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拓展资源 布丰的投针试验

合集下载

北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6.2 投针试验-精品课件

北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6.2 投针试验-精品课件
(3)若换一次实验一练:从一定高度落 下的图钉可能钉尖着地,也 可能钉帽着地。你估计哪种 事件发生的概率大?组成合 作小组,用试验的方法估计 钉尖着地的概率,并与其他 小组进行交流。
七、作业: 课本171页习题1
应注意从一定的高度进行随意 投针,保证投针的随机性。当 较难判断时应各计半次。具体 定出针与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 多少,针的大小要统一。全班 同学准备的实验工具的规格是 一样的。
返回
再见
(三)、实验:
1、你认为做实验时应注意那些问 题?(即确定那些条件?)
(1)学生分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试 验。
(2)分别记下相交和不相交的次 数及实验频率。
2、收集数据 3、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你有没有办 法估计概率?
四、议一议:
(1)你能否验证你估计的概率是否正
确? 计算公式:P= 2 l a
(2)在投针实验中,你们估计的针与 平行线相交的概率P是多少?在上述公 式中你能将∏表示出来吗?试计算的值 看看你们估计的∏值如何。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九年级数学上《频率与概率投针实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九年级数学上《频率与概率投针实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数学九年级九年级上学期频率与概率投针实验6.2 投针实验教材分析:通过第1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可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尚未有这方面的体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掌握的有关概率模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问题没有理论概率,只能借助实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一般而言,它是一个纯粹的现实问题;第二类问题虽然存在理论概率,但其理论计算已经超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只能借助实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第三类问题只是简单的古典概型,理论上容易求出其概率,而本节选取了一个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投针实验为题材.力图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

统计过程获得用实验方法估计复杂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体验.对于投针实验,教科书首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借助列表或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力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实验估计的愿望.然后通过“做一做”具体估计其概率.因此本节课基本上是一节活动课,因而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实验活动以及实验数据的汇总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同时,也为教师评价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有时针与线是否相交较难判断,学生可能为此发生一些争执,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建议学生忽略这次实验或者认为相交、不相交各计半次等,避免学生过多地停留于此.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二)能力训练要求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激发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亲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学难点借助大量重复实验去感悟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教具准备大头针,图钉,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Ⅰ.提出质疑,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用树状图或列表格的方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也就是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就可以在某个试验之前,算出某个结果的概率.但这些方法有一个前提条件,是什么?[生]要求实验出现的各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并且实验出现的结果必须是有限个.[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比如掷一枚图钉,有几种结果?它们是等可能的吗?[生]有“朝天”和“倾斜”两个可能结果,但我觉得这两个可能的结果不是等可能的.[师]能不能说“朝天”的概率是,“倾斜”的概率也是呢?[生]当然不能.[师]再例如,掷一只墨水笔尖,也有“正”“反”两种可能,但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吗?[生]不相等.[师]很好.一个试验,虽然结果有有限个,但各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不相等,这时怎样求某一事件的概率呢?[生]只有动手做大量的试验.因为我们知道:当实验次数很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可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师]看来,求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只有亲自做很多次实验了.Ⅱ.讲授新课活动一:从一定高度落下的图钉,落地后可能钉尖着地,也可能钉帽着地.你估计哪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大?活动目的:利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来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活动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总实验数据,交流研讨.活动工具: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钉.活动步骤:1.分组:每组5人.2.每组每人做20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表的表格:3.根据上表你认为哪种情况的频率较大?4.分别汇总本小组其中两人、三人、四人、五人的实验数据,相应得到实验40次、60次、80次、100次时钉帽着地的频率,填写下表,并绘制折线统计图.5.汇总全班各小组其一个组.两个组、三个组、四个组……的实验数据,相应得到实验100次、200次、300次、400次……时钉帽着地的频率,并绘制折线统计图.6.由折线统计图,估计钉帽着地的概率.(注意:①图钉必须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保证着地时的随机性;②组内同学合作时要进行适当的分工;③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活动以及实验数据的汇总等都可以由学生白行组织完成;④教师认真评价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师生共析]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掷一枚图钉时,出现“钉帽着地”这一结果的概率.将图钉掷200次,每掷20次,统计一下两个组同学“钉帽着地”这一结果出现的次数,并算出相应的频率,如下表.将统计数据(“钉帽着地”的频率)画成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直观.从图中可发现,“顶帽着地”的频率开始“摆动”得很厉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这个频率就开始比较稳定了,最后大致在56.5%左右摆动.由此我们可以估计“顶帽着地”的概率约为56.5%,即0.565.[师]在数学的历史上,有一个较为著名的投针实验:平面上画着一些平行线,相邻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a,向此平面任投一长度为l(l<a)的针,该针可能与其中某一条平行线相交,也可能与它们都不相交.相交和不相交的可能性相同吗?你能通过列表或画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吗?[生]相交和不相交的可能性不相同,由于结果的可能性不同,因此这个事件的概率也不能列表或画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也必须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来估计该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师]很好,我们还是分组活动.活动二:平面上画着一些平行线,相邻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a,向此平面任投一长度为l(l<a)的针,该针可能与其中某一条平行线相交,也可能与它们不相交,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活动目的:利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据此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活动方式:小组交流,全班研讨的方法.活动工具:每组学生要在平面上画有相同距离“的一组平行线,并且有长度都为l的针(l<a).要求针必须粗细均匀.活动步骤:1.分组,两人一组.2.取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一组平行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另外准备一根1厘米长的针.在纸下面垫一层柔软的东西,使针落在纸面上时不会弹跳起来.3.每组至少完成100次实验,分别记录下其中相交和不相交的次数.4.统计全班的实验数据,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求每组学生都确定相同的l和a,而对于针可由教师统一准备.这样做是因为如果l和a取不同的值,实验结果是不同的.那样全班就无法统计数据.为了保证随机性。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投针试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投针试验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投针试验这一概念和相关原理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投针试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投针试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投针试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投针试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投针试验的原理和应用。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投针试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投针试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投针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投针试验解决实际问题。

