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角(教师版)
高中数学教案《二面角》
高中数学教案《二面角》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二面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
“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9.7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平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二面角的求法,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版
讲义编号SH15ltjh00004
学员编号:年级:高三课时数: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及日期
剩余课时数
课题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掌握求二面角的常用方法,掌握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判定定理
重点、难点
二面角的求法,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考点及考试要求
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集合语言表示这些位置关系。会用演绎法对空间有关问题进行证明和推算,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
上节课课后习题评讲
二、课程讲授
一、知识要点:
1.二面角定义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通常称为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2.设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 , , ,则 B.若 , , ,则
C.若 , , ,则 D.若 , , ,则
【答案】D
3.已知 为异面直线, 平面 , 平面 .直线 满足 ,则(D)
A. ,且 B. ,且
C. 与 相交,且交线垂直于 D. 与 相交,且交线平行于
例4如图,AB为圆O的直径,C为圆O上的一点,PA⊥平面ABC,AE⊥PB,AF⊥PC
求证:PB⊥平面AEF
课后思考题
1.关于直线 、 与平面 、 ,有下列四个命题:D
①若 , 且 ,则 ;
②若 , 且 ,则 ;
③若 , 且 ,则 ;
④若 , 且 ,则 。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式
高中数学教案《二面角》
高中数学教案《二面角》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面角的概念,掌握二面角的表示方法。
2.学会应用二面角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面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难点:二面角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空间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如平面、直线、角等。
(2)提出问题:在空间几何中,我们学过角,那么什么是二面角呢?2.二面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讲解二面角的概念:由两条相交直线与它们所在平面所夹的角叫做二面角。
(2)讲解二面角的表示方法:用两条相交直线表示,或者用它们所在平面表示。
(3)举例说明:展示一个二面角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二面角的定义。
3.二面角的性质(1)讲解二面角的性质:二面角的度数范围是0°到180°。
(2)讲解二面角的性质:二面角的大小与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大小无关。
(3)讲解二面角的性质:二面角的两个面可以互换。
4.二面角的应用(1)讲解二面角的应用:求解空间几何问题。
(2)举例说明: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面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5.练习与讨论(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二面角的练习题。
(2)讨论答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二面角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二面角的概念、表示方法、性质及其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二面角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题和讨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二面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二面角的性质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二面角知识的掌握程度。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二面角知识的掌握情况。
4.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
二面角专题训练(教师版)
二面角专题训练一.解答题(共110小题)1.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AD∥BC且AD⊥CD;平面CSD⊥平面ABCD,CS⊥DS,CS=2AD=2;E为BS的中点,,求:(Ⅰ)点A到平面BCS的距离;(Ⅱ)二面角E﹣CD﹣A的大小.中点作GH⊥CD,交AB于H,,故中,,可得1111(1)证明:AB⊥A1C;(2)求二面角A﹣A1C﹣B的余弦值.=ADB=,ADB=的余弦值为3.如,平面ABEF⊥平面ABCD,四边形ABEF与ABCD都是直角梯形,∠BAD=∠FAB=90°,BC,BE(Ⅰ)证明:C,D,F,E四点共面;(Ⅱ)设AB=BC=BE,求二面角A﹣ED﹣B的大小.BC得同理可得的平面角.的大小4.如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硬纸片ABC0D中,AD=BD=1,.沿它的对角线BD把△BDC0折起,使点C0到达平面ABC0D外点C的位置.(Ⅰ)证明:平面ABC0D⊥平面CBC0;(Ⅱ)如果△ABC为等腰三角形,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与二面角有关的立体几何综合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所以与的大小.由夹角公式求与,所以∠AE,CE.,所以AEBD为正方形,AE=1.AC>1.因此只有中,,的坐标为,所以与夹角的大小等于二面角,.即二面角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1BC⊥侧面A1ABB1.(Ⅰ)求证:AB⊥BC;(Ⅱ)若AA1=AC=a,直线AC与平面A1BC所成的角为θ,二面角A1﹣BC﹣A的大小为φ,求证:θ+φ=.,即可得到结论.所成的角,ABA1=β.=D=,D.=.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 是PC的中点.(I)证明:CD⊥AE;(II)证明:PD⊥平面ABE;(III)求二面角A﹣PD﹣C的大小.PAC,∴AE⊥PC.是PC的中点,∴AE⊥PC..而PD⊂平面PCD,∴AE⊥PD.,∴AB⊥PD.)知,AE⊥平面PCD,AM在平面C的平面角.,可得..中,.所以二面角的大小是7.