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
《湘行散记》阅读规划与知识总结
湘行散记一、阅读规划《湘行散记》共十二篇作品。
在阅读中你可以按照自身情况制定阅读计划。
我推荐前三周全书通读一遍,第3周回顾阅读成果展示。
规划如下:前三周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与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明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写作背景:《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雪夜火光中的夜渔,那似乎恒古不变的‘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辰河上今夕对比。
被精心编织在这部作品中,共同构成了一首深沉绮丽的乐曲!三、内容梗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以还乡者的叙事视角,在过去与现在、都市与乡村的对照与反差中,倾情讴歌湘西的原始自然的生活,赞美底层人民对自己命运的担当;同时,又带着深深的悲悯情怀,为底层人民在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中承担生活的悲苦而无法言说充满了忧思。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题(附有标准答案)(包括材料整理、填空题、选择题、理解评价题和完整阅读题)第一部分:阅读透析【走进作者】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省凤凰县人。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到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1935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湘行散记》作为一部记录沈从文离家十年第一次返乡见闻的作品,他从桃源出发,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帽,到凤凰,写一路上水上船上岸上的见闻感受,可以说是用第一手的材料直接为他的人性观、文学观作了证明。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秉承“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文学创作观念,在湘西自然与文化背景下,展开了对湘西人生的尽情书写,张扬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自在自得的人性。
【内容概要】《湘行散记》中作者将湘西的人事置于特定的自然地域景观、文化风俗中,其人物大都是生活在沅水流域的湘西人。
如:《桃源与沅州》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鸭桌围的夜》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维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经济的衰败,世代的苦难,“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对乡民的隐忍度日、麻木痛苦,作者哀其不幸,希望能“有一群精悍结实的青年”,来改变这一切;《老伴》中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青年,被鸦片腐蚀的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考点精析
8.作者在《箱子岩》一篇中,提到的两个三湘大地上出现的风云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屈原 贺龙
9.《老伴》一篇中,作者从当年的老伴__________的变化而感慨命运的无常和时间的残酷。
答案:傩右
10.《湘行散记》中的《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篇中,作者与“__________”在塔伏重逢,他现在是乌宿地方的__________,正押解捐款回城。谁能想到,一个“我要做个伟人”的豪杰,人到中年却活得浑浑噩噩了!
《湘行散记》考点精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湘行散记》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作者在《桃源与沅州》中提到桃源小划子在沅河中可称首屈一指,在这条河里在这种小船上作乘客,最先见于记载的一人,应当是楚逐臣屈原。
B.作者夜泊鸭窠围,回忆起与当地居民一起欢度大端阳节、观赏赛龙舟的热烈场面。
C.《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拦头水手脾气大得很,对小水手少不了呵责怒骂,却又在第一时间救小水手上船,在严酷而寒冷的冬天脱下棉衣单裤为小水手替换。
答案:桃花源记
6.《湘行散记》的《__________》一篇中,透过拉纤老人为争执一分钱得失而表现出来的固执与“狡猾”,突显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老人为生存而努力执着的生命力。
答案:—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7.《湘行散记》中,作者记述了两次到__________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次是十五年前的大端午节,对热闹的节日氛围表达了热情的赞美;第二次是十五年后的过年前夕,面对破败、萧条的景象而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D.《滕回生堂的今昔》是从“滕回生堂”的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行文的。
答案:B
二、填空题
1.《湘行散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提分冲刺考点梳理演练(全国)专题14 湘行散记(教师版)
专题14湘行散记(含作家作品、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作家作品】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湘行散记》用如流水一般清澈的笔法,描绘了湘西唯美的自然风光和湘西人纯粹热烈的性情,是作者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沈从文作为有着汉、苗、土家族血统的现代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突出表现了湘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抒写了湘西下层人民用血泪打发日子的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尊严付出的努力。
作者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流露出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文章主题】对故乡的人事风景留恋赞叹作者深情描绘了一幅充满湘西韵味的风情画卷,作品中充满了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深深依恋和喜爱。
赞美了小人物为生存、为尊严付出的努力如在《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刻画的水手们,他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勇于在激流险滩中和命运抗争,在艰难困苦中努力生存。
同时作者也流露出对他们命运的同情与担忧。
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作者在回望故乡时,看到了故乡的愚昧、野蛮、萧条与落后,从而满怀忧虑和悲悯。
如在《滕回生堂的今昔》中,写药铺滕回生堂由当年的盛极一时变为如今的生意惨淡,表露出沈从文对湘西命运的担忧。
【艺术特色】语言清丽,风格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湘行散记》的语言精致洗练、自然质朴,往往寥寥数语,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勾画,便能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勾勒山水,抑或是作者坦露心迹,都简洁明快,没有刻意雕饰却又意蕴深厚。
