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发展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发展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社会群体为主体创造、发展、传承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演变的各种非物质的文化现象。
如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实践、风俗习惯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传承并展示各国的独特文化之美。
下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出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早期理论探索。
以日本为代表的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与传统民族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时代性,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逐渐扩展到国际层面。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此后,各国开始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过程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衰退和失传的危险,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新的科技手段和传媒平台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各国纷纷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线展示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步探索、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和现代化发展四个阶段。
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再到国内外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成立和政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依然繁重,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加大投入,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目标。
文化遗产课程教案2、定义与标志的阐述
铁花作品
制作过程
第三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系
2.京剧: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 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 戏曲的代表。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2010 年 11 月 16 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 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 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 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三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系
物质遗产(physical heritage) 非物质遗产(non physical heritage )
有形遗产(tangible heritage) 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成为正式的官方用于和操作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传说与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的知识与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理解当代“遗产”的要点 1、概念的时代性,今人赋予的新概念 2、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法令法规在当今世界不同级别的国家的面前的差异性 3、对暂时不能进入遗产概念和分类的遗产类型的弥补性工作 4、遗产逐渐细化的分类对文化的多样性所起的作用,相互性和整体性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概念、分类、立法等对人类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 积极地、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系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举)
1.芜湖铁画: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 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 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保护丁作 中也确实起 了主导作用——这种定位的功 研 究 中 , 都遇到了‘ 主体性 ’ 问题 的困境 : 究 竟 是 文化
过 暂且 不 论 。非遗 保 护 “ 以政 府 为主 导 ” 也成 为社 会 持 有 者 还 是政 府 机 构 , 抑 或 是其 他 的社 会组 织 是 遗 通 行 的说 法 。那 么与 此 密 切 相关 的是 , 政 府 为 非 物 产 保 护 的 主体 ?答 案 显 然是 文 化 持有 者 。不 过 , 这 质 文化 遗 产保 护 主体 的说 法也 就 为很 多人 所持 有 或 里 出现 了一 个 悖 论 : 西方 各 国 的遗 产 保 护运 动从 一
会实 践 密切 相关 的理论 问题 , 值 得认 真讨 论 , 得 出一 他认为保护 主体 应该是文化持有者 即民众和传承
个既符合学理又对社会工作有益的说法。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0 3
人, 但从 国外 到 国内 , 非 遗保 护 已经形 成 以政 府 为保
接受 , 甚至可 以说 已成为社会上和学界 占主流的声 开始 便 确 立 了政 府 在 遗 产保 护 中的 主导 地 位 , 凸显 音 。同时 , 人们也公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了遗 产 保 护 的意 识 形 态 和权 力 话语 , 而 忽 略 了遗 产 为所 在 社 区 的 民众 ( 包 括 代 表 性传 承人 ) 。这 样 , 非 的原 初 主体 的作 用 和 影 响 。我 国政府 也 规 定 了 ‘ 政 物 质 文 化 遗产 就 有 了两 种不 同 的主 体 : 传 承 主 体 和 府 主导 , 社会 参 与 ’ 的基 本原 则 和立 场 。为什 么会 出 保 护 主体 , 出现 了二者 相 分 离 的情 况 。对 这 一 与 社 现这 种 ‘ 遗产 主体 与遗产保 护主体 的悖论 ’ 现象 呢 u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
非遗文化赏析》课程标准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课程。
通过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两个方面的讲授,结合非遗案例,系统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和非遗技艺。
本课程的宗旨是研究非遗文化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其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非遗文化种类特点,引导学生体会非遗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传承意义化生存梦想。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课堂上课和线上课堂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讲座、技艺展示等方式为辅助教学手段。
从文化本质论、文化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五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规律,有助于学生认知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是XXX的美育课程。
本课程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章导论(3学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概念的产生背景和保护的需要。
第二节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紧迫性。
第三节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包括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四节总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原则,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坚持科学性,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第二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3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种类、特点和价值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产生的过程及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了解世界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与现状,识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界定原则、项目认定的主要原则、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特定的社会实践和传承,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威胁,因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多样性的需要。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传承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历史记忆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历史记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空间受到挤压。
2. 全球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价值受到冲击。
3. 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影响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失,造成传统技艺的失传和衰退。
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全面了解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 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和政策,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培养传承人和专业人才。
4.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促进传统文化的生活化、现代化传承。
