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甲烷毒性
几种氯酚的生物降解性及其对厌氧产甲烷毒性的试验研究
但 C D去 除率 与 氯酚的毒 性 大小呈 负相 关 . O
关键词 :生物降解性 ; 产甲烷毒性 ; 氯酚; 共基质 ; 葡萄糖
中图分 类号 :X73 1 0 . 文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7 —19 20 )3— 0 3一 5 6 1 1X(06 0 0 8 O 4, T P 、 ,, , 6一 C )23 46一四氯 酚 ( , 4 6一TC ) 2 3,, e P 及
应用于木材防腐剂 、 除草剂、 杀真菌剂、 杀虫剂、 粘合 剂、 油漆和建筑材料等的生产 , 在纺织、 制革 、 造纸和
油井 开采 中也 有应 用 . P 属难 降解 有 机化 合 物 , Cs 在
量元素原液及 N H O 原液 , aC , 组分及其含量见表 1 .
环境中容易积累. 因此 , 对其进行生物降解性及厌氧 产 甲烷毒 性 的研究 具 有 重 要 意义 . 文 以葡 萄 糖 为 本
S p .2 0 e t 06
J 种 氯 酚 的 生 物 降 解 性 及 其 对 厌 氧 产 ' L
甲 烷 毒 性 的 试 验 研 究
李建华 , 戴友 芝 , 杨 大森
( 潭大学 环境工程 系 , 湘 湖南 湘潭 410 ) 115
摘
一
要 :在 3 ± ℃ 中温厌氧条件 下, 5 l 以葡萄糖为共基质 , 采用间歇试验法 , 究了24一 氯酚、 , , 研 , 二 24 6 三氯酚、 ,, , 四氯酚及五氯酚的产 甲烷毒性及生物降解性. 234 6一 试验结果表明 : 四种氯酚对产甲烷菌
产甲烷毒性
用微生物体内的特殊物质来判定
进入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测定ATP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ATP能在反应基质与特定 的酶的作用下,与荧光素LH2、荧光素酶E、氧气和镁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单磷酸腺苷(AMP),放出两个 磷酸根(PP),并发出光子。这个反应的过程可简写如下: LH2+ ATP+ E→E— LH2— AMP+ PP E— LH2— AMP+ O2→E+ CO2+ + AMP+产物+光子。
应该说利用这些厌氧微生物体内的活性酶的含量来判断厌氧微生物的活性的方法,提出的时间并 不短。尽管在药用ATP生产中对于ATP的测定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微生物体内的ATP的含量很 低 , 尤 其 是 厌 氧 微 生 物 , 据 报 道 在 厌 氧 微 生 物 体 内 其 ATP 的 含 量 一 般 在 0.24mgATP/gVSS ~ 2.4mgATP/gVSS之间。如此低的含量,如果没有灵敏度很高的仪器和提取方法是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 的,因此在厌氧微生物活性的判断上一直没有采用ATP法。
间歇法
3、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过程的累计产甲烷量可以表征受试物的厌氧产甲烷毒性,即抑制程度(或毒性)的大小可以通过相对活性
来比较判断,相对活性(Relative Activity,记作RA)可用下式表示:
大多数化学物质在浓度很低时对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或促进作用), 当浓度较高时,开始产生抑制作用,而且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烈。图毒性 试验阶段累积产甲烷曲线为废水产甲烷毒性测定中各反应器的累积甲烷产量曲 线,其中1#为空白对照,2#、3#、4#和5#培养液中废水与VFA混合液体积比 分别为1/20、1/10、1/7及 1/4。从图中可以看出,废水对产甲烷活性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废水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当稀释比为1/7时(4#), 已出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稀释比达到1/4,时(5#)产甲烷活性基本被完 全抑制。根据上述相关公式可计算出 2#、3#、4#和5#反应器的 A、I以及 RA 如表
甲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甲烷;沼气化学品英文名:methane;Marsh gas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登记号:生效日期:传真号码:企业应急电话: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甲烷74-82-8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
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
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甲烷危险特性(甲烷理化性)
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稳定性
---
聚合危害
---
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主要用途
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燃爆特性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பைடு நூலகம்分级
甲
闪点(℃)
-188
引燃温度(℃)
538
爆炸下限(V%)
5.3
爆炸上限 ( V%)
15
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