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平面ABC⊥平面ACD,AB⊥BC,AC=AD=2,BC=CD=1(Ⅰ)求四面体ABCD的体积;(Ⅱ)求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的正切值.=的坐标,同时易得,>,进而由同角三角函,=AC CD=;AB==AB BC=V=×=,从而EF=;DEF=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由⊥||=1或(舍),||=1|或(舍),)||=,||=1V=××|||;(Ⅱ)由(Ⅰ)知(,,)设非零向量=的法向量,则由⊥可得,l+m=0⊥可得,m+,n==,﹣=<>=,>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8.如图,在锥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且∠DAB=60°,PA=PD=,PB=2,E,F分别是BC,PC的中点(1)证明:AD⊥平面DEF(2)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PG=BG=,因此二面角的余弦值为9.如图,△BCD与△MCD都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平面MCD⊥平面BCD,AB⊥平面BCD,AB=2.(1)求直线AM与平面BCD所成的角的大小;(2)求平面ACM与平面BCD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OB=MO=,则,,所以所以,所求二面角的正弦值是10.如图,在五面体ABCDEF中,AB∥DC,,CD=AD=2,四边形ABFE为平行四边形,FA⊥平面ABCD,,求:(Ⅰ)直线AB到平面EFCD的距离;(Ⅱ)二面角F﹣AD﹣E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与二面角有关的立体几何综合题;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
二面角的说课稿 (2)
二面角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面角的概念、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二面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灵便应用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二面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投影仪、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几何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和性质,并与二面角进行对照,引起学生的思量和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二面角的定义和相关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二面角是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射线形成的角,并解释二面角的度量单位是弧度。
3. 性质探索(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二面角相关的性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讨论,如二面角的度数是多少?二面角的终边是否可以延长?二面角的和角差角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推理和证明等方式得出结论。
4. 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计算二面角的度数。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角度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的步骤和原理。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建造物的平面图,要求学生计算两个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射线所形成的二面角,以及该角的性质和应用。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强化学生对二面角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证明。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拓展,寻觅更多与二面角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性质探索、计算方法和拓展应用等环节,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二面角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教师版)
高二文科数学培优: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编写:林洪兵2016-1-6一、定义法:例1:如图1,设正方形ABCD-A1B1C1D!中,E为CC1中点,求截面A1BD和EBD所成二面角的度数。
分析与解:本题可用定义法直接作出两截面A1BD、EB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设AC、BD交于O,连EO,A1O,由EB=ED,A1B=A1D即知EO⊥⊥BD,A1O⊥BD,故∠EOA1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变式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A-BD-C1的正切值为 .分析与略解:“小题”不必“大做”,由图1知所求二面角为二面角C-BD-C1的“补角”.教材中根本就没有“二面角的补角”这个概念,但通过几何直观又很容易理解其意义,这就叫做直觉思维,在立体几何中必须发展这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易知∠COC1是二面角C-BD-C1的平面角,且tan∠COC1=2。
将题目略作变化,二面角A1-BD-C1的余弦值为 .在图1中,∠A1OC1是二面角A1-BD-C1的平面角,设出正方体的棱长,用余弦定理易求得cos∠A1OC1=31二、三垂线法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此法仍扎“根”于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此法最基本的一个模型为:如图3,设锐二面角βα--l,过面α内一点P作PA⊥α于A,作AB⊥l于B,连接PB,由三垂线定理得PB⊥l,则∠PBA为二面角βα--l的平面角,故称此法为三垂线法.最重要的是在“变形(形状改变)”和“变位(位置变化)”中能迅速作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在该角所在的三角形(最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3中的Rt△PAB)中求解.对于钝二面角也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锐角的补角不就是钝角吗?例2如图3,设三棱锥V-ABC中,VA⊥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VC,且分别交AC、VC于D、E,又VA=AB,VB=BC,求二面角E-BD-C的度数。
分析与解本题应用垂线法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因△VBC为等腰三角形,E为VC中点,故BE⊥VC,又因DE⊥VC,故VC⊥平面BED,所以BD⊥VC,又VA⊥平面ABC,故VA⊥BD,从而BD⊥平面VAC。
二面角(教师版)
二面角教师版一、基本观点(一).求二面角的主要方法:(1) 定义法:①找(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先证】②解三角形求出角。