五、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1. 采取实际行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注重挖掘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3.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4.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
六、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守护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策略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策略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被视为非物质文化财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项目。
非遗文化丰富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非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保护与传承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非遗文化保护现状1.非遗项目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在非遗项目保护中,往往是各机构都在保护着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与互相支持。
这样做的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反而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更多的非遗项目得不到保护。
此外,一些文化遗产机构缺乏有效的数据统计和管理,导致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无所适从。
2.传承人才缺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
然而,现在许多传承人已经年事已高,他们所知道的技能和秘诀只有在他们自己的脑中。
这样,如果没有新的传承人接手,这项技术就有可能失传。
而现在的一些青年对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袖手旁观,而当权者又没有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足够的资源和保障,因此,传承人才的缺乏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3.现代生活方式对非遗传承产生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相对于快餐分食和在线购物等这样的现代生活方式来说,非遗文化显得过于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言,可能根本没有这样的时间去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二、非遗文化传承现状1.非遗文化传承缺乏市场化升级非遗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宣传和推广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但是,目前大多数传承人已是年事已高,应对现代社会的推广手段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相反,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化运作和升级缺乏,这些方面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教育体制不利于非遗文化传承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家长与学校会把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数学、英语和物理等学科上,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毫无意义。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指掌握并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参与等方式,对某一社区、群体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4. 非遗名录:非遗名录是指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旨在记录、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场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二、填空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类。
答案: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________年。
答案:2004年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口传心授、实践传承5. ________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数字化保护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 昆曲B. 京剧C. 瓷器D. 中医针灸答案:C. 瓷器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谁?A. 政府B. 学校C. 社区D. 个人答案:A. 政府3. 下列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口头传统和表述类别?A. 剪纸B. 竹编C. 舞狮D. 民间故事答案:D. 民间故事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是什么?A. 维护社会稳定B. 推动经济发展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5. 下列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法国答案:A. 中国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A. 口传心授B. 实践传承C. 数字化保护D. 制定法律法规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 京剧B. 茶艺C. 端午节D. 春节答案:A、B、C、D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真实性B. 完整性C. 可持续性D. 创新性答案:A、B、C4.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A. 非物质性B. 世代相传C. 地域性D. 活态性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责?A. 传承技艺B. 创新发展C. 教育培训D. 参与保护活动答案:A、B、C、D五、判断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非遗概念完全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某一个族群或某一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实践与知识体系,包括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医药和自然环境与宇宙知识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补充和丰富,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尊严的应有之责。
下面将分别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一、法律保护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对于有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象,一般都有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等,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明确规定。
同时,这些法律也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和具体保护措施。
二、记录保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记录保存。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环境等信息都记录下来,能够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漏和失真。
同时,可以通过记录保存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特点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三、传统方式传承传统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最能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老一辈人传授给后代,由传承人亲自示范,让后代一步步学会。
这样的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最完整地保留下来。
其实,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如传统武术、传统节日等。
四、现代化传承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传到网络上,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承。
现代化传承方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可以通过视频、live直播等方式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爱上它们,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社会大众传播和宣传。
五、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方式是针对青少年一代开展的。
在学校、社会团体等场合,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接触、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在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在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保存文脉,保护精神家园。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行动。
一、消除思想偏差,提高认识责任是前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多的地方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迫于生计的需要,这些地方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幼在家留守,出现文化断层;特别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人们在更多地接受外来文化、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按老一辈的方式生活,更愿意过城里人的生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传承的文化空间正在消亡。
另外,有的是因为乡村苦于资金缺乏,无力进行有意识有计划地保护与传承。
有些地方,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多人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简单地理解为能兴办产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意义。
有的只重视重点代表性项目,而忽视一般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不能有一点创新性开发。