吸入、皮肤接触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急救措施
——与相邻居民点、工矿企业和其他公用设施安全距离及站场内的平面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氯酚类化合物对厌氧产甲烷毒性的试验研究
【 bt c】 Abt ne b sw s .d e dIealet it u 24 i hohnl(。 A s at r a haar i l t a nut lxni x i f 。 一de ,peo 24一D P - 。。 c o ce c e I n o cy hr C ) 2 46一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3期 8
20 0 6年 9 月
湘
潭
大
学 自 然
科
学
学
报
VO . 8 NO. J2 3
Naua cin eJ u a fXin ln Unv r i trlS e c o r lo a ga ie st n y
2 / 0 mg L.S i h n b t n wa a . e o c nt t n o lg ti hi i o s c u ̄d wh n c n e r i f2。 一 DCP。2。 6 一 T n 3。 6 一 T CP we e 4 ~ i ' ao 4 4。 CP a d 2・ 4。 e r 0
(, 24一D P 、,. 氯 酚 ( .. C )24 6一 24 6一T P 、, ,. I氯 酚 ( , ,。 C )2 34 6一I l l 2 34 6一TC ) Ⅱ氯 酚 (C ) 产 甲 烷 毒性 , 川 棚 对 活 eP及 PP 的 利 性 f 削 断 氯 酚 类化 合 物 对广:I 菌 的抑 制程 度 . f ( I烷 } 试验 结 咧 :. 24一D P 度 小 于 2 L时 没 有 埘 产 l烷 菌 活性 产 生 C 浓 0m 1 1
抑 制 作 川 , 浓 度 : 0— 0 m I时 为 轮 度 抑 制 ; . 6一T P浓 度 为 5 m /. 为 轻 度 抑 制 , 度 在 1 4 6 e / 2 4, C eI时 浓 0~6 eL时 为 I 度 0m / I J 抑 制 ;, ,, 2 3 4 6一T C e P浓 度 5—1 e1时 为 轻 度 抑 制 , 度 枉 2 ~6 e I时 为 【 度 抑 制 ;e 0m . / 浓 0 0m / I I P P浓 度 在 5—4 el时 为 I 0m / I I 度 抑 制 . 度 为 6 gI 时 为 重 度 抑 制 ; 浓 om , 四种 氯 酚 对 J } 菌 活性 的 抑 制 程 度 大 小 顺 序 为 : c I 烷 l P P>2 4 6 C , 。 一T P>2 3 4 6一 ,.,
人体有产甲烷菌
⼈体有产甲烷菌⼈体有产甲烷菌碳⽔化合物中未消化多糖部分的厌氧发酵在肠道中产⽣氢⽓,⽽氢⽓是肠道产甲烷菌产⽣甲烷的底物。
氢⽓和甲烷在⽓腹和呼吸中排出,从⽽有机会使⽤呼吸测试间接测量它们的产量。
尽管甲烷在全世界30%-50%的健康成⼈中被检测到,但其产⽣在流⾏病学和临床上与便秘相关疾病有关,如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便秘。
虽然因果关系尚未被证实,但动物研究有强有⼒的证据表明,甲烷会延迟肠道转运,可能起到神经肌⾁递质的作⽤。
在临床研究中,甲烷⽣成量(通过呼吸测试测量)与延迟传输时间相关的普遍发现进⼀步⽀持了这⼀证据。
也有初步证据表明,产甲烷菌的抗⽣素减少(如甲烷⽣成量减少所证明的那样)可预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改善⽅⾯的临床反应。
然⽽,我们还没有确定甲烷对肠道运动的作⽤机制,因为甲烷的产⽣并不能解释所有便秘相关的病例,有必要进⾏⾼质量的临床试验,以检测甲烷作为诊断的⽣物标记物或预测便秘相关疾病患者抗⽣素治疗反应的⽣物标记物。
肠道内产⽣的⽓体成分既有个体间的变异性,也有胃肠道不同解剖部位的变异性。
氢(H2)和甲烷(CH4)主要在正常⼈的⼤肠中产⽣,在厌氧菌群对某些碳⽔化合物的未消化多糖部分进⾏部分或全部发酵期间。
然⽽,在⼩肠细菌过度⽣长(SIBO)的情况下,这些⽓体是在⼩肠产⽣的,可以通过呼吸测试来检测,这是⼀种间接⽽简单的检测SIBO的⽅法。
肠道内⽓体浓度的定量平衡是微妙的,⼀种⽓体影响另⼀种⽓体。
在产甲烷过程中,CH4是由H2和CO2产⽣的,主要是由肠内⼀组叫做产甲烷菌的厌氧菌产⽣的。
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在家畜研究中是众所周知的。
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产⽣⼤量的甲烷,已采取措施,通过改变饮⾷或引⼊抗薄荷素疫苗和抗⽣素来减少⽜的甲烷排放,以控制全球变暖和能量损失。
甲烷以前被认为是⼀种不活跃的⽓体,主要以平喘的形式排出,⽽⼀定量的甲烷则以呼吸的形式排出。
然⽽,最近,甲烷与胃肠道疾病有关,主要是慢性便秘和以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以及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产甲烷菌在⼈类肠道中数量超过真核细胞的众多微⽣物中,产甲烷菌是原始的“细菌”,属于古⽣菌界,是系统进化⾎统的三个不同分⽀之⼀;细菌和真核⽣物是另外两个分⽀。
甲烷危险特性(甲烷理化性)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严防泄漏,工作场所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在生产、使用、贮存场所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穿防静电工作服,必要时戴防护手套,接触高浓度时应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佩带供气式呼吸器。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如有不适感,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甲烷危险有害特性表
临界压力(MPa):4.59
相对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KJ/mol):889.5