【后算】 (2) 公式法:设二面角的度数为θ,则侧面三角形射影三角形S S =θcos多用于求无棱二面角。
(二) 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求作二面的平面角是解决二面角问题的关键,也是难点,通过前面教学及习题涉及到的作法有下面三种:1.定义法: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在二面角棱上取一点,过该点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两射线所成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2.三垂线法:利用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通过证明线线垂直,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在找面的垂线.3.垂面法:作一与棱垂直的平面,该垂面与二面角两半平面相交,得到交线,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基本方法为先证后算,即先由有关立几结论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多数题是用三垂线法去找),然后借助于解三角形求出平面角.例题解析题1: 设P 是二面角α-l -β内一点,P 到面α、β的距离PA 、PB 分别为8和5,且AB =7,求这个二面角的大小。
解:作AC ⊥l 于c ,连结BC∵PA ⊥α,l ⊂α ∴PA ⊥l 又AC ⊥l ,AC∩PA =A∴l ⊥平面PAC ∴l ⊥PC ∵PB ⊥β,l ⊂β ∴PB ⊥l 又PB∩PC =P ∴l ⊥平面PBC ∴平面PAC 与平面PBC 重合,且l ⊥BC ∴∠ACB 就是所求的二面角△PAB 中,PA =8,PB =5,AB =7 ∴∠P =600 ∴∠ACB =1200题2. 在三棱锥S —ABC 中,∠SAB =∠SAC = ∠ACB =90°,且AC =BC =5,SB =55.(如图9—21)(Ⅰ)证明:SC ⊥BC ;(Ⅱ)求侧面SBC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Ⅰ)证明:∵∠SAB =∠SAC =90°, ∴SA ⊥AB ,SA ⊥A C.又AB ∩AC =A , ∴SA ⊥平面AB C. 由于∠ACB =90°,即BC ⊥AC , 由三垂线定理,得SC ⊥BC.(Ⅱ)解:∵BC ⊥AC ,SC ⊥BC∴∠SCA 是侧面SCB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 △SCB 中,BC =5,SB =55.得SC =22BC SB -=10在Rt △SAC 中AC =5,SC =10,cos SCA =21105==SC AC ∴∠SCA =60°,即侧面SBC 与底面ABC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60°.题3.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和矩形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 =2,AF =1,M 是线段EF 的中点。
“二面角”教学设计
“二面角”教学设计第一篇:“二面角”教学设计“二面角”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二面角”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一个子内容,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去定义两平面垂直关系,同时它也是继讨论了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之后的另一种自然的空间角。
在《必修2》中教材没有例题进行二面角的计算,只是在小节习题中以正方体为背景设计了一个题,在《选修2-1》的第三章第二节中教材着重的加强了利用空间向量的工具去解决二面角的计算。
“二面角”的内容在以前的大纲版教材中是专设一节来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及对二面角平面角的找寻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诸如:定义法,三垂线定理法等。
对比两个版本教材的编写情况可以看出,本节在新课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更好地理解两平面垂直的关系,而且对前面两者——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起着衔接和完善整个关系体系的作用。
故而,“二面角”这节的重点应该是理解概念,以及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在各自的思维中构建整个知识脉络,建立相关关系。
二、教学目标设置在《说明》中对《必修2》教材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目标设置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以及以立体几何中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又在《说明》中对《选修2-1》教材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目标设置为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足以见得,对于二面角这个子内容的作用就是过渡,提出面面垂直的定义。
故而,在本节我设计的目标要求如下:(1)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两平面垂直应该如何定义,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认同学习“二面角”概念的必要,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2)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去理解二面角平面的作法,并掌握。
三、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二面角”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中两直线的垂直定义,两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至此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在这里很自然的能够联想到缺少了两个平面垂直的关系,两个平面的垂直是生活中常见的形式,学生能够去感受,而数学是严格的,也就自然会想该怎样去定义这种关系,根据前两种关系从“角度”出发的描述形式,“二面角”是呼之欲出,是势在必然。
二面角复习资料(教师用)
二面角一、教材全接触1、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若棱为l ,两个面分别为,αβ的二面角记为l αβ--;二面角的图形表示:第一种是卧式法,也称为平卧式:第二种是立式法,也称为直立式:l B'O'A'B O A βα2.二面角的平面角:(1)过二面角的棱上的一点O 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两条垂线,OA OB ,则AO B ∠叫做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2)一个平面垂直于二面角l αβ--的棱l ,且与两半平面交线分别为,,OA OB O 为垂足,则AOB ∠也是l αβ--的平面角说明:(1)角的顶点在棱上(2)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面内(与顶点位置无关) (3)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是[0,180];(4)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时,则称为直二面角,组成直二面角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AC 中, (1)求二面角11A B D C --的大小;(2)求平面1C BD 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1C BD C --的平面角大小1A1A 解:(1)取11B D 中点1O ,连接11,AO CO ,∵正方体1AC,∴111111,B D AO CO B D ⊥⊥, ∴1AO C ∠即为二面角11A B D C --的平面角,在AOC ∆中,11AO CO AC ===,可以求得11cos 3AO C ∠=即二面角11A B D C --的大小为1arccos 3. (2)过1C 作1C O BD ⊥于点O, ∵正方体1AC ,∴1CC ⊥平面ABCD ,∴1COC ∠为平面1C BD 与平面AB C D 所成二面角1C BD C --的平面角,可以求得:1tan COC ∠=所以,平面1C BD 与底面ABCD 所成二面角1C BD C --的平面角大小为. 