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分析

合集下载

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集》)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673-7400,即张九龄,时任丞相,同时也是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②涵虚混太清: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③云梦泽:云梦,古泽名。

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

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河。

⑥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⑦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⑧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

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坐观:坐视,旁观。

徒:白白地。

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我无人引荐,如想要渡水而无舟楫;我在圣明的朝代闲居安卧,深感惭愧。

今日得见张丞相,我十分钦佩;但我结网无丝,只能临渊羡鱼,顿增慨叹。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解】洞庭湖在湖南北部,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烟波浩淼,港汊纵横,渚青沙白,芳草如茵。

湖中有风景秀丽的君山,湖畔有岳阳楼等名胜古迹。

孟浩然曾多次游洞庭,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秋。

作者一生落寞,显宦中惟张九龄最为知己,此诗确如清纪昀所说,实以咏洞庭湖起兴,希望得到张的援引。

故此诗的前半部分写洞庭湖的浩瀚,后半部分以“欲济无舟楫”喻无人援引的.苦闷。

托意而不露干谒之相。

诗题中的“张丞相”即张九龄。

此诗虽另有寓意,然描写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句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①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境内,为湖南众水之汇,周围八九百里,有东、西两道与长江相通。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代政治家、诗人。

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涵:涵蓄。

虚:太虚,指天。

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阔而无阂。

”李善注:“太虚,谓天也。

”太清:指天。

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而高麾,回曜灵于太清。

”刘渊林注:“太清,谓天也。

” ③云梦译:古泽薮名。

《周礼·夏官·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本在今湖北省境内,分跨长江南北。

东北为云,江南为梦,面积广八九百里。

后世淤积成陆地,遂并称之曰云梦。

岳阳城,今湖南省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北。

④端居:平居。

此处指隐居。

圣明:旧时对皇帝的颂辞。

此处指因皇帝圣明而出现的清平盛世。

⑤坐观垂钓者: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传世佳作。

此诗以洞庭湖为背景,借景抒怀,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的感慨。

同时,通过赠诗给张丞相,孟浩然也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华。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从诗题来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包含了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望洞庭湖”,二是“赠张丞相”。

洞庭湖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湖泊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

诗人选择洞庭湖作为写作背景,既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也为抒发情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而“赠张丞相”则表明了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和对象,即向当时担任丞相的张说表达敬意和诉求。

在诗歌内容上,孟浩然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诗歌开篇即写“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通过夸张手法,展现了洞庭湖在秋季水位高涨时的辽阔与浩瀚。

其中,“涵虚”二字表现了湖水包容天地的气势,“混太清”则进一步以天地的混沌状态来形容湖水的浩渺。

接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诗人以云梦泽为喻,形容湖面上水汽蒸腾的景象,同时用“波撼岳阳城”来描绘湖水波涛汹涌,仿佛能够撼动岳阳城。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表达情感上,孟浩然借景抒怀,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面对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诗人不禁感慨自己的渺小和时局的艰难。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里,“欲济无舟楫”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无奈表达,也是对时局无法把握的隐喻。

而“端居耻圣明”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在盛世之中却无法施展才华的愤懑之情。

这种情感的抒发既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关注,也展示了他对国家社稷的忧虑。

在诗歌结构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采用了先写景后抒情的方式。

前四句主要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为后文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背景和铺垫。

后四句则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诉求来表达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对张丞相的敬意。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在内容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情感上则由浅入深、逐步升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诗歌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1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思及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思及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思及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思及赏析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1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2,波撼岳一陽一城3。

欲济4无舟楫,端居5耻圣明。

坐6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涵虚:水汽浩茫。

2云梦泽:古大泽名。

3岳一陽一城:在洞庭湖东面。

4济:渡过。

5端居:闲居。

6坐:因为。

八月的湖水涨平了洞庭的堤岸,这时,浩渺的湖水与蓝天相接,难辨水天。

云梦泽的上空蒸腾着像烟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几乎要摇撼岳一陽一城。

我想要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和桨,身处繁华盛世,却闲居在家,真是感到羞愧啊!因为看到垂钓的人,想到自己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浩渺之美】孟浩然在这首诗中,极力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浩渺,美丽的八月,秋水涨潮后的洞庭湖碧波连天、水天一色,就连天空也仿佛被装在湖中了,水天相接是那样的无边无际。

湖中的水雾蒸腾,浩浩荡荡地笼罩着云梦泽,湖边的草木也是郁郁葱葱的。

这时,汹涌浩渺的湖水开始澎湃,它摇晃的气势,仿佛可以撼天动城了。

【赏析】孟浩然的这首诗,之所以写得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是因为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表达了个人炽烈的情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这一点在诗的前四句已经体现出来了,诗人为我们展现出了洞庭无比壮阔的景象,气势浩大,震撼人心,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写作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启示】孟浩然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生于盛唐,年轻时就立下大志,虽然一路坎坷,但能洁身自好,不趋承逢迎有权势的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

诗人借描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色,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

表明了诗人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做一番大事业。

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一精一神状态,以对人生目标和理想的无限追求。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⑤。

