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价格成本的简单模型

合集下载

理论经济学的市场均衡模型

理论经济学的市场均衡模型

理论经济学的市场均衡模型引言理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运行规律和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的学科。

市场均衡模型是理论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情况。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均衡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理论经济学的市场均衡模型。

一、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不同价格下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市场需求呈现出反映价格与数量的正相关关系的特点。

这是因为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购买力增加,愿意购买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受其他因素(如收入、个人喜好、替代品价格等)的影响下,市场需求曲线在坐标平面上呈现出向下倾斜的趋势。

市场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D(P)其中,D代表市场需求,P代表价格。

市场需求不仅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收入、个人喜好、替代品价格等。

对于某些商品而言,市场需求可能还与季节、人口结构等因素相关。

统计学方法常用于测量市场需求,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二、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是指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通常呈现出价格与数量的正相关关系。

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利润,愿意提供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同样,受到其他因素(如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替代品价格等)的影响下,市场供给曲线在坐标平面上呈现出向上倾斜的趋势。

市场供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S=S(P)其中,S代表市场供给,P代表价格。

市场供给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是决定市场供给的重要因素。

当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技术进步时,生产者的利润减少,可能导致市场供给减少。

此外,替代品的价格也会影响市场供给。

如果替代产品价格上涨,生产者可能会减少生产原商品的数量,导致市场供给减少。

三、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在市场上同时考虑供给和需求的条件下,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和价格会自动调整以达到供需平衡。

线性定价模型

线性定价模型

线性定价模型线性定价模型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或服务价格的经济模型。

它基于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线性关系,假设价格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产品的定价策略,并预测销售量和利润。

线性定价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价格与销售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恒定的线性关系。

在这种模型中,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下降的直线,表示在给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

供给曲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表示生产者愿意在给定价格下生产的产品数量。

价格的均衡点就是两条曲线相交的地方,即市场上实际交易的价格。

在线性定价模型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来影响产品销售量。

当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时,消费者将减少购买数量,从而导致销售量下降。

相反,当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消费者将增加购买数量,从而导致销售量增加。

根据这个原理,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来确定最优的定价策略。

线性定价模型还可以用于预测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

通过根据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销售量,企业可以预测在不同价格下的产品需求。

此外,通过将销售量与成本和价格相结合,企业还可以预测利润情况。

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价格水平做出最优的定价决策,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尽管线性定价模型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有效的定价策略和销售量预测方法,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线性定价模型假设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而实际上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此外,线性定价模型只考虑了价格因素,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销售量的因素,如产品品质、竞争状况等。

因此,在使用线性定价模型时,企业需要注意这些局限性,并结合其他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总之,线性定价模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经济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定价策略和预测销售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要将线性定价模型与其他市场因素相结合,以制定更准确、全面的定价决策。

线性定价模型是一种基于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经济模型,用于确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它假设价格与销售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恒定的线性关系,即价格上涨或下降时,销售量也会相应地上涨或下降。

Dixit-Stiglitz模型与克鲁格曼模型浅析

Dixit-Stiglitz模型与克鲁格曼模型浅析

Dixit-Stiglitz 模型与克鲁格曼模型浅析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已经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一起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

他在《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一文中,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ixit-Stiglitz 模型,以下简称D-S 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简洁的模型,阐述了在不存在技术差异和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一样可以发生国际贸易。

本文先介绍D-S 模型的核心内容,然后介绍克鲁格曼在《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对于D-S 模型的应用。

Dixit 和Stiglitz 于1977年在《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一文中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 模型。

[3]这篇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简洁的途径。

简单地说,从生产方面来讲,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因此,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品种会比较少;从消费者方面来讲,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因此,产品的品种应越多越好。

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而生产者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条件下,生产规模就会缩小,导致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及价格上升。

但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能够使两难冲突的解决空间增大,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同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物美价廉的产品。

[4]市场竞争能使这种两难状态达到最优或是一种次优的均衡:每一个生产者都会去生产一种差别性产品——既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廉价的消费需求,又能使生产者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

[5] 两位作者开篇指出,福利经济学中,有关生产的基本问题是市场最优下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是否就是社会最优情况下的产品种类和数量。

