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中的意境

合集下载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气息与情感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气息与情感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气息与情感摘要:声乐演唱是最能令人感动陶醉的一门综合艺术,也是用饱满的气息和嘹亮的声音表达其思想情感的音乐艺术。

声乐演唱不仅需要声音的训练还需要气息的训练,还需要情感体验和演唱技巧,气息的强弱来完成演唱技巧。

声音的自然,准确,音准,音质的优美和歌唱时情感表达与气息有很大关系,演唱时的喜怒哀乐的表达,都需要气息的运用和变化来完成的,气息和情感是息息相关的。

在声乐演唱中做到了技巧娴熟,声情并茂,更好的传达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才能引发跟观众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共鸣。

气息是血,情感就是肉,有血有肉,有气有情才能充分体现出声乐演唱的目的。

关键词:声乐演唱;气息和情感声乐演唱可以说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

成为最令人感动与陶醉的艺术歌唱是用科学的发声来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用歌声表达情感和音乐文化素养,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统一声音用情感和表现和生动地塑造乐曲中人物形象与意境,用声音表达感情的音乐艺术。

要唱好歌曲必须有科学的呼吸方法和咬字吐字,灵活和保持的气息特点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演唱曲目,声乐是一门复杂生动的艺术,气息推动声音,声音表达情感,用科学的方法来运用好正确的气息,将演唱者的最真实内在的思想情感与意境表达出来,声乐作品是一种时代精神与生活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崇高而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艺术创作。

一、声乐演唱中气息的重要性演唱的艺术是气息(呼气吸气)艺术,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是发声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气息运动影响着声音的音色,音量,音准的准确性,气息的运用直接关系着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质的好坏,歌唱的情感表达,声音的把握气息的流动,声音的流畅,都离不开很好的运用气息。

正确的运用气息使能声音唱的明亮持久富有感染穿透力,能把歌曲表现得活泼生动,唱出歌曲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声乐歌唱中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源泉所构成的发声的基础,是歌声和歌唱的基础也是目的,没有气息的歌唱没有灵魂没有流动性没有穿透力声音运送不出去,声音发闷喉咙声音多,咬字吐字在口腔不清,抓不住人们的心。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节奏,节拍和旋律等要素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音乐表演中,美学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决定了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以下是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1. 和谐美学原则
和谐美学原则是音乐演出中最基本的美学原则。

它指的是音乐元素之间的平衡和谐,包括声音的高低、强度、音色、节奏、旋律等。

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需要将这些元素协调并且和谐地表现出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最佳状态。

节奏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控制节奏的强弱变化,以突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演奏者需要根据情感起伏,调整节奏的速度和强弱,使乐曲节奏感明显,使听众受到震撼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色彩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掌握音色和音准的变化,以达到音乐的情感表达效果。

演奏者需要通过音色的变化,来传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创造出层次感丰富的音乐表演。

协调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掌握音乐元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美学原则。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结合动作、表情、曲目等,使各个元素相互匹配,达到整体和谐,创造出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心理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控制情绪和心态,以达到音乐表演的艺术效果。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保持平静,控制情绪,使演奏更加自如,在音乐表演中表现出最好的效果,达到艺术的极致。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主要包括:和谐美学原则、节奏美学原则、色彩美学原则、律动美学原则、协调美学原则和心理美学原则。

演奏者需要在演出过程中掌握这些原则,以达到最佳的音乐表演效果。

试析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

试析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

试析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演奏来传达情感和情绪。

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通过声音、节奏和表情等多种手段来展现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

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是关键的一环,它可以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使观众产生情感连接。

本文将试析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探讨音乐表演中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传达和表现情感。

音乐表演者的技艺和表现力也是情感表现的重要方面。

一个出色的音乐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演奏技巧,更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通过演奏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表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可以传达出他们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手部的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音乐表演者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表演的环境和氛围也可以影响情感表现。

音乐表演的环境可以包括演出场地、观众的氛围等。

一个舒适、和谐的演出场地可以让音乐表演者更好地表现他们的情感,而一个热情、投入的观众也可以增强音乐表演者的情感表达。

灯光、舞台布景等元素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帮助音乐表演者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音乐本身,表演者的技艺和表现力,还是演出环境和氛围,都可以影响情感的表现。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音乐表演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和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使观众产生共鸣。

情感表现的成功不仅可以提升音乐表演的艺术水平,更可以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更丰富的情感和情绪,从而获得更好的艺术享受。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加深对音乐表演中情感表现的认识,提升音乐表演的品质和水平。

笙的文化意境

笙的文化意境

笙的文化意境
笙是一种古老的中华乐器,它起源于中国,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演奏和表演中。

笙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音域,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意境。

笙的文化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之音:笙的音色通常被形容为清脆悠扬,宛如山间流水、鸟儿啼鸣。

它能够模拟大自然中的声音,如流水、风吹草动等。

这使得笙成为了表达自然之美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 华夏文化的象征: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常常与古代的君王、贵族文化相联系,被用于朝廷乐器和宫廷音乐演奏。

因此,笙也承载了华夏文明的传统和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精神。

3. 意境的表达:笙音悠扬、细腻,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笙常常用于表达优美的意境,如山水画中的静谧、草原上的广袤等。

它通过音乐的方式,将这些美好的景象与人们的情感相融合,使人们在听音乐的同时,亦能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总之,笙的文化意境在于它所传达的自然之音、华夏文化的象征以及
意境的表达。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载体,通过音乐的方式,将人们带入美好、悠远的境地,让人们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自然美的魅力。

艺术歌曲《春思曲》的音乐意境及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春思曲》的音乐意境及演唱分析

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对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有较大的贡献。

