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经济合作
浅析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运用
![浅析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1abc4cb307e87101f69641.png)
大, 则说 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越高 。
( 见表 1 )
业 。这将 有效 辐射周 边 区域 ,作为 带 动整个 经济 区最终 实现协 调发 展 的第
一
分析 可见 ,虽 然河 南省 工业 产值 占全 国的 7 %,但省 内产业集 聚程度不 高 ,整体 工业分 工在 全 国范 围内 的地
势 。 同时 ,河 南省第 三产 业和 进 出 口 情 况 明显与应 达水 平不符 ,而 城镇 人
均 可支配收入也低于全 国水平 。可见 ,
3 + 、ST战略 ( 发挥 优势 、规避 威
胁) 。坚持走 “ 化”同步协调 发展道 三
、
中原 经济 区特 点 、现状 与战
略分 析
路 ,在保证 农业 技术 发展 、农 业生 产 率提 高的基 础上 ,充分发挥 区位优势 , 在 解决三 农 问题 的同时提 高工 业化 水
阳 、许 昌 、焦作 、新 乡 、平顶 山等 市 根据 各地 不 同资源 禀赋 和 区位 条件 , 合 理分 工 ,建 成分 工明确 、聚集效 应
明显 的二级 区域 中心 ,进 而促 进这些 区域核 心 向全 区域 辐射 ,带动 区域 内 的经济发展 ,实现作为增长极 的作用。 其 次 ,以 主要 交 通 线 为发 展 轴 , 发 挥辐 射区域 优势 。作 为全 国交通 运 输 枢纽 ,中原 经济 区优越 的交 通 区位 为梯度转 移 提供 了有 利条 件 。以京 广 铁路 、陇海铁 路 、焦枝铁 路为 主发 展
进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 。
2 %,豫北地 区占 1%,豫西豫西南地 0 1 区 占 1. 24 %。其 中,中原城市群的人均 生产 总值 是全 省 平均 水 平 的 174 3. %。 省 内区域经 济发展存 在着 严重 的不 平
次区域经济合作对新疆经济增长影响浅析
![次区域经济合作对新疆经济增长影响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6a0858ad02de80d4d8402c.png)
的 上 游 产 品 , 业 链 条 短 , 工 程 度 低 , 加 值 产 加 附
低 ,其 产 品 主要 服务 于 全 国其他 产 业 生产 需要 , 满足 最终 市场需 求 的能 力弱 。在 以商 品贸易 为主 的 对外 贸易 中 , 新疆 9 %的 产 品 是 “ 来 主 义 ” 5 拿 ,
种 次 区域经 济合作 是 2 纪 8 O世 O年代 末 、0年代 9 初 冷 战结 束后 在 东亚 地 区 出现 的新现 象 , 主要 指 小范围的、 被认 可 为一 个单 独 经济 区域 的跨 国界 或 跨境 的多边 经济 合作 。
一
的贸易额时有起伏 , 但总体趋势是增长 的。尤其
是 近几年 增长 尤为 迅速 ,0 8 新疆 与 中亚五 国 20 年 进 出 口贸 易 总额 达 18 19万 美 元 占进 出 口总 8 16 额 的 8 .%。 02
区 域 经 济
新 疆 农 垦 经 ; 齐
2 1. 01 3
次 区域 经济合作 对新疆经济增长影响浅析
郝 佳 龚新 蜀
( 石河 子大 学经济 与管理 学院 新疆 石河 子
820 ) 300
[ 要]中亚五 国石油、 摘 天然气等战略能源蕴量丰富, 并且 中亚五 国消费市场容量大、 发 展 前景 广 阔 , 中亚 市场是 我 国需要 重点开发 的 市场之一 。 新疆 与 中亚五 国有着特 殊 的地 缘 经贸 关系, 是我国有效拓展 中亚市场的桥头堡 , 和中亚五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新疆经济增
很多区域深化发展。 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给成员 跨
国各地 方 经 济 的影 响是非 均衡 的 , 国毗邻地 区 多 由于边 境 区位 与边 境 效应 的存 在 , 区域 经济 合 是
浅析冷战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浅析冷战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6ed5a525b4daa58da1114a04.png)
的” 合作 。“ 0 3 1 + ”机制涵盖东 亚的主 东 亚经济合作 的内在 动 。更重要的 信和安全方面也做 出许多努力。19 99 要 国家 ,成 为 东亚 合 作 的 主 渠 道 。 是 , 经历 几 卜 的风 云 变幻 , 年 尤其 是 年 , 东亚 国家领 导人发表关 于东亚合 2 1 以来 , 日、 l 国先后与东 亚洲 金融危机 , 亚 合作 自救 的意识 作的声明 , OO 年 中、 韩 一 东 明确提 出关 于开展政治 、 安 盟 达成协议 ,决定 建成 中国 一东盟 、 进 一 步增 强 , 同舟共 济 、 合 自强 刁‘ 全对话与合作 的议题 。中国和东盟国 联 日本 一东盟 、韩 国 一东盟 自由贸易 能应 对经济 全球化 的挑 战 , 已成为 东 家 以《 关于非传统安 全领域合作联 合 区, 由此形 成 三个 “ 0 1 合作 机 亚 各国的共识 , 无疑 给正在蓬勃 发 宣 言》 1+ ”的 这 发表 为契机 , 启动 了在 非传 统 制 。尤其是 中国 一 东盟 自由贸易 区 展 的 东亚经 济 一 体 化 注入 了深 层 的 安全领域 的 全面合作 。同时 , + 经过 多 协议 , 规定 从 2 0 05年起 , 实施正 常产 动力 。 年的谈 判 , 中国与 东盟签 署 了 《 海 南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e9ab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9.png)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城市地理条件和人口环境存在诸多差异,总体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
实施区域经济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
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统筹规划不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良好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地方经济,可以确保在区域经济中产生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市场的全面发展。
改革发展后,各地区可以不断获得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缩小优先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协调发展;分析研究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将给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建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干预。
这种经济模式具有一些优势,即抗风险能力强,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但同时,企业很难实现自由发展,不利于市场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渐加大。
政府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现象,发挥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从宏观上看,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区域经济建设仍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切实解决。
最严重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
首先,根据近年来各种数据的总结,中国东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最慢。
上述三个经济区由于地理优势,具有明显的凝聚力。
同时,三个地区虽然自身实力相对较强,但总体而言,对周边地区改善的推动作用有限。
因此,中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在这方面的总体增长空间有限。
从长远来看,这也将对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尽管我国人口总量巨大,但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却存在巨大差距。
