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四年级科学分为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
“天气”单元告诉我们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像:雨、雪、风、晴等。
记录每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认识室温计,了解气温。
知道八个方向的风向,知道风向仪可测风向。
知道风速仪可以测量风速。
对降水量进行测量。
观察云的变化,知道卷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学会制作天气日历,并对一个月的天气进行分析统计。
这是基础的气象学知识,像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就是会观天象。
“溶解”单元告诉我们谁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醋、白砂糖等,醋分为米醋、白醋、陈醋三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用。
这些调料的生产厂家不同,产地不同,根据个人体质和食材选择商品。
有些液体相互之间可以溶解。
不同物质溶解于水能力并不相同,达到饱和度也不同。
外面超市销售的饮用水分为矿泉水、纯净水、冰川雪水等。
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饮用水,智慧生活。
溶解的能力是不相同的。
搅拌溶解的快,不搅拌溶解的慢。
热水溶解的快,冷水溶解的慢。
可以采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声音”单元可以作为声律的启蒙,用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可以看到水花四溅,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振幅决定声音的强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敲响音叉用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传播声音,判断哪种材料传声效果好。
了解我们的耳朵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由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组成。
保护我们的听力,了解发声器官。
“我们的身体”单元,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胸腔等几部分组成。
看、听、闻、摸我们自己的身体。
运动时了解身体是怎样工作的。
知道我们的身体有骨头、肌肉、关节构成。
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知道五脏六腑,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对应金、木、水、火、土,六腑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了解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观察我们的牙齿,成年人的牙齿一般是28~32颗,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牙齿由牙冠、牙根组成,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结构
本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单元分为三个课时,每课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等内容。
1. 第一单元《自然环境》,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和土壤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第二单元《动植物》,主要讲授动物的种类、特征、动物的分类、植物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
3.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讲授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变化过程等知识。
4. 第四单元《能量的变化》,主要讲授能量的特性、能量的变化过程、能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
5. 第五单元《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主要讲授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
6. 第六单元《保护环境》,主要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保护环境的方法、环境保护的意义等知识。
二、教材的特点
1. 教材突出科学知识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
2. 教材突出科学知识的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教材突出科学知识的可操作性,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教材突出科学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
本册教材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第五册,教材内容包括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个单元。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习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同时也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内容。
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准备、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
每个单元下面又分别安排了若干个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掌握生命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教学难点本册教材的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实验器材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室、教室等教学场所,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应该以探究式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法指导在本册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方法,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并及时做好笔记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质量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质量分析引言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针对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分析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以及技术与工程。
以下对课程内容的质量进行分析:生命科学本学期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人体的主要系统。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
物质科学物质科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分类。
课程中涉及到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科学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地球与宇宙本学期的地球与宇宙领域主要涉及地球的构成、天气与气候以及宇宙的奥秘。
通过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认识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技术与工程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简单机械、电子元件以及设计与制作。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创作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分析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以下对教学方法的质量进行分析:实验与观察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组合作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探究式研究课程采用探究式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为了全面评估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质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表现出积极的研究态度和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等活动。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本学期的研究,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风向和风速》教材与学情分析
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风向和风速》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4课。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温度和气温,并且能够做简单的天气日历,在日历里就需要学生描述风向和风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争生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风向和风速的知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风向和风向标。
要想认识风向首先要清楚八个方位,所以教材首先展示了八大方位图,为学生对风向的认识作好铺垫。
然后教材直接给风向下了定义“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且进一步做了举例说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校园中的国旗或其他的物体的飘动方向来确定当时的风向,以巩固学生对风向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具体的实中例来让学生确认风向。
风向标可以确定风向,所以教材的最后环节展示了一种简易风向标的制作中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制作具有各自风格的风向标,不过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指导。
第二部分:风速和风速等级。
教材首先说明了风速的计算方法“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然后介绍了风速的测量仪器“风速仪”。
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风速的测量过程作较为详细的介绍,以增进学生对风速的认识。
最后教材展示了风速的13个等级和各等级的特征。
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风速歌,以加深学生对“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第三部分:怎样描述风速。
这一部分是为天气日历中的风向和风速的记录打基础的。
教材描述“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且教材利用图片展示了用简单的风度等级:无风(0) 微风(1)、大风(2)三个等级。
接下来教材描述了小风旗的制作方法及其使用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制小风旗,并利用各自的小风旗测量当天的风速。
本部分的最后环节鼓励学生坚持测量每天的风速,并将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及天气预报中,学生对风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天气预报中西南风二到三级,东北风五到六级……不同级别的风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有时的大风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感受了不同的风,如纸片的飞舞、树叶的摇摆等,但学生对于风向的确定、风级的划分标准等知识确实了解甚少,即学生没有对风形成系统的知识。
小学科学 教案:《食物中的营养》教材及学情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节内容。
前一节《一天中的食物》中,已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并根据多种方式对这些食物进行分类整理,了解了食物的多样性。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主要内容分成三块: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分别有什么作用、如何来鉴别食物中的营养等知识和方法,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
此外,对于“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些话题,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为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但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对于水这种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也常常会被忽视;甚至学生会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糖类,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局限于白糖、水果糖之类。
