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导学案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一、文化常识1.了解老子老子,姓名,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和,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了解老子思想●政治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3.了解《老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下篇《》,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毂.()埏埴..()户牖.()矜.()赘.()强.行者()泮.( ) 累.土( ) 几.成而败之()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四章+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传承其中的积极、优秀之处。

学法指导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并结合语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理解老子的思想。

3.辩证分析道家文化在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知道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吗?《师说》里说孔子曾以老子为师。

传说孔丘千里迢迢拜见老子,老子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回到鲁国,"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

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簧的结局。

四、小结。

【四章大意】第十一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论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无”的用处。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 5.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二、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

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

《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三、作者介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聘,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6.1《老子》四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据《列仙传》记载,周代之时,老子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从天而降,时玄妙王之女尹氏昼寝,感而吞之,觉而有孕。

尹氏怀此圣胎之后,神气安闲,容颜转少,所居房屋,六气和平,祥光照护。

后来从左肋下诞生一个男孩。

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案

导入以动画《老子说》导入,体会老子的思想。

二、阅读毂ɡū( )埏shān埴zhí( )凿záo( )户牖yǒu()赘zhuì行( )泮pàn( )三、反馈四、讨论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日余食赘行.、其脆易泮.、起于累.土古今异义:跨者不行..而败之词..、埏埴以为..、常于几成..、民之从事..器、自见者不明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慎.终如始特殊句式:宾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状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莫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用一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自矜自伐,道者不处;自知自胜,竭力实行;为与未有,慎终如始)3.本文在语言表达与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是格言。

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

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展示六、精讲1.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补全文言知识。

2.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今的价值。

七、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八、作业1.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把握文章内容。

(重难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堂导学】一、常识填空1.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后改为《道德经》,《道德经》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2.字词注音毂(gǔ)埏埴(shān zhí)牖(yǒu)矜(jīn)赘(zhuì)泮(pàn)二、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通“蔂”,土筐)三、古今异义1.埏埴以为器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民之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3.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察今义:不明亮;不清楚;不懂。

四、一词多义1.当(1)当其无,有车之用(介词,在某时)(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对)(3)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2.伐(1)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2)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3)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攻打,讨伐)(4)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3.为(1)为之于未有(动词,做)(2)我世世为泮澼絖(动词,从事)(3)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4)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第一个“为”,判断动词,是第二个“为”,语气助词,不译)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2.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3.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4.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以……为欲)5.学不学(名词的意动,以……为学)6.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一、导入新课:《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

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习目标: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

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

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三、研读文本。

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注释]①强:qiǎng,勤勉。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失:丧失。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让我们来“品其言”【探究章旨】『学习任务』[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老子认为哪种人境界更高?为什么?(表格)[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毂牖矜赘泮3.词语释意毂:埏埴:器:牖:企:彰:伐:矜:长:过:三、文本探究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9.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课后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5.1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大智若愚宠辱若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出自《庄子》的成语
越俎代庖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贻笑大方
莫逆之交相濡以沫吐故纳新望洋兴叹
沉鱼落雁失之交臂邯郸学步庄周梦蝶
……
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
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这样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探究内涵】
(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过外见。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由此,我们也进一步明白,老子为什么认为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是余食赘行,令人厌恶的了。
【探究内涵】
『学习任务』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得“道”的行为表现——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不立——踮脚跟的人,没办法长久站立,为什么?
——因为全身重力落在脚尖上,它无法支撑身体平衡,这是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如果用脚尖直立身体,必然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任继愈先生同时认为:“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2023最新-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

2023最新-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欢迎借鉴。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1 老子四章》教案、导学案

《5.1 老子四章》教案、导学案

《5.1 <老子>四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准确翻译文言文。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3.体会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

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聆听老子《道德经》的教诲。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老子简介: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2.《道德经》简介,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引自书下注释及教参)3.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简介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导学案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初学
【评】
1.初步诵读,解文释义(要求:正音、辩字、释词、结合注释梳通文意);
2.概括每章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背诵《老子》四章
学习反思
请总结今日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笔记。
【评】
达标检测
1.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背景资料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目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6.1《老子》四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
知足者富,强行(勤勉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四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老子》四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老子》四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理解《老子》四章的核心思想;3. 分析《老子》对人生、道德和政治的影响;4. 探讨《老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老子》简介- 作者:老子(传说中的孔子老师)- 内容:《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分为《四章》、《八十一章》两部分,主要讲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 背景:《老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2. 《老子》四章核心思想-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闻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 《老子》对人生、道德和政治的影响- 人生:《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提倡适应自然、不争不抗的生活态度,主张追求心里的平静与自由。

- 道德:《老子》倡导的道德观念是以“无为”为核心,主张不以权力压迫人民,而是以德治国。

- 政治:《老子》对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领导者应该以柔软、宽容的方式治理国家,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

4. 《老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追求心里的平静与自由,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要适应自然,保持心境平宁。

