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的行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的行动研究
——同伴融合活动和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应用
张晓春1盖笑松2
(1东师中信实验学校,长春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130024)
摘要为促进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一年级开展了同伴融合活动,并开发了家校协同指导手册,开展校本研究。活动结束后,向家长发放《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情况调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活动效果明显。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团队融合活动;家校协同指导手册
一年级的入学儿童将面临亲密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学习环境、期望水平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适应。由于很多儿童在学前阶段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如突入其来新环境的变化、新要求的变化,经常会体验到紧张、兴奋、疲劳、枯燥、厌烦等消极情绪。那么,怎么能帮助儿童更多地感受到积极情感,体验到成长原本应该有的快乐呢?
为此,我们结合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周的具体活动安排,确定了“促进同伴融合、提高家长参与”这一研究思路,在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周内开展同伴融合活动。同时,开发家校协同指导手册,将家长请到孩子的入学适应生活中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促进孩子的良好适应。
一、开展同伴融合活动,促进学生入学适应
(一)同伴融合活动的设计及操作
针对儿童入小学后脱离了幼儿园熟悉的伙伴,在新的环境中,面临不能马上被新的班级同伴所认同的境况,开展了同伴融合训练活动。力求通过这些活动,优化儿童的同伴关系,帮助孩子会迅速消除对同学的陌生感,增强熟悉感,增加孩子在校生活的快乐指数,进而促进学生对学校的适应。
1.同伴融合活动的设计
根据学生对班级同伴的适应过程和特点,活动设计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熟悉同学、消除陌生感的活动,包括找找我是谁、名字叠罗汉、朋友面对面、传感人浪、寻找有缘人等。如“找找我是谁?”的活动内容为:
提前准备班级同学的电子相片,在活动开始时指导者将班级同学的照片在班级大屏幕上随机呈现,让同学们找到大屏幕上显示的同学,并指认出来,同时看谁找的最快。被找到的同学要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叫***”,大家鼓掌致意,同时说:“***,你最棒!”游戏再继续。活动结束后,采访二至三名同学:“在这个活动中,你认识了几个人?并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是谁”,被介绍的同学向大家挥手示意。
二是促进学生的主动交往,激发交往的积极意愿和积极情感的活动,包括闪亮的小粘贴、飞翔的幸福、大风吹、彩色同心圆、看我们走过来等。如“如闪亮的小粘贴”的活动内容为:准备班级人数三倍多一些的小粘贴,指导者发给每个学生三个粘贴,让学生找到最喜欢的人,分别把这三个粘贴分别贴到他(她)们右手的手背上,并告诉他(她):“我是***,我很喜欢你,希望和你做朋友!”当送完全部粘贴的时候,回到座位上,举手示意指导者。活动结束后,指导者请孩子学生分享收到闪亮的粘贴时和送出粘贴时的心情。
三是加强同伴间的双向互动、增进亲密关系的活动,包括名字接龙、快乐的气球、相同你我他等。如“名字接龙”的活动内容为:
准备写有班级学生名字的纸条,便于学生拿在手里和重复利用可折叠;至少两份(避免
破损或丢失)。指导者将纸条发给学生,学生根据纸条上的姓名去寻找相应的人,找到后便拉住对方的衣襟,跟在对方的后面去寻找其他的人,逐渐形成一条或几条龙在班级内行走。此活动可在小组内进行、两个相邻的小组间或全班进行,每一种方式都可以活动二至三次,也可加入比赛的方式,看看哪条龙形成的最快,哪条龙最长人数最多。指导大家可以通过询问或找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帮忙的方式来找到纸条上名字对应的人。活动结束后,鼓励那些通过自己询问、找人帮助的或是帮助他人的学生代表进行分享。
2.同伴融合活动的操作
融合活动的指导者为班主任教师。在活动开始前,选择指导教师,并由对指导教师进行活动目的、意义的培训与指导。同时,发放同伴融合活动设计,指导教师熟悉活动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并做出适当的完善和调整。
整个活动分五天进行,在新生开学后的第一周即入学适应周内进行。班级分为两个群体,开展团队融合活动的实验组,对照组则按照常规的方式不开展此活动。学校每天统一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即每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参与实验的班级开展活动。
在适应周活动结束后,组织指导教师开展座谈,针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在活动中的感受等进行反思,并对活动效果进行初步评估;同时,由班主任教师向家长发放一份《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情况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对学校整体环境、同伴关系、情绪体验和师生关系进行调查,家长填写完毕后回收,以进一步评估活动效果。
(二)同伴融合活动的效果评估