说明:求二面角的步骤:作——证——算——答【例2】已知:二面角l αβ--且,A A α∈到平面β的距离为A 到l 的距离为4,求二面角l αβ--的大小解:作AO l ⊥于点O ,AB ⊥平面β于点B ,连接BO , ∵AB β⊥于点B ,AO l ⊥于点O ,∴l OB ⊥,∴AOB ∠即为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 易知,4AB AO ==,∴60AOB ∠=即二面角l αβ--的大小为60.说明:利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是解决二面角问题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已经有三种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即:定义法、垂面法、三垂线法lBOAβαβαlP CB图1AD CBPA【例3】如果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是锐角,点P 到,,l αβ的距离分别为4,二面角的大小分析:点P 可能在二面角l αβ--内部,也可能在外部,应区别处理解:如图1是点P 在二面角l αβ--的内部时,图2是点P 在二面角l αβ--外部时, ∵PA α⊥ ∴PA l ⊥ ∵AC l ⊥ ∴面PAC l ⊥ 同理,面PBC l ⊥而面PAC 面PBC PC = ∴面PAC 与面PBC 应重合 即,,,A C P B 在同一平面内,则ACB ∠是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在Rt APC ∆中,1s i n 2PA ACP PB ∠=== ∴30ACP ∠=在Rt BPC ∆中,sin 2PB BCP PC ∠===∴45BCP ∠= 故304575ACB ∠=+=(图1)或453015ACB ∠=-=(图2) 即二面角l αβ--的大小为75或15【例4】如图所示,已知PA ⊥面ABC ,,PBC ABC S S S S ∆∆'==,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为θ,求证:cos S S '⋅=证明:过P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D ,连接AD ∵P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BC PD ⊥ ∴BC AD ⊥∴PDA ∠为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 即PDA θ∠=∵PA ⊥面ABC ∴PA AD ⊥ ∵PAD ∆是直角三角形 ∴cos ADPAD PD∠=βαlPCB图2A又∵11,22PBC ABC S BC PD S S BC AD S ∆∆'=⋅==⋅= ∴cos S PAD S '∠= ∴cos S Sθ'=即cos S S θ'⋅=说明:这是推广的射影定理,也是求二面角平面角的一种方法五法求二面角一、 定义法: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最新二面角的求法(教师版)
在厶GAB中,AG AB = 2 , GAB 二900,cos —BFG 二GF2 FB2 -BG22GF FB丄3-112 22厂2 32-2 63五法求二面角一、定义法: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本定义为解题提供了添辅助线的一种规律。
如例1中从二面角S—AM —B中半平面ABM上的一已知点(B)向棱AM作垂线,得垂足(F);在另一半平面ASM内过该垂足(F)作棱AM的垂线(如GF),这两条垂线(BF、GF)便形成该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再在该平面角内建立一个可解三角形,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
例1 (2009全国卷I理)如图,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SD _底面ABCD, AD=2DC 二SD =2,点M 在侧棱SC上,.ABM =60°(I)证明:M在侧棱SC的中点(II)求二面角S-AM -B的大小。
证(I)略解(II):利用二面角的定义。
在等边三角形ABM中过点B作BF _ AM交AM于点F,则点F为AM的中点,过F点在平面GF交AS于G ,连结AC ,•••△ AD3A ADS 二AS-AC,且M是SC的中点,••• AML SC, GF 丄AM 二GF// AS,又T F 为AM 的中点,••• 6卩是厶AMS的中位线,点G是AS的中点。
贝U ■ GFB即为所求二面角T SM 二2,则GF SA = AC »6 ,• AM =2T AM 二AB =2, . ABM =60°ABM 是等边三角形,• BF *3练习1 (2008山东)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 ,底面ABCD为菱形,PA 丄平面ABCD ,.ABC =60 ,E , F 分别是BC, PC 的中点.(I )证明:AE 丄PD;(n )若H 为PD 上的动点,EH 与平面RAD 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 —1 2 3 4 5 6,求二面角E — AF — C 的余弦值.2分析:第1题容易发现,可通过证AE 丄AD 后推出AE 丄平 面APD 使命题获证,而第 2题,则首先必须在找到最大 角正切值有关的线段计算出各线段的长度之后,考虑到运用在二面角的棱 AF 上找到可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面角的余弦值。
二面角的求法(教师版)
五法求二面角定义法: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在棱上取点,分别在两面内引两条射线与棱垂直,这两条垂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本定义为解题提供了添辅助线的一种规律。
如例1中从二面角S—AM —B中半平面ABM上的一已知点(B)向棱AM作垂线,得垂足(F);在另一半平面ASM内过该垂足(F)作棱AM的垂线(如GF),这两条垂线(BF、GF)便形成该二面角的一个平面角,再在该平面角内建立一个可解三角形,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题。
例1 (2009全国卷I理)如图,四棱锥S 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SD 底面ABCD, AD .2DC SD 2,点M 在侧棱SC上,ABM =60(I)证明:M在侧棱SC的中点(II)求二面角S AM B的大小。
证(I)略解(II):利用二面角的定义。
在等边三角形ABM中过点B作BF AM交AM于点F,则点F为AM的中点,过F点在平面GF交AS于G ,连结AC ,•••△ AD3A ADS 二AS-AC,且M是SC的中点,••• AML SC, GF 丄AM 二GF// AS,又T F 为AM 的中点,••• 6卩是厶AMS的中位线,点G是AS的中点。
贝U GFB即为所求二面角T AM AB2, ABM600• △ ABM是等边三角形,• BF 3在厶GAB中, AG.6T,AB2, GAB 900, •BG , 2411.2cos BFG GF2FB2BG21c 112 3 5 262GF FB2 23 6232求二面角B-FC1-C的余弦值。