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东部发达地区,直接导致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企业在欠发达地区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浅析】简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浅析】简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38608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5.png)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浅析】简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摘要: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从1990年后,日趋活跃、争论纷纷,在某种意义上讲,发生了很大的转向。
即由克鲁格曼发现的新经济地理把该领域的某些问题带向经济学主流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来讨论,他们更加宏伟的蓝图是要实现具有新综合特征的空间一般均衡理论,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因素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s from the 1990s, the increasingly active debate Fun throwing, in a sense, has undergone a drastic turn. Krugman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o some of the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with the mainstream discussion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tical framework down, they are more ambitious blueprint to achiev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integrated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for Regional economics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development statusfactors一、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因素1、财税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在战略思想上,对于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因此与之相匹配的财政制度改革比较缓慢。
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功能设置的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税收返还仍占较大比重(23%),而专项转移支付比重(38%)仍较高,弥补横向财政失衡的均等化功能十分薄弱。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33028c0b4daa58da1114a07.png)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亚洲地区、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
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所造成的利害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有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等。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尚未取得明确而一致的说法,因为区域一体化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演变,区域一体化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浅析它的定义。
区域一体化是指特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谈判(或协商)建立某种制度性(或非制度性)合作机制,发挥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行经济的联合与融合,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最终形成从分立的经济到一个统一的经济的过程或状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主要依靠三条途径:一是不断深化、升级现有形式;二是扩展现有集团成员;三是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议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东亚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亚洲的亮点。
从1992年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即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1997年底又举行首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即建立“10+3”合作机制),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东亚合作进程。
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10+1”模式业已形成。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4ec10179563c1ec4da7105.png)
浅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同国际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紧跟时代步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中国面临的必然选择。
然而,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中利弊,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这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利弊;对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是立足于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经贸往来而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就是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典型代表。
它们都在区域性经济组织建构的制度中运作,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也非常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然而,面对近年来愈加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遇到了一系列障碍与瓶颈,以至于长时间未能实现预期成果,但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各国仍然以新的面貌和形势推动着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建立,这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就我国而言,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与东盟10国、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7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韩国、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签署了区域性优惠贸易协定——《亚太贸易协定》,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冰岛、挪威、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瑞士正在进行或已经启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印、中韩,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联合研究也在进行中。
”①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硕果累累,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完备并参与的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第一个启动和实施的经济一体化战略计划,这一构想最初于2001年11月提出,一年后,在文莱召开的第5次lo+1领导人会议上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会国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fta。
