析:A 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B 项,①②都是助词“的”;C 项,①动词,到达,②副词,就;D 项,①不定指代词,没有人,②同“暮”。

答案:B4.下列有关《诗经》的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答案:D5.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忧心忡忡世外桃园既来之,则安之B.糜糜之音纵横驰聘弥天大谎人才辈出C.兵荒马乱戍马倥偬仓遑逃窜剑拔弩张D.寻物启事莫名其妙沧桑巨变山清水秀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词,无实义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C.行道迟迟迟迟:很晚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3.下列加点的“以”字不能作介词理解的一项是( )A.秋以为期B.以望复关C.以尔车来D.以我贿迁4.下列有关《诗经》的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5.下列对《采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第五章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描写我方军队的军威。

B.这首诗中既有叙述,也有议论,更有抒情,把出征的原因、战争的进程、自己内心的痛苦交代得清清楚楚。

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艰苦情况。

诗歌表达了战士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DIERDANYUAN4《诗经》两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1.导学号95114007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

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在恋爱中,女主人公非常痴情,经常登上高处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而且很随便地应付婚事。

E.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解析D项,“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理解错误,诗中也没有表现出“很随便地应付婚事”;E 项,“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这是比兴手法,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

答案DE2.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解析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

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

“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感情疏远,却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

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B.诗歌的前三章,以重章叠唱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了戍边战士的思家盼归之情;并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C.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D.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保家卫国的坚定态度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E.“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是借景抒情,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解析D项,“保家卫国的坚定态度”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答案D4.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言可喻。

”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乐景哀情,思想情感上无法言说、无人理解的悲伤。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今”与“昔”、“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反衬,情景交融。

“莫知我哀”则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

二、语言运用5.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解析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据此并结合示例,不难写出。

参考答案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

主题是“《诗经》鉴赏”。

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在解题时,要点明“《诗经》鉴赏”这一主题,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答案示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愆:拖延。

B.以我贿.迁贿:财物。

C.渐.车帏裳渐:逐步。

D.夙兴.夜寐兴:起,指起身。

项,渐:溅湿、浸湿。

2.下面选项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①⑤B.②⑥D.④⑥“莫”通“暮”;③“泮”通“畔”;④“说”通“脱”;⑤“匪”通“非”。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岂敢..定居?一月三捷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D.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项,“至于”,现代汉语中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这里的意思是“到,达到”。

4.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项,“六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春秋》《乐》;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诗经》”当为六部经书之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6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

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C.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让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D.“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解析C项,“采用顺叙手法”错,应为“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了等待时的焦急心情,然后写在哪里等待和这样焦急的原因。

答案C6.“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参考答案末尾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主人公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8题。

四牡《诗经·小雅》四牡①,周道倭迟②。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③骆④马。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⑤,载飞载下,集于苞⑥栩⑦。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

注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

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

③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

④骆:白毛黑鬣的马。

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

⑥苞:草木丛生。

⑦栩:树木名称。

⑧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

⑨谂(shěn):思念。

7.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解析D项,“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

答案D8.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

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解析这三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

答案示例“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

无论是“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

(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击鼓《诗经·邶风》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tāng):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功筑漕城。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调和。

⑥爰(yuán):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聚合离散。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

⑩洵(xún):远。

9.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