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_基于能源结构视角的实证研究_王兵
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能源效率问题所做的研究,他们从全要素效率角度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方法不同,结论也有所差异,但研究基本表明我国能源效率在提高。
在能源效率的提高政策建议方面,我国应该建立健全能源政策,合理的配置能源,重视可再生资源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能源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全要素能源效率;可再生资源;提升技术水平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费规模日益增长,供求矛盾凸显.外延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我国的环境及资源压力不断增加。
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的22。
4%,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需求与节能减排的压力,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2015年的能源消耗强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
从国内地域分布来看,三大区域间能源效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而且国内省区市能源利用效率也参差不齐.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变消费结构与推进低碳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提高能源效率,首先要对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现状进行科学测度,全社会的产出决定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是由多种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揭示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能源政策.二、文献综述能源效率是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研究终端使用部门不同时期的能源强度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能源效率的变化。
各种能源强度测度方法得到了发展,并不断地改进测度方法,将经济体系的整体能源强度准确分解为部门内实际能源强度变化效应与结构变化效应.能源效率的指标最先是由Patterson提出,由于仅考虑了能源投入与产出的简单关系,被成为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Patterson最早提出了物理热力学、经济热力学、热力学和纯经济四种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史丹提出了经济能源效率指标和物理能源效率指标。
不同视角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演变与收敛性分析
不同视角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演变与收敛性分析
刘中卫;刘瑞翔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14(0)8
【摘要】文章利用跨期DEA和当期DEA两种方法,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演变趋势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在统一边界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
了“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而当期能源效率却出现了“先上升,再下降”的拱形变化趋势,两者出现了背离现象,究其原因,应与技术落差比例在分析期间的变动趋势密切相关.从收敛性特征来看,对于不同的边界构建方法,各区域的能源效率收敛特性也有所不同.
【总页数】7页(P102-107,130)
【作者】刘中卫;刘瑞翔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
【相关文献】
1.1997~2012年中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J], 冉启英;
周辉
2.环境管制下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收敛性分析 [J], 王喜平;姜晔
3.碳排放约束下中国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孙叶飞;周敏;石鹏;汤振朋
4.低碳约束下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J], 江雨珊;戢晓峰;李杰梅
5.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研究 [J], 马樱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中国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通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明确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它是指在给定投入要素条件下,能源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比率。
这一比率反映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本文介绍了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优势。
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克服传统DEA模型在评价效率时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各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
而Malmquist指数方法则能够动态地分析各区域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揭示效率提升的源泉。
本文详细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源利用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各区域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探讨各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还能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文献综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作为一种评估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其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这些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齐亚伟【摘要】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将能源与二氧化碳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解框架中,测算了2001~2009年我国备省市的环境效率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规模变动等4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无效率普遍存在,且在省际间的分布差异较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省际差异分别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地恶化.【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10页(P137-146)【关键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GML;指数【作者】齐亚伟【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
在盘点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时,我们发现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经济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诱发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大打折扣。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也不能得到遏制。
能源耗竭和二氧化碳排放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为此,节能减排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运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通过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为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能源耗竭、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能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基于技术效率视角
区域 经济 增长 源泉 和绩 效 的研 究 。F an ( 1 9 9 1) 使用1 9 6 5 — 1 9 8 6 年我 国大 陆2 9 个
地 区的业投入产 出面板数据 ,分别运用
平均 生产 函数和前沿生产函数 , 结果表明,
1 9 6 5 —1 9 8 5年 间我 国农 业产 出增长 的
型企 业的技术 效率 ,发现所有制 、企 业规
模 以 及行 业 竞 争 度 等 因素 对 企 业 技 术 效 率 有着重要影响。 李 国璋 、王双 ( 2 0 1 0) 采 用 三 阶 段 极
限于 劳动 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 ,而能源
种取之不尽 、 能有效保障需求的资源 。 两
次石油危机 之后 ,能源 消费 与经济增长 间 的关系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重视 。我 国能 源消费情 况不容乐观 , 从消费总量来看 , 随 着我国 日益膨胀的人 口规模 、快 速扩 大的
大似 然估计 法估算 了资源约束下 的地 区技 术效率及人力资本 和能源强度对技术效率 的影响 ,结果发现 东部地 区人 力资本对经 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 。查冬兰 、周德群 ( 2 0 0 9)等利用技术可变的面板随机前沿 生产 函数模型 ,考察了能源 约束下的我 国 各地 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 究发现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东 中西部依次递减 ,技术 进步增长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推动力。 朱承 亮 ( 2 0 1 1) 等将环境污染排放及治理 纳入效率测算框架 ,采用超越对数型随机 前沿模 型 , 发现 1 9 9 8 — 2 0 0 8 年 间我 国平均 的经济增长效率在0 . 6 左右 , 虽有波动但总 体缓慢上升 ,提 高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是提
