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
防隔水煤柱留设规定
防隔水煤柱留设规定隔水煤柱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紧要设施,用于减小采空区域的面积,支撑地层,稳定采空区域,并防止地面塌陷。
隔水煤柱的留设规定是指在隔水煤柱的设计、选择、布设、稳定、监测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定和引导。
本文将防隔水煤柱留设规定划分为设计规定、工程实施规定、监测规定、维护保养规定四个方面进行详述。
一、设计规定1.煤柱尺寸的设计。
煤柱所需的规模和尺寸应当认真计算和掌控,应依据煤柱所处地层的性质、煤层赋存规律,还应依据煤柱所处地质地貌、开采方式等因素定量确定其大小。
同时应当依据不同地质条件、地质地貌、开采方式,进行煤柱的强度设计和稳定评估。
2.煤柱材料的选择。
煤柱材料的选择应依据地质条件、地质地貌、开采方式、煤层类型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
应当选择凭借良好机械性能的天然岩石,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刚性和完美的稳定性。
选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耐腐蚀性,能够在地下水和酸性环境中长期稳定,避开败坏。
3.煤柱留设密度与间距的掌控。
煤柱应依据煤层稳定性和煤柱的载荷特性,尽可能实现最大限度的留设密度,缩短煤柱间距,防止采空区域开裂、变形,从而使煤柱稳定。
但是,当煤矿埋深较大或其特定地质条件不同时,煤柱的留设密度需相应减小,以确保煤矿的稳定性。
二、工程实施规定1.煤柱安装的工艺。
安装煤柱应尽可能削减对地下扰动和对原生地层的破坏,在遵守安全规定和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应运用多种安装工艺,如吊装、支架、顶板修筑等。
在安装煤柱的工艺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煤柱的损坏和质量问题。
2.施工现场应急预案。
在煤柱的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显现多种突发情况,这些情况有可能会对施工安全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必需订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实行措施紧急处理事态,保障煤矿的生产安全。
三、监测规定1.煤柱稳定性监测。
在煤柱留设后,应用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稳定性监测,如使用应变测量装置、应力计、震动计等工具对煤柱进行长期监测和数据记录,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煤柱的设计和留设标准。
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
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公式计算: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时:H f= H k+H b (3-1)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覆盖时(图3-1):H f=H L+H b (3-2)式中H L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H k--采后垮落带高度,m;H 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H b--保护层厚度,m;a-煤层倾角,(° )根据式(3-1)、式(3-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 m。
式中H k、H L 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图3-1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含水层覆盖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二、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图3-2)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L 二0.5KM 3p支0 m式中L--煤柱留设的宽度,m;K--安全系数,一般取2-5 ;M--煤层厚度或米咼,m;p--水头压力,MPa ;K p--煤的抗拉强度,MPa。
图3-2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三、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下采掘时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1.巷道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下掘进时,巷道与水体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巷道高度的10倍。
2.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下同一煤层中进行开采时,若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的界线已基本查明,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应当按附录三之二的规定留设。
3.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下的煤层中进行回采时,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不得小于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与保护带高度之和。
四、相邻矿(井)人为边界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1•水文地质简单型到中等型的矿井,可采用垂直法留设,但总宽度不得小于40 m。
2•水文地质复杂型到极复杂型的矿井,应当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静水压力、开采上覆岩层移动角、导水裂缝带高度等因素确定1)多煤层开采,当上、下两层煤的层间距小于下层煤开采后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时,下层煤的边界防隔水煤(岩)柱,应当根据最上一层煤的岩层移动角和煤层间距向下推算(见图3-7a)。
防水煤柱的留设
防水煤柱留设设计说明兴仁县兴顺煤矿防水煤柱留设设计说明按照新颁布实施的《煤矿防治水规定》,结合本矿实际情况,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进行。
相邻矿边界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1.可采用垂直法留设,但总宽度不得小于40m。
本矿内边界煤柱留设为20米。
