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 一
夏至清朝代更替
![夏至清朝代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c7332dc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a.png)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夏朝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新朝9-23年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魏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907-960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6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嵩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1127-1276临安浙江临安宋高宗赵构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937-1254太和城云南大理西夏1038-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元昊金1115-1234会宁阿城(黑)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注: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国; 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国号“元”;1279年统一中国)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朝1616-1911北京北京皇太极(注:1616年清太祖建立后金;1636年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国号“清”;1644年定鼎中原)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公元前21世纪,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突破“禅让制”的传统,代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夏朝——清朝纪年表,看一遍,让你知道华夏5000年的朝代脉络
![夏朝——清朝纪年表,看一遍,让你知道华夏5000年的朝代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572edcc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3.png)
夏朝——清朝纪年表,看一遍,让你知道华夏5000年的朝代脉络夏朝至清帝王表夏(西元纪年表)前2070-前1600 建都阳城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癸)商前1600-前1046 建都毫,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天乙(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殷,商纣)周西周前1046-前771 建都镐京(追封)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恭王(姬扈) ──懿王(姬囏)──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 (共和行政)──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湦)东周前770-前256 建都洛邑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厘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王子(姬朝)──敬王(姬匄)──元王(姬仁)──贞定王(姬介)──哀王(姬去疾)──思王(姬叔)──考王(姬嵬)──威烈王(姬午)──安王(姬骄)──烈王(姬喜)──显王(姬扁)──慎靓王(姬定)──赧王(姬延)春秋时代前770-前476春秋时期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有约一百二十多个。
其中最强有五国,史称五霸。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战国时代前475-前221春秋末年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
其中大国有七个,史称七雄。
(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前221-前206 建都咸阳秦始皇(嬴政) ──二世(嬴胡亥)──三世(嬴子婴)汉西汉前202-公元8 建都长安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孺子(刘婴)新8-23 建都常安 (王莽)玄汉23-25 建都长安更始帝(刘玄)东汉25-220 建都洛阳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少帝(刘懿)─—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魏220-265 建都洛阳(追封)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帝(曹奂)蜀汉221-263 建都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吴222-280 建都建业吴大帝(孙权)─—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乌程侯(孙皓)西晋265-316 建都洛阳(追封)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业)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都建康晋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304-439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及历代皇帝排列顺序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及历代皇帝排列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8697a6b3cfc789eb162dc835.png)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及历代皇帝排列顺序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
617年出任太原留守。
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https://img.taocdn.com/s3/m/174f6388d5bbfd0a795673d0.png)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禹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商朝前1600-1100 汤亳→殷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春秋前770-476 洛邑战国前475-221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西汉前202-公元8年刘邦长安新朝8-23 王莽长安东汉25-220 刘秀洛阳三国魏220-265 曹操洛阳蜀221-263 刘备成都吴229-280 孙权建业西晋265-316 司马炎洛阳东晋317-420 司马睿建康十六国304-439南北朝420-581隋朝581-618 杨坚大兴唐朝618-907 李渊长安五代十国907-960北宋960-1127 赵匡胤开封南宋1127-1279 赵构临安辽朝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阿骨打中都元朝1271-1368 忽必烈大都明朝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清朝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历史大事记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封建社会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西晋灭吴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年)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780年实行两税法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变法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1644年清军入关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96年昭莫多战役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中国历代纪年表朝代/起迄年分(公元)/备注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99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唐尧前2357~前2258虞舜前2257~前2208夏前2207~前1766商前1765~前1122周前1121~前249西周前1121~前771东周前770~前249秦前248~前207汉前206~220西汉前206~8新莽9~23更始帝23~25东汉25~220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晋265~420 西晋265~316东晋317~420五胡十六国前赵304~329(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成汉/前蜀304~347后赵319~350前凉324~376前燕337~370前秦351~394后秦384~417后燕384~409西秦385~431后凉386~403南凉397~414南燕398~410西凉400~420北凉401~439夏407~431北燕409~436南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周557~581北齐550~577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十国吴902~937前蜀907~925吴越907~978楚907~951南汉907~971闽909~945南平/荆南924~960后蜀934~965南唐937~975北汉951~979宋960~12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辽907~1125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金5~1234元1206~1367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一张图了解清朝十二位皇帝
![一张图了解清朝十二位皇帝](https://img.taocdn.com/s3/m/6356ff0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c.png)
78%
4 康熙 清圣祖 爱新觉罗· 玄烨 1654-1722年 68 1661-1722年 61
90%
5 雍正 清世宗 爱新觉罗· 胤禛 1678-1735年 57 1722-1735年 13
23%
6 乾隆 清高宗 爱新觉罗· 弘历 1711-1799年 88 1736-1796年 60
68%
7 嘉庆 清仁宗 爱新觉罗· 颙琰 1760-1820年 60 1796-1820年 25
惩治和珅、整顿吏治,镇压白莲教乱
8 道光 清宣宗 爱新觉罗· 旻宁 1782-1850年 69 1820-1850年 30
43%
嘉庆皇帝第二子
平定张格尔叛乱、 整顿吏治,改革盐法、漕运
9 咸丰 清文宗 爱新觉罗· 奕詝 1831-1861年 30 1850-1861年 11
37%
道光帝第四子
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镇压太平天国
42%
承统关系
后金开国之君
努尔哈赤第八子 皇太极的第九子 生母为孝庄文皇后 顺治皇帝第三子 康熙皇帝第四子
雍正皇帝第四子
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主要成就
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
两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促进满族封建 化;取得松锦大捷 清军入关的首位皇帝,迁都北京,整顿吏治,稳定 秩序,统一全国 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平息蒙藏动 乱,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稳定统一。开创康乾盛世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 改革,设立军机处 清朝达到全盛,开创十全武功,内外宾服;有很高 的书法、诗文造诣
清朝皇帝
序号 年号 庙号
姓名
生卒年
寿命 在位时间段 在位年数在/位寿年命数
夏至清朝代更替