而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分配公平问题、外部效应问题和规模经济问题,而他们的目的是对其中的内部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2)、当a=1-b时,两个商店位于同一位置,我们走到另一种极端:
P1* = P2* = c
Π1=Π2=0
a=b=0与差异最大化对应,a+b=1与差异最小化对应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九点 七分。
豪泰林的选址(空间)模型假设消费者和品牌位于产品和地 理空间内。消费者偏好于靠近自己的品牌。因此,企业具有 市场势力。并且,该模型表明了只有当产品同质时(位于产 品或地理空间的同一位置),伯川德均衡价格才等于边际成 本。在一个更为一般化的产品差异化模型中,做出伯川德预 期的企业将收取不同的价格,而且所有价格都高于边际成本。 简而言之,差异化使得企业拥有市场势力。
需求函数:D1(p1,p2)=x =a + ( 1-a-b )/2 + (p2-p1)/2t (1-a-b) D2 (p1,p2)=1-x
=b + ( 1-a-b )/2 + (p1-p2)/2t (1-a-b) 需求函数的第一项是商店自己的“地盘”( a 是住在商店 1左边的消费者, b 是住在商店2右边的消费者), 第二项是位于两商店之间的消费者中靠近自己的一半, 第三项代表需求对价格差异的敏感度。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四:九点 七分。
更为一般地,我们可以讨论商店位于任何位置的情
况。假定商店1位于a≥0,商店2位于1-b(b ≥0)。 为不失一般性,假定1-a-b ≥0(即商店1位于商店2 的左边)。如果旅行成本为二次式,即旅行成本 为td2 ,这里d是消费者到商店的距离。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四:九点 七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九点 七分。
纳什均衡为:
P1* (a,b) = c+t (1-a-b)(1+(a-b)/3)

微观经济学之均衡价格模型

微观经济学之均衡价格模型

微观经济学之均衡价格模型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模型是一种分析市场供需关系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

这一模型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假设了供给和需求是相互独立的,而市场在供需的作用下最终会达到均衡状态。

在均衡价格模型中,供给和需求曲线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曲线描述了生产者愿意以不同价格出售商品的数量,而需求曲线则表示消费者愿意以不同价格购买商品的数量。

这两个曲线交汇的点被称为市场的均衡点,即供给等于需求的价格。

市场均衡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供应过剩,价格会下降,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多商品。

相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供应不足,价格会上升,以减少消费者需求。

市场供需的变动可以对均衡价格产生影响。

例如,当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意味着供应量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新的生产技术的引入。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下降,而商品的数量会增加。

相反,当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意味着需求量增加,可能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增加或者产品的变得更受欢迎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上升,而商品的数量会增加。

同时,供需关系的变动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例如,当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意味着需求量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收入的下降或者人们对产品的兴趣减少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下降,而商品的数量会减少。

相反,当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意味着供应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或者生产者的减产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上升,而商品的数量会减少。

总之,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

通过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及其变动对价格的影响,我们可以预测市场的供需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制定商品定价策略,以及评估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等。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模型是一种分析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并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经济学原理之经济学家常用模型

经济学原理之经济学家常用模型

经济学原理之经济学家常用模型1. 引言经济学家常常使用各种模型来研究和解释经济现象。

这些模型是建立在经济学原理基础上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学家常用的模型,包括供求模型、边际分析模型和增长模型等等。

2. 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经济学家研究市场均衡的一种常用模型。

这个模型基于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力量,描述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均衡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供给方面。

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曲线显示了价格与供给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供给曲线是一个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价格越高,供应量越大。

接下来,我们看需求方面。

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曲线显示了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需求曲线是一个向下倾斜的直线,表示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在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点上,市场达到均衡,这个点被称为市场均衡点。

在这个点上,供给量和需求量完全匹配,市场没有剩余供给或需求。

供求模型是分析市场表现的基本工具之一。

通过研究供需曲线和市场均衡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价格、数量和市场状态等信息,帮助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动和调整。

3. 边际分析模型边际分析模型是经济学家用来研究决策和资源分配的一种模型。

边际指的是单位量的变化对总体的影响。

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是边际分析模型的两个重要概念。

边际成本是指产生一个额外单位的成本。

例如,当一家工厂决定增加一个工人时,这个工人的工资就是边际成本。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个额外单位所产生的效益。

例如,当消费者决定再购买一件商品时,这件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就是边际效益。

经济学家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来做出决策。

如果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做出这个决策是合理的。

如果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那么应该放弃这个决策。

边际分析模型可应用于各种经济决策,例如企业决策、消费者行为和政府政策等。

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

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

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摘要:古诺模型是个经典的经济博弈模型,可用来指导经济活动的重要决策问题。

重复博弈对经济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结合古诺模型与重复博弈理论,以两个厂商连续产量的古诺模型为例,讨论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包括无约束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和有约束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无限重复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以探索提高厂商合作水平,实现较高效率均衡的途径。