证(1)略SA AC AM 2面角S AM B的大小为arccos(平面角,在△ BCF 为正三角形中,OB 」3,在 Rt △ CC 1F 中,△ OPFCC 1F, •/练习1 (2008山东)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 ,底面ABCD 为菱形,PA 丄平面ABCD ,ABC 60 ,E , F 分别是BC, PC 的中点.(I )证明:AE 丄PD;(n )若H 为PD 上的动点,EH 与平面RAD 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 二3 2 * 4 5 6,求二面角E — AF — C 的余弦值.2分析:第1题容易发现,可通过证AE 丄AD 后推出AE 丄平 面APD 使命题获证,而第 2题,则首先必须在找到最大 角正切值有关的线段计算出各线段的长度之后,考虑到运用在二面角的棱 AF 上找到可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 面角的余弦值。
教师版三垂线定理及二面角、平行、垂直、面积、体积
一.立体几何中侧面积(表面积)及体积公式:A BA C 1B棱柱 棱锥 棱台 圆圆柱 圆锥 圆台 球2222322111()222()411331143331133S clS clS c c lS r S rl S rl S r r lS r V S hV S hV h S S V S h r h V S h r h V r V h S S h r r rr πππππππππ===+='===+='=⋅=⋅⋅=⋅++=⋅==⋅⋅===⋅++=++''圆面积棱柱侧棱锥侧棱台圆柱侧圆锥侧圆台侧球表棱柱底棱锥底棱台上底圆柱底圆锥底球圆台上底((()二.三视图问题及综合面积、体积问题三.基本知识点【建立必要的空间试图能力】:符号书写立体几何语言: 平面的4个特征: 1个(判定异面直线的)结论: 2类重点题型(线共面问题;点共线、线共点问题) 2种常用方法:反证法;同一法3个推论: 4个公理:异面直线所成角(平移)及距离问题: 等角定理:四.四个手势12个定理:【看已知用性质定理,看问题用判定定理】【手势一】: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手势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平行问题的总结:线线平行的常用证明方法:①公理三;②平行四边形;③三角形中位线;④四边形与三角形中:成比例线平行;⑤线//面⇒线//线;⑥面//面⇒线//线;⑦线⊥面⇒线//线;⑧辅助线法:如见中点找中点。
【手势三】: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看交线,一个面内垂直于交线的垂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垂直问题的总结:线线垂直的常用证明方法: ①矩形; ②等腰三角形中线垂直于底边; ③勾股定理凑垂直;④三垂线定理; ⑤线⊥面⇒线⊥线; ⑥面⊥面⇒线//线; ⑦线⊥面⇒线⊥面⇒线⊥线;⑧反过来说思想。
五.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一面四线、如影随形】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高中数学正四面体二面角8种求法(教师版)
二面角求法例题1: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O 、O 1是上下底面正方形的中心,求二面角O 1-BC-O 的大小。
解:取BC 中点E ,连接OE 、O 1E ,易证⊿BOC 、⊿BO 1C 是等腰三角形。
∴OE ⊥BC ,O 1E ⊥BC ,∴∠OEO 1是二面角O 1-BC-O 的平面角, 连OO 1,OO 1⊥平面ABCD , ∴OO 1⊥OE 在RT ⊿OEO 1中,OO 1=1,DE=21∴tan ∠OEO 1=22111==OEOO∴所求二面角θ=arctan2。
例题2: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F 为A 1D 1、C 1D 1的中点,求平面EFCA 与底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
解:连B 1D 1交EF 于G ,连BD 交AC 于O ,作GH ⊥BD ,H 是垂足,连GO ,易证GO ⊥AC ,又BD ⊥AC∴∠GOH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GH=1,OH=42∴tan ∠GOH=22421==OH GH ∴所求二面角θ=arctan 22。
利用平面角定义法求二面角大小,在棱上取一点常常是取特殊点。
例1中E 点,例2中O 点都是特殊位置的点,所作两垂线也是题中特殊位置的线段。
例题3: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二面角B-AC-B 1的大小。
解:连接BD 交于AC 为O 点,连OB 1, ∵BB 1⊥平面ABCD ,BO ⊥AC ∴B 1O ⊥AC , ∠BOB 1是二面角B-AC-B 1的平面角,tan ∠BOB 1=22211==BO BB ∴所求二面角θ=arctan 2. 例题4: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平面ACD 1与平面BDC 1所成的二面角。
解:设AC 与BD 交于E ,CD 1与C 1D 交于F ,连EF 是所求二面角B-EF-C 的棱,连A 1C ,易证A 1C ⊥平面BDC 1,垂足为H ,取AD 1中点O ,连OC 交EF 于G ,连GH 。
二面角的说课稿
二面角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二面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二面角的特性;2. 掌握计算二面角的方法,能够灵便运用二面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二面角的概念和性质,计算二面角的方法;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二面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几何教材《高中数学》;2. 工具:教学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二面角的概念,通过提问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二面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详细介绍二面角的定义和性质,包括二面角的角度范围、二面角的特点等。
3. 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演示二面角的计算方法,包括利用三角函数、利用角的性质等方法。
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二面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灵便运用二面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拓展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二面角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思量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二面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讲解答案。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二面角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便运用二面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意图、实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量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及时赋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应用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几何法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10类题型(教师版)
