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语文(1)语文

合集下载

2017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试卷语文(详细答案版)

2017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试卷语文(详细答案版)

2017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民间工艺是艺术的,也是生活的。

我们在谈到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就不能不谈到这两个方面:由于它是艺术的,必然表现出审美特征;由于它是生活的,必然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民间工艺创作大多数是民众业余的活动,创作者没有经过专门学校的训练,技艺多以家族或个体方式沿袭传承。

民间艺人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常呈现出某种稚拙的艺术风貌,但这些风貌稚拙的作品,却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着广大民众的心声,因而有着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民间工艺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利用自然是人的能力。

民间工艺的制作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其取材来源于当地提供的自然资源。

如制作瓷器需要在产高岭土的地域,山东淄博的宝石瓷源于当地色泽米黄偏灰的原料。

贵州的蜡染和扎染用的也是当地的植物颜料,竹器和藤器只能产生于南方。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民间工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没有生态环境提供的资源,就没有民间工艺的创造。

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

民间工艺创作的本身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原始社会的民间艺术伴随着大量的民间神话和传说,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最初的生态理念。

这种认识和理念并没有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发展进步、人类现在对自然的回归和认同而消失。

作为农耕大国和农耕古国,我国产生了24节气歌。

春天有“鞭春牛”的习俗,以纸扎糊春牛进行表演,表示春耕的时节已到,期望农业丰收。

冬日张贴的“九九消寒图”上面有24节气歌,表现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民间工艺往往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动物,在民间神像中也往往出现各种动物神和植物神的形象,这同样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关注。

民间工艺的造型多是“人化的自然”。

广西苗族、瑶族的挑花和湘西土家族的织锦上出现的抽象的几何纹样,苗族的鹅翅花、勾虫花,景颇族的牛角花、蚯蚓花,都表现了主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它维护着审美主体的心得灵性,寄寓着审美主体的心得意象,审美主体的心得灵性与美妙的自然合为了一体。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第四代核电快堆核主管道及裤行三通在河北研制成功,对于推进核燃料封闭式
循环、促进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 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友好团结、勤劳善良的乌鲁木齐市民人人参与,同心协
力,终于使乌鲁木齐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题号







得分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0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空军运-9 机群近日从西部某机场出发,一日千里,抵达南海某岛礁进行空投 演练后返回,这标志着运-9 飞机已全面形成战斗力。 ②中医养生理论讲“五色入五脏”,红色事物入心、入血,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 冬季,能让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心脑得到休养生息。 ③10 月 11 日,安徽 66 岁的环卫工人李兰英在雨中等待失主前来认领其丢失的 7 万元,这一消息被媒体炒得沸反盈天,感到了无数网友。 ④文艺教育上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一些数学家常常萧规曹随,满足于现状, 不思进取,难以真正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⑤特朗普访华期间,他 6 岁的外孙女唱中文歌,背古诗,表现可圈可点,在中国社 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中文小网红”。 ⑥虽然意大利队全场控球率高达 75%,但是瑞典队的大门始终固若金汤,最终,意 大利输给了对手,时隔 60 年后再度无缘世界杯。
第 1 页,共 22 页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4.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向后主建议要广泛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那么在政事治 理上就“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摹表现沧桑巨变、 抒写英雄不再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语文 word版

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语文 word版

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语文word版试卷说明: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的特质许嘉璐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

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上达成一致。

在中华民族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罗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

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单可以和谐共处,并且彼此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竭增长和交通的便捷而不竭扩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己,并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前,并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

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比拟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当然。

应该说,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坚守文化多元、包涵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示在本身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单是多元的,并且是多种源头的。

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竭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

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乌鲁木齐地区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问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概括了人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两类气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倾向。

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

文学艺术也需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

例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

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

更深一层说,在陶渊明的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

总而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

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

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明的、热的、强的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