“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经济合作浅析
![“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经济合作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e557755acfa1c7aa00ccb0.png)
体 化进程 不断加速的趋势下 , 正逐 步成 为我 国经济增 长的
领头羊 。 长 三 角 的快 速 发 展 , 得独 领改 革 开 放 大旗 的广 东 省 将 使
目总数 , 还是项 目投 资额 , 占本届 博览会 中外合 作项 目的 均
2 3以上 。 /
投资与利用外资 的“ 国第一 ” 置拱手相 让。“ 三角 ” 全 位 珠 与 “ 长三角 ” 的争霸 已是不争 的事实 。改革开放初期 , 广东 因地
徐 佩 文
( 东北财经大学 津桥商学 院, 辽宁 大连 160 ) 160
摘
・
要: 当今 世 界 , 济 全球 化 和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已经 成 为 不 可 逆 转 的 时代 潮 流 。加 强 区域 合 作 、 展 经 发
区域 经 济 已经 成 为 当前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展 中 I 注 意 的 一 个重 要 问题 。 而 “ 珠 三 角” 区是 我 国 规 模 最 必须 泛 地 大、 实力 最 强 的 经 济 区之 一 , 了推 动 其 经 济 的 发 展 , 为 迫切 需要 加 强 地 区 间 的 协作 、 调 与 联 动 。 协
世纪, 当时两 地人员往来密切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的侨 民
遍 布东南亚 , 东南亚 的侨 民也大量散居于泛珠地 区。珠 江流
汇点 ; 经济腹地 、 同市场 角度看 ,泛珠三角 ” 承 中国十 从 共 “ 北
域与东南亚被史学 家称 为世界 上最早 的“ 国际贸易 自由区”
流、 人流的必经之地 , 东亚经济结 构 中担 负着联 系和 沟通 在 南北经 济的战略意义 。 珠 江流域与东 南亚 各 国的 经贸交 往 可 以追 溯 到 1 、8 7 1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d6af9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c.png)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加强合作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
扩大市场规模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
产业升级可促进技术进步,创新发展。
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将推动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将吸引更多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也面临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合作,推动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中国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助力经济繁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规模、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发展方向、挑战、区域合作、未来发展、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引言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加强经济联系、资源互补和产业互动,促进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这种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与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经济实现有机整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市场和产业特色,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通过深化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各成员经济体之间实现互补互利,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繁荣与稳定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势在必行。
1.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5b48824453610661ed9f4a4.png)
二 者既相互促进 ,又彼此制衡 。为实现 世界 经 济 的 长足 发 展 ,必 须 有 效 协调 二 者之 间 的互 动 关 系 ,加 强引 导 , 完善 机 制 , 建 设 全球 经 济秩 序 新 格 局 。 【 关键词】 区域 经 济 一体 化 ;全球 经 济一 体 化 ;促
进 ; 制衡 ;共 同发 展
三 区域经 济 一 体 化 与全 球经 济 一 体 化共 同发 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 全球 经 济 一 体 化 之 间 存在 着 复 杂 微 妙 的 互 动关系 一 既相互促进 ,又彼此制衡。 它 们作为不可逆 转的两大历史发展趋 势, 是相 辅 相 成 缺 一 不可 的 ,应 共 同 发展 ,一 道推动 人类社 会、世界经济的长足进步 。 首先 , 要加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与 第三方 的 自由贸易合 作 ,缩小对 外歧视 , 以减 少 区域 外 国 家 利 益 的 损 失 。国 家 在参 与 区域经济合作时 ,常采取 以当前 自身利 益 最 大 化 为 目标 的 短 视 行 为 ,而 忽视 了其 行为可 能会给其他各 国带 来的不利影响 , 阻 碍 多 边 自 由贸 易进 程 的推 进 。 因此 ,要 对区域经济一 体化组织进行适当的监管和 约束 ,保证其开放性 、非歧视性 的贸易 自 由化 发 展 方 向 。鼓 励像 A E P C这 种 开 放 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 织的建立 ,通 过将 内部 行 之 有 效 的投 资和 贸易 自 由化成 果 提 供 给 非成 员 国 ,在 实现 区域 内部 自由化的 同 时 ,促成外部 国家的 贸易合作 。 其 次,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多边 贸易体 制应加强对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优胜劣 汰。从制度 经济学 和博弈沦 的角度 考量 , 如果 世界 范围内可 以形成几 个力量相 当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 织,利益主体 的减少将 降低 自由贸易合作 的谈判难度 ;同时,由 于 参 与 各 方 势 均 力 敌 ,足 以在 彼 此 间 形成 威 胁 ,便可 能会 形成一 种相 对稳 定的局 面 ,即 各 国 自身和 世 界整 体 福 利 最 大 化达 成统一 ,实现全球 经济的 自由化。 总之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 内涵和外延 上 的 同时 开 放 与 扩 展 ,将 不断 外 化 为 经 济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f95f6e0b1c59eef8c7b4e7.png)
逐步增大企业利润空 间。因此 , 品牌效 工 的个 体 差 异 ,实 行 差 别 激 励 的 原 则 , 应对 增强企业 的竞争力有着 不容忽视 做到 人 尽 其 才 , 尽 可 能提 高 每 个 员工 的
的作 用 。
工作积极性 。 在企业 内也要建立全方位
2 、 营销 能力要 不断推陈 出新 。 对于 的沟 通 机 制 ,形 成 管 理 层 与 部 门领 导 、
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 地 区发展 非常 不平
建设 的组 织体系 , 建立工 作制度 、 明确
1 、 品牌建设 势在 必行 。当前 , 虽然 工作责任 , 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 员工积
安平 县 的丝 网出 口企 业 众 多 , 丝 网 产 品 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工作格局 , 以 齐 全 ,但 是 在 品 牌 建 设上 还 很 缺 乏 , 品 实现 本企 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牌 的 缺 乏 直 接 决 定 了企 业 在 国 际 上 的 4 、 要 形 成 人 才 激 励 的 长效 机 制 。 市 人 力 市场竞争力 , 进 而导致在面对 国内通胀 场 竞 争 归根 到 底 还 是 人 才 的竞 争 ,