2.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静水压力、开采上覆岩层移动角、导水裂缝带高度等因素确定。
1)多煤层开采,当上、下两层煤的层间距小于下层煤开采后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时,下层煤的边界防隔水煤(岩)柱,应根据最上一层煤的岩层移动角和煤层间距向下推算(下图a)。
2)当上、下两层煤之间的垂距大于下煤层开采后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时,上、下煤层的防隔水煤(岩)柱,可分别留设(下图b)。
多煤层地区边界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H L—导水裂缝带上限;H1、H2、H3—各煤层底板以上的静水位高度;γ—上山岩层移动角;β—下山岩层移动角;L1y、L2y—导水裂缝带上限岩柱宽度;L1—上层煤防水煤柱宽度;L2、L3—下层煤防水煤柱宽度导水裂缝带上限岩柱宽度Ly 的计算,可采用以下公式: Ly=10H L -H ×s T 1 ≥20m 式中: T s ——水压与岩柱宽度的比值,可取1。
断层带防水煤柱宽度的计算与留设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在煤层位于含水层上方,断层又导水的情况下,防隔水煤柱的留设原则,主要应考虑两个方向上的压力。
一是煤层底部隔水层能否抗住下部含水层水的压力;二是断层水在顺煤层方向上的压力。
当考虑底部压力时,应使煤层底板到断层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垂距),大于安全煤柱的高度(H 安)的计算值,并不得小于20m 。
计算公式为:10+=TsP H 安 αsin 安H L =≮20m式中:α—断层倾角(°);L —防隔水煤柱宽度(m );P —静水压力(MPa );Ts —突水系数(MPa/m )。
对于计算值小于20m 者,按20m 进行了留设;大于20m 者按实际计算值为准,并表示在各煤层防水煤柱留设图上。
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最新《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试行
附录三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摘自《煤矿防治水规定点此查看全文》)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公式计算: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时:Hf= Hk+Hb (3-1)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覆盖时(图3-1):Hf=HL+Hb (3-2)式中 Hf--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Hk--采后垮落带高度,m;H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Hb--保护层厚度,m;α--煤层倾角,(°)。
根据式(3-1)、式(3-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 m。
式中Hk、HL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图3-1 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含水层覆盖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二、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图3-2)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20 m式中 L--煤柱留设的宽度,m;K--安全系数,一般取2-5;M--煤层厚度或采高,m;p--水头压力,MPa;Kp--煤的抗拉强度,MPa。
图3-2 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三、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并局部被覆盖时(图3-3),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要求如下:图3-3煤层与富水性强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1.当含水层顶面高于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时,防隔水煤(岩)柱可按图3-3a、图3-3b留设。
其计算公式为:L=L1+L2+L3=Hacscθ+HLcotθ+HLcotδ (3-3)2.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高于断层上盘含水层时,防隔水煤(岩)柱按图3-3c 留设。
其计算公式为:L=L1+L2+L3=Ha(sinδ-cosδcotθ)+(Hacosδ+M)(cotθ+cotδ) ≥20 m (3-4)式中 L--防隔水煤(岩)柱宽度,m;L1,L2,L3--防隔水煤(岩)柱各分段宽度,m;HL--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m;θ--断层倾角,(°);δ--岩层塌陷角,(°);M--断层上盘含水层层面高出下盘煤层底板的高度,m;Ha--断层安全防隔水煤(岩)柱的宽度,m。
防隔水煤柱留设规定
防隔水煤柱留设规定隔水煤柱是指在煤矿采掘中,为了提高煤矿的采煤率而设立的一种保障设施。
随着煤矿的深入开采,隔水煤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隔水煤柱留设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一、隔水煤柱选取原则1. 选取合适的煤柱:隔水煤柱的选取应根据采矿区域的地质条件、工程条件、煤层性质和采煤技术特点,选择经济合理、稳定可靠、易于管理的煤柱。
2. 合理安排煤柱留设:隔水煤柱留设应该合理分配,尽可能减小采矿后的偏移变形。
3. 隔水煤柱尺寸:隔水煤柱的尺寸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GB25965-2010)中规定的各项要求来选取,不能出现质量问题。
4. 临近区煤柱留设合理性:隔水煤柱的设置应根据矿压分析、灾害预测等科技手段,确定临近区域的隔水煤柱留设合理性。
二、隔水煤柱留设规定1. 煤柱留设原则(1)安全第一,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牺牲隔水煤柱的安全。
(2)合理使用隔水煤柱,避免浪费。
(3)煤柱留设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不能超出规范范围。
2. 煤柱留设区域管理(1)在隔水煤柱留设区域,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加强监管。
(2)应该留设相应的警示牌,划定警戒线,禁止非采煤人员进入。
3. 煤柱留设标准(1)煤柱留设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所提出的各项标准要求,以保障采掘过程的安全。
(2)隔水煤柱应尽可能选择无石、无裂、密度高、强度大、易处理的煤柱。