选材上,刻画典型性的小人物群像作者在描绘湘西独特的山水风景之余,把重心和空间留给了水手、吊脚楼妇人、士兵等湘西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
初中语文 七上名著阅读复习资料(背诵版+默写版)--
一、《朝花夕拾》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
原题是《旧事重提》。
3、作品:《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封建社会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孝道的批判。
(1)二、《西游记》3、人物形象:三、其它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
自21岁时走出家乡湘西,这个地方就成为他魂牵梦绕之地,并通过《边城》《长河》等一系列小说,在文学中完成对“湘西”的重构。
是孙犁创作的小、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最负盛名。
笔集。
深刻揭露了农奴制度对人性的践踏,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黑齿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
一、《朝花夕拾》1、作者:鲁迅,原名,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内容: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共收入篇散文。
原题是。
3、作品:《》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七年级名著《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镜花缘》练习1.《镜花缘》共有回。
作者代的。
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两大特色分别是和。
2.《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灿,带有色彩、风格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作者以其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
3.小说的主旨用第四十九回“泣红亭主人曰”中的原话说是。
用我们自己的话理解,《镜花缘》颂扬了;批判了。
4.前50回写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的故事:第一至六回写,女皇武则天在严冬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诏令。
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罚,贬到人世间为百位才女。
百花仙子托生为。
第七至四十回写唐敖仕途不利,产生隐遁之志,抛妻别子跟随妻兄林之洋游历海外,观览诸国历经奇险。
后50回写武则天,花神托生的100名才女都被录选,赋诗论学,弹琴游戏,大展其博学卓能。
5.作者用第11回整回写了君子国的问题。
君子国的国人无论什么人,都是一派文气。
唐敖等一路行来,尽见“”的光景,“士庶人等,无论贫贵富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作者截取了一路上看到的三个场景片段来作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例证。
一个是;一个是;第三个是。
6. 唐敖与多九公在国以貌取人,未把黑女、放在眼中,傲慢谈学,结果受了学问更加渊博的两个黑女的羞辱,落荒而逃;后来到了国,遇到了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结果发现这个国家尽是不学无术之辈;又到了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
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实际上、,此地充满了酸腐之气。
7. 唐敖等在国发现人的脚下皆有云雾护足,有人高视阔步;有人虚肩顾盼;有人低眉敛脚。
神色各异,全因而定。
看到大人国有的官员脚下多用彩绫遮盖,是因为,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
8. 作者用夸手法写了国,此处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辩,这才另起炉灶”。
七年级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七年级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猎⼈笔记》《⽩洋淀纪事》《湘⾏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作品简评]吴承恩(明代⼩说家)的经典⼩说《西游记》是以唐代⽞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唐西域记》、《⼤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成的。
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难,折射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说想象⼤胆,构思新奇,在⼈物塑造上采⽤⼈、神、兽三位⼀体的塑造⽅法,创造出唐僧、孙悟空、猪⼋戒、沙僧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全书极富艺术特⾊。
结构上组织严密,繁⽽不乱;语⾔上活泼⽣动且夹杂⽅⾔俗语,富于⽣活⽓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彩,⼤⼤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将善意的嘲笑、⾟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相结合,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说的新门类,这⼀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说浪漫主义的⾼峰,在世界⽂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百科全书》认为它是“⼀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说”,《法国⼤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九世纪开始,它便被翻译成⽇、英、法、德、俄等⼗来种⽂字流⾏于世。
[⼆、名著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从第⼀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求仙得道、⼤闹“三界”;第⼆,从第⼋回⾄第⼗⼆回,描写如来说法、观⾳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三回到第九⼗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路遇⼋⼗⼀难,但在佛⼒的⽀持下,由⼋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取经回到东⼟,都得道成为真佛。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知识讲解
名著复习——《湘行散记》一、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主要内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
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
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
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
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提分冲刺考点梳理演练(全国)专题14 湘行散记(考点版)
章节概况
第一至四篇:返乡途中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事
热情的朋友 → 桃源风土人情 → 夜泊鸭窠围 → 到 达辰州
