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2.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文本和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诗经》中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学生自主分析《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4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情感态度
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方法与
过程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师生活动
一、导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2)认识《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词义的理解。
2. 对《诗经》的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的两首诗歌,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5.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经》的两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诗经》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两首教案《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以下是小编带来诗经两首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两首教案例1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一、激疑导入:1、清赵翼《诗论》2、风骚及《诗经》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诗经两首教案例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⑵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2)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理解;(2)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和象征意义;(3)比较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术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辅助信息;(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的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文本简析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
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第一首:《关雎》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2. 通过阅读和分析《关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2.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3. 学生合作分工和讨论的组织。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拷贝《关雎》的原文和解析;2. 《诗经》相关的背景资料;3. 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呈现《关雎》这首诗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2. 预测学生可能猜到的答案,引导他们思考《关雎》这个词在现实中可能代表什么。
阅读活动:1. 分发课文,让学生阅读并标注生词。
2. 读两次课文,第一次读完之后,学生跟读,第二次读完之后,进行整体理解。
3. 引导学生通过背景知识和诗中的词句来推测和分析《关雎》的意义。
4. 老师解释诗中的一些难懂的句子,并让学生复述和理解。
分析活动:1. 配对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的雎鸟有什么象征意义?b. 为什么作者要用雎鸟这个形象来表达情感?c. 诗中的“采蘋焉,婉兮焉”是什么感觉?d. 《关雎》这首诗的结构和韵律有什么特点?讨论活动:1.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和答案。
2. 学生可以互相提问、辩论和评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关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分析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和互动,深化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的引导和解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的美。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诗歌手法。
(2)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对比分析和应用拓展等环节,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鉴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今后需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互动机会,提高课堂活力。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3 教学内容拓展《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如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1)举动:
男:抱布贸丝、来、谋;
女:乘、望、泣涕、笑、言;
(2)性格:
男:急躁、任性;
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
2、读<<致橡树>>?(舒婷)感受女主人公的形象.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平等 自立 自强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艺术特点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有何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仿佛永远分离, 平等 自立 自强
却又终身相依。
3、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简析: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以桑起兴,引发下文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其中,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审美感悟
1.比兴手法
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兴:即起兴,在文章的开头先说其他事 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后来发展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的意义)
鱼靠水,箭靠弓,打仗要靠毛泽东;
鸟靠林,树靠根,打仗要靠新四军;
船靠舵,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
氓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2 .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3.分析把握诗歌中妇女的形象。
《诗经》二首
《诗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诗歌305总集。
内容:风 雅 颂
形式:赋 比 兴 (诗经六义:风 雅 颂 赋 比 兴)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 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2)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3)温柔、坚强。
6、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出生活及感情化,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1)以“我”(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采用对比写法。
(2)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更能引起人们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5、谈谈诗中弃妇的形象。
(1)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教学过程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非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 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将子无怒 愿,请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多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过错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没有标准
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 助词,无实义
总角之宴快乐
(一)结合课文注释,带着问题认真朗读《卫风·氓》。
1、《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梳理结构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恋爱 热情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幸福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信誓旦旦” 没有责任心
(二)把握写作特点:对比
1、比兴
桑之未落 女子年轻貌美
比兴
其叶沃若 未婚情意浓厚
桑之落矣 婚后情意淡漠
比兴 女子年老色衰
其黄而陨
桑未落
其叶沃若
找出诗中其他的比兴手法
(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起兴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2)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起兴类比女子不要沉迷爱情
(3)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起兴烘托女子年老色衰
(二)重点词句 一词多义
(4)靡:①靡之者甚多。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③左右皆靡。
(5)烈:穷冬烈风。②君有烈名。③奋六世之余烈。④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6)阳:①崤山之阳。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春日载阳。④阳奉阴违
(7)孔:①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孔武有力③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8)华:①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始雨水,桃李华③华服丽人④其街市之繁华。⑤物华天宝。⑥华诞,华居。
(9)思:①学而不思则罔②已行,弗不思也。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0)戒:①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观往事以自戒。③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1)雨:①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一别如雨。③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水能自雨田。⑤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12)载:①史载田横事。②五载复还。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④直上载公子车。⑤ 载欣载奔。⑥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 民间乐歌
雅 宫廷乐歌
颂 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三)结构梳理
第一章至第三章:直接写战事。
第四、五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第六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文本分析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恨、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4)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起兴表现女子痛苦无边
2、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用了对比的手法?
(1)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
二,年老色衰说。
三,财富说。
四,社会风俗说。
(2)对比: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3、氓是怎样的一个人?具体表现在哪里?
婚前:
氓之蚩蚩,
第二、三章 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信誓旦旦
来既我谋。
婚后:
士贰其行。 对比:薄情寡义
二三其德。
言即遂矣, 不专凶暴
至于暴矣。
薄情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