(3)煤柱留设必须密实,不得留有空洞或裂缝。
4. 煤柱留设技术(1)煤柱留设技术应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煤柱的质量。
(2)留设过程中必须设立监测点,实时监测隔水煤柱的变化情况,及时预警。
(3)考虑到隔水煤柱留设对煤矿采掘后期的管理和治理,要对煤柱留设的管理、监测、维护和治理保持长效性。
三、隔水煤柱留设的管理和维护1. 隔水煤柱留设后,应设立监测点,实时监测隔水煤柱的变化情况,及时预警。
2. 隔水煤柱留设区域应定期进行巡查,确保煤柱的安全性。
3. 隔水煤柱留设发现偏移或变形,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固或更换煤柱。
各类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计算
各类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公式计算: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时:H f =Hk+Hb(3-1)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覆盖时(图3-1):H f =HL+Hb(3-2)式中Hf—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Hk—采后垮落带高度,m;H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Hb—保护层厚度,m;α—煤层倾角,(°)。
根据式(3-1)、式(3-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m。
式中Hk 、HL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图3-1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含水层覆盖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二、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图3-2)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L=0.5KMP3K P ≥20m 式中:L —煤柱留设的宽度(m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M —煤层厚度或采高(m ); P —水头压力(MPa );K P —煤的抗拉强度(MPa )。
图3-2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三、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并局部被覆盖时(图3-3),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要求如下:图3-3煤层与富水性强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1.当含水层顶面高于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时,防隔水煤(岩)柱可按图3-3a 、图3-3b 留设。
其计算公式为:L=L1+L2+L3=Hacsc θ+HLcot θ+HLcot δ(3-3)2.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高于断层上盘含水层时,防隔水煤(岩)柱按图3-3c留设。
其计算公式为:L=L1+L2+L3=Ha(sin δ-cos δcot θ)+(Hacos δ+M)(cot θ+cot δ)≥20m(3-4)式中 L —防隔水煤(岩)柱宽度,m ;L1,L2,L3—防隔水煤(岩)柱各分段宽度,m ;HL —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m ;θ—断层倾角,(°);δ—岩层塌陷角,(°);M —-断层上盘含水层层面高出下盘煤层底板的高度,m ;Ha--断层安全防隔水煤(岩)柱的宽度,m 。
《煤矿防治水规定》培训防隔水煤柱留设专题讲座 ppt课件
图17-3 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 L—防隔水煤(岩)柱宽度;L1、L2、L3—防隔水煤(岩)柱各分段宽 度;HL—导水裂缝带高度;Ha—断层安全防隔水岩柱的宽度;θ— 断层倾角;δ—岩层塌陷角;H—煤层底板以上的静水位高度;M— 断层上盘含水层层面高出下盘煤层底板的高度
三、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原则
1. 煤矿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必须与矿井地质构造、水文地 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及其组合结构方式、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等 自然因素密切结合,还应与开采方法、开采强度和顶板管理方法 等人为因素一致。 2. 煤矿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应在开采设计中确定。应当与开 采方式和井巷布局以及防水闸门的留设相适应,否则会给以后煤 柱的留设造成极大困难,甚至造成无法留设的后果。 3. 在受突水威胁,但又不宜采用疏放或注浆封堵等其它防治水 方法的地区采掘时,必须留设防隔水煤(岩)柱。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第二部分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和计算
概述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和计算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经验类比法,参照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矿井安全采 掘的防隔水煤(岩)柱尺寸,作为本矿区开采防隔水煤(岩)柱 的留设依据; 二是利用理论公式进行计算,如匈牙利的埃斯茨公式和查姆保公 式等; 三是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传统方法留设; 四是利用数值法计算或相似模拟试验确定防隔水煤(岩)柱的合 理尺寸。
二、防隔水煤(岩)柱的种类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防隔水煤 (岩)柱主要有以下7种。 1. 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 2. 断层防隔水煤(岩)柱; 3. 水淹区和老空积水区下防隔水煤(岩)柱; 4. 地表水体防隔水煤(岩)柱; 5. 钻孔和陷落柱防隔水煤(岩)柱; 6. 相邻井田边界防隔水煤(岩)柱; 7. 上下水平、相邻采区或相邻工作面防隔水煤(岩)柱。
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