有的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文化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等等。
当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靠在当地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或文化局,工作人员也是由文化局(馆)内部人员兼任,经费也没有独立核算,普遍存在工作职责不明、工作团队不专、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专业化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当前,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大力破除这些认识偏差,真正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教育,更是一种精神教育。
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从事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单位和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更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让祖先留下的文脉与文化在我们的手中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并由人民共享的各类文化遗产的总称,涵盖了口传文化、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传承。
这种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历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及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对于世界而言,它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1. 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宣传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建立传承机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指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群众为主体、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知识体系。
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任务,因为它涉及到传统文化的保护、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缺乏传承的问题十分严峻。
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较大,而年轻一代对于非遗的热情不高,导致非遗传承的断层。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应该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
可以建立非遗传承学院或培训中心,提供系统的非遗传承培训课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热爱,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不足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虽然对非遗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
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制定更具体和有效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建立健全非遗传承及保护机制。
政府应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非遗项目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非遗项目通常是由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所创造和传承的,他们应该享有合理的利益回报。
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一些非遗传承人和创造者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非遗的积极性和热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建立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销售非遗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非遗项目的创造者和传承人给予税收优惠和经济补贴,以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当前,非遗传承工作主要由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度较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多样性原则:尊重和保护各个文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对其进行歧视或排他性的评价,鼓励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2. 社区参与原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性和社区性,鼓励相关社区和群体积极参与保护传承工作,确保他们具有决策权、参与权和所有权。
3. 可持续性原则:着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确保其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管理,以保证其继续存在和传承。
4. 适应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考虑到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并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5. 文化权利原则:强调所有人都有权享有和参与文化,并且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现文化权利的密切关系,保障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由和平等的享有和参与权利。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多样性的文化遗产,确保其可持续性,并将社区参与和文化权利作为核心原则。
从社区实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非遗保护应回归“社区”语境
非遗保护工作要正确认识代表性传承人和社区 的依存关系,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工作中的主 体作用,夯实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健全完善非遗 保护基本工作体系,激发和培育社区自我传承的能 力。梳理一下非遗保护法规体系 :1.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 2003 年 10 月 17 日通过《公约》,《公约》缔约 国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进行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 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的编辑、 更新、和公布工作 6 ;政府间委员会定期遴选并宣传 各类优秀非遗的实践项目;2. 我国各级政府根据《非 遗法》对非遗的认定、记录、建档和传承、传播等 措施 ;3.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非遗法》等法律、 行政法规,结合区域实际,制定非遗条例,确立非 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建立非遗保护 清单,把具体的非遗内容列入记录的“档案”。将文 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化,是为了清楚地辨析非遗形 态和存续状况,是为了保护、传承、传播非遗而采 取的工作方法。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是人类文化的
言之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区的认知。二是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促进脱贫致富, 实现精准扶贫。研培计划招生坚持“跟项目、整建制、 成氛围”三个原则,目的是“培训一人,带动一群”, 形成合理梯队。这样传承人回到社区不再单打独斗, 有条件能够形成工作团队,为增强加工制作能力进 行人才储备。2016 年新疆哈密地区的绣娘们在广州 大学参加了研培计划,“走出家门开视野,回到家乡 拓市场”。这样一来绣娘们不远离家门,不撂荒土 地,居家靠手艺就能增收。“离家不离村”能够让绣 娘们在家附近赚钱,提高收入,照顾家人,提升了 家庭地位。三是“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 研培计划实施主体是高等院校,高校充分发挥人才 和学科优势,通过对相关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传 统工艺的缕析,为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提供系统 的学术支撑。参加研培计划的院校师生利用暑期回 访传承人所在社区,进行田野调查,根据传承人传 承实际需求,丰富和完善研培计划教学框架和内容, 并建立传承人群回炉学习的机制,形成了大学和社 区传承的活态链接,营造了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 良好研培氛围。研培院校和传承人群共同搭建传统 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的平台。四是研培计 划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最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 类项目为切入点,“覆盖纺染织绣、陶瓷烧造、金属 工艺、雕刻塑作、漆艺、建筑营造、编织扎制、家 具木作、工艺绘画、造纸和笔墨砚制作、印刷等多 个传统工艺项目”“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 既承载了传统文化精神,又是重要的就业领域”有 力推动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是我国的独特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
非遗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手工艺、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的技艺和技法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如今它们仍然以生动的形式传承下来。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非遗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对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我们国家文化保护责任之一。
本文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入手,探讨非遗文化的意义,及其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意义。
一、非遗文化的意义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绝佳体现。
它是经历了文明和历史长河的厚重积淀的结果,是历代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体系的高峰之一。
