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两型_社区_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_袁方成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行政村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直接组织,通过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体系建设,强化各项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国家民政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制定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09年9月,全国已有11%左右的村庄开展了实验工作,涉及到约1亿农村居民,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我国现有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可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作不同的归纳,实际上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
从农村社区的建置及其边界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⑴“一村一社区”。
这是在现行的村委会的基础上,一村只设立一个社区。
该模式比较切合农村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村民的认同感比较强,有利于实施村民自治,且没有增加管理层和管理成本。
缺点是村委会和社区合二为一,社团力量相对薄弱。
该模式由四川省宜宾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个县市区实行了“一村一社区”的建置,占实验县市区总数的76. 09%,是最普遍的一种模式.(2) “多村一社区”.这是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中,选择中心村或较大的村为单位设立社区,形成的农村社区—村委会—农户模式。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社区服务少了行政色彩、多了专业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但这势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与村民自治的结合度不高。
已有45个县市区实行该模式,占实验单位总数的15。
15%,例如山东省诸城市。
(3)“一村多社区”.这是在一个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
在一些地方,由于建制村的辖区过大,故在一个行政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形成了村委会—农村社区—农户的模式。
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与创新
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与创新旨在推动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福祉的提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与创新,以期为深化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经验。
一、农村社区治理模式1. 基于居民自治的模式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模式。
该模式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自主参与和自治决策。
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居民议事会的成立,居民能积极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和决策,分享决策权和利益。
2. 政府主导下的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政府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和社区事务管理中心等机构,对社区发展进行规划、协调和监督。
政府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3. 企业参与的模式企业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之一,可以通过投资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参与农村社区治理。
企业参与的模式强调社会和经济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二、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1.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治理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社区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居民参与和监督社区事务的途径。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农村社区的发展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强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的参与,如农民合作社、农村妇女组织等。
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可以整合资源,促进社区发展,并提供社会服务。
3. 打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是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向之一。
通过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吸引投资和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社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 强化法治建设强化法治建设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决定农村发展方向和质量的关键。
为了实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探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实施路径。
一、社区自治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社区自治。
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乡村领导干部作出重大决策,而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则强调社区居民对于自己事务的自治权。
通过选举产生居民代表,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村民理事会,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
这样一来,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从而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
二、有效的社区服务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的提供,以及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改善社区服务,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社区的共同发展。
三、产业扶贫和农民就业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还应积极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民就业。
在农村社区中,很多居民依靠土地耕种为生,收入较低。
因此,通过培育农村产业,提高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能够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同时,支持农民创业、培训技术和提供就业岗位,也是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四、农村文化挖掘和传承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要注重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能够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
例如,举办农村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应重视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设农村社区的信息平台,能够更好地管理社区事务、提供社区服务。
例如,建立社区网站或手机APP,便于居民了解社区动态、交流意见,并进行在线服务预约等。
同时,也可以在社区设立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培训课程。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一、引言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而社区服务模式的创新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展示其重要性和创新之处。
二、农民需求导向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首先应该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
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推出适合农村的社区服务项目。
比如在饮水方面,可以开展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在教育方面,可以开办夜校,为农民提供学习机会等。
三、服务资源整合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还需要充分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引进专业的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社区服务。
同时,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调动政府资源,共同推动社区服务模式的创新。
四、发挥社区力量社区居民自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区服务模式创新应该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可以设立社区志愿者队伍,通过居民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医疗、咨询等服务。
这不仅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也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五、便捷的信息交流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需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可以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让农民可以了解社区服务项目及其相关信息。
