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共54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共54张PPT)

句段导读
夜夜书书所所见见
shào
xiāo [[宋宋]]叶叶绍绍翁翁
萧萧萧萧/梧梧叶叶/送送寒寒声声,,
江江上上/秋秋风风/动动客客情情。。
tiǎo cù
知知有有/儿儿lí 童童/挑挑促促织织,, 夜夜深深/篱篱落落/一一灯灯明明。。
tiǎo(挑战) 挑 tiāo(挑水)
句段导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课后习题
(5)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6)课后整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并与同学们分享。
写景
品诗意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
品诗意 晚: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 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爱 好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视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课后习题 (3)辨字组词。
桃( 挑(
) 橙( ) 瞪(
) 姜( ) 盖(
) 增( ) ) 赠( )
【参考答案】桃李 挑灯;橙黄 瞪眼;姜汤 盖住;增加 赠送
课后习题
(4)根据古诗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爱好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 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___停__车___坐__爱__枫__林___晚__,__霜__叶___红__于__二__月___花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 无叶 菊残 枝傲 橙子 金黄 橘子 青绿
凋落 成熟
色彩明艳 富有生机
第三课时
静夜思
思乡
[唐]李白
床前光,
疑是地上霜。

《杜牧诗三首》课件1(会员上传)(精选)PPT文档共31页

《杜牧诗三首》课件1(会员上传)(精选)PPT文档共31页
《杜牧诗三首》课件1(会员上传)(精 选)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1

杜牧诗歌ppt课件

杜牧诗歌ppt课件
穆宗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
态发生巨大变化,诗坛风貌出现明显转变,唐诗由中 唐进入晚唐。
杜牧手迹(故宫博物馆藏)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 俗。”——杜牧《献诗启》
杜牧诗歌 ●咏史怀古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
忧多喜少,在此
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
重阳佳节,应该
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
举杯痛饮,采菊
而已。”
插头,潇洒忘怀,
❖ “菊花”句———古人有重阳节 采菊插发的习俗。《续神仙传》: “许曾插花满头,把花作舞,上 酒家楼醉歌。”
❖ 牛山句———《晏子春秋》: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杜牧的诗以俊爽豪宕、雄姿英发的风格卓立于晚 唐诗坛,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因此,此诗看若旷达不羁,而实内含激愤感慨之 情。虽不无颓放之意,看似消极颓唐,但骨子里却 愤激不平,志士之气仍存,实有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 “此等诗,自杜公(指杜甫)外,盖不多见,当 为小杜(指杜牧)七律中第一。”
❖ “ 竟体超拔,俯视一切”。
❖ 《瀛奎律髓》称“此以‘尘世’对‘菊花’,开 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
九日齐山登高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用, 听不进亭长忠言。
精选完整ppt课件
18
③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 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 惜之情。
④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
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
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④“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 “无人知”含蓄地揭示了飞骑送荔枝之举的荒唐 程度。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帝王贵妃们的 骄奢淫逸 。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讽刺见于其中。
巧作对比。“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巧 作对比。对比之下批评的矛头指向显而易 •见暗。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仅 是对唐明皇荒淫无度的嘲讽,还揭示了他 们乐极生悲的命运和国势衰落的深刻原因。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
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精选旧完整笑ppt课春件 风。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哪些词最有表现力?
①“虏弦开”揭示雁哀的原因。 “虏”一般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虏弦开”这里矛头直指回纥贵族统治者借秋
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军民豪无防范突然袭击之举。
②首联已经呈现了一幅早雁遭射、四散哀
鸣的图景。一“惊”一“哀”,更突出了 大雁四处逃窜之状和哀声之凄惨。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题乌江亭》《早雁》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题乌江亭》《早雁》ppt课件..