4.归纳总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投针试验的应用和意义。

5.巩固提高: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投针试验的应用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投针试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以设计如下:•投针试验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投掷针来研究随机现象。

•投针试验的基本原理是针的随机投掷结果与概率有关。

•投针试验可以应用于估计圆周率π的值。

•投针试验可以解决其他与随机现象相关的问题。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1.过程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拓展资源-布丰的投针试验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拓展资源-布丰的投针试验

布丰的投针试验公元1777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布丰(D.Buffon1707-1788)的家里宾客满堂,原来他们是应主人的邀请前来观看一次奇特试验的。

试验开始,但见年已古稀的布丰先生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纸来,纸上预先画好了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

接着他又抓出一大把原先准备好的小针,这些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

然后布丰先生宣布:“请诸位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往纸上扔吧!不过,请大家务必把扔下的针是否与纸上的平行线相交告诉我。

”客人们不知布丰先生要干什么,只好客随主意,一个个加入了试验的行列。

一把小针扔完了,把它捡起来又扔。

而布丰先生本人则不停地在一旁数着、记着,如此这般地忙碌了将近一个钟头。

最后,布丰先生高声宣布:“先生们,我这里记录了诸位刚才的投针结果,共投针2212次,其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

总数2212与相交数704的比值为3.142。

”说到这里,布丰先生故意停了停,并对大家报以神秘的一笑,接着有意提高声调说:“先生们,这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众宾哗然,一时议论纷纷,个个感到莫名其妙。

“圆周率π?这可是与圆半点也不沾边的呀!”布丰先生似乎猜透了大家的心思,得意洋洋地解释道:“诸位,这里用的是概率的原理,如果大家有耐心的话,再增加投针的次数,还能得到π的更精确的近似值。

不过,要想弄清其间的道理,只好请大家去看敝人的新作了。

”说着布丰先生扬了扬自己手上的一本《或然算术试验》的书。

π在这种纷纭杂乱的场合出现,实在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它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由于投针试验的问题,是布丰先生最先提出的,所以数学史上就称它为布丰问题。

布丰得出的一般结果是:如果纸上两平行线间相距为d,小针长为l,投针的次数为n,所投的针当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次数是m,那么当n相当大时有:在上面故事中,针长l等于平行线距离d的一半,所以代入上面公式简化我想,喜欢思考的读者,一定想知道布丰先生投针试验的原理,下面就是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证明。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投针试验》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投针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投针试验可以估计π的值。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投针试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概率和统计有一定的了解。

但投针试验作为一种特殊的概率实验,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投针试验的原理,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投针试验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投针试验。

2.能够运用投针试验估计π的值。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4.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投针试验的基本原理。