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方便农民在线咨询、预约服务。
六、立体化的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服务模式创新需要建立立体化的服务体系。
在社区内可以设立社区服务中心,集中提供各类服务。
同时,还可以在社区周边建立配套设施,如农产品直销中心、医疗保健中心等,让农民可以就近享受到各类服务。
七、提升服务质量社区服务模式创新不仅要增加服务项目,还要提升服务质量。
可以通过培训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可以引入评估机制,对服务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分析:“我爱我楼”
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分析:“我爱我楼”
柳学军;袁方成
【期刊名称】《住宅与房地产》
【年(卷),期】2016(000)016
【摘要】<正>一、项目背景黄石市胜利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老旧社区。
社区内多数居民楼有30余年的历史、小户型、单户面积均在50平方米左右,房改房占90%以上,住户以老年家庭为主,有500户农转非居民;杂居楼栋多,居民一般互不往来,有的甚至结怨已久;基本没有院落小区,区间道路四通八达,不利于引进物业管理,居民楼栋物业、环境卫生管理滞后。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方面: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柳学军;袁方成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武汉市新洲区支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33.47
【相关文献】
1.推进大数据时代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研究--以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践为例 [J], 刘光明
2.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分析:"我爱我楼" [J], 柳学军;袁方成
3."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以杭州市江干区"省级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创新试验区"为例 [J], 郎友兴; 陈文文
4.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内蒙古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
区的调查 [J], 李莹
5.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分析:“我爱我楼” [J], 柳学军[1];袁方成[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1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1.1村民思想问题通过对菏泽市11个县区的调查,发现未建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问题,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意识形态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村民认为,他们世世代代都住在平房里,院子大,空间大,面积大。
如果住到楼房里,居住面积减少,不方便生活。
而且农业机械和工具无处放置,鸡和羊无处饲养,玉米和棉花无地晾晒,不适于农村生活。
2)政策宣传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村民不了解新型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干部对政策解读不到位,未能科学指导村民,导致村民投诉或抵制。
3)补偿标准问题。
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相比,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较低。
拆迁后,需要额外支付资金才能获得拆迁安置房,尤其老年人因收入低而感到压力很大。
4)收入保障问题。
一些村民认为,搬迁价格较高,还要支付物业费。
搬入楼房后,生活费用上涨,影响生活水平。
保障村民收入是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
5)施工质量问题。
一些安置房不达标,不符合村民的期望[3]。
1.2生产生活保障问题1)产业问题。
产业发展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新型社区建成后,村民需要上楼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生产方式的改变。
保证村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对产业园区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振兴是新型社区发展的新动力,是推动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
因此,必须同时规划设计新型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周边村民就业,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2)利益问题。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穷则思变,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以实施和推进。
为什么困难?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利益问题。
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禁止损害村民利益,让利于民。
3)财政问题。
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是资金保障。
共同缔造——城乡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Academic Exchange
学术交流
制约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村庄可持续 发展,也是乡村规划治理的关注重点和 “共同缔造”工作的切入点。
(一)决策共谋 结 合 试 点 经 验,“ 决 策 共 谋” 的 路径可以总结为转变村民思想——明确 需求与短板——制定村庄特色规划三个 阶段,如图 3。 转 变 村 民 思 想 是“ 共 同 缔 造” 推 进的先决条件,规划师针对不同主体制 定多种宣传方式,依托传统的面对面交 流及线上宣传手段,帮助村民由“台下 看戏”的旁观者转变为“台上唱戏”的 参与主体,明确自身的实际需求与村庄 营造的短板。 意见收集则是将村庄建设的话语 权交由村民。通过问卷调查,村民代表 大会、村委会等会议交流及直观的模型 推演等方式,帮助村民表达诉求,明确 “共同缔造”的目标与问题。 村庄规划涵盖产业、文化、空间布 局等方面。村庄规划的制定需经过前期 调研—方案交流—方案评审多个阶段, 经过访谈、研讨与协商,规划师将村民 的意见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最 大化呈现公众参与的效果。
3. 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村庄 长效治理。“共同缔造”长效体制机制 的构建与完善需要涉及全过程、多主体、 多维度。第一,村庄应在明确自身特色 与需求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鉴已有 经验,制定符合村庄需求、对标发展目 标的规划与细则。第二,构建完善的组 织管理机构,横向确保联络到每个参与 主体,纵向紧密联系各个管理层级,保 证及时收取村民的反馈,实现管理的动 态平衡。第三,在村庄的物质空间建设 完成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教育、养老
与总结,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科学检验 缔造的成果,并将评价结果、经验总结 反馈至前一阶段,为工作方法的优化提 供依据,实现工作效率的螺旋式提升, 如图 5。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袁方成,李健,唐韵萌■■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激流扬帆江海方成收稿日期:2023-04-16作者简介:袁方成(1978-),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地方和基层治理;李健(1997-),山东青岛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唐韵萌(1993-),女,广西桂林人,《社会科学家》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生态美学、民族民间文艺学。
摘要:基层治理研究是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而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袁方成教授深耕城乡治理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访谈从袁方成教授的学术生涯展开,关注袁方成教授对乡镇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心得与最新观点,进而就研究方法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入探讨,致力于推动城乡治理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基层治理;政治学;城乡治理理论;城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9-0003-0007袁方成(1978-),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系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兼任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商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武汉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武汉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地方和基层治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和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动。
传统的农村社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旨在实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社区的转型升级。
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难题、农民素质培养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等。
