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推断文言实词的七种技法
试试看: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
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人。(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联系:《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全)。
思考:是否正确?
试试看: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 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 考卷)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扔掉 诸将阿吕后意 阿谀奉承——迎合 (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屡试不爽——差错
小试身手
势拔五岳掩赤诚 出类拔萃——高出,突出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 —— 听从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杜,公孙 趸诛伐 口诛笔伐—— 讨伐,征伐
试试看: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想想看: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 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 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 三日方(才)去。
“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 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 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想想看: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 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可以解释为“拜见”。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 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 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三、结构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腰系着 选择、选拔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 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 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 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给你方法 四、联想推断法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 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差错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 ③不以外夷见忽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给你方法 六、借助语境法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 罪有应得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 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四、结构分析法
怎样根据结构推测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 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 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性、词义。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退兵驻扎到江北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素辞善的留,侯只张是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4.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选拔) 评量选拔才学俊秀的人物
5.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 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 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 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 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 如“蚤”通 “早”,“要”通“邀”,“裁”通“才”,“亡” 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 字代替声旁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文言文最难的是实词,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实词不可能都是学过的,有些实词的意义得靠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测。
1、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
①“晋侯觞客于柳溪。
”(“角”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根据形旁“田”推出“田地”.之意。
)③“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是个“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形旁词义举例:刂(刀)斤(斧)辶(走)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宀(房舍)求(毛皮)歹(死亡)页(首)月(肉)自(鼻)彳(行)王(玉)2、通假字音推断法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若解释成“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②“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意思豁然贯通。
)③“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与“钝”读音相同,“钝”.的意思是“不锋利”,“甲兵顿敝”就是“甲敝兵钝”,铠甲破烂,兵器也不锋利。
)3、联想推断法难于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也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①“不以外夷见易。
”(《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
”“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见易”即“轻视我”。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薄,迫近。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精选课件
8
• 一、试猜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
•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 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 2.抚军厚赉成 赏赐
• 巡抚重赏了成名
•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是以“纟”为偏旁, 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 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 关。
﹙绡:丝织品﹚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缢:上吊,吊死﹚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精选课《件 烛(之缒武:退用秦师绳》子往下吊)7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6.“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带”字的意思是 答“案_:____治_玉__,__雕__琢__玉_石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带”,象形字,上半部精分选像课带件 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 11 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 4.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卖出米
• 二月里蚕刚刚出生,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
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
精选课件
9
•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 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 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 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1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7.赢粮而景从.yí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2.庭除甚芜.wú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5.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8.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9.故久立与其客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泽为燕王.“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12.部使者檄刚抚定.xí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党同伐异.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始速祸焉.“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2.举类迩而见义远.ěr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3.其文约,其辞微.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jié“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拜住袖其疏入谏.“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金人曳yè出,击之败面.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3.齐人追亡逐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7.咸私哂其矫饰焉.哂:shēn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9.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据殽x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3.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zú“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nǔ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7.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1.远与恢素善.huī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2.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3.环堵之中.“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5.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gài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zhuó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6.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 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 行判断。如: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伏”通“服”,佩服)