《春思曲》就是艺术性很强的一首作品,黄自先生将西方和声技法与中国传统诗词结合在一起,深化了诗词美学意蕴,也使作品有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

最后,钢琴伴奏与诗词的高度融合。

黄自先生选取钢琴为伴奏乐器,生动形象地展现诗词的意境,前奏以持续的d小调主和弦音型伴奏营造出一种“雨滴”的音响效果,使听者可以快速融入乐曲意境中,能充分感受到词中女子的惆怅孤寂之情。

歌曲结尾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和伴奏,最后以钢琴弱音结束在一个d音上,既再现了第一段夜雨的情景,升华了诗词中女子的孤寂情感也延续了乐曲的意境,使听者继续沉浸在乐曲中。

除了《春思曲》以外,还有《花非花》《点绛唇》等作品都是黄自先生采用中国传统诗词美学与西洋乐器巧妙结合的方式创作出来的,都取得了理想的音乐效果,是中国音乐界璀璨的珠宝。

总之,《春思曲》这首作品充分地体现了黄自先生对中国诗词抑扬顿挫音律的重视和他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在黄自先生的精心创作下,这部作品不仅提升了音乐审美价值,也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三、《春思曲》的意境体现我国艺术美学理论中的核心价值部分就是意境,它不仅包含要达到“情”与“景”有机融合,还要有一种精神内涵,即人们在鉴赏音乐时获得的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来自民族声乐中深远意境带给人们的某种感悟。

艺术歌曲《春思曲》的意境渲染主要体现在钢琴伴奏上,在全曲的开始部分,黄自就利用钢琴伴奏模仿潇潇夜雨的情景,展开故事情境。

在这首作品上他采用d 自然小调和d和声小调引出故事,调性具有忧郁特点,有着浪漫主义的哀伤,奠定全曲感情基调。

艺术歌曲《春思曲》的曲式结构是再现二部曲式,以d小调奠定了乐曲的调性,12/8拍、小柔板展开歌曲细腻的情感。

全曲共有两段,一段四句。

前奏是右手钢琴伴奏,连续不断的四组主和弦音程,生动形象地渲染出“潇潇夜雨滴阶前”的意境,使人听到前奏就仿佛进入到歌曲凄凉的意境中,随着左手主旋律的进入和持续的右手固定伴奏音型,描绘出了一幅在绵绵细雨的春夜,一名女子倚窗而立的忧郁画面。

探究美声音乐表演里的“声情并茂”技巧

探究美声音乐表演里的“声情并茂”技巧

探究美声音乐表演里的“声情并茂”技巧美声音乐表演是一个兼具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

在美声音乐表演中,歌手需要通过声音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来诠释作品,使观众在听觉上和情感上都得到满足。

“声情并茂”是美声音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本文将从声音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来探讨美声音乐表演中的“声情并茂”技巧。

一、声音的运用1. 声音的品质在美声音乐表演中,声音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歌手需要具备清晰、圆润、饱满的声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魅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声音品质,歌手需要通过声音训练来提高呼吸技巧和喉咙的控制能力。

只有通过充分的训练,歌手才能够在表演中展现出出色的声音品质。

2. 声音的力度和音色在美声音乐表演中,声音的力度和音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歌手需要根据作品的整体情感和表达要求来调整声音的力度和音色,从而完成对作品的诠释。

有时候需要轻柔婉转的声音来表现出柔情似水的感觉,有时候需要高亢激越的声音来表现出激情澎湃的情感。

歌手需要通过声音的运用来塑造出不同的情感色彩,这是非常考验歌手技巧和表现力的地方。

3. 声音的技巧在美声音乐表演中,声音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歌手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技巧,比如颤音、滑音、颤音等,来丰富自己的歌唱表现。

这些技巧能够让声音更加生动、丰富,让作品更加动人。

歌手还需要注意声音的连贯性和自然性,避免技巧的过度使用而影响整体的表现效果。

二、情感的表达1. 意境的构建在美声音乐表演中,歌手需要通过声音和表情来构建出作品的情感意境。

这需要歌手具备较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艺术感悟力。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歌手能够将自己沉浸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

在表演过程中,歌手需要通过声音的运用和肢体语言来构建出作品所需要的情感氛围,使观众产生共鸣。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声音乐表演中的“声情并茂”技巧需要歌手具备较强的声音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在声音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都做到位,才能够完成对作品的真实诠释,使观众得到深刻的感染和震撼。

筝曲《渔舟唱晚》的意境美

筝曲《渔舟唱晚》的意境美

筝曲《渔舟唱晚》的意境美作者:姚亦徐严永福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0期摘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演奏表现力,它的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

传统筝曲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包含了传统古曲的韵味,传达了古人自然与心灵合一的思想境界,通过情感的沟通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意境演绎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166-02一、传统文化的意境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作为一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族乐器,它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人智慧的结晶。

传统筝曲侧重于描绘意境,给人一种含蓄、内敛之美,同时也给人无限的遐想。

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境界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独创的一个概念,王昌龄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2]的观点。

清末的王国维则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3],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与其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分不开的。

意境的源头可上追到《庄子》。

《庄子》一书中,不仅提出了“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而且还较早地使用了虚化“境”的概念。

古“境”字一般是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

意境没有实体,它是一种虚幻而又缥缈的精神感官,是源自心灵的映射。

但它又源于实物,是基于实物的背景之下通过人的想象发展创造而来,融入个人的主观色彩在内。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如果要想创作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首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入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之中,让出自于主体的主观情感变为一种客观化的存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移情无物,托物抒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境地,达到情景之间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音乐表演中的艺术意象与情感诠释

音乐表演中的艺术意象与情感诠释

音乐表演中的艺术意象与情感诠释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歌唱,艺术家们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象。