当今的信息社会 , 高效的信息决定了企 尊重 的感 觉 。还 要 大 胆 提 高 企 业 薪 酬 , 业 的成败 。高运作效率 的营销机制 , 可 大 胆 用 人 , 建立健全 薪酬体 系 , 采 用 多
浅谈区域经济的发展前途
![浅谈区域经济的发展前途](https://img.taocdn.com/s3/m/2e91ecd7a58da0116c1749ce.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区发展 的点上集 中投 入资金 、 引入技术 , 培植 主导 产业 , 使之 成 为真正带动周 围地 区的发展极。 ( 二) 统 筹区域发展规划 。 建立 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 部地 区要继续发挥 引导 国家经 济发展 的引擎作用 , 优 先 发展 高技术产业 、 出 口导向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 , 发挥参与 国 际竞争 与合作 主力军 的作用 。 中部地 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 , 是 粮食 等大宗农产 品的调 出基地 , 充分利用其 承东启 西 、 纵贯南 北, 地处全 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 区位 和综 合资源优势 , “ 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 术改造 和农业 现代 化的步伐 , 就 有可能尽快 崛起 , 成长为推进 国民经济发展 的又一主动力 。 从 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 出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力 图通过实施西 气东输 、 东 电西送 、 南水北 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 网络建设 , 与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 ,使西部地 区基础设施 和生态 环境建设 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西部地 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 宽 广的平台。 ( 三) 明确区域政策 , 培育市场体系 现在 , 我 国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 的, 区域产 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 须适应市场机制作用 的要求 , 为此 , 要 加 快培育市场体系即包 括理J 顷 价格关 系,发展商 品市场 特别 是 要素市 场 , 改造 区域市场 , 建立统一 、 开放 、 竞争 、 有序 的全 国 市场体系等 ,以市场的发展 和完善增强 区域产业 政策 制定和 实施 的推动力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 ,区域产业政 策的效果 如 何, 最终看企业 对他反应 的灵敏 程度 , 通过企业 的具体 活动 , 实现 区域产业政策的 目标 。 ( 四) 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 革新发展模 式 打破行政 区划的界限 , 构建资源共享 、 优 势互 补的各类经 济 区, 增强区域 经济 的活力和带动力 。优化 国土开发格局 , 就 是要 在调整 国土 开发 格局的基础上 , 按照 资源 、 环境 与人 口 、 经济相均衡 的原则 , 统筹规划 、 优化开发 、 合理布局。 引导人 口 相对集 中居住 , 产业 相对集 聚发展 , 形成以开发区为重点的新 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 以城市群 为主体形态 的城镇化发 展模 式 , 构建均衡 、 和谐 、 高效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 。 三, 结语 区域经济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 因此 , 其在 自身 经济价值 、 宣传价值及政 治价值得 到充分发 挥后 , 强化 区域经 济发展 的重要意义 已经不言 自明。 自然得到 了公众 的普遍认 可。人们也更加热心关 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所 以, 如何加强 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 当然 , 发展 区 域经济光靠一些措施还不够 ,还应 当在城市范 围内形 成 良好 的社会意识 , 最大 限度 的推动区域经济全面铺开 , 确保 其发展 质量和效率 ,为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进 步书写更 为壮美的一 笔。
浅析新形势下四川省与俄罗斯区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浅析新形势下四川省与俄罗斯区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e195601f6edb6f1aff001fb1.png)
摘要: 随 着 中国西部 大开 发和 俄 罗斯 西伯利 亚 与远 东开 发战略的深 入实施 , 中俄 区域 经 贸合作 迎来 了新的战略 发展
期 。 本文对 四川省 与俄 罗斯开展 区域 经 贸合作 的必要性 进行 了探讨 , 提 出新 形势下 四川省 与俄 罗斯 经 贸合作 的对 策建议 。 关键词 :四川 ; 俄 罗斯 ; 区域经 贸合 作
业包括 四川企 业提供 了新的机会 。四川应借助 国家赋予 的优 惠 政策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 发挥 自身在轻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劳动力 资源等方 面的比较优势 , 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 , 支持本 土企 业 开拓俄罗斯市场 , 争取把本地 区建成 中国西部对俄 区域 贸易 的 中心地 区、连接南亚地 区与俄罗斯、西欧等地区的桥梁。因此 , 加 强四川与俄罗斯区域经贸合 作 , 对于扩大 四川对外开放度 、丰 富中俄 区域经 贸合 作 内涵 、推动 中俄 关系的发展具有 重要现实 意义 。 2 、深入 实施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需要 西部大开发 战略实施 十年来 , 西部地 区的发展有 目共 睹, 但 问题也 不少 。西部省 区如何 充分 发挥 自身优 势 , 发展国 际间 区域 经 贸合作 , 同与 中国有着 良好关系的邻国俄罗斯实现互利双赢对 于 西部地 区的 发展 尤为 重要 。尤其 是在 当下 , 俄罗斯 正大力 实 施开发远东地 区的战略 , 俄 罗斯 政府 希望将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区 的发展 同中国西部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2 0 0 0 年, 随着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正式启动 , 俄 罗斯政府就 宣布俄 罗斯 已决定 正式参 与中国 西部大开发 。此后 , 俄 罗斯 与中国西部地 区政企之 间接触逐渐频 繁起来 。同时 , 中国政府高度 重视西部地 区的发展 。2 0 1 0 年, 中 央政府进一步确定 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总体 目标 , 指出 西部大开 发在区域发展 战略 中居优先地 位 。2 0 1 2 年党的十八大 报告 明确提 出要 “ 统筹双 边 、多边 、区域次 区域 开放合作 ”。 因此 , 深入实施 西部大开发 战略 , 应 加强国家 间的区域合作 、次 区域合作、次区域经贸合作。对于后发地区的四川 , 当然应借力 国家战略 , 吸收 西南地 区云南省 开展跨 国区域 经贸合作 的经验 , 发挥本 区域 比较优势 , 扩大对外 区域经 贸合作 。对此 , 四川省在 十二五 规划 中 已强调提 出, 要 坚定不 移地实施 充分 开放 合作 战 略, 大力 发展对外 贸易 。突 出南 向 , 加强东 向 , 畅通西 向, 拓展对 外开放大通道 , 改 善开放合作 的区位条件 , 全面参 与国际经济合 作 。加强与 中亚、俄罗斯 等地区经 贸与投资合作 。这为四川扩 大 与俄罗斯 的区域经贸合作创造 了有利条件。 3 、维 护 国家和地 区安全 稳定 的需要 现今, 亚太地 区及 国际局 势 日益复 杂。无论从政策原则还是 实 际运 作来看 , 美 国战略重心东移 的意图 已十分 明显 , 即 “ 主导 亚太 、应对 中国 、重 振美 国、维持霸权” 。 可见 , 维护与周边 国家的关系 , 深入开展 与周 边 国家各领 域的交流合作 , 利 于 中国 营造和平友好 的周边 国际环境 , 也可使周边国家消除疑虑。四川
浅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浅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832f8cc6137ee06eff91842.png)
决 区 各 差 时代经 贸 2 1 0 0年 9 月 中旬刊 总 第1 1 8 期