2.如何进行投针试验。

3.投针试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投针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演示法:教师演示投针试验,学生跟随操作。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投针试验的结果和感受。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投针试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投针试验材料:针、圆盘、直尺。

2.投针试验教学课件。

3.实际问题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投针试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述古人是如何猜测π的值的,引出投针试验这一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投针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投针试验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投针试验,记录试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投针试验的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总结投针试验的规律。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投针试验解决问题。

例如,估计一个多边形的周长。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巩固投针试验的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投针试验的知识。

投针试验--北师大版

投针试验--北师大版

试一试 猜一猜
当针投到平行线的纸上时,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试一试 猜一猜
当针投到平行线的纸上时,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相交和不相交的可能性相同吗? 你能通过列表或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 相交的概率吗?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试验目的: 利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
概 率”,来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 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 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 上 册
6.2 投 针 试 验
温二十中
你闻到了吗?
相信自己,勇 敢的表达自己 的想法!
课外冲浪
w蒲丰投针法国自然哲学家蒲丰先生经
常搞点有趣的试验给朋友们解闷。
w1777年的一天,蒲丰先生又在家里 为宾客们做一次有趣的试验,他先在
试验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总试验验数据,达到数
据共享
试验工具:有距离为a平行线的纸,长度是l粗细均匀的针(l<a)
还有什么方面需要注意的吗?
一张白纸上画满了一条条距离相等的
数学家蒲丰 平行线。然后,他抓出一大把小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uffon, 每根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之间距离
Georges 的一半。蒲丰说:“请诸位把这些小
Louis) (1707-1788)
针一根一根地往纸上随便扔吧。”客
人们好奇地把小针一根一根地往纸上
乱扔。
古书上说的一种类似猕猴桃的植物。【草鱼】cǎoyú名鱼, 弹性减弱,辨别滋味:~~咸淡。 所~|~领。【常衡】chánɡhénɡ名英美质量制度,也 叫工业革命。比汤匙小。【猜摸】cāi?【拨冗】bōrǒnɡ动客套话,【猜想】cāixiǎnɡ动猜测:我~他同这件事有关。 【残阳】cányánɡ名快 要落山的太阳。 【拆分】chāifēn动将整体的事物拆开分解:这家著名大公司已被~为两家公司。【禀性】bǐnɡxìnɡ名本性:~淳厚|江山易改,壅

北师大版九年级(初三)数学上册教案教案 26、频率与概率 6.2 投针试验

北师大版九年级(初三)数学上册教案教案 26、频率与概率 6.2 投针试验

第4课时
§6.2 投针试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能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难点: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上几节课,我们通过画树状图和列表,认识到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可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这节课,我们通过历史上的一个试验,进一步说明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书本引例——投针试验
☆做一做书本P 169 投针试验
首先要求每组学生都确定相同的l和a的值,这是因为对于不同的l和a的值,试验的结果是不同的,那样就不能将各组的试验结果汇总,也就无法保证试验的次数。

2、读一读——投针试验
☆读一读书本P 170 读一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投针试验。

三、随堂练习
1、书本P 171 随堂练习
2、《练习册》P 52 、56
四、小结
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五、作业
书本P 171 习题6.4
六、教学后记
第1页共1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 第1课时 阅读资料库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 第1课时  阅读资料库

《九年级上第六章第二节投针试验》第1课时二、阅读资料库布丰的投针试验公元 1777 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 D?布丰(D?buffon1707~1788)的家里宾客满堂,原来他们是应主人的邀请前来观看一次奇特试验的。

试验开始,但见年已古稀的布丰先生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纸来,纸上预先画好了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

接着他又抓出一大把原先准备好的小针,这些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

然后布丰先生宣布:“请诸位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往纸上扔吧!不过,请大家务必把扔下的针是否与纸上的平行线相交告诉我。

”客人们不知布丰先生要干什么,只好客随主意,一个个加入了试验的行列。

一把小针扔完了,把它捡起来又扔。

而布丰先生本人则不停地在一旁数着、记着,如此这般地忙碌了将近一个钟头。

最后,布丰先生高声宣布:“先生们,我这里记录了诸位刚才的投针结果,共投针 2212 次,其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有 704 次。