煤矿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公式计算: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时:H f=H k+H b(3-1)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覆盖时(图3-1):H f=H L+H b(3-2)式中H f--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H k--采后垮落带高度,m;H 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H b--保护层厚度,m;α--煤层倾角,(°)。
根据式(3-1)、式(3-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 m。
式中H k、H L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图3-1 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含水层覆盖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二、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图3-2)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P 35.0K pKM L ≥20 m式中 L --煤柱留设的宽度,m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M --煤层厚度或采高,m ;p --水头压力,MPa ;K p --煤的抗拉强度,MPa 。
图3-2 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三、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与强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并局部被覆盖时(图3-3),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要求如下:图3-3煤层与富水性强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接触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1.当含水层顶面高于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时,防隔水煤(岩)柱可按图3-3a 、图3-3b 留设。
其计算公式为:L =L 1+L 2+L 3=H a csc θ+H L cot θ+H L cot δ(3-3)2.最高导水裂缝带上限高于断层上盘含水层时,防隔水煤(岩)柱按图3-3c 留设。
其计算公式为:L =L 1+L 2+L 3=H a (sin δ-cos δcot θ)+(H a cos δ+M )(cot θ+cot δ) ≥20 m (3-4)式中 L --防隔水煤(岩)柱宽度,m ;L 1,L 2,L 3--防隔水煤(岩)柱各分段宽度,m ;H L --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m ;θ--断层倾角,(°);δ--岩层塌陷角,(°);M --断层上盘含水层层面高出下盘煤层底板的高度,m ; H a --断层安全防隔水煤(岩)柱的宽度,m 。
防隔水煤柱留设设计
12302工作面和12200采空积水区防隔水煤柱留设设计书一、留设防水煤柱的目的:防止12200采空区积水(1.6万m3)溃入新布置的12302工作面。
二、12200采空区和12302工作面水文地质概况:三、煤柱留设的依据和设计计算:1、图纸: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2、数据:岩移角利用赵坡煤矿岩层移动角资料:上山移动角δ上=δ1=72°下山移动角δ下=δ2=71°防隔水煤柱受到的侧向水头压力(kg/cm2),2.89 kg/cm2。
12下煤的抗张强度(kg/cm2),5.87kg/cm2(据《煤矿安全手册》)。
3、根据《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第37条的规定,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留设防水煤(岩)柱:①煤层露头风化带。
②含水、导水或与富含水层相接触的断层。
③矿井水淹区。
④受保护的地表水体。
⑤受保护的通水钻孔。
⑥井田技术边界。
我矿属于上述第三种情况,因而应留设防水煤柱。
4、依据《规程》第38条规定,在水淹区下或老窑(老空)积水区同一煤层中进行开采时,若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的界限已基本查明,隔水煤柱的尺寸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0.5KM(3P÷K P)1/2≮20m5、煤柱留设宽度的计算:根据《水文地质规程》计算防隔水煤柱宽度的经验公式:L=0.5KM×(3P÷K P)1/2≮20m其中:L——煤柱宽度(m)K——安全系数(一般2~5),取K=5M——煤厚或采高(m),M=1.60mP——水头压力(kg/cm2),P=2.89 kg/cm2K P——煤的抗张强度(kg/cm2),K P =5.87 kg/cm2那么:L=0.5×5×1.6×(3×2.89÷5.87)1/2=4.86(m)同时《规程》规定:L不得小于20m,因此,所留设的煤柱宽度应为20m。
四、利用采动岩层移动角、冒落裂隙高度及最高水面岩柱宽度Ly验用:我矿单独开采12下煤层时,裂隙带高度依据《矿井中水文地质规程》中公式:H裂=100M÷(3.3n+3.8)+5.1M——累计采厚(取最大值1.65m)n——煤分层层数(取1)则:H裂=100×1.6÷(3.3×1+3.8)+5.1=27.6m12302和12200工作面防隔水煤柱示意图L1= H裂/tgδ1=27.6÷tg72°=9.0(m)L2= H裂/tgδ2=27.6÷tg71°=9.5(m)L= L1+Ly+ L2依据前面计算L=20m则Ly=L- L1- L2=20-9.0-9.5=1.5(m)即:12302和12200两工作面在最大冒落裂隙带处还有1.5m的岩柱,也即防隔水煤柱两边工作面的采空区在最大冒落裂隙带处没有“交手”。
矿井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矿井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一、防隔水煤(岩)柱留设的原则(1)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必须留防隔水煤(岩)柱。
矿井以断层分界时,必须在断层两侧留有防隔水煤(岩)柱。
(2)受水害威胁的煤矿,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留设防隔水煤(岩)柱。
①煤层露头风化带。
②在地表水体、含水冲积层下和水淹区临近地带。
③与强含水层间存在水力联系的断层、断裂带或强导水断层接触的煤层。
④有大量积水的老窑和采空区。
⑤导水、充水的陷落柱和岩溶洞穴。
⑥分区隔离开采边界。
⑦受保护的观测孔、注浆孔和电缆孔等。