阴阳的彼此作用,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发育和发展。

刚柔,指的是事物的两种性质或者状态,刚柔同阴阳往往有对称的关系,在有的论者那里,刚柔可以和阴阳等同。

《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都包含阴和阳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易·系辞上》一再讲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2025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新疆2022届高三第一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疆2022届高三第一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问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答卷)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答卷)的密封区内。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盛唐气象”呢?在严羽看来,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诗就像米芾的字一样,虽然笔力劲健,但还处在学习阶段,终究不能自立门户、自成气象;而盛唐之诗,不仅“雄深雅健”“笔力雄壮”,而且“气象雄厚”,这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林庚认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舒芜、林庚认为,盛唐气象”是通过诗歌反映出的盛唐时代的“高涨着的生产力”以及“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此观点一出,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赞同,盛唐气象”也由此成为描述盛唐诗歌面貌最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

不仅一直为研究者使用,其内涵也被不断地补充和丰富。

韩文奇在舒芜、林庚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盛唐之音’是整个时代的宏伟气魄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而鲜明的体现。

其基本音调是讴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魄,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高昂明朗的思想感情、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

”到了90年代以后,学术界始有人对舒芜、林庚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傅绍良认为,林庚以“青春浪漫”作为“盛唐气象”的基本内涵,认为李白是这种气象的典型代表,这是对“盛唐气象”的误读。

林庚将盛世文化等同于盛世文学,由此误解了李白的个性和情感特质。

盛唐文化对文学的作用是通过诗人这一中间环节实现的,而李白的浪漫并不是飘逸豪放,而是沉雄悲壮,与杜甫的情感和人格在实质上基本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因而“盛唐气象”的基本特质也不是青春浪漫,而是雄浑悲壮。

傅绍良认为,透过盛唐诗歌,人们看到的不再是那种表层的繁荣或上升,而是那个时代中更为深层的不安与忧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誊(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就文化特质而论,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

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人本精神从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就可见一斑。

《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在古人看来,文字的发明这一伟大创造足以使鬼神哭泣。

因此,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神圣性。

古代先人们用它来祝福,诅咒,甚至相信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所以名字要避讳,要讲吉利。

这种对文字的敬重是人们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和喜悦,表现出人能够战胜外部未知世界的信心。

正因如此,我们的古人没有让神居文字创制之功,而是由仓颉这样一位史官来完成文字的创制。

汉字在它后来的发展、丰富中都是按照人的观察、需要而形成的。

汉字造字近取诸身,远比诸物。

从人自身身体取材,从人接触到、体验到的自然形体、动物、植物取材,从人使用的工具包括生活器具和武器取材,这就是汉字形旁的主要来源。

因此,我们才说汉字具有反映先人生活和社会构造的独特人文价值。

譬如“人”字,甲骨文写作“”,像一个侧立的人形。

它笔画简单,却反映出古人对人的存在的观察是准确和细致的,同时也充分显示出古人自我认识的能力,而我们则通过“人”字看到远古先民意识中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

《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哈姆莱特也这样讴歌人类“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欧洲人通过文艺复兴奠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而我们汉民族却在它的文明伊始——文字诞生之初就确立了人在万物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仁”字,从人从二,是针对群际关系而言的,反映了古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乌鲁木齐地区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试题中凡主观题回答,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一、(36分)(一)(9分)1.B(A项,文中是“多在春秋二季举行”,不是“都在”;C项,“齐桓、晋文霸迹居多”不是原因;D 项,文中“《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是推断,此处变成事实,“讲说”的不仅有“劝惩的意思”,还有“征实”的内容。

)2.D(“详述历史事实”有误。

获麟的故事不是历史事实,“赵盾弑其君”等并没有详述。

)3.A(无中生有,不是作者的观点。

)(1~3题每题3分)(二)(12分)4.A(B项,只有“望”,没有“闻问切”;C项,是“一些疾病的诊疗”有“突破性成果”;D项“一旦”“便可”与原文逻辑不符。

)(3分)5.B(应是“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望闻问切’”。

)(3分)6.(1)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保障民众平等无障碍地共享人工智能的红利,在提供智能便捷的同时,赋予人文关怀。