在音乐表演中,艺术家们通过音乐的演绎和情感的诠释,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音乐表演中的艺术意象是指通过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表达出一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艺术家们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一场交响乐演奏中,音乐家们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和合奏,再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风吹草动的森林等。

这些音乐意象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启示。

另外,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诠释也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是一种直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艺术家们通过音乐的演绎,将自己的情感与观众共鸣,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在一场钢琴独奏中,钢琴家通过手指的触动和琴键的按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中,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悲伤、快乐、愤怒等情感。

这种情感的诠释不仅仅是音乐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更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剖析和呈现。

在音乐表演中,艺术家们还通过舞台布置、服装、灯光等元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舞台布置可以通过搭建特殊的背景和道具,营造出一种与音乐内容相符的场景。

服装可以通过设计独特的服饰,展示出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

灯光可以通过调整亮度和颜色,营造出一种与音乐情感相呼应的视觉效果。

这些元素的综合运用,使音乐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音乐表演中的艺术意象和情感诠释不仅仅是艺术家对音乐的演绎和表达,更是对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通过音乐表演,艺术家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象与观众分享,使观众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情感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

音乐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和传达情感的方式。

总之,音乐表演中的艺术意象和情感诠释是音乐艺术的核心和灵魂。

竹笛演奏艺术的美学特征

竹笛演奏艺术的美学特征

竹笛演奏艺术的美学特征竹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声音和艺术表现力。

在演奏竹笛时,演奏者需要通过吹气、指法、呼吸等技巧来表达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竹笛演奏艺术具有以下美学特征:1. 简朴自然:竹笛演奏艺术强调自然与简朴的美感。

竹笛的外形与材质使其具有自然的感觉,演奏时通过吹气与手指的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情感,简化了其他乐器所需的复杂技巧,更加注重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2. 清雅凝练:竹笛的声音清亮悦耳,富有柔和的质感。

演奏时常用的吐音技巧可以使音色更加柔和、凝练,表现出一种含蓄雅致的美感。

竹笛演奏艺术追求音乐的简洁和纯净,通过精准的技巧和细腻的表演来展现音乐的精髓。

3. 情感表达:竹笛演奏艺术以情感表达为核心。

演奏者通过吹气的力度、呼吸的控制以及手指的运动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内涵。

竹笛的音域较为狭窄,但有着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可以清晰地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给人以深情的艺术感受。

4. 层次丰富:竹笛演奏艺术透过简单的乐器,表现出音乐的多样性与层次感。

竹笛演奏可以同时发出多个音符,通过技法的调配和演奏者的表现力,可以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变化。

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音高、音色和音强来展现音乐的层次感,使听众在欣赏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

5. 和谐统一:竹笛演奏艺术强调音乐的和谐统一。

演奏者需要掌握各种技巧和演奏法则,使得各个音符之间的转换和连接自然流畅,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的和谐。

竹笛演奏艺术通过合理的编曲设计和演奏技巧的运用,使音乐的各个元素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竹笛演奏艺术凭借其简朴、清雅、情感表达、层次丰富以及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欣赏演奏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无论是在传统音乐中还是当代音乐中,竹笛演奏艺术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如何在演奏中展现音乐的情感

如何在演奏中展现音乐的情感

如何在演奏中展现音乐的情感在音乐表演中展现情感是每个音乐人都追求的目标。

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通过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演奏中展现音乐的情感。

一、感知音乐情感在演奏中展现音乐的情感前,我们需要先感知音乐情感。

通过细细品味音乐作品,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初衷,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音乐情感多种多样,可以是欢快、悲伤、愤怒、温柔等各种情绪。

只有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在演奏中传递情感。

二、技巧运用1.音乐的演奏技巧是展现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技巧的使用要与音乐情感相匹配,达到情感表达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演奏中运用颤音、滑奏、颤音等技巧可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力。

2.强弱与音色的掌控是展现情感的关键。

通过细腻的强弱变化,可以准确表达出音乐中的喜怒哀乐。

有意识地调整音色,使用不同的弦乐器、吹管乐器或键盘乐器,也能有效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3.演奏中的音符连贯性和节奏掌握也对情感的呈现至关重要。

合理运用延音、断奏等手法,使音符之间有机地衔接,增强音乐的流畅性和情感的连贯性。

三、情感投射与互动演奏中展现音乐的情感需要与观众建立情感互动,让他们更深地融入音乐中。

以下是一些建议:1.眼神交流。

与观众建立眼神交流,能够增强情感的共鸣。

通过专注的目光传递自己与音乐相连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2.身体语言。

适当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情感,比如姿势、面部表情、手势等。

合理运用这些元素,能够更好地传达内心的情感。

3.与合奏者的互动。

如果是在合奏中演奏,与其他演奏者保持紧密的沟通,相互影响,协调情感的表达。

通过相互激发,提升音乐表演的质量。

四、个人情感表达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因此在演奏中展现音乐的情感也应该有个人的思考和表达。

以下是一些建议:1.与作品共鸣。

将个人的情感与作品相融合,找到与作曲家创作初衷相符的自己的情感,将其融入到演奏中去。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进行解读。

在探讨了音乐表演美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作品背景介绍。

在分析了作品的旋律、节奏与速度、音色与表情、表演技巧以及情感表达。

结论部分讨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美学价值,并探讨了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意义。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内涵,以及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音乐美学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魅力。

【关键词】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音乐表演美学原理,美学,音乐分析,声乐表演,旋律,节奏,速度,音色,表情,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美学价值,应用意义1. 引言1.1 音乐表演美学原理的重要性音乐表演美学原理是声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它涵盖了音乐的艺术性、美感和审美标准,是声乐演出的精髓所在。

音乐表演美学原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可以提高声乐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水平。

通过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演员可以更好地诠释作品,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感动。