关键词:古诺模型;博弈;均衡分析一、前言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市场。

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古诺(Augustin Cournot )最早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以考察一个行业中仅有两个生产厂商的所谓双头垄断市场的情况,研究两个厂商条件下的均衡产量问题,该模型后来被称为古诺模型。

该模型假定:寡头市场仅有两个生产厂商,他们生产同质的产品,两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零,两个厂商都掌握市场需求情况,他们都面临共同的线性需求曲线,各厂商根据对手采取的行动,并假定对手继续如此行事来作出自己的决策。

古诺模型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博弈模型,,即寡头之间通过产量进行竞争。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规律,,可用来指导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重要决策问题。

重复博弈揭示了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的长期稳定性,,对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古诺模型与重复博弈结合起来, 研究无限重复古诺模型,给出其均衡分析。

、二、理论基础(一)静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或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的博弈称为“静态博弈”。

每个博弈方的策略都是针对其他博弈方策略或策略组合的最佳对策,具有这种性质的策略组合,即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一致预测性是纳什均衡的本质属性,即如果所有博弈方都预测某个特定博弈结果会出现,那么这个预测结果最终真会成为博弈的结果。

在大多数博弈问题中,纳什均衡是普遍存在的。

这意味着纳什均衡是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是分析博弈和预测博弈结果的中心概念和基本出发点。

(二)动态博弈博弈方依次选择行为的博弈称为“动态博弈”。

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

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

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在经济学领域,数学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能够帮助经济学家解释和预测各种经济现象。

数学模型的建立利用了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使得经济学理论更加精确和可操作。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常见的数学模型,并介绍其在解决经济问题时的应用。

一、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数学模型之一。

利用该模型,经济学家可以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测和政策分析。

线性回归模型假设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函数来表示,即y = β₀ +β₁x₁ + β₂x₂ + ... + βₙxₙ。

其中,y表示因变量,x₁、x₂...xₙ表示自变量,β₀、β₁、β₂...βₙ表示模型的参数。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他们将收入设为自变量x,消费设为因变量y,通过统计数据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的参数可以帮助他们判断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平均消费水平,并进一步得出政策建议。

二、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研究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并预测市场的供求变动。

供求模型通常基于市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利用供求模型分析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变动。

他们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绘制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求得两条曲线的交点,这个交点就表示市场均衡的价格和数量。

经济学家可以利用该模型来评估政府干预的影响,或者预测市场的供求变动。

三、成本-收益模型成本-收益模型是经济学中用来分析企业决策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其生产和投资的成本,并评估其带来的收益。

成本-收益模型通常包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等概念,企业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指标来做出最优的决策。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成本-收益模型来评估是否应该增加生产规模。

均衡价格成本的简单模型(doc 12页)

均衡价格成本的简单模型(doc 12页)

均衡价格成本的简单模型(doc 12页)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刘鸿明[摘要] 本文以对成本和成本问题的新的认识作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托,1笔者试图构建一个简单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从成本和成本问题的角度出发,采用预期成本和实际成本、供给成本和消费成本的划分来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进而在成本问题的立场上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对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型;第二节是对该模型的成本分析;第三节是对与该模型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解释;第四节揭示了该模型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关键词] 均衡价格成本分析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是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重大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权威解释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众所周知,在这一理论中,马歇尔是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建立的分析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供求决定价格或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但是,在这一模型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究竟应该是个人的还是市场的?究竟应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在均衡点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本文的研究得到西安文理学院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

另,本文也曾请冯玉军、许光伟、张建君等几位先生阅读,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1笔者在拙著《成本经济学引论》中提出:“由于不同经济学家的成本观念各不相同,所以提出的理论观点以及建立在这些观点基础之上的政策主张互有差异。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成本问题是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学史上每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都对成本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而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表现为成本问题的发展。

”《成本经济学引论》8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量究竟应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总之,这一模型中预期和实际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笔者以为这是一些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模型来分析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
的产出率来衡量 : •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
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 图模型
2020/11/10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一、一般均衡分析
• (一)供给方面: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Y数量
0
A B C D
X数量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Y
X

机会成本递增的PPC
Y

机会成本递减的PPC
Y
X X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e’
S 供给
0 100
(X)
P* = 1 D 需求
e’’
进口
D 需求
200 X数量(Q) 0
100
(Y)
200 X数量 (Q)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贸易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贸易所得
• 国际市场价格:200X,100Y 1X=0.5Y 中国:100X,50Y 美国:100X,50Y • 贸易条件:如果1X=0.8Y呢?
与那些因素有关? 中国的贸易条件?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第九讲古诺均衡、伯川德均衡与不完全均衡