![夏至清朝代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e16b68d3bb4cf7ec4afed075.png)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夏朝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新朝 9-23年王莽东汉 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魏 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 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 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 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 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 304-439南朝宋 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 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 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 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 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魏洛阳河南洛阳东魏 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 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 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 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 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 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 907-960后梁 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 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 936-946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 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 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宋北宋 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 1127-1276 临安浙江临安宋高宗赵构辽国 907-1125 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 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元昊金 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注: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国号“元”;1279年统一中国)元朝 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明朝 1368-1644 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朝 1616-1911 北京北京皇太极(注:1616年清太祖建立后金;1636年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国号“清”;1644年定鼎中原)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公元前21世纪,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突破“禅让制”的传统,代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中国古代帝王年表
![中国古代帝王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5233d1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c.png)
中国古代帝王年表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唐尧:约公元前2200年-约公元前2140年黄帝:约公元前2140年-约公元前2060年少康:约公元前2060年-约公元前2005年多奇:约公元前2005年-约公元前1960年大禹:约公元前1960年-约公元前1900年鲧:约公元前1900年-约公元前1840年禹:约公元前1840年-约公元前1799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约公元前1675年-约公元前1646年太丁:约公元前1646年-约公元前1625年仲康:约公元前1625年-约公元前1600年相: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590年苞:约公元前1590年-约公元前1587年桀:约公元前1587年-约公元前1567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年-约公元前1021年周康王:约公元前1020年-约公元前996年周昭王:约公元前995年-约公元前977年周穆王:约公元前976年-约公元前922年周共王:约公元前922年-约公元前900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厉王:约公元前878年-约公元前841年周宣王:约公元前828年-约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约公元前781年-约公元前771年周平王:约公元前770年-约公元前720年周桓王:约公元前719年-约公元前697年周庄王:约公元前696年-约公元前682年周和王:约公元前681年-约公元前676年周始平王:约公元前675年-约公元前661年周宣王:约公元前660年-约公元前621年周康王:约公元前620年-约公元前609年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约公元前685年-约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一:鲁庄公:约公元前652年-约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约公元前636年-约公元前628年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约公元前650年-约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卫庄公:约公元前672年-约公元前662年秦穆公:约公元前659年-约公元前621年秦共公:约公元前620年-约公元前609年秦桓公:约公元前608年-约公元前577年秦武公:约公元前576年-约公元前544年秦康公:约公元前544年-约公元前521年秦昭公:约公元前520年-约公元前508年秦穆公:约公元前507年-约公元前502年秦共公:约公元前501年-约公元前501年秦桓公:约公元前501年-约公元前477年秦襄公:约公元前476年-约公元前467年秦声公:约公元前466年-约公元前450年秦出公:约公元前449年-约公元前441年秦元公:约公元前440年-约公元前426年秦哀公:约公元前425年-约公元前409年秦悼公:约公元前408年-约公元前386年秦赵公:约公元前385年-约公元前375年秦简公:约公元前374年-约公元前369年秦孝公:约公元前368年-约公元前338年秦恭公:约公元前337年-约公元前311年秦昭襄王:约公元前310年-约公元前307年秦惠文王:约公元前306年-约公元前251年秦庄襄王:约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7年秦嬴政(始皇帝):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195年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188年惠景帝刘启:公元前187年-公元180年孝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157年孝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141年孝武帝刘贺:公元前140年-公元87年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公元74年安帝刘祜:公元73年-公元48年恭帝刘宏:公元47年-公元33年章帝刘启:公元32年-公元5年和帝刘肇:公元4年-公元公元2年殇帝刘志:公元2年-公元公元1年宣帝刘询:公元公元1年-公元5年光武帝刘秀:公元公元25年-公元57年明帝刘庄:公元58年-公元75年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霍光:公元144年-公元144年宣帝刘弘:公元145年-公元146年冲帝刘炳:公元146年-公元146年开元帝刘歆:公元147年-公元167年敬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8年光帝刘科:公元189年-公元190年东安王刘绥:公元191年-公元188年孝安王刘保:公元188年-公元234年文帝刘备:公元235年-公元251年文帝刘芳:公元252年-公元254年三国时期(220年-280年)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公元227年-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公元240年-公元251年蜀汉: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刘氏夫人:公元263年-公元264年吴国:孙策:公元222年-公元252年孙权:公元252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291年-公元301年晋穆帝司马衷:公元302年-公元316年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23年-公元325年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应帝司马邺:公元342年-公元344年明帝司马绍:公元345年-公元348年东海王司马越:公元348年-公元349年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49年-公元352年安帝司马徽:公元352年-公元355年治平三年:公元360年-公元364年乐安王司马炽:公元364年-公元366年废帝司马奕:公元367年-公元371年景帝司马文:公元371年-公元372年孝宁帝司马继宗:公元372年-公元373年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3年-公元396年孝庄帝司马元顼:公元396年-公元418年孝武帝司马恢:公元419年-公元420年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南朝宋: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宋少帝刘义隆:公元422年-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符: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宋少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宋前廢帝刘昱: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宋后廢帝刘昙:公元472年-公元477年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齐勃勃:公元482年-公元493年南梁: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梁宣帝萧詠:公元550年-公元551年南陈:陈宣帝陈顗:公元555年-公元560年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60年-公元589年北魏:魏文成帝拓跋濬:公元220年-公元226年魏明元帝拓跋绍:公元227年-公元2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240年-公元251年魏文帝拓跋洪:公元254年-公元260年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260年-公元26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265年-公元290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291年-公元307年魏废帝拓跋洋:公元307年-公元310年魏恭帝拓跋衍:公元310年-公元311年魏殤帝拓跋悛:公元311年-公元318年木真(拓跋猗盖):公元307年-公元318年魏武帝拓跋珪:公元318年-公元336年魏惠帝拓跋颢:公元336年-公元349年魏愍帝拓跋浚:公元349年-公元365年魏献文帝拓跋濬:公元365年-公元372年北海王拓跋亶:公元373年-公元377年元恒:公元377年-公元377年安平王拓跋余:公元377年-公元396年北府王拓跋岩:公元397年-公元398年魏顯詐称帝:公元399年-公元400年魏帝拓跋嗣纂:公元399年-公元409年北部䖍爾干甫:公元399年-公元411年魏献文帝南广:公元409年-公元410年北海王拓跋领:公元410年-公元414年魏穆帝拓跋邈:公元409年-公元425年魏熙事拓跋嗣誉:公元425年-公元430年莫贺朱:公元430年-公元435年魏仁文帝拓跋惠:公元430年-公元451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52年-公元465年魏明元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魏献文帝拓跋德:公元471年-公元500年北魏末帝拓跋燾:公元471年-公元499年魏献文帝拓跋德:公元500年-公元501年北海王拓跋洪:公元502年-公元531年东魏帝:公。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格及历代皇帝排列顺序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格及历代皇帝排列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730d61eccf84b9d528ea7ab8.png)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及历代皇帝排列顺序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两汉三分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邦)->汉文帝->汉景帝(启)->汉武帝(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备、操、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渊->唐太宗(世民)->唐玄宗(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匡胤)南宋(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两汉,三分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高祖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世民高祖渊,人,世袭为唐公。
617年出任留守。
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
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
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中国各朝代的时间表和帝王表
![中国各朝代的时间表和帝王表](https://img.taocdn.com/s3/m/6c86f82b2f60ddccda38a0e5.png)
中国朝代时间表&中国各朝代名称的来历朝代时间定都地址皇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汤周朝:西周: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汉朝: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新朝:9-23年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朝: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7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宋朝: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辽国:907-1125 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西夏:1032-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金国: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朝: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明朝:1368-1644 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朝:1616-1911 北京北京清世祖福临中华民国:1911-1949 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北京中国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夏朝至清朝朝代替换顺序从朝代兴亡更替启示