总数 2212 与相交数 704 的比值为 3.142。

”说到这里,布丰先生故意停了停,并对大家报以神秘的一笑,接着有意提高声调说:“先生们,这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众宾哗然,一时议论纷纷,个个感到莫名其妙;“圆周率π?这可是与圆半点也不沾边的呀!”布丰先生似乎猜透了大家的心思,得意洋洋地解释道:“诸位,这里用的是概率的原理,如果大家有耐心的话,再增加投针的次数,还能得到π的更精确的近似值。

不过,要想弄清其间的道理,只好请大家去看敝人的新作了。

”随着布丰先生扬了扬自己手上的一本《或然算术试验》的书。

π在这种纷纭杂乱的场合出现,实在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它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由于投针试验的问题,是布丰先生最先提出的,所以数学史上就称它为布丰问题。

布丰得出的一般结果是:如果纸上两平行线间相距为d,小针长为 l,投针的次数为 n,所投的针当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次数是 m,那么当 n 相当大时有:在上面故事中,针长 l 等于平行线距离 d 的一半,所以代入上面公式简化得:我想,喜欢思考的读者,一定想知道布丰先生投针试验的原理,下面就是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证明。

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投针实验》课件-02

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投针实验》课件-02

小针一根一根地往纸上随便扔吧。”客人们
好奇地把小针一根根地往纸上乱扔。
驶向胜利 的彼岸
☞ 读一读P170
投针试验
蒲丰投针 最后蒲丰宣布结果:大家共投针2212次,
其中与直线相交的就有704次。用704去除2212, 得数为3.142。他笑了笑说:“这就是圆周率π 的近似值。”这时,众宾客哗然:“圆周率π? 这根本和圆沾不上边呀?”蒲丰先生却好像看透 了众人的心思,斩钉截铁地说:“诸位不用怀 疑,这的确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你们看,连 圆规也不要,就可以求出π的值来。只要你有耐 心,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就越精 确。”这就是数学史上有名的“投针试验”。
☞ 投针试验
想一想 ,如果我们亲自做这个实验
相交和不相交的可能性相同吗?
你能通过列表或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 相交的概率吗?
驶向胜利 的彼岸
☞ 投针试验 学习目标
1.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生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能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 件发生的概率.
人们就知道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决
定事件的“概率”。19世纪人们用投针
试验的方法来决定圆周率π。本世纪40
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特别是近年来
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用数学方
法在计算机上大量、快速地模拟这样的
试验成为可能。
驶向胜利 的彼岸
读一读 3
蒙特卡罗方法 简介
考虑平面上的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及其内部 的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图形”,如何求出这个
数”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源于美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研制原子弹的“曼哈
顿计划”。该计划的主持人之一、数学
家冯·诺伊曼用驰名世界的赌城—摩纳哥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教案一. 教材分析《投针试验》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概率初步》中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通过投针试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理解概率的意义,学会用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投针试验的背景引入,接着介绍试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的收集,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概率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体会概率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投针试验的原理,掌握试验的操作方法。

2.学会用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投针试验的操作方法。

2.概率的意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体会概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投针试验的材料:针、尺、纸条。

2.数据收集表。

3.投针试验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投针试验的操作方法,并演示试验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试验,记录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投针试验,每组自行操作,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试验结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的方法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解决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概率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投针试验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概率的意义。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拓展资源:布丰的投针试验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拓展资源:布丰的投针试验

布丰的投针试验公元 1777 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布丰( D.Buffon1707-1788 )的家里来宾满堂,本来他们是应主人的邀请前来观看一次奇异试验的。

试验开始,但见年已古稀的布丰先生兴致勃勃地取出一张纸来,纸上早先画好了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

接着他又抓出一大把原来准备好的小针,这些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

而后布丰先生宣告:“请各位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往纸上扔吧!可是,请大家务必把扔下的针能否与纸上的平行线订交告诉我。

”客人们不知布丰先生要干什么,只能客随想法,一个个加入了试验的队列。

一把小针扔完了,把它捡起来又扔。

而布丰先生自己则不断地在一旁数着、记住,这样这般地繁忙了快要一个钟头。

最后,布丰先生大声宣告:“先生们,我这里记录了各位方才的投针结果,共投针 2212 次,此中与平行线订交的有 704 次。

总数2212 与订交数 704 的比值为 3.142 。

”说到这里,布丰先生成心停了停,并对大家报以神奇的一笑,接着存心提大腔调说:“先生们,这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众宾哗然,一时谈论纷繁,个个感觉无缘无故。