美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把握节奏、速度、音色等要素,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表演效果。

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才能真正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声乐表演的最高境界。

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的方法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的美妙之处。

1.2 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背景介绍《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中国古代声乐作品之一,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江南春》,由著名音乐家袁惟仁改编成歌曲。

这首歌曲以婉转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绵长的歌词,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深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作曲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将诗人的情感真实细腻地表达出来,使这首歌曲成为了经典之作。

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与动作表达

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与动作表达

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与动作表达音乐是一种极富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通过声音传达情感,还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在音乐表演中,艺术家们通过独特的姿态、动作和肢体语言,将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传递给观众,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涵。

首先,身体语言在音乐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们通过肢体的舞动和表情的变化,将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呈现出来。

例如,在一场激烈的摇滚演唱会中,歌手可能会用扭曲的身体姿势和疯狂的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愤怒。

而在一场柔情的爵士乐演出中,乐手们可能会用轻柔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来表达音乐的温暖和浪漫。

身体语言的变化和表达方式都是根据音乐的情感和风格来决定的,它们与音乐相互呼应,使音乐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次,动作表达在音乐表演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家们通过精确而有力的动作,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展现出来。

例如,在一场古典音乐演奏中,钢琴家的指尖轻轻触碰琴键,手臂的上下运动和身体的微微摇摆,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音乐的节奏和动感。

而在一场舞蹈表演中,舞者们的优美的舞步和灵活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互呼应,使观众陶醉其中。

动作表达不仅可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还能够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欣赏体验。

此外,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还能够帮助艺术家与观众建立更深入的情感连接。

当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出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时,观众不仅能够听到音乐,还能够看到和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情感。

这种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观众更容易与艺术家建立情感共鸣,进而更加投入和享受音乐表演的过程。

观众们可以通过艺术家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涵,从而获得更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

然而,要想在音乐表演中达到良好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艺术家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音乐技巧和表演技巧,还需要通过身体训练和舞蹈练习,提高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和表达能力。

艺术歌曲《芦花》意境表达与风格鉴赏

艺术歌曲《芦花》意境表达与风格鉴赏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 |■一艺术歌曲《芦花》意境表达与风格鉴赏鄢子豪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摘要:声乐作品《芦花》是歌舞剧《一个是士兵的日记》中18首歌曲之一。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民族音乐起承转合的手法,真实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塑造出质朴和对家乡极其思念的人物形象,极具音乐创作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意境符合中国艺术审美,突出中国韵味,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展示手段。

本文以歌曲《芦花》为研究曲目,从《芦花》音乐创作背景入手进行分析,并从词、曲、传播等三个方面对其整体风格进行鉴赏,从而分析《芦花》意境表达与风格特征,揭示意境下音乐表达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对《芦花》的分析研究为读者带去启发,也能为艺术歌曲的赏析与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音乐歌曲故乡意境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79-03《芦花》是21世纪非常优秀的创作歌曲之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芦花》整首歌的词曲颇有韵味,能令听众回味无穷,它不但是一首高品位的艺术歌曲,也是一首浪漫而热情的情歌,其主题直白而含蓄、震撼而委婉,是抒情歌曲中的榜样与典范。

一、《芦花》的意境表达(一)乡愁下的淳朴内涵“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

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

歌名为《芦花》,自然歌曲的开头就加入了芦花的元素。

单看这几句的字面意思感触不深,但融入歌曲漫天飞舞花絮的意境之后,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心中最为质朴的情感。

“乡愁”是一个相对比较广泛的概念,这种记忆对于每个游子来说都是独特的,特别是由于工作等其他原因远离家乡,多年都没有时间回家乡看看,但是小时候的生活却时时浮现在脑海里、心窝里,不管身在多远的地方,儿时的回忆总是那么的深刻,挥之不去,记忆犹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记忆中的思念也慢慢消逝了,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时光,再也找不到乡音的存在了,于是产生了浓浓的乡愁。

(二)乡愁下的纯真爱情“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摘要】陆在易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艺术歌手,他的歌曲充满着深邃的美学意境。

通过对歌词的精准表达、音乐的情感传达和声音的艺术处理,他成功地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统一性。

这种意境的凝练和完整,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当代音乐中,陆在易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

通过深入探讨他的歌曲,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独特的美学意境,以及艺术歌曲在当代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陆在易的作品,无疑是当代音乐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他的艺术创作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1. 引言1.1 介绍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背景陆在易,原名陆远,祖籍湖南衡阳,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华语音乐制作人、音乐人和歌手。

他在音乐圈的成功并非偶然,早在2000年就开始活跃于音乐舞台,并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出色的音乐才华,赢得了众多乐迷的喜爱和认可。

陆在易的音乐作品广泛受到好评,尤其以其创作的艺术歌曲备受关注。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不同于一般流行音乐,其音乐风格深受古典音乐、民谣和电子音乐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

他的歌曲不仅注重旋律和节奏的编排,更注重歌词的意境表达、声音的艺术处理和意境的统一性,通过细腻的情感传达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展现出一种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境界。

陆在易的音乐作品深刻而富有内涵,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音乐表达得到了广大乐迷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通过对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音乐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学意境和艺术魅力。

1.2 探讨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艺术歌曲是一种融合了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的艺术形式,其追求的不仅仅是音乐的美感,更是通过歌词、音乐和声音的结合,传达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

在当代音乐中,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传达而备受关注。

探讨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可以从歌词的意境表达、音乐的情感传达、声音的艺术处理等方面来分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陆在易的艺术歌曲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意境,以及其在当代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二胡作品中的意境及其表现

