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相关概念。
2.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水的沸腾过程。
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水的沸腾条件的探究。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计时器、热水、冷水。
2. 实验药品: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水?水在常温下是什么状态?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常温下为液态。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
2) 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待温度稳定后记录温度。
3) 用玻璃棒搅拌热水,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 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时间,并用计时器计时。
5) 观察水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温度计放入水中后,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记录。
3) 沸腾过程中,要观察水的气泡变化和声音。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总结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提问:1) 水开始沸腾的温度是多少?2) 水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如何?3) 沸腾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开始沸腾的温度约为100℃,沸腾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四、拓展与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为热量用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相关概念。
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水的沸腾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相关概念,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研究_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研究发布时间:2022-12-06T00:42:07.46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5期8月作者:杨纯春[导读] 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更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质,必须将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落实到位杨纯春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至二中初中部 247200摘要: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更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质,必须将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落实到位。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思维是对学生负责,也是提升教学课堂效果,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核心素质的关键步骤。
创新性的探究性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难题,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进一步拓展。
本文先是分析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的不足,然后简述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最后介绍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对策,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引言:化学是一个以实践为核心的自然科学课程,需要基于实验的设计和课程实际情况有效开展。
目前中国初中化学课程资源还不够,尽管学校已开展过几次化学教学改革,但老师们还是注重于常规的化学演示与课堂教学。
教育改革还处在一个过渡期,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要以探究性实验为重点,发挥学生探究精神的科学性优点,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意识,增强化学教学实验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与化学知识学习效果。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的不足1.认识不够充分,教学观念停滞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但是许多的初中化学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错误地认为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益处,还占中课堂时间影响进度。
只要将教材中的知识教授于学生就可以。
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将老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亲身通过实验来学习知识,如果学生对知识存有疑问,或者不认同老师的看法,学生也不能提出意见,在学生看来,老师就是权威,会否定自己思考思路,会使学生的思考仅限于老师的知识讲解。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5篇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1生活中常见的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
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酸碱中性性质,了解酸碱中性的基本概念。
实验原理:酸、碱和中性物质分别在水中会产生不同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酸性物质会释放氢离子,碱性物质会释放氢氧根离子。
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苏打粉、试管、试管架、PH试纸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中加入少量盐酸和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观察其性质;
2. 分别用PH试纸测试盐酸和氢氧化钠的酸碱性质;
3. 将试管中加入少量苏打粉,观察其性质,并用PH试纸测试其酸碱性质;
4.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酸碱中性物质的特点。
实验要点:
1. 实验操作要细心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2. 注意实验用化学品的安全性,避免接触皮肤和进入口腔;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场地。
实验效果评价: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究,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酸碱中性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实验延伸: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酸碱中性现象,进行更具体的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探究酸碱中性试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三篇
初中化学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三篇篇一: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二、课题的提出:1.研究本课题的背景:①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
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
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
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②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
”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
③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学。
探索符合“主体、实践、发展、创新”的改革思路。
④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
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①课题研究的目的: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其科学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除了研究具体的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即还需要研究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体系、方法和组织等等。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探究酸碱中性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酸、碱和中性物质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使学生理解酸碱中性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
1. 红、蓝、黄三种指示剂
2. 盐酸
3. 碳酸氢钠
4. 红、蓝、绿三种试纸
5. 稀盐酸溶液
6. 稀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三种指示剂滴在不同试剂管中。
2. 用试纸分别测试盐酸、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质。
3. 在试管中滴入适量盐酸溶液,将纸片浸泡其中。
4. 将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红、蓝、绿三种试纸上。
5. 重复上述步骤,用氢氧化钠溶液替代盐酸溶液。
实验结果:
1. 红色指示剂在盐酸中变成橙红色,在碳酸氢钠中变成黄色,在氢氧化钠中变成紫色。
2. 蓝色指示剂在碳酸氢钠中变成紫色,在盐酸和氢氧化钠中无变化。
3. 绿色指示剂在氢氧化钠中变成蓝色,在盐酸和碳酸氢钠中无变化。
4. 碳酸氢钠呈碱性,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呈碱性。
实验结论:
1.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指示剂下会呈不同颜色变化。
2. 盐酸和氢氧化钠呈碱性,碳酸氢钠呈酸性,碱性物质呈蓝色,酸性物质呈红色。
拓展实验:
1. 将上述实验中的化学物质替换为其他酸碱物质,观察颜色变化。
2. 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探究不同酸碱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氧化反应,了解金属与非金属在氧气作用下的不同表现,并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实验材料:
1. 长烧杯或试管
2. 长烧杯或试管架
3. 铁、铜、铝、锌等金属样品
4. 硫粉
5. 碳粉
实验步骤:
1. 取一根铁钉、一根铜棒、一小块铝箔和一小块锌箔,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将试管固定在试管架上。
3.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硫粉。
4. 将试管中的金属样品与硫粉充分混合均匀。
5. 用酒精灯或其它火源加热试管底部。
实验原理:金属与非金属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合物。
在此实验中,金属与硫粉混合加热,则会发生金属硫化反应;非金属与硫粉混合加热,则会发生非金属硫化反应。
通过观察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反应,可以了解它们在氧气作用下的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
1. 铁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黑色的铁硫化物。
2. 铜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黑色的铜硫化物。
3. 铝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铝的氧化物和硫化氢气体的气泡。
4. 锌与硫粉混合加热,产生白色的锌硫化物。
实验总结:通过此实验,我们观察到金属和非金属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不同的氧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合物。
不同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氧化反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性质。
拓展实验:可以将铁、铜、铝、锌等金属样品与碳粉混合加热,观察其氧化反应的结果,并比较不同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反应之间的异同。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6篇)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6篇)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探究【内容】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化学教材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优化设计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是关键。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原则进行论述,并据此探究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原则1.可行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计首先应确保实验的切实可行,并选择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以及方法等要求的实验室,以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应确保实验原理、方法、操作程序遵循化学原理以及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原则,这也是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3.安全性原则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确保化学实验的安全,杜绝一切实验安全事故的隐患。
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在选择实验操作设备、方法或仪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毒性的物品以及危险性的实验仪器或设备。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还应做到规范、正确、熟练的操作,这样方能充分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4.简易性原则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简化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
如若化学实验装置或流程太过复杂,不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以及实验的失败率,还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实验装置与方法。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策略1.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室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设计化学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实验概念与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实验应突出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有启发作用;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③尽量控制实验过程;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奥妙之处。
如,在演示瓶吞鸡蛋这一实验时,教师可先往一集气瓶中注满CO2,接着将NaOH溶液注入集气瓶中,并快速将一个剥皮煮熟的鸡蛋放置于瓶口处,此时将会出现鸡蛋被吞进瓶内的现象。
化学探究实验课课程设计
化学探究实验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2. 学生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 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并理解相关化学概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实验,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形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3. 学生能够关注化学与生活、环境的联系,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结合化学学科性质,强调实验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仪器的认识、使用、维护及实验安全常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2. 酸碱中和反应:以常见的酸碱为例,通过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三章 酸碱盐3. 氧化还原反应:以常见物质为例,通过实验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理解其原理。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4. 物质性质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溶解性等性质,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物质的性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实验安全常识介绍第二课时: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及原理分析第三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及现象观察第四课时:物质性质探究实验及结论总结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要领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框架。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5篇)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5篇)学校化学试验探究(5篇)学校化学试验探究范文第1篇《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学问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力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及要求,我们要以培育同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并立足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科学探究。
提倡试验探究,一方面关心同学猎取基础学问和基本理论,激发同学的创新欲望和爱好,发挥同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为将来的化学工确立动手意识,培育试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同学试验探究力量,使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把握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
化学探究试验在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既可促使同学形成对化学学习的长久爱好,又能够激发同学剧烈的求知欲。
对于学校阶段的同学来说,要调动同学乐观主动地学习,就必需培育同学对该学科保持剧烈的学习爱好。
而化学探究试验的开设对于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具有明显的乐观作用。
由于试验本身就能激发同学深厚的认知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只有同学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究试验现象的缘由和规律,从而产生深厚的爱好,才具有肯定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同时,化学探究试验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同学潜力,培育同学制造性思维力量。
同学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头,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试验设疑作用,使试验内容和所学学问详细化、条理化、问题化,激发同学剧烈的求知欲望,使同学始终处于有效的乐观思维状态。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试验,注意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同学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灵敏,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方法也变得更多样、更敏捷。
同学通过自己的试验操作和验证,乐观地去思索、去探究,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才智和灵感,从而培育制造性思维力量。
一个完整的试验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试验方案、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沟通等。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一、前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形式。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而探究性实验则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和总结规律的实验形式。