(2)医疗从业者方面:应紧跟时代潮流,克服知识短板,处理好人工智能和相关机构的衔接等问题。

(3)政策风控方面:研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法律基础;借助政策法规推动诊疗服务发展;审慎评估,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身份危机”。

(6分)(三)(15分)7.B(“生活极其贫困”有误。

)(3分)8.①以“我”为视角: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通过写“我”的见闻,写了“我”在玉渊潭遇见的几位不同身份的人。

②以对话形式展开:围绕“卖蚯蚓的人”,通过对话表现出“乌先生”等不同的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③平铺直叙,如话家常:小说叙写舒缓简单,真实可感,富于生活气息。

(6分)9.内容上:①表明“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意义。

②婉转批评“乌先生”的观念,暗含对那种高高在上人生态度及蔑视下层人民的等级观念的批评。

结构上:收束全文,引发人们对生活现象的思考。

(6分)二、(34分)(一)(19分)10.A(根据文意,应如此停顿。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2020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卷卡(答卷)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答卷)的密封区内。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可以说,中华美学是以意象论为为核心的美学。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

“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意象”这一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

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

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

中国的书法、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象”象征着吉祥欢乐,“豫”也是。《尔雅·释诂》:“豫,乐也。”《易经》中六十四卦之一的“豫卦”,是吉利之卦。《易·豫》:“象曰:‘雷出地奋,豫。’”春天,雷声震动,万物复苏,自然界一切顺祥和乐。上海有著名的“豫园”,园主人潘允端。他年轻时将住宅西面的菜田一角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建造园林。后入仕途,曾任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还乡后,全力以赴修建园林,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故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之意。
甲骨文的“为”字是手牵象的会意字,用象干活。这就是“为”。商朝时候,人们用象帮助劳作,后来“为”成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万能动词,这也说明了象与我国文化的渊源。
(摘编自陈运舟《大象在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这种动物曾经遍布世界各地,如今仍然大量繁衍生息在非洲、东南亚国家和我国黄河流域。
A.文章从象的地域分布、汉字起源、象征意蕴等几方面,多角度地论述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
B.文章引用《说文》“豫,象之大者”的记载,突出了古时候黄河流域象体型庞大、数量繁多的特点。
C.文章论述逻辑清晰内容充实,多处引用关于象的文献Biblioteka 料,既丰富文章内涵又增强论述说服力。
D.应用广泛的万能动词“为”原意是用象帮助劳作,这一实证论据进一步丰富了“象”的文化内涵。
后来,随着林木的大量砍伐及气候变冷,大象逐渐南迁,至战国时,我国北方已经见不到象的踪影了。这一点,在《韩非子·解老》中有反映:“人希(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因为人们见不到活象了,只能根据死象的骨骼揣摩其形象。这就是“想象”一词的来源。
秦汉时,我国广西地区有大量的象。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置“象郡”,在今广西崇左县境,贾谊《过秦论》提到此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象郡也是以象而得名。

2021年新疆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2021年新疆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2021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问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答卷)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答卷)的密封区内。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娇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责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奔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

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的。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正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办法。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汉语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试题(扫描版)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汉语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试题(扫描版)
B
A
D
A
C
D
B
D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C
A
B
D
C
B
D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A
D
D
B
B
A
C
B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C
A
A
C
B
D
B
C
B
D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C
A
C
B
C
B
D
B
C
A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看不清楚所要表达的内容,或严重偏离题意。
前后不连贯,条理不清。
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l.属于A项情况的,获基准分;
2.另一项尚可的,酌情加分;
3.兼有其他两项情况的,酌情减分。
六类卷
0~3
2
文理不通,无法有效表达。
文不对题,无法看出要表达的内容。
杂乱无章。
以2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l.属于A项情况的,获基准分;
内容充实,表达全面。
条理清楚,前后紧密连贯,句意连接转换自然、流畅。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乌鲁木齐地区2021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问卷)(卷面分值: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然最初“姓”“氏”之称是不同的,既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个词。