“圆周率π?这但是与圆半点也不沾边的呀!”布丰先生仿佛猜透了大家的心思,沾沾自喜地解说道:“各位,这里用的是概率的原理,假如大家有耐心的话,再增添投针的次数,还可以获得π的更精准的近似值。

可是,要想弄清此间的道理,只能请大家去看敝人的新作了。

”说着布丰先生扬了扬自己手上的一本《或然算术试验》的书。

π在这类纷纭凌乱的场合出现,实在是出乎人们的预料,但是它倒是确切不移的事实。

因为投针试验的问题,是布丰先生最初提出的,所以数学史上就称它为布丰问题。

布丰得出的一般结果是:假如纸上两平行线间相距为d,小针长为l ,投针的次数为 n,所投的针中间与平行线订交的次数是m,那么当 n 相当大时有:在上边故事中,针长l 等于平行线距离 d 的一半,所以代入上边公式简化我想,喜爱思虑的读者,必定想知道布丰先生投针试验的原理,下边就是一个简单而奇妙的证明。

北师版初三数学投针实验

北师版初三数学投针实验
定性的超均匀分布序列(数学上称为LowDiscrepancySequences)代替Monte
Carlo方法中的随机数序列。对某些问题该方法的实际速度一般可比Monte
Carlo方法提出高数百倍,并可计算精确度。
qyxk中学数学网(群英学科)收集提供
“行家”看“门道”
从一定高度落下的图钉,落地后可能钉尖着地,也可能钉帽着地.你估计哪种
事件发生的概率大?组成合作小组,用试验的方法估计钉尖着地的概率,并与其
它小组进行交流.
qyxk中学数学网(群英学科)收集提供
“行家”看“门道”
随便说出3个正数,以这3个正数为边长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一定能围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其中最大边的平方大于另外两边的平方和)吗?
估计能围成一个钝角三角形的概率.
似为M/N。
可用民意测验来作一个不严格的比喻。民意测验的人不是征询每一个登记
选民的意见,而是通过对选民进行小规模的抽样调查来确定可能的优胜者。
其基本思想是一样的。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qyxk中学数学网(群英学科)收集提供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科技计算中的问题比这要复杂得多。比如金融衍生产品(期权、期货、掉
期等)的定价及交易风险估算,问题的维数(即变量的个数)可能高达数百
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同学们,我们按下列步骤,亲自来体验一下这个有趣的试验:
1.两人一组;
2.在纸上画出一些平行线,先确定平行线之间的距离a和针长l(l<a)的值(每
根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之间距离的一半);
3.至少做100次试验,分别记录其中相交(用1表示)和不相交(用0表示)的次
数;
4.统计试验数据,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

(北师大版)上册:投针试验(教案+练习)

(北师大版)上册:投针试验(教案+练习)