《史记·田单传》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踞,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
(腰—腰戴) 以推断是“
”的意思。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三、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 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 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 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 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高考题链接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 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史记·田单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武从表示要动武, 也有维护和 平之意。本 义:勇猛表;示两人 前后相随
示例:
例1:“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实词推断方法
实词推断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②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③(04年全国卷)“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中“籴”是与“粜”相对的会意字,把该字拆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人米”,由此推知为“购买粮食”之意。
文言实词推断的七种方法
【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登上顶峰,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
的造诣。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党:偏袒。伐:讨伐,攻击。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 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夙:早。夜:晚。兴:起来。寐:睡着。早起晚睡。形
容勤奋。 【避重就轻】避:回避。就:接近、趋向。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我既然不能忍受你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五、邻词推断法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
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击,敲打。
【例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过:督,责备。
六、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
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
为”。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 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 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 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 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 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 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 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
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 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
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 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
收入也尽数拿去。(殚、竭:尽)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文言文复习中,实词历来是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是很有作用的。
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技巧。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1998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
再如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是买进粮食。
再如2000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我们可以联系前面的一个“炊”字,两个字的形旁全是火,可见和烧火有关。
而且从字形上来看,意味着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热的情状。
(二)、根据语言结构进行推断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2001年高考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中“亡”与“北”对应,可推测“亡”也是“败逃者”。
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
“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再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的句子,“拒”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的意思。
(三)、借助语法分析进行推断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如2000年高考卷中的第11题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动词,再推知其意义为“知道”。
又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根据句法结构,“致”充当谓语中心语,解释为“招致”,后面应该接宾语,所以“非常之罪”应为名词性的短语,而不是动词性的短语“犯了极大的罪过”。
全句应该译为“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
”再如2004年全国卷甲“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中“行旅”应是“不至”的主语,词性应该是名词,解释为“旅客、出行的人”而不能解释为动词“旅行、游览”。
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一箧之宝,可资数世”中“资”后跟了“数世”(几代人)作宾语,可推断此处不能看作动词“积蓄”,而只能看作动词“资助、供给”。
再如2005年全国卷乙“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中“辩”前面有“多”字,可推断此处“辩”作“多”的宾语,因而不能看作动词,而只能看作名词“口才、辩才”。
再如“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是“忠诚”的意思。
(四)、借助联想进行推断
试卷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没有学过的实词,我们可以联想我们知道的有关的用法。
我们
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因为成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
例如1997年高考第12题“善才绳之”中的“绳”,我们可以想到成语“绳之以法”,绳是“制裁”的意思,结合语境考虑,此处就可以作“制裁”讲。
再如2004年全国卷丙“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中的“敏”,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敏于行而讷于言”,就可推断此处“敏”当“迅速、敏捷”讲。
再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再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通假字。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的“倍”后带了宾语“德”,肯定不是“加倍”,联想到同音的“背”字,原来这是一个通假字,解释为“违背”。
再如2004年全国卷丁“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中的“裁”不可能是“裁减”的意思,而联想到通假中有同音字相互通假的现象,试解释为“才”正巧合适。
再如2 004年湖北卷“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中的“闲”,作形容词讲,明显不合适,若活用作使动词也不合适,而联想到通假中的同音字相互通假的现象,试解释为“娴”正巧可以,此处是“娴熟、熟习”的意思。
当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如《屈原列传》中有“王甚任之”,“任”字费解,但联系到双音词“信任”,我们就可推知“任”即“信”,作“相信、信任”解。
(五)、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的出现,都会与上下文的语意有关。
语意关系一般为照应、解释、暗示,所以就要瞻前顾后。
例如1998年20题“汝归勿遽言”中“遽”的意思是“匆忙”还是“惊慌”?联系下文,有“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徐言”就是慢慢说,那么,“遽”应当解释为“匆忙”。
再如2004年湖北卷“朕欲别除一官”中的“除”,作“革除”讲,显然不符合上文中对薛季昶的称赞,太后的意思是另外给他安排一个官职,所以此处应该作“授予官职”讲。
再如2004年北京卷“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两”,若当“两次”讲,讲不通,为什么让两次就停止了?结合上下文可知,经过乡闾父老的劝说,打官司的双方都相互礼让就不再打官司了,此处“两”应作“相互”讲。
再如2005年山东卷“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中的“生产”就不能解释为“生活和财产”,因为前面有“不问”,即不过问,不过问什么?应该与后一句“遂大困”有关。
因不过问生活所依靠的产业而“大困”才合理,并不是不关心财产。
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要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内容,就能明白此处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我们知道做好文言实词题,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要扣紧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
虽然考试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文言实词,尤其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注意综合使用,为准确、快捷地推断出词义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本文发表于《学习方法报》(高考语文版2005年9月12日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