二胡作品中的意境及其表现

二胡作品中的意境及其表现作者:王爽来源:《艺海》2018年第04期〔摘要〕二胡音乐,往往会使人联想到一种自然的美,使人如身临大自然一样,体验自然的美好与韵律。

故此,二胡技艺传承者若想将这种意境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来,需要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技艺水平,深度透析二胡作品的意境与内涵,并最终通过自己优秀的技艺将之演奏出来,为听众造福。

〔关键词〕二胡作品;意境;表达一、意境对于二胡演奏的重要性“自唐宋以来,二胡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世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①二胡演奏中对意境的表达异常重视,我们常常说的意境其实就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与事物所擁有的情感内涵之间的交融部分,当两者的情感交融达到一定的境界就能产生声情并茂的演绎效果。

我们在演奏二胡作品时,若想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首先需要对其涉及的因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重点包括情感、环境等。

在具体的意境表现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将自身的情感与乐曲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相关意境融合。

若想将二胡乐曲中的意境完美地表现出来,则需要重点关注“情感”与“意境”两个方面。

二胡作品往往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与意境,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

通过将自然的声音融合到作品的表达之中,促使人们自觉地感悟大自然的韵律与发展轨迹。

二、不同二胡作品中的意境1.情景相融的意境诸多二胡作品都是对生活情景的直接描叙,将生活中的情景融合到二胡作品的意境表现中,所以“对二胡音乐作品本质的深刻性认知是实现二胡作品演奏审美认识的第一步”②。

故在二胡作品的演奏过程中,通过将情景与生活相互交融,促使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从而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作品所要表现的真实意境,并在此过程中,将自身的精神情感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交相辉映,使整个作品的意境表现更加生动完整。

二胡乐曲演奏过程中各类情感的相互融合与交相辉映,衍生出一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生动画卷,创造出一个只属于二胡意境的精神世界,给听众带来身心交融的作品体验。

音乐表演中的音乐理解与解读

音乐表演中的音乐理解与解读

音乐表演中的音乐理解与解读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演奏传达情感、表达意境。

在音乐表演过程中,音乐理解与解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解读,演奏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作曲家的意图,同时也能够让听众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一、理解音乐作品对于演奏者来说,理解音乐作品是音乐表演的基础。

在正式演奏之前,演奏者应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演奏者需要理解作曲家的意图。

这包括作曲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音乐形式和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作曲家的背景和作品背后的故事进行研究,演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演奏者还应该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

不同的音乐作品可能属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例如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表现手法。

通过对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了解,演奏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和表现要求,使演奏更加准确精彩。

二、演奏中的音乐解读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通过技巧和表现力来对作品进行解读,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首先,演奏者需要运用合适的技巧来展现作品的特点。

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技巧要求,例如速度的掌握、音乐的和声处理、节奏的稳定等。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技巧,演奏者能够更好地展现作品的特色,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演奏者还要通过表现力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音乐是一门情感语言,通过演奏者的表现力,能够更好地传达作曲家希望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过程中的音乐装饰、音乐表现手法以及音色的运用等都能够体现演奏者对作品的解读和表达。

通过细腻的表现力,演奏者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音乐理解与解读的意义音乐理解与解读对于音乐表演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演奏者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后,他们能够更好地传达作曲家的意图和作品的特点。

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

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

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传承了数千年,渗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演唱古典诗词歌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境也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

本文将从概念、特征、表现等几个方面谈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

一、意境的概念意境是音乐、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中特有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形式意义、音色、色彩和文字等手段,营造出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氛围。

这种情绪氛围不是妄加想象的,而是从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内容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它是一种能够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哲学深度和情感深度的存在感。

二、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特征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具有语文性、音乐性与文化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其意境表达的具体方式。

1、语文性古诗词的神韵和诗情画意极为丰富,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将枯燥的现实世界变得富有生命力。

演唱古典诗词歌曲时,歌唱者需要准确理解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尽量让听众感受到作品中的音节和意境。

只有当歌唱者能够真正理解诗词文化的精髓,用音乐语言准确表达,才能够使听众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思想。

2、音乐性音乐之美在于它能够升华人的情感和精神,从而使得意境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中不断延伸。

古典诗词歌曲的旋律往往是古朴优雅的,具有强烈的古典气息,它们的音调、音韵、音律和节奏都充满了节制、克制和内敛的美感。

在演唱时,需要注意音乐的节奏、音符,以及情感的表达,以达到音乐和诗词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丰富、深刻、具有情感触动力的意境。

3、文化性古典诗词歌曲从词、曲、表演等多重方面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状况。

听众在欣赏古典诗词歌曲时,需要了解古代文化底蕴,才能够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精髓和情感。

因此,文化的传承与传统的习惯也成为了古典诗词歌曲意境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表现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意境表现既包含了歌唱者的演绎技巧,同时也包括了作品中所打动欣赏者的感受。

音乐表演的声音调色与音调特色

音乐表演的声音调色与音调特色

音乐表演的声音调色与音调特色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表达,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灵魂。

在音乐表演中,声音的调色和音调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仅是音乐的基础元素,更是音乐表演中展现艺术家个性和风格的关键因素。

声音调色是指音乐中不同乐器或歌唱者的音色特点。

每个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就像人的声音一样,有高亢激昂的,也有柔和温暖的。

在音乐表演中,艺术家通过选择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技巧,来表达他们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小提琴的音色悠扬明亮,适合表达欢快和激情;而大提琴的音色深沉而富有力量感,适合表达哀伤和内敛。

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声音调色,使音乐更加生动和有趣。

除了乐器的音色特点,歌唱者的嗓音也是音乐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音质,通过不同的嗓音特点,艺术家可以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有些歌唱者的嗓音高亢激昂,适合演唱激情四溢的摇滚乐;而有些歌唱者的嗓音柔和温暖,适合演唱抒情的民谣。

