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第三章__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一、名词解释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构想的四条意见:
第一条要“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 第二条“兴新闻官”收集舆论“以资圣鉴”。 第三条“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使“上下情通”。 第四条讲新闻工作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三)、郑观应对报纸的认识
“循环”至少有三重含义: 其一为天运循环,盛衰相继。喻中国只要
应天运尽人事,亟图改革,就会由衰而盛。 其二为世界发展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
呈现一种循环状态,喻指世界大同、天下一体 之含义。
其三是对个人行为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 运的期待。
—— 张海林
报名的由来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报名的由来
“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 之道然也”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天开泰西诸国之人心,而畀之以聪明智慧,器艺技巧
百出不穷,航海东来,聚之于一中国之中,此固古今之创 事,天地之变局。诸国既恃其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 傲我之所无,日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 则我又乌能不思变计哉!
—— 王 韬 《变法·上》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 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 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 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一)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提 出“夷情备采” 的 “译报思想”
实践基础是林则徐的抗烟运动 。 思想基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魏源
林则徐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知识点:1. 近代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的兴起2. 康有为和强学会的报刊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报刊活动4. 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基础内容: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主张林则徐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魏源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洪仁?的新闻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他向洪秀全提出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
洪仁?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三)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主张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1.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新闻史 第三章 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 康有为写了万言书准备呈上皇上确有其事,召集各省举人 齐聚松庵堂也有其事。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传来了《马关 条约》已经签字的消息,第二天又传出了康有为中进士的 消息,“公车上书”也就半途而废了。所以,所谓1895年 5月2日,康有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多举人(这个数字根 据他自编年谱《公车上书记》。此外,他在1895年写过一 首诗,题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 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 书》。”)是康有为们虚构的。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 或“公车拟上书”而已。
•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 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 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 •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 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 的作用。 • 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 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 → 《强学报》
↓ 维新派创办的 ↓ 强学会的 ↓ 上海强学会的
第一家报纸
机关报
机关报
(二)《万国公报》
• 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筹办 • 康有为负责筹措经费,梁启超 麦孟华担任编辑。 • 双日刊,格式与京报相仿。 • 每册刊登论说一篇,有从广学会出版的书 刊上转载的,有的是梁、麦撰写的,主要 阐述康有为变法改良思想。 • 雕版印刷 • 维新派第一家报纸
第一节 维新运动中的办报高潮
推荐书目
• 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山西古籍出版 社,1998年版 •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版 • 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1998(5) • 王建辉《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1999(1)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为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国人办报热潮涌动,各种新闻媒体迅速崛起,为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维新运动背景、国人办报的格式与内容、以及对中国新闻史的影响等方面细致探讨。
一、维新运动背景与意义维新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危机。
中国人民对帝制政权的腐败与腐朽感到不满,对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与追求也日益增长。
因此,中国开始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寻求改革与进步的道路,这就是维新运动的起源。
维新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的束缚,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相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而国人办报热潮则成为了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象征,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力量与活力。
二、国人办报的格式与内容在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式与内容。
早期的国人报刊多采用官话或方言进行刊载,其中,北方方言报刊以白话字报为主,南方方言报刊则多以文言文为主。
这种格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和国人办报的地域性特点。
国人办报的内容也丰富多样,既有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时事新闻的报道,也有社会民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