第一篇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地点:武陵
“我”从武陵过桃源时,戴水獭皮帽子的老朋友特意送“我”过桃 源,并为“我”租雇小船,照料一切。朋友是武陵地域中心春申君墓旁杰 云旅馆的主人,他爱好古玩字画,但并不如何稀罕他收藏的物件。他的语 言粗野但却精妙,言之成章,庄谐杂陈,是“一本活生生大辞典”。他当 过兵,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为人性情随和又不马虎,对待朋友真诚, 重情义。有人称他为豪杰,有人叫他坏蛋,是一个活鲜鲜的人。
初中名著阅读系列
《湘行散记》
主讲人
作者作品 文章主题况 人物分析
《湘行散记》和《湘西》 可以同小说《边城》和 《长河》互文理解,它们
都是作者两次重返 湘西所得。
考查范围
在湘西的生活和见闻
作者作品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中国著 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现代中国文 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其创作风格趋 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 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 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 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 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 》等。
《湘行散记》用如流水一般清澈的笔法,描绘了湘西唯美的自然风 光和湘西人纯粹热烈的性情,是作者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 图。沈从文作为有着汉、苗、土家族血统的现代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 ,突出表现了湘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 形式,抒写了湘西下层人民用血泪打发日子的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 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尊严付出的努力。作者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 赞叹的同时,流露出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湘行散记》复习讲义与习题答案_副本
《湘行散记》复习讲义一、阅读梳理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XX凤凰县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2.故事概要:《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杰云旅馆的主人是作者的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他也可以是一个"渔人",因为他戴着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
他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
说话妙趣横出,庄谐杂陈,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辞典。
他熟知辰河沿岸各码头的各种事情,似乎比县衙门里的"包打听"还更清楚。
五岁起就喜欢同人打架,后来当过兵,到了三十岁处世便更谦和了,言语行为粗中有细,为人性情又随和不马虎,对待朋友可以掏出心子,对待老想占他便宜的人则完全不同。
在一般人中他的毁誉是平分的。
文章中主要写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三次交往情况。
一次是十三年前的冬天两人同乘一只装军服的船,途中朋友上岸会女人落了水。
一次是三年前作者在朋友的旅馆了看了他的藏画一整天。
一次是眼前朋友专程陪作者坐汽车从XX到桃源乘船。
《桃源与沅州》:本文篇幅不算太长,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
有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来桃源洞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的风流, 玉器、烟土和家鸡同鸡卵、小划子等特产,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当年那场守城兵与请愿青年的冲突。
写"风雅人"的风流及小划子时,作者概括介绍了妓女和水手的生存状况及命运。
作者感慨,水手们的生活行为,比那些"风雅人"洒脱多了,道德得多。
《鸭窠围的夜》:黄昏降临,长潭、高山、竹林、吊脚楼,景色如画。
大小船只泊定,水手们都在船上用铁鼎罐煮饭做菜填满肚腹,一部分水手和旅行者,因了各种缘由纷纷上岸到吊脚楼里解除他们的疲劳与寂寞。
沿河木筏上的灯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和行人火炬红光交相辉映。
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
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一、阅读梳理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他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2.写作背景:《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内容简介:第一个部分是《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湘行书简》1992年才首次出版,因为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所以到处皆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作者袒露自己的真而美的情感,让人读来心动。
第二个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不雕饰自美。
第三个部分是《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4.故事概要:《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篇文章记录了沈老一个充满“野味”的友人。
他有着浑话嚣骂的说话方式,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辞典;他爱收藏字画,能鉴别一二;他称呼沈老“牯子老弟”,也在不经意间夸耀他“文章魁首”。
文章中的朋友讲着最不中听的话,但却有着最中肯的情谊,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好书推荐之沈从文《湘行散记》阅读笔记整理分享交流PPT模板课件
创作历程
创作历程
《湘行书简》是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 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 西。行前,他与富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他写一封 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 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
片段摘抄
风大得很,我手脚皆冷透了,我的心却很 暖和。但我不明白什么原因,心里总柔软 得很。我要傍近你,方不至于难过。我仿 佛还是十多年前的我,孤孤单单,一身以 外别无长物,搭坐一只装载军服的船只上 行,对于自己前途毫无把握,我希望的只 是一个四元一月的录事职务,但别人不让 我有这种机会
鲨鱼代表着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阻止人们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各 种破坏力的集合,是各种邪恶势力的象征。生动地展示了人类与 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伟大精神,凸显了人类是“真正硬汉”的个 性特征。