浅 析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展 问 题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发展差异
纪 。、。 年 概 发 为选 ∞念 切 程略 性
代 区 展 更 么这种可能性越大 贸易成本低则这种可 要源泉 。当贸易成本降 性越 小,贸易成本是形成区域差异 的重 我 经 关 一我 到某 一临界值时,劳动力和企业必然 向某一区域聚集,而这种 国 济 联 步 们 集过程一旦开始,那 么他将 自行维持并 断 自我 强 化 ,直 到 一 不 理 的 互 理 有 区域拥有所有工业劳动力和企业成为核 心区而另一个地区失去 论 协 , 必 界 调 动 区 要 解 有工业劳动力和企业沦落为边缘区为止 解释这种聚集力 的源 更深入的理论探索。 也就 是我们所 了解的这种非均衡力就充 分解释 了经济活动的 内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的 主 要 原 因 发 从 域 对 提 完 机制 。这种非均衡力就是我们较为熟悉 的分别与 “ 市场接近效 传统 的区域经济研 究由于缺乏处理规模 收益递增和不 全 出 展 而 经 其 “ 市场接近效应 ” 竞争 的技 术工具 ,使它无法 充分解释经济活 动空间聚集现 , 象 ”“ 生活成本效应”和 “ 市场拥挤效应 的 就达 济 进 上来源于大规模生产和 无法给 出令人满意 的解释 ,通常把它 当做 黑箱来处理 。一 来 般 “ 生活成本效应”产生的聚集 力,本质 解 是到 的 行 旦 讲 ,经济 活动聚集都 因某种 形态的聚集经济 型而产生并维 下 持 约贸易成本的经济性 。区域经济活动一 出现 轻 微 的差 异 就会 现市场规模的不等,那么劳动力和资本 就会发生转移,并不断 去 ,其 中经济活动空 间聚集 本身创造持续聚 集或导致进一 和 节 出 强 本 另 度 烈 步聚 为能 低 聚 个 所泉 生 应 化 ,形 成 一 种 循环 累积 过 程 , 也就 是 不 成 的 需 求关 联 和 成 断形 集 的环境 。因此要解决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问题,必须揭示 这种 关联 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最 终形成了 个 区域 沦 为边 缘 区 ,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 不断 自我强化 的机制 。 要 个成为核心区,形成了核心边缘结构。 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 的非均衡时导致 区域发展差异 的主 原 面 当然也存在抑制这种聚集的分散力 ,具体的讲就是当厂商高 因。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是 者的市场竞争将趋于激 我 聚集在某一区位 时,厂商之间争夺消费 大量的经济活动聚集在一个狭 小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也就是 们 为除了正常的生产成本 常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城市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 是 面 这种竞争会降低厂商的盈利 能力 ,因 某种类型 的产业往往聚集在某 一特定地理空间并与其他地理 间 以外还要支付对付其他竞争性企业挑衅的额外成本,因此厂商选 空 之 间进 行 产 品 贸 易 ,进 而 形成 地 理 空 间 的分 工 。也 即 是我 们 说 择 生产 区位时会考虑竞争者数量 因素 。市场拥挤效应的强度,取 常 的区 际分 工 或 专 业化 。我 们 知道 ,在 新 古典 的一 般 竞 争均 衡 架 决于贸易成本、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城市 的拥挤成本或土地 框 经 市场拥挤效应”。 内存在有关趣味的均衡解,那 么肯定不存在规模经济,规模 济 价格的不断上涨等因素也影响 “ 分 四 、我 国 的 区域经 济发 展 不存在 ,那么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 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 为 最基本 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之 内,因此此 时 任何 改革开放3 多年来,我 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近来我国 O 规模 的城市甚至连一个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 ,整个经济系统 由均 经济实力提升速度 明显加快,这是世人有 目共睹的,这表 明,如 匀散布 的一个个 自给 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所组成 ,因 此 果市场开放程度达到某一临界值 时,就开始启动循环 累积过程, 为 时只有这种 自给 自足 的家庭农场或家庭 作坊 的均衡散布才是 有 可流动要素加速向市场规模较大 的地区转移 。对区域经济增长而 最 效的。这种均衡 时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 的均质世界。但 在现 言,与对称结构相对应 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均衡增长模式 ,与非对 均 实世 界中趣味均衡并非是 自给 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小型企业 的 匀 称 结构相对的经济增长模式为非均衡增长模式 ,因此在经济发展 分布,而是存在经济活动聚集现象和城 市,且存在区际贸易和区 的某一时点上经济聚集趋势突然加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将 发 生质 的变化,即由均衡增长方式突变变 为非均衡增长方式。因 际分工的均衡,显然这种均衡必然伴随着规模经济。 目前 区域 经济研究都 以新 古典的规模收益不 变或递减和完 此 当研究区域经济 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在任何情况下发生经济 全竞争假设为基本 出发点 ,因而 就无法解释现实 中的许多经济 活动 的质变 以及何种 因素触发这种质变的问题。 8 年代 以来 ,为适 应改 革开 放 的需要 ,我 国实 行 了重视 0 现象 。例如 ,根据 规模 收益递减 规律,资本 富有地 区资本 的边 际收益率低于 资本稀 缺地区资本 的边 际收益率 ,因此 只要市场 沿 海地区 的发展 形成 了非均衡 的发展战略 ,沿海地 区取 得 了先 0 是充分开放 的,那 么资本就会从 发达 地区 向欠发达地 区转移 , 行 发展 。9 年代 以后 ,沿海地 区与 内陆地 区之 间的发展差距扩 最终实现 区域经济 的趋 同,然而现 实情况是如果提 高市场开放 大 的 问题逐渐受 到各方面 的广泛 关注 。我们注意到 ,如果历史 程度或区域一体化 程度 ,那么 资本、劳动力等可 流动 要素都从 上 采取 了某种增 长方式 ,那么在较 长的历史进程 中,各 种经济 欠发达地 区流 向发达 地区 ,现实 中的资本转移过程 大多数都遵 活 动 已经适应 了这种 增长方式 ,此 时经济增长 的路径 已经被锁 定 ,姿势就需要很 强的外生性 的冲 击,也就是说需要 更为强大 循 “ 高回报率 ”或 “ 低成本 ”规律。 的经济政策 的引导。1 9 年 ,党中央 、国务 院提 出了西部大开 99 二 、 区域 经 济差 异 平 衡 的效 率 与 公 平 许多研究者认 为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实现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发 战略 ,应该说这 是一区域协调发 展为基调所作 出的第 一个发 的前提 。其实 区域经济 一体化强调 的是经济效率 ,区域协调发 展格 局战略性调整 的重大决策 。国家的大幅度 的财力倾 斜,为 03 展 强 调 的 是 区 际公 平 , 二 者 的选 项 不 同 , 不 能 混 为一 谈 。 提 高 西部地 区经济社会加速 发展奠定 了坚 实的基础 。2 0 年又提 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可 以促进可流动 要素的 自由流动 ,提 高资 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战略 ,此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展 示出 了 定 的活力 ,迈 出了坚实步伐。 源配置效率 ,这种经济 效率 的提 高可 以改善核心 区居 民的福利 区 际市场 开放 程度 是 可流 动要 素 区际转 移 的前提 条件 , 水平 ,但能否改善边缘 区的居 民对工业 品和公共服务 的消费意 而 区际市场开放程度 或区域经济一 体化程度又是 由经济 系统总 愿,而这种消费意愿的强度又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 。 这意 味着 ,如 果边 缘 区或欠 发达 地 区居 民的实 际收 入水 体 的政 策环境所 决定的,这种政策环 境包括产业政策 、人 力资 平 很低因而对工业 品和 公共服务 的消 费意愿弱 ,则无法 消费工 本政策 、土地政策 、资源政策 、财 政政策等 ,如果不 同区域 之 业品和公共服务进而无 法改善福利水平 。事实上 ,能够 享用较 间实行 的政策是 高度 一致 的,那么 区域一体化程度很高 ,如果 多工业品和公共服务 的地区是发达地 区而不是欠发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deec8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d.png)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