(3)煤矿各类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煤矿各类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方法及岩层移动规律等因素,具体由地测部门编制专门设计,煤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二、防隔水煤(岩)柱留设的方法(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6-1)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含水层覆盖(图6 -1)(6-2)式中H防――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H冒――采后垮落带高度,m;H裂――垂直煤层的导永断裂带最大高度,m;H保――保护层厚度,m。
垮落带与导水断裂带最大高度的经验公式见表6 -1。
根据式(6-1)和式(6-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 m。
冒高(H冒)、裂高(H裂)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如图6 -1 煤层露头被松散富含水层覆盖时煤柱留设示意图表6-1垮落带与导水断裂带最大高度的经验公式注:1.M-累计采厚,m;n一煤分层层数;m-煤层厚度,m;h-采煤工作面小阶段垂高,m;lkgf/cm2=9.8×105 Pa。
2.垮落带、导水断裂带最大高度,对于缓倾斜和倾斜煤层是指从煤层顶面算起的法向高度;对于急倾斜煤层是指从开采上限算起的垂向高度。
3.岩石抗压强度为饱和单轴极限强度。
留设防隔水煤(岩)柱设计方案
留设防隔水煤柱设计方案山西陆合集团基安达煤业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二月基安达煤业留设防隔水煤(岩)柱设计方案一、巷道防隔水煤柱留设(一)、可采煤层概况根据《山西陆合集团基安达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第三章资料显示:井田内共含有11层煤,其中含可采煤层3层。
根据勘探程度及井田开拓布置根据勘探程度及井田开拓布置,3号煤层作为矿井的一个辅助水平,划分为一个采区;10号煤层划分为两个采区;井下11号煤层根据巷道布置共分为四个采区。
矿井首期开采地段位于井田西部的11号煤层,将该区域划为一采区(1101采区)。
全井田共划分为7个采区,采区编号为0301(3号煤层);1001、1002(10号煤层);1101、1102、1103、1104(11号煤层)。
采区接替顺序如下:1101采区(先期开采地段)→1001采区→1102采区→1002采区→1103采区→0301采区→1104采区。
①山西组的3号煤层为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②太原组的10号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③太原组的11号煤层为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现分述如下:1、3号煤层下距K7砂岩底5.30—10.70m,平均8.92m左右。
煤层厚度1.28—2.80m,平均2.39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
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细砂岩;底板大都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
2、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7号煤层35.30—44.20m,平均39.06m。
厚度0—1.60m,平均1.29m,一般不含夹矸,结构简单。
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在603号钻孔见该煤层,井田东南部矿井在开拓11号煤层时见该煤层,厚度在1.20—1.30m左右,属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3、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10号煤层5.32—9.83m,平均7.36m。
厚度2.60—3.65m,平均3.17m,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1层夹矸,结构简单。
2021防隔水煤(岩)柱专项设计
防隔水煤(岩)柱专项设计一、矿井概况㈠、地理位置山西古县安吉欣源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古县古阳镇安吉村一带,行政区划归古阳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北纬:36°24′04″~36°25′47″东经:112°01′15″~112°05′06″井田南北宽3.195km,东西长5.73km,面积为12.7444km2。
开采深度1060m至660m。
㈡、矿井地形、地貌山西古县安吉欣源煤业公司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太岳山隆起的东南部,属太岳山经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地形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的山梁上,标高为1411.5m,最低点位于矿区西南,标高约997.40m,相对高差414.10m。
矿区内基岩出露良好,植被较发育,纵观该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属于侵蚀强烈的中山区。
㈢、水系、气象本井田地表水属黄河流域,为汾河水系洪安涧河支流。
区内的地表水属季节性的,平时水流极小,若遇暴雨时节,水流自东向西顺着沟谷汇聚再向南流至古县县城南7km后折向西沿洪~安涧河在洪洞城南汇入汾河。
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据古县气象站2006年~2016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9.2℃,最高气温36.7℃( 2007年7月21日),最低气温-16.6℃(2010年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535.6mm,最小为288.4mm(2007年),最大为661.8mm(2016年);年平均蒸发量1448.4mm,最小为1315.6mm(2007年),最大为1668.6mm(2016年);结冰期多在十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为66cm(2012年);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为13m/s。
㈣、可采煤层2#煤、3#煤层分述如下:①、2#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上距K8细砂岩含水层底板8.09m 左右,下距3#煤层10m左右。
2#煤层厚度0~1.43m,平均厚度0.82m,结构简单,偶含1层0.37m夹矸,顶底板以粉砂岩、泥岩为主。
防隔水煤柱设计
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防隔水煤柱设计一、矿井概况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和顺县城西南约1.5km的义兴镇黄狮垴村至串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和顺县义兴镇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37″-113°33′07″,北纬37°19′13″-37°21′25″。