几何法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常考题型题型一平行四边形平移法求线线角 4题型二中位线平移法求线线角 6题型三补形平移法求线线角 8题型四作垂线法求线面角 10题型五等体积法求线面角 13题型六定义法求二面角 15题型七三垂线法求二面角 17题型八垂面法求二面角 19题型九补棱法求二面角 22题型十射影面积法求二面角 25知识梳理一、线线角的定义与求解线线角主要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
1、线线角的定义:①定义:设a,b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 ⎳a,b ⎳b,把a 与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或夹角)②范围:0,π22、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般步骤:(1)平移:选择适当的点,线段的中点或端点,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或两条成为相交直线.(2)证明:证明所作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寻找: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或作出含有此角的三角形,并解之.(4)取舍:因为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取值范围是0,π2,所以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可通过多种方法平移产生,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平行四边形平移法;②中位线平移法;③补形平移法(在已知图形中,补作一个相同的几何体,以便找到平行线).二、线面角的定义与求解1、线面角的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取值范围:[0°,90°]2、垂线法求线面角(也称直接法):(1)先确定斜线与平面,找到线面的交点B为斜足;找线在面外的一点A,过点A向平面α做垂线,确定垂足O;(2)连结斜足与垂足为斜线AB在面α上的投影;投影BO与斜线AB之间的夹角为线面角;(3)把投影BO与斜线AB归到一个三角形中进行求解(可能利用余弦定理或者直角三角形)。
3、公式法求线面角(也称等体积法):用等体积法,求出斜线P A在面外的一点P到面的距离,利用三角形的正弦公式进行求解。
公式为:sinθ=h,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h是垂线段的长,l是斜线段的长。
二面角的定义教师教材
ι
α
β
β
pβ
B
p
p
A
B
α
B
A
ι
青苗辅导
O
ι
α
A
14
二面角的求法
几点说明:
⑴定义法是选择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一般为这个面的一个顶点)向 棱作垂线,再由垂足在另一个面内作棱的垂线。此法得出的平面角 在任意三角形中,所以不好计算,不是我们首选的方法。
⑵三垂线法是从一个平面内选一点(一般为这个面的一个顶点)向另 一个面作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连结这个点和棱上垂足。此法 得出的平面角在直角三角形中,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常用此法。
ABCD所成角的大小;
(2)二面角A-B1D1-C 的大小。
D1
C1
P
A1
B1
D
O
A
C B
青苗辅导
5
二面角
例2.如图,已知P是二面角α-AB-β棱上一点,过P分别 在α、β内引射线PM、PN,且∠MPN=60º ∠BPM=∠BPN=45º ,求此二面角的度数。
解:在PB上取不同于P 的一点O,
在α内过O作OC⊥AB交PM于C,
高,以AD为折痕使∠BDC成直角。
求证:① 平面ABD⊥平面BDC,平面ACD⊥平面BDC
②
∠
BAC
=
。
60
A
证明:① 在图乙中 ∵AD⊥BD,AD⊥DC, ∴AD⊥平面BDC,
又∵AD 平面ABD,AD
B
平面ACD,
∴平面ABD⊥平面BDC平,面ACD⊥平面BDC。
② 在图甲中 ∵AB=AC=a,∠BAC=90。
C D (甲图)
A
BD=DC=BC/2=2/2
正四面体二面角8种求法(教师版)
正四⾯体⼆⾯⾓8种求法(教师版)⼆⾯⾓求法例题1:已知正⽅体ABCD-A 1B 1C 1D 1中,O 、O 1是上下底⾯正⽅形的中⼼,求⼆⾯⾓O 1-BC-O 的⼤⼩。
解:取BC 中点E ,连接OE 、O 1E ,易证⊿BOC 、⊿BO 1C 是等腰三⾓形。
∴OE ⊥BC ,O 1E ⊥BC ,∴∠OEO 1是⼆⾯⾓O 1-BC-O 的平⾯⾓,连OO 1,OO 1⊥平⾯ABCD ,∴OO 1⊥OE 在RT ⊿OEO 1中,OO 1=1,DE=21∴tan ∠OEO 1=22111==OE OO∴所求⼆⾯⾓θ=arctan2。
例题2:已知正⽅体ABCD-A 1B 1C 1D 1中,E 、F 为A 1D 1、C 1D 1的中点,求平⾯EFCA 与底⾯ABCD 所成的⼆⾯⾓。
解:连B 1D 1交EF 于G ,连BD 交AC 于O ,作GH ⊥BD ,H 是垂⾜,连GO ,易证GO ⊥AC ,⼜BD ⊥AC∴∠GOH 是所求⼆⾯⾓的平⾯⾓, GH=1,OH=42∴tan ∠GOH=22421==OH GH ∴所求⼆⾯⾓θ=arctan 22。
利⽤平⾯⾓定义法求⼆⾯⾓⼤⼩,在棱上取⼀点常常是取特殊点。
例1中E 点,例2中O 点都是特殊位置的点,所作两垂线也是题中特殊位置的线段。
例题3:已知正⽅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B-AC-B 1的⼤⼩。
解:连接BD 交于AC 为O 点,连OB 1,∵BB 1⊥平⾯ABCD ,BO ⊥AC ∴B 1O ⊥AC ,∠BOB 1是⼆⾯⾓B-AC-B 1的平⾯⾓,tan ∠BOB 1=22211==BO BB ∴所求⼆⾯⾓θ=arctan 2. 例题4:已知正⽅体ABCD-A 1B 1C 1D 1中,求平⾯ACD 1与平⾯BDC 1所成的⼆⾯⾓。
解:设AC 与BD 交于E ,CD 1与C 1D 交于F ,连EF 是所求⼆⾯⾓B-EF-C 的棱,连A 1C ,易证A 1C ⊥平⾯BDC 1,垂⾜为H ,取AD 1中点O ,连OC 交EF 于G∵EF ∥AD 1,OC ⊥AD 1 ∴OC ⊥EF 即CG ⊥EF 。
二面角的说课稿
二面角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二面角的定义及其性质;2. 掌握计算二面角的方法;3. 运用二面角的概念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二面角的定义及其性质;2. 二面角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二面角的性质及其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 运用二面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板书工具;3. 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上面有两条相交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图了吗?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条直线相交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给予提示)教师:没错,这两条直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个角,我们称之为二面角。
那么,二面角具体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Step 2:概念讲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二面角的定义及性质)教师:同学们,二面角指的是由两个平面相交而形成的角,其中一个平面称为“面”,另一个平面称为“面”。