一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的经济却相对滞后,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主要有政策支持不够、资源配置不均、发展模式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浅析。
一、政策支持不够政策支持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现实中,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得到了大量政策扶持,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
在政策扶持的不平衡性下,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距。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实施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也要对过多享受政策支持的地区进行适当调整,避免政策支持的过度倾斜。
二、资源配置不均资源配置不均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区之间资源的差异性,一些地区天然禀赋较好,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相对贫困。
这种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还可以通过跨区域合作来促进资源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发展模式不合理发展模式不合理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了单一的、局部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均等问题,造成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也可以通过推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各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在世界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及前景浅析
![中国在世界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及前景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1969563b3567ec102d8a5b.png)
单 纯地 提 升 出 口竞 争力 ,而是要 维护 一个 良好 的国际 经贸 环境 ,通
过开放市场,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让贸易伙伴更好地分享中
国经 济成 长 带来 的机 遇 ,努力 创造 一 个共 赢 的新局 面 。我 国应从 长 远 、全 局考 虑 ,选择 合适 的区域经 济 合作 发展 规划 和 战略 布局 。我 国制 定 区域 经济 合作 战 略时 ,应从 促进 对外 开放 、缓解 贸易摩 擦 、 实 现优 势 互 补 等 多 个角 度 出发 。 在合 作 的 区域 安排 上 ,应 立 足 周
4 .参 与 的区域 经济 一体 化模 式的效 应有 限 从 中 国 目前 参与 的 区域 经济 合作 现状 来看 ,大多 属于 发展 中国 家 之 间 的合 作 模式 ,这 种模 式 的贸 易创 造效 应极 小 ,而 贸易转 移效 应 却较 为 明显 ,在 这样 的 区域经 济一 体化 中 ,相对 劣势 明显的 成员
中国城市经济 C I AU B NE O OM HN R A C N Y 探 索 研 究
中国在世 界区域 合作 中的地位及前景浅析
■ 王琬玲
中国加 入WT 以来 ,对外 经 贸战 略就将 重 点转 移到 区域 合作 的 O
参 与方 面来 ,随 着经 济全 球化 程度 不 断加深 以及 中国本 身经 济发 展
略 尚未清 晰 。
区域经 济合 作 理论 ,不 但反 映 着 区域经 济合 作 实践 的要 求 ,而
且 是随 着世 界 区域经 济理论 的发展 而不 断发 展变 化 。发 达 国家 与发 展 中 国家的利 益差 异 也体现 在他 们 采取 不 同的 区域 经济 理论来 作 为 自 的理 论依 据 。发达 国家 区域 经 济一 体化 理论 以典 型 的贸 易 比较 身 优势 理论 为基 础 ,主要 着 眼于发 达 国家 自身 的利 益 ;而发 展 中 国家
浅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发展
![浅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ace5a5c77da26925c5b083.png)
财经
浅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发展
■陈 晨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中国和东盟地域相接,文化相近,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体 和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与中国毗邻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位 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沟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其国际交通和战略 地位十分重要。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中国与东盟间经济往来历史历 程和发展现状着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希望能促 进这一区域间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一、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两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触与沟通。1975 年中国正式承认东盟的存在, 1991 年钱其深外长应邀出席了第 24 届东盟外长会议,双方进入正式接 触。1991 年到 2001 年这十年间,双方的贸易往来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并 最终达成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共识。第二个阶段以 2002 年 11 月 4 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为标志,这表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
(二)发展现状。自 2001 年双方一致同意在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 以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步伐加快。
1.双边贸易突破 1000 亿美元,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 1990 年以来,中国一东盟贸易额以年 均约 18%的速度递增。2003 年双边贸易额达 782 亿美元,2004 年双边贸易总 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 1058.8 亿美元。2004 年 11 月,双方签署《中国一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一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 议》两个文件,所有的东盟成员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 2005 年 7 月 1 日起,双方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全面启动降税进程(如表 1)。
浅析区域经济集团化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浅析区域经济集团化下的国家经济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1c6e1f14c5da50e2524d7f47.png)
甚 至 几 年 内 , 界 经 济 将 会 呈 现 出 如何 一 种 态势 : 先 美 国实 世 首
