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XXX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XXX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XXX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XXX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XXX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XXX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魄高昂却亚于XXX。

简述XXX诗歌艺术特点。

XXX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奇丽,场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仅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风景描写都笼罩渗透着墨客浓郁的感情色采。

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XXX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XXX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一.前期多抒发远大幻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英勇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奇迹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墨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小结一、建安时期【简答】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抒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二、正始时期【简答】司马氏篡位与政治恐怖曹叡去世传位曹芳,249年司马懿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天下名士去其半”,改元嘉平。

263年,嵇康被杀。

同时标榜“名教”巩固政权。

(1)在此背景下,昂扬的建安气概变成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1、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

2、对现实社会失望转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2)玄风:崇尚老庄思想(玄学的基础),建立玄学理论。

三、太康时期(西晋初)(一)背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

司马氏政权拉拢名士,同时维护名教中人。

(二)创作政失其本,士无特操,普遍求实逐利。

四、永嘉之乱【理解】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五、南北朝【理解】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第一章建安诗歌概况(先看一下“补充”)一、形式:四言中兴(曹操)、五言中兴、七言奠基(曹丕《燕歌行》)。

【选择】二、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时期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重视抒情。

诗人多带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样、充满创造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还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文学风格1. 辞章儒雅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辞章儒雅、清新脱俗的特点。

这是因为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盛行,儒家经典成为当时文人所倚重的典范。

因此,许多作品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简练明晰、清新秀丽,以达到一种高尚雅致之境界。

2.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擅长通过写实手法描绘真实生活。

许多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与体悟。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给了读者一种真实感,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文学作品中。

3. 比兴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特点之一是使用广泛的比兴手法。

比兴是指通过比喻、象征或暗示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这些比兴手法常常被用来揭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含义,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文学特点1. "豪放派"与"清谈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上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豪放派和清谈派。

豪放派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奇特离经古怪的表达方式,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而清谈派则偏向于雅致儒家风范,注重言辞之雅、内容之丰富与深邃。

这两种不同风格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在文学领域中共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2. 爱国思想与忧国情怀由于国家政权更替的频繁,文人们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对国家命运、社会风貌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非常关心,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虑之情。

3. "游仙诗"与"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景物描写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时代背景,同时也成为了后世文学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综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现状。

文学流派1.乐府文学乐府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流派。

这个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许多人们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劳动的困苦都反映在了这个流派的作品中。

乐府诗往往能够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现实痛苦的抱怨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2.洛阳派洛阳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种文学流派。

此流派名字源自洛阳这个都市,而这个都市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洛阳派的作品往往以艳丽的文学风格和瞬息万变的表现手法,深刻陈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是《陶渊明集》和《王右丞相号》。

3.神仙学派神仙学派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常常描绘神仙们的生活、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可以说它们是一种神话创作的延伸和发展。

这个流派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神秘和仙境般的感觉。

其中最为代表的作品是《庄子》和《南华经》。

代表作品1.《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描绘中国古代地理、人物、神话、神仙、神话生物等的传说著作。

它的现代版本分为《海外三千里》、《大荒北经》、《大荒南经》、《中山经》四卷。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神秘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荀子》《荀子》是中国道家哲学著作之一,它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荀子和荀况合著而成。

这部著作以道家的思想为基础,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荀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朝以前的各个朝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文选》《文选》是一部集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文学作品的选集,由南朝宋时期的裴度编纂。

这部作品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包括散文、诗歌、演讲、书信、碑铭等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5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简答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悲愤诗 蔡琰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 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 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 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二、刘琨 P168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1、史称“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的诗人是( )
A.左思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2、名词解释: “左思风力”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一概述。

一、政治激荡与文学思想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剧变不断,不仅出现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且还涌现了一些领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些政治上的变革,对文学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角逐、文人的反战思想等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二、文学思潮、形式的发展1、“文学三绝”这个时期,文学出现了“文学三绝”,即“骈文、乐府、演义”。