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曲风和歌曲类型,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除了声音调色,音调特色也是音乐表演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音调是指音乐中的音高和音程。

不同的音调组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和情感表达。

例如,高音调往往给人一种明亮和轻快的感觉,适合表达欢乐和活力;而低音调则给人一种沉稳和深沉的感觉,适合表达沉思和内敛。

艺术家可以通过改变音调的高低和变化,来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和情感表达。

这种音调的变化和特色,使得音乐表演更加丰富多样,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音乐表演中的声音调色和音调特色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现,也是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演绎。

艺术家通过对声音调色和音调特色的把握,可以赋予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他们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和音调的特色,来表达作品中的不同情感和情绪。

比如,在一首悲伤的音乐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选择柔和的音色和低沉的音调,来表达出作品中的哀伤和忧伤;而在一首欢快的音乐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选择明亮的音色和高亢的音调,来表达出作品中的喜悦和活力。

琵琶曲《霸王卸甲》音乐表演意境试探——以刘德海版本为例

琵琶曲《霸王卸甲》音乐表演意境试探——以刘德海版本为例

琵琶曲《霸王卸甲》音乐表演意境试探——以刘德海版本为例盛成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琵琶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它是中国民乐的主要弹拨乐器之一。

随着近些年各个 流派的艺术家对琵琶艺术的不断发展,对左右手技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这件乐器的艺术表演力。

近百年来,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们为琵琶艺术无论是演奏技法的完善还是作品创作的扩展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 文化遗产,使得这块文化隗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

丰富的技法使乐曲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节、立意更加立体。

本篇文章想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将音乐表演实践与音乐表演美学理论相结合,对琵琶曲《霸王卸甲》 刘德海改编版本的二度创作进行音乐意境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琵琶 意境 音乐表演 音乐美学《霸王卸甲》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7-0078-04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 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实践和积累形成的 一种审美的理想境界。

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与魏晋玄 学,就已经孕育出了意境的美学范畴。

直至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将意境说进 一步的发展并趋于中国化。

也就是在唐宋以后,意境的概念才慢慢的开始出现于艺术批评中。

最终通过宋代、明代、清代等一些作家、批评家、美学家等思考和辨析, 使得意境的内涵变得更为的深刻。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 准。

艺术与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是人类情感 生活的反映。

人类在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 验,丰富且多样,艺术家们通过生活积累并在脑海里相互交织构思后,创作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的 艺术作品。

意境这个概念最早是应用于绘画艺术,尤其是在山水画中发展迅速。

直至宋、元时期随着文人画的 逐渐兴起和发展,艺术家们渐渐的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写,开始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达,开始追求从有限到无限的“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 发展。

意境环绕的乐章

意境环绕的乐章

意境环绕的乐章引言音乐是一门美妙的艺术,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的意境。

当音乐的旋律回荡在耳边,人们常常会感受到一种迷幻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中。

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音乐的特殊之处。

本文将探讨意境环绕的乐章,探索音乐如何通过情绪、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创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

情绪表达与意境营造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和声、节奏、乐器等手段,传递出不同的情绪。

在音乐中,每个音符都有其情感色彩,例如悲伤、快乐、宁静等。

音乐家通过巧妙的编曲和演奏技巧,将这些情感融入到乐曲之中,进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

以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为例,这首曲子以明快的旋律开场,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接着,曲调逐渐转为柔和,带有一丝悲伤。

随后,曲子又恢复到欢快的旋律,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整个乐章通过情感的起伏,营造出一种变化多端的意境,引发了人们内心不同层次的情感共鸣。

旋律构建的意境旋律是音乐中最直观、最能传达情感的元素之一。

通过巧妙的旋律构建,音乐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

例如,巴赫的《小步舞曲》采用了快速的音符和连续的音阶,使整个曲子充满活力和欢快的感觉。

这种旋律的构建方式让人联想到欢快的舞蹈场景,仿佛能够看到一群年轻人欢笑跳跃的画面。

相比之下,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则采用了悠长而深情的旋律,给人一种寂寥和忧伤的感觉。

这种旋律的构建方式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人沉浸在一种忧郁的氛围中。

正是这些不同构建的旋律,让音乐具有了丰富多样的意境。

和声的奇妙呈现和声是音乐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通过不同音符之间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和谐感。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其中的和声布局精妙绝伦。

开头的合唱部分采用了悠扬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给人一种雄浑壮观的感觉。

随着乐曲的发展,和声的层次变得越发丰富,从简单的和弦到复杂的变奏,营造出浩瀚而宏大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表演中的意境[摘要] 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对意境的联想是非常重要的。

意境就像是音乐的灵魂,意境越深,创作出的音乐就越形象、贴切。

无论是轻音乐、摇滚乐、民乐或其它音乐体裁,意境都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

如果一个音乐没有意境,必定是枯燥乏味、难以流传的。

在音乐表演中,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者都很重视意境的作用,有不少经典的例子可以证明。

我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关注它、重视它。

[关键词] 意境想象音乐体裁虚实情景提到意境,有很多种说法。

古人认为它是儒道合流的产物,认为它源自禅宗。

总之,意境学说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表演是一个过程,而意境就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

音乐家头脑中的形象思维的境界是意境、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是意境、欣赏者头脑反映出来的精神境界也是意境。

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不等同于表演者或欣赏者头脑中的意境,主客体之间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整个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环节,两个中介:第一个环节是“读谱”。

演奏者面对乐谱,研读所有的符号,它们都是信息内涵的载体,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演奏者的对象,其存在特点为“眼中的符号”。

演奏者对音乐符号的认识就是对信息译码的开始;第二个环节是“同化”。

人们观察任何对象,都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尤其是对于精神产物更是如此,客观意境必然是通过演奏者的主观理解即译码来反映,其存在特点是“心中之音响”,它作为审美对象存在于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之中,这意味着作品中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主体所创造出来的意境;第三个环节是“表现”。