井田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侧,属中山侵蚀区,基岩裸露,沟谷纵横发育,切割剧烈。
区内基岩大面积裸露,少部分被黄土及冲积物所覆盖,冲沟发育。
井田内地势总体为北西高、南东低,最高点在井田中部偏西的摩天垴山顶上,标高1547.9m,最低点在井田北部的清漳东源的河床中,标高1264.9m,最大相对高差为283.0m。
地形坡度一般在30°~45°之间。
二.水文地质条件1、河流水系本井田属海河流域漳河水系,清漳河支流。
井田北部为清漳河东源,以西又称张翼河,俗称北河,清漳河发源于昔阳县少山大龟谷。
据蔡家庄水文站资料:清漳河东源流量平均为 1.55m3/s,最大流量为694m3/s。
此外,井田内还发育一些走向北东-北西向的冲沟,平时干涸无水,仅雨季有短暂洪水通过。
2、气象和顺县地处高寒山区,气温比同纬度太原盆地区域偏低较多,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和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夏短冬长。
根据和顺县气象站2001-2011年观测资料,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如下: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7.5mm,2002年最大为697.7mm,2004年最小为429.4mm,降水量年内差异悬殊,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的60%。
日最大降水量163.8mm,每小时最大降水量45.8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24.3mm。
(四)井田含水层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层由奥陶系中统的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角砾状石灰岩、薄层泥灰岩及白云岩和石膏等组成。
裂隙岩溶主要发育于上马家沟组二段下部及其以下的灰岩之中,富水性较强,为区域主要岩溶含水层。
防隔水煤(岩)柱设计审批制度
防隔水煤(岩)柱设计审批制度
一、为了做好我公司防治水工作,加强防隔水煤岩柱的管理工作,留设的防隔水煤岩柱设计必须合理,并经总工程师组织审核后执行。
二、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应当留防隔水煤(岩)柱。
矿井以断层分界的,应当在断层两侧留有防隔水煤(岩)柱。
三、受水害威胁的矿井,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留设防隔水煤(岩)柱:(一)煤层露头风化带;(二)在地表水体、含水冲积层下和水淹区邻近地带;(三)与富水性强的含水层间存在水力联系的断层、裂隙带或者强导水断层接触的煤层;(四)有大量积水的老窑和采空区;(五)导水、充水的陷落柱、岩溶洞穴或地下暗河;(六)分区隔离开采边界;(七)受保护的观测孔、注浆孔和电缆孔等。
四、矿井应当根据矿井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方法及岩层移动规律等因素确定相应的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
矿井防隔水煤
(岩)柱应当由矿井地测机构组织编制专门设计,经矿井总工程师组织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五、矿井防隔水煤(岩)柱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严禁在各类防隔水煤(岩)柱中进行采掘活动。
六、开采水淹区下的废弃防隔水煤(岩)柱时,应当彻底疏放上部积水。
严禁顶水作业。
七、有突水历史或带压开采的矿井,应当分水平或分采区实行隔离开采。
在分区之前,应当留设防隔水煤(岩)柱并建立防水闸门,以便在发生突水时,能够控制水势、减少灾情、保障矿井安全。
煤炭矿井防治水安全水头值、防隔水煤(岩)柱设计、防水闸门硐室墙体长度计算方法
附录A 安全水头值计算A.0.1 掘进巷道底板隔水层安全水头值,宜按下式计算:γt Lt K 222p s+=p(A.0.1-1)式中:p s —底板隔水层安全水头值,MPa ;t—隔水层厚度,m ; L—巷道底板宽度,m ;γ—底板隔水层的平均重度,MN/m 3;K p —底板隔水层的平均抗拉强度,MPa 。
A.0.2 采煤工作面安全水头值,宜按下式计算:M sT s =p (A.0.2-1)式中:p s —底板隔水层安全水头值,MPa ;M—底板隔水层厚度,m ;T s —临界突水系数,MPa/m 。
T s 应根据本区资料确定,一般情况下,底板受构造破坏的地段按0.06MPa/m 计算,隔水层完整无断裂构造破坏的地段按0.1MPa/m 计算。
附录B 防隔水煤(岩)柱设计计算方法B.1 水体下采煤的安全煤(岩)柱设计计算方法B.1.1水体的边界应区分平面边界和深度边界。
确定水体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表水体底界面直接与隔水层接触时,最高洪水位应为水体的平面边界,且水体底界面应为水体的深度边界。
2地表水体底界面直接与含水层接触或者二者有水力联系时,最高洪水位线或该含水层边界应为水体的平面边界,该含水层底界面应为水体的深度边界。
3仅为地下含水层水体时,含水层边界应为水体的平面边界,含水层的底界面应为水体的深度边界。
4在确定水体边界时,应分析由于受开采引起的岩层破坏和地表下沉或受水压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等影响而导致水体边界条件变化的因素。
B.1.2计算水体下开采近距离煤层群的安全煤(岩)柱时,煤层间距大于其下一层煤的垮落带高度,应按上、下煤层的开采厚度分别计算,并应取其中标高最高者作为两层煤的安全煤(岩)柱;煤层间距等于或小于其下一层煤的垮落带高度,应以累计厚度或综合开采厚度计算。
B.1.3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水安全煤(岩)柱设计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水安全煤(岩)柱的垂高(Hsh )应大于或等于导水裂隙带的最大高度(Hli)加上保护层厚度(Hb)(图B.1.3),可按下式计算:H sh≥H li+ H b (B.1.3-1)图B.1.3-1 防水安全煤(岩)柱设计2)煤系地层无松散层覆盖和采深较小时,应增加地表裂缝深度(H)(图B.1.3-dili2),可按下式计算:H sh≥H li+H b+H dili (B.1.3-2)图B.1.3-2 煤系地层无松散层覆盖时防水安全煤柱设计3)松散含水层富水性为强或中等,且直接与基岩接触,而基岩风化带亦含水时,)(图B.1.3-3),可按下式计算:应增加基岩风化带深度(HfeH sh≥H li+H b +H fe (B.1.3-3)式中:Hsh—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H li—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m;H b—保护层厚度,m;H dili—地表裂缝深度,m;H fe—基岩风化带深度,m。
防隔水煤柱设计
**煤矿防隔水煤柱设计一、矿井概况**兴县华润联**底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兴县县城东南5km 处,行政区划隶属于奥家湾乡。
地理坐标为北纬38°25′54″—38°27′39″,东经111°09′47″—111°11′23″。