![夏朝至清朝朝代替换顺序从朝代兴亡更替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8ee7f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a.png)
夏朝至清朝朝代替换顺序从朝代兴亡更替启示中国历代王朝列表奴隶社会三皇五帝:约公元前七千年—公元前2070年传说伏羲氏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斟鄩河南洛阳禹帝姒文命(夏禹)商朝:前1600-前1046年亳河南商丘商太祖子履(商汤)周朝:前1046-前256西周:前1046-前771年镐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封建时代东周:前770-前256年雒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春秋:前770-前475年战国:前475-前221年郡县时代秦朝:前221-前207年咸阳陕西咸阳秦始皇赵政楚朝:前206-前202年楚怀王熊心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包括新朝(由新始祖高皇帝王莽所建,公元9年-公元23年)、玄汉(由汉延宗汉更始帝刘玄所建,共传二帝:刘玄、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公元23年-公元27年)、成家(由公孙述所建,公元37年被刘秀所灭)----东汉:25-220年雒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时期:220-280----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东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十六国时期:265-420----晋受禅后吴国:265-280----晋朝:265-420---------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前期、中期、后期(后期囊括崛起的北魏前期)三阶段:304-420南北朝时期:420-589----南朝时期:420-589--------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时期:386-589--------十六国末期:420-439--------北魏中后期:420-557 洛阳河南洛阳北魏道武帝拓跋圭--------西魏:532-556 长安陕西西安孝武帝元修--------东魏:534-550 邺城河北邺镇孝静帝元善见--------北齐:550-577 邺城河北邺镇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孝闵帝宇文觉--------隋国统一前:581-589十六国春秋【前、中、后、末4期,将十六国时期分别穿插到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时期:304-439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包括武周时期:690-705 神都河南洛阳周圣皇帝武则天五代十国:907-979--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7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吴:908-937 吴宣帝杨隆演--南唐:937-975 南唐烈祖李昪--前蜀:907-925 前蜀高祖王建--后蜀:934-965 后蜀高祖孟知祥--南汉:917-971 南汉高祖刘--楚:927-951 楚武穆王马殷--吴越:907-978 吴越武肃王钱鏐--闽:909-945 闽太祖王审知--北汉:951-979 北汉世祖刘崇荆南:907-963 荆南武兴王高季兴辽朝(契丹):907-1125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宋:960-1279--北宋960-1127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1127-1279临安(宋高宗赵构)金朝:1115-1234 汴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朝:1206-1368 元大都北京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明朝:1368-1644 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南明:1644-1662南京南京明安宗朱由崧清朝:1636-1911 北京北京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中国朝代更替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国}、{蜀汉}、{吴国}—晋朝{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北宋—南宋{辽}—{ 西夏 }—{金}—元—明—清纵观历史,历次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朝代出现了巨大的不公,而首要的是分配不公。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7675e3d6c175f0e7dd13712.png)
攻东夷之战槐洛伯与河伯之战老丘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芒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老丘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泄老丘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不降攻九苑之战老丘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扃老丘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廑(胤甲) 西河河南安阳汤阴县西河孔甲西河河南安阳汤阴县西河皋西河河南安阳汤阴县西河发西河河南安阳汤阴县西河桀(履癸) 攻有施氏之战斟鄩河南偃师二里头攻有缗氏之战败于鸣条之战夏朝皇帝简介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为中国古代夏朝时期,夏朝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约471年的历史中共传14代,17个帝王,后人以“华夏”自称,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他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打破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启世袭制的先河,“家天下”的制度由此传承。
由于历史久远,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故而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次序日名1(祭名) 日名2(祭名) 庙号谥号名备注1 大乙天乙高祖汤履商王,子姓大丁太丁(无) (无) 托未即位,追尊为王2 卜丙外丙哀胜3 —仲壬懿庸4 大甲太甲太宗文至5 —沃丁昭绚6 大庚太庚宣辩7 小甲小甲敬高8 雍己雍己元密9 大戊太戊中宗景伷10 中丁仲丁孝成庄11 卜壬外壬思发12 戋甲河亶甲前平整13 且乙祖乙穆滕14 且辛祖辛桓旦15 羌甲沃甲僖逾16 且丁祖丁庄新17 南庚南庚顷更18 象甲阳甲悼和19 般庚盘庚世祖文成旬20 小辛小辛章颂21 小乙小乙惠敛22 武丁武丁高宗襄昭且己(孝已) 祖己(孝已)(无)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祖戊祖戊(无) (无) 未即位,追尊为王23 (未闻其祭名也) (无) (无) 篡位,甲骨文中有记载24 且庚祖庚后平跃25 且甲祖甲世宗定载26 廪辛廪辛共先27 康丁庚丁安嚣28 武乙武乙烈瞿29 文丁太丁匡托甲骨文中亦作“文武丁”30 帝乙帝乙德羡31 帝辛帝辛纣受商朝皇帝简介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因其前期频繁迁都,最终定都殷(今河南安阳),故又称“殷”或“殷商”。
清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
![清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364cbde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6.png)
清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之久,期间涌现了十多位皇帝。
每位皇帝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登上王位,并在位多年。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朝历代皇帝的在位时间。
1. 清太祖 - 顺治帝(1644-1661年)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间从1644年开始,一直到1661年逝世。
他是清朝建立的奠基人,也是清朝初期的重要统治者。
在位期间,他积极展开了中央集权的努力,并对内加强国家治理,对外消灭明朝残余势力。
2. 清世祖 - 康熙帝(1661-1722年)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统治了61年之久。
他继承了顺治帝留下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康熙时期,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他还积极开展了对外扩张,平定了众多叛乱。
3. 清圣祖 - 雍正帝(1722-1735年)雍正帝在位时间为13年,他是康熙帝的四子。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改革,并开展了广泛的反腐倡廉运动,加强了国家的监察体制。
他还积极推动科举制度的改革,翻译了许多西方学术著作。
4. 清世宗 - 乾隆帝(1735-1796年)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帝的皇帝,统治了61年之久。
他是清朝最辉煌的统治者之一,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开疆扩土,征服了西藏和新疆等地。
他还积极发展国内经济,推动农商业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5. 清高宗 - 嘉庆帝(1796-1820年)嘉庆帝在位时间为24年,他是乾隆帝的四子。
他继承了乾隆帝的统治地位和政策,但在位期间国家面临了经济问题和白莲教起义等内外困扰。
嘉庆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努力维护了清朝的稳定。
6. 清仁宗 - Daoguang帝(1820-1850年)Daoguang帝在位时间为30年,他是嘉庆帝的四子。
他继承了嘉庆帝留下的问题,同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他的统治期间,国家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社会动荡不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皇帝顺序及略记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皇帝顺序及略记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3a4227a171fe910ef12df84b.png)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顺序及略记华夏族(黄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046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046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汉朝皇帝的排列顺序(不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①汉高祖刘邦,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
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
考点15 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考点15 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9a4c97f2e009581b6bd9eb21.png)
时间: 25年——220年
东汉
都城: 洛阳
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
盛世名称: 光武中兴 结果: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东汉
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7、三国两晋南北朝
208年,赤壁之战
魏
三足鼎立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称王 建业)
12、明
时间: 1368年——1644年 朱元璋建立 时代特征: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专制皇权加强 废丞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 ,景德镇 瓷器生产 特点:
分工合作、生产工人多、场地较大
13、清
时间: 1636年——1911年 时代特征: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继续实行八股取士 奠定现在中国疆域版图 闭关锁国,保守落后。 转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逐渐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深渊;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4.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 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四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的 是( D )
5. 两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C ) A. 地方军阀割据 B. 南北政权对峙 C. 民族政权并立 D. 战乱长期不息
魏、秦
战 国
(前475—前 221年)
竞争特点:统一天下 变法:
魏 李悝变法;楚 吴起变法
秦
商鞅变法
5、秦
(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 (2)时间: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3)都城: 咸阳 (4)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的国家,奠定了以后2000余年中国封建制度的 基础
在位最长的皇帝前十排名都有谁?
