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
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费县实验中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 教学重点 : •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教学难点 : •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反复利用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三)小结: 1.循环的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 本元素。不是指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即为元素的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
思考?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
6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1.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 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危害:
①气温上升;
②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③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④旱、涝灾害频发,气候- 异常。
25
3、提倡和实践 低碳生活:
①节约用电、用水; ②少开或不开汽车等
2.物质循环的归纳: (1)生态系统:生物圈 (2)物 质:化学元素 (3)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2.范围: 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
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循环:
4.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练习:
1.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A、B、 C 、D各代表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何种成分?
C
D
A
B
C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A为消费者,D无机环境
辨图要点:
C
D
A
B
• 1、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 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 2、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和分解者(传递),而消费者 和分解者则指向无机环境(传递)。
• 3、消费者指向分解者(传递)。
谢谢观赏
一 碳循环
6、碳以__C__O_2___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7、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__C_O__2__的形式进
行循环
大气中的CO2
呼
呼
光
吸
吸
合
作
作
作
分
用
用
用
解 作
消费者 捕食
生产者
用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分解者
燃 烧
化学燃料
小结:
(1)碳循环的形式:主要以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主要以____C__O_2___形式存在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ppt课件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绿化面积
三: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②分解者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碳循环图解的辨析: C
1.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D
A为消费者,B为 分解者 , A
B
C为 生产者,D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2.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 形式存在,通过食物网
渠道流通。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形式
存在。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大气中的CO2库
化光
能合
呼
分 解 者 的
合作 成用 作 用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工厂、汽车等
分
解
作
生产者
消费者
用
生物群落 遗体和
食物链、食物网
遗体和
排出物
排出物
化石燃料
分解者
总结:
(1)C主要以哪种化合物形式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 CO2
(2)C在无机环境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3)C在生物体内存在形式: 含C有机物 (4)C进入生物群落途径: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5)C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C进入大气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过程 范围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太阳能 化学 能 热能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以 化学元素 的形式循环
物质被反复利用 ,即具有循 环性和 全球性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
生物群落
生物圈 内
联系
二者都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 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 质是能量的 载体,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④
⑤
消A费者 ⑥
分B解者
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_线__粒__体_.、叶绿体
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C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微生物分解作用
小结:
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 、 碳酸盐
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 主要以CO2
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的化能 合成作用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有机物
5、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的速 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 作用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CO2 含 量处于稳定状态。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 目标
01 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02 碳循环的过程(重难点) 03 关注社会问题(温室效应)
问题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三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2大特点:①全球性 ②往返循环
一 碳循环
任务一:建立一个碳循环简图
生产者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 2
消费者
大气中的CO 2
分解者
任务二:思考如何缓解温室效应?
减少CO2排放量: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选用替代能源等 增加CO2吸收量:保护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等
总结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特点 单向传递 、逐级递减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全球性、往复循环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联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__载__体__ (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动__力___
也许一个人,要走过很多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后,才会变的成熟。 友谊也像花朵,好好地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可是一旦任性或者不幸从根本上破坏了友谊,这朵心上盛开的花,可以立刻萎颓凋谢。— —大仲马 朋友间的不和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前提测 评
1 温室效应与哪种气体有很大关系? CO2 2 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哪些?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化频繁等
大气中的CO2
微
呼
呼光
生
吸
物
作
吸合 作作
燃
的
用
用用
呼 吸
动物 摄食 植物
烧
作
用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泥炭、煤、石油
一 碳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特点。
2.理解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3.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知识点一碳循环知识梳理1.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01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02无机环境到□03生物群落,又从□04生物群落到□05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的范围:□06生物圈。
(3)渠道:□07食物链和食物网。
(4)特点①□08全球性——因此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09循环性——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碳循环(1)碳循环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14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15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16CO 2的形式循环。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17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生产者、消费者的□18呼吸作用分解者的□19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20燃烧3.碳循环的失衡——温室效应(1)产生原因⎩⎨⎧ 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 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 2的调节能力(2)危害:气温升高加快□21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22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问题思考]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或森林生态系统吗?提示:不可以。
“生态系统”是指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可以是化合物吗?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什么?提示:不可以。
“物质”是指化学元素。
线粒体和叶绿体。
典题分析题型一 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例1]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解题分析]据图分析,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A错误;3是分解者,主要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另外也包括一些动物,如蚯蚓,真菌、动物不是原核生物,B 错误;①代表1被2捕食,②代表2进行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C错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同时又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所以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正确。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详细版)