最小点火能(mJ):0.28
饱和蒸汽压(KPa):53.32(-168.8℃)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188
聚合危害:不聚合
爆炸下限(%):5.3
稳定性:稳定
爆炸上限(%):15
最大爆炸压力(MPa):0.717
引燃温度(℃):538
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消防措施:切断气源。若不能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甲烷危险有害特性表
标识
中文名:甲烷、沼气
英文名:methaneMarshgas
分子式:CH4
分子量:16.04
CAS号:74-82-8
危规号:21007
理化性质
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182.5
沸点(℃):-161.5
相对密度(水=1):0.42(-164℃)
贮运
包装标志:4UN编号:1971包装分类:Ⅱ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储运条件: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储存间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甲烷在危险化学品的定义
甲烷在危险化学品的定义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臭、易燃易爆的气体,属于危险化学品之一。
在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中,甲烷被列为易燃气体。
易燃气体是指在常温下易于燃烧或在接触到点火源时能够自行燃烧的气体。
易燃气体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能和烟雾,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对人体、物质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甲烷作为易燃气体,在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甲烷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长期接触或吸入高浓度的甲烷气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头晕、嗜睡、面部发红、呼吸急促等症状。
甲烷还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易燃性,能够穿透铜、铁和钢等金属材料,对容器和管道造成损害,引起气体泄漏和火灾爆炸事故。
在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中,甲烷也被归类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反射和辐射地球表面所辐射出来的热能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臭氧等。
这些气体能够形成“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引起气候变化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强烈,时效性也更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也更加显著。
产甲烷菌毒理
产甲烷菌毒理
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产生甲烷气体的微生物,通常包括在甲烷生成的生态系统中,如沼气池、湿地和某些动物的胃道中。
这些微生物对环境的甲烷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产甲烷菌对人体并不具有明显的毒理效应。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甲烷气体可能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产甲烷菌及其产物甲烷气体相关的潜在毒理效应:
1.有毒气体释放:产甲烷菌通过代谢产生甲烷气体,而高浓度的甲烷气体在封闭空间内可能导致缺氧。
大量的甲烷气体在空气中积聚可能形成可燃混合物,增加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2.扰乱生态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产甲烷菌的活动可能导致甲烷释放增加,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产生影响,从而对气候产生潜在影响。
3.甲烷的生物学效应:高浓度的甲烷气体可能对人体产生麻醉作用,导致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然而,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一般不会接触到高浓度的甲烷气体。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情况下,产甲烷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活动通常是平衡和有益的。
在工业和生产过程中,如沼气发电、垃圾填埋场等,可以通过控制甲烷的释放来减轻与其相关的潜在风险。
此外,在封闭环境中,特别是需要注意防爆和通风的地方,应谨慎处理产甲烷菌可能导致的甲烷气体释放。
在工业和实验室设置中,相关的安全措施和规范应得到遵循,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甲烷中毒原理
甲烷中毒原理甲烷中毒原理一、甲烷的基本概念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化学式为CH4,是最简单的烷烃之一。