其中,一些新闻媒体还创办了文艺版或刊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当时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人办报对中国新闻史的影响国人办报对中国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报纸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信息来源,国人通过报纸了解新闻动态,刺激了新闻文化的繁荣。
其次,国人办报推动了新闻业的专业化与商业化发展。
许多办报者具备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专业素养,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新闻理念和技术,提高了报道的质量。
同时,一些办报者还将经营报纸作为商业经营的手段,为中国新闻产业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万国公报》 2、《中外纪闻》
1、《万国公报》
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95.8.17,北京 创办人康有为,编辑:梁启超,麦孟华 双日刊,木刻雕版印刷 政治性报纸,免费赠送,以刊载论说为主
2、《中外纪闻》
1895.12.16-1896.1.20 第一家正式机关报 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改名 除论说外,增加中外新闻(外报选译、国内 各报摘录) 康有为发表《开会主义书》维新派政治宣言
A、戊戌变法时期:有益国事(耳目喉舌) 去塞求通(功能与作用) B、1899-1911:较系统 报刊性质与任务:性质多样;监督政府,向 导国民 办好报纸四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健全舆论的主张: “五本” 宣传方法:浸润、煽动
(3)“新文体”
首先由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 旧式文言文不能适应需要; 粱启超在《时务报》运用最好(时务文体),《新 民丛报》上运用最成熟(新民文体) 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 清晰,笔锋常带情感 历史渊源:既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与发扬,也 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竞相学习与仿效,守旧老 辈痛恨,视为野路子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二、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 三、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一)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二)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三)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一)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2、《湘报》
1898.3.7,长沙,湖南第一家 “南学会”的机关报 基本内容:言论与新闻、广告、本省物价表 办报宗旨:开风气、拓见闻 主编唐才常 主要撰稿人之一谭嗣同
第3章 维新运动中的报刊
二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第一,报馆有益于国事 第二,去塞求通。
2.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第一,报刊的性质的多样性。 “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 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这 是有关党报的最早论述。
3、梁、汪矛盾过程
首先,维新派所发表的变法文章,为顽固派所恼怒,尤其张之洞对这些 文章不满。 其次,汪康年是张之洞的幕僚,在很多方面受制于张之洞。尤其是他擅 自更改梁启超的文章,直接干预原本不属于他的文字工作,对此梁启超 比较愤慨。 再次,汪康年公布矛盾。指出该报是他在上海创办,请梁启超做主笔。 之后,黄遵宪与吴德潇联名发表《上海时务报馆告白》澄清事实。 最后,1897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时务报》改名《昌言报》,梁写 3600字《创办时务报原委》批驳汪的说法。 但随后就发生了争辩,这一争论由现实转化成立了历史。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 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 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 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 梁启超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03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 健全舆论的“五本” “八德”
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
基本特征
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 笔调自由(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条理明晰 笔锋常带感情
历史渊源 效果与社会反响 不足之处
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要代民立言, 成为“民史”、“民口”。
《湘学新报》:湖南 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湘报》:湖南第一家中文日报
《国闻报》与严复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
《国闻汇编》 “求通”思想的提出
“通外情为要务”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 办报热潮
第一节 办报是维新派的主要活 动方式之一
康有为倡议办报
2020/12/12
“公车上书”
中国新闻事业史
2
最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京创办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16日在京出版 《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集中反
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
第二节 国人办报热潮的出现
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
国人新办报刊的70%属于维新派所办 上海和湖南为维新派办报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四川的新式中文报刊也在该时期发展起来
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
《蜀学报》
白话报刊
妇女报刊
文艺报刊
科技报刊
文摘报刊
影响最大的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梁启 超、汪康年的合作与争论
“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报刊与报人
维新宣传大大减弱 维新派与顽固派在报馆问题上的斗争
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 意义:
第3章 维新运动中的报刊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 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 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 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 梁启超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也是湖南第一份近代报 刊。 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 富强”为宗旨,呼吁变法,赞美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民权平等 思想,公开声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君主专制是“私之至也”。 《湘学新报》第21期改名为 《湘学报》。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以政治宣传为目的。梁启超、麦孟华主编,双日刊。这是中国第一份免 费赠送的报刊。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四个月后改名为《中外纪 闻》。该报没有自己的印刷和发行机构,而是托《京报》报房代为排印, 并随《京报》免费分送北京官绅。该报形式同于《京报》,雕版印刷, 但其内容迥异,以讲论洋务为主,每期必有梁启超撰写的论说,宣传维 新变法,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该报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 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1897年10月26日由严复和友人创办于天津租界。该报主张“通上下之 情,通中外之故”,并仿照《泰晤士报》“日报之后,继以旬刊”之例, 创办《国闻汇编》旬刊,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宣传变 法维新,成为与《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影响最大的报纸。 百日维新期间,该报刊发了光绪皇帝的全部变法上谕以及维新人士的变 法条呈,并以按语、评论的形式为维新运动呼号。这在当时的报界是绝 无仅有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第7天,《国闻报》就赫然登出《视死如归》一文,赞 扬六君子舍生取义的精神,对他们惨遭杀害表示深切哀悼。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中国新闻史概论 第三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第四份报纸: 《民立报》 《民吁日报》停办一年之后 又创办了《民立报》
——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 , 后来又成为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
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和《民立报》,被称为为“竖三民”
第二节 梁启超
1、是一名政治活动家 政治家办报与早期的国人办报 有着本质的区别
2、是一个学者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 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 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 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 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 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认为,报纸有“去塞求通”的功能, 并且强调上下之间的相通
2、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 (1)赋予国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 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2)报纸的登记办法
批准制 →注册登记 +保证金制 (1908《大清报律》) (3)报纸出版的管理制度 —— 新闻事先审查制度
(4)于右任的四份报纸 (1907—1910年) 第一份报纸: 《神州日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1907年4月2日创刊,创办80天之后,报馆 被焚,停办
第二份报刊: 《民呼日报》
1909年5月重新集资创办, 92天之后被查封
第三份报纸: 《民吁日报》 《民呼日报》 被查封20天之后 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但是仅存48天,又被查封
《人民日报》 1966年
小结: 我们不能否认政党报刊的阶级性,但是 新闻最本质的属性还是在于真实性,不真实的 新闻是没有生命的。
中国新闻史 第三章__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三)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1864),太平天国后期 领导人、卓越政治家。1852年,广东起义受 挫后逃往香港。1859年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 总理朝政。并向洪秀全进呈治国纲领《资 政新篇》,其中包含了洪仁玕的新闻思想 和对报纸功能的观点。 1、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主张:①设新闻馆; 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报纸的功能:
《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 月创办于北京,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以洋务宣传为目的。梁启超、麦孟华主编,双日 刊。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12月改名为 《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比《万国公报》更具有报纸的性 质,除了言论外,增加了新闻、外电、各报摘录、 译报、上谕等,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但言论还 比较谨慎。 维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活动,引起了清政 府顽固派的恐慌,1896年1月被迫停刊。
三、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特点 1、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身份较为复杂。既有 知识分子,也有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其中知 识分子是主要力量。他们多是与西方人打交道较 多的中国人,思想较为前卫。 2、办报性质方面,一般是私营性质的,属于新 兴资产阶级民办报刊。 3、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 支持者和宣传者。主张富国强兵,主张政治文化 改革,宣扬议会制和君主立宪,传播了早期的维 新思想。 4、政治立场上,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到1898,全国各地出 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多数为中国人自办, 而又以维新派创办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这些报刊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打 破了在华外报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 的主要力量。
一、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后,资产阶级 政治改良运动进一步开展。8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 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同名25406)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
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
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
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
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
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
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重视报刊政论。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
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①内容方面: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二,香港的国人自办报刊
1,国人主编的报纸: (1)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中外新报:黄胜。 (2)中外新闻七日报——香港华字日报:陈蔼亭。
2,王韬与《循环日报》: (1)王韬:与传教士游处。上书受捕。欧游。办报。 (2)《循环日报》:18740204香港。 命名。宗旨。政论(内容与风格)。新闻。
3,从《华字日报》到《循环日报》:依附——独立