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范秋芳晏向星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6期摘要:選取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对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进行测算与分解,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3.8%,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3.7%和3.1%,全国及各地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劳动比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及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固定效应模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21)06-0001-10一、引言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这对中国的绿色能源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中国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48亿吨标准煤,但能源生产总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1.5%。
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能源供需矛盾越发凸显。
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且能源消费构成中非清洁能源(煤炭、石油)的占比远高于清洁能源,这种“低能效、非绿色”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
在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提升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是中国摆脱发展困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_王兵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王 兵 吴延瑞 颜鹏飞内容提要:本文运用SB M 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中国30个省份1998)2007年的环境效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对影响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的结论有:能源的过多使用以及SO 2和COD 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环境效率较高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高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市场全要素生产率还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因素对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排名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RP 、FDI 、结构因素、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公众的环保意识对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效率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方向性距离函数 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 王兵,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规制与增长研究中心,邮政编码:510632,电子邮箱:twangb @.c n;吴延瑞,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6009,电子邮箱:ywu@.au;颜鹏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430072,电子邮箱:yanpengfei1023@1631com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经济绩效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0(08J C790047)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51)和(70703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JL018)和(07AJL009)及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暨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0的资助(Cjyyxm09002)。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修改意见。
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集中遇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兵
王兵: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 算一般可以追溯到首届诺贝尔经济 学获得者之一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 根1942年用德语发表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丁伯根分析了美国 1870~1914年间经济增长源头后发 现,产出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略 高于四分之一,而资本和劳动力投入 增长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主要是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 分析方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 研究。这种方法具有不需要假设 函数形式、不需要价格信息及可 以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 等优点,特别适合对于中国正处于 转型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早 期,我主要对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 率、基于跨国比较的中国全要素生 产率和中国时序全要素生产率进行 了研究。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 速增长,伴随着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较低、环境质量持续下降以及环境 健康损失不断增加等问题,我认识 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 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 束。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仅仅考虑 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约 束,并没有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
产率。但由于很难把所有生产要素 都考虑进来,所以,我认为,从严 谨的角度来讲,称为多要素生产 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即 M F P)更好。这也是美国、加拿大 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 C D) 等国家和组织公布生产率指标时所 用的名称。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意味着不增 加投入和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产 量,增长理论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 长视为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对 于个人来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到工资、商品的价格、健康和消费 水平;对于企业来说,全要素生产 率影响到利润、企业的竞争力、技 术进步、管理效率、员工的招聘、 产品的定价、股价;对于宏观经济 来说,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着经济增 长、国家的竞争优势、通货膨胀、 就业水平、国际贸易、收入分配。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_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
Fig. 1
图 1 投入导向的超效率 DEA Super efficiency DEA based on inputoriented
其线性规划公式可表述如下: 假设有 n 个决策单元, 利用 m 种输入变量, 得到了 s 种产出, 线性规划方程为: min [ θ - ε( ∑s i- + ∑s r+ ] i =1 r =1 s. t. ∑λ j x ij + s i- = x ik0 θ; ∑λ j x rj - s r+ = y rk ; λ j , s i- , s r+ 0 ( 1 )
j =1 j≠k j =1 j≠k n n m s
提出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框架的全要素能源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① 按照 效率指标。因此, 全要素能源效率思路, 使用超效率 DEA 方法, 测量并比较 三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② 使用 Malmquist 指数 测算三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情况, 并判断 能源效率改善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③ 回归分析全 要素生产率分解的各指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从而判断技 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大小。
收稿日期:2011 - 07 - 16 作者简介:马海良, 博士生,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与环境经济。
分析其效率改善原因, 并为我国 域的能源效率展开研究, 中西部地区节能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从而圆满完成“十二 五” 规定的各项指标。
1
文献综述
学术 上 首 先 对 能 源 效 率 的 概 念 意 见 不 一 致。