它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也是许多生物体代谢产物。
二、甲烷的毒性作用虽然甲烷是一种常见气体,但它对人体有着危险性。
当人暴露在高浓度的甲烷环境中时,会引起中毒反应。
其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窒息作用当空气中含有高浓度的甲烷时,会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导致人体缺氧而窒息。
2.神经系统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甲烷会抑制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头晕、眩晕、恶心等不适感。
3.心血管系统影响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甲烷环境中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受损,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三、甲烷中毒的发生原因甲烷中毒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不流通在密闭空间内,甲烷会聚集在空气中,导致高浓度的甲烷环境,从而引起中毒反应。
2.火灾爆炸当空气中的甲烷浓度超过5%时,就会形成可燃性气体混合物,一旦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就会引起爆炸。
3.工业生产过程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如油井开采、化工厂生产等。
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容易导致工人暴露于高浓度的甲烷环境中而发生中毒反应。
四、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了预防和治疗甲烷中毒,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警惕性在可能存在高浓度甲烷环境的场所内,需要提高警惕性,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加强通风在密闭空间内工作时,需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佩戴防护装备在可能存在高浓度甲烷环境的场所内,需要佩戴防护面罩、呼吸器等防护装备。
4.及时治疗如果发生甲烷中毒反应,需要立即停止暴露于高浓度甲烷环境中,并及时就医治疗。
五、结语甲烷是一种常见的气体,但它对人体有着危险性。
为了预防和治疗甲烷中毒,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
只有加强安全意识和措施,才能有效避免甲烷中毒带来的危害。
甲烷(沼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储存注意事项: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燃爆危险
无资料
燃烧爆炸危险性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0.55
闪点(℃)
-188
饱和蒸汽压(k Pa)
53.32(-168.8℃)
自燃温度(℃)
538
爆炸上限/下限[%(V/V)]
15/5.3
临界压力(MPa)
4.59
临界温度(℃)
-82.6
主要用途
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毒性
无资料
健康危害
空气中甲烷浓度过高,能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精细动作障碍等,甚至因缺氧而窒息、昏迷。
IMDG规则页码:2156
包装标志:4
包装类别:Ⅱ
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急救措施
①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甲烷危险特性(甲烷理化性)
甲烷的危险有害特性表标识中文名甲烷英文名Methane分子式CH4 危规号21007 UN编号:1971 分子量16.04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理化特性熔点(℃) -182.5 沸点(℃) -161.5燃烧热(kJ/mol) 889.5 饱和蒸气压(kPa) 53.32(-168.8℃)相对密度(水=1) 0.42(-164℃) (空气=1) 0.55外观性状无色无臭气体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稳定性--- 聚合危害---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燃爆特性燃烧性易燃建规火险分级甲闪点(℃) -188 引燃温度(℃) 538爆炸下限(V%) 5.3 爆炸上限( V%) 15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毒性及健康危害车间卫生标准未制定标准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LC50:无资料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
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
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应急处置原则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
甲烷(天然气)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中文名称
甲烷;天然气
英文名称
methane;Marsh gas
分子式
CH4
分子量
16.05
CAS NO.