![在位最长的皇帝前十排名都有谁?](https://img.taocdn.com/s3/m/bd48362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1.png)
在位最长的皇帝前⼗排名都有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称皇帝以来,中国历史上共历408帝(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国55位,宋朝18位,⾦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南明、北元加上李⾃成、张献忠,洪秀全⽗⼦、袁世凯共408位,若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121位君主,商朝、夏朝60位帝王也算进去,中国皇帝应该有589位。
按照⽐较公认的正史明确记载的排⾏榜如下:第⼗名.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1521-1566),年号嘉靖。
这哥们的长寿(跟明朝皇帝平均寿命⽐)和那点不上朝的懒⽑病,都遗传给他孙⼦了。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16⽇-1567年1⽉23⽇),是明朝第⼗⼀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崇信道教,并痴迷于炼丹,致使后来发⽣“壬寅宫变”,从此不再理政。
嘉靖四⼗五年(1566年)驾崩,终年60岁,庙号“世宗”,年号“嘉靖”,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武洪仁⼤孝肃皇帝”。
正德⼗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嗣,所以由内阁⾸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武宗唯⼀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武宗⽗明孝宗⼀辈。
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嗣,四弟兴王朱祐杬虽已死,但有⼆⼦,兴王长⼦(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次⼦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由于长期服⽤丹药,嘉靖皇帝不光⾝体越来越差,⽽且脾⽓越来越坏,许多⼤⾂动辄被杀头或廷杖,⼈⼈⾃危,嘉靖皇帝为了修炼,⼜⼤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
嘉靖四⼗五年⼗⼆⽉,这位醮斋皇帝⾛完了他的⼈⽣道路,嘉靖四⼗五年(1566年)⼗⼆⽉⼗四⽇,朱厚熜卒于乾清宫,年60岁。
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武洪仁⼤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第九名.萧衍 南朝粱武帝萧衍,在位47年(502-549)。
中国历代皇帝年表(太全了!)
![中国历代皇帝年表(太全了!)](https://img.taocdn.com/s3/m/eba367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7d.png)
中国历代皇帝年表(太全了!)| 读史 |ID:dushi818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有品、有趣、有态度。
已开通认证号(ID:dushi918 和 dushi828),欢迎订阅。
写在前面:本文系微信公号读史小编根据中国官方历史资料整理而成。
对于中国的历史,目前是有争议的,按照西方的考古计史,只承认中国从商朝后期开始,之前是否有国家存在,是存疑的。
另外,夏、商、周诸王在位与否及年限有诸多争议,本文仅供参考。
一、上古时代(没有权威的在位时间记录)1、炎帝神农氏2、黄帝轩辕氏3、少昊金天氏4、颛顼高阳氏5、帝喾高辛氏6、帝挚高辛氏7、唐尧放勋8、虞舜重华二、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约400余年姒姓,历17王建都:安(今山西雯县1、宗神夏禹2、帝启 9年4、仲康 13年5、帝相 28年--(后羿篡位40年)6、少康 22年7、帝抒 17年8、帝槐 26年9、帝芒 18年10、帝泄 16年11、不降 59年12、帝扃 21年13、胤甲 21年14、帝孔甲 31年15、帝皋 11年16、帝发 19年17、履癸 53年三、商:约公元前17世纪-约前1046年约600余年子姓,历32王建都:殷(今河南安阳)1、子(商)汤 13年2、太乙 1年3、外丙 3年4、仲壬 4年5、太甲 23年6、沃丁 29年7、太庚 25年8、小甲 36年9、雍己 12年10、太戊 57年11、仲丁 11年13、河亶甲 9年14、祖乙 19年15、祖辛 16年16、沃甲 25年17、祖丁 32年18、南庚 25年19、阳甲 7年20、盘庚 28年21、小辛 21年22、小乙 21年23、武丁 59年24、祖庚 7年26、祖甲 33年27、廪辛 6年28、康丁 8年29、武乙 35年30、太丁 13年31、帝乙 26年32、商纣 52年四、周;分西周、东周,姬姓西周:约公元前l046年--前770年共约400年,历12王建都:镐京(西安)1、武王发 7年2、成王诵 37年3、康王钊 26年4、昭王瑖 51年5、穆王满 55年7、懿王囏 25年8、孝王辟方 15年9、夷王变 16年10、厉王胡 37年--共和时代 14年11、宣王靖 46年12、幽王宫湼 11年。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https://img.taocdn.com/s3/m/a8b3164010661ed9ac51f311.png)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开国皇帝与都城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禹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商朝前1600-1100 汤亳→殷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邑春秋前770-476 洛邑战国前475-221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咸阳西汉前202-公元8年刘邦长安新朝8-23 王莽长安东汉25-220 刘秀洛阳三国魏220-265 曹操洛阳蜀221-263 刘备成都吴229-280 孙权建业西晋265-316 司马炎洛阳东晋317-420 司马睿建康十六国304-439南北朝420-581隋朝581-618 杨坚大兴唐朝618-907 李渊长安五代十国907-960北宋960-1127 赵匡胤开封南宋1127-1279 赵构临安辽朝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1038-1227 李元昊兴庆金朝1115-1234 阿骨打中都元朝1271-1368 忽必烈大都明朝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清朝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历史大事记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封建社会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西晋灭吴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年)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713年——741年开元盛世755年——763年安史之乱780年实行两税法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变法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1644年清军入关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96年昭莫多战役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中国历代纪年表朝代/起迄年分(公元)/备注黄帝轩辕氏前2697~前2599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颛顼高阳氏前2514~前2437帝喾高辛氏前2436~前2367帝挚高辛氏前2366~前2358唐尧前2357~前2258虞舜前2257~前2208夏前2207~前1766商前1765~前1122周前1121~前249西周前1121~前771东周前770~前249秦前248~前207汉前206~220西汉前206~8新莽9~23更始帝23~25东汉25~220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晋265~420 