第九讲古诺均衡、伯川德均衡与不完全均衡
• c1(q1)= cq1求领导者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 • 解:1.先解出追随者的供给函数 • 因为追随者在“价格领导’’模型中只
是“价格接受者”, • 所以,追随者会按MC=p的原则决定其供
给函数。
• 由c2(q2)=q22/2 • 得MC2=q2=p • 2.再求领导者面临的需求曲线 • R(p)= D(p)-q2=a-bp-p • =a-(b+1)p=q1
=P·(q1+ q2)-TC1(q1)-TC2(q2)
分别对q1、q2求导,可得
MR(q1+q2)=MC1(q1)= MC2(q2)
二、卡特尔的建立
• 第一,卡特尔必须具有提高行业价格的能力。只有在 预计卡特尔会提高价格并将其维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 企业才会有加入的积极性。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卡特 尔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弹性越小,卡特尔提价 的能力越强。
p(q1
q2
)q2
c2q2
一阶条件
MR 2=p
dp dq2
q2
MC2
由此解出反应函数
q2 f2 (q1)
二、领导者的问题
• 领导者应当预知 • q2=f2(q1), 故领导者的问题是
max q1
p(q1
q2
)q1
c1q1
s.t.q2 f (q1)
即 max p(q1 f (q1))q1 c1q1 q1
q1=q2=a/3b,q=2a/3b,p=a-2a/3=a/3
二、N个企业的古诺均衡
存在N家企业的市场如何决定价格与产量? • N家企业古诺产量竞争(博弈)
– 参与者: N家具有相同技术的企业C(qj)=cqj – 战略选择:qj – 行动顺序:同时行动 – 市场反需求函数: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计算均衡价格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计算均衡价格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计算均衡价格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均衡价格是根据供求关系确定的价格。

1.比较优势: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国家之间可以实现互利互惠的贸易。

2.绝对优势: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绝对的生产效率优势。

换句话说,这个国家可以以更低的资源投入生产更多的商品。

绝对优势主要强调的是在绝对效率上的优势,而不考虑机会成本。

均衡价格是市场上供需达到平衡时形成的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当两个国家进行商品交换时,均衡价格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确定。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该国在国际市场上通常会有竞争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该商品。

而其他国家则可能从该国购买该商品,形成均衡价格。

然而,具体的计算均衡价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市场供需关系、成本结构、竞争情况等。

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涉及到众多变量和假设条件。

因此,无法简单地通过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来计算均衡价格,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和经济模型建立。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引言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利润和产品的价格往往与成本密切相关。

为了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理解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成本分析模型,帮助企业确定均衡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成本分析模型成本分析模型是一种将企业的成本与产品的价格相匹配的方法。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价格水平,使得产品的销售收入能够覆盖成本,并留下一定的利润。

成本分类首先,我们需要将企业的成本进行分类。

常见的成本分类包括: - 可变成本:随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

- 固定成本:不随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例如租金和设备维护费用。

成本估计其次,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成本进行估计。

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1. 收集数据:收集与每个成本分类相关的数据,例如原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

2. 计算总成本:对于每个成本分类,将相关成本项相加以获得总成本。

3. 分配成本:根据企业的产品产量,将总成本分配到每个产品单位上。

均衡价格计算有了成本估计,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销售收入与总成本相等的价格。

利润最大化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均衡价格计算出企业的预期利润。

预期利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预期利润 = 均衡价格 * 预期销售量 - 总成本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来实现最大化预期利润的目标。

案例研究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说明成本分析模型的应用。

假设一家制造企业生产一种商品,每个单位的可变成本为10美元,固定成本为1000美元。

该企业预计每年销售100个单位的产品。

通过成本分析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均衡价格和预期利润。

1.首先,计算总成本:总成本 = 可变成本 * 预期销售量 + 固定成本= 10 * 100 + 1000= 20002.计算均衡价格:均衡价格 = 总成本 / 预期销售量 = 2000 / 100 = 203.计算预期利润:预期利润 = 均衡价格 * 预期销售量 - 总成本 = 20 *100 - 2000 = 2000 - 2000 = 0这意味着该企业在均衡价格下不会获得利润。

一般均衡模型讲义2:GTAP模型总览n

一般均衡模型讲义2:GTAP模型总览n

E: Equilibrium?
市场均衡假定(通过价格的调整使得商品和要 素的需求等于总供给)。 XD=XS 价格内生。 DX(PX,PX,PX,Y)=XS(PX,PX,PX,T) (WALRAS定理、机会成本体现了资源的有限)

C: Computable?