本文将探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1. 实验目的和问题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问题。
实验的目的是指实验的总体目标,而问题则是指需要通过实验解决的具体问题。
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实验目的可以是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问题可以是找出不同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的规律。
2. 实验材料和装置在探究性实验中,材料和装置的选择要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材料的选择要足够简单,装置的搭建要足够便捷。
对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需要使用酸、碱溶液和酚酞等材料,以及玻璃杯、输液器等装置。
3. 实验步骤和内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步骤逐步探究问题,从而形成对化学规律的认识。
在实验步骤和内容的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提出假设、设计对照实验等,以达到探究性实验的目的。
4. 实验结果和讨论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是实验的关键部分,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对化学规律的认识。
在设计实验结果和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结论、总结规律、提出问题等,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实验总结和延伸在探究性实验中,实验的总结和延伸是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通过实验总结和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化学规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创设一种专注于探究的学习氛围。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初中实验探究教案
化学初中实验探究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性溶液的探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了解酸碱中性溶液的特点。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酚酞指示剂、盐酸、NaOH溶液、稀硫酸、蓝色石蕊试液、红色石蕊试液、清水。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清洗干净,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 将试管分别标记为A、B、C。
3. 在试管A中加入数滴NaOH溶液,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 在试管B中加入数滴盐酸,再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5. 在试管C中加入数滴稀硫酸,再加入少量红蓝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6. 分别记录实验时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实验A中,观察到酚酞指示剂变成粉红色,说明NaOH溶液呈碱性。
2. 实验B中,观察到酚酞指示剂变成无色,说明盐酸呈酸性。
3. 实验C中,观察到红蓝石蕊试液变色,说明稀硫酸呈酸性。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知,NaOH溶液呈碱性,盐酸呈酸性,稀硫酸也呈酸性,在常温下酸碱中性溶液呈中性。
延伸实验:可以探究不同物质对酚酞指示剂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酸碱性质。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使用安全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化学品溅到皮肤和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和试管架,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希望以上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培养他们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学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药品,包括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硫酸、氢氧化钠等。
同时进行实验台的清洁工作,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2. 实验操作:将试管架装好,用试管夹夹住一个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同时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 实验总结: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总结,总结出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板书:
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2. 实验操作
3. 数据记录
4. 结果分析
5. 实验总结
思考问题: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原理是什么?
实验要点: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实验环境:实验台清洁整洁
教学反思:本次实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注意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避免意外发生。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清理实验器材并检查实验环境的整洁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整洁。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
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初中化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难点: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酸碱溶液、烧杯、滴管、试管、试管架、镊子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本、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酸和碱中的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H2O),剩余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2.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酸溶液和碱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分组实验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1)取适量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2)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3)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1)观察到的现象:酚酞指示剂在酸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溶液中呈红色。
(2)实验结论: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学会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初中科学化学实验探究教案
初中科学化学实验探究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各种溶液的酸碱性质,并学会使用通用指示剂进行酸碱中性试验。
实验材料:
1. 立式试管
2. 盖有标度的滴管
3. 盐酸、氢氧化钠、酸性溶液、碱性溶液
4. 通用指示剂(酚酞)
实验步骤:
1. 将立式试管置于试验台上,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 用通用指示剂(酚酞)滴加至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3. 再分别加入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并进行相同的观察。
实验记录:
1.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颜色变化:发生颜色变化的原因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2.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颜色变化:发生颜色变化的原因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果分析:
1. 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判断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酚酞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
2.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了解酸碱中性试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通用指示剂进行酸碱中性试验,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
同时,也掌握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酸碱中性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拓展实验:
1. 尝试使用其他通用指示剂进行酸碱中性试验,观察不同指示剂的变化情况。
2. 研究不同浓度、温度下溶液的酸碱性质,探究影响酸碱中性试验的因素。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溶解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现象及特点。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 因素探究: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因素,并进行实验探究。
6. 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三、作业安排:
1. 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的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检测测验:利用选择题或解答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初中探究实验化学教案设计
初中探究实验化学教案设计
实验名称:溶解度的探究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实验材料:烧杯、试管、温度计、硫酸钠、硫酸铝、葡萄糖、盐巴、水
实验步骤:
1.将分别称取硫酸钠、硫酸铝、葡萄糖、盐巴各一小勺放入四个试管中。
2.向四个试管中加入相同的水,确保试管中的物质完全被覆盖。
3.将四个试管分别放入水浴中,水浴的温度设置为10℃、25℃、40℃、60℃。