“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研究” ( 编号: 10EYC023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 “长三角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和节 基金项目:江苏社科基金项目 ( 编号: 10B101 - 027 ) 。 能政策研究”
技术进步_技术效率与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_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
全球能源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全球能源结构的研究与分析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全球的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的供给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成为了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对全球能源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了解全球能源现状、成因及其对环境与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展望。
一、全球能源结构的现状1.能源的种类全球能源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源、水电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形式。
这些能源的使用和开发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2.能源的供给全球能源供给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占总能源供应量的81%。
其中,石油是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占37.7%,其次是煤炭(25%)和天然气(18%)。
其它能源包括核能、水电等占比较小。
3.能源的消耗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耗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耗量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较低。
2019年,全球能源消耗量为16228万吨标准煤,其中中国占比最大,占全球总量的24%。
其次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
二、全球能源结构的成因1.经济因素全球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以致能源供需出现严重失衡。
2.地理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了全球能源结构的异质性。
例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极其丰富,为全球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而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石油资源较为有限。
3.政策因素各国政府和地区的能源政策是能源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石油进口,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而且,一些国家实行了燃料加税等能源环保政策,燃料加税可以增加对节能减排的事业的投入和扶植。
与此同时,也可以减少能源供应和需求的总量,以达到环保减排的目的。
2013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选题
行为经济学信念、约束与偏好:行动者对规则的选择——基于住宅小区业主行为实验的研究李涛,朱宪辰,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为经济学自我控制、上网成瘾与锁定强制:“零点断网”式政府干预的行为经济学分析曾燕,叶德珠, 暨南大学金融系,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学“四万亿投资”:美酒乎?毒药乎?——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政府支出政策分析梁斌,周晔馨,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宏观经济学China's Sovereign Debt: A Balance-Sheet Perspective 徐建国,张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衰减冲击与永久冲击钱谊,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吨税(Tonnage Tax)研究述评赵书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宏观经济学房地产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二重性及其与经济发展、信贷扩张关系研究——基于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王庆芳,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房价波动对家庭消费的非对称影响段忠东, 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服务业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生产率:基于部门技术进步内生性分析王晶晶, 南京大学商学院宏观经济学公众预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动态----新凯恩斯框架下的异质性预期及其影响许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宏观经济学基于新数据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估算纪洋,李冉,邹静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徐现祥,梁剑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宏观经济学所有制结构、金融摩擦与积极财政政策汪伟,王君斌,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宏观经济学要素替代弹性估计:理论回顾与经验分析郝枫,盛卫燕, 天津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资本回报率的驱动因素徐建国,张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中国资本回报率再测算徐建国,张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贷款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刘轶,王刚,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宏观经济学挤入还是挤出:中国公共投资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杨智峰,吴化斌,胡永刚, 上海金融学院宏观经济学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张望,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宏观经济学价格粘性与货币政策:一个异质性Calvo定价DSGE模型杜海韬,邓翔, 西南民族大学宏观经济学教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储蓄陈贵富,朱若然,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学区域政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杨海生,刘毓芸,徐现祥,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宏观经济学调控目标选择、政策搭配与居民消费——基于经济波动的视角郭长林,李艳鹤,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信贷约束下的金融发展与我国省际经济波动洪占卿,徐思远,郭峰,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宏观经济学金融抑制、金融摩擦与企业负债的经济周期性罗时空,龚六堂, 北京大学宏观经济学劳动市场摩擦、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的研究wangfaxian,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宏观经济学收入分配、需求结构与增长模式李子联,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扩大内需的福利收益研究——基于稳定分项消费的视角陈太明,杜两省, 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邹文理,王曦,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宏观经济学资本错配抑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吗王林辉,袁礼,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Huangkainan,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流动性冲击的价格传导效应刘元生,杨盼盼,王有贵,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宏观经济学市场向西、政治向东——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方向的测算余壮雄,杨扬,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阶层差异研究郑长德,彭凡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明清闭关锁国时期的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杜两省,王宪勇, 甘肃农业大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波动平稳化詹新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效性的再评估陈太明, 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中国省际公共资本存量估算:1993-2011 王文甫,窦义海,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能源效率视角下中国能源结构的灰色关联及通径分析
能源效率视角下中国能源结构的灰色关联及通径分析[摘要] 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能源效率的高低有着密切关联。
在对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定性分析后,建立基于2000—2010年能源统计数据的广义灰色关联模型。
结果显示,煤炭的综合关联度远高于其他能源,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关联度差异明显,天然气和清洁能源的综合关联度皆处于较低水平。
在此基础上利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考察不同的能源消费对能源效率的直接、间接以及总体影响。
