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作品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列松摄影生涯简介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
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
埃·布列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
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

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
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但未毕
业。

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
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
纪念相册。

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
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
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
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
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加上
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
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
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然而,布列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

当时,22岁的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

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

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

1932、年,他第—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

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

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

在1936
年至1939年期间,布列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列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

越狱后,他在1 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

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

在1944只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

1946年,布列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1947年,布列松同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创办了“麦格南”(Magnum)图片通讯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

布列松于1966年脱离该社。

经他本人同意、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列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百度)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

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百度)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百度)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

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在欧洲工作。

1954年。

布列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

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列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

1960年,布列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
影报道,后回到阔别30年的墨西哥逗留4个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时间。

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列松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

该展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

1973年以来,布列松重操绘画艺术,但有时也拍摄一些摄影作品。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品
HENRI CARTIER-BRESSON
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

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奴。

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玛丽莲·梦露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

虽然布列松是在梦
布列松习作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

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

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

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

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纽约(1961)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

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轧金子(1949,上海)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

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

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门里门外(1949,北京)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

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

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

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

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
坟场中的热恋(1978)
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

这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

而这,正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

有些是对形式美的注重和讲究。

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
雕塑家贾柯米蒂(1961)
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

这张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

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国庆日
美国国庆日,这位老太太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祝这一节日,可惜她家的旗杆断了。

没有办法,她就把国旗被在身上。

她说:“在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

”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了这张照片。

北京(1958)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

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

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

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