Numerical Solution(CGE模型提供数值解)。 Analytical vs Numerical Solution CGE模型的数据基础 投入产出表(IO table)、各种弹性值、社会 核算矩阵(SAM)
二、学习的基础和教材(续)

参考资料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tatistics Division(United Nations),Handbook of input-output table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New York : United Nations, 1999. J.B.Shoven & J.Whaley,1992,Appling General Equilibriu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ngland. Grahan Pyatt & Jeffery I.. Round, 1985, Social Accounting Matrices: A Basis for Planning, A world Bank Symposium, Copyright 1985 by the internation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几种模型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几种模型

⽡尔拉斯的⼀般均衡模型的⼏种模型⽡尔拉斯的⼀般均衡模型的⼏种模型1、交换的⼀般均衡模型⽡尔拉斯认为,当满⾜商品的效⽤或欲望⽅程式和最初所拥有的商品数量这两个条件时,均衡价格就可以确定了。

也就是说,在纯交换经济中,进⼊市场的参与者带着既定数量的商品作为供给,根据他们的效⽤或欲望即需求进⾏交换,必定能达到均衡。

⽤S i表⽰进⼊市场进⾏交换的第种i商品的供给量();⽤P i表⽰第i种商品的价格();⽤D i表⽰第i种商品的需求量()。

如果第i种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受到其本⾝价格的影响,⽽且还受到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那么需求函数可表⽰为:(1.1)按照上述定义,当存在⼀组价格P e时,⽡尔拉斯⼀般均衡模型可表述为:(1.2)但(1.2)式所表⽰的⼏种商品的需求⽅程并不是完全独⽴的,只有(改:⽽是)通过供求均衡约束条件⽽相互关联。

这个恒等式表明,就整个交换来说,在任何⼀组价格下,需求总量必须与供给总量相等。

即在整个交换中,供给和需求双⽅相互受到对⽅的约束。

在恒等式的约束下,⽅程组只有n? 1个独⽴⽅程,⽽待解的商品价格有n个。

为了能够求解,⽡尔拉斯引⼊法定价值作为商品价格的计算单位。

令某⼀商品的价格如商品1的价格为法定价值,则其他商品价格可以⽤P1来计算,记为。

这样商品1的价格等于1,其他商品价格表现为和商品1的价格相⽐的相对价格。

需求函数变成:(1.3)这样价格变量就变为n1个相对价格。

运⽤n1个独⽴的⽅程式,求解个相对价格,均衡价格可以得到。

由于引⼊法定价值,得到的均衡价格是相对价格,即解得的均衡价格都要乘上某⼀个常数。

恒等式被称为⽡尔拉斯定律,即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中,如果当n1种商品处于均衡状态,则余下的⼀种也必然处于均衡状态。

同时也说明如果存在某种商品的超额需求,必然就存在某些商品的超额供给与之对应,且数量相等。

这也就是说,在整个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着供求均衡的⾃动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伸缩,可以调节超额供给与超额需求,最后使之达到均衡。

一般均衡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第六章我们只讨论了一种或几种商品的市场局部均衡。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某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求曲线决定了它们的均衡价格,假定其它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且不受其它市场的影响。

本章中,我们放弃这一假定,认为所有市场都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变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市场均衡问题,即一般均衡。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一、一般均衡的基本假定(1)假定整个经济中有r 种产品和r n -种生产要素,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下n 种商品市场(r 种产品市场和r n -种生产要素市场)。

(2)假定整个经济中有H 个家庭。

每个家庭既是产品的需求者,又是要素的供给者。

家庭的全部收入来自于要素供给,并全部用于消费(购买产品),在收入约束下购买各种产品使效用最大化。

(3)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 个厂商,每个厂商即是要素需求者,又是产品的供给者。

厂商在生产函数的约束条件下生产各种产品使利润最大化。

(4)只考虑最终产品的交换和生产,没有中间产品。

二、家庭行为:产品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 首先,考虑单个家庭对产品的需求和要素供给。

用 ih Q (i =1,2,…,r )表示家庭h 对第i 种产品的需求量;用(1,,)jk Q j r n =+表示家庭h 对第j 种要素的供给量。

家庭h 的效用取决于它消费的所有产品数量(h Q 1,…,rh Q )和提供的各种要素数量()h (r Q 1+,…,nh Q ),家庭h 的效用函数可写作),11nh )h,(r rh h h h ,Q ;Q ,Q ,(Q U U += (7.1.1) 用i P (i =1,2,…,r )表示r 种产品的价格,j P ( 1,,j r n =+)表示r n -种要素的价格。