6.2 投针实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能力训练要求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激发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亲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借助大量重复实验去感悟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教具准备 大头针,图钉,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Ⅰ.提出质疑,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用树状图或列表格的方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也就是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就可以在某个试验之前,算出某个结果的概率.但这些方法有一个前提条件,是什么?[生]要求实验出现的各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并且实验出现的结果必须是有限个.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比如掷一枚图钉,有几种结果?它们是等可能的吗?[生]有“朝天”和“倾斜”两个可能结果,但我觉得这两个可能的结果不是等可能的. [师]能不能说“朝天”的概率是21,“倾斜”的概率也是21呢? [生]当然不能.[师]再例如,掷一只墨水笔尖,也有“正”“反”两种可能,但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吗? [生]不相等.[师]很好.一个试验,虽然结果有有限个,但各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不相等,这时怎样求某一事件的概率呢?[生]只有动手做大量的试验.因为我们知道:当实验次数很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可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师]看来,求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只有亲自做很多次实验了. Ⅱ.讲授新课活动一:从一定高度落下的图钉,落地后可能钉尖着地,也可能钉帽着地.你估计哪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大?活动目的:利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来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活动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总实验数据,交流研讨. 活动工具: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钉. 活动步骤:1.分组:每组5人.2.每组每人做20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4.分别汇总本小组其中两人、三人、四人、五人的实验数据,相应得到实验40次、605.汇总全班各小组其一个组.两个组、三个组、四个组……的实验数据,相应得到实验100次、200次、300次、400次……时钉帽着地的频率,并绘制折线统计图.6.由折线统计图,估计钉帽着地的概率.(注意:①图钉必须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保证着地时的随机性;②组内同学合作时要进行适当的分工;③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活动以及实验数据的汇总等都可以由学生白行组织完成;④教师认真评价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师生共析]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掷一枚图钉时,出现“钉帽着地”这一结果的概率.将图钉掷200次,每掷20次,统计一下两个组同学“钉帽着地”这一结果出现的次数,并算出相应的频率,如下表.从图中可发现,“顶帽着地”的频率开始“摆动”得很厉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这个频率就开始比较稳定了,最后大致在56.5%左右摆动.由此我们可以估计“顶帽着地”的概率约为56.5%,即0.565.[师]在数学的历史上,有一个较为著名的投针实验:平面上画着一些平行线,相邻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a,向此平面任投一长度为l(l<a)的针,该针可能与其中某一条平行线相交,也可能与它们都不相交.相交和不相交的可能性相同吗?你能通过列表或画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吗?[生]相交和不相交的可能性不相同,由于结果的可能性不同,因此这个事件的概率也不能列表或画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也必须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来估计该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师]很好,我们还是分组活动.活动二:平面上画着一些平行线,相邻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a,向此平面任投一长度为l(l<a)的针,该针可能与其中某一条平行线相交,也可能与它们不相交,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活动目的:利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据此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活动方式:小组交流,全班研讨的方法.活动工具:每组学生要在平面上画有相同距离“的一组平行线,并且有长度都为l的针(l<a).要求针必须粗细均匀.活动步骤:1.分组,两人一组.2.取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一组平行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另外准备一根1厘米长的针.在纸下面垫一层柔软的东西,使针落在纸面上时不会弹跳起来.3.每组至少完成100次实验,分别记录下其中相交和不相交的次数.4.统计全班的实验数据,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求每组学生都确定相同的l和a,而对于针可由教师统一准备.这样做是因为如果l和a取不同的值,实验结果是不同的.那样全班就无法统计数据.为了保证随机性。

投针试验--北师大版

投针试验--北师大版

试一试 猜一猜
当针投到平行线的纸上时,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试一试 猜一猜
当针投到平行线的纸上时,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相交和不相交的可能性相同吗? 你能通过列表或树状图求出该针与平行线 相交的概率吗?
我为人人 , 人人为我
试验目的: 利用“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
概 率”,来估计针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
分工合作:统计全班的试验数据
实验次数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700 相交频数 相交频率
请每组同学利用全班的试验数据制作折线统计图; 通过本次试验、统计的过程,你什么发现和感想吗?
投针试验的历史资料
试验者 时间 投掷次数
Wolf
1850年 5 000
疑,这的确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你们看,连 圆规也不要,就可以求出π的值来。只要你有耐 心,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就越精
确。”这就是数学史上有名的“投针试验”。
试验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总试验验数据,达到数
据共享
试验工具:有距离为a平行线的纸,长度是l粗细均匀的针(l<a)
还有什么方面需要注意的吗?
Just do it!
每组至少完成100次试验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其中相交和不相交的次数 快速完成,争取名次 准确、美观、独特、创新…的制作表1
Just do it!
这节课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又将如何去解决?
课外冲浪
最后蒲丰宣布结果:大家共投针2212次, 其中与直线相交的就有704次。用704去除2212, 得数为3.142。他笑了笑说:“这就是圆周率π 的近似值。”这时,众宾客哗然:“圆周率π? 这根本和圆沾不上边呀?”蒲丰先生却好像看透 了众人的心思,斩钉截铁地说:“诸位不用怀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 第1课时 试题资料库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投针试验 第1课时  试题资料库

《九年级上第六章第二节投针试验》第1课时一、试题资料库:【例1】. 游戏者同时转动下图中的两个转盘进行“配紫色”游戏,若要使游戏者获胜的概率为13,则第二个转盘应怎样设计?红黄解:设计方案很多,例如:如图所示。

红蓝黄←【例2】. 手持一根针,闭上眼睛,在图所示的图形上扎一个小孔(扎在图形外面或小正方形的边界处时不统计在内),扎在白色小正方形内的概率有多大?解答:扎在白色小正方形内的概率为81447。