根据测算结果,可以发现适度减少煤炭消费,提升石油、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及民用天然气的普及对提高中国能源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能源结构;广义灰色关联;能源效率;通径分析[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1-0006-06能源作为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纽带,对国民经济的繁荣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日益攀升的能源需求同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使得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据bp的数据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今后,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供给不足的窘境会更加突出,且有不断拉大之趋势,见图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也会更趋尖锐,从而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11980—201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能源结构失衡是造成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伴随而来的高投入、高排放等问题也给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高效型转变造成了巨大障碍。
同时,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能源效率。
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3%,但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经济总量的9.38%,而同期美国的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9%和23.1%。
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能源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单位gdp能耗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作者:吴家红段永瑞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0年第01期摘要: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評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
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
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全要素能源效率;超效率SBM模型;收敛性检验中图分类号: F 224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ystem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 evaluation indices based on DEA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6 is measured by using the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and considering undesired outpu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for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FEE trends in each region i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FEE of China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from 2007 to 201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regions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The eastern region has the highest energy efficiency,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ranks the last,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radi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convergence test that China′s t 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s diverging between 2007 and 2016, and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Key word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convergence test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暨南大学第八届黎贝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指导 老师
朱文国 余健辉
张沛雄
许戈阳
特等奖
埃洛石的疏水化改性及油水分离器件的制备
化学与材料学院 冯可莹、洪广雨
刘明贤
特等奖
新型反蛋白石结构的氮掺杂 Mo2C 高效析氢催化剂的设计及其 机理研究
一等奖
脉冲能量可调的耦合腔式被动调 Q 黄光激光研究
一等奖
基于二维材料二硫化钨的高灵敏度,快响应微纳光纤环光可控 特性研究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对医疗体系的影响——以广东省广州市为 例
互联网征信业中被遗忘权的构建——价值冲突、利益衡量与权 利边界
探究民间信俗对地方社会建设积极意义调查报告——以福建 省林公信俗为例
“互联网+”视角下中国传统戏剧的创新发展和传播策略研究 ——以粤剧为例
自媒体背景下中小型农户农产品营销策略创新性研究——以 山东省菏泽单县莱河镇为例
张鸿巍 杨晖旭
连伟城、黄紫琼、李风艳、
杨华杰、孔维肯、杨惠兆、 卢文刚
温超敏
孙子雁、李 肖、夏宇凡、 高晨婧、林镇峰
张
岚
甘 黎、于若兰
朱义坤
黄 潇、赵昱菲、郑若漩、 韦其坚、周欣欣 李 桐、黄英梓、张旭敏、 翁芝涵 郭颖君、王逸琳、马 伟、 林依涵 谭思铭、聂 浩
周正庆 郑焕钊 龚翔荣 彭伟步
三等奖 三等奖
王馨莹、于佳盟、陈容如、 黄晴晴 裴喜宏、喻 叶
宋彦 龚晶 姜丽群 黎文靖 王红建 刘金山 陈光慧 胡辉华 李军 刘德学
三等奖
我国新能源产业融资效率提升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 DEA-BCC 和 DEA-Malmquist 模型
三等奖
官员来源、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
翻译学院 经济学院
曾艺仪、吴英丽、梁晓曼、 罗诗铭、陈玥伊、李庚磊、 李永彬 贺佳瑶
资本积累、工业化与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OECD国家历史数据的经验研究
资本积累 、 工业化与全要素能源效率
— — —基于 OECD 国家历史数据的经验研究 王永培
( 国网能源研究院, 北京 102209)
[2 ]
。例如, Forsund & Kittelsen 运用 Malmquist 指数测算
[3 ]
了挪威配电公司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
; Edvardsen &
Fbrsund 基于投入最小化的 DEA 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
0820 收稿日期: 2016yangpei@ 139.com. 作者简介: 王永培, 博士, 高级经济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E-mail: Wang“海洋经济战略下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 批准号: 11AJY001) 和国家电网公司科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电网电力景气指数模型研究与应用 ” ( 批准号: XM2011020031995) 资助。 技开发项目
摘要
本文采取非参数估计方法测度 22 个 OECD 国家 1960- 2011 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并通过面板门限回归实证分析了 OECD 国
研究发现人均资本存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 即在人均资本存量较 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资本存量与能源效率的关系, 低的阶段, 人均资本、 工业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小, 在人均资本存量较高的阶段, 人均资本和工业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大, 从而揭 为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借鉴。 示了工业化与能源环境发展 U 型关系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 工业化; 人均资本; 门限效应 F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 2016) 11 增 -0105-05 中图分类号
环境规制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环境规制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论文结构安排 (5)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7)2.1 环境规制的概念与类型 (8)2.2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度 (9)2.3 环境规制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系 (10)2.4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12)三、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直接影响分析 (13)3.1 环境规制政策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实证分析 (14)3.2 环境规制力度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系 (16)3.3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措施的效果比较 (17)3.4 政策建议与理论贡献 (19)四、环境规制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传导机制分析 (20)4.1 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 (21)4.2 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 (23)4.3 环境规制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 (24)4.4 政策建议与实践指导 (26)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27)5.1 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差异 (28)5.2 不同行业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差异 (30)5.3 不同城市规模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差异 (31)5.4 政策建议与实证检验 (32)六、结论与展望 (34)6.1 研究结论总结 (35)6.2 政策启示与建议 (36)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7)一、内容简述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关于环境规制对城市能源效率影响的研究,分析现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不足之处。