根据假定,家庭的全部收入来自于要素供给,并全部用于购买r 种产品,因此家庭h 的预算约束为nh n h r r rh r h Q P Q P Q P Q P ++=++++ )1(111 (7.1.2)家庭h 在预算约束(7.1.2)下,选择最优产品需求量(rh h Q Q ,,1 )和最优要素供给量(nh )h (r ,Q ,Q 1+)使效用函数(7.1.1)达到最大。

伯川德模型

伯川德模型

伯川德模型(Bertrand competition)描述了一种竞争格局,即生产同质产品的寡头厂商可能并不总是以产量做为决策变量进行竞争,也可以以价格做为决策变量的竞争方式。

伯川德模型的结论十分简明,即均衡的结果将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这一结论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大大不同于古诺模型。

伯川德模型的核心在于不同厂商之间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因此哪位寡头的定价更低,则哪位寡头将赢得整个市场,而定价较高者则完全不能得到任何收益,从而亏损。

这种“赢家通吃”的市场竞争格局导致寡头之间竞相降价,直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继续的降价行为意味着亏损。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

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为:(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前提假定伯特兰德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

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推导和分析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A、B两个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如果A、B的价格相等,则两个企业平分需求。

于是,每一个企业的需求函数如图.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

当价格降到P1=P2=C 时,达到均衡,即伯特兰德均衡。

结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存在,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存在的问题伯特兰德模型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它的前提假定有关。

从模型的假定看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①假定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

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它就无法供应整个市场,价格也不会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伯川德模型概述

伯川德模型概述

价格保持在 p1 ≤c2 的水平,就一定能够获得利润。若 p1 = p2
= c2 ,两企业都索取 c2 的价格,这时,两企业通过销售各自的
1 2
D(
c2 )
分割整个市场。这样,企业
1
就通过收取高于单位
成本 c1 的价格( c1 ﹤ c2 ) ,获得了正的利润,企业 1 的利润是
π1 = ( c2 - c1 )
伯川德模型概述
□吴 险
【内容摘要】本文对伯川德模型进行概述,分析了伯川德均衡并论述了伯川德悖论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伯川德模型; 伯川德悖论; 伯川德均衡 【作者单位】吴险,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经济贸易系
1883 年,法 国 经 济 学 家 约 瑟 夫 · 伯 川 德 对 古 诺 的 书 ( 1838) 发表了一篇评论,批判了古诺模型的均衡,伯川德认 为对于企业来说,调 整 价 格 比 调 整 产 量 要 简 单 得 多,企 业 间 的竞争应该从价格出发,他提出如果每个寡头垄断者都假设 他的对手保持其 价 格 不 变 时,博 弈 不 会 导 致 古 诺 结 果,而 是 完全竞争结果。
为了研究的简 便,我 们 以 两 企 业 寡 头 垄 断 为 例,上 述 分
析也可以一般化到 n 个企业的情况。当市场中有着多家企
业,共同进行价格竞争,依据模型的假设条件,我们仍然可以
得出相同的结论。伯川德均衡的结果说明,即使市场中只有
两个企业,这样 的 垄 断 也 能 够 恢 复 竞 争。 事 实 上,市 场 上 企
1 2
D(
c2 )
,企业 2
的利润为 0。若此时企业 1
使
价格降低极小的单位,即 p1 = c2 - ε( p2 = c2 ) ,则企业 1 可以 占领全部市场,企业 2 的需求为零。企业 1 的利润是 π1 = ( c2 - ε - c1 ) D( c2 - ε) ,企业 2 的利润为零。这个结论是存在 不对称情况的伯川德均衡,只是此时的伯川德均衡并不是福

伯特兰模型计算题同质产品

伯特兰模型计算题同质产品

伯特兰模型计算题同质产品伯特兰模型是一种用于计算市场上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均衡价格的经济学模型。

在伯特兰模型中,两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是同质的,这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同的品质、功能和其他特征。

如果两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是同质的,那么消费者在两种产品之间进行选择的唯一因素就是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伯特兰模型可以用来计算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均衡价格。

在伯特兰模型中,企业的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即价格越高,需求就越低。

此外,假设市场需求是恒定的,也就是说,不管价格如何,市场需求都是固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伯特兰模型来计算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均衡价格。