此外,“营养成分”这个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鉴别食物中的营养……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分类、实验、讨论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而且学生对于“食物和营养”这个贴近生活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
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重建、丰富本节课的概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一章节的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践,引导他们对力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小车运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掌握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操作让小车运动起来。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他们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较高,喜欢动手实践。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运动现象,例如一辆汽车行驶或一个小球滚动的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力使物体运动起来的?第二环节:概念讲解1. 老师简要介绍力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或运动的原因。
-举例说明:当你用力推一把椅子,椅子就会移动。
这是因为你施加了力,力使椅子发生了运动。
2. 通过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举例说明:当你用力拉门把手,门就会打开。
这是因为你施加了力,力使门发生了运动。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车模型,并告诉他们我们要通过施加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举例说明: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辆小车,你用力推它,它会怎样运动?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小车模型和一根绳子。
3.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将绳子绑在小车上,并用手拉动绳子,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举例说明:你们可以轻轻地拉绳子,小车会缓慢地运动;如果你们用力一拉,小车会快速地运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声音》教材和学情分析1.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旳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旳声音”和“描述你听到旳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旳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旳声音”板块,重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种充斥声音旳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旳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旳词汇将听到旳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朴分类。
通过对声音旳描述,可以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旳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旳理解声音旳问题,为背面声音问题旳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种充斥声音旳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旳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旳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索过有关声音旳问题。
没有思索过他们听到旳声音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旳,这是本节课学习旳障碍。
2.声音是怎样产生旳【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旳》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旳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旳又一项有关声音旳研究。
当一种物体在力旳作用下,不停反复地做来回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种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旳。
当我们观测一种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旳振动。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测多种物体发声时旳状态,为学生提供观测发声物体振动旳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旳?”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旳前概念。
探索板块,重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旳本质。
活动1:观测橡皮筋发出声音旳状态,初步理解“振动”旳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旳振动之间建立联络;活动2:观测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旳状态,深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旳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旳观点,突出科学旳本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分析及教案设计》
本文主要是对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设计相应的教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教材共分为5个模块:植物与人类、周围的天空、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健康与安全。
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通过课文、图片、实验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知识。
2. 教材特点①突出性科学思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注重让学生学习性科学思维,让其能够察觉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②注重趣味性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注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精美的插图以及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从中领悟到科学的美好。
③循序渐进教材内容有很好的层次感,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开始,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大事情,如此循序渐进,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3. 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的好奇心强,但关注力短暂。
②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
③学生对语言和符号的理解程度有限。
4. 如何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情境式的学习以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境为出发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参与式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生活中掌握科学知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
②综合化的学习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注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③实践性的学习教学中注重实验、观察、探究等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下面这些问题:①人体的骨骼系统是怎样构成的?②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骨骼系统?③如何强健骨骼系统?2. 教学内容①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②骨骼系统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③ 如何保护自己的骨骼系统④ 如何强健骨骼系统3. 教学方法①自我提问: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让他们参与课堂的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天气;2.溶解;3.声音;4.我们的身体..每个单元有7课;共28课..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会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风向;会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引导学生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意识到天气是如何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的;来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2.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并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过程;设计“怎样加快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3.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认识到听力安全的重要性..4.运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四、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有些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一些学生课外知识较多;大部分同学实验习惯较好..但个别男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不能很好遵守纪律;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有些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丰富..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五、课时安排1. 天气8课时2. 溶解8课时3. 声音8课时4. 我们的身体8课时六、单元计划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二、教学建议: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三、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过程与方法: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溶解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阶段为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阶段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3.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6.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3.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4.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5.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7.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8.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2.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3.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2.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3. 探究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在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和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样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德尔两个基本指标..3.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4.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5.