主题思想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 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 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 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 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 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 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 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 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 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 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
专题14湘行散记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演练(PDF)
主讲人初中名著阅读系列《湘行散记》作者作品背景探秘章节概况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经典例题考查范围在湘西的生活和见闻《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 都是作者两次重返 湘西所得。
作者作品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湘行散记》用如流水一般清澈的笔法,描绘了湘西唯美的自然风光和湘西人纯粹热烈的性情,是作者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沈从文作为有着汉、苗、土家族血统的现代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突出表现了湘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抒写了湘西下层人民用血泪打发日子的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尊严付出的努力。
作者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流露出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背景探秘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处,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辛。
1934年初,沈从文从北京回湘西凤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亲,一路上给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这些信件集成了《湘行散记》的母本。
《湘行散记》以“我”的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的诗意长卷。
章节概况第一至四篇:返乡途中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事热情的朋友 → 桃源风土人情 → 夜泊鸭窠围 → 到达辰州第一篇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地点:武陵“我”从武陵过桃源时,戴水獭皮帽子的老朋友特意送“我”过桃源,并为“我”租雇小船,照料一切。
朋友是武陵地域中心春申君墓旁杰云旅馆的主人,他爱好古玩字画,但并不如何稀罕他收藏的物件。
他的语言粗野但却精妙,言之成章,庄谐杂陈,是“一本活生生大辞典”。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十三)《湘行散记》
浙江中考语⽂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三)《湘⾏散记》(⼗三)《湘⾏散记》【作者简介】沈从⽂(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湖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物研究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体,语⾔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突出,单纯⽽⼜厚实,朴讷⽽⼜传神,具有浓郁的地⽅⾊彩,凸现出乡村⼈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作品导读】《湘⾏散记》和《湘西》可以同⼩说《边城》和《长河》互⽂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对⼀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与泪,体验⼀份⼈⽣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盾,融汇在⼈事的叙述中。
《沅陵的⼈》《沅⽔上游的⼏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个多情⽔⼿与⼀个多情妇⼈》沉醉在爱的憧憬⾥,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岩》感动于原始⽣命的⼒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命活⼒⽆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30年代,创作多以⼩品形式为主。
收⼊《湘⾏散记》《湘西》中的散⽂,既能各⾃独⽴成篇,⼜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性。
这种散⽂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创作的意义空间。
【写法鉴赏】《湘⾏散记》的语⾔质地简洁澄明,⾃然朴素。
⽆论是记⼈叙事,还是勾勒⼭⽔,抑或坦露⼼迹,都简洁明快,⼀语中的,绝不拖沓。
不刻意雕饰⽽不乏⽂采,不有意追求⽽⾃得其蕴,拒矫情,远做作,显本⾊。
《湘⾏散记》⽤语典雅、富丽。
在遣词造句⽅⾯,沈从⽂是受古典⽂学影响最深的现代作家,⾏⽂中注重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
沈从⽂的语⾔是独特的,对于作品中的对话,⼀字⼀句,他都毫⽆改变地写下来,使⽤了⼤量体现民俗的⽅⾔词汇,那些话语,充满了乡野的味道,可以使读者嗅出泥味和⼟⾹,为作品增添了新鲜与活泼的⽓息。
《湘行散记》阅读规划与知识总结
《湘⾏散记》阅读规划与知识总结湘⾏散记⼀、阅读规划《湘⾏散记》共⼗⼆篇作品。
在阅读中你可以按照⾃⾝情况制定阅读计划。
我推荐前三周全书通读⼀遍,第3周回顾阅读成果展⽰。
规划如下:前三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沈从⽂(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苗族,现代⼩说家、散⽂家、历史⽂物研究家。
⽂学创作宏富,数量惊⼈,有⼩说、散⽂、⽂论、⾃传、通信等集⼦70余种,是现代⽂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
短篇⼩说《丈夫》、《贵⽣》、《三三》与长篇⼩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创造了⼀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学,并受废明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学中抒情⼩说的⽂学形式。
⼤部分⼩说是以湘西⽣活为背景,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命形式",融⽣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炉,展⽰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了深刻的影响。
