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 • 道德情感划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
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道德体验。 • 1、移情:情感移入,情感共鸣 • 儿童移情的三种能力:判断他人情感并能指出情感性质的认知能力;
从他人角度出发,能够预测他人的思考和行动等预知能力;具有情绪 的反应性,能够体验和分享他人情感的情绪能力。
• (一)自我概念(知) • “客我”的扩张(具体化的自我描述) • 内在自我(3-4岁内在自我的意识开始变化)
(二)自尊的出现(情)
• 自尊与自我价值感 • 自我预言的实现 • 新皮亚杰主义:儿童自尊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我评价的认知
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 学前儿童的自尊研究总结: “全或无”评价,“依从性评价”,
• 观点采择: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 起来的能力,即换位思考的能力。
• 罗伯特采用两难故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究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
社会故事
• 霍丽是一个6岁的女孩,她喜欢爬树。在社区里,她是同龄人中最会爬树的孩子。 有一天,她爬树时不小心摔下来了,虽然没有受伤,她爸爸很担心,警告她以后 不能再爬树。后来,霍丽和她的朋友凯特一起玩,凯特的小猫爬上树下不来了。 霍丽是在场唯一会爬树的孩子,并且有能力把小猫从树上救下来,但她想起自己 答应过爸爸不再爬树。
• 2、对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
• 对幼儿移情对象的研究 • 对幼儿移情发展的研究 • 3、幼儿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 幼儿随年龄增长,对他人的情感体验、内心情感的洞察及角色承担有
所提高,直接影响到移情的发展,移情成为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 移情与分享行为、援助行为(想想?还有哪些亲社会行为)
二、自我的发展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
• 儿童在明确自己的性别的同时,开始习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学前儿童对性别形成刻板印象的特点是:根据概括的规定而
不是灵活的指导。 • 大多数学前儿童没有意识到,与性别相连的个性特点如活动、
玩具、职业、发型及衣着等并不能决定人的性别。
(四)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与性别分离
• 将玩具标明为“男孩的东西”和“女孩的东西”早于形成性别认 同,男孩比女孩更早形成符合性别角色的玩具偏好。
• 2、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具体表现 • 1岁左右,出现工具性攻击性行为;2岁左右,儿童间明显冲突;4岁
时最多,之后会逐渐减少。学前儿童较多采用的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 现是推、拉、踢、咬、抓、打、撞等;逐渐增加言语攻击。以工具性 攻击行为为主,慢慢出现敌意性攻击性行为。 • 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略)
在行为的倾向,但根据熟悉程度和报告方式,也会注意到他 人的内心世界。
• 2、对一般行为内在原因的推测与判断 • 归因:判断、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 • 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测 • 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时所进行的信息处理 • 对他人行为意图的判断:6岁左右,幼儿已开始从有意性或动
机的推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
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 情感调控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
能力。
• 1、情感调控的分类 • 适应性界定方式 • 功效性界定方式 • 特征性界定方式 • 情感调控是情商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际社会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 2、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发展 • 儿童从2岁起,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出现个体差异。 • 学前儿童使用的情感调控策略的先后是:建构性策略,回避
向同伴。幼儿中班和大班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明显多于异性伙伴。合 作行为是发生频率最多的亲社会行为。 • 3、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推理: • 4、强化亲社会行为
• (二)儿童的攻击行为 • 1、攻击行为: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获取某种物体(座位、
机会、权利)为目的,并形成外部伤害的社会性行为(侵犯 行为)。 • 身体侵犯、言语攻击、权利侵害 • 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第三节 幼儿期的亲子关系
• 一、父母教养方式 • 权威型(相对最理想) • 专制型 • 溺爱型 • 忽视型 •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可采取的最具适应性的抚养方式是
共同控制,即协商而定。
二、父母意识
• 父母意识是指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 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 及情感体验等。
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用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
• 1、自尊的测量和自尊的结构 • SPPC量表 • 木偶访谈法 • 自尊结构:学习自尊、社会自尊和身体自尊 • 2、如何促进孩子自尊的发展 • 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通过有效地承担社
会责任来获得。 • 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帮助孩子建立可依赖的自尊。
错误信念实验
• 让儿童观看实验者与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的录 像。
• 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 让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离开时,实验者把巧克力转
移到另一个地方。 • 询问被试儿童:马克西回来后,会在什么地方找巧克力? • 结论:3 岁幼儿不能回答这一问题;4 岁幼儿能够正确回答。
• 学前期,儿童没有固定的游戏伙伴。 • 异龄伙伴间的交往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方法 •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 受欢迎型 • 被拒绝型 • 被忽视型 • 一般型
三、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一)家庭因素 • 1、家长的教养方式 • 2、家庭的居住环境 • (二)托幼机构因素 • 1、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 2、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 (三)儿童自身因素 • 1、社会性行为 • 2、社会技能 • (四)其他因素:如身体特征、气质类型、姓名、出生顺序等
• 问题: • 凯特知不知道霍丽为什么会犹豫要不要爬树? • 霍丽的父亲会怎样想?如果霍丽爬树,父亲会理解她吗? • 霍丽是不是认为她爬树会受到父亲的惩罚?如果她爬了,应不应该受惩罚?