西晋265~316东晋317~420五胡十六国前赵304~329(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成汉/前蜀304~347后赵319~350前凉324~376前燕337~370前秦351~394后秦384~417后燕384~409西秦385~431后凉386~403南凉397~414南燕398~410西凉400~420北凉401~439夏407~431北燕409~436南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周557~581北齐550~577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十国吴902~937前蜀907~925吴越907~978楚907~951南汉907~971闽909~945南平/荆南924~960后蜀934~965南唐937~975北汉951~979宋960~12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辽907~1125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金5~1234元1206~1367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自上古至清朝历代皇帝年代在位顺序--经典珍藏版
![自上古至清朝历代皇帝年代在位顺序--经典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2d18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4.png)
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虞舜重华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共432年*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今山西雯县(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年2、帝启9年3、太康29年4、仲康l3年5、帝相28年----(羿(羿(羿--寒浞)40年6、少康22年7、帝抒17年8、帝槐26年9、帝芒l8年lO lO、帝泄、帝泄l6年l1l1、不降、不降59年l2l2、帝扃、帝扃2l 年l3l3、胤甲、胤甲2l 年l4l4、帝孔甲、帝孔甲3l 年l5l5、帝皋、帝皋l1年l6l6、帝发、帝发l9年1717、履癸、履癸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共353年。
历十二帝。
建都:镐京。
l 、武王发7年2、成王诵37年3、康王钊26年4、昭王瑖5l 年5、穆王满55年6、共王紧扈l2年7、懿王囏25年8、孝王辟方15年9、夷王变16年l0l0、厉王胡、厉王胡37年-共和时代l4年-ll ll、宣王靖、宣王靖46年1212、幽王宫湼、幽王宫湼ll 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共545年,历二十六帝。
建都:洛阳。
l 、本王宜臼5l 年2、桓王林23年3、庄王铊15年4、厘王胡齐5年5、惠王阆25年6、襄王郑33年7、顷王壬臣6年8、匡王班6年9、定王瑜2l 年1O 1O、简王夷、简王夷14年1111、灵王泄心、灵王泄心27年l2l2、景王贵、景王贵25年1313、悼王猛、悼王猛1年l4l4、敬王匈、敬王匈44年1515、元王仁、元王仁7年l6l6、贞定王介、贞定王介28年1717、哀王去疾、哀王去疾1年1818、思王叔、思王叔1年1919、考王嵬、考王嵬15年2020、威烈王午、威烈王午44年2l 2l、安王骄、安王骄26年2222、烈王喜、烈王喜7年2323、显王扁、显王扁48年2424、慎靓王定、慎靓王定6年2525、赧王延、赧王延59年2626、东周君杰、东周君杰7年。
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 一
![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 一](https://img.taocdn.com/s3/m/5a48d5ab960590c69ec3767e.png)
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一夏:(前2070—前1600)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周:1.西周(前1046—前771)2.东周(前770—前256)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56)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起秦王政已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前221—前206)昭襄王(嬴则,又名稷ji4)(56)—前306孝文王(嬴柱)(1)—前250庄襄王(嬴子楚)(3)—前249秦始皇(嬴政)(37)—前246 二世皇帝(嬴胡亥)(3)—前209(前206—前202)楚汉争霸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9)高帝(刘邦)(12)—前206 惠帝(刘盈)(7)—前194 高后(吕雉)(8)—前187 文帝(刘恒)(16)—前179 后元(7)—前163景帝(刘启)(7)—前156 中元(6)—前149后元(3)—前143武帝(刘彻,原叫彘)建元(6)—前140 元光(6)—前134元朔(6)—前128元狩(6)—前122元鼎(6)—前116元封(6)—前110太初(4)—前104太始(4)—前96征和(4)—前92后元(2)—前88昭帝(刘弗陵)始元(7)—前86 元凤(6)—前80元平(1)—前74宣帝(刘询)本始(4)—前73 地节(4)—前69元康(5)—前65神爵(4)—前61五凤(4)—前57甘露(4)—前53黄龙(1)—前49元帝(刘奭shi4)初元(5)—前48 永光(6)—前43建昭(6)—前38竟宁(6)—前33成帝(刘骜ao2)建始(4)—前32 河平(4)—前28阳朔(4)—前24鸿嘉(4)—前20元延(4)—前12绥和(4)—前8哀帝(刘欣)建平(4)—前6元寿(2)—前2平帝(刘衎kan4)元始(5)—公元1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3)—6初始(1)—82.新:(9—23)王莽始建国(5)—9天凤(6)—14地皇(4)—28更始帝:(23—25)更始帝(刘玄)更始(3)—233.东汉:(25—220)光武帝(刘秀)建武(32)—25 建武中元(2)—56明帝(刘庄)永平(18)—58 章帝(刘炟da4)建初(9)—76 元和(4)—84章和(2)—87和帝(刘肇zhao4)永元(17)—89 元兴(1)—105殇帝(刘隆)延平(1)—106 安帝(刘祜hu4)永初(7)—107 元初(7)—114永宁(2)—120建光(2)—121延光(4)—122顺帝(刘保)永建(7)—126 阳嘉(4)—132永和(6)—136汗安(3)—142建康(1)—144冲帝(刘炳)永嘉(1)—145 质帝(刘缵zuan4)本初(1)—146 桓帝(刘志)建和(3)—147 和平(1)—150元嘉(3)—151永兴(2)—153永寿(4)—155延熹(10)—158永康(1)—167灵帝(刘宏)建宁(5)—168 熹平(7)—172光和(7)—178中平(6)—184献帝(刘协)初平(4)—190 兴平(2)—194建安(25)—196延康(1)—220三国:(220--280)1.