姓立生于前,氏出现在后。

“氏”本义为根柢,人们的姓氏标志着祖宗的来源,也是一种根柢,所以“氏”顺理成章地引申为姓氏的专用字。

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繁衍后代、保证氏族延续的主体,地位崇高。

那时,生女则留在族里继续生儿育女,延续族群;生男则要分出去倒插门“嫁”到别的部落另立门户,就产生了“氏”。

所以,“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

至伏羲氏族社会时期,一祖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部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地。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原姓之外,为了相互区别并表示自己的特性,便要取一个称号,这称号就是“氏”。

所以,上古有姓又有氏,姓为氏之本,氏是姓的分支,可以自立,能够改变。

到了夏、商、周时期,氏族制度渐被阶级制度代替,于是便有了“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的做法,就是说一个氏从大宗分出来,另立门户要经天子认可。

至周代,由于大规模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封国之名为氏;而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的后人也以受封之国的名称为氏。

三代时只有贵族才能有氏,贫贱者则有名无氏,于是“氏”就成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独有标志。

2021年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1年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1年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到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

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之后,经历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

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

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

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

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

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废科举、建新学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

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

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

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我的建议是我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

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我们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休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300多年且目前又有恢复的样子;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000 多年,且巡视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试题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试题

乌鲁木齐地区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语文试卷(问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2页,由两部分组成,其中问卷8页,答卷4页。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卷的密封区内。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的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即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称为想象。

想象这种心理能力,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退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正由于人有这种想象的能力,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才成为可能。

想象与记忆有密切的联系。

没有记忆就没有想象,想象凭借着记忆所供给的材料进行活动。

它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所以,它虽然具有很大的创造的性质,但实质上仍是对现实反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不能想象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客观根据的事物。

不管是人首蛇身或神话世界,都只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在头脑中的特殊的组合。

想象具有形象的特点,井经常与人们实践活动中的一定的需要、愿望和情感相联系。

想象是一个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

但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活动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有区别的。

审美中的想象,包括观赏风景的各种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区别于工程设计等科学研究中的想象的特征之一,是不带直接的功利目的,并伴随着爱或憎等等情感,与情感互相作用着。

例如杜甫的《对雪》中的名句,“瓢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缸”,瓢里没有酒且不说,分明没有火而又觉得炉中似乎有火,这种幻觉的产生,是诗人发挥想象的结果。

而这种想象活动的引起,既与他的记忆相联系,也是此时此地的诗人感到孤独和贫困的情绪状态所促成的。

(语文答案)乌鲁木齐 2022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语文答案)乌鲁木齐  2022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2022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试题中凡主观题回答,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一、(36分)(一)(9分)1.B(“直到傅绍良提出不同看法”有误,从文中看不出傅绍良是第一个“提出不同看法”的人。

)(3分)2.B(“文章引用陈鹏等人的说法”是为了论证学术界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

)(3分)3.D(作者没有这么认为。

)(3分)(二)(12分)4.C(“比例均下降”错,网络诈骗、账号或者密码被盗的比例是提高的。

)(3分)5.A(B项,“将……”混淆时态,文中是“明确了”;C项,曲解文意,“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有误,文中是“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情况”;D项,“要及时销毁快递包装上的个人信息”无中生有。