(2)写作背景:《湘⾏散记》是沈从⽂散⽂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返回故⾥,眼见满⽬疮夷,美丽乡村变成⼀⽚凋零景象,悲从中来,⼀路写下这些⽂字,抒发他“⽆⾔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中船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封才⼦沈从⽂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笔⾃然淳朴,有如⾏云流⽔,迷⼈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湘⾏散记》这部散⽂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他构建⽂学湘西世界的⼀块重要拼图。
雪夜⽕光中的夜渔,那似乎恒古不变的‘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性深处保有的⼒量,⾠河上今⼣对⽐。
被精⼼编织在这部作品中,共同构成了⼀⾸深沉绮丽的乐曲!三、内容梗概沈从⽂的《湘⾏散记》以还乡者的叙事视⾓,在过去与现在、都市与乡村的对照与反差中,倾情讴歌湘西的原始⾃然的⽣活,赞美底层⼈民对⾃⼰命运的担当;同时,⼜带着深深的悲悯情怀,为底层⼈民在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中承担⽣活的悲苦⽽⽆法⾔说充满了忧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考点精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考点精析《湘行散记》考点精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湘行散记》的说法错误的是()A.作者在《桃源与沅州》中提到桃源小划子在沅河中可称首屈一指,在这条河里在这种小船上作乘客,最先见于记载的一人,应当是楚逐臣屈原。
B.作者夜泊鸭窠围,回忆起与当地居民一起欢度大端阳节、观赏赛龙舟的热烈场面。
C.《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拦头水手脾气大得很,对小水手少不了呵责怒骂,却又在第一时间救小水手上船,在严酷而寒冷的冬天脱下棉衣单裤为小水手替换。
D.《滕回生堂的今昔》是从“滕回生堂”的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行文的。
答案:B二、填空题1.《湘行散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答案:沈从文沈岳焕2.《湘行散记》是一部__________集,共收录__________篇文章。
答案:散文 123.《湘行散记》是作者循着回乡记忆写下来的,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__________山水长卷。
答案:湘西4.《湘行散记》中,作者乘坐的小船停泊在__________,两岸的山翠色逼人,夜晚人的谈话声、羊的鸣叫声,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滋味。
答案:鸭窠围5.《湘行散记》中的《桃源与沅州》一篇由《__________》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答案:桃花源记6.《湘行散记》的《__________》一篇中,透过拉纤老人为争执一分钱得失而表现出来的固执与“狡猾”,突显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老人为生存而努力执着的生命力。
答案:—九三四年一月十八7.《湘行散记》中,作者记述了两次到__________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次是十五年前的大端午节,对热闹的节日氛围表达了热情的赞美;第二次是十五年后的过年前夕,面对破败、萧条的景象而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解读与对应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湘行散记》解读与对应训练考点:1. 《湘行散记》知识点2. 《湘行散记》——作者、篇名、景物特点3. 《湘行散记》《朝花夕拾》——表述正误判断4. 《湘行散记》——名著与配图对应5. 沈从文《湘行散记》——人物判断6. 沈从文《湘行散记》之《老伴》——词语的含义和妙处7. 沈从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人物判断8. 《湘行散记》——填空【考点研究】一、《湘行散记》知识点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湖南凤凰人。
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活动于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3年闯入北京,1924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9年,他任上海中国公学讲师,后又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
1937年前,他出版了20多部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4 年,他完成了《边城》,这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9年至1947年他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9年后,他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81年,沈从文出版了历时15年创作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创作背景《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
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
《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
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
主题概括1.《湘行散记》是文化的散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涉及了湘西地区的地域文化,但并非只作纯客观的介绍,而是从中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评价和鲜明的审美感情,以及心灵体验。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流经的湘西乡村的景物人事记录下来,写成给妻子的信件,后经整理结成一部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二)默读课本理清思路
在《湘行散记》和《湘西》中,XXX将他对人生现实的
独特认识融入到了作品中,展现出了他的情感力量和感人之处。
他对滔滔长流上的水手、纤夫、妓女,以及沿河各县份的矿工、农民、兵士等人物的生命里所发生的泪与笑、XXX与怨、生
与死,都有着深刻的感悟和感同身受的体验。
他的情感从他对人生真味的独到体验中流出,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XXX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创造的态度,
他注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情,同时又承认了材料的本性,保持了素朴的态度。
《湘行散记》和《湘西》体现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展现出了他作为“文体家”的地位。
在《鸭窠围的夜》这篇文章中,XXX通过自己旅途中夜
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
他的叙写方式体现了他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特点。
这篇文章寄托了他深沉的生命感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三)思考问题
在阅读《湘行散记》和《湘西》中,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情感力量和感人之处在哪里?他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文章中,他是如何描写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的?他的叙写方式有何特点?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XXX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