需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关注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_两型_社区_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收稿日期:2009-12-0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7J ZD0024);2008年度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09]035)作者简介:袁方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5探索62010年第1期/两型0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
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0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0社区;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30-06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
0[1]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两型社区”为重点全面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两型社区为重点全面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前言城市社区建设一直是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往,城市社区建设主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便利化,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社区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何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什么是两型社区?两型社区,即智慧型和生态型社区,是指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注重智慧化和生态化的理念和实践。
智慧型社区主要体现在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和安全感;生态型社区则强调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生态环境、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实现低碳、生态的城市社区建设。
两型社区的重要意义推行两型社区建设,可以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注重环保和品质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两型社区具有以下的重要意义:1.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随着智慧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如开设智能自助服务点、电子运营等,可以极大地便利居民的生活。
同时,生态型社区注重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居住环境。
2. 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在两型社区建设中,通过数字化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公共资源。
其中,智慧型社区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生态型社区则将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推进城市经济的绿色化发展需要从城市社区入手。
在两型社区建设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推广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有利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和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推进两型社区建设的实践推进两型社区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多方合作。
以下为推进两型社区建设的实践措施:1. 借鉴成功案例通过开展调研和学习借鉴市内外先进城市社区建设先进经验,如深圳市宝安区、上海市徐汇区、北京市东城区等,总结推广经验,为其他城市的两型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县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要素双向流动:地方经验及创新路径——来自全国五类县城的调查与思考
2024.2县域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要素双向流动:地方经验及创新路径——来自全国五类县城的调查与思考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现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
基于全国五类县域典型个案的实践经验,当前推动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创新路径可以总结为:通过空间一体化治理推进城乡要素均衡流动,通过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持续流动,通过服务均等化供给保障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以及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在县域城乡加速融合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于要素流动市场化配置、要素管理制度化引领、要素配置区域化均衡、要素收益均等化共享的总体目标,需从创新县域空间治理体系、健全县域城乡市场体系、完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全面深化要素制度改革五方面着手推进,推动形成更为高效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格局。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动;新型城镇化;县域中图分类号:F127;F29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4)02-0005-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
历史经验表明,要素流动根植于我国城乡关系存续、发展与演化的全过程,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其背后蕴含的是城乡要素流动从单向集聚向双向流动格局转型中国家宏观方针政策的递进与深化,当前城乡融合战略目标及实践路径的提出也正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逻辑主导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要求与新方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强调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系统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将视野置于我国城乡融合的现实层面,县域作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家与社会的关键节点,比省域乃至市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整体性,县域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基本功能完备的区域。
新时代新社区新治理——从《新农治》理解当代中国农村
新时代新社区新治理——从《新农治》理解当代中国农村作者:袁方成李琰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3期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步推进,我国的城乡治理已经步入了新时代。
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细胞单元,农村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发展和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社区治理是城乡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城乡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指出要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社会生活共同体,’。
2017年《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党的领导下,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着力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强化组织保障,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意味着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治理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直接体现在农村社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层面上。
一方面,城乡社会日益走向开放与流动,城乡社会结构及基础在实践中发生着实质性变革,各种不平衡要素逐渐显现,如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社区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发展不平衡,各地居民生活条件不平衡等,这些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阻滞;另一方面,城乡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治理基础薄弱、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动力不足、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方式单一,如城乡居民在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方面仍有明显差距,外来人员难以真正融入本地社区、无法有效参与当地的社区管理实践等。
此外,社区集体经济力量弱化、管理服务功能弱化也会制约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进程,影响农村居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景。
如何在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下、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乡村社区群落模式推进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
以乡村社区群落模式推进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作者:王明田来源:《小城镇建设》2020年第06期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60%,总体上实现了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