供选实验材料:土壤浸出液(含有土壤微生物)、 蒸馏水、淀粉溶液、烧杯、试管、量筒、碘液、 斐林试剂等
A1、A2取 自加入土壤 浸出液的一组 B1、B2取 自加入蒸馏水 的一组
碘液检测
斐林试剂检测
• 实验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 具有全球性 B.需要能量驱动 D.不依赖于水 C.产生温室气体
二、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 )形式存在。
2、碳通过( 光合作用 )和( 化能合成作用 )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入无机环境进则 是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实现的。 3、碳在生物体内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存在。
二、碳循环
化石燃料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 有机物 )形式传递,通过 食物网 )渠道传递。 (食物链)和( 5、碳通过(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和( 化石燃料的燃烧 )返回到无机环境。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
2、CO2增多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发新能源
增大绿化面积
三、氮循环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NO3-或NH4+ (3)反硝化细菌 硝 化 细 菌
(1)
三、氮循环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五、碳循环简图的分析
六、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背景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
生物高二必修三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高二必修三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名词: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
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名词: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语句: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 的功能
渠道
渠道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食食 物物 链网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 存在形式
自然环境:CO2、碳酸盐 生物群落: 含C有机物
碳循环图解
大气中的 CO2 库
分微 解生 作物 用的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燃 烧
生产者
消费者
化学燃料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一、碳循环
分微 解生 作物 用的
大气中的 CO2 库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燃 烧 化学燃料生产者 Nhomakorabea消费者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循环形式
环境 生物 生物 环境
循环方式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分解 化学燃料燃烧 食物链和食物网
(3)室温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中液体20mL, 的放入A1、A2和 B1、B2试管中; (4)A1、B1中加碘液,A2、B2加斐林试剂; 1∶1 比例现配 注:斐林试剂的使用时要按__________ 加热 ;现象要观察是否有 制;反应时需要_______ 砖红色沉淀 出现); ____________ (5)观察记录。 2.实验预期 (1)若A1蓝色或不变蓝, B1 变蓝; A2中有砖 红色沉淀, B2中无, 说明“土壤微生物”对淀 粉有分解作用; (2)若A1、B1蓝色, A2、B2中无砖红色沉淀, 则说明“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
2.实验预期 一致 ,说明“腐 (1)若A、B中的落叶腐烂程度______ 烂”与“土壤微生物”无关; 高于 B组, (2)若A组中的落叶腐烂程度明显______ 则说明“腐烂”与“土壤微生物”有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4、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 是生态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产者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范围
联 系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 质的合成和分解 (3)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4)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5)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由于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
课堂练习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
冰川 融化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CO2增多的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植被面积
(二)氮循环
反硝化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N2+3H2→2生N物H3固再氮合成高能各固种氮含氮有机物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哪儿来的
我们 每天 呼出 CO2
去了哪儿
一、碳循环的图解分析
化石燃料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生产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消费者
无机环境 分解作用 分解者
碳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总结
1、碳存在的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 碳酸盐 形 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碳通过__光__合__作__用__和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无机物。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 此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碳循环
微 生 物 的 分 解 作 用
大气中的CO2
光合
无机
作用
环境
生物 群落
分解 作用
生产者
分解者
呼吸 作用
呼吸 作用
消费者
燃 烧
动植物遗体 和排出物
化石燃料
213456、大碳产解气的在生决进中传无入“的递机大温碳形环气室进 式 境的效入 : 、途应生径”物 产:的群 者根 最落 、本 有是 消原 效通 费因 途过者:径:、分解者之 间进食他速气衡传行 物 各 增 中 。碳只化大光递循网成加的在有石量合①②③的环 以 分 ,C生燃植作生动化分O方的有之打产料树用物植石解2向更;机间破者的造,群物燃:多而物的了和大林还落的料有的在的传生和无 量 , 可呼的分进生 形 递 物无机 燃 并 通吸燃解入物 式 是 圈环 烧 减 过机作烧作生群 传 单 中境 , 少 化环用用物落 递 向 的的 使 化 能境群中 。 的 碳传 大 石 合之落主 。 平递 气 燃 成间,要 衡是 中 料 作是维通。相 的 燃 用以持过CC互烧。OO碳食的,22循物的含;使环链形量其大平和式迅
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 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 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间进行循环。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物 质: 化学元素 循环发生在: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2 、物质循环的特点:
①全球性 ②往返循环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1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绿化面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物质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范围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以无机物形式循环 往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圈
联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叶
粪
水稻
桑
塘 泥
鱼
鱼粉
茎
粪 尿
叶 加 工
猪物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关注社会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从大气中摄取CO2的速率, 与生物把碳释放到环境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 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 环的平衡
大气中CO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 2、CO2增多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生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群落
反复循环
无机 环境
碳的循环过程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 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 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要点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理解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2.通过对相关图像、过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比分析、师生交流,能够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知识要点梳理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3.举例: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 2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 2。
④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⑤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⑥大气中CO 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化学燃料的燃烧⑦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
(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的依据)。
4.温室效应(1)成因①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 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 2的调节能力。
(2)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碳循环
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
分解者
CO2
生产者
消费者
5.3
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 1.了解: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 关系 • 2.理解: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 的物 质循环: • 3理解: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的关 系。
归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光合作用(主要) 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食物网 5.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6.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