2,其他重要报刊: (1)知新报:18970222澳门康广仁等。敢言。 (2)国闻报:18971026天津严复等。 内容:外报选译;新闻采访。 策略:租界、挂名、不入报馆。
(3)湘学新报:18970422长沙旬刊实学。 湘报:18980307长沙日刊唐、谭。激进。
3,第一次国人办报活动高潮的特点: 声势浩大(数量、地区、种类) 主办者为维新派人士。 内容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 三位一体的办报方式:学会、书局、报馆。
2,郑观应云:
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 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书坑 儒,以愚黔首,欲笼天下于智取术驭、刑驱势迫之中,酷烈 薰烁,天下并起而亡之。汉魏而还,人主喜秦法之便于一人 也,明诋其非,暗袭其利,陵夷而肇中原陆沉之祸。唐宋代 有贤君,乃始设给谏、侍御诸言官,以防壅蔽,而清议始彰。 然以云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则犹未也。欲通之达之,则莫 如广设日报矣。(日报上,1894)
三,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国人办报活动
1,汉口:昭文新报——1873艾小梅。
2,上海:(1)汇报1874容闳、邝其照—彙报—益报1875 (2)新报:1876冯焌光。
3,广州:(1)述报:1884,中法战争,新闻纪实图画。 (2)广报1886邝其照—中西日报1891租界—越 峤新闻19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1785-1850)是近代中国“睁眼看 世界”第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 中国人。
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 方”。并组织翻译班子,译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了解敌情,以便制定对地策略。译报的内容包括 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
郑观应:1842-1922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 业家。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变法自强的杰出代表。 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影响极大,提出了对 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1922年病逝于上海。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 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呼吁清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4、主张制定报律规范报业,明确提出了新闻立 法的建议。
(三)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1864),太平天国后期 领导人、卓越政治家。1852年,广东起义受 挫后逃往香港。1859年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 总理朝政。并向洪秀全进呈治国纲领《资 政新篇》,其中包含了洪仁玕的新闻思想 和对报纸功能的观点。 1、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主张:①设新闻馆; 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报纸的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到1898,全国各地出 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多数为中国人自办, 而又以维新派创办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这些报刊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打 破了在华外报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 的主要力量。
一、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后,资产阶级 政治改良运动进一步开展。8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 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3、在国内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事实”“言之者无罪,闻 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问题。认为报纸应 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批评科举考试使 用的文体,指出“时文不废,天下不治”;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从业者 应道德高尚、知识广博;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 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 第二节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特点与历史作 业
第一节 兴起 一、概况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夫和 爱国知识分子从外国人办的报刊中接受了西方资 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而眼界大开,初步认识到 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自己动手创办报刊。 目前新闻史学界公认的第一张国人自办近代 报纸是1873年创刊于汉口的《昭文新报》。 19世纪70年代,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等 地中国人创办了一批近代报刊。其中 1874年,王 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 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
这些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 门新闻纸》,这是我国最早的译报,还不 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
在《澳门新闻纸》的基础上,林则徐还 选择了其中部分内容编辑为《澳门月报》5 份,后来被收录入魏源的《海国图志》中。
(二)魏源
林则徐被革职后,将手中资料交予魏源, 委托其编撰《海国图志》,1842年完成50卷 本的编撰工作,1843年正式出版,这是第一 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 的巨著,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办报主张。
总结:最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京创办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16日在京出版 《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集中反 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作 为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标志着中 国政党报纸的萌芽。它们冲破了封建“言 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 序幕。
5、业务工作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 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国人在业务上的 突出贡献是创立并发展了政论文体,为后 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6、报业环境方面,这些国人自办报刊处境 十分困难。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民族工 商业发展还很薄弱,不能为报刊生存和发 展提供足够的广告收入;读者少,发行少; 缺少政党或者政府的经费和财政支持;其 次是政治上的困难。主要来自封建统治者 对办报活动的限制以及来自租借的限制。
《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等又 在上海创办了强学会会的机关报《强学 报》,康门弟子徐勤和何树龄主编。以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 舞弊,达民隐”为其宗旨,成为维新派在 南方的喉舌。 该报政治色彩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 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明确 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 治主张。《强学报》只存在14天,出版3期。