但细分到城市、乡村两个部分来看,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中“半城镇化”问题突出,仍有两亿以上的农民工家庭无法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户;另一方面,新一轮农村改革刚刚起步,集体资产确权、农村公共投资机制、农村住房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制约着乡村现代化步伐。
新世纪以来,国家着力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乡村地区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以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为代表,通过“产业驱动、多村联动”实现了乡村产业升级,村庄以就地改造为主;第二种以河南新乡为代表,通过“合村并居、产城融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第三种以浙江安吉为代表,通过“特色挖掘、内生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激发村庄持久永续的发展活力。
经过十五年持续投入,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部分地区村容村貌也得到较大改观。
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进城仍是主流,空心村问题依然愈演愈烈,大量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儿童。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城乡融合发展”破解二元化藩篱,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近期,新《土地管理法》放开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鼓励工商资本到乡村发展,鼓励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
我们可以预期,新时期的农村社区不仅是现代化的农民家园,更是城乡共同投资的热土、城乡共同分享的乐土。
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需要改变以村庄个体为单元的乡土中国模式,建立以乡镇为单元的城乡中国模式。
具体而言,即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下,以“公共服务均等、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以乡镇为单元,设定最低门檻(如5000人)将一个或几个行政村统筹划定为乡村社区群落。
寒亭:创新模式打造农村新型社区
ART CITY009寒亭:创新模式打造农村新型社区文/崔德文 于志君 黄小龙“以前连想都不敢想,60多岁了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64岁的寒亭区寒亭街道前仉庄村居民卜瑞香讲到现在的生活一脸幸福。
寒亭区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立足区情农情,采取城镇聚合、中心村聚集、强村带动等模式,打造一批既具城市功能、又具田园风光,既有富民产业、又有惠民良策,既让百姓安居、又让百姓乐业的农村新型社区。
目前,寒亭区正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为契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切从“心”开始孟夏时节,绿树葱茏。
在固堤街道蔡家栏子社区,893套二层小洋楼点缀在白浪河东畔。
蔡家栏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熙熙攘攘、门庭若市,“我分了套200平方米的房子”,正在办理交房手续的村民张来吉边说边笑。
蔡家栏子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始于2012年5月,规划占地568亩,历时6年。
随着2018年6月第三期107套新房的陆续交付使用,蔡家栏子村3200位村民的上楼梦终于成为现实。
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蔡家栏子Hanting District Innovates New Rural Community Model杨家埠主题公园一角 图/逸凡A corner of Yangjiabu theme park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RT CITY010pecial村支书张瑞敏最有发言权:“新社区水、电、道路、天然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以前像开个证明还必须去街道办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真方便。
”村民上楼,提升的可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质生活水平,村民的业余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村民邵小光自发组织的光宇艺术团便是其中的代表,“我们这支演出队伍有100多人,都是各村爱好文艺的乡亲们。
”每当夜幕降临,艺术团便在河边搭起舞台,扭秧歌、唱京剧、拉二胡、打腰鼓……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此观看,真正将文明乡风吹到每个人的心坎里。
“两型”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两型”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摘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
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
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社区;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12010)01―0130―06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1.江西模式:“一会五站”。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
长株潭城乡社区文明建设比较
长株潭城乡社区文明建设比较[作者:柳礼泉肖冬梅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148 更新时间:2010-12-2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两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它建立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是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包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个渐进的层次,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伦理思想的整合与超越[1]。
“两型”社会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它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长期努力,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激发群众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群众参与的城乡社区文明建设对“两型”社会发展发挥基础作用,对城乡社区文明建设的研究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理论命题之一。
一、基础工程:城乡社区文明建设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进程中的共同地位“两型”社会非短暂的时代产物,也并非临时的应付性政策,它本身的传承性、文化性,规定了其发展理念应该被植入到社会文明形态中,其具体实践应该深入到城乡社区文明发展中。
(一)城乡社区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构建中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两型”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缘于严重环境问题的产生,由于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年中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因此,人们更多从经济角度去阐述和理解“两型”社会,反而忽略其发展目标的“社会性”[2]。
其实,“两型”社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社会整体所要达到的“应然”状态,“社会性”是“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特性,它是针对整个社会提出的“综合配套改革”,这意味着它所涉及的面远远超出了经济层面。
“两型”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发展目标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工程的复杂和庞大,它需要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促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主体素质的提高、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的动态优化、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2-0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7J ZD0024);2008年度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09]035)作者简介:袁方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5探索62010年第1期/两型0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
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0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0社区;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30-06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
0[1]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1.江西模式:/一会五站0。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0,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
/一会五站0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
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
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2]2.秭归模式:/组织再造0。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