三国魏:(220--265)文帝(曹丕)黄初(7)—220 明帝(曹叡rui4)太和(7)—227 青龙(5)—233景初(3)—237齐王(曹芳)正始(10)—240 嘉平(6)—249高贵乡公(曹髦)正元(3)—254 甘露(5)—256元帝(曹奂huan4)景元(5)—260 咸熙(2)—2642.三国蜀汉:(221--263)昭烈帝(刘备)章武(3)—221 后主(刘禅shan4)建兴(15)—223 (又名刘阿斗)延熙(20)—238景耀(6)—258炎兴(1)—2633.三国吴:(222--280)大帝(孙权)黄武(8)—222 黄龙(3)—229嘉禾(7)—232赤乌(14)—238太元(2)—251神凤(1)—252会稽王(孙亮)建兴(2)—252 五凤(3)—254太平(3)—256景帝(孙休)永安(7)—258 乌程侯(孙皓)元兴(2)—264 甘露(2)—265宝鼎(4)—266建衡(3)—269凤凰(3)—272天册(2)—275天玺(1)—276天纪(4)—277晋:(265--420)1.西晋:(265--317)武帝(司马炎)泰始(10)—265 咸宁(6)—275太康(10)—280太熙(1)—290惠帝(司马衷)永熙(1)—290 永平(1)—291元康(9)—291永康(2)—300永宁(2)—301太安(2)—302永安(1)—304建武(1)—304永安(1)—304永兴(3)—304光熙(1)—306怀帝(司马炽chi4)永嘉(7)—307 愍min3帝(司马邺) 建兴(5)—3132.东晋:(317--420)元帝(司马睿)建武(2)—317 大兴(4)—318永昌(2)—322明帝(司马绍)永昌—322 太宁(4)—323成帝(司马衍yan3)太宁—325 咸和(9)—326咸康(8)—335康帝(司马岳)建元(2)—343 穆帝(司马聃dan1)永和(12)—345 升平(5)—357哀帝(司马丕)隆和(2)—362 兴宁(3)—363海西公(司马奕yi4)太和(6)—366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371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3)—373 太元(21)—376安帝(司马德宗)隆安(5)—397 元兴(3)—402义熙(14)—405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419南北朝:(420--589)1.南北朝南朝:1).宋(420--479)武帝(刘裕)永初(3)—420 少帝(刘义符)景平(2)—423 文帝(刘义隆)元嘉(30)—424 孝武帝(刘骏)孝建(3)—454 大明(8)—457前废帝(刘子业)永光(1)—465 景和(1)—465明帝(刘彧yu4)泰始(7)—465后废帝(刘昱)元徽(5)—473 顺帝(刘凖,同准)昇明(3)—477 2).齐(479--502)高帝(萧道成)建元(4)—479 武帝(萧赜ze2)永明(11)—483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1)—494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1)—494 明帝(萧鸾)建武(5)—494 永泰(1)—498东昏侯(萧宝卷)永元(3)—499 和帝(萧宝融)中兴(2)—5013).梁(502--557)武帝(萧衍)天监(18)—502 普通(8)—520大通(3)—527大同(12)—535中大同(2)—546太清(3)—547简文帝(萧纲)大宝(2)—550 元帝(萧绎yi4)承圣(4)—552 敬帝(萧方智)绍泰(2)—555 太平(2)—5564).陈(557--589)武帝(陈霸先)永定(3)—557 文帝(陈蒨)天嘉(7)—560 天康(1)—566废帝(陈伯宗)光大(2)—567 宣帝(陈顼xu1)太建(14)—569 后主(陈叔宝)至德(4)—583 祯明(3)—5872.南北朝北朝:1).北魏(386--534)道武帝(拓跋珪)登国(11)—386天兴(7)—398天赐(6)—404明元帝(拓跋嗣)永兴(5)—409 神瑞(3)—414泰常(8)—416太武帝(拓跋焘tao)始光(5)—424 神jia(上鹿下加)(4)—428延和(3)—432太延(6)—435太平真君(12)—440正平(2)—451南安王(拓跋余)承平(1)—452 文成帝(拓跋濬jun4)兴安(3)—452 (濬同浚)兴光(2)—454太安(5)—455和平(6)—460献文帝(拓跋弘)天安(2)—466 皇兴(5)—467孝文帝(元宏)延兴(6)—471 承明(1)—476太和(23)—477宣武帝(元恪ke)景明(4)—500 正始(5)—504永平(5)—508延昌(4)—512孝明帝(元诩xu)熙平(3)—516 神龟(3)—518正光(6)—520孝昌(3)—525武泰(1)—528孝庄帝(元子攸you)建义(1)—528 永安(3)—528长广王(元晔ye)建明(2)—530 节闵帝(元恭)普泰(2)—531 安定王(元朗)中兴(2)—531 孝武帝(元脩xiu)太昌(1)—532 (脩同修)永兴(1)—532永熙(3)—5322).东魏(534--550)孝静地(元善见)天平(4)—534 元象(2)—538兴和(4)—539武定(8)—5433).北齐(550--557)文宣帝(高洋)天保(10)—550 废帝(高殷)乾明(1)—560 孝昭帝(高演)皇建(2)—560 武成帝(高湛zhan4)太宁(2)—561 清河(4)—562后主(高纬)天统(5)—565 武平(7)—570隆化(1)—576幼主(高恒)承光(1)—5774).西魏(535--556)文帝(元宝炬)大统(17)—535废帝(元钦)(3)—552 恭帝(元廓kuo4)(3)—5545).北周(557--581)孝闵帝(宇文觉)(1)—557 明帝(宇文毓yu4)(3)—557 武帝(宇文邕yong1)保定(5)—561 天和(7)—566建德(7)—572宣政(1)—578宣帝(宇文贇yun1)大成(1)—579 静帝(宇文阐)大象(3)—578 大定(1)—581隋朝:(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文帝(杨坚)开皇(20)—581 仁寿(4)—601炀yang2帝(杨广)大业(14)—605恭帝(杨侑you)义宁(2)—617唐朝:(618--907)高祖(李渊)武德(9)—618 太宗(李世民)贞观(23)—627 高宗(李志)永徽(6)—650 显庆(6)—656龙朔(3)—661麟德(2)—664乾封(3)—666总章(3)—668咸亨(5)—670上元(3)—674仪凤(4)—676调露(2)—679永隆(2)—680开耀(2)—681永淳(2)—682弘道(1)—683中宗(李显)嗣圣(1)—684睿宗(李旦)文明(1)—684 武后(武曌zhao4)光宅(1)—684 垂拱(4)—685永昌(1)—689载初(1)—690武后成帝改国号为周天授(3)—690 如意(1)—692长寿(3)—692 延载(1)—694证圣(1)—695天册万岁(2)—695万岁登封(1)—696万岁通天(2)—696神功(1)—697圣历(3)—698久视(1)—700大足(1)—701长安(1)—701中宗(李显,又名哲),恢复唐国号神龙(3)—705景龙(4)—707睿宗(李旦)景云(2)—710 太极(1)—712延和(1)—712玄宗(李隆基)先天(2)—712 开元(29)—713天宝(15)—742肃宗(李亨)至德(3)—756 乾元(3)—758上元(2)—760(1)—761代宗(李豫)宝应(2)—762 广德(2)—763永泰(2)—765大历(14) —766德宗(李适kuo)建宗(4)—780 兴元(1)—784贞元(21)—785顺宗(李诵)永贞(1)—805 宪宗(李纯)元和(15)—806穆宗(李恒)长庆(4)—821 敬宗(李湛zhan4)宝力(3)—825 文宗(李昂)宝历—826太和(9)—827开成(5)—836武宗(李炎)会昌(6)—841 宣宗(李忱chen2)大中(14) —847 懿宗(李漼cui)大中—859咸通(15) —860熹宗(李儇xuan)咸通—873乾符(6)—874广明(2)—880中和(5)—881光启(4)—885文德(1)—888昭宗(李晔)龙纪(1)—889 大顺(2)—890景福(5)—892乾宁(4)—894光化(4)—898天复(4)—901天佑(4)—904哀帝(李chu4,左木右兄)天佑—904五代:(907--960)1).后梁(907--923)太祖(朱晃huang)开平(5)--907 (又名温,全忠)乾化(5)--911末帝(朱瑱zhen)乾化--913贞明(7)--915龙德(3)--9212).