1. 华南的《知新报》:(1897.2- 1901.1) 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广仁 任总经理。 宗旨:介绍西学、宣传新政、鼓吹变法 图强。 因在澳门 ,言论大胆,戊戌变法后仍在 出版,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 纸。
2.华北的《国闻报》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10 月26日由严复和友人创办于天津租界。该报 主张“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并仿 照《泰晤士报》“日报之后,继以旬刊”之 例,
二、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的维新派报刊(1896-) 1896后,随着维新运动进入高潮,维新派 的办报活动也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 维新派和支持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创办了 许多宣传鼓吹变法的报刊。 其中由梁启超 任总主笔的《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的主 要机关报,影响最大。
(一)《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创办 人有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总经理 汪康年,主笔梁启超。 《时务报》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 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产生轰动效应的报刊。 数月间销量最高达1.7万余份,风靡海内, “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影响极大, 为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二、 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一)背景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19 世纪60年代之后迅速的发展 2、国内变法自强的要求风起云涌 3、近代西方报业发展模式和办报知识向国 内的传播,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参与了外国 人创办报纸的工作,积累了办报经验
(二)概况 内外条件具备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 国人自办报刊活动开始兴起。一般认为艾 晓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是 国人自办报刊活动的开端。 其后有香港的《循环日报》(1874)、 上海的《汇报》(容闳 1874)与《新报》 (1876),广州的《述报》与《广报》等30 多种。在这批国人自办报刊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是香港的《循环日报》。
(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 导的有力工具,可以“禁朋党之弊”、消 除各种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的手段,能大家太 平天国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一位奠基人。
(四)王韬、郑观应的办报主张 到了19世纪70~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 纷纷发表文章,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办报主张。 其中比较系统的有王韬与郑观应。
《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 月创办于北京,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以洋务宣传为目的。梁启超、麦孟华主编,双日 刊。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12月改名为 《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比《万国公报》更具有报纸的性 质,除了言论外,增加了新闻、外电、各报摘录、 译报、上谕等,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但言论还 比较谨慎。 维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活动,引起了清政 府顽固派的恐慌,1896年1月被迫停刊。
总之,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不广,而 且为了生存往往需要寻求广泛的庇护,或 者挂洋招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不大。
真正打破外报对中国报业垄断、改变中 国近代报业结构的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 办起来的维新派报刊。维新派报刊活动中 民族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政治 家办报的传统。
《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大型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 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10年)。该报以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 旨,是中国第一家以政论为灵魂、鼓吹变法自强 的铅印报纸。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认为 “循环”变法乃自强之道,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 变。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产阶级报业的传统。 (1959年终刊) 在版式上基本仿效外国人办的中文报纸,广 告占报纸版面的3/4左右。同时,它以印刷业为依 托,经营各种文化事业。
前一个阶段(强学会时期) 从1895年8月到1896年8月,这一时期的 报刊主要有:《万国公报》(北京,后改 名为《中外纪闻》,北京强学会机关报)、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 两份报纸的创办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 高潮拉开了序幕。
后一个阶段(高潮时期) 从1896年8月到1898年9月,这一阶段的 报刊主要以上海、澳门、长沙、天津为中 心,有《时务报》(上海)、《知新报》 (澳门)、《国闻报》(天津)、《湘学 报》《湘报》(长沙)。 维新派将办报作为组织运动、领导运动、 指导运动的主要手段。
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 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等文章中提出其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目的是“强 中医攘外,诹远以师长”,即“办报立 言”,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办报 立言”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 传统之一。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民隐得 以上达”“君恵得以下逮”“达内事于 外”“通外情于内”。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第一次办报高潮
概 述
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洋务运 动破产,国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空前高 涨。以此为契机,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 国人自办的报刊 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 形成了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维新派在维新时期的报刊活动以1896年8 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