演奏者心中的音响在这里转化为手中的音乐,其存在的特点是“现实的音响”,这更是创造的结果,即由演奏者心中的意境转化为生动的音乐所揭示的意境。

在这三个环节中,发生了两次飞跃,从作品的意境到演奏者心中之音响是第一次飞跃,再到现实的音响的转化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折,需要由中介。

”是必需讨论的问题。

生活现实由作品的意境到演奏者心中的意境的飞跃,需要两种工作,可以称之为“野外工作”与“案头工作”。

野外工作指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再强调的“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积累经验;案头工作则指的是分析音乐作品。

音乐是可知的,音乐语言具有“主体间性”,能够进入意识交流过程。

但是这个“可知”是有前提的,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对情感说话”。

同样的道理,体验只对体验说话,语言也只对掌握语言的人讲话,音乐语言也只对掌握音乐语言的人讲话,积累经验、掌握音乐语言,就是现实从作品中的意境向演奏者心中的意境转化的中介。

《月的悲吟》,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表达月亮对人间的相思,也描绘了月亮清冷萧瑟的意境。

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出演奏者对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理解与感悟,体现出演奏者对中国艺术意境“实虚相生”这一表达手法的具体运用。

乐曲《月的悲吟》所创造的月色朦胧,秋风萧瑟的意境,是作者力求用音乐来表现宗百华先生“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融为一体恰喻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基本方法”,而要准确体现出原诗的意境,则需要以一定的作曲技法、演奏技巧来表达。

换言之,艺术作品的内蕴是要靠“技”来体现,因意生技、因情生技,通过“技”与“道”的融洽无间,创造出深邃的意境。

所以,《月的悲吟》采用有调性与模糊调性相结合的旋律音调、新颖的和声模式,以及双音、泛音的演奏技术,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月的相思、悲寂、柔美的情意,那夜幕下的萧瑟,乐曲高潮处震撼人心的复杂音响,表现出古代文人心灵的颤动,内心深入的嘶喊……这些都被演奏者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及特殊风格的“吟、猱、淖、注”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月的悲吟》引用宗百华先生的解释:“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

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月、水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乐曲《月中悲吟》不仅从宗百华先生原诗中汲取了创作灵感,从乐曲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宗百华先生关于意境现今对任教的影响,在乐曲意境表现上哀怨悱恻和超旷空灵是一个重要的意境表现理念。

在《月的悲吟》这首音乐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意境之“气”的奥妙。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范畴,“气”包含观念、感情、想象力等艺术家所具有的气质、个性和艺术修养。

在乐曲中,那虚实相生的精神之气,体现出胡志平教授的一贯追求。

在没有固定节奏的音与音之间的节奏处理,无固定音高的双音及下滑式上扬音,部分音与音之间的长短、句与句之间的气息间隔处等等,都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随意流动;独奏与小民乐队伴奏在节奏框架中的气息处理,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意境”表现的需要,较自由地然而又是有规可循地变化发展,一张一弛,气息微妙。

读完《月的悲吟》,我可以感受到宗百华先生的原诗意境。

但是,原诗的意境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较为淡薄,而更多的是通过音乐创造出新颖的、生动的音乐艺术意境。

它源泉于宗百华先生的诗,但绝不同于原诗,更多的是体现了曲任教由宗百华先生诗意所引发的联想,体现了曲任教自己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领悟,一种感受。

它更充分地发挥音乐这种特殊的以音响为物质媒介来创造艺术形象的方法,来表达中国艺术精神的“神韵”,通过乐曲在时间中的不断展示,表现出月的柔美,夜的萧瑟,以及古代文人心灵上的孤寂、颤动的抗争;通过那“静谧”、盗伐林木而激烈的意绪,在连绵而清晰的行音中,既有理想的深刻,又有超越时空的意识流般的感情体现,表达出作者对美的思索和对艺术理念的追求。

我认为音乐中的意境,源自于演奏者的想象,而想象又源自于人的“心”,心乃是小宇宙,是人的思想、幻想、想象所能自由翱翔的唯一天地。

庄子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就是“逍遥游”,亦即“游心”,因为,能够在想象的广袤天地里自由驰骋。

个人可能有个人的想象,所产生的意境也大相径庭,这绝不可能有统一的规定,每个人的习惯也不同,有的演奏者喜欢在演奏的同时,心中出现某些具象的联想;有的却不习惯或不愿意想象,他们只专注于音乐本身所造就的意境之中,感受这个意境在心灵中引起的感应。

按照庄子的说法,“心游”亦即“逍遥游”,乃心灵在想象中自由翱翔。

必须“外动内静”,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保持内心的平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灵的自由。

倘若心灵随肌体的运动而浮动,不但不能达到自由的想象与神弛,反面会由于心浮神躁而破坏音乐的意境。

“心境如水”与“心游似鹏”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静心,才能游心,在心境保质宁静的条件下,思绪纷飞,遐想联篇,必将给音乐带来无限生机,音乐的内涵与意境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