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1.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2.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3.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4.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5.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6.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2.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2.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我们的身体包括七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第1课;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第2课;通过观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肢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活动之后身体的各种变化及需求为线索;帮助学生建立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的认识..第3、4课;从学生运动后;每分钟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增多这一现象入手通过采集数据;讨论“跳动起来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和“跳动后心跳为什么会加快”这两个问题;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第5课;主要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第6课;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认识食物在口腔里面的变化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再一次感受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的特点..第7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发挥着总结和提升的作用..学生在讨论中回顾、梳理本单元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通过画图等方式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2.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能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3.人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4.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5.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6.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过程与方法1.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2.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和完善..3.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4.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5.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3.认识到研究中会有不完善的结果;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的重要性..4.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三、教学重点、难点1.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2.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3.了解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
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前言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是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物体的性质、人类的五官、动植物的特征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文档将对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二、教材概览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1.物体的性质2.人类的五官3.常见的动植物4.空气和天气5.造纸的故事6.杂物的分区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和实例讲解。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各单元简介1. 物体的性质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物体的常见性质。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人类的五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的五官及其功能。
学生将了解到眼睛的作用、耳朵的作用、鼻子的作用、嘴巴的作用和皮肤的作用。
通过学习五官的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3. 常见的动植物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动植物的特点、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了解动植物,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4. 空气和天气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他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空气的透明、无味和有质量等特点。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5. 造纸的故事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造纸的过程和原料。
学生将学习到造纸的历史和演变,并通过实验了解到制作纸张的基本步骤。
6. 杂物的分区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对杂物进行分类。
通过观察和整理,学生将了解到按照不同的特点将杂物进行分组。
四、教材特点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结构清晰:本教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设置了各个单元和小节,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层次分明。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质量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质量分析1. 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分析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质量,以期为教学改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参考。
本分析基于对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全面考察。
2. 教材内容分析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与能量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细心,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 教师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方法方面,大部分教师能够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游戏、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和解答学生问题时,缺乏针对性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 课堂氛围分析总体来看,四年级上册科学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部分课堂中,教师过于严格,导致学生害怕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了提高课堂氛围,教师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6. 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丰富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7. 总结通过对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质量的分析,我们发现教材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教师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仍有待改进。
希望通过实施上述改进措施,提高我国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打下坚实基础。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每个单元有7课,一共28课。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先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单元“食物”,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四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性。
3.学习二力平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原理。
4.简单机械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宽度,理解测量长度和宽度的方法。
实验材料:
1. 尺子
2. 不同大小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纸张等)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物体,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
将尺子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读出物体的长度。
2. 将尺子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再次读出物体的长度。
确保尺子没有歪斜,读出的长度应该与第一次测得的长度接近。
3. 用同样的方法,测量物体的宽度。
实验结果:
- 物体1:长度为10厘米,宽度为5厘米
- 物体2:长度为15厘米,宽度为8厘米
- 物体3:长度为20厘米,宽度为10厘米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测量得出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并且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和宽度有所差异。
实验结论: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宽度,理解了测量长度和宽度的方法,并且得出了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宽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教科版四上科学教材分析精品PPT课件
溶解的问题就犯难了,出错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呢?
▪ 过滤—— “面粉+水” “沙子+水” “盐+水” 过滤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
▪ 沉淀—— “面粉+水” “沙子+水” “盐+水” 沉淀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
第一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 ▪ 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溶解 ▪ 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没有溶解
活动二 面粉(沙、盐)
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2、然后搅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看起来——
▪ 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 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
2、怎样加快溶解
▪ 控制变量的教学要求(肥皂大小形状等) ▪ 搅拌与不搅拌 ▪ 切碎与不组做搅拌与不搅拌 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 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
▪ 因为这样做可以省许多时间,解决内容与 时间的矛盾问题。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 活动一 ▪ 活动二 ▪ 活动三 ▪ 活动四
沙子 盐 面粉 (沙子、盐) 高锰酸钾 砂糖 整理、联系和拓展(表格)
活动一 沙子 食盐
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水里。观察。 2、搅拌。继续观察比较 3、描述、交流
在现象的观察、描述中,学生和老师将使 用一个重要的的词 ——“溶解”, 那么, 溶解是什么意思呢?不溶解呢?
