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8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8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章一第五章)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II ⑴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答:(1)增加值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生产法) 机构单位增加值= 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 补贴)+ 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是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计算依据.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1.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岀- 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刀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岀-刀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2.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 收入法) 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部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英文简称为GDP.三个角度理解1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2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3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岀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岀产品法).1•生产法.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岀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力口值相力口即得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刀 各 部 门 的 增 力口 值=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工程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把所有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的上述工程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 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 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 :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包括用于消费和投资。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评价书作业参考答案1,简答题1。

根据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数据并回答问题:指标单位:XXXX粮食产量:10,000吨46,251,45264,45706,430,074,947,48401工业增加值合计:39,570,43581,47431,54946,651,761,190机构和工业部门如何计算附加值?a:增加值是指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与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事业单位和工业部门计算增加值有两种主要方法:生产法和收益法生产方法:一个机构的增加值(工业部门)=该机构的总产量(工业部门)-该机构的中间消耗(工业部门)收入方法:一个机构的增加值(工业部门)=该机构(工业部门)(员工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净产品税+营业盈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它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永久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或全部增加值。

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考察的,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的总价值,具体包括工人的报酬价值和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净产品税和经营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包括最终消费(居民的最终消费和政府的最终消费)、总资本形成(库存增加和总固定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生产过程成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报酬(3)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十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答:“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48401/46251)1/5=国内生产总值的100.91% =(182321/89404)1/5 = 115.3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内容是什么?1a: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包括生产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和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国际经济交流中的金融等3。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_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_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一简答题、1、答:)增加值是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

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

(2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三个角度理解1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

2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

3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

(3)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78704/46251 , 1/5 ) X 100%=100.91182321/89404=2.03929 按X A Y下( 1/5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0.2=1.1531 X 100%=115.31%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1、解:企业2003 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32+4+8+21=65 (亿元)2、答案: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8110 + 2037 + ( 1200 —1060 )= 10287中间消耗= 总产出—GDP= 15000 —10287 = 4713营业盈余二GD—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生产补贴=10287 —5240 —1480 —610 + 15 = 29720国内生产总值账户3、解:(1 )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2024国民经济核算考核册参考答案28

2024国民经济核算考核册参考答案28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第四章一第六章)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安排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安排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安排与再安排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安排阶段自增加值的安排起先,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安排流量,包括劳动酬劳、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安排账户。

收入再安排以收入初次安排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常常性转移形成的安排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安排账户和实物收人安排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安排的各个流量,说明收入安排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安排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安排是干脆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安排,安排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干脆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安排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酬劳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安排关系,对整个安排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安排是收入形成安排的接着,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安排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加收入初次安排的结果。

3、依据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以下要求填写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状况表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状况说明并计算相关指标:(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消费率(3)恩格尔系数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司及过程)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酬劳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五章)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答:(1)增加值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是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计算依据.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1.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出–∑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2.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收入法)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部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英文简称为GDP.三个角度理解1 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2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3 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1.生产法.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2.收入法.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工程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把所有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的上述工程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包括用于消费和投资。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21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21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第七章———第十章)一、简答题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与差别。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1)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

(2)在核算层次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的。

2.人口核算包括哪些内容?人口的经济构成包含哪些内容?答: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1)人口总量统计。

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

(2)人口变动统计。

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迁移)变动统计。

(3)人口构成统计。

包括: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统计;人口的社会构成。

人口的经济构成包括两方面:(1)按人口所从事劳动的性质,将人口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2)按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提供者分为:雇主、雇员自给劳动者和财产及转移收入的接受者。

3.简述国民经济指数核算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包括按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内容设置的各方面物价指数,主要有投入产出方面的物价指数、最终需求方面的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

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采用紧缩法编制。

采用紧缩法编制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的两项基础工作。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1.某国200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2)根据上题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计算该国2002年的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并简单分析该国2002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解: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6670.50+0.75+45.00+25.5=-6599.25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贷方金融项目-借方金融项目=7116.75-502.5=6614.25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净误差与遺漏项目差额=-6599.25+6614.25+7.5=22.5该国在2002年度的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呈现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呈现顺差,在数额上前者稍小于后者,使储备资产略有增加。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篇一:桐乡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txt>第一次作业一、简答题1、(1)增加值是指某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或称分配法)a、生产法: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 -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投入b、收入法: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总量。

它表示全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

它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成的收入总量。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简要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投入产出表中存在哪些平衡关系?答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组成。

目前已研究的内容是前三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主要用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该象限的每个数据都要从横行和纵列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从行横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称为中间产品或中间使用。

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

第二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7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7

作业1简答题1.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年粮食产量 力吨 46251 45258 45711 43067 46947 48401 全部丄业增加值 ■亿兀 39570 42607 45935 53612 62815 76190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兀 89404 95933 1 02398 116694 136515 18232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兀326193689843202551187007388604⑴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与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⑶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⑴① 、增加值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② 、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 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

③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是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计算依据。

④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岀-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刀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岀-刀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⑤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 (收入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 =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 +该产业生产税净 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① 、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

英文简称为GDP②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中表现形态。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2024年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