本区属于中低山区,区内地形复杂,侵蚀冲刷剧烈,形成近南北向的山梁及沟谷。
井田总体地势南部高北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中部,海拔1234.90m,最低处位于井田北部,海拔1028.00m,最大相对高差206.90m。
本矿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服务年限26年。
二.水文地质条件(一)水系、河流井田属于黄河流域蔚汾河水系,该河流发源于岚县大蛇头乡和尚沟村,全长81.8km,从恶虎滩乡下会村入兴县,由高家村镇张家湾村注入黄河,年径流量为0.621亿m3。
井田内无河流等地表水体,各沟谷平时干涸无水,为雨季泄洪通道。
(二)气象井田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春季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6.8—10.6℃。
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7.8—11.2℃。
极端最低—29.3℃;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2.3—25℃,极端最高38.4℃。
太阳辐射量平均为559080J/cm2,全年日照时数为2629.2h,无霜期在150—190d之间。
根据兴县气象局资料,该区近10年降水量231.4—688.9mm,年平均为475.16mm,60%以上集中在7、8、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2090.8mm,为降水量的4倍。
年平均风速2.4m/s,最大风速20m/s。
(三)地表迳流蔚汾河从井田北部边界由东向西流过,该河流发源于岚县大蛇头乡和尚沟村,全长81.8km,从恶虎滩乡下会村入兴县,由高家村镇张家湾村注入黄河,水位标高1028m,年径流量为0.621亿m3。
(四)井田含水层1.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井田内无出露,西北方向距井田8km的关家崖煤矿K5供水井资料:孔深280.21m,静水位标高863.86m(1990年),单井出水量530.75m3/d,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奥陶系岩溶水水质类型一般为HCO3-Ca,Mg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防隔水煤(岩)柱专项设计二0一三年三月矿井防隔水煤(岩)柱专项设计设计编制单位:枣庄市薛城区泰山煤矿技术科设计主编:许敦山总工程师工程师设计编制人员:徐恩深副总工程师高工胡乐刚副总工程师工程师张延亮技术科长助工前言一、概述(一)企业位置及隶属关系矿井东距枣庄10 Km、西距薛城约15Km,南邻有泰山火车站,枣薛公路在井田南部1km处,交通十分方便。
隶属于枣庄市薛城区政府直属企业,原属薛城区泰山镇集体企业,根据省政府要求淘汰乡镇办矿产业政策及省煤炭局[2009]112号,按薛城区薛政[2009]69号文件精神于2009年12月16日改制后隶属于区政府管理。
(二)矿井生产建设情况泰山煤矿于1994年10月开工建设,1998年3月投产。
1998年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煤碳设计院进行开采设计,设计开采煤层14、16、17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t/a,2003年核定为12万t/a。
矿井“五证一照”齐全、有效、合法。
目前,14层煤开采已经结束,现开拓开采16、17层煤,6、18层煤未开采。
2008年10月委托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编制了资源整合后的《南翼采区建筑物下开采设计方案》。
该矿采用一对立井开拓,暗斜井下山开采。
主井进风,风井回风,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方式。
主井担负提升煤炭、矸石、物料、人员提升。
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一、井田位置及范围泰山煤矿位于枣庄市薛城区泰山镇庄头村西,陶枣煤田的中部,北与陶庄煤矿为邻,东与甘霖煤矿接壤,南面和西面分别是天然焦煤矿和山家林煤矿。
二、地形地貌区内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62~+66m,最大高差约4m,属第四系山前地势北低南高,冲积平原地形。
与地面对应的村庄有龚庄、第五中学、镇政府及西泰山村,采区回采时将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按设计方案加强对地表移动观测,严格控制下沉量。
三、主要河流及水体井田北部山区为天然分水岭,有一条季节性南北向冲沟,成为雨后向南泄洪的自然渠道。
蟠龙河支流从采区内穿过,属季节性河流,洪水期一般发生在每年的七月份。
积水流入井田西部约18 Km有南四湖中的昭阳湖和微山湖,湖面辽阔,常年积水。
四、区内煤矿开采情况采区东、西与甘霖矿、山家林矿相接,两矿均未开采16煤;南侧与关闭的市中区利民矿相邻,已开采16层煤,距本采区500m;北侧为本矿北翼161采空区。
第二节地质构造一、相邻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与南翼163采区相邻的采区为北翼161采区,北翼161采区现在正在开采,从实际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看,16层煤厚度稳定在0.55m左右。
与下层的17层煤(厚0.5-0.8m)之间距12-16m,平均13m,上距14层煤45-58m,平均55m。
地质构造条件简单,无褶皱构造,断层多以小断层出现,落差最大均在0.5m以下。
构造发育相对简单,仅在洪支二断层附近区域,遇见断层0.6m,煤层顶板以十层灰岩为其顶板,厚约5.7m,较完整,仅在采区中下部见二处断裂,但断裂带不连0.3m破碎带。
煤层瓦斯含量较低,瓦斯涌出量少,相对瓦斯涌出量0.31m3/t,煤层倾角较小,近水平5-8°左右,地质条件简单,在采掘过程中,有煤层顶板二合顶时有少量涌水,再者是断裂带裂隙水,但一般在二月内疏干,最大涌水8m3/h,采区最大涌水量8m3/h,正常5m3/h。
二、地质构造1、地层泰山井田地层属华北平原型沉积,矿井范围内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地层自老到新依次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
石炭、二叠系是本区的含煤地层。
按岩石地层划分,依次为: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二叠纪石盒子组和第四纪监沂组,现将岩石地层由下到上简述如下:(1)奥陶纪马家沟组(OM)马家沟组(OM)为含煤地层基底,岩性为厚层状灰岩和中厚层白云岩组成,岩溶裂隙发育,厚约800m。
(马家沟组以下地层不再叙述)。
(2)石炭纪本溪组(CYB)本溪组(CYB)厚24.9米,由杂色铁铝质泥岩组成,顶部为青灰色铝质岩,厚0.8米左右,致密状,鲕粒状结构,相当于G层铝土矿层位,为滨海相古风壳残余沉积。
本组与下伏马家沟组地层假整合接触。
(3)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太原组(C-PYT)太原组(C-PYT)厚约188米。