后唐(923--936)庄宗(李存勖xu)同光(4)--923明宗(李亶dan)天成(5)--926长兴(4)--930闵帝(李从厚)应顺(1)--934末帝(李从珂)清泰(3)--9343).后晋(936--947)高祖(石敬瑭)天福(9)--936出帝(石重贵)天福--942开运(4)--9444).后汉(947--950)高祖(刘暠gao)天福--947(本名知远)乾佑(3)--948隐帝(刘承佑)乾佑--9485).后周(951--960)太祖(郭威)广顺(3)--951显得(7)--954世宗(柴荣)显得--954恭帝(柴宗训)显得--959宋(960--1279)1.北宋:(960--1127)太祖(赵匡胤yin)建隆(4)--960 乾德(6)--963开宝(9)--968太宗(赵炅jiong)太平兴国(9)--976 (初名匡义,赐名光义)雍熙(4)--984 端拱(2)--988淳化(5)--990至道(3)--995真宗(赵恒)咸平(6)--998 景德(4)--1004大中祥符(9)--1008天禧(5)--1017乾兴(1)--1022仁宗(赵祯)天圣(10)--1023 明道(2)--1032景佑(5)--1034宝元(3)--1038康定(2)--1040庆历(8)--1041皇佑(6)--1049至和(3)--1054嘉佑(8)--1056英宗(赵曙)治平(4)--1064 神宗(赵顼xu)熙宁(10)--1068 元丰(8)--1078哲宗(赵煦xu)元佑(9)--1086 绍圣(5)--1094元符(3)--1098徽宗(赵佶ji)建中靖国(1)--1101 崇宁(5)--1102大观(4)--1107政和(8)--1111重和(2)--1118宣和(7)--1119钦宗(赵桓huan)靖康(2)--11262.南宋:(1127--1279)高宗(赵构)建炎(4)--1127 绍兴(32)--1131孝宗(赵昚shen)兴隆(2)--1163 明道(9)--1165淳熙(16)--1174光宗(赵惇dun)绍熙(5)--1190 宁宗(赵扩)庆元(6)--1195 嘉泰(4)--1201开禧(3)--1205嘉定(17)--1208理宗(赵昀)宝庆(3)--1225 绍定(6)--1228端平(3)--1234嘉熙(4)--1237明道(12)--1241明道(6)--1253 明道(1)--1259明道(5)--1260度宗(赵禥qi)咸淳(10)--1265 恭宗(赵xian,顯的左边,同显)德佑(2)--1275端宗(赵昰shi)景炎(3)--1276 帝昺(赵昺bing)祥兴(2)--1278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74年)改国号为辽,938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一夏:(前2070—前1600)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周:1.西周(前1046—前771)2.东周(前770—前256)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56)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起秦王政已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前221—前206)昭襄王(嬴则,又名稷ji4)(56)—前306孝文王(嬴柱)(1)—前250庄襄王(嬴子楚)(3)—前249秦始皇(嬴政)(37)—前246 二世皇帝(嬴胡亥)(3)—前209(前206—前202)楚汉争霸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9)高帝(刘邦)(12)—前206 惠帝(刘盈)(7)—前194 高后(吕雉)(8)—前187 文帝(刘恒)(16)—前179 后元(7)—前163景帝(刘启)(7)—前156 中元(6)—前149后元(3)—前143武帝(刘彻,原叫彘)建元(6)—前140 元光(6)—前134元朔(6)—前128元狩(6)—前122元鼎(6)—前116元封(6)—前110太初(4)—前104太始(4)—前96征和(4)—前92后元(2)—前88昭帝(刘弗陵)始元(7)—前86 元凤(6)—前80元平(1)—前74宣帝(刘询)本始(4)—前73 地节(4)—前69元康(5)—前65神爵(4)—前61五凤(4)—前57甘露(4)—前53黄龙(1)—前49元帝(刘奭shi4)初元(5)—前48 永光(6)—前43建昭(6)—前38竟宁(6)—前33成帝(刘骜ao2)建始(4)—前32 河平(4)—前28阳朔(4)—前24鸿嘉(4)—前20元延(4)—前12绥和(4)—前8哀帝(刘欣)建平(4)—前6元寿(2)—前2平帝(刘衎kan4)元始(5)—公元1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3)—6初始(1)—82.新:(9—23)王莽始建国(5)—9天凤(6)—14地皇(4)—28更始帝:(23—25)更始帝(刘玄)更始(3)—233.东汉:(25—220)光武帝(刘秀)建武(32)—25 建武中元(2)—56明帝(刘庄)永平(18)—58 章帝(刘炟da4)建初(9)—76 元和(4)—84章和(2)—87和帝(刘肇zhao4)永元(17)—89 元兴(1)—105殇帝(刘隆)延平(1)—106 安帝(刘祜hu4)永初(7)—107 元初(7)—114永宁(2)—120建光(2)—121延光(4)—122顺帝(刘保)永建(7)—126 阳嘉(4)—132永和(6)—136汗安(3)—142建康(1)—144冲帝(刘炳)永嘉(1)—145 质帝(刘缵zuan4)本初(1)—146 桓帝(刘志)建和(3)—147 和平(1)—150元嘉(3)—151永兴(2)—153永寿(4)—155延熹(10)—158永康(1)—167灵帝(刘宏)建宁(5)—168 熹平(7)—172光和(7)—178中平(6)—184献帝(刘协)初平(4)—190 兴平(2)—194建安(25)—196延康(1)—220三国:(220--280)1.三国魏:(220--265)文帝(曹丕)黄初(7)—220 明帝(曹叡rui4)太和(7)—227 青龙(5)—233景初(3)—237齐王(曹芳)正始(10)—240 嘉平(6)—249高贵乡公(曹髦)正元(3)—254 甘露(5)—256元帝(曹奂huan4)景元(5)—260 咸熙(2)—2642.三国蜀汉:(221--263)昭烈帝(刘备)章武(3)—221 后主(刘禅shan4)建兴(15)—223 (又名刘阿斗)延熙(20)—238景耀(6)—258炎兴(1)—2633.三国吴:(222--280)大帝(孙权)黄武(8)—222 黄龙(3)—229嘉禾(7)—232赤乌(14)—238太元(2)—251神凤(1)—252会稽王(孙亮)建兴(2)—252 五凤(3)—254太平(3)—256景帝(孙休)永安(7)—258 乌程侯(孙皓)元兴(2)—264 甘露(2)—265宝鼎(4)—266建衡(3)—269凤凰(3)—272天册(2)—275天玺(1)—276天纪(4)—277晋:(265--420)1.西晋:(265--317)武帝(司马炎)泰始(10)—265 咸宁(6)—275太康(10)—280太熙(1)—290惠帝(司马衷)永熙(1)—290 永平(1)—291元康(9)—291永康(2)—300永宁(2)—301太安(2)—302永安(1)—304建武(1)—304永安(1)—304永兴(3)—304光熙(1)—306怀帝(司马炽chi4)永嘉(7)—307 愍min3帝(司马邺) 建兴(5)—3132.东晋:(317--420)元帝(司马睿)建武(2)—317 大兴(4)—318永昌(2)—322明帝(司马绍)永昌—322 太宁(4)—323成帝(司马衍yan3)太宁—325 咸和(9)—326咸康(8)—335康帝(司马岳)建元(2)—343 穆帝(司马聃dan1)永和(12)—345 升平(5)—357哀帝(司马丕)隆和(2)—362 兴宁(3)—363海西公(司马奕yi4)太和(6)—366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371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3)—373 太元(21)—376安帝(司马德宗)隆安(5)—397 元兴(3)—402义熙(14)—405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419南北朝:(420--589)1.南北朝南朝:1).宋(420--479)武帝(刘裕)永初(3)—420 少帝(刘义符)景平(2)—423 文帝(刘义隆)元嘉(30)—424 孝武帝(刘骏)孝建(3)—454 大明(8)—457前废帝(刘子业)永光(1)—465 景和(1)—465明帝(刘彧yu4)泰始(7)—465后废帝(刘昱)元徽(5)—473 顺帝(刘凖,同准)昇明(3)—477 2).