其独特性、可塑性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使得非遗文化沿袭至今。
二、非遗文化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非遗文化的保护是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方法。
在当代文明中,我们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让现代的人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技艺的魅力,传承文化艺术的基因,延续民族的文脉。
保护非遗文化更是保护国家文化和民族魂的重要过程。
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土壤文化、表现价值体系等等是很有必要调整的;但同时,要保护非遗文化,为将其保持完好,传承下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保护非遗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供安全、体面的工作条件,容易争得国内外的关注,使学生和家长级别共同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如何传承激励更多人学习与继承非遗文化。
三、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1、加强非遗文化的调研基础性调研系统是保障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工作,调研是获取非遗文化具体情况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非遗文化产业的现状、非遗文化产业的规模、技术特点、技术成分构成、技术成分的结构等等。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站在历史的创新高地上,互相促使困难和发展问题,把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逐一落到实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库非遗题库
一、填空题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单位是( 国务院)。
2.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等传承工作,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
3.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大体可分为证史价值、(正史价值)、补史价值等三个方面。
5.民间说唱又叫“曲艺”,以说和唱为主,是一种以(叙述)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韵文、散文兼用,可以连说带唱。
6.流传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三大史诗包括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7.从传承主体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杰出(传承人)为依托。
8.民间舞蹈依功能不同,可分为娱人型舞蹈和(娱神)舞蹈两大部分。
9.南京云锦与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和广西壮锦并称中国传统“四大名锦”。
10.中国的四大民间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11.满族的鹰猎,可驯养的鹰有多种,其中最名贵的叫(海东青)。
12.玉雕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蓝田玉、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和(辽宁岫岩玉)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
13.中国古代在不同的季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14.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而是保护主体。
15.(砖雕)在我国影响很大,与木雕、石雕并称“建筑三雕”。
16. (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样式17.我国农耕文化类型大体上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
18.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19.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非遗传承人)二、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2.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非遗”的生存空间与主体保护
文化形态的社会 需求 、 技术保 障和经济基 础 , 因为有 了 正
这一合适 的人文 土壤 和物 质条 件 , 才能使产 生于那个 特定 历史 时期 的文化形态 得 以健康 持续地发 展。“ 吴歌 ” 的流变 衰微历程 , 动地诠释 了文化与人 文、 格与环境 的关 系。 生 风 由此不难发现 :任何一 种非物质文化形态 , 都具有 时代 性 、
类 生活方式 、 行为方式和 习俗方式 的总和 。
属于 “ 行为文化层 ” “ 的 非物质文化 ” 其形态和模式的 ,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又通过 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 》 ,
正式提出 “ 非物质文化遗 产” 这一概念。
生成必然 依赖 于特定 的时间空 间和物 质空间 , 一种 工艺技 术、 一个艺术样式 和说 唱形式 的产 生 , 必然是某个特定历史
文化是 一个关 于人类行 为 和生活方式 的概念 , 它至少 包含 了 “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 为文化” “ 态文 化” 、“ 、行 、心 等 四个层 面 , 非 物质文化 ” “ 则属 于 “ 行为 文化层 ” 它是人 ,
合 国教 科文组 织公 布了《 布人类 口头 和非 物质遗 产代 表 宣 作条例 》 设立 了 “ , 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目。 项 考 虑到 “ 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 遗产 ” 一概念仍存 在缺陷 , 0 3 这 2 0
恢复上。
关 键 词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传 承 ;生 存 空 间 ;文 化 生 态
中图分类号 :G 2 O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 .4 32 1)40 8 .3 0 14 0 ( 0 . 180 00
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
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也越来越重视,下面将讨论几个方面。
一、制定法律法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明确了非遗文化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责任主体等,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起到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作用。
二、加强宣传教育。
非遗文化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
三、加强保护措施。
除了法律法规外,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建立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建立非遗文化展览馆等,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实际支持。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非遗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交流合作是非遗文化保护的必要手段。
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非遗文化保护机构和组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加强保护措施和宣传教育,各界人士应积极参与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共同为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而努力。
- 1 -。
收集民俗和非遗的相关知识
收集民俗和非遗的相关知识:民俗的基本内容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民俗的根本属性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第一节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一、何谓“传承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群体传承,一是传承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2008年国家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承担的义务作出规定:(一)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文化行政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要领等;(二)制定项目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三)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四)积极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五)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传承主体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保护非遗传承人归根到底是对传承制度、传承环境、传承主体的保护。
(一)非遗传承人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问题:1、传承人普遍高龄化。
2、后继乏人。
(很少人愿意学)3、缺少基本保障。
(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和回报,生活困难,生活条件艰苦。
)原因:首先,受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
(传承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其次,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再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现代审美情趣的改变,对传统文化艺术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了市场日益萎缩。
(现代多媒体的发展对传统表演艺术的冲击;一些传统美术体裁陈旧,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不能运用科技进行非遗创新;缺乏市场策划、包装、运作等商业手段;不能有效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致使非物质文化表现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假货泛滥,市场秩序混乱,传承链面临断裂的危险。
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保护措施)(二)保护传承人的措施:各级文化部门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对首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给予支持,正在着手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技能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
