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师说》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选自《韩昌黎集》。
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提出择师的三条标准,批判了耻于相师的错误观念,说明师道关系。
二、教学目标1. 感受作者的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对比鲜明,推理严密,语言鲜明、泼辣、有力。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3. 领会从师求学的道理,改变耻于相师的错误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1. 领会作者的观点,懂得应该怎样择师。
2. 学会分析文章对比论证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译文、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过从师的经历。
那么,怎样看待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韩愈的《师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后练习,自主学习课文,掌握文言词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 合作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2)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懂得应该怎样择师。
4. 讲解分析让学生结合课文译文,分析文章对比论证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懂得应该怎样择师。
5. 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六、板书设计《师说》师说从师求学的道理择师的三条标准耻于相师的错误观念新型师生观七、作业设计(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新型师生观的认识。
2024年韩愈《师说》精品教案(通用8篇
2024年韩愈《师说》精品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第二单元“师道传承”章节,主要内容为韩愈的《师说》。
文章深入阐述了师的定义、作用及其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倡导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深入领悟韩愈对师的独到见解。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难句、难词和修辞手法。
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尊师重道”的典故,引发学生对“师”的思考。
2. 讲解:介绍韩愈及其《师说》的背景,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旨。
3. 例题讲解:挑选文章中的典型例句,分析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后拓展:布置与“师”相关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师说》2. 内容:文章结构、重点词汇、修辞手法、文言文阅读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章中的难点句子。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师”的理解。
2. 答案:(1)见课后附答案。
(2)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师”的文章,如《孟子·离娄上》等,深化学生对“师”的理解。
3.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共同探讨“师”的价值,促进家校共育。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师说》部分内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2、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了解《师说》中韩愈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
理解《师说》中韩愈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倡导从师的风尚。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三、自主研习阅读全文,阅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任务一: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呢?(自主完成)明确:①他不拘于时②能行古道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三段,完成任务二、任务三。
任务二:韩愈作《师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说“嘉其能行古道”,其中“古道”指的是什么?(同桌讨论)明确:古人从师之道: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圣人无常师任务三: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四人小组合作)明确:古人从师的原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五、背景链接——文以载道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补充背景材料: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23.《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23.《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师说一、常识积累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祖籍河南邓州,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 写作背景魏晋之际,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也反对他们从师学习。
这种恶劣的风气,一直影响到唐代,很不利于选拔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身份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大力倡导从师之道,并率先“招收后学”,表现了一种敢为人先的可贵精神。
3 文体、文化常识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用来陈述自己对于某事物的见解,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意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就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二、字词积累1. 字音孰能(shú) 句读(dòu) 嗟乎(jiē)谀(yú) 欤(yú) 郯子(tán)老聃(dān) 经传(zhuàn) 李蟠(pán)贻(yí) 嘉(jiā)2. 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3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1【教学设想】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
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
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
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2《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掌握文言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熟读成诵;通过合作探究,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诵读法:本篇文章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3、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本文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4、合作探究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
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
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简介作者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韩愈(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本课为第2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并消除了字词对理解的障碍,且已进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把握本文文体特点。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
3.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
三、教学方法1.以读促感悟品评。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2.采用问题教学法。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课文,那么这些文章从文体的角度上讲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文章都是议论类文章,“说”是其文体的标志。
那么“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xx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xx的见解”或“说说xx的道理”。
那么韩愈在《师说》中又要表达怎样的见解呢?【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感知本文的文体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学习氛围。
㈡研习文本⒈整体感知全文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1《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
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德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
师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1、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
韩愈《师说》精品精品教案(通用8篇
韩愈《师说》精品精品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韩愈的《师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详细内容涉及《师说》的全文解析,包括词语释义、句式结构、文章主旨等。
具体章节为古代汉语文学经典篇目《师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师说》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并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 培养学生理解和领悟古代文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3. 通过学习《师说》,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师德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师说》中的句式结构、词义理解以及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重点:全文翻译、文章主旨以及古代文化背景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古汉语词典、《师说》原文及注释、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引出尊师重教的主题,进而导入《师说》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解读《师说》的全文,分析词语释义、句式结构、文章主旨等,注重讲解与实践情景的结合。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师说》中的重点句子,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师说》中的难点和疑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重点词汇、句式及翻译。
3. 文章主旨及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翻译《师说》全文,并对照注释检查。
b. 分析《师说》中的比喻手法。
c. 阐述你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答案:1. 略。
2.a. 传道:传授道理;受业:接受学业;解惑:解答疑惑;师道:教师的道德;尊严:威严和尊贵。
b. 《师说》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职责。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韩愈《师说》精品优质教案(通用8篇
韩愈《师说》精品优质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韩愈的《师说》。
该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主要围绕“师”的主题展开,探讨师者的角色、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等内容。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分析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师说》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师者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师生关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解释作者对师的定义和职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主要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的标准3. 重点词汇、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说”是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议论、辩证和论述。
它强调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和深入思考,注重论据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表达的精炼和准确。
在《师说》中,韩愈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既阐述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也批判了不尊师重教的错误观念。
这种方法使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四、文本分析1、第一段文章开头通过引用孔子和一些古语,强调了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传统。
然而,唐朝中期却出现了一些人耻于拜师的现象,这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韩愈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尊师重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推崇。
2、第二段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特别是他在古文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古文运动是一种文风改革运动,旨在恢复古代文学的朴素、深刻和有用性。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领袖,他们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师说》可以看作是古文运动的宣言,它强调了文学应该有实际的用途,而不是只追求形式上的华丽。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介绍了“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一种注重逻辑和思辨的文体,它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表达的精炼和准确。