▪ 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概要本文档旨在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是四年级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和科学常识等方面。
内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一个具体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天气变化、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物体的运动等。
每个单元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采用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探究科学现象和规律。
特点1. 简明扼要:教材内容以简明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片为特点,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2. 自由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体验: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实践环节和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动合作;4. 跟踪评价:每个单元末尾都设置了相关的测验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建议在使用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体验科学现象,培养科学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和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探索,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结论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是一本内容丰富、启发性强的教材,对于四年级学生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这本教材,学生能够增加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提高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
---> 注:>> 以上为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的简要介绍和总结,具体内容请参阅原版教材。
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温度与气温》教材与学情分析
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温度与气温》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
全课由如何使用温度计以及如何读写温度、测量和记录气温实践活动、分析气温变化和思考相关问题等环节构成,力求教会学生如何测量气温,并在整理观测记录中懂得一天内的气温变化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教材利用图片展示了一支温度计和学生测量气温的情境图,意在使学生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温度计相关知识进行回忆,重点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如读数的方法,数据的记录方法等。
教材问题“教室内的温度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提示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温度不同地点的温度,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认识到:在相同的时间里,不同地点的气温是不同的。
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介绍百叶箱的资料,使学生对气温有全面认识。
教材最后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中存在有一定的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介绍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第二部分:气温的测量。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是不同的。
在这一-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认识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里气温的区别,并绘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分析曲线使学生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并展示一张制作好的气温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认识曲线图的认识方法。
而学生制作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这一活动可以安排在课下进行,并通过亲自分析曲线特点进一步认识--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天气变化缺乏主动的关注,很少能有意识地关注天气,定时收集每天的天气信息,但能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本课教学时的季节温差大,学生会对这种温度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这是进一步学习的促进剂。
不过,尽管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温度计测量水温,但温度计的使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由扶到放,把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为正确测量气温作好铺垫。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
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
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一、教材内容归类地球与宇宙:二、教材解析: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7个单元,占了约53%,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
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
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
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
三、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一)、生命世界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分析:从内容框图可以看出,生命世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多样的生物、健康的生活、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
从教材编排看,整个小学阶段的生命科学内容的递进学习也是这样的,先是从小学生最常见的、最喜爱的动植物入手,如大树、狗尾草、蜗牛、凤仙花、蚕宝宝等入手,建立初步的动植物特征的认识,继而从动植物转向对我们自己人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第三单元
主题:食物
主备人: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1、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4、通过讨论,参照教科书的提示,完成面包发霉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5、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做出分析.在完成食物变质的研究活动中,注意实验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第四单元
主题:岩石和矿物
主备人: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
2
10
~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
2
11
~
观察、描述矿物(一); 观察、描述矿物(二)
2
12
~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岩石、矿物和我们
2
13
~
复习
2
14
~
复习
2
15
~
复习
2
16
学 生 成 绩 分 析 表
序号
姓名
成绩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学 生 成 绩 分 析 表
序号
3、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4、通过讨论,参照教科书的提示,完成面包发霉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5、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做出分析.在完成食物变质的研究活动中,注意实验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
6、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
第一单元
主题:电
主备人: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食物也会发生多种变化,有的变化有利于人体生长,有的变化对人体有害。
4、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5、了解食品,从包装上可获取不少信息。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
姓名
成绩分析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学 生 成 绩 分 析 表
序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姓名
成绩分析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教
材
分
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每个单元有7课,一共28课。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单元重难点:
1、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
3、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单元重难点: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第三单元“食物”,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先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4、阅读更多的有关岩石和矿物的资料。
5、将先前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2、欣赏岩石的美、矿物晶体的美。
3、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4、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重要的。
5、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验证矿物特性的重要性。
教
学
措
施
学生在过去一年半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课学习经验,即将展开的本册四个单元的科学学习,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科学主题探究活动:
教
学
目
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不同的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人们识别岩石和矿物是根据它们的特性。
3、人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许多原料取自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岩石及矿物。
2、根据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
3、进行有关硬度、透明度、选择的实验,记录并讨论实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