理论框架:构建环境规制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结构效应等。
实证分析:收集中国城市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数据,运用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分析环境规制政策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与讨论:总结实证结果,讨论环境规制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
中国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
中国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郭文;孙涛【摘要】文章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根据效率值对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各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比较明显,极差约为0.3;中国每年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为0.61~0.73,即节能潜力为27%~39%;工业整体、高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都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特征,表明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差异在缩小;一般效率行业只呈现出条件收敛,即这类行业收敛于自身的稳态;行业规模、研发投入和资本深化等指标对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This paper applies the undesirable-SBM model to measure ecological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ETFEE) of Chinese industries from 2002 to 2012,classifies the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of energy efficiency,and then analyz⁃es the convergence differences of the ETFEE of industrie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TFEE of Chinese industrie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and the range is about 0.3. The annual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ese indus⁃tries is between 0.61 to 0.73, which means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is 27 percent to 39 percent. The entire industries and high-efficiency industries as well as low-efficiency industries presen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absolute convergence and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of industries are narrowing. The general efficiency industry only presents conditional convergence,namely this type ofindustry converges its steady condition. Industry scale, R&D investment and capital deepening as well as other indicator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TFEE of industries.【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7页(P74-80)【关键词】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非期望SBM模型;收敛性;行业差异【作者】郭文;孙涛【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F403.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产业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长期处于增长趋势;加上长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带来了不断增加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研究”:系统综合分析比较中国能源效率
“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研究”:系统综合分析比较中国能源效
率
无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08(000)025
【摘要】“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度立项的院重
大课题,课题主持人为工业经济研究所史丹研究员,课题组主要成员有朱彤、白玫、王蕾、吴利学、李鹏飞等。
预计于2009年12月完成,课题成果形式为阶段性论
文若干、专著一部。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研究”课题组【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2
【相关文献】
1.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研究”结项 [J], 刘红敏(整理)
2.基于IPV6的国内能源效率的综合分析及评价系统构建 [J], 万杰;李滨;姚坤;张晓洁;孟凡生;于继来
3.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中国节能事业中国国际能源署“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研讨会 [J],
4.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基于能源效率门槛的视角 [J], 张军;郭希宇
5.能源效率对中国油气进口贸易影响研究——基于与主要能源伙伴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面板数据 [J], 赵亚琼;秦放鸣;刘琦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暨南大学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名单
附件1:暨南大学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名单A.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奖项作品名称所属学院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特等奖在华国际移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认同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徐云霞徐文娟张怡蔡晓纯伍境科黄铭泰段晨旭陈达成张蕾特等奖《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来自四川省乐山市新云乡的实地调查》新闻与传播学院王乐徐文娟陈语海林湛张明萌黄俊超王玉玮特等奖节能减排、企业环境效率与污染物影影子价格--基于东莞市造纸企业的研究经济学院戴敏朱晓磊王兵特等奖最低工资标准与农民工流动率数量关系调研经济学院刘敏祝雨露戈龙邹立代洪祥徐佳妮韩兆洲一等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部刘玢玢吴兰兰何中杰庞晨程京武一等奖基与社会情境视域的内地与港澳地区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社会科学部汤素娥赵孟芳昌玉娇李贺静罗海军韩黎金焱一等奖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与传播援助研究调查报告新闻与传播学院戴雪娟徐云霞李兴丽黄雪萍汤景泰一等奖中国大陆形象在香港的认知危机与重塑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梵晞张曦吴昀苏慧解详伟赵思洋胡甜甜李姝汤景泰一等奖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城市社区综合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杨志焜姚宇晴曾徐风徐俊杨婷雯陈磊庞素琳一等奖基于MA-MI模型的民间金融企业风险传播及免疫----以广州市金融街为例经济学院彭嘉璐王文静唐无为陈翰邓鑫刘向东一等奖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和决定机制研究——以广州、深圳、东莞城市调查为例经济学院荆琛李程飞马颖杰程俊罗永会刘志超王春超二等奖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解经济学院於露瑾杨雨石王兵二等奖海外华文传媒对华人中华文化认知的构建——以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实证分析为例新闻与传播学院赵萍陈祥华冯琼焦何结郭翼李娇彭伟步二等奖49项指标,你做到了多少?