具体步骤如下:1. 定义市场需求函数:M = 常数 * (P1 - PC)其中,M 是市场需求,PC 是产品成本。

常数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大小。

2. 定义两个企业的成本函数:C1(P1) = PC + 常数 * (P1 - PC)其中,C1 是企业 1 的成本,PC 是企业 1 的成本曲线。

3. 定义两个企业的需求函数:D1(P1) = M - C1(P1)其中,D1 是产品 1 的需求函数,C1 是企业 1 的成本函数。

4. 计算两个企业的均衡价格:P1e = 最大化 D1(P1) - D1(0) 的P1 值其中,D1(0) 是产品 1 在价格为 0 时的需求函数。

5. 计算两个企业的利润率:利润率 = (均衡价格 - 产品成本) / 产品成本其中,利润率是产品 1 在均衡价格时的利润率。

尽管伯特兰模型可以用来计算同质产品之间的均衡价格,但实际上,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通常不会简单地归结为价格竞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应用伯特兰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刘鸿明[摘要] 本文以对成本和成本问题的新的认识作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托,1笔者试图构建一个简单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从成本和成本问题的角度动身,采纳预期成本和实际成本、供给成本和消费成本的划分来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进而在成本问题的立场上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对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型;第二节是对该模型的成本分析;第三节是对与该模型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解释;第四节揭示了该模型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本文的研究得到西安文理学院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

另,本文也曾请冯玉军、许光伟、张建君等几位先生阅读,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因此,文责自负。

1笔者在拙著《成本经济学引论》中提出:“由于不同经济学家的成本观念各不相同,因此提出的理论观点以及建立在这些观点基础之上的政策主张互有差异。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讲成本问题是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学史上每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都对成本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而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表现为成本问题的进展。

”《成本经济学引论》8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均衡价格成本分析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是经济学中的差不多问题同时也是重大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权威解释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众所周知,在这一理论中,马歇尔是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建立的分析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供求决定价格或者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然而,在这一模型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究竟应该是个人的依旧市场的?究竟应该是预期的依旧实际的?在均衡点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究竟应该是预期的依旧实际的?总之,这一模型中预期和实际的关系到底应该是如何样的?笔者以为这是一些特不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模型来分析并回答如此一些问题。

第一节预期与实际:两类供求曲线的划分和模型的建立1、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分析模型中,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向右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即为均衡点,均衡点在纵轴上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在横轴上对应的数量为均衡数量。

那么,这一模型中的均衡数量究竟是预期数量依旧实际数量?关于这一问题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均衡价格下,消费者正好得到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情愿购买的这种商品的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出售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情愿出售的数量。

”2从这一表述看,均衡点所对应的数量应该是预期数量。

因为人们通常会如此认为,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数量要受预算约束的阻碍,供给者实际供给的数量要受到要素价格、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多种因素的阻碍,价格并不是阻碍实际数量的唯一因素。

因此,在均衡点上,只能是情愿需求的数量和情愿供给的数量相等。

换一种讲法,那个地点的问题是如此两个:在某一既定价格下,个人情愿购买的商品数量为多少?个不厂商情愿出售的商品数量为多少?那么,问题是否确实确实是如此呢?让我们接着向下分析。

2、假如均衡点表示的是个不消费者情愿需求的数量和个不厂商情愿供给的数量相等,那么,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图形中,关于一条需求曲线来讲,该曲线是否确实是个不消费者情愿需求的数量的集合呢?关于一条供给曲线来讲,该曲线是否确实是个不厂商情愿供给的数量的集合呢?我认为并不是,假如是如此的话,因此,关于马歇尔均衡事实上是由两部分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80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曲线,情愿供给量和不情愿供给量共同组成该图中的供给曲线。

如图1所示:p D SE图1 Q 在图1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不被分成了两部分,用虚线、实线两种不同的线型表示,虚线部分分不表示不情愿需求的数量、不情愿供给的数量;实线部分分不表示情愿需求的数量、情愿供给的数量。

3、以图1为基础,当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被分成两部分时,虚线表示的不情愿需求量和不情愿供给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如此,图形中就只剩下了由实线表示的情愿需求量和情愿供给量,两条实线的交点即均衡点,均衡点在纵轴上所对应的价格即均衡价格。

如图2所示:PS eP0Dr ESrDeQ图2在图2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ES e为预期供给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不厂商情愿供给的商品数量。

曲线ED e为预期需求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不消费者情愿购买的商品数量。

E点为预期供给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E点在纵轴上所对应的价格P0即为均衡价格。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曲线EP0的含义,当我们把曲线 ESe 和曲线 ED e看作预期供给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时,曲线EP0便具有了实际供给曲线和实际需求曲线的性质(两条曲线重合在一起),能够分不表述为:实际供给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个不厂商实际供给的商品数量(用S r表示),实际需求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个不消费者对个不厂商所提供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用D r表示)。

在均衡点E所对应的横轴上,预期供给数量、预期需求数量、实际供给数量、实际需求数量四个变量相等,在均衡点E所对应的纵轴上,预期供给价格、预期需求价格、实际供给价格、实际需求价格四个变量相等。