这个角的两个边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平面上。
请看图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二面角,并解释其性质)教师:根据二面角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锐角的度数小于90°,直角的度数等于90°,钝角的度数大于90°,而平角的度数等于180°。
这些性质对于我们后面的计算和应用非常重要。
Step 3:计算方法(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二面角计算的方法)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二面角的定义及其性质,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计算二面角。
计算二面角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先来学习其中一种方法,即通过已知角度来计算。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计算二面角的例子,并进行详细讲解)教师:假设我们已知一个二面角的度数为60°,我们要计算其补角和余角。
首先,补角是指与该二面角的度数之和等于90°的角,余角是指与该二面角的度数之和等于180°的角。
二面角的说课稿
二面角的说课稿引言概述:二面角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两个相邻角。
在教学中,深入理解二面角的概念对学生理解几何知识和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性质、应用、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二面角的相关知识。
一、定义1.1 二面角的概念二面角是指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两个相邻角,通常用符号∠A和∠B表示,其中∠A和∠B是相邻角。
1.2 二面角的特点二面角的两个角相互补,即∠A+∠B=180°。
同时,二面角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即∠A=∠D,∠B=∠C。
1.3 二面角的性质二面角的两个角互为补角,即∠A+∠B=180°。
同时,二面角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即∠A=∠D,∠B=∠C。
二、性质2.1 二面角的性质二面角的两个角相互补,即∠A+∠B=180°。
同时,二面角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即∠A=∠D,∠B=∠C。
2.2 二面角的性质二面角的两个角相互补,即∠A+∠B=180°。
同时,二面角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即∠A=∠D,∠B=∠C。
2.3 二面角的性质二面角的两个角相互补,即∠A+∠B=180°。
同时,二面角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即∠A=∠D,∠B=∠C。
三、应用3.1 二面角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二面角的性质常常被用于几何证明中,例如证明平行线性质、角平分线性质等。
3.2 二面角在解题中的应用二面角的性质也常常被用于解决几何题目,例如求解角度大小、证明角度关系等。
3.3 二面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面角的概念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领域。
四、教学方法4.1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形解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二面角的概念。
4.2 练习题目巩固知识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二面角的性质和应用。
4.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二面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五、案例分析5.1 二面角的应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二面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面角教师版
一、基本观点
(一).求二面角的主要方法:
(1) 定义法:①找(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先证】
②解三角形求出角。
【后算】 (2) 公式法:设二面角的度数为θ,则侧面三角形
射影三角形S S =
θcos
多用于求无棱二面角。
∠ACB =90°,且AC =BC =5,SB =5
5.(如图9—21)
(Ⅰ)证明:SC ⊥BC ;
(Ⅱ)求侧面SBC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Ⅰ)证明:∵∠SAB =∠SAC =90°, ∴SA ⊥AB ,SA ⊥A C.
又AB ∩AC =A , ∴SA ⊥平面AB C. 由于∠ACB =90°,即BC ⊥AC , 由三垂线定理,得SC ⊥BC .
(Ⅱ)解:∵BC ⊥AC ,SC ⊥BC
∴∠SCA 是侧面SCB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 △SCB 中,BC =5,SB =55.
得SC =
22BC SB -=10
在Rt △SAC 中AC =5,SC =10,cos SCA =
2
1
105==SC AC ∴∠SCA =60°,即侧面SBC 与底面ABC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60°. 题3.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和矩形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
∵PQ ⊥AB ,PQ ⊥AF ,A AF AB = , ∴PQ ⊥平面ABF ,⊂QE 平面ABF , ∴PQ ⊥QF 。
在RtΔPQF 中,∠FPQ=60º, PF=2PQ 。
∵ΔPAQ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2
2
t PQ -=
又∵ΔPAF 为直角三角形, ∴1)2(2+-=
t PF ,
∴).2(2
2
21)2(2
t t -⋅
=+- 所以t=1或t=3(舍去) 即点P 是AC 的中点。
题4.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B =2,AA 1=22,M 为棱A 1A 上的点,
平面成45︒的二面角?; 解:(I )
∠=︒⇒⊥⊥⋂=⎫
⎬⎭⇒⊥⊂⎫⎬⎭
⇒ADB AD BD
ADB CBD ADB CBD BD AD CBD BC CBD 90面面,面面面面
AD BC ⊥⇒异面直线AD 、BC 所成角为90︒。
4分
(II )过点P 作PE BD ⊥于E ,过点E 作EF CD ⊥于F ,连结PF 。
⇒∠=︒PFE 45。
设PB x =,则在Rt PEB ∆中,PE BE x ==
2
2
,
在Rt DFE ∆中,EF DE a x =
=-222212
在Rt PEF ∆中,EF PE a x x x a =∴
-=∴=-,,22122
2
22() 题6.四棱锥A BCDE -中,底面BCDE 为矩形,侧面ABC ⊥底面BCDE ,
2BC =
,CD =AB AC =. (Ⅰ)证明:AD CE ⊥;
90,即CE CE AD ⊥233AC CD AD =cos CGE GE ∠中,侧面PAD 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BAD=60°,N 是PB (Ⅰ)求PB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证:PB ⊥平面ADMN ;
(Ⅲ)求以AD 为棱,PAD 与ADMN 为面的二面角的大
小.