【例3.】小明和小亮用如下的同一个转盘进行“配紫色”游戏.游戏规则如下:连续转动两次转盘,如果两次转盘转出的颜色相同或配成紫色(若其中一次转盘转出蓝色,另一次转出红色,则可配成紫色),则小明得1分,否则小亮得1分.你认为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请你修改规则使游戏对双方公平.解:第二次第一次红黄蓝红(红,红)(红,黄)(红,蓝)黄(黄,红)(黄,黄)(黄,蓝)蓝(蓝,红)(蓝,黄)(蓝,蓝)从表中可以得到:P(小明获胜)=95,P(小亮获胜)=94∴小明的得分为195⨯=95,小亮的得分为194⨯=94∵9495>∴游戏不公平.修改规则不唯一.如若两次转出颜色相同或配成紫色,则小明得4分,否则小亮得5分.【例4】. 小莉和小慧用如图所示的两个转盘做游戏,转动两个转盘各一次,若两次数字和为奇数,则小莉胜;若两次数字和为偶数,则小慧胜.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试用列表法或树状图加以分析.解: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理由如下:1 2 3 42 2+1=3 2+2=4 2+3=5 2+4=63 3+1=4 3+2=5 3+3=6 3+4=74 4+1=5 4+2=6 4+3=7 4+4=8从表中可以看出,总共有12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两数和为奇数的结果有6种.∴P小莉=126=21因此,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例5.】小明和小亮用如图的两个转盘做游戏,转动两个转盘各一次,(1)若两次数字和为6,8,10,12,则小明胜;否则小亮胜。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北师大九年级上6.2投针试验作业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北师大九年级上6.2投针试验作业

北师大九年级第六章第二节投针实验作业一、积累·整合1.口袋中有2个白球,1个黑球,从中任取一个球,用实验的方法估计摸到白球的概率为_________;2.把一对骰子掷一次,共有_________种不同的结果;3.任意掷三枚均匀硬币,如果把掷出正面朝上记为“上”,掷出正面朝下记为“下”,所有的结果为_________;4.必然事件的概率为_________,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_________,不确定事件的概率范围是_________;二、拓展·应用5.频数和频率都能反映一个对象在实验总次数中出现的频繁程度,我认为:(1)频数和频率间的关系是_________;(2)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_________;(3)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___;6.已知全班同学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上学,根据已知信息完成下表.7.表中是一个机器人做9999次“抛硬币”游戏时记录下的出现正面的频数和频率.(1)由这张频数和频率表可知,机器人抛掷完5次时,得到1次正面,正面出现的频率是20%,那么,也就是说机器人抛掷完5次时,得到_________次反面,反面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2)由这张频数和频率表可知,机器人抛掷完9999次时,得到_________次正面,正面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那么,也就是说机器人抛掷完9999次时,得到_________次反面,反面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三、 探索·创新8.给出以下结论,错误的有 ( ) ①如果一件事发生的机会只有十万分之一,那么它就不可能发生. ②如果一件事发生的机会达到99.5%,那么它就必然发生. ③如果一件事不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它就必然发生. ④如果一件事不是必然发生的,那么它就不可能发生.(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9.一位保险推销员对人们说:“人有可能得病,也有可能不得病,因此,得病与不得病的概率各占50%”他的说法 ( ) (A ) 正确 (B ) 不正确(C ) 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 (D ) 应由气候等条件确定10.某位同学一次掷出三个骰子三个全是“6”的事件是 ( ) (A )不可能事件(B )必然事件(C )不确定事件可能性较大 (D )不确定事件可能性较小参考答案 1.322.36 3.上上上 上上下 上下上 上下下 下上上 下上下 下下上 下下下 4.1 0 大于0小于1 15.(1)样本数频数 =频率 (2)样本总数 (3)1 6.略7.(1)4 80% (2)5006 50.1% 4994 49.9% 8.D 9.B 10.D。

布丰投针实验

布丰投针实验

布丰投针实验第一篇:布丰投针实验布丰投针实验:利用概率求圆周率布丰(Comte de Buffon)设计出他的著名的投针问题(needle problem)。

依靠它,可以用概率方法得到π的近似值。

假定在水平面上画上许多距离为a的平行线,并且,假定把一根长为l<a的同质均匀的针随意地掷在此平面上。

布丰证明:该针与此平面上的平行线之一相交的概率为:p=2l/(api)把这一试验重复进行多次,并记下成功的次数,从而得到P的一个经验值,然后用上述公式计算出π的近似值,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最好结果是意大利人拉泽里尼(Lazzerini)于1901年给出的。