74-82-8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甲苯等。
主要用途
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第九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酸、强碱、卤素。
第十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C50:50%(小鼠吸入,2h)
第十一部分: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温室气体。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八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味气体
第十二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危险废物
废弃处置方法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第十三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21007
UN编号
1971
包装类别
Ⅱ
包装标志
易燃气体
包装方法
甲烷(压缩的)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中文名:甲烷; 沼气化学品英文名:methane; marsh gas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甲烷74-82-8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空气中甲烷浓度过高,能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
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
皮肤接触液化气体可致冻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
不要涂擦。
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
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对人体危害
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对人体危害1.粉尘类粉尘产生于井下采掘、运输、破碎等工艺环节,粉尘一般粒径为1mm以下的细微颗粒,呼吸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矿井生产过程中尘源较广泛,对工人健康和安全生产危害很大。
井下粉尘还会污染作业环境,使作业人员视线不清、感觉不适等,从而引发工伤事故和降低劳动效率。
⑴岩尘和矽尘岩尘主要存在于井下采掘、机械凿岩、喷浆和打眼、爆破、运矸及地面运输等作业环节;矽尘主要存在于锅炉房燃煤和出渣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岩尘和矽尘可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即矽肺病。
患者症状为胸闷、气短、咳嗽,X线胸片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小阴影、大阴影,胸膜粘连增厚、肺气肿、肺门改变等。
接触的浓度越高、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发展速度越快,危害性越大。
⑵煤尘矿井生产煤尘主要存在于煤巷打眼、煤巷加固、采煤机割煤、工作面放顶煤、原煤转载及运输、掘进机割煤、巷道支护、锅炉上煤等作业环节。
煤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煤工尘肺。
煤工尘肺是由于在煤炭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煤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对煤矿工人身体健康危害主要的职业病。
⑶水泥尘矿井生产水泥尘主要存在于混凝土砌碹、锚喷、拌料、巷道加固等作业环节。
水泥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水泥尘肺。
水泥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水泥粉尘而引起的一种尘肺病,若长期从事喷浆、拌料等工作,防护不当,有可能导致水泥尘肺。
⑷电焊烟尘电焊烟尘主要存在于矿井机械设备维修电焊过程中。
电焊烟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电焊工尘肺。
⑸砂轮磨尘砂轮磨尘主要存在于矿井机修车间砂轮打磨过程中。
接触者主要为机修砂轮工。
长期吸入砂轮磨尘会引起的以肺部病为主的一种慢性疾病—尘肺,其主要病变是引起肺部弥漫性或弥漫性纤维性变化,严重者可引起肺硬化,影响肺脏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患病者常有晨咳,甚至咳嗽不止,止咳药难以平复。
病情加重多因并发感染,此时体温升高,伴有咳粘性脓痰、气急、胸痛等;并发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测定方法的优点是能测出活菌数目,但是操作时间太长,
对厌氧微生物来说其培养也很不容易,测定的重现性也很不理想。
测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
挥发性悬浮固体 , 即 VSS 包含了挥发性的有机物和细胞体 , 因此通过测定这个参数大致可反映出反应液中的厌氧微生物的 量 , 尽管这个参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都很简单 , 但是这种方法不 能区分死菌和活菌 , 也不能区分有机物和细胞体 , 故不能真正反
利用有机物的去除率来判断有机 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
02
有两类指标可以用于测定有机物的去除率。一 类是特性指标,如被测有机物的浓度。另一类是综 合性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
利用有机物的去除率来判断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