【题解】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此诗赠给当时身居相位的张九龄,为的是博得赏识和录用。

为了保持面子,极力委婉而掩起干谒诗的痕迹。

【注释】①张丞相:即张九龄。

②“八月”两句:平,指水与岸平。

虚,指元气。

太清,指天空。

③“气蒸”两句:云、梦本为二泽,在今湖北省安陆县、云梦县以南,湖南省华容县、岳阳县以北地区,方圆九百里。

后来大部分淤成陆地,便合称云梦泽。

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 ④“欲济”句:想渡洞庭,却无舟楫。

暗示欲出仕济世,却无人援引。

端居:独处、闲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⑤“坐观”两句:垂钓者,比执政者,指张丞相。

徒有,空有。

羡鱼情,比喻希望出仕的心情。

【原诗今译】洞庭的湖水,在八月格外平静,茫茫一片,水光天色难以分清。

云梦水气蒸腾,迷离如烟似雾,汹涌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古城。

我无人引荐,有渡水无楫之苦,耻在圣明时代安闲,自愧前途。

我对坐矶垂钓的渔翁十分艳羡,但因结网无丝,只好触景生情。

【鉴赏提示】此诗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并表达出作者渴望出仕的心情。

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即张九龄。

“丞相”是指其所任的尚书右丞相之职,而并非宰相之职。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

这时他所任的是宰辅之职。

开元二十四年 (736)十一月迁尚书省右丞相,并罢知政事,这才是孟诗中所提的“丞相”之职。

“宰相”与“丞相”两职在隋唐区别甚大,细检唐人诗文和史料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后人不察,误以为两者实即一职,所以多将此诗系于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九龄任宰辅时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坐在 湖边 看人 家钓 鱼 ,空 有 羡慕 鱼 儿上 是 说 孟 浩 然 不 配 称 为 隐 士 .他 还 是 隐
钧 的心 情 。
士 。唐代 知 识 分子 由进 士及 第 而从 政 .
本诗上半首是写洞庭湖.下半首却 叫做入仕。落第回家, 终生不得 官职 , 叫
是 赠 张丞 相 的话 。 第五 句的“ ” 济 字是 一 做 归隐 唐 代 所谓 隐士 . 仅 意味 着 此 仅

个 关键 性 的字 。“ ” 济 的本 义是 渡 河越 水 , 人 没 有 功 名 。 不像 宋 以后 的 隐 士 . 本 根
引巾为有工作或事业成功。 盂浩然说 “ 欲 不参加考试 , 不求功名 , 甚至韬光养晦 , 济无舟楫” ,表 面上仍是在说洞庭湖 , 甘心 使 自己默默 无 闻 . 隐 老死 无人 知 道
藏 的 意义却 是说 : 想 获得 一 官 半职 , 我 可
写号而兼赠人 的诗 ,一种是赠别,
是没有人 帮助我。他希望得到张九龄的 为 送 人 远 行 , 写 景 开 始 . 尾 寓送 行 以 结
举 荐 、 拔 , 比给 他 一 条船 , 他 能 渡 之 意 ; 提 好 使 另一 种 便 是 求荐 , 机 本 来是 写 动


习 训,

赠 张丞相 》 赏析
施蛰 存 诗 歌 开 头 一 联 直 叙 八 月 中的 洞 庭 他 。 只是 他 胸怀 高洁 。 不屑 作 不 择 手段 湖 , 涨湖 平 。“ 虚” 包容 天 空 ;混 太 地钻 营。没有 机会 , 不介 意 , 可游 山 水 涵 是 “ 也 宁
更好的句子。第三 、 四联忽然转 了方 向. 躬耕者, 年年梁甫吟。” 这些诗句还比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此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当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整体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

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诗词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词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词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所以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内容概述1.该诗的内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该篇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更是孟浩然留给后世的名篇。

这首诗写的就是看着壮观的洞庭湖,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不了,深感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时机未到,自负又无奈,所以把这首诗赠给张丞相。

该诗约作于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望,就是临,就是在洞庭湖边观望;赠,就是赠送,张丞相就是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官居宰相之位。

将这首诗赠给张丞相(673-740),就是想张九龄能重用自己,表面上赠诗,其实是想得到提拔重用,这和唐朝崇尚的建功立业思想是一致的,在唐朝很多有抱负的人都这样做过。

唐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授中书侍郎兼修国史,后迁升中书令,主理朝政。

李贺《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就是说,你到大唐凌烟阁去看看,有几个书生最后被留名凌烟阁,封为万户侯的?都是官至高位或者战功赫赫的功臣在凌烟阁留名的。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说明唐朝人的志向选择。

2.此诗广泛流传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有兩点,一是孟浩然这首诗确实写得非常好,情景交融,大气磅礴。

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人,其风格偏向婉约,和王维并称“王孟”,但是这首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何等气概!根本不像婉约之作,兼有李白的豪气。