——关于“建设幸福广东”现状调查【以广州,中山,惠州调查为例】国际学院王雪莹陈梦莎梅诗妍杜应娟二等奖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在国家政策传播中的功能机制研究——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政策为例新闻与传播学院梁坤周亚琼李茵潘敏马化展闫雪莹董天策二等奖网络(微博、博客)意见领袖识别与作用机制研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林妍刘雪樵管飘李华仙樊锁海江秀海二等奖从青年到全民:深圳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行研究深圳旅游学院吴昊林思思林晓佳宣晓怡张惠璇陈炫宇秦昊俞思颖李舟二等奖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危机及媒体促进社会融合的机制探究——以广州市为例新闻与传播学院杨于宜王颖王一黄淑娴刘琳洁李颖王子嘉张蕾二等奖Understanding Motives and Sustained Volunteering in Mega 深圳旅游学院刘茗静李文丽二等奖暨大中华学子喀什林芝深度采访之调查报告——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的实践和经验新闻与传播学院余虹姗肖兆路张曦邢莉莉孙博婧喻季欣陈喆二等奖城市化进程中新一代农民工消费和金融需求——基于珠三角地区的量化研究国际学院徐奕晨邓洁妍李一扬陈丽璇朱家凝林嘉伟林楠邓永忠刘羽帆何小勇二等奖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征地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杜克文严泽航伍湘瑜柯智君王瑞峰卢文刚二等奖转型时期中国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工资决定机制研究经济学院劳华辉戴敏王春超二等奖民间信贷的特征分析和管理发展对策研究经济学院王率宇钱健郭师南黄鑫海黄祖达伍星禹王琪琦牟也张蓉暨倩雯周泽阳张志徐林清陈鹭陈光慧二等奖节能减排约束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2011-2020-基于广东各地区工业的研究经济学院杜敏哲廖丽萍王兵二等奖大学生职业决断力的量表开发、干预策略设计及测评干预系统建构管理学院时光磊聂婧陈翩傅玉林吴涌波凌文辁二等奖大宗商品金融化与天气风险管理经济学院王景刘金山二等奖促进生产者资源消耗行为转变的政府规制研究经济学院刘炫王宇高山许妙玲李郁芳二等奖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能力的评估技术平台系统建设研究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谢景周颖张彬赖俊淇李伟权三等奖网络(微博、博客)突发性话题传播模型研究管理学院张萱蔡康龙姚松明马颖杰吴艳萍张婉君汤胤三等奖优化高校管理,助力幸福广东——当今大学生幸福满意度研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虎田野苏淡武姜乔木洪莹卢远三等奖从神龙本《兰亭序》题跋探索当前书画鉴定的革新之路文学院刘镇杨刚王碧凤陈思雨周全谢光辉三等奖网络传播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谭铭荔黎智清吴佳涛周修伟邹新邓雯妍三等奖微博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讨论的法律研究----以微博侵权为视角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刘晓亮李可钟宇菲何思榆韩书立毛宇宁李瑭张慧杰刘颖三等奖基于社会管理视角下的“五有”志愿组织的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欧莉莉郭力睿林楠苏淡武洪莹三等奖普通话环境下粤语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国际商学院陈枫莹黄洁童李宜桓繆京健单汇丰黄一钊徐晋杨燕芳王香平三等奖《微博:喧哗的失语者——微博文化生态批评》文学院李卓傅莹三等奖由大陆赴港生育潮看两地生育政策影响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潘小玲叶国枝吴泽鹏钟宝尧宋耀红三等奖微博时代中国民众社会共识构建探究——以“表哥”杨达才事件引发的微博参政讨论为例社会科学部肖亚玲夏志贤叶小玲房骏威赖松龄三等奖国家法定休假制度实施状况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于佳婧陈语海星辰牛若曦星亮张岚三等奖知名形象商品化权利的法律保护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李水清黄珮娴成嘉莹林慧郭晋宇陈亮沈仲衡三等奖新兴产业助跑校园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打造“校园潜力发掘模式”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成琳潘莹林子泰陈永生苏楚芬张晓薇王晓先三等奖流行歌曲歌词中的古典意象研究华文学院聂辰莫亦乔马新钦三等奖从国外媒体的反应看对外场合中国形象的话语塑造华文学院张艳王玺李军三等奖中国女性网络社会心理初探——以女性对“重口味”信息接触及传播过程为例新闻与传播学院洪杏廖桂铭齐媛徐丝竹王翀罗晓艺王潜朱磊三等奖新闻杂志官方微博的实证研究新闻传播学院黄慧玲王悦白晨晖范以锦三等奖关于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以珠海特区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人文学院祝婧江政萤伍丽芬李惠施傅翩翩杜艳红三等奖青年人购房观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中美法大学生群体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学院张云彤庄沛衡尚希祥蒲华林三等奖广东科技类企业股权激励创新机制研究经济学院周超吴意苏新英陈纯纯苏冬蔚三等奖广东省制造业的效率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经济学院陈定孙博文刘婷张薇薇刘德学三等奖应诉或和解:基于博弈模型的企业知识产权诉讼经济学分析-以IT产业为例经济学院购机贸易学郑巧淑陈裕浩周四清三等奖国际危机应急指标体系研究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林慧敏李俊颖唐美芳麦可欣黄静韵谢宇萍梁绮敏廖红萍卢文刚三等奖广东科技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蔡琦王琦卢文刚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岑焕诗黄丹洲翁昭惠曽纬何达臻三等奖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可持续调研报告——基于基金筹集的视角管理学院方青春谢静雯陈嘉欣梁少玲陈剑斌孙彧李莹三等奖韶关帽子峰林场旅游开发与规划创新研究管理学院何慧媚容健秀林爽陈靖怡梁彩琴凌音刘洋朱晓红颜泳欣傅云新三等奖区域经济合作对经济全球化是推是阻?基于中国对外贸易角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黄智立刘金山三等奖珠海企业孵化器的市场化发展研究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李友林华鹏博李霄毋昱张雪莲李国欣陈岩峰三等奖不同类别国际大宗商品与中国股票市场的相关行业板块股票的关联性差异分析经济学院梁均健尹灵秀范春华朱萌吴立广三等奖广东省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分析经济学院李博文李凌玮李芳王慧仃张捷三等奖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决策研究——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logit模型分析经济学院姚文燕陈诚朱娅娜朱芳三等奖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状况调查报告管理学院徐璐杨诗卉毛文彦张玮洁陈光慧三等奖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中国奢侈品品牌的建设——以杭州为例国际学院冯丹尹秋颖蒲华林探寻中国服装的“丝绸之路”刘安安李青郑汝刚肖厄三等奖中国现代农产品流通机制的调查研究——广州“农超对接”模式经济学院林斯楠徐沛然曽莉李勃华佩玲姚菲影陈戎杰陆超云三等奖探讨民间资本进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现状及建议——以广州亚运场馆为例管理学院龚灿华吕尚真邱泽栩邓珍圆吴佩香熊剑三等奖探究中国社区电子商务(ESN)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方案翻译学院卓巧巧缪京健黄博超林泽彬林苗苗莫岚兰肖炜张仙良汤胤三等奖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国际商学院刘昊宸杨俊樊洛明王为民三等奖碳减排与建设幸福广东的关系研究经济学院纪远影张恒张珊朱洁然陈红蕾三等奖南沙新区投资环境调研报告经济学院李克桐黄小雅赵玉英赵皋贾梦丽程灵云程琳程玉鸿三等奖对家族企业中职业经理人的薪酬激励及法律监督机制的研究管理学院黄洁童郭铮张冰洁夏芸三等奖“十二五”规划下珠三角“用工荒”的新探讨理工学院李炎周文超吴丽莎王高昂何佳佳黄哲黄晓霞孙玉环B.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奖项作品名称所属学院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特等奖全太阳能供电智能水质监测和水面清理船理工学院梁俊杰余剑方吴木铭吴明晓郑耀宏候林涛陈美銮黄晓霞一等奖Curcumin ameliorates neuronal insultsinduced by gp120 V3 loop peptide and itspotential mechanism(姜黄素在HIV-1gp120致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医学院方文丽陈小保喻员员董军一等奖含苯并咪唑吡啶钌配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招振楠何金桃庞冠华陈填烽一等奖高糖环境对鸡胚心血管发育的影响医学院招淑珠金一枚张暖杨雪松一等奖芽孢杆菌与表面活性剂及重金属在三苯基锡修复中的联合效应理工学院麻榆佳邓晓文罗旭明娄铎刘大禹王琳琳叶锦韶一等奖纳米二氧化蹄上转换发光材料制备与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方增滨涂阳墨白燕一等奖斜生栅藻原位絮凝机理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陶玉君朱毅二等奖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与脱毒理工学院唐立梼王珺王惜若叶锦韶二等奖典型纳米金属氧化物对种子的毒性效应研究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向磊黄韵仪吴鹏辉陈志棉莫测辉二等奖可用于载药的壳聚糖-HNTs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理工学院黄健东梁昆宇崔思远梁昊刘明贤二等奖广州市蔬菜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研究理工学院张可劳嘉泳谢姗苡王伟珊吴晓玲陈思琴李柏易胡德明李婷玉张雅琪莫测辉二等奖凉果中5-羟甲基糠醛的抑制技术开发理工学院邹悦瑜陈新佳林菁欧仕益三等奖仿生结构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及其性能评价理工学院林燕欢杨桂玲刘晓瑜赖立竞李立华三等奖独脚金内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药学院程涛黄志星谭艳滢刘镜超马嘉霓孙平华陈卫民三等奖5-FU联合中药单体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医学院王睿徐珊珊余忠伟蒋建伟三等奖Slit2/Robo1信号对小鼠影响的初步研究医学院郑攀攀杨雪松三等奖现代生物技术生产长春花生物碱研究国际学院刘景玉于荣敏三等奖hMnSOD K29突变体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纯化药学院钟黛云凌世兰罗智汇王峰三等奖葡甘聚糖/壳聚糖复合材料作为GTR膜用于牙周治疗的研究理工学院王鹏栋刘继庆范俊彬郑坚文刘佳李立华三等奖基于墨鱼骨有机质光学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骆健俊李彦李富盛陈梓壕杨培慧三等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饲料中的多氯联苯Aroclor 1242系列国际学院宋梓亮李福尔李驰William W.Riley汪勇唐书泽三等奖不锈钢深拉膜专用料的研发理工学院梁贤浩徐熙玮肖霓张秀菊三等奖生物活性剂强化玉米修复土壤十溴联苯醚理工学院莫测辉池梦洁雷远红郭威王惜若郑晓真莫测辉三等奖壳聚糖/磷酸钙自固化微球的制备研究理工学院王雪薇李静祺韦俊强李红三等奖光催化剂--纳米氧化锌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麦永烨徐奕祥苏志楷李富盛黄浪欢三等奖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农田土壤养分的快速检测技术理工学院黄仁传苏家宝陈其顺李炎黄泽波罗冠培潘涛三等奖纳米硫与银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鸣谢树明谢新媛三等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 3 种微囊藻毒素理工学院李梓君温宏飞钟方龙莫测辉李彦文三等奖纸包装材料中增塑剂向食品的迁移电气信息学院徐晨翼叶佩文潘情文程娟三等奖脱苦柑橘酒加工工艺的研究理工学院文罗娜欧阳静陶坤黄雪松三等奖天然防腐剂—无花果提取物抑菌效果研究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江紫琦曾丹华白卫滨三等奖微囊藻毒素(MC-LR)和重金属铬复合污染对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理工学院袁月刘妍李梓君李彦文三等奖贻贝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国际学院刘思妤陆学茸张静怡王瑛三等奖PMP的改性及其在线缆中的应用开发理工学院丘威平李启荣谭志勇彭诗萍容建华三等奖铁酸盐纳米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邓锡柱黄志娣杨骏三等奖利用DNA进行信息语义推理方法的研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江浩张悦刘雪寒Richard HappsonJoseph Massawe孙恒C.