1、用特性指标来确定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 这种方法是测定基质(被测有机物)在厌氧反应前后的浓度,以它作为特性指 标,然后用浓度的变化(去除率η)来表示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 η= 1- Ce/ Co 式中Ce———反应后基质浓度,mg/L; Co———反应前基质浓度,mg/L。 这种方法需要用一系列分离、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来测定被测有机物的浓 度,因此对分析样品的预处理要求比较高,操作很繁琐。其次若该有机物在降解 过程中产生了有毒害或抑制作用的中间产物,而无法再进一步被厌氧微生物所 分解。此时即使从表观上看该有机物的去除率很高,但实际上它也是一种难厌 氧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因此用这种特性指标来描述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 性是不太实用和不太妥当的。当然有时在研究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和降解机 理时,这种指标还是必要的。
用微生物体内的特殊物质来判定
进入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测定ATP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ATP能在反应基质与特定 的酶的作用下,与荧光素LH2、荧光素酶E、氧气和镁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单磷酸腺苷(AMP),放出两个 磷酸根(PP),并发出光子。这个反应的过程可简写如下: LH2+ ATP+ E→E— LH2— AMP+ PP E— LH2— AMP+ O2→E+ CO2+ + AMP+产物+光子。 可采用荧光计数器来记录光子的数量 ,因此这种测定方法是比较灵敏的。已经有人用这种方法测 出了厌氧微生物体内的ATP含量。用ATP含量来判断厌氧微生物的活性,由此来推断出相应化合物的厌 氧生物降解性是可行的,而且与其它方法相比,ATP含量是最能反应出微生物的活性的指标,因此是一种 最有效、最直接的判断厌氧微生物活性的方法。
产甲烷毒性的测定
汇报人:王博
01
间歇法
间歇法
1、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所示,反应器体积 500mL,置换瓶内装5% 的NaOH溶液用于提纯甲烷,甲烷产量由集气瓶收集并计量。
间歇法
2、试验方法 试验是在一次性投加底物的静态培养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器中接种用低浓度废水连续驯化六周的产甲烷相 反应器的等量厌氧颗粒污泥,基础底物采用产酸相发酵糖蜜的正常出水VFA混合液(乙醇:乙酸:丙酸:丁酸 =20:40:3:70)。对比试验共五套装置平行进行,一组为基础底物空白试验(对比),其它四组的培养液为以 基础底物稀释废水的试样组(见表)。试验开始前,向上述各试样瓶混合液中通氮气10min以驱除溶解氧,然 后置于35℃恒温水浴箱中培养,每隔半小时摇动反应瓶一次且逐小时记录甲烷产量。该试验历时240h。
厌氧生物可降解性测定
汇报人:王博
利用微生物接测定微生物的数量、测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 用微生物体内的特殊物质来判定
直接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1 显微镜计数法 虽然这种测定方法操作很简单也很直接 , 但不能区分死菌 和活菌, 而且重现性亦较差, 故不能真实反映厌氧微生物的活性。 2 活菌计数法
间歇法
3、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过程的累计产甲烷量可以表征受试物的厌氧产甲烷毒性,即抑制程度(或毒性)的大小可以通过相对活性 来比较判断,相对活性(Relative Activity,记作RA)可用下式表示:
大多数化学物质在浓度很低时对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或促进作用), 当浓度较高时,开始产生抑制作用,而且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烈。图毒性 试验阶段累积产甲烷曲线为废水产甲烷毒性测定中各反应器的累积甲烷产量曲 线,其中1#为空白对照,2#、3#、4#和5#培养液中废水与VFA混合液体积比 分别为1/20、1/10、1/7及 1/4。从图中可以看出,废水对产甲烷活性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废水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当稀释比为1/7时(4#), 已出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稀释比达到1/4,时(5#)产甲烷活性基本被完 全抑制。根据上述相关公式可计算出 2#、3#、4#和5#反应器的 A、I以及 RA 如表
间歇法
间歇法
图不同稀释比磺胺废水的阶段产气量曲线为毒性试验阶段各反应器的 阶段产气量变化曲线,从中可以看出,产甲烷菌在利用底物的过程中有两 个产气速率高峰区间,一个是在培养时间50-60h之间,一个是在75-85h之 间。磺胺废水不但随稀释比的增大而不同程度的抑制了产甲烷活性,而且 使其最大产气区间滞后。1#、2#的最大产气区间在50-60h内,3#、4#的最 大产气区间在70-90h左右,5#的最大产气区间在85-95h左右,各反应器最 大反应区间的后移现象说明,随着培养液中磺胺废水浓度的增加,产甲烷 菌对其适应过程越来越困难,以至活性最后完全被抑制。
映厌氧微生物的活性 , 尤其是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数量增加
得很有限 ,有时在整个厌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这就难 以根据这个参数来判断微生物的活性。
用微生物体内的特殊物质来判定
ATP是基质在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载体,基质被分解得越多,ATP产生得就越多,厌氧微生物的 活性越高,说明该有机物容易被厌氧微生物所降解。ATP所反映的是反应器中所有活的厌氧微生物的 活性,同时ATP还和产气量等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所以用ATP的含量来判定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应该说利用这些厌氧微生物体内的活性酶的含量来判断厌氧微生物的活性的方法 ,提出的时间并 不短。尽管在药用ATP生产中对于ATP的测定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微生物体内的ATP的含量很 低 , 尤 其 是 厌 氧 微 生 物 , 据 报 道 在 厌 氧 微 生 物 体 内 其 ATP 的 含 量 一 般 在 0.24mgATP/gVSS ~ 2.4mgATP/gVSS之间。如此低的含量,如果没有灵敏度很高的仪器和提取方法是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 的,因此在厌氧微生物活性的判断上一直没有采用ATP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