多用绝句形式。论史绝句,如《赤壁》、《题乌
江亭》等,在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
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议论警拔,不
落窠臼;有的则不著议论,寓意含蓄隽永,如
《题桃花夫人庙》、《泊秦淮》、《江南春》等,
写法多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
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 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 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 “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 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 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 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 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 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 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
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 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 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 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 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 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写作特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
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 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 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 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 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
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 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 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 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 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 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 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也是颇有积早雁》

演示文稿杜牧诗三首课件

演示文稿杜牧诗三首课件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五__言__绝__句。这两首都是抒发 ____思___乡__之__情。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明确: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 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 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第十一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的无家 可归。
第八页,共23页。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帝会昌二年(842)八月
,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 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 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 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
二个月,故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第十四页,共23页。
• 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 一句?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 (1) 一骑红尘妃子笑 • (2) 对比手法; 以小见大 。
第十五页,共23页。
• “红尘”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 “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 得地上的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新 鲜,与“妃子笑”形成对比,揭露了统治者不 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荒 唐之举。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 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橄榄枝之于和平,松菊之于高洁,杨柳之于离别
第十页,共23页。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gǔ)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诵读吟咏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三、思考与回答




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哀” (2)问:雁为何“哀”?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 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 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思考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 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 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起什么作用? ——起到烘托作用。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 "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 ",已经够孤独清 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气 氛。
小结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 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 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 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 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 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 的现实批判性。
咏史诗鉴赏步骤:
赠别两首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诗三首 山行 课件(共21张PPT)

古诗三首 山行 课件(共21张PPT)
谈起秋天你会想到什么样 的景色?
山行
在山中行走
是什么意思呢?
唐 杜牧
任务一
我会认
jìnɡ

小径,路径,石径
xié

倾斜,歪斜,斜坡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xia), 白云/生处/有人家 (jia)。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hua)。
远上/寒山/石径斜
指深秋时 候的山
小伸 路向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天 产生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傍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
经过风霜的枫叶
霜叶
红于
二月的鲜花
二月花
谁更红?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 花还要红艳
借助注解再读古诗,你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 “行”?怎么“行”的吗?
诗人杜牧在深秋的一天,从 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 行走。
归纳总结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 生气的秋景诗。作者用丰富的想 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 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 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 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 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
谢谢大家,再见
课文讲解
鉴赏诗歌中的词语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 是体现了远、浓,“生”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 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 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成 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直向上走。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古诗三首《山行》ppt课件

古诗三首《山行》ppt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
深秋时节 的山。
石头小路。
句意: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 曲的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峦。
生,产生,生出。指 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白云生处有人家。
句意: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 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居住。
因为
傍晚时候的枫 树林
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坐爱枫林晚,
句意: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 我喜欢这深秋时节,傍晚的枫 树林美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拓展:请你尝试模仿“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句式描述下面图片中的景物。
梨花白于腊月雪。
我会填
《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 )所 看到的( 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色,描绘 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 景的( 喜爱 )之情。
被秋霜打 过的枫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还红
句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检查注释 串联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蜿蜒伸向山顶,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 有几户人家。
检查注释 串联句意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悟诗情
赞美喜爱不屈 不饶,顽强抗 争的精神。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红 于/ 二 月 花。
小组合作:读一读,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 些景物?圈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石径
寒山
白云
人家
霜叶
枫 林
向山的远 处伸展。
字面意思为“歪斜, 不正”。这里指山间 小路弯弯曲曲。
读一读 山 行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②象征(托物言志)的运用。 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 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寄托同情哀悯之意。
小结性练习:下面三首小诗,辨析哪
首用了象征手法?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石灰吟
《题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两首运用了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竹石清
追溯背景,明确主旨。
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 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颔联展示了大雁失群后飞过长安上空的情 形:清凉的月色下,一支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 烘托出雁之孤独离散之哀; 长门冷宫里,几点黯淡的灯光,照着失群孤 雁,传来几声哀鸣,则营造出一种冷寂恐怖的气 氛。这样凄凉的景象,哀象环生,令人心碎。
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精读)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一组诗,通 过唐明皇杨贵 妃当年荒淫误 国的事,各选 一个事件、一 个场面进行艺 术概括,既对 历史作了总结, 又借此讽刺了 现实,含蓄而 有力地讽刺了 晚唐帝王们的 荒淫享乐。
咏史怀古诗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借三国时赤壁大战 的史实,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生不逢时的 感触。他说,周瑜当 年只不过是借助了东 风,才侥幸成功,不 然,东吴就免不了二 乔被锁、国家灭亡的 命运。言下之意,如 果我能生逢其时,也 未尝不能作出一番事 业。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 “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人江 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 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 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 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小李杜”。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 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 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 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
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 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 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 贵族统治者。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
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 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 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象征手法
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事物本身,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 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可根据文章 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物说 理”等。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 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 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 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 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 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 明象征的含义。