)(3分)6.海南省网信办:开展专项治理。

持续监测和现场检查各行业小程序应用,不定期通报违法违规小程序和相关运营单位。

(2分)辽宁省调兵山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惩网络突出犯罪。

全面梳理案件,重视侦查取证;多地联合行动,扩线侦查,抓捕嫌犯。

(4分)(三)(15分)7.A(“怯懦犹豫”有误,应是“传统守旧”。

)(3分)8.①第一次:谭婶婶既因为一路奔走疲惫,需要休息;也因为面对荷妹等人用竹管引来的“自来水”这一新鲜事物感到迷惘,内心矛盾而复杂。

②第二次:也有疲累,但谭婶婶主要是为新生儿平安降生感到喜悦与欣慰,体现出她接受了先进的接生技术。

③两次描写相照应,突出了她思想情感前后的转变。

(6分)9.①电灯照亮房间,比原先煤油灯明亮很多,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②电灯蕴藏着看不见的时代进步的力量,它促使谭婶婶思想转变、进步。

③电灯照亮整个产房,启示人们应与时俱进、变革思想,通过努力与奋斗,创造充满光明和希望的美好未来。

(6分)二、(34分)(一)(19分)10.D(根据文意,应如此停顿。

)(3分)11.A(不是“经推荐录用”,而是“经考试录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验语文试题(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的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即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称为想象。

想象这种心理能力,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退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正由于人有这种想象的能力,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才成为可能。

想象与记忆有密切的联系。

没有记忆就没有想象,想象凭借着记忆所供给的材料进行活动。

它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所以,它虽然具有很大的创造的性质,但实质上仍是对现实反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不能想象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客观根据的事物。

不管是人首蛇身或神话世界,都只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在头脑中的特殊的组合。

想象具有形象的特点,井经常与人们实践活动中的一定的需要、愿望和情感相联系。

想象是一个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

但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活动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有区别的。

审美中的想象,包括观赏风景的各种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区别于工程设计等科学研究中的想象的特征之一,是不带直接的功利目的,并伴随着爱或憎等等情感,与情感互相作用着。

例如杜甫的《对雪》中的名句,“瓢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缸”,瓢里没有酒且不说,分明没有火而又觉得炉中似乎有火,这种幻觉的产生,是诗人发挥想象的结果。

而这种想象活动的引起,既与他的记忆相联系,也是此时此地的诗人感到孤独和贫困的情绪状态所促成的。

制造火炉的设计当然也需要想象,但它恰恰不满足于构成幻象,而是紧紧和怎样才能发热的功利目的结合着。

按照想象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前人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类。

再造性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

创造性想象则不只是再现现成事物,而是能创造出新的形象。

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一切审美活动总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增添,才能产生新鲜的愉快的感受,所以它经常总是既熟悉叉不熟悉的,是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的结合和统一。

人们的想象活动与他的生活教养、经验密切相关。

各种形式的想象是建立在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上的,是社会生活的复杂联系的能动的反映。

想象是能动的,却不是纯主观性的;是自由的,却不是任意性的。

想象,不论自觉或不自觉,总是受客观对象本身要求的规定和制约。

它曲然地指向一定的方向,这样才能达到对对象的审美素质的真正把握。

(摘自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1.下列不属于想象这种心理能力“特殊”之处的一项是A.能即时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客观事物。

B.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C.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进而创造新的形象。

D.在头脑中将过去经验中已有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想象是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的心理能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人才可能去从事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

B.现实中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了记忆,人常出于某种愿望或情感的需要,将这些记忆中的材料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

C.从事艺术创作和进行艺术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这种想象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而是伴随着爱或憎等情感的活动,与情感相互作用。

D.对杜甫创作《对雪》中诗句的心理分析,既阐释了艺术想象的特点,又论说了科学想象与艺术想象的区别,深入浅出,形象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在已有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某种事物的表象,这就是再造性想象,这种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都相对较弱。

B.创造性想象不是再现头脑中已有的现成事物的表象,而是能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创作中就经常要用到这种想象。

C.想象实际上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复杂联系的能动反映,与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它是建立在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之上的。

D.想象虽然是能动和自由的,但却不是纯主观和任意的,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客观对象本身要求的规定和制约而指向一定的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育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