解:(I )取AD 中点O ,连结PO ,BO.△PAD 是正三角形,所以PO ⊥AD ,
又因为平面PAD ⊥平面ABCD ,所以PO ⊥平面ABCD , BO 为PB 在平面ABCD 上的射影,
所以∠PBO 为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由已知△ABD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O=BO=3,
所以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45°.
(Ⅱ)△ABD 是正三角形,所以AD ⊥BO ,所以AD ⊥PB ,
则AG ⊥PF .连结HG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
PF ⊥HG .所以∠AGH 是平面P AD 和平面PBE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锐角).
在等腰Rt △P AF 中, 2
AG PA =
=
在Rt △P AB 中,
AP AB
AH PB
=
==
=
所以,在Rt△AHG中,
sin
AH
AGH
AG
∠===
故平面P AD和平面PBE
二面角作业
班次姓名
解:(1)D为A1C1的中点(D也可以是△A1B1C1的边A1C1中线上任一点).
连结A1B与AB1交于E,则E为A1B的中点,DE 为平面ABB1A1D与平面A1BC1的交线,
∵BC1∥平面AB1D,∴BC1∥DE,
∴D为A1C1的中点.
(2)过D作DF⊥A1B1于F,
由正三棱柱的性质,AA 1⊥DF ,∴DF ⊥平面ABB 1A 1, 连结EF ,DE ,在正三角形A 1B 1C 1中, ∵D 是A 1C 1的中点,∴B 1D =32A 1B 1=3
2
a , 又在直角三角形AA 1D 中,
∵AD =AA 21+A 1D 2
=
3
2
a ,∴AD =B 1D . ∴DE ⊥AB 1,∴可得EF ⊥AB 1,
6
∵AD,BC=2AD
∴EA=AB=SA,∴SE⊥SB
∵SAABCD ,得面⊥面EBC ,EB SEB ,故SB 是 SE BSC 10BC BC AB SA ==
+,1,2222
BC 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
2
题13. 已知四棱锥S--ABCD 的底面ABCD 是正方形,SA ⊥底面ABCD ,点E 是SC 上任意一点. (Ⅰ)求证:平面EBD ⊥平面SAC ;
(Ⅱ)设SA=4,AB=2,求点A 到平面SBD 的距离;
(Ⅲ)当
SA
AB
的值为多少时,二面角B-SC-D 的大小为120°。
解法一:
证明(Ⅰ):∵ABCD 是正方形,∴BD ⊥AC, ∵ SA ⊥底面ABCD ,BD ⊂面ABCD ,∴SA ⊥BD , ∵SA ⋂AC=A ,∴BD ⊥面SAC ,
又∵BD ⊂面EBD ,∴平面EBD ⊥平面SAC …………4分
解(Ⅱ):由(Ⅰ)知,BD ⊥面SAC ,又∵BD ⊂面SBD ,∴平面SBD ⊥平面SAC ,设AC ⋂BD=O , 题14.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底面ABCD ,P A=PD =2,底面ABCD 是
直角梯形,其中//BC AD ,AB AD ⊥,22AD AB BC ===(Ⅰ)求直线PC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 (Ⅱ)求二面角A-PB-C 的大小。
I )取AD 中点O ,连结OP 、OC ,由已知易知,ABCO 为正方形,
∴OC ⊥AO ,又平面PAD ⊥平面ABCD ,∴OC ⊥平面PAD ,
P
于是∠CPO 为直线PC 与平面PAD 所成的角。
………………3分
OP 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PA=2,OA=2,则OP=2, 又OC=AB=2,
∴∠CPO=45°,即直线PC 与平面PAD 所成的角为45°。
………………6分 (II )由(I )知,OP ⊥AD ,则OP ⊥平面ABCD ,
又BC ⊥OC ,AB ⊥OA ,∴BC ⊥PC ,AB ⊥PA , ∵BC=AB ,PB=PB ,∴Rt △PCB ≌△PAB 。
作CE ⊥PB ,垂足为E ,连结AE ,则AE ⊥PB ,
.在Rt △PEB 中BE =2,PB =5, .5
10
cos ==∠∴PB BE PBE (Ⅲ)解:作AN ⊥CM ,垂足为N ,连结BN . 在Rt △P AB 中,AM =MB ,又AC =CB , ∴△AMC ≌△BMC ,
∴BN ⊥CM ,故∠ANB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CB ⊥AC ,得CB ⊥PC ,
在Rt △PCB 中,CM =MB ,所以CM =AM .
在等腰三角形AMC 中,AN ·MC =AC AC CM ⋅-2
2
)2
(
, 5
6
2
52
23
=
⨯=∴AN . ∴AB =2,32
2cos 222-=⨯⨯-+=
∠∴BN AN AB BN AN ANB 故所求的二面角的余弦值为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