杜牧诗三首咏史诗课件

杜牧诗三首咏史诗课件
杜牧诗三首咏史诗课 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杜牧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 杜牧的咏史诗概述 • 《赤壁》赏析 • 《泊秦淮》赏析 • 《题乌江亭》赏析
01
杜牧的生平与创作 背景
杜牧的生平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
杜牧的诗歌以豪放、深沉、清 丽、婉约并重,语言精练,意 境深远。
他的咏史诗以历史为题材,通 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 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杜牧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 义和时代感,反映了唐代社会 的真实面貌。
01
杜牧的咏史诗概述
杜牧的咏史诗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杜牧的咏史诗多以此为背景,抒发 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赤壁》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
诗中描绘了壮阔的战争场景、英勇的战士形象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历 史的沧桑巨变。
意境
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壮、苍凉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人生的无常。
01
《泊秦淮》赏析
《泊秦淮》的内容与主题
内容
此诗描绘了秦淮河上的秋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忧虑。
主题
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 切,以及对统治者不作为的讽刺。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出杜牧诗歌的独特风格。
《题乌江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分析
通过乌江亭、项羽、战马等意象,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悲壮。
意境营造
通过描绘项羽的英勇形象和战斗场景,营造出一种悲壮、苍凉的意境。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 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 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 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 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咏物诗 《早雁》
咏物诗
四、分析写法
1.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的,由议论引发的; 2.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题
咏乌
史 诗

)亭


再读把握
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
项羽乌江自刎。
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题目 江东子弟
历史回放
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他四面楚歌,只 得率28骑从垓下突围至乌江边。乌江亭长 泊舟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 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 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 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 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还说“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
咏史怀古诗标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 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 “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 “怀古”、“咏怀”等。
咏史怀古诗特点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如: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 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 清宫、汴河
咏史诗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诗意品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东西绣岭,繁华似锦,
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百年前的 某日,山顶华清宫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 人们不解:莫非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课件

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课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山行
杜牧
字 牧之 ,晚唐 杰出诗人,散文 家,尤其以七言 绝句著称。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合 称 小李杜 。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 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 林景,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 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歌 颂了枫叶不畏严寒的精神。
想象画面
2.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 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本节课学习内容回顾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 枫林景,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 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歌颂了枫叶不畏严寒的精神。
作业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 的喜爱之情。 (3)找: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今天学习的方法,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 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本节课学习内容回顾
借助插图 结合注释 查阅字典 联系生活
山间小路 弯弯曲曲。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2022年
2022年
23答案
2.阅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回答下列问题: (1)“一骑红尘妃子笑”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卷起“红尘”高速日夜奔驰 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 二是写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突出贵 妃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情谴责和鞭挞。
2022年
2022年
10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 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杜牧诗以七言律绝 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 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含诗人深 沉的历史感慨。著有《樊川诗集》。
2022年
2022年
25答案
3.对比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 《乌江》,回答下列问题: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022年
2022年
26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吟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
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
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杜牧诗三首》剖析31页PPT