2024年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一简答题1. 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分?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取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分。

重要包括(1) 小型工具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

(2)固定资产的一般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 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措施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2.(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与产业部门怎样计算增加值?(2)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一样角度考查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1)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措施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酬劳+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措施: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酬劳+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期期内生产活动的最后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中体现形态。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期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后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派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酬劳和资本酬劳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期期内全社会的最后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后使用、积累和消费。

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 重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组成,各地区最后消费及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题目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题目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第一章— 第三章)(1)什么是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说明: 百度搜索“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可以找到各年的数据 答:(1)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 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各部门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答:(3) ①、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100.91%②、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 1/5×100%=115.31%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3.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

国民经济核算新版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一简答题、1、答:(1)增加值是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

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

(2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三个角度理解1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

2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

3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

(3)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78704/46251 , 1/5 )X 100%=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2.03929按X A Y下( 1/5 ) =0.2=1.1531 X 100%=115.31%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1、解: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 仁65 (亿元)2、答案:GDP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8110 + 2037 + ( 1200 —1060 )= 10287中间消耗= 总产出—GDP= 15000 —10287 = 4713营业盈余=GDP-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生产补贴=10287 —5240 —1480 —610 + 15 = 297203、解:(1 )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2)(3)各项分析如下: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资本形成总额 2037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库存增加 24 贵重物品净获得 3
净出口 140 出口 1200 减:进口 1060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4、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
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005 48401 76190 182321 88604
(1)增加值是指某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 价值之和。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或称分配法)
a、生产法: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 机构单位(产业 部门)总产出 - 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投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最终消费所占比率 (%) 资本形成所占比率
89340.9 61.1 36.4
98592.9 59.8 38.0
107897.6 58.2 39.2
121511.4 55.5 42.3
142394.2 53.0 44.2
(%)
(2)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 成。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7106-9556=7550(亿元)
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
=9550-(5166+1202+1178)=2010(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一)解答(第一章至第三章)一、简答题(40分)1、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1)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 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2、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5分)指标单位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 452584571143067469474840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39570426074593 53612 62815 76190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959331023981166941365151823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68984320 551187007388604(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1)增加值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

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是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计算依据。

1.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出–∑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2.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收入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

英文简称为GDP。

国内生产总值所核算的最终产品,从实物构成看包括三部分:用于最终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用于总积累的生产资料,包括用于替换固定资产磨损部分的生产资料;净出口的货物及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不仅体现为所有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C+V+M)之和,从价值构成看,它还体现为参加社会最终产品生产的所有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和固定资本消耗费用之和,既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

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1.生产法。

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

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2.收入法。

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具体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

把所有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的上述项目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包括用于消费和投资;出口到国外。

由于国内使用包括—部分产品,故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应该是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值。

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十总投资+净出口答:(3) (78704/46251,1/5)×100%=100.91182321/89404=2.03929 按X∧Y下(1/5)=0.2=1.1531×100%=115.31%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包括哪些内容?(10分)答: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有:(1)表2—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24页)(2)表2—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32页)(3)表3—1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65页)(4)3—1国内生产总值(53页)(5)3—2国内生产总值构成(54页)(6)3—5第三产业增加值(57页)(7)3—19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份)(71页)(8)3—20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份)(74页)4、简要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投入产出表中存在哪些平衡关系?(10分)答:如果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它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不受价格影响,能更直接地反映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但由于实物计量单位受制于产品质的差异,这使得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要受价格变化的影响,但它保证了投入产出核算内部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与其他核算之间采用同一种计量单位,它是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中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平衡关系式。

1、从纵向看,中间投入十最初投入=总投入。

+ =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 =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4、第Ⅱ象限的总量=第Ⅲ象限的总量。

这是投入产出表的总平衡式,即全国最初投入总计等于最终产品总计。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60分)1、已知某地区2003年有关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如下表,要求补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要求给出计算方法和步骤)。

(12分)题解:(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9556=9556(2)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17106—9556=7550(亿元)(3)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9556—5166—1202—1178= 2010(亿元)(4)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5404+2312=7716(亿元)(5)净出口=出口—进口=2248—2186=62(亿元)(6)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净出口—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9556—7716—62—(—32)—0=1810(亿元)(7)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1810-32+0=1778(亿元)2、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8分)题解: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2+8+4+21=65(亿元)3、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5分)(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题解:(1)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公共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出口—进口)=5600+2510+2010+24+3 +(1200—1060)=10278(亿元)(2)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78=4713(亿元)(3)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10287—5240—1480—(610—15)=2972(亿元)(4)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4要求:(1(2)计算各年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4)计算各年度联系已给的数据和生产总值,对我国“九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分析。

题解:计算在下表中:;(2)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3)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二)各项分析如下:2000年至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总量值在不断增大。

2000年至2004年,我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大,但有逐年下滑的走势,表明消费的相对地位较高,比重已开始从高位上小幅回落。

2000年至2004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

5、试根据下列投入产出简表计算三次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

(10分)(第四章至第六章)一、简答题(40分)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5分)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账户中“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之间的关系。

(10分)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账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账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