科技发明制作类奖项作品名称所属学院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特等奖数字化植物博物馆的研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潘国平陈文燕黄晓纯廖雅君吴蕙仙郭晓燕刘东星马赛波房佳炼曾德聪黄柏炎方堃特等奖平行板电极法构建有序化静电纺丝纤维膜理工学院徐嘉明姚章伟吴崇安詹俊华李红一等奖一种新型含防辐射芯板的环保防火板研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匡戴天明呼斯勒敖宁建一等奖H.264到AVS的快速视频转码器设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甄海华张洪昌林木龙石敏易清明一等奖基于机器视觉的AGV小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许俊旭李观景李健鹏柳宁二等奖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的设计与实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庆黎山陈在骏吴永兴易清明二等奖GPS软件接收机基带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黎山冯继威张洪昌易清明石敏二等奖基于自主寻迹的家居机器人理工学院许涌彬洪思睿吴书超彭家辉黄新波鄞乐炜胡泽帆尹浩方俊彬二等奖Delta并联机器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显宗卢衍泓杜文亚柳宁二等奖老年人智能多功能晴雨伞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许腾剑欧哲易亚宇陈舜儿沈明发二等奖多功能人机语言交流互动系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蔡彬郑家逸黄锐张树群二等奖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无线定位与自主导航的实现电气信息学院卢立志叶奕州甘地乔凯方科二等奖地缘政治研究数据库人文学院梁栩王国浩钟义仲丁宏陈海琪苏明蔡维凡张江河黄勇二等奖bFGF诱导丝蛋白/PVP纳米纤维组织工程角膜的制备与评价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田园杨运婵郭天慧吕晶胡悦敖宁建二等奖硅锗薄膜光电特性及其太阳电池应用研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顾龙汪文明张继森杨恢东二等奖焙烤用风味单甘脂产品的研发理工学院罗慧文麦晓洁王雷汪勇二等奖一种用于化学加热反应器的安全保护装置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翔沈佳林健陈俊斌黄益斌孟建新三等奖基于SNS社交网站的品牌传播模式探究新闻与传播学院张乃康闫雪莹李苗三等奖多功能老年人智能拐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阮汉靖郑东廖春和刘丞龙黄君凯黄伟英三等奖高楼玻璃幕墙清洗机器人电气信息学院张东平朱建文陈金辉罗权涛陈佳浩刘宇杰罗祥华黄振雄黄元亮三等奖铁路轨面损伤检测系统的设计理工学院戴广宇吕堃林葛嘉孙亮郭龙陈哲张军三等奖基于ZigBee三维无线定位系统的研究电气信息学院刘袁龙吴桂忠陈驰钟佳琪廖佳琪黄威王日彬黄元亮三等奖变色龙-全视角头盔显示系统理工学院吴书超吴考刘吉焰沈敏剑蔡思莹姚丽婷洪涛三等奖基于STM32的家电智能远程控制系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峰苏文康许远强石时金王高三等奖基于激光回波信号测定原理的监听系统开发理工学院周文超叶发东吴敏弟陈夏德汤玲玲李德亮薛海燕余健辉三等奖智能安防应急灯的研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邓声游吴梓欢陈建辉谭炜丰李秀丽陈舜儿潘小萍三等奖智能无限液晶测视力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郑扬文牛陆潮东谢岳鹏林少鑫张文辉张树群谢军三等奖用于颈,腰椎植入的聚醚醚酮(PEEK)器件的设计与制造理工学院张云敖鹏刘明贤三等奖天然海藻酸与季鏻盐复合制备生物敷料的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斯淇徐芳芳方雅宁林哲栋敖宁建三等奖采用新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螺旋藻的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杨金成刘明宇陈春亮敖宁建三等奖表面修饰可降解冠脉血管支架的研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杨甜瑜杨乃城方佳如张全彬敖宁建三等奖蛋壳膜蛋白复合纳米生物膜的制备及作为人工硬脑膜的应用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洁玲叶焕东蔡佳锡马添翅谢德明三等奖壳聚糖/季鏻盐复合制备抗菌消炎喷雾剂的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周群飞钟丹敏邵玉莹敖宁建三等奖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卷对卷成膜设备的研发理工学院莫伟圣霍颖超袁渝斐侯林涛三等奖用于控制道路径流污染的雨水花园系统设计与构建理工学院何晓卫郑晓真郭威叶梅李柏易宋佳李姣莹石雷黄旭明三等奖荷叶效应的自洁隔热玻璃理工学院李文权郑振华张志远李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向性距离函数属于径向 DEA ( radial) ,即要求投入产出变量按指定的方向同比例变化 ,当投入 [24 ] 或产出变量存在非零松弛 ( sl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ks) 时会使得评价对象的效率被高估。 对此 Tone ( 2001 ) 提出 SBM 模型 ( slack - based measure ) ,使得投入产出变量可以按不同的比例变化, 较好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真
《产经评论》 2015 年 3 月第 2 期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
— — — 基于能源结构视角的实证研究
王 兵 谢 俊
[ 摘要] 基于 1980 - 2010 年 49 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 , 运用考虑了能源结构的 RAM - DEA 方法分 别测算各国或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分解出各类能源的无效率贡献 ,并计算出各国的最优能源结构 。 实 证结果表明,高等收入国家及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都相对较高 ,而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全要素 能源效率则相对较低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呈 U 型曲线关系。样本中有 15 个国家的全要素能源 效率呈上升趋势,另有 19 个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下降趋势 ,5 个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保持平稳 ,10 个国家的能源效率始终最优 。总体上,非化石能源的无效率贡献较高 ,且主要依靠增加其消费比重的 “管 理优化” 方式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而化石能源的无效率贡献较低 , 且主要通过减少其消费比重的 “自然 优化” 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虽然有所提高 ,但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长期来看以 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利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 。 [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 最优能源结构; 管理优化; 自然优化; 国际比较 [ 中图分类号] F202 [ 文献标识码] A [ 0072 15 文章编号] 1674 - 8298 ( 2015 ) 02-
[29 ]
二
研究方法
DEA 模型通常由两部分来刻画, 技术约束 ( reference technology ) 和效率测度 ( efficiency measures) 。技术约束包括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以及投入、 产出变量的可处置性问题; 效率测度包括测算 2008 ) [31]。本文基于 RAM 模型,并借助 Sueyoshi et al. ( 2011 ) [32]的思 方式和目标函数 ( Zhou et al. , 想对能源投入的约束进行优化,进而提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 。 ( 一) 技术约束 技术约束 T 将合意产出 ( GDP) 、非合意产出 ( 碳排放) 与要素投入等变量相结合, 通过对能源 分类处理将能源消费结构纳入了测算框架中 。
·72·
能源强度是衡量能源效率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已有众多学者分别从国际或中国区域等多个角度进 [2 ] 行了研究分析。史丹 ( 2006 ) 用能源消耗强度的倒数考察了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 、趋同性及节能 潜力。魏巍贤和王锋 ( 2010 ) 选取了 25 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 对其能源消耗强度的收敛性进行 [4 ] 检验,发现样本中所有国家都存在能源消耗强度收敛现象 。Saygin et al. ( 2011 ) 将工业化国家的能 源强度曲线作为最优标准比较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的提升潜力 ,并发现发展中国家对能源效率提升的 [5 ] 贡献度达到 75% 。Raul 和 Jimenez ( 2014 ) 基于 75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用费雪理想指数将能源强度 分解得 出 能 源 效 率 及 经 济 结 构 的 相 对 贡 献, 并 重 点 对 拉 丁 美 洲 国 家 进 行 了 因 素 分 析。 Chang ( 2014 ) [6]用实际能源强度与目标能源强度的差额来衡量欧盟各国能源强度的提升空间 , 并以此测算 分析能源利用效率。 然而,能源消耗强度属于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 ,它只衡量了能源与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 , 没有考 虑其他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导致对能源效率的计算产生偏差。因此,许多学者转而探究全要素能 [7 ] 源效率的测算。Hu 和 Wang ( 2006 ) 运用 DEA 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率先提出全要素能源效率这一指 标,用生产前沿上最优能源投入与实际能源投入的比值来刻画能源效率 ,弥补了单要素能源效率忽视 [8 ] 其他投入要素的不足。Hu 和 Kao ( 2007 ) 在全要素 DEA 框架下分别测算了 APEC 国家的节能目标。