体 经 济 危 机 , 民消 费 力 下 降 , 资 减 少 、 口减 少 、 厂 减 产 居 投 进 工 最后 ,区域 经 济 合 作 产 生 了有 利 于 成 员 的 贸 易 与 投 资 创 甚 至 破 产 ,这 些 因素 将 直 接 或 间 接 影 响 她 的 第 一 大 贸 易 伙 伴 造效 应 。北 美 自贸 区建 立 后 , 因为 贸 易 创 造 的效 应 , 西 哥 出 墨 欧 盟 , 下 来 她 的 第 二 大 贸易 伙 伴 中 国 以及 其 他 像 日本 、 罗 口有 了 大 幅 增 长 , 1 9 接 俄 从 9 6年 的世 界 排 名 第 2 位 跃 升 至 2 0 1 05 斯 都将 无一 幸 免 受 到 牵 连 。当 经 济 全 球 化 给 世 界 各 国 经 济 带 年 的 第 1 3位 , 取代 日本 成 为 对 美 第 二 大 出 口 国 . 代 中 国成 取 来 严 峻挑 战 甚 至 引 发 经 济 危机 全球 连锁 反 应 的 时 候 .区 域 经 为对 美 纺 织 品 第 一 大 出 口国 。 统 计 , 至 2 0 据 截 0 5年 末 , 国对 美 济 一体 化 已经 悄 然 进 入 了 加 速 发展 的 时代 ,国 家 经 济 安 全 不 欧盟 、东 盟 等 F A 区 域 的 累 计 投 资 占 5 . 旧本 对 N H' T 1% 3 A A、 再 仅是 自身 安 全 的问 题 ,它 与 区域 内其 他 国 家甚 至 整 个世 界 E U等 g' 区域 的 累计 投 资 占 6 . l A 41 英 国对 N F A等 区域 %; AT 的经 济 、 治 紧 密相 连 。 政 的 累计 投 资 占 4 %左 右 。 且 , 于大 的跨 国企 业 向某 一 区域 0 而 由 , 一 、 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 对 的扩 张 投 资 一 般 总会 诱 发 众 多 依 附 性 投 资 .即 由大 企 业 的 海 国家 经 济 安 全是 一 国 的 国 民经 济 发 展 和 经 济 实 力 处 于 不 外 扩 张 所 带 动 的产 业 关 联 企 业 .或 有 分 包 关 系 的 中小 型 企 业 受 根本 威 胁 的状 态 。 它包 括 两 个方 面 . 是 国内经 济 安 全 , 一 即一 的被 动 跟 随性 跨 国投 资 。 此 . 因 区域 经 济 一 体化 的投 资 创 造 还
浅析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
![浅析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https://img.taocdn.com/s3/m/f0897e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1.png)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浅析引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商品、服务和资金流动日益频繁。
然而,在全球化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行浅析。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联系和交流日益加深,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包括:1.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跨国流动,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贸易。
2.自由贸易的推动: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国际贸易壁垒逐渐减少,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3.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流动更加自由,加快了全球经济的融合。
4.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联系和交流。
经济全球化的好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众多好处,包括:1.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跨国公司能够将资源投入到最具竞争力的地区和行业,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经济增长加速: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3.技术创新加强: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加速。
4.消费者福利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和服务选择增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高品质和低价的产品。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经济区域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合作。
经济区域化的主要趋势包括:1.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各个地区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合作协议,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2.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地理上接近或者具有相似产业特点的地区,通过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3.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兴起:一些地区成立了区域性金融机构,加强了金融合作和资金流动。
4.区域性市场的培育:通过加强区域内市场的开放和整合,提升了区域内贸易和消费市场的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发展策略
2010级地理科学
1.区域经济合作:
1.1理解: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
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
它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1.2分析:当前国际大势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总体来看,三大特征或三种发展的大趋向脉络日益显现。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有向区域化深入的趋势;二是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单极化与多极化的斗争日趋激烈,多极世界的到来已现端倪;三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加速转向亚洲。
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只重要力量,但是相对于欧洲和北美,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参与全球竞争和防范全球性危机方面,整体上还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加快亚洲经济整合,提高区域化合作水平,走向亚洲经济一体化,是亚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用机遇,化解挑战的必由之路。
中国是亚洲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扮演关键性角色,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增进亚洲其他经济体的整体利益也是大有裨益的。
2.蓬勃发展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2.1亚洲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市从60年代就开始酝酿,80年代取得一定进展,到了90年代,面对西欧、北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挑战,为适应区域经济活力增长的需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以往更加迅速。
亚洲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亚洲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禀赋,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使亚洲成为世界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从而也必然对亚洲经济安全造成深刻影响和威胁。
不可否认,包括中国在内的充满着生机的亚洲经济确实分享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显示出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当这种竞争力触动和有可能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因为他们不愿与发展中国家公平
地分享全球化的好处,而希望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其经济殖民地,永远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和经济附庸地位,靠一种所谓的“奶头乐”苟延残喘,从而无法与其平等竞争。