罗伯特的观点采择五等级
• 2、换位思考的游戏 • 3、观点采择与儿童的社会行为
• (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 • 发展状况:4岁是情绪理解发展的关键年龄;性别差异不明显。 • 推测情感:4-6岁的幼儿基本能从他人所处状况来推测那人的情感;
出于被迫
• (五)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 1、对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 • 第一阶段:“无规则概念”阶段 • 第二阶段:“成人即规则”阶段 • 第三阶段:“清楚认识”阶段 • 2、对道德规则与习惯性规则的理解 • 由道德判断构成的“道德规则” • 从社会行为的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习惯性规则”
二、社会行为
• 母性意识的13个因素:自我丧失感,亲子一体感(最重要) • 父性意识的9个因素:接纳感与责任感(最首位);育儿焦虑。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一)幼儿的“自我主张”和“自我约束”的发展 • 4岁半的幼儿“自我主张”最强;“自我约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6岁时,男孩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 (二)父母的干预 • 立规矩与守规矩
和情绪释放策略,破坏策略。 • 儿童的情感调控能力随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 3、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关系研究 • 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 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方式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 • 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 • 陌生人情境、恐惧情境、挫折情境等对儿童情感调控的影响
• 3、“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 • 愿望是一种心理需要,信念则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表
征。具有信念-愿望推理能力的儿童,已能认识到他人的行为 并不完全依赖于愿望,信念在解释为什么这样行为而不是那 样行为中具有重要地位。
丽丽希望明天是晴天,因为那样的话,妈妈 就可以带她到公园玩。但丽丽认为明天会下雨,因为 昨天的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结果,第二天下雨了。 • 问题:丽丽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奇怪还是不奇怪?
第四节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
• 一、幼儿期的同伴交往与游戏 • (一)游戏的类型 • 1、根据社会性参与程度分类 • 无所用心的行为 • 单独游戏 • 旁观者游戏 • 平行游戏 • 联合游戏 • 合作游戏
• 2、根据认知努力程度分类 • 功能性游戏 • 构造性游戏 • 假装游戏 • 规则性游戏
• (二)游戏中的同伴关系
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性
心理发展
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幼儿的社会性心理 发展的基础
• 一、情绪发展 • (一)幼儿的情绪功能 • 信号功能 • 创造功能 • 催化功能 • 取向功能
• (二)幼儿的情绪表达 • 1、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 • 幼儿园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游戏过程紧密相关;小学儿童正负面
• (四)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 1、对友谊的理解
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
塞尔曼的儿童友谊概念理解的 四阶段论
• 2、对权威的理解 • “什么是权威?为什么要服从权威?” • 戴曼的“两难情景”问题:权威的合法性/服从权威的依据 • 儿童权威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 • 水平0(2-3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权威的期望 • 水平1(4-7岁):基本赞同“强权即真理” • 水平2(约始于9岁):一是出于自愿,二是
(三)自我控制
• 横向研究:不同年龄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实验研究 • 延迟满足的不同策略
• 实验的纵向研究(追踪调查)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 (一)性别特征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 (二)性别概念的发展 • 18-30个月,发展类别自我——穿裙子、扎辫子的是女孩;剪
短发、穿裤子的是男孩。 • 5-7岁时,真正理解性别是不可改变的特征并形成性别认同。
情绪的表达受动机和结果的支配。 • 2、与害羞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 • 新异刺激是引起害羞情绪的主要原因 • 在人际环境中体验到的紧张是引起害羞情绪表达的原因 • 3、母亲的表情对幼儿感情表达的影响 • 幼儿的情绪表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情绪反应,而是文化、社会和
重要他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 情感调控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目的是减少负面
大多数4-5岁的幼儿还是以个人曾经历过的情感体验来推测他人情 感,6岁儿童不再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来推断他人的情感。 • 认识情感:6岁儿童大多认为是周围的场景直接引起人的情感,9-11 岁儿童开始理解情感还可能由人的内心状况引起。
• (三)对他人的行为理解 • 1、对一般外在行为的观察与理解 • 学前儿童对他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解释,虽有只注意到他人外
• 性别分离:指儿童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 是圈外人的倾向。且随儿童年龄增长逐渐显著。此现象反映 了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游戏风格。
第二节 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行为
• 一、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 社会认知:人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是一种通过感知生活,形
成表征和观念的信息加工过程。
• (一)观点采择 • 1、罗伯特的观点采择五等级
• 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 (一)亲社会行为
• 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 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 1、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6岁的孩子更多表现出真实的助人行为。 •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