1.政府层面(1)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抢救、保护与传承起主导作用并负有重要责任。
(2)我国政府应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的精神,针对我国国情,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评估认定体系,提出实施抢救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在优秀传承主体的认定上,应坚持一定的标准,把握好选择的尺度。
)(3)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同时,应着力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宝塔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体系,以便实施分类管理和保护。
政府对保护非遗传承主题应该采取的措施:首先,应该建章立制。
其次,应该加强扶持和资助力度。
(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起传承人保护基金会。
给传承人发放生活津贴、传承经费。
建立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授课带徒、理论研讨、展演展示的平台)再次,完善知识产权法,增加对使用精神产品的补偿,维护非遗传承人(传承群体)的利益,保护他们的权益;应该建立起传承人权益保护组织,管理传承人权利,或在有关行业协会中增加这方面的职能。
2、领导干部层面(1)国家政府的文化政策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的,领导干部应当清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住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2)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正确掌握党的各项文化方针政策;要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明、确立我国文化身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在工作实践中,要自觉地关注、思考本地区的文化传承问题,主动及时地设计、制定出有效的文化传承计划,把传承主体的保护提到议事日程。
(4)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抓好本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神和中华民族当代文化的建设者。
3、传承主体层面(1)传承主体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拓宽传承渠道,革新传承方式,拓展传承范围和途径)作为传承主体,首先应该增强自己进行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改变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守自发的状态,逐步走上开放自觉的传承之路,扩展传承的范围和途径,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绝活”、“绝技”传给后人,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做法:一是突破传统师带徒作坊式传承模式,搭建平台,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将单一的、封闭的个体传承方式向系统化、规模化转变。
二是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进行特色教学,增强广大民众保护非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让非遗进课堂。
三是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中,传承人光收门徒,采取群体传承的方式。
(2)传承主体应该履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的义务。
(3)传承主体要配合文化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提供完整的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要领等;信息内容要全面、详实。
(4)传承主体要积极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
政府应该为非遗代表性项目搭建节庆平台、宣传平台、展示展销平,传承人在政府搭建的平台和组织的非遗宣传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为提高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贡献力量。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重视发挥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作用,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关键。
一、何谓保护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
它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社区与民众。
(一)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履行的主要职责:⑴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工作准则、建议,起草和通过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法律议案。
⑵进行调研和科研,对未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并及时推出指导性意见。
⑶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设立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作用。
委员会的职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列出了7条,归纳起来看,它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国际合作与援助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负责制定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负责定期遴选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⑷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通过研讨、培训和一系列学术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采取共同的保护行动。
共同缔结条约、互相开展合作,使各缔约国建立起完善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制。
⑸对需要援助的缔约国,实施各种形式的援助活动。
诸如帮助培训各类所需人员,提供专家和专业人员,提供设备和技能,在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和捐助,等等。
(二)国家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更是国家政府的首要责任,政府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其最主要的职责是:1、建立健全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颁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和指导性意见。
2、建立权威、全面、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机构,保证决策的合理与合法。
3、实施对保护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遗的保护工作。
主要包括:(1)组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对非遗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及建立相关数据库。
(2)通过制定评审标准,组织推荐、评审及科学认定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建立非遗名录体系。
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予以保护。
(3)组织评审、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传承机制。
对已认定的传承人,提供传承场所、经费资助,支持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传播等活动。
(4)对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活态整体性保护。
(5)对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非遗项目,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实施生产性保护。
4、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人心。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要担当。
文化自觉,即从意识上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自我肯定和珍视。
为了增强民众的民族意识、文化自觉,政府采取的手段:(1)教育手段。
(2)舆论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各种大众媒体,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方针原则、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表彰先进、正面引导,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3)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提高民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1、非遗保护中心2、文化艺术研究院、所为非遗的抢救和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非遗研究机构的建立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基础。
3、民间团体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文艺家协会4、公共文化机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
)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
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证明,图书馆、艺术档案馆在图文资料和音像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利用上,博物馆、科技馆在对文化遗产的收藏、诠释和展出上,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在组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培训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5、传统艺术表演团体传统艺术表演团体是戏曲、曲艺、杂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传承及其传承人的保护的主要机构,它肩负着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责任。
6、社区民众各种非物质文化形态是在基层社区和民众日常生活中演绎和发展的,同时,它们也是社区民众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