《杜牧诗三首》剖析31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杜牧诗三首》剖析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见马嘶人乏,红尘飞扬,莫非果真军情 紧急?妃子破颜一笑!谁能想到如此快马 加鞭竟是给贵妃送鲜荔枝来了。
整体把握
1.此诗写了什么史实? 写了唐玄宗不恤民力为杨贵 妃千里运荔枝一事。
2.诗人的观点是什么?
借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对 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讽刺和 批评。
写作目的
借古讽今,用饱含讽刺的语言寄 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思考探究,明确技法: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 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象征的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 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表现手 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 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 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小结表现技巧
①虚实相生。 虚:联想想象的画面 或议论抒情的道理感情 实:耳闻目睹的场景 或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
1. 政治咏怀诗 2. 咏史怀古诗 3. 写景纪行诗 4. 妇女题材诗 5. 酬赠抒怀诗 6. 颓废色彩诗
无一山长 人骑顶安 知红千回 是尘门望 荔妃次绣 枝子第成 来笑开堆 。,。,
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骊山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为行宫,名为温泉 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 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 乐。
而李清照生活在懦弱偏安的南宋,故希望 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 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思考探究
《过华清宫》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
从立意上看,《过华清宫绝句》是满怀悲愤地揭露和嘲讽历 史人物的荒淫无度,进而揭示了唐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 因。《题乌江亭》是充满遗憾地假设推理历史事件的不同 结局,认为项羽若能从“人”身上认真反思,总结兵败的 教训,就有可能从当下的失败走向最后的胜利。
②象征(托物言志)的运用。 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 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寄托同情哀悯之意。
小结性练习:下面三首小诗,辨析哪
首用了象征手法?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题竹石清 清 郑燮
《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两首运用了
的评价?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对项羽不 肯过江东的刚烈 行为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高度赞 扬项羽宁死不屈 的气节。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 回答了杜枚的提问, 指出楚霸王是因为 当时政治军事上的 一系列错误才导致 了军事上的失败, 当时的处境是败势 已定。就算回到江 东,只怕也难以招 集人马回天之力。
①“虏弦开”揭示雁哀的原因。 “虏”一般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虏弦开”这里矛头直指回纥贵族统治者借秋
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军民豪无防范突然袭击之举。
②首联已经呈现了一幅早雁遭射、四散哀 鸣的图景。一“惊”一“哀”,更突出了 大雁四处逃窜之状和哀声之凄惨。
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 读)
颔联“仙v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 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哀从何生?
• 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 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 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 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 衰兴亡的历史感慨。
3.诗人的观点从怎样体现出来的?
①“山顶千门”“次第开”:特写镜 头,引起悬念
②“一骑红尘”:悬念迭生
③“妃子笑”: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
①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仙掌、明月、长门宫、暗淡的灯光、几声哀鸣
②这些意象的组合对表“哀”有何作用?
颔联展示了大雁失群后飞过长安上空的情 形:清凉的月色下,一支仙掌孤单地高高耸 立,烘托出雁之孤独离散之哀;
长门冷宫里,几点黯淡的灯光,照着失群孤 雁,传来几声哀鸣,则营造出一种冷寂恐怖的 气氛。这样凄凉的景象,哀象环生,令人心 碎。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 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象征与比喻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象征与比喻都是通过客体(用来做象征体 或比喻喻体的事物)与本体(需要表现或表达的 事物)之间的相似,构成比附关系,使本体得到 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或表达;象征一般作为一种 表现手法,往往要通过比喻这样一种修辞手法,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的。
杜牧诗三首
晚唐是我国诗歌创作上的大转折时 期。其共同倾向是:内容上女性、相思、 爱情成了诗歌吟咏的主要对象,可谓 “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体现。艺术上精 工雕琢,注重形式上的华美绮丽,情感 上或以哀怨悱恻为美,或以淡泊情思为 美,或以幽艳细腻为美。总之,晚唐诗 歌带着一种浓郁的感伤美。
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李商 隐,世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 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 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 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 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的诗歌,从思想内容看, 大致有以下几类:
②区别:
第一:象征是通过对客体事物较为系统的描写来 表现本体的,而比喻则是抓住客体一个形似点来 比附本体;因此,象征一般表现为整篇上,比喻 表现为句段上。
第二,象征的客体与本体的相似更强调“神似”, 而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只有“形似”即可。
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用语含蓄精警。不说玄宗荒淫好色,也不说 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摆出其荒唐之举发人 深思。
一、弄清史实
二、要体会意图
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三、领悟感情
1.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2.借史实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抓住历 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四、分析写法
1.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的,由议论引发的; 2.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追溯背景,明确主旨。
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 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破坏,杜牧 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 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 了三首七绝。
诗意品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东西绣岭,繁华似锦,
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百年前的 某日,山顶华清宫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 人们不解:莫非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③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 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 惜之情。
④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 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 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小结
主旨: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 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 失败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 刺。
研读全诗
①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 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 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 辱是男儿”来自②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胜败兵家事不期”,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 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 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 的评价?
杜枚是借古抒怀。也曾仕途不顺,中年 历经磨难,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 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 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 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 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 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tái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整体感知(意读)
(1)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雁因何而“哀”?
“虏弦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 雁。
(3)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 们持什么态度?
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
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 读)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哪些词最有表现力?
读出诗人的情感 ——批判、惋惜。
拓展探究: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 论。比如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 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 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 讨论: ①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各是什么?
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 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 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 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归纳主旨:
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 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 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 不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思考探究,明确技法:
1.这首诗四联八句,哪些是写实, 哪些是写虚?
前两联写实,后两联写虚。
前面两联有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而后 面两联只是诗人的议论要求,分别从用 “须知”“莫厌”正反两面对大雁提出正 告和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