在《师说》中,韩愈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既阐述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也批判了不尊师重教的错误观念。
这种方法使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明确:“选师如择友,求之不得,焉可止也?”强调了择师的重要性,需要认真选择;“择师而教之,不耻相师”,强调了不应该看不起老师,应该相互尊重和研究;“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需要选择有道德修养的老师。
6、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明确:“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表达了作者的悲叹和失望;“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达了作者的疑惑和反问;“欤,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风气的不满和愤慨。
7、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韩愈《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大意,积累重要字词句。
2、研读文章,理解文章观点,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正确把握韩愈有关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师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以议论为主,如《爱莲说》《马说》。
“师说",意思是说老师的重要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
三、知人论世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每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进学解》《原毁》《祭十二郎文》等。
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
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
四、疏通文意1、第1段学者:求学的人所以:是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教学重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析文题尊师重道、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而踏入学校的大门后,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伴随着我们一生。
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从师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看他如何解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了解背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因祖籍是昌黎郡望族,顾以郡望称。
也称“韩吏部”,因官至吏部尚书。
也称“韩文公”,因为死后谥号为“文”。
韩愈写《师说》,是因为当时士大夫读书的风气不好,都采用门阀制度。
贵族门阀自认自己的血统高于寒门,贵族子弟不用从师学习,有高贵的血统就可以蔑视他人。
贵族子弟不管学识怎样,最后都可出来做官。
士大夫们都养成了“耻学于师"的风气,都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向地位低下的人从师学习,还会遭到别人的耻笑。
韩愈为了扭转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批判士大夫之族以血统论高低的不良之风,鼓励后学从师的风尚,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齐读第一段。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从师学习明确: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更増加力度。
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是核心,是目的。
道,就是儒家思想。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是一种提倡进取、鼓励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
授业,指传授学业,是一种手段。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山草香分享了11篇语文《师说》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师说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师说》教案篇一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
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
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
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结构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疑难指津】·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师说》的教案【8篇】
《师说》的教案【优秀8篇】《师说》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作品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1、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教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教师的尊重。
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
“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
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作品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作品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作品。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作品有:《爱莲说》、《马说》等。
3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变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中的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关于尊师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尊师话题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师”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尊师的重要性。
2、作者及文体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文意疏通(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重点字词: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
③道:道理,此处指儒家之道。
④受:通“授”,传授。
⑤惑:疑难问题。
重点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于”表被动)5、内容分析(1)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师的重要性和教师的职责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第二段通过对比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待从师的不同态度,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3)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2《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
2《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劝学》教案(一)【素养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重点)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难点)3、明确作者写文目的,感受作者蕴含的感情,树立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学习风气。
(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治学名联吗?答对了,这是韩愈的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中国有一句古话:天、地、君、亲、师。
”教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这么尊敬老师呢?古往今来,人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尊重老师呢?韩愈所生活的唐代社会对老师又是怎样看待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韩愈的《师说》,去了解韩愈对教师、教育的理解与感悟。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手持文柄,高视寰海——韩愈[简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山石》《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评价]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2《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案一课题:唐代散文的文体特点课文:《师说》二年级:高一三教学目标: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了解《师说》的写作背景,熟记韩愈的生平简介;3、熟悉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此类文体的特点,能够举一反三;4、理解全文大意并能够结合课下注解翻译文章;5、掌握积累“师、从、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6、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7、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内容: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4、体会本文的文体特点及语言特色,进而体悟唐代散文的文体特点。
五布置预习:1、查阅韩愈的生平简介;2、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3、初步理解课文;4、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做上记号。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我们在初一学习《论语八则》时遇到的,孔子借这句话阐述了自己关于从师的看法:其他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我们要学习他人身上好的方面,并且拿他人的缺点来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那么关于从师,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从师,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穿越到唐朝,来学习韩愈的《师说》,看看韩愈老先生对从师的看法。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
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提出
“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3、说: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
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
4、背景简介: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
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文章给李蟠。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⑴字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近谀(yú)
老聃(dān)传道(chuán)李蟠(pán)苌弘(cháng)
无少(shào)择师而教之(jiāo)不耻相师(xiāng)
(2)难点句节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强调:“也”作为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
)
(3)情感:“嗟乎、矣、呜呼、欤”这几个语气词是作者苦苦的呐喊与申诉,是作者愤怒、悲叹失望的内心写照。
因此,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把握“愤慨、失望”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
(先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结合注释,找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
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2、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3、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4、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5、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明确:“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找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
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
3、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二)、研读第三段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疑难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
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2、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明确:圣人无常师。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4、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明确:“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三)研读第四段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
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
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本文的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四、课后作业
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不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韩愈要求以道为师,那么齐白石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背诵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