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夹煤层组成,含灰岩15层(一~十五灰),其中三、五、八、十下、十四灰(即徐家庄灰岩)较稳定,是煤岩层对比的标志层;含煤15层,(4~18层煤)经勘探和采矿生产验证,6、14、16、17、18层煤为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本组属海陆交互含煤沉积,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属连续沉积。
(4)二叠纪月门沟群山西组(PYS)山西组(PYS)厚约110米,主要岩性为浅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夹煤层组成。
含煤3层,其中2层煤是陶枣煤田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但在本井田范围内,大部已被冲刷缺失,只有井田西部少量2层煤,已被山家林矿开采。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过渡沉积。
(5)二叠纪石盒子组(PS)石盒子组(PS)厚150~180米,平均170米左右。
岩性以灰白色砂岩、灰绿、杂色砂质泥岩、泥岩等为主。
中部夹一层绿灰色铝质岩(A层铝土矿),厚3.9米左右。
中上部偶见一厚0.1~0.5米的薄煤层。
本组为陆相沉积。
(6)第四纪临沂组(QL)临沂组(QL)为含煤地层的盖层。
厚2~14米,由黄土、砂质粘土、粘土及砂、砾层组成。
含铁、锰质结核。
属第四纪冲洪积。
2)井田构造1、井田内主要褶曲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鲁西地块(II)鲁中隆起区(III)枣庄—韩庄凹陷(Ⅵ)之枣庄凹陷(Ⅴ)内。
褶皱构造:地层走向在矿井北侧为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
在矿井南侧,地层走向渐变为北东~南西向。
倾向北西。
因而,在本矿井范围,属倾伏向斜构造,向斜轴走向近东西,且倾向西,倾角4—8°。
两翼倾角均为4—10°。
断裂构造:该井田断裂构造不发育,在井田东北部有一洪村断层,走向52°,倾向南东,倾角70°,落差10~20米,到本井田已基本尖灭。
主副井东北有Z1号小断层,走向55°,倾向南东,倾角80°,落差3米。
井田东南部有“洪村支二断层”,走向63°,倾向南东,倾角70°落差20~50米。
井田西侧,原邹F2断层在本矿开采中未发现。
在16、17、18层煤的南侧开采边界处,有Z2号小断层,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75°,落差2.5米。
见表3-1表3-1 断裂构造统计一览表在开采过程中,未发现断距大于3米的其他断层,地层产状单一,很少有波状起伏的褶皱。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本井田开采可采煤层6、14、16、17、18层煤,可采平均厚度3.2m,可采含煤系数1.8%。
矿井井田属于隐伏煤田,煤田地层全部被第四系覆盖。
近几年来开采资料表明,本井田构造是一个以井田中央为向斜轴部,向西倾伏向斜构造。
就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而言,本井田属于简单类型。
2、采区163采区,为单斜构造,走向北东70度,倾角西北倾角6-8度。
本矿开采实际揭露,本采区主要断层为采区北侧洪支二断层。
走向北东85°,倾向北西,倾向80°,落差30-50m。
北翼161采区已有1618运巷、1618下材料巷已揭露伴生断层,断层东侧原青年三矿-270米水平石门已揭露此断层,落差50m。
第三节煤层一、含煤岩系及煤层据以往地质勘探和甘霖、陶庄矿开采资料,区域含煤地层为石炭纪—二叠纪月门沟群山西组和太原组,厚度280~330m,共含煤18层,含煤系数5.5%。
山西组含煤3层,即1~3煤,其中2煤是陶枣煤田的主要可采煤层,俗称大槽煤,但在本区范围内尘灭为不可采煤层;太原组含煤15层,编号4~18煤。
其中,厚度≥0.5m的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有5层,即6、14煤、16煤、17煤和18煤,其中6、18层煤为不稳定,局布可采。
二、可采煤层本区域厚度≥0.5m的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为6煤、14煤、16煤、17煤和18煤。
各可采和局部煤层厚度变化情况详见表1-3-1。
表1-3-1 区域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1)6煤层位于含煤层上部,三层灰岩之上7.6m,下距14层煤39-48m。
顶板为泥岩,夹薄层石灰岩厚6.9-13.8m,底板为灰色中细砂岩,厚4-8m,平均7.6m。
本层为主可采煤层之一,井田内有17点穿过该层,正常见煤10点,其他因钻探技术上没要求,未计算其该层厚度。
按点计数,可采系数为54%,按面积计算可采系数81%,全层煤厚度变异系数为30%。
煤层厚度0.4-0.8m,平均0.5m,据周边陶庄矿、肖桥煤矿、泰山东矿揭露该层煤,厚度都在0.5-0.8m之间。
本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较稳定可采煤层。
(2)14煤层俗称小槽煤,位于太原组八灰之下约1.5-3.4m,平均2.7m,上距2煤层(本区尘灭,有层位)82.98-141.86 m,平均125.00 m;下距九灰12 m左右,距十上灰约55m左右。
区域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72-1.20m,平均0.98m;该煤层多为上下两个分层,偶见三个分层,结构复杂;下分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夹有一层厚0.05-0.10m 串珠状的黄铁矿结核,层位相当稳定,可作为14层煤的对比标志层。
顶板为黑灰色页岩及砂质泥岩,含大量植物化石和硫铁矿。
底板为黑灰色页岩及砂质泥岩,含较多的植物根部化石、少量硫化铁结核及透镜体。
局部见天然焦,岩浆岩对煤层影响不大。
(3)16煤层位于太原组十灰之下,上距14煤45-58m,平均55m,下距17煤层9.6-15m,平均13 m。
是区域主要可采煤层,厚度0.40~0.77m,平均0.52m,一般稳定在0.50~0.60m;结构简单,含一层炭质粉砂岩夹矸。
底板大多为中粒砂岩,局部直接底板为黑灰色页岩,砂岩为老底。
在163采区内全区可见,采用见煤点3个,煤层厚度0.47~0.68m,稳定在0.50-0.55m左右;属薄层稳定煤层。
矿采区断层北为本矿161采空区,采空区内该层煤厚度稳定在0.55m左右。
(4)17煤层位于太原组十一灰之下,上距16煤层13 m,下距18煤层9m左右。
区域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5~0.9m,平均0.66m。
煤层稳定,结构简单。
直接顶板为十一灰(局部相变为砂岩或砂质泥岩,偶有黑灰色页岩为顶板)。
底板为灰黑色页岩及砂质泥岩。
新采区内全区可见,采用见煤点3个,煤层厚度稳定在0.5-0.72m之间,平均厚度0.66m。
在新采区的北部略厚,厚度在0.66-0.82m,结构简单无夹石。
属薄层稳定煤层。
(5)18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上距17煤层平均9 m,下距十四灰(徐家庄灰岩)一般18m左右,距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约50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