[13 ] 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均较大 。 Song et al. ( 2013 ) 在测算金砖国家的能 源效率的基础上研究了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碳排放的关系 。研究发现金砖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普遍较
低,并且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碳排放的关系因各个国家能源结构的不同而略带差 [14 ] 将 DEA 方法运用于测算 14 个发达国家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发现先 异。Honma 和 Hu ( 2014 ) 进的节能技术是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键 。 但是上述研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框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 ,即均未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非合意 产出。当下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强调绿色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考察非合意产出对能 源效率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现行的研究中将非合意产出纳入 DEA 模型中的方法可以概 [15 ] [16 ] 括为两种: 一是将非合意产出转换为投入变量 ( Scheel,2001 ; 余泳泽,2011 ) , 依旧采用强可 处置性假设进行测算; 二是选择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来考察非合意产出 ,既设定非合意产出的弱可处 [17 ] ,更进一步可设定合意产出与非合意产出的零结合性 ( null - joint置性 ( Fre 和 Grosskopf,2004 ) ness) ( Fre et al. ,2005 ) [18]。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通过设定投入产出变量的优化方向实现了在合意
[1 ] 源消费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 林伯强等,2010 ) 。因此,对能源效率的准确测算以及与发达国 家的比较分析对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也对各国能源政策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
[收稿日期] 2014 - 11 - 15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城市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 ( 项目编号: 71473105 ,主持人: 王 兵) ;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环境管制、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 ( 项目编号: NCET - 110856 ,主持人: 王兵) ; 广东省人文社科 重点基地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项目 “节能减排约束下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 ( 项目编号: 2012JDXM_ 0009 ,主持人: 王兵) 。 [作者简介] 王兵,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经济系、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增长、 效 率与生产率分析 、环境经济学; 谢俊,暨南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11 ] 在对比 23 个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中发现 效率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Zhang et al. ( 2011 ) 了全要素能源效率与人均收入的 U 型关系且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最明显。 胡根华和秦嗣毅
( 2012 ) [12]以 “金砖国家” 为样本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9 ] 魏楚和沈满洪 ( 2009 ) 基于对 35 个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比较分析, 认为较低的规模效率和要素 [10 ] 配置效率是导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 低 下 的 主 要 原 因 。 金 培 振 等 ( 2011 ) 通 过 对 比 中 国 与 10 个 [3 ]
OECD 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正在逐年提高 , 而知识要素的投入对提高能源
一
引
言
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媒体与学者的关注 ,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传统 能源消费结构是否能够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质疑 。后京都时代的气候谈判,对各国尤其是对发展中 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是各国实现减排的必经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 早在 2008 年,中国碳排放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对此, 中国也提出了 2020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 - 50% 的减排目标 , “十二五 ” 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把大幅降低 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 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能源效率。若要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 求的一个约束,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短期来看, 中国众多产业对传统能源 ( 煤炭及火电) 有较高的依赖度,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代价很高, 只有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入 手; 而从中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对二氧化碳减排有重要的正面影响 ,且相对发达国家而言, 中国能
[25 ] 实情况。Gómez - Calvet et al. ( 2014 ) 分别用方向距离函数和 SBM 模型计算了欧盟各国的能源效 率,发现欧盟成员国的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并强调欧盟能源环境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有助于促 [26 ] 进各成员国能源效率的共同提升。 Xie et al. ( 2014 ) 运用 SBM 模型测算了 OECD 及金砖国家的工 [27 ] 业环境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重要推动力 。 Simsek ( 2014 ) 在
利用 SBM 模型测算 23 个 OECD 国家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时将能源投入分为三组 ( 煤炭、 石油和天然 ·73·
气、水电和核电) ,结论表明能源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 特别是用清洁能源替换传统 化石能源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保障能源供给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计算全要素能源效率 的 DEA 模型中,若将能源视为单一投入要素,无法充分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 。 [28 ] 在 SBM 模型的基础上, Cooper et al. ( 1999 ) 又提出了 RAM ( range adjusted measure ) 模型, 以要 素变量的极差取代 SBM 模型中的实际投入产出量作为权重 ,既有非径向 DEA 的各类要素可按不同比 例变化的优点,又克服了方向性距离函数 DEA 中方向向量设定的主观性, 并且避免了在要素变量差 基于 RAM 模型测算了中 值较大时出现松弛变量大于实际投入产出量的情况 。 Wang et al. ( 2013 ) 国省际环境能源效率及生产效率 ,并分析了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 。 综上所述,能源效率的测算从单要素指标发展到全要素指标 ,并且在全要素指标中不断完善要素 的选取及模型的设定,大幅提升了测算能源效率的精准度 。学者们也从多个角度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 素进行了探究。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始终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现有的文献中将能源结 构纳入到能源效率测算框架中的研究还很少 ,同时也少有研究者将 RAM 模型应用于全要素能源效率 的测算与分析。对此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文献进行拓展: ( 1 ) 基于 RAM 模型进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 ( 2 ) 参照 Bampatsou et al. ( 2013 ) [30]与 Simsek ( 2014 ) [27] 的 方法将能源投入进一步分为煤炭 、石油、天然气、可再生电力与核电五个类别,并通过改进模型中能 源投入要素的约束条件,区分各类能源的优化方式; ( 3 ) 选取包括 OECD、 APEC 与金砖国家等主要 经济合作组织在内的 49 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观察样本,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77% ,碳排放总 量占世界总量的 85% ,以此为背景进一步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最优能源结构及各类能源的无 效率贡献。 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为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为数据处理和实证结果; 最后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