二是该诗是典型的诗言志。

《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就是诗歌到底是表达什么的,诗歌是表达感情和志向的。

“诗言志”,不是简单的抒发感情,而是将自己的志向融于情景,感情和志向要含蓄的表达。

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为心声。

二、孟浩然经历简介和诗歌成就1.孟浩然主要经历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文学史上把他与王摩诘并称,有《孟浩然集》传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

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

“坐观” 二字,再加一个“羡” 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

[例] 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鉴赏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

诗题一作《临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

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

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

“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

“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

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

“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词鉴赏1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八月湖程度,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

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可以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

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

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

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那么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平”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

“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包容了千溪万河。

三、四两句实写洞庭。

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

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似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乱,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

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活力。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

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 ——洞庭湖的壮丽与诗人的政治热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   ——洞庭湖的壮丽与诗人的政治热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洞庭湖的壮丽与诗人的政治热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和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乐府诗常用的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政治热情。

第一部分: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吟咏洞庭湖的诗句很难找到比这两句更高概括更准确的词了。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但无论是涨是平,对无边的洞庭湖来说算不了什么,湖水与天空浑然一色。

一个“混”字写出了湖水的壮阔景象,道出了湖水与天空的界线。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洞庭湖烟波浩荡、水汽蒸腾的景象。

“波撼”两字更是声势赫赫,有色有声。

“岳阳城”三字烘托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其实,不仅湖水能淹没一座城,单个儿浪涛也有移山倒海之力。

第二部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政治热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照诗人的说法,对于一介书生而言,渡水无舟,岂不白费周折。

“端居耻圣明”一句是一转,由湖水分开去。

诗人以“端居”即隐居为羞愧,而隐居是因为得不到“圣明”之君的提携。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实则是对张九龄的暗喻。

在最后两句中,表现的十分坦率说明自己确实希望张九龄能助一臂之力,并且对此表示了应有的尊敬。

这首诗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和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乐府诗常用的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全诗语意双关,抒发了诗人以学业、才华自荐的志愿和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洞湖,相信度过相关文献或者见过望洞湖的同学对此美景都有所见识了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翻译:八月的湖水与岸平,远望广阔的水天相交映。

蒸气弥漫云梦泽,波涛撼动岳阳城。

想渡洞庭却没船,惭愧在圣明之世闲居。

眼看钓鱼者屡屡得手,窄有羡慕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一、内容分析此诗是诗人游览岳阳时写给张九龄的,希望他引荐而步入仕途。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雄浑而见潇洒。

开头两句,写八月的洞庭湖湖平水满,和岸上几乎平接,涵容天宇,天水仿佛混而为一,极开朗也极雄浑,汪洋浩阔。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水汽蒸腾,笼罩着整个云梦大泽,足见湖的蓄积丰厚,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润,而显得草木繁茂,郁郁葱葱。

“波撼”句写波涛澎湃,岳阳城受到强烈的震撼,见其活力之强。

这两句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咏洞庭湖名句。

但三、四两句仍有区别,第三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第四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垠,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后四句抒情,恳切而又委婉。

“欲济”句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

诗人面对浩荡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无人荐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句是说在这个“圣明”之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干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白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中向往的,只不过至今仍找不到路径罢了。

七、八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此诗乃专指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在位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还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慕之情罢了。

这几句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这一典故,另出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要求援引的心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得到提携、渴望被赏识的苦闷情绪。

全诗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以此烘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明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政治理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译文
秋天湖面涨起的湖水几乎与岸面持平,湖水和天空看起来含混迷茫,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蒸腾着白白茫茫的水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是 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 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 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
诗歌赏析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 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却 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 没有船只一样。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 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 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 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 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 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 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 言。




八月湖水平,
觉 写
首联
静——名句
涵虚混太清。
洞 庭


颔联
气蒸云梦泽,
动——佳句
波撼岳阳城。
礴 的 气 势
颈联 尾联
发出感慨——双关: 委婉写自己想做官而
欲济无舟楫, 无人引荐,不能在天
下太平盛世出仕做官,
端居耻圣明。 为民谋利,深感惭愧
的苦衷。
坐观垂钓者, 广为流传,
点明主题
徒有羡鱼情。
引典故、设比喻。

首联 颔联
赠 颈联 尾联
写景——登上岳阳楼所
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抒情——诗人渴望出
仕,施展才华,干一番 事业。(主题)
诗歌赏析
首联和颔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八 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 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 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 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
写作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 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 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 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 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 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 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关于“干谒诗”
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 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 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 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
孟浩然(689---740)襄阳 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 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早 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 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 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 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 归,游历与于吴越。这首诗 是孟浩然写给右丞相张九龄 的一首干谒诗。
正文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
八月茫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 1、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 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 2、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 3、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4、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
❖ 5、诗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 的诗句是“ 端居耻圣明。”
❖ 6、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是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 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 居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 识和器重。
• • • • • • • •
望 洞 徒坐端欲波气涵八 庭 有观居济撼蒸虚月 湖 羡 垂 耻 无。 岳 云 混 湖 赠 鱼钓圣舟阳梦太水 张 情者明楫城泽清平 丞 。,。,。,。,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