作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西方发达国家本质上追求的是对其绝对有利的自由贸易,一旦新兴经济体越过了这一界限,必然导致其撕下一贯虚伪的道具,露出真实的面孔。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幕幕已经和正在上演的真实的活剧的本质所在。
2.2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中国是东亚诸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承接地,1994年来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FDI为280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FDI总量的80%以上;2003年达到340亿美元。
作为东亚地区产业结构传递的主要途径,FDI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起飞。
而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东亚经贸合作与经济融合的程度。
从2004年的情况看,中国与亚洲诸经济体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650亿美元之巨,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7%以上。
其中80%以上是与东亚诸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与东亚的贸易规模比1994年增长了4倍。
东亚诸经济体不仅从对华贸易中享受到313亿美元的顺差好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因素正在改变着东亚新的劳动力分工与市场格局。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2004年,中国台湾、韩国、东盟以及日本的对中国大陆贸易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顺差,而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大陆贸易则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逆差。
众所周知,香港是中国大陆连接世界市场的出口通道,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新的生产系统里,中国是韩国、东盟等工厂的组装中心。
中国从东亚其他经济体进口材料和零部件,之后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将产品组装起来,而最终的成品销往世界各地,主要是美国和欧盟。
目前,中国从东亚的进口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世上没有救世主,亚洲经济的崛起从根本上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尤其是要靠自身的团结和合作,通过加强区域性经济整合,靠集体合作的力量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展开国际竞争,抵御和化解经济风险。
3.亚太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关系
3.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亚太经济增长与合作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而中国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原材料、中国产品和资金技术的需求日渐旺盛,同时国民收入增长较快,
购买力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成为亚太各国各地区产品和资金的主要吸纳国,对日本来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对台湾省大陆已成为其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对香港大陆已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
亚太经济已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日本和韩国正是得益于与中国高达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交易额而带动了本国的经济复苏,其他国家也受惠于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巨大潜力,密切加深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与合作的主要动力。
3.2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动力
截止1994年底,中国与亚太地区贸易往来占中国当年外贸总额的80%左右,中国前15大贸易伙伴中有10个地处亚太地区。
而来自亚太地区的投资占中国吸引外资的90%左右,亚太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产品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3中国积极参与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在亚太、太平洋把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大国联在一起,美、俄、日、中交合于此,亚太地区是中国经济和外交的重点,也是中国发挥其国际作用与影响的最重要的地区。
在经济上,中国与亚太正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媒介,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系统。
因此,中国一贯重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4.中国的策略
4.1亚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大政治经济势力在亚洲纵横捭阖是一种常态。
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中印五大双边关系,从而为亚洲经济合作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
在这五对双边关系,中美和中俄关系是重中之重,中俄要加强协调,中美应扩大合作。
欧洲是一种可资借重的平衡力量,对于日本则必须以斗争求共识,而对于印度可以扩大经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
4.2为了更有效的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国首先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进出口管理制度,使其符合国际惯例,加快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要加强对外经贸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及研究制订统一的国际战略。
4.3参与亚太经济合作要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战略,注意在贸易、金融、投资、技术的诸多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交流,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经济提供的机会与条件。
努力扩大与韩国、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利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潜力,以及华侨众多、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的优势,开展多层次的交流。
美、日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发达国家,我国要充分利用其技术、资金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总之,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中国离不开亚太,亚太更离不开中国,作为APEC和PECC的成员国,中国应积极促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以积极和建设性姿态参与亚洲事务,推动亚洲经济合作进程,实现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区域合作,最终走向“亚洲经济共同体”,形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这将促进亚洲各国政治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