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0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
/组织再造0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130#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0的原则,全镇14个村成立社区306个,互助组1034个。
每个社区30个左右农户,设理事长1人,理事2-4人,共/海选0出理事会成员1028人,建立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基本农户0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机构。
[3]理事会的运行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在村党总支的领导指导下开展工作,实行/议事恳谈、一事一议0。
3.胶南模式:/以城带乡0。
胶南市把农村社区作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的原则,实施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战略。
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环境整治、拆旧建新、穿衣戴帽、村居改造、合村并点、农民新村等六种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同时,在各试点村统一规划建起了集社区党建、文明创建、村民自治、双拥工作、便民服务、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搭建起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胶南17个镇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965个农村社区都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实现了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
与胶南模式相类似的还有义乌模式。
2003年开始,义乌市依据城乡统筹的思路,在全国率先作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并制订和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编制完成浙江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积极建设现代化农村社区。
[4]4.太仓模式:/123450工程。
太仓模式以/123450工程为抓手,建设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123450工程,即一个室外活动场地;二个阵地(宣传栏、公示栏);三支队伍(专业管理人员队伍、服务站人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四个室(老年人、残疾人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多功能教室);五个站(社区农业服务站、社会事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综合治理服务站)。
在/123450工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太仓已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
与江苏太仓模式不谋而合的还有扬中模式。
近年来,江苏省扬中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在全市75%的农村社区统一设置了/五站四室两场所0,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和生活全方位服务。
扬中模式也为全国其他地方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各地先行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实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做法各有千秋,但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从上述几种典型模式来看,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农村社区建设往往遵循的是/城乡统筹0的建设路径;中西部地区则趋向于更多地从村庄内部挖掘社区建设资源,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湖北秭归杨林镇等地的实践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必须指出的是,要把上述典型模式从个案层面提升到普遍意义上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甚至上述典型模式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江西模式为例,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面临着与其他民间组织关系不顺、新农村建设实际结合少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村级组织与志愿者协会的关系问题、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及群众的广泛参与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与难题。
[5]再以胶南、太仓模式为例,胶南、太仓模式的成功是以较发达的村庄经济或地区经济为前提的,正因如此,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普遍意义与成功可能值得商榷。
此外,上述典型模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定位、模式创新等一些深层次问题缺乏足够的探讨和关注。
因此,如何在社区建设的宏观背景和农村现实的语境内,依据农民需求,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模式创新,并把它总结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从而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经验支持、政策与法律保障,是尤其难能可贵的。
本文从立足模式创新出发出发,基于对湖北省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深入调研,就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模式创新问题进行总结提升,以期更好地发挥模式创新对全国其他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传播作用、示范作用及辐射作用。
二、河口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老河口市是鄂西北的一个县级市,处汉水中游东岸,版图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办事处,全市人口5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万。
全市耕地面积79,6万亩,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已达7,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是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城市。
2007年初,老河口市开始在试点村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试点村的村容村貌村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其中富有特色的经验值得总结:1./一体两翼0,建设社区环境,增强社区吸引#131#力。
/一体两翼0是老河口改善社区环境的策略总结。
所谓/一体0,是指开展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构建农村社区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成功的突破口,构成了社区环境条件改善的主体部分; /两翼0,即村庄整治与家庭卫生改善。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2007年以来,老河口投资1300万元修建100公里的环形通村公路,农村道路/村村通0工程新建水泥路122,8公里,使全市通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5公里。
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方面,重点解决了沿江马家岗排灌渠道、七里桥沟、清水沟等7条排水沟的整治问题,疏通沟渠39公里,清淤整治13条主干渠和排水沟,新增、改善、恢复排灌面积5万亩,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观。
落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6]基于此,在村庄整治方面,老河口市以316国道和302省道沿线村组/百里乡村文明走廊0建设为序幕,对沿线24个村进行以清垃圾、清路障、清违章建筑、改水以及房前屋后硬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2006年底以来,沿线农民出工10万余人次,清除垃圾200余万吨,自行拆除违章建筑400多处。
在村庄整治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尽量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
为构建村庄整治的长效机制,市政府每年还出资12万元,在沿线24个村聘请100名卫生保洁员,目前已全部上岗。
在改善社区家庭卫生方面,根据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主动要求社区家庭改善居室通风状况、勤灭/四害0,并积极帮助社区家庭改厕,使得社区家庭的日常生活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
与此同时,积极动员村民签订家庭文明承诺书、进行/文明家庭0环境卫生大检查、大评比。
村社区是熟人共同体,李楼镇村民王成在访谈中告诉我们,人家的卫生都搞得好,谁家的卫生差,脏兮兮的,人家看不起你,自己的脸上也挂不住,更何况如果家庭卫生搞好了,那么疾病会少,身体更好了,看病花的钱也就少了,何乐而不为。
/一体两翼0工程的实施使社区人居环境从/脏、乱、差0到/洁、齐、美0,农村社区/旧貌0换/新颜0,提高了社区农民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熨平了原有的因基础设施和社区环境不利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社区吸引力大大增强。
2./双管齐下0,发展社区经济,改善社区民生。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展社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其关键性的物质支撑。
老河口在发展社区经济过程中,并重发展现代农业、庭院经济,/双管齐下0,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改善民生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老河口的有益实践体现为一下三个方面:其一,现代农业发展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0为核心。
/十一五0以来,老河口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0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