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老龄化社会环境下的养老困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老龄化社会环境下的养老困境

作者:罗笑芳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在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承受力还不高的情况下迎来了“银发浪潮”,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在中国老龄化的社会环境下,养老问题面临重重困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困境

一、客观认识我国老龄化的社会环境

人口老龄化就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年龄结构类型已处于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人口学定义:60岁人口占10%以上或65岁人口占7%以上即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2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3.26%,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87%。“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在我国,老年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4.3亿,占总人口超过30%。2050年每3个中国人中就将有1个老人。2052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同时,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预计到2040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0.56亿。(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自治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六)是呈现“空巢化”趋势。

中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三、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的面临的困境

1、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心健康堪忧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涵盖了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如今的老年人虽然比起过去要长寿得多,但是健康状况却是令人堪忧,健康与否是与生活品质高低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人均患有2-3种疾病。调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特别是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病有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活动受限率为8.1%,为60岁以下人群的2.7倍;残疾率为25.2%,是60岁以下人群的368倍。由此看来,老龄化所带来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并不完全是健康寿命。

其次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方面,医疗保障也有待加强。在中国的老年人口中,有不少老人受到老年期痴呆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群的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患病率的比例,根据部分地区调查结果,60岁以上的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4.2%。关于抑郁症的患病率,北京市有一个调查结果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是4.4%。”同时,相关国际研究表明,由于自身生理机能的衰退、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及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已成为精神疾病的多发高危人群,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虽然罹患精神疾病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对老年人来说,退休、空巢、躯体疾病、婚姻变故、子女关系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诱因。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面临的“首先是服务资源不足。我国现在平均每万人的精神科床位数1.58张,全球平均水平是每万人4.36张,应该说我们的床位数和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其次,我们的专业人员十分短缺,目前(仅)有两万多名精神科专科医师,3.5万名护士,因此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第三,患者的医疗保障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现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投入水平比较低,保障能力不强。”

2、社会养老制度尚不完善,养老金标准低,养老保障差

首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刚刚开始实施。从1993年才正式起步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开展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内地农村农民参保率很低,缴费档次低下,一般为最低档,所以当农民年老时得到保险金自然偏低以致根本无法满足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需要,更谈不上保健就医娱乐等其他支出了,处于入不敷出,生活拮据的状态。2009年9月,全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农保”虽然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社会养老的开端,但是它仍然存在着农民参保意识不高、基金管理水平不高、保值增值难等诸多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显然,截止目前,农村养老假如仅靠财政补助及新农保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其次,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是逐年增加,致使部分地区的收支缺口逐渐加大。目前,平衡养老金当期收支的缺口,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但这只是权宜之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要继续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必须进一步拓展养老基金的筹措渠道。

3、老年人生存状态不理想,缺乏关爱,幸福感低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一不高的要求实践起来却是问题重重。

现代社会大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小家庭概念明显增强。两代人都倾向于居住的私密性,老少分居的倾向日益明显。很多老人处于独居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晚年,生活自理能力变差,生计难以维持,独居老年人生活问题成了一道凄凉的风景线。“空巢老人”大多缺乏精神慰藉。老人们总是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待真正自己年老需要儿女照顾时,儿女却不在身边,难免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使他们的老年生活倍感凄凉。不难预见,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和人口流动的频繁,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渐弱化。同时,很多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生活状态也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在心里时常担心怕儿女们说他们是吃“闲饭”的人,长年带着病还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在空巢家庭里,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不管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负担都是非常繁重的。

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老人,可能因为儿女在外千里没有条件在父母身边赡养老人,甚至有些经济条件比较一般或者其小家庭负担很重的子女除无法陪伴左右外还缺乏经济条件抚养老人。在多子女家庭里,赡养分担让老人难以感觉幸福。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但还有一部分儿女们为了赡养老人显示“公平”,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这种让儿女判了“离婚”的老人,他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为了晚年生活也只能是顺其儿女们的安排,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过的是非常“苦闷”。虽然有点夸张,但绝非个例。

老年人的生存环境也亟待改善。本来夕阳无限好,年纪大了,正是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危害老年人生存环境的因素却是只增不减。比如说很多儿女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反哺,一味地“啃老”,丝毫不管老人生活的苦与乐,有的极个别儿女们竟敢冒用“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费和生活补助费。有的侵占老人房产,占据老人住房,影响老年人生活等。精神赡养方面侵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文化体育设施欠缺,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精神赡养无从谈起。老年人除了物质赡养及家庭关爱外,还特别渴望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与爱护,可是现实社会总有一些人表现出来的对老人的不尊重、不礼让,甚至是欺辱等。更有甚者,有些人利用老年人年纪大了之后,对社会的分辩能力降低等弱点来欺骗老人,对其高价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更为恶劣的,是对老年人实施各种犯罪行为,打劫财物,造成物质身体精神等多方面的损害。

4、养老机构数目有限,且运行水平十分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