4、在图2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把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表述如下: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个不厂商和个不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过程从法律角度看是一个缔约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一个将预期转化为实际的过程。

首先个不厂商情愿以某一价格(譬如2元)出售他所提供的商品(譬如面包),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上意味着他作为供给者提出了一个预期供给价格,同时在他的主观心理上他期望获得一个与他所提出的预期供给价格相等的预期需求价格,这时,来自于消费者的可能的反应情形不外乎如此三种:消费者所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低于、高于、或等于已有的预期供给价格,在这可能的三种情形中,高于的情形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实践中当一个供给者以2元出售一个面包时,正常情形下可不能有人还价3元的,理论上也不符合经济人假设;假如消费者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正好和供给者提出的预期供给价格相等,那么,你情愿以2元一个出售面包,我情愿以2元一个购买面包,你情我愿,从法律上来讲有要约有承诺,缔约过程完成,从经济学上来看,预期供给价格等于预期需求价格,而且,随着法律上缔约过程的完成在经济学上预期转化成了实际,预期供给价格转化成实际供给价格,预期需求价格转化成实际需求价格,且,实际供给价格等于实际需求价格。

经济意义上的交易过程得以实现,均衡价格也得以确定为2元;假如消费者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低于供给者差不多提出的预期供给价格,譬如,你情愿2元一个出售面包,我情愿1、8元一个购买面包,面对那个不同的预期需求价格,供给者可能的反应情形是同意、拒绝或再一次提出新的预期供给价格,假如供给者同意,则如上所述的缔约过程完成,均衡价格得以确定在1、8元,假如供给者拒绝,则如上所述的缔约过程不能完成,交易归于失败,假如出现新的预期供给价格,则讨价还价的过程接着进行直到交易双方最终同意或拒绝为止。

假如过程的一开始是由一个个不消费者最先提出一个预期需求价格,则类似的情形同样会发生并进行下去直到交易实现或归于失败。

总之,不管最终的结果出现在哪一个价位,完全竞争市场上自愿进行的交易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是双方不断调整预期的过程,在那个过程结束时,双方各自都有一个最新的预期产生,那个最新的预期将会使预期供给曲线ES e和预期需求曲线ED e相交于E 点,E点即为均衡点,E点在横轴上对应的是均衡数量,在那个地点,由于交易的达成使得预期的数量转化成实际的数量且四个变量相等,即,预期供给量=预期需求量=实际供给量=实际需求量。

E点在纵轴上对应的是均衡价格,在那个地点,由于交易的达成使得预期的价格转化成实际的价格且四个变量相等,即,预期供给价格=预期需求价格=实际供给价格=实际需求价格。

第二节成本分析:对模型的简单解释1、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特不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核心理论。

在我看来,目前这一理论要紧由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两个理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所构成。

对均衡价格理论的认识和评价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就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来讲,分开看,各自的理论差不多上自足的,联系起来看,就有一点让人迷惑不解,这两个理论的解释基础并不是一致的,生产者行为理论进而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差不多上以成本为基础的成本收益分析,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则不是,或许与这一点有关,因此尽管消费者行为理论屡经大伙儿之手而依旧难以取得一个中意的结果。

那么,关于作为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性理论而存在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来讲,在它们之间主观上是否需要同时客观上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解释基础?我以为回答是确信的,那个共同的解释基础确实是成本。

2、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共同的解释基础事实上确实是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在现实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当我们试图用成本来解释消费行为时,我们就会发觉一个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焉不察的事实和理论观点:消费也是有成本的。

如此,便能够尝试用成本的观点对前文所述模型作如下解释:p图3 Q 在图3中,虚线所表示的是不情愿需求量,实线所表示的是情愿供给量,之因此如此从成本的观点来分析确实是因为在虚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而在实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因此,在这两种情形下,供给者情愿供给而消费者却不情愿购买。

P图4 Q在图4中,虚线表示的是不情愿供给量,实线表示的是情愿需求量,之因此如此从成本的观点来分析确实是因为虚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而在实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因此,在这两种情形下,消费者情愿购买而生产者却不情愿供给。

P S eED e图5 Q 在图5中,曲线ES e表示的是情愿供给量,曲线ED e表示的是情愿需求量,之因此如此从成本的观点来分析确实是因为在曲线ES e表示的部分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与此同时,在曲线ED e表示的部分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E点作为预期供给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的交点,既是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的点,同时又是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的点,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表明个不厂商在主观心理上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以后情愿以此价格向市场供给产品,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表明个不消费者在主观心理上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以后同样情愿以此价格购买产品。

因此,E点由一个预期的点转化为一个实际的点,E点所对应的价格和数量也因此转化为现实的价格和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