齐(479--502)高帝(萧道成)建元(4)—479 武帝(萧赜ze2)永明(11)—483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1)—494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1)—494 明帝(萧鸾)建武(5)—494 永泰(1)—498东昏侯(萧宝卷)永元(3)—499 和帝(萧宝融)中兴(2)—5013).梁(502--557)武帝(萧衍)天监(18)—502 普通(8)—520大通(3)—527大同(12)—535中大同(2)—546太清(3)—547简文帝(萧纲)大宝(2)—550 元帝(萧绎yi4)承圣(4)—552 敬帝(萧方智)绍泰(2)—555 太平(2)—5564).陈(557--589)武帝(陈霸先)永定(3)—557 文帝(陈蒨)天嘉(7)—560 天康(1)—566废帝(陈伯宗)光大(2)—567 宣帝(陈顼xu1)太建(14)—569 后主(陈叔宝)至德(4)—583 祯明(3)—5872.南北朝北朝:1).北魏(386--534)道武帝(拓跋珪)登国(11)—386天兴(7)—398天赐(6)—404明元帝(拓跋嗣)永兴(5)—409 神瑞(3)—414泰常(8)—416太武帝(拓跋焘tao)始光(5)—424 神jia(上鹿下加)(4)—428延和(3)—432太延(6)—435太平真君(12)—440正平(2)—451南安王(拓跋余)承平(1)—452 文成帝(拓跋濬jun4)兴安(3)—452 (濬同浚)兴光(2)—454太安(5)—455和平(6)—460献文帝(拓跋弘)天安(2)—466 皇兴(5)—467孝文帝(元宏)延兴(6)—471 承明(1)—476太和(23)—477宣武帝(元恪ke)景明(4)—500 正始(5)—504永平(5)—508延昌(4)—512孝明帝(元诩xu)熙平(3)—516 神龟(3)—518正光(6)—520孝昌(3)—525武泰(1)—528孝庄帝(元子攸you)建义(1)—528 永安(3)—528长广王(元晔ye)建明(2)—530 节闵帝(元恭)普泰(2)—531 安定王(元朗)中兴(2)—531 孝武帝(元脩xiu)太昌(1)—532 (脩同修)永兴(1)—532永熙(3)—5322).东魏(534--550)孝静地(元善见)天平(4)—534 元象(2)—538兴和(4)—539武定(8)—5433).北齐(550--557)文宣帝(高洋)天保(10)—550 废帝(高殷)乾明(1)—560 孝昭帝(高演)皇建(2)—560 武成帝(高湛zhan4)太宁(2)—561 清河(4)—562后主(高纬)天统(5)—565 武平(7)—570隆化(1)—576幼主(高恒)承光(1)—5774).西魏(535--556)文帝(元宝炬)大统(17)—535废帝(元钦)(3)—552 恭帝(元廓kuo4)(3)—5545).北周(557--581)孝闵帝(宇文觉)(1)—557 明帝(宇文毓yu4)(3)—557 武帝(宇文邕yong1)保定(5)—561 天和(7)—566建德(7)—572宣政(1)—578宣帝(宇文贇yun1)大成(1)—579 静帝(宇文阐)大象(3)—578 大定(1)—581隋朝:(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文帝(杨坚)开皇(20)—581 仁寿(4)—601炀yang2帝(杨广)大业(14)—605恭帝(杨侑you)义宁(2)—617唐朝:(618--907)高祖(李渊)武德(9)—618 太宗(李世民)贞观(23)—627 高宗(李志)永徽(6)—650 显庆(6)—656龙朔(3)—661麟德(2)—664乾封(3)—666总章(3)—668咸亨(5)—670上元(3)—674仪凤(4)—676调露(2)—679永隆(2)—680开耀(2)—681永淳(2)—682弘道(1)—683中宗(李显)嗣圣(1)—684睿宗(李旦)文明(1)—684 武后(武曌zhao4)光宅(1)—684 垂拱(4)—685永昌(1)—689载初(1)—690武后成帝改国号为周天授(3)—690 如意(1)—692长寿(3)—692 延载(1)—694证圣(1)—695天册万岁(2)—695万岁登封(1)—696万岁通天(2)—696神功(1)—697圣历(3)—698久视(1)—700大足(1)—701长安(1)—701中宗(李显,又名哲),恢复唐国号神龙(3)—705景龙(4)—707睿宗(李旦)景云(2)—710 太极(1)—712延和(1)—712玄宗(李隆基)先天(2)—712 开元(29)—713天宝(15)—742肃宗(李亨)至德(3)—756 乾元(3)—758上元(2)—760(1)—761代宗(李豫)宝应(2)—762 广德(2)—763永泰(2)—765大历(14) —766德宗(李适kuo)建宗(4)—780 兴元(1)—784贞元(21)—785顺宗(李诵)永贞(1)—805 宪宗(李纯)元和(15)—806穆宗(李恒)长庆(4)—821 敬宗(李湛zhan4)宝力(3)—825 文宗(李昂)宝历—826太和(9)—827开成(5)—836武宗(李炎)会昌(6)—841 宣宗(李忱chen2)大中(14) —847 懿宗(李漼cui)大中—859咸通(15) —860熹宗(李儇xuan)咸通—873乾符(6)—874广明(2)—880中和(5)—881光启(4)—885文德(1)—888昭宗(李晔)龙纪(1)—889 大顺(2)—890景福(5)—892乾宁(4)—894光化(4)—898天复(4)—901天佑(4)—904哀帝(李chu4,左木右兄)天佑—904五代:(907--960)1).后梁(907--923)太祖(朱晃huang)开平(5)--907 (又名温,全忠)乾化(5)--911末帝(朱瑱zhen)乾化--913贞明(7)--915龙德(3)--9212).后唐(923--936)庄宗(李存勖xu)同光(4)--923明宗(李亶dan)天成(5)--926长兴(4)--930闵帝(李从厚)应顺(1)--934末帝(李从珂)清泰(3)--9343).后晋(936--947)高祖(石敬瑭)天福(9)--936出帝(石重贵)天福--942开运(4)--9444).后汉(947--950)高祖(刘暠gao)天福--947(本名知远)乾佑(3)--948隐帝(刘承佑)乾佑--9485).后周(951--960)太祖(郭威)广顺(3)--951显得(7)--954世宗(柴荣)显得--954恭帝(柴宗训)显得--959宋(960--1279)1.北宋:(960--1127)太祖(赵匡胤yin)建隆(4)--960 乾德(6)--963开宝(9)--968太宗(赵炅jiong)太平兴国(9)--976 (初名匡义,赐名光义)雍熙(4)--984 端拱(2)--988淳化(5)--990至道(3)--995真宗(赵恒)咸平(6)--998 景德(4)--1004大中祥符(9)--1008天禧(5)--1017乾兴(1)--1022仁宗(赵祯)天圣(10)--1023 明道(2)--1032景佑(5)--1034宝元(3)--1038康定(2)--1040庆历(8)--1041皇佑(6)--1049至和(3)--1054嘉佑(8)--1056英宗(赵曙)治平(4)--1064 神宗(赵顼xu)熙宁(10)--1068 元丰(8)--1078哲宗(赵煦xu)元佑(9)--1086 绍圣(5)--1094元符(3)--1098徽宗(赵佶ji)建中靖国(1)--1101 崇宁(5)--1102大观(4)--1107政和(8)--1111重和(2)--1118宣和(7)--1119钦宗(赵桓huan)靖康(2)--11262.南宋:(1127--1279)高宗(赵构)建炎(4)--1127 绍兴(32)--1131孝宗(赵昚shen)兴隆(2)--1163 明道(9)--1165淳熙(16)--1174光宗(赵惇dun)绍熙(5)--1190 宁宗(赵扩)庆元(6)--1195 嘉泰(4)--1201开禧(3)--1205嘉定(17)--1208理宗(赵昀)宝庆(3)--1225 绍定(6)--1228端平(3)--1234嘉熙(4)--1237明道(12)--1241明道(6)--1253 明道(1)--1259明道(5)--1260度宗(赵禥qi)咸淳(10)--1265 恭宗(赵xian,顯的左边,同显)德佑(2)--1275端宗(赵昰shi)景炎(3)--1276 帝昺(赵昺bing)祥兴(2)--1278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74年)改国号为辽,938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