4.观察每个试管中的物质是否完全溶解,记录下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不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溶质的动能,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从而有利于溶质溶解于溶剂中。
结论:
1.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会有所不同。
2.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拓展:
1.可以进一步调节水浴的温度,探究更广泛的溶解度变化。
2.可以尝试用其他物质进行类似的实验,比较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温馨提示:实验中要注意操作安全,严禁将试验品摆放在易燃材料旁边,实验后要及时清洗玻璃器皿,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设计
实验探究化学初中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了解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学性质。
实验材料:铜片、锌片、铁片、铝片、硫磺粉、火柴、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焰燃烧器。
实验步骤:
1. 将铜片、铁片、锌片、铝片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在不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硫磺粉。
3. 使用试管夹将试管加热至试管底部产生火星。
4. 观察每个试管内的变化,记录下反应产生的现象。
实验内容:
1. 铜片与硫磺粉反应:观察到铜片表面出现黑色火花,产生硫化铜。
2. 铁片与硫磺粉反应:观察到铁片表面出现红色火花,产生硫化铁。
3. 锌片与硫磺粉反应:观察到锌片表面出现蓝色火花,产生硫化锌。
4. 铝片与硫磺粉反应:观察到铝片表面出现白色火花,产生硫化铝。
实验总结:
1. 金属与非金属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金属硫化物。
2. 不同金属与硫磺粉反应时,产生的火花颜色不同,说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有
区别。
3. 金属的活泼性与其与非金属反应的火花颜色有关,活泼性越大的金属与非金属反应时火
花颜色越亮。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设计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特点。
B3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作业1活动设计-初中化学
探究型学习设计表学科化学学习主题空气学校课型新授课时 1 教师年级九年级时间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学会判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物质的分类。
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学生情况空气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对知识的理解比较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是符合学生熟悉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
探究任务在教学任务中要探究的任务时注意引导学生应用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的思维能力,借助多媒体手段和实验器材加强知识的探究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空气的成分、性质、用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教材、希沃助手、实验器材等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看不见、摸不到,但却客观存在,你能不能通过某个现象或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气的有关知识。
用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空气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二、讲授新课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实验学生观看视频,完成任务拉瓦锡实验得出的结论:通过视频的形式加深拉瓦锡实验的,他的结论是什么?播放视频(1)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2)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阅读P27“实验2-1”,仔细观察演示实验1.实验原理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1.实验原理:利用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外产生明显的压强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作者:万明良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1期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在知识观、教学观、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实验是化学探究和教育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教师观念、教学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化学试验;教学;探究性
一、新课程改革中实验的探究性
传统教育中的实验,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为辅,还多为验证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运用不多。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思路
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实际应用。
教育应与学生经验相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改革后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特点。
充分利用与结合教材进行探究性思维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1.尝试改变课本上探究实验的程序化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在一些实验的设计上,倾向于把探究的过程步骤罗列清楚,然后在过程中间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所以在探究性思维上相对比较程序化,还没有完全放开。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探究性思维更加深化,我尝试将一些实验加以改进,增加其难度,使探究效果更加明显了。
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题教学中,我设计先告知学生一些知识信息。
并让学生收集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然后将课题改为“据说人呼吸时吸收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请利用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设计实验对这一说法进行验证”。
2.适当提高课本中实验的操作要求
适当提高教材中实验的一些要求,也可以创造探究性思维的环境。
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发现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在讨论完几个方面
可能的原因后,我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精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们都十分有兴趣的进行讨论设计,并得出了多种方法,然后让大家加以比较。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充分掌握了知识,在探究中领悟了科学研究中的严密性与趣味性,它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途径。
3.创设学生自学阅读时的探究思维情境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探究思维的机会,包括一些可由学生自学阅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进行探究思维教学设计。
例如,在学习拉瓦锡是如何研究空气的组成的时候,如按照常规教学,学生只需要知道它的大概过程和基本内容就行,但我在此安排了两个思考讨论题:①拉瓦锡经过实验得出了几个结论?②他的那些实验事实是如何支持这几个结论的?通过对阅读材料进行的简单的探究思维,我想学生应该有两点印象是深刻的。
一是对任何一个实验课题进行探究时,都必须严格注意实验的科学严密性,不存在随随便便成功;另一点就是平常看书时,一些看似平常的知识结论、实验操作等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科学道理,值得去仔细探究。
这个简单的问题探究,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保护环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了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课题。
我在处理保护空气这一课题内容的时候,就是将它分成了若干个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学习,并且利用综合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进行评比。
通过这种探究式活动,学生很好的达到了学习目的,不仅了解了很多课外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等等。
三、给学生自由实验的环境
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在现实实验教学中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随时可见,大多数学生害怕实验不当,不符合教师要求而被训斥,害怕实验失败,因此在实验探究中,我们要抓住学生情感变化,善于察言观色,创造积极自由的情感境界。
参与他们的活动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真正使实验成为创新的重要途径。
[6]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氛围中“手”“脑”有机结合,克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
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但模拟实验无法
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次取代化学实验。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种媒种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勇于探索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努力进取的品质等,最终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来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九年级).
[3]刘知新,化学实验论[M].广西:广西教育教育出版社,1999,(03).
[4]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M].化学教育,2001,(03):37.
[5]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2).
[6]梁慧妹,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