参考文献:[1] 于润洋,吴斌《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总第112期).[2] 傅建生主编《中国二胡》,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4~30页.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two kinds of personal names-a surname and a given name. but the order and the use of these names in the two languages are somewhat different. in chinese, the surname comes first and then the given name,and people like add xiao (小)in front of their family name. such as xiao wang xiao zheng, xiao li ,xiao yu.(小王,小李,小余)and so on. while westerners names are written and spoken with the given name first and the family name last. so john smith’s family name is smith, not john. in a formal setting, address men as “mister” (abbreviated as “mr.”), married women as “misses”(abbreviated as “mrs.”), and unmarried women as “miss” (abbreviated as “ms.”). these days many women prefer to be addressed using the abbreviations “ms.”or “m.”, pronounced “miz”. if the person has an m.d. or ph.d., they will often be addressed as “doctor”(abbreviated as “dr.”). faculty is addressed as “professor” (abbreviated as “prof.”). in an informal situation, westerners will introduce each other by first name, without titles, and occasionally by just the last name. if you are introduced to somebody by first name, you can address him or her by first name the next time you meet. the only exception would be for someone who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such as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or provost. unless they tell you otherwise, faculty should be addressed using their title and last name (e.g., “professor smith”). when in doubt, use the formal manner of address, since it is better to err onthe side of formality. i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ask how they prefer to be addressed. children should always address adults in the formal fashion, using their title and last name. responses to compliments, apologies and thanks.to compliment is to praise the addressee’s virtues, ability, behavior, appearance, clothing, personality and belongs. appropriate compliments can serve as effective supplementary mean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at polar opposites about compliment. an western hostess, if she is complimented for her cooking skill, is likely to say,” oh, i am so glad that you liked it. i cook it especially for you.” not so is a chinese hostess, who will instead apologize for giving you “nothing”. they will say sui bian zuo ji ge cai ,bu hao chi (随便作几个菜,不好吃 ).if translate this into english” i just made some dishes casually and they are not very tasty. perhaps the foreigner will think why you invite me to you family and have the untasty food. you aren’t respect me.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are more active to praise others and to be praise than chinese people. for example, the americans are “straight forwardness”, the chinese take pride in “modes that modesty has left many a chinese hungry at an americans table, for chinese politenesscalls for three refusals before one accepts an offer and the americans hosts take ”no ”to mean “no ”, whether it is the first, second or third time. still bigger differences exist in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compliments, i.e., in the response to compliments. chinese are tend to efface themselves in words or refuse it, although they do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e compliments. so many westerners simply feel puzzled or even upset when their chinese friends refused their compliments. the chinese people are not intending to be modest with the sacrifice of friendship in so doing, but it is rather due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of modesty.if wrong things are done, there must be apologies .as to how to offer apologies,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people may “i am sorry….”, “i apologize for…” etc. but chinese would like to apologize for the crowded state of their dwellings and for small numbers of dishes, although the room is big enough and there are many dishes. chinese stay these to express self-depreciation only out of courtesy, not having other implication. but the westerners would wonder, since the room is so large and there are so many dishes, why do theysay so. may be they do not welcome our visit; they don’t like us to eat more.a: oh, i’m sorry. i forget it./ b1: it doesn’t matter./ b2: that’s all right.b2 is westerners. b1 is a chinese person. “it doesn’t’t matter” is a translation ofmei guan xi(没关系)from chinese, which is a common pattern in chinese to respond to apologies. if a chinese uses this to respond to apologies, westerners will think that he is a sharp person, who simply cannot forgive a very little wrong thing.“thank you” is widely used in english to show gratitude in such cases as being invited, helped, given a gift, etc. cultur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n how to express thanks and responses. in fact, “thank you” is uttered in english for more than acknowledging favor or gratitude, and it is often a means to show politeness. on many occasions, the english use this utterance while the chinese may say you lao nin le (有劳您了).or do not say a word at all but just smile or nod. as a matter of fact, “thank you ”is used more widely by westerners than chinese use xie xie(谢谢), for minor favors like borrowing pencil , asking directions, requesting someone to pass on a message ,receiving a telephone, etc. “thank you” not only shows politeness but also carries a person’s grateful feeling for those who offer help.3.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business englishcommunication styles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varies widely between, and even within, cultures. one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style is language usage. across cultures,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r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even in countries that share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yes” varies from “maybe, i’ll consider it” to “definitely so,” with many shades in between.another major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style is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give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not only facial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it also involves seating arrangements, personal distance, and sense of time. in addition, different norms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degree of assertiveness in communicating can add to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for instance, some white americans typically consider raised voices to be a sign that a fight has begun, while some black,jewish and italian americans often feel that an increase in volume is a sign of an exciting conversation among friends. thus, some white americans may react with greater alarm to a loud discussion than would members of some american ethnic or non-white racial groups.approaches to completing tasksfrom culture to culture,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hat people move toward completing tasks. some reasons include different access to resources; different judgments of the rewards associated with task completion, different notions of time, and varied ideas about how relationship-building and task-oriented work should go together. when it comes to working together effectively on a task, cultures differ with respect to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s early on in the collaboration. a case in point, asian and hispanic cultures tend to attach more value to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at the beginning of a shared project and more emphasis on task completion toward the end as compared with european-americans. european-americans tend to focus immediately on the task at hand, and let relationships develop as they work on the task. this does not mean thatpeople from any one of the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more or less committed to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r value relationships more or less; it means they may pursue them differently. the united kingdom is a nation of cultural and ethnic diversity consisting of four countries each with a clear identity: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a thoroughly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uk continues to blend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 modern and innovative outlook. knowledge and an appreciation of the basic cultural, ethical and business values of the uk is crucial to any organization wanting to conduct business in such a varied yet traditional country. humor - a vital element in all aspects of british life and culture is the renowned british sense of humor. the importance of humor in all situations, including business contexts, cannot be overestimated.4. conclusionthe writer has discussed the awareness of cultures influenc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english business. with different contex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speaker would consider this point to communicate each other, and respect the natural different between two sides of cultures, and build up the reasonablecommunication based on it.bibliography:[1] robert n. bellah and others,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5.[2] samovar, l.a.,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3] todd, lorento,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 croom helm ltd., 1986.[4] wallace e. adams and others, eds., the western world to 1770, i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19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