-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我们可以进修《老子》的理念,强调以德治国,尊重人民的自由和尊严,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老子》四章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导学案重难点:一、文言知识通假字日余食赘行(“行”同“形”)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同“蓄”,土筐)一词多义易其安易持(形容词,容易)移风易俗(动词,改变)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动词,轻视)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动词,交换)复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复行数十步(副词,又)山重水复疑无路(动词,重复)伐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古今异义强行者有志(古义:勤勉而行。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民之从事[古义: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 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不贵难得之货(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其安易持(形容词作名词,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其脆易泮(形容词作名词,脆弱的时候)其微易散(形容词作名词,细微的时候)句式积累(1)倒装句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应为“知自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应为“胜自者强”)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有为之”)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乱治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应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状语后置句,应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2)省略句埏埴以为器[应为“埏埴以(之)为器”]凿户牖以为室[ 应为“凿户牖以(之)为室”]二、常识积累文化常识户牖:门窗。

文学常识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道”。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养生健体、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人教版选必上《老子》四章教案

人教版选必上《老子》四章教案

人教版选必中《老子》四章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字面意思。

2、理解文句中包含的哲理,尤其注重体会“无”的妙用,理解道家“贵无尚柔”的思想。

3、能初步对照文中哲理促己反省,并联系实际指导行动,力求学以致用。

4、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老子冷静、简约的文风。

二、教学难点1、《老子》四章为春秋时期哲学著作,离现在有两千余年时间之遥,对于现在的高二学生而言,文句字面意义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

2、穿越字面意义理解内在哲理的精妙之处,并且能用于指导实践,这又是难上之难。

三、教学方法逐字讲授法以疏通字义,朗诵法以体会其理,要特别注重启发讨论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书本哲理与生活实践的连接,在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哲理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同时,能以此来提高自己生命的高度。

四、教学过程(一)引题前面的课时,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儒家的说理语重心长,正气浩然。

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下道家的思想,学习《老子》四章。

(二)介绍老子,掌握文学常识。

老子知识见注解。

道家实现了一个认识的飞跃,从“有”认识到“无”,认识到“无”的妙用。

贵无尚柔。

(三)怎么理解道家“无”的概念?有同学可能会说,“有”多好呀,有钱,有朋友,有成绩,有老师的表扬,而“无”意味着啥也没?是这样吗?例举说明。

例1.你现在听课状态好吗?有些同学觉得没精神。

为什么没精神呢?昨晚上没睡好。

为什么没睡好呢?因为昨晚上脑袋里有很多杂念,折腾来折腾去睡不着。

现在可明白?你没把脑袋放空,你脑袋里“有”,所以休息不好。

“空空如也”就是“无”,一觉天亮,此刻听我课精神抖擞。

你看,“无”有多好。

例2.我们现在是新高二,刚经历了选科分班。

如果在高一你碰上了你喜欢的老师,然后你认为,这就是老师唯一的标准,你看,你的脑袋就有了成见,这就是“有”,那这个有,就会影响到你进入新的阶段。

你只有放空,那新知识新模式新观念就哗啦啦进来了。

你看,无的妙用。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

通过学习,期望能够掌握老子“道”的核心思想,领悟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及“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到老子思想中对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老子四章》中,“道”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为。

2. 老子认为,有道之人在处世时,应秉持____________的态度,不自我炫耀,不自我夸大。

3. 老子提倡“____________”的治理理念,主张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选择题1. 老子所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主要强调的是哪种处世态度?A. 积极进取B. 顺其自然C. 脚踏实地D. 急功近利2. 《老子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表达的是对哪种行为的批评?A. 自我反省B. 自我表现C. 自我超越D. 自我完善三、简答题1. 请简述《老子四章》中“道”的含义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2. 老子如何理解“无为而治”?请结合《老子四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四、论述题1. 结合《老子四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上善若水”这一思想的理解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论述《老子四章》中强调的“无为”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启示。

三、全文翻译《老子四章》的译文如下:第一章:道是可以阐述解释的,但是并非那永恒不变的“道”本身;名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那永恒不变的“名”本身。

无,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有,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玄妙而又深奥的道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毂牖矜赘泮3.词语释意毂:埏埴:器:牖:企:彰:伐:矜:长:过:三、文本探究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9.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课后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疑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注】①泮:通“判”,散,解。

4.选段涉及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组)。

5.这两节选段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3分)《老子》四章导学案答案二、预习检测1.聃春秋道道道德经2.毂gǔ埏埴shān zhí 牖yǒu矜jīn赘zhuì泮pàn3.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

埏,揉和。

埴,黏土。

器:器皿。

牖:窗户。

企:踮起脚跟。

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

此处意为明辨是非。

伐:夸耀矜:怜悯,怜惜;自尊,自大,自夸;庄重,拘谨。

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长:长久。

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尊重。

物:人们处:为,做。

泮:同“判”,分离。

累:同“蔂”,土筐。

几:接近。

复:弥补。

过:过错。

三、文本研习2.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第二十四章: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三十三章: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第六十四章:事物安稳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要在它尚未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没有陷入混乱时治理混乱。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人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3.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

第十一章主要讲“有”“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来说明“有”“无”是互相依存的。

第二十四章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任务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在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4.“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让“有”发挥作用。

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5.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

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