骈文是一种具有特殊韵致的文学形式,采用对偶、叠韵等手法,如《琵琶行》、《长恨歌》等都是骈文。

乐府是民歌的一种形式,常常被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形式,如《木兰辞》。

演义则是和历史和官方颇为相似,其主要是描写英雄豪杰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学思潮在这个时期,中国文人对文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出现了很多具有文化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王安石的《登幽州台歌》、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坚持自我价值,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明显的民间色彩和文化情调。

3、唐宋古文运动之前的体裁面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形式,如城楼诗、宫体诗、新乐府、小令等,都是为达到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政治、社会思想而诞生的。

其中,小令是一种具有民间色彩的短歌,比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歌词简单易于记忆,因此大受欢迎。

三、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梁代的一部文学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共494条。

它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书,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言行,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风尚。

这部书已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散文作品十分重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至589年,历时约370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简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潮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辈出、思潮汇聚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交汇,官方文学、私家文学相互渗透,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说在文学中交相辉映,士人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

2.散文盛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地位逐渐上升。

散文包括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文体,并且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体裁,如骈文、赋、笔记等等。

散文的风格自由、流畅、富有感染力,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和写作中。

3.诗歌优秀魏晋南北朝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非常优秀。

强调抒情体验的诗歌日益增多,同时也涌现了以写景和史传为主的诗歌流派。

当时的诗歌具有句式自由、格调高雅、思想深邃、形象优美等特点。

4.后世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直接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和文章的精华,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文学语言标准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同时文学语言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传统文化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革,出现了种种激进的思潮和观念。

诸如“玄学”、“黄老之术”、“道教”、“佛教”等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为后世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持。

3.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各种文化思想汇聚于此,发挥了其各自的效力,给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什么是建安风骨?简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练习题选)(1)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

(2)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

(3)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4)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

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也因此而形成激越深沉、刚健慷慨之风格。

建安时代诗歌创作的风貌。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多用乐府古题,叙汉末实事,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2)曹操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的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陈祚明评其诗“跌宕悲凉,独致超绝”;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其中包括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这些时期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简要介绍:
两汉文学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包括东汉和西汉两个朝代。

在东汉时期,文学盛行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注释上,如《论语》和《孟子》等。

西汉时期则以辞章文学为主,其中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

魏晋文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其特点是思想多样化和文风开放。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辞章文学和诗歌创作上。

魏晋时期的骚体诗,以曹操、曹丕和曹植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的时期,文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南朝的文学以乐府民歌为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间的生活。

北朝的文学则以文学和骈文为特色,如北魏的《元气》和南朝的《世说新语》。

总结起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也通过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并且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古体近体诗兴盛。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196)建安时代文学以诗歌最为显著,“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大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建安文学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①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有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他们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故后世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

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蔡文姬)。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和杰出的代表,他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古朴刚劲沉郁雄浑的艺术风格。

并且他的诗极富创造性,对后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代表作《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

而他的《观沧海》则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他的诗《龟虽寿》也同样流传于世。

东汉恢复后,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

使得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曹操还曾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曹丕,史称魏文帝。

其诗歌的代表作燕歌行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这段文学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陶渊明不属任何集团。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自觉有三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贡献在以下两方面: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箫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

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魏晋以后,经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及言意关系等,形成了重意象、中风骨、中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动乱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文学典型是乱世文学。

文学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始自汉末建安,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共经历了393年。

二、建安文学。

(一)实际包括建安年间和魏前期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七子为骨干。

(二)政治理想抱负和务实精神,通脱态度和应变能力,不拘于儒学,个性鲜明。

(三)其创作反映动乱时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三、正始文学。

(一)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二)条件: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政治局面;哲学上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代表何晏和王弼;文学上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三)对抗司马氏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四、太康文学。

(一)是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号。

(二)代表:“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锺嵘《诗品序》)(三)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左思《咏史》诗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五、发展脉络:西晋末,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产生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宋初转向山水诗,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开创田园诗;使汉魏古朴诗风纯熟,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间文学转折,追求艺术形式华美→宋鲍照七言乐府作出突破→齐梁两个重要文学现象:一是诗体发生变革,周颙发现四声,沈约运用到诗歌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新探索。