从教师座谈中了解到,同伴融合活动给孩子带来了变化:新生入学后不爱上学、哭闹的现象,同在一桌的孩子却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的现象,一些孩子课下在操场上经常独自跑来跑去、无所事事的现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同学——三五成群地在天井、操场上嬉戏;哪个孩子受伤了,小伙伴们会互相扶持把他(她)送到医务室;他们甚至能迅速认识每个同学的名字,在开学第一周就能帮助老师分发作业本……
同时,问卷调查显示:在入学适应周中,超过92%的学生已经能够成功地说出4个以上同学的名字,近60%的学生能够说出7个以上同学的名字;超过84%的学生拥有两个以上亲密关系的小伙伴,24%的同学有4个以上较为亲密的伙伴。对所回收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得知:
如图1,实验组的学生在对学校整体环境的适应、对同伴关系的适应、情绪体验的适应以及师生关系的适应均在对照组之上,尤其在同伴关系的适应上较对照组效果最为明显。可以说,团队融合活动有效地消除了学生间的陌生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熟悉,继而促进了学生对学校的适应。
二、开发家校协同指导手册,促进学生入学适应
(一)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设计及应用
针对新生家长对孩子的入学初的适应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孩子进行入学适应的情况,将家长请进到孩子入学适应周的教育生活中来,开发校协同指导手册。力求通过手册,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中,增加亲子沟通的机会,鼓励和认可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快乐。
1.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设计
手册共有六天内容,在适应周内配合团队融合活动同步进行,由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共同使用。每天的手册内容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展示我的新本领”,就是每天孩在学校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技巧。希望家长通过这一板块能够了解孩子在学校要做到的事情,帮助孩子做好相应的准备,为孩子掌握新本领做好铺垫,使孩子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增强孩子的效能感。同时,通过引导孩子展示自己的新本领,使孩子深入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第二部分的“我们一起做一做”则创造了亲子活动的空间,即对今天所学本领的掌握和练习、对班级同学的熟悉或了解、对明天活动的准备等,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使之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对孩子进行适度地认可和表扬,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产生胜任感。
第三部分则每天分主题地对新老师、新教室、新同桌、最喜欢的地方、最好的朋友、最开心的事儿等重要场所或重要他人进行回忆,通过“画一画”简单易行的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找到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的切入点,让孩子在交流中感受成长的幸福感。
第四部分为“记下今天的事儿”,在这一部分,则希望家长能够关注孩子每天的情绪变化,关注孩子的适应情况,关注自己与孩子成长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科学的育子观念。
同时,配合家长协同指导手册的还有两份辅助材料;一份是班级学生名单,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和关于孩子对他(她)的描述几个内容;一份是班级学生姓名卡片,帮助孩子趣味熟识自己的同学。
2.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应用
活动开始之前,针对手册的开发目的、意义和作用对指导者即参与实验的班主任教师进行培训。
登校日,由参与实验的班主任教师将家校协作指导手册和两份辅助材料同时发放到家长手中,并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讲解家长手册目的和意义以及使用方法。以手册中“登校日”的第二部分“我们一起做一做”为例: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班级同学,了解班级概况。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学生姓名卡片游戏,熟悉班级同学的名字;熟悉后,指认学生名单上的名字,从卡片中找出;并按男女生分类,了解共有多少个男生,多少个女生,班级共有多少人;家长还要询问孩子今天所认识的同学,并将孩子的描述记在学生名单中“关于孩子对他(她)的描述”栏的空白处。
适应周活动结束后将手册收回,结合问卷中关于手册部分的信息,了解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感受、对手册的使用情况和学生的整体适应情况进行评估。
(二)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效果评估
从回收的问卷中得知,家校协同指导手册得到了家长们喜欢和认可:接近60%的家长每天都使用该手册,高达84%的家长认为家校协作指导手册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他们认为家校协同指导手册帮助家长们找到了开始的方向,找到了和孩子沟通过的契机,看到了孩子的潜能,感受到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另外,调查结果也表明:家长每天使用家校协同指导手册,孩子的适应性要好于经常或偶尔使用的,孩子也更愿意与之说学校里的事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