劝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

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

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樟往返,甚惬素心。

所住水木閟,一草一花,俱能留客。

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

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

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

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

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干旱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递归,无复荣辱之念。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遣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固成通末卒。

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

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日:“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

”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衣不盖彤,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

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日:“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君馈粟三十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

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住,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

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拙无营.务营:谋求。

B.家贫,蓄.古琴蓄:保存。

c.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谋:谋略。

D.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缀:汇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成通末卒B.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c.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成通末卒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干自幼有清俊之才,为人散淡粗疏,大中年间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

但颇有诗名的徐凝很欣赏他,还教方干作格律诗。

B.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邀请方干相见,赞许他的品行节操,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遗憾的是后来王廉因病去世,事情终未办成。

C.方干为一介布衣,生不得志,曾隐居镜湖,流连山水,抚琴吟诗,饮酒自乐,死后其门人根据他一生的事功私谥他为玄英先生。

D.黔娄先生一生追求仁与义,生活清苦却推辞尊位与奖赏,死后也未享哀荣,而方干的生平遭际、高尚节义与黔娄先生是一样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竞不入手,遂归,无复暮辱之念。

(2)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单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注】苏轼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褐,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8.请对首联中的“惊”字作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3)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用“____,____”两句概括了自己的最高理想,表达了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乙选考题注意:下面三、四两道大题,只能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前,请考生先在答卷或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填写所选题的题号,然后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题。

(25分)严守一的好朋友叫费墨。

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严守一好朋友很多,天天聚在一起聊天,场面热闹得像沸腾的火锅;过了四十岁,男人中,就剩下这一个,像凌晨两点的酒店大堂,偶尔有一个人坐在那里,低头喝咖啡。

费墨1954年生,属马,比严守一大三岁。

费墨是个胖子,是个矮胖子,是个大学教授,北京人,脸上架一深度眼镜。

无论春夏秋冬,都爱穿对襟儿褂子,冬天脖子里爱搭一条围巾,说话文白相间。

严守一初见到他,马上想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派知识分子。

费墨与严守一的老婆于文娟的小表舅是大学同学。

六年前,小表舅的儿子过百天,严守一和费墨碰到一起。

那顿饭吃的是火锅。

初次见面,严守一以为费墨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因为牛顿饭过去,费墨只顾仰身涮肉,俯身蘸料,吃出一脸胖汗,没说一句话。

大家没在意费墨,依旧海阔天空,先聊起一些政治芫话,接着聊到眼前的火锅。

费墨遮时摘下眼镜擦汗,慢条斯理地发了言。

发言并不看焱人,看着房顶。

说火锅并不从火锅开始,而是引经据典,从胡人谈起,到成吉思汗,又扯到秦朝,扯到“锅盔”,一个火锅,竞和秦灭六国有关系。

六国灭完,众人以为就完了,费墨又从秦朝兜回清朝。

说清朝又撇下清朝,开始讲原始社会的陶器,由陶器到铁的发现,由铁器到青铜器的产生。

青铜器离火锅已经很近了,他又撇下青铜器,开始讲游牧民族扣农耕民族的区别,满族是如何将二者柠巴到一起的……于文娟的小表舅招呼大家:“边吃边听。

”没想到这话惹着了费墨,费圣又低头吃内,不再说话,任满族不上不下,悬在半空中;任火锅不明不白,好像这顿饭除了费圣,其他人都是瞎吃。

以后又碰到过几次,或开会,或吃饭,一草一木,一碗一碟,费墨都能引申出另外的意思。

言语之间,叉总有人惹得费墨不痛快。

严守一看他是个杂家,适合做电视节目,便邀他到自己主持的《有一说一》栏目当策划。

《有一说一》是个社会、生活栏目,话题繁杂,不愁费墨没有用武之地。

没想到邀了两次,费墨辞了两次:“我不会说话。

”这时严守一已与费墨熟了,严守一:“你要不会说话,全国人民都得憋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