“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二在皇帝太子周围聚集文人,形成3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萧衍、萧统,梁萧纲为中心,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并在切磋中提高技巧→梁陈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主流,主要以艳丽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女性题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

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主要内容有: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

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

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

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

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

“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

《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被誉为古代文学的
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创作内容、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潮上都展
现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逐渐从以政治为主题的骈文转向了以个
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为中心的散文。

刘宋时期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代
表作家如鲁迅、陶渊明等人,他们以自然和田园生活为题材,描绘了
丰富的田园景色和深厚的人文情感,形成了清新自然的鲜明风格。

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潮丰富多元,其中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较为显著。

佛教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表达了对世界的关注和对内心修行的
追求。

南朝文学更为浪漫主义,审美趋向于纤细婉约,内容更加注重
感情的表达和内心的独白;北朝文学则更注重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揭示,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既
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又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这些特点都为后来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①“三曹”(初中)“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a.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代表诗作有《观沧海》(初中)《龟虽寿》(初中)《短歌行》(初中)等。

b.曹丕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

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c.曹植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便是由此得来。

曹植诗歌创作成就:(小学、高中)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知识点整理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
1. 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强调“文以气为主”,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他们以放达为风骨,寄情于诗酒,对后世文人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陶渊明: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他的田园诗自然率真,情感真挚,对后世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隋唐文学
1. 唐诗:唐代诗歌繁荣,出现了众多流派。

初唐有“初唐四杰”,盛唐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中唐有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晚唐有李商隐和杜牧。

2. 古文运动: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应该注重内容,而非形式。

3. 传奇小说:唐代兴起的文言小说,内容多为神怪、爱情等,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等。

三、宋元文学
1. 宋词:宋代流行的诗歌形式,词人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话本小说: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以市民阶层生活为题材,
代表作品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3. 元曲:元代兴起的戏曲形式,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为代表,元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1.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和其体裁上的特点。

(A)思想内容a.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内容方面几乎都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且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有浓厚的脂粉气。

b.吴声曲中有些作品写出了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男女婚姻不自主,爱情破灭,以死相抗的悲剧。

c.西曲中好些作品写旅客商妇的离愁别绪,热烈而坦率。

d.描写劳动生活的民歌,例如“采桑度”中的“采桑盛阳下,缝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显是一幅动人的农家少女采桑图,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e.情歌更多是对负心背约的男子之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歌>>。

f.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子倾心,她们也免不了提心吊胆。

因此每当离别时,她们总是“泪落便如泻”。

如:<<华山畿>>,这眼泪中,有“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g.南朝民歌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侮辱的妓女们的悲述。

此外,也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都很生动真实。

(B)艺术形式a.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b.语言的清新自然。

c.双关语的运用。

如同音同字的“合散天黄连,此事复何苦”。

最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d.善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表达封建社会女子的被压抑又无力反抗的复杂细致的感情,具有细腻含蓄的风格。

2.北朝乐府民歌的一般内容及其体裁上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包括了:一. 反映战争的北朝战争频繁,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因而蓄发了一股强烈的反战情绪,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口,白骨无人收。

二. 反映人民疾苦的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人口掠夺,使大批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有些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

所谓“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与“短嘴”便是剥削与被剥削者的象征性的概括。

三. 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

如“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四. 反映爱情生活的北方民族生性豪放,又少受礼教的约束,所以北朝情歌的特色是:心直口直,毫不扭捏。

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

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

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

如“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就很爽朗。

五. 反映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例如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只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

是一首首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3.<<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及内容。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

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

她不惜自我牺牲,也不顾“男女有别”,“弯弓征战作男儿”,既保全了老父,又捍卫了边疆。

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由木兰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使木兰成为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妇女扬眉吐气。