他只掷了3408次针,就得到了准确到6位小数的π的值。

他的试验结果比其他试验者得到的结果准确多了,甚至准确到使人们对它有点怀疑。

还有别的计算π的概率方法。

例如,1904年,查尔特勒斯(R·Chartres)就写出了应用下列实例的报告:如果写下任意两个整数测它们互素的概率为6/π2。

下面就是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证明。

找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圆圈,使其直径恰恰等于平行线间的距离d。

可以想象得到,对于这样的圆圈来说,不管怎么扔下,都将和平行线有两个交点。

因此,如果圆圈扔下的次数为n次,那么相交的交点总数必为2n。

现在设想把圆圈拉直,变成一条长为πd的铁丝。

显然,这样的铁丝扔下时与平行线相交的情形要比圆圈复杂些,可能有4个交点,3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甚至于都不相交。

由于圆圈和直线的长度同为πd,根据机会均等的原理,当它们投掷次数较多,且相等时,两者与平行线组交点的总数可望也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当长为πd的铁丝扔下n次时,与平行线相交的交点总数应大致为2n。

现在转而讨论铁丝长为l的情形。

当投掷次数n增大的时候,这种铁丝跟平行线相交的交点总数m应当与长度l成正比,因而有:m=kl,式中k是比例系数。

为了求出k来,只需注意到,对于l=πk 的特殊情形,有m=2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丰的投针试验
公元1777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布丰(D.Buffon1707-1788)的家里宾客满堂,原来他们是应主人的邀请前来观看一次奇特试验的。

试验开始,但见年已古稀的布丰先生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纸来,纸上预先画好了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

接着他又抓出一大把原先准备好的小针,这些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

然后布丰先生宣布:“请诸位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往纸上扔吧!不过,请大家务必把扔下的针是否与纸上的平行线相交告诉我。


客人们不知布丰先生要干什么,只好客随主意,一个个加入了试验的行列。

一把小针扔完了,把它捡起来又扔。

而布丰先生本人则不停地在一旁数着、记着,如此这般地忙碌了将近一个钟头。

最后,布丰先生高声宣布:“先生们,我这里记录了诸位刚才的投针结果,共投针2212次,其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

总数2212与相交数704的比值为3.142。

”说到这里,布丰先生故意停了停,并对大家报以神秘的一笑,接着有意提高声调说:“先生们,这就是圆周率π的近似值!”
众宾哗然,一时议论纷纷,个个感到莫名其妙。

“圆周率π?这可是与圆半点也不沾边的呀!”
布丰先生似乎猜透了大家的心思,得意洋洋地解释道:“诸位,这里用的是概率的原理,如果大家有耐心的话,再增加投针的次数,还能得到π的更精确的近似值。

不过,要想弄清其间的道理,只好请大家去看敝人的新作了。

”说着布丰先生扬了扬自己手上的一本《或然算术试验》的书。

π在这种纷纭杂乱的场合出现,实在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它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由于投针试验的问题,是布丰先生最先提出的,所以数学史上就称它为布丰问题。

布丰得出的一般结果是:如果纸上两平行线间相距为d,小针长为l,投针的次数为n,所投的针当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次数是m,那么当n相当大时有:
在上面故事中,针长l等于平行线距离d的一半,所以代入上面公式简化
我想,喜欢思考的读者,一定想知道布丰先生投针试验的原理,下面就是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证明。

找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圆圈,使其直径恰好等于平行线间的距离d。

可以想象,对于这样的圆圈来说,不管怎么扔下,都将和平行线有两个交点。

因此,如果圆圈扔下的次数为n次,那么相交的交点总数必为2n。

现在设想把圆圈拉直,变成一条长为πd的铁丝。

显然,这样的铁丝扔下时与平行线相交的情形要比圆圈复杂些,可能有4个交点、3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甚至于都不相交。

由于圆圈和直线的长度同为πd,根据机会均等的原理,当它们投掷次数较多,且相等时,两者与平行线组交点的总数可望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当长为πd的铁丝扔下n次时,与平行线相交的交点总数应大致为2n。

现在再来讨论铁丝长为l的情形。

当投掷次数n增大的时候,这种铁丝跟平行线相交的交点总数m应当与长度l成正比,因而有:
m=k l
式中k是比例系数。

为了求出k来,只需注意到,对于l=πd的特殊情形,有m=2n。


这便是著名的布丰公式。

亲爱的读者,你不妨一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