在表现手法上,繁简适当。

如开头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就繁复地夸张铺叙来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

而以后的十年征战,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

作为繁简的标准是人物的特征。

从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扣紧“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

“不闻爷娘唤女声”数句之所以动人,主要是切合木兰身份。

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采,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

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

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的普通织布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

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又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

回到家里,在爷娘姐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

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更使这个勇敢、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

(内容)4.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一. 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乐府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

当时名诗人谢灵运,鲍照等已开始模拟尝试,到了唐代,加上音乐的结合,五、七言绝句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

而长篇的“木兰诗”,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二. 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乐府民歌在表现手法方面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例如杜甫“草堂”诗中一连用四个“喜”字造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中“爷娘唤女来”等句脱化而来的。

李白的“长干行”以“西洲曲”为蓝本,他的绝句是“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都是受到南北朝民歌的影响。

三. 在口语运用方面对于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就都善于提炼口语融化入诗。

唐以后,诗人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北朝民歌的。

此外,民歌中的“艳曲”,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和泛滥,也起了消极的作用。

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少的影响。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人及作品1.何谓建安文学?试说明形成建安文学的背景和它的特色。

建安文学是指汉末魏初这段时期的文学。

这时期著名的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瑒)。

建安文学主要以魏国为主。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聚集了“七子”、蔡琰等众多作家。

作家大多倾向于曹操的缓和阶级矛盾以迅速恢复封建秩序的政策。

他们曾卷入汉末动乱的旋涡,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够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他们的创作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辞赋和散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篇幅短小具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代替铺张堆砌的大赋。

散文趋于自由通俗,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都显得生动活泼。

建安时期,文学批评的风气也树立了起来,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

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

2.试说明蔡琰<<悲愤诗>>的内容及特色。

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全诗长达540字。

作者写出被俘、在匈奴受难、母子离别和担心归后受人轻视等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她在被掳途中,受尽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滞留匈奴的漫长岁月中又无时不为思念亲人乡土的感情所煎熬。

幸而得以归国了,又产生了不忍离开儿子的矛盾。

待她回到家后,等着她的是一片废墟。

虽然“托命于新人”,但是“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在残酷的礼教统治下,妇女们的命运就是如此的悲惨的――随时都有被遗弃的危险。

本诗通过一妇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

“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亲临其境,目睹其人。

3.试说明曹操诗作的特色。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歌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曹操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蒿里行”。

“苦寒行”、“却东西门行”暴露军阀混战的罪恶,和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另一部分诗则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的抒情气氛。

“短歌行”、“观沧海”是其中的代表。

曹操的诗思想深刻,艺术成就也较高,具有充沛的感情,词藻不华丽,想像非常丰富。

有人评他的诗“情胜于辞,质胜于文”,雄伟的气魄,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壮的情调,苍劲的风格,是曹操诗作的特色。

4.曹植的生活如何影响他的诗歌?其作品有哪些特色?一. 前期作品内容表现其雄心壮志――“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了豪壮的乐观精神。

诗人突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鼓舞人心。

反映乱世灾难――“送应氏”二首描写了洛阳遭劫后的残破景象,描绘了边海人民无衣无食、栖宿草野的惨状。

二. 后期作品内容抒发个人哀伤――后期受迫害和压抑。

“赠白马王彪”痛骂小人搬弄是非,离间骨肉。

“七步诗”说明了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和争权夺利的矛盾及其丑恶本质。

对被压抑的愤慨――后期抒发个人理想的作品,调子由开朗豪迈变得愤慨不平。

如“杂诗”第五首,表现了诗人的抱负和壮志未酬,遭受压抑的愤慨。

“吁嗟篇”以转蓬为喻,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

反映人民疾苦――后期由于生活不幸,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泰山梁甫行”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画面。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感情哀怨缠绵,寄托了诗人对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三. 作品特色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善用比喻――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

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工与起调,善为警句――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

他在诗歌创作技巧方面的成就,不但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也开了雕琢辞藻的风气。

陶渊明 1.试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并说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