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202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推荐

202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推荐

师: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人。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所学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据的收集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用一个“”表示一个人用一个“ ”表示一个人
老师
学生
我用一个“ ”表示一个人。
看书
下棋
做游戏
师:通过整理,你们知道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吗?学生呢?
生:有3位老师,12名学生。
师:参加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
生:看书的有5人,下棋的有4人,做游戏的有6人。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和同学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同的。分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B类:
答案不唯一。
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扣眼分
教材习题
第92页“想想做做”
1.426
4323
2.按面值分类:4张80分的;5张100分的;2张200分的。(答案不唯一,还可以按题材分类等)
3.略
数据的整理。(教材第93~95页)
1.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体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
本单元的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进一步组织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记录两部分。

(教案)第八单元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八单元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八单元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背景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以后更复杂的数据处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数据;•掌握常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能够使用直方图和折线图等工具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展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应用直方图和折线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展示。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的物品:黑板、白板、粉笔、教材、作业本、学生桌椅;•学生应该准备的物品:文具、作业本。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一)数据的概念1.解释数据的含义和重要性。

2.分类介绍数据。

(二)数据的收集1.了解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

2.掌握随机抽样的方法。

(三)数据的整理1.介绍如何将数据整理成表格。

2.给出一些整理数据的例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操作。

(四)数据的分析1.介绍绘制直方图和折线图的方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何绘制直方图和折线图。

3.让学生使用直方图和折线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课堂练习六、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实际操作。

七、教学评估1.考试:期末考试时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2.课堂作业:作业中包括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任务。

八、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以实例为基础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需要重点强调方法和技巧,并充分展示实例。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近似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近似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近似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知道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

2.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3.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近似数的概念2.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3. 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近似数。

2. 新课导入:讲解近似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近似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近似数2. 主要内容:近似数的概念“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给定数的近似数。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与近似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长度、计算面积等。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近似数与准确数。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4. 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提高题,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讲解近似数的概念、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概念,了解不同标准对分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经验,他们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但学生在分类时往往只关注外部特征,忽视内在规律,对不同标准分类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利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利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标准分类,并理解不同标准对分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类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分类卡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每人一份分类卡片、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分类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分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分类卡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类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不同标准分类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方法,提问学生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02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doc

202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doc
生1:我按运动项目分类记录,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数了数,知道了跳高的有5只小动物,跑步的有8只小动物。
生2:我按小动物的种类不同做了整理记录,知道了小狗有5只,小兔子有2只,小猴子有6只。
生3:从得出的数据可以知道小猴子最多,小兔子最少。
生4:从第一个表格的数据中可以知道跳高的比跑步的少3只小动物。
生3:我还知道小兔子比小猴子少4只。
1数据的收集1课时
2数据的整理1课时
3练习十1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1课时
数据的收集。(教材第90~92页)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1颗,1颗,没有,2颗,没有,✕✕✕1颗✕✕✕1颗
1颗,1颗,2颗,没有,1颗。✕✕✕没有✕✕✕2颗
✕✕✕没有✕✕✕1颗
✕✕✕1颗✕✕✕2颗
✕✕✕没有✕✕✕1颗
按蛀牙的不同情况,画“”记录人数。画“正”字记录人数。
没有没有
1颗1颗正
2颗2颗
3颗3颗
师: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呢?为什么?
生:我喜欢画“正”字法来记录数据,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笔,最后整理数据的时候容易计算正确。比其他记录方法一个一个地数要简便,而且容易数对。
统计
1.学生对于收集、整理数据都比较顺利,也能比较顺利地做出简单的分析,但是对于简单的预测不能清楚地说明理由。
2.多样化的记录方法,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经历记录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帮助学生合理地优化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A类
你班同学最喜欢上什么课?调查你班里的10位同学,用画“”的方法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授课计划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授课计划
兴隆中心小学数学学科第四册第八单元授课计划
单元内容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使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设想
1.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情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合理分类,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统计活动,经历统计全过程。
2.通过调查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利用数据。①记录数据、呈现数据的形式更多。②让学生利用统计解决自己的问题。③收集数据的渠道更多、更宽。
教学实践
活动
了解你的好朋友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科书里,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学生经常进行比较、分类、计数等学习活动,经常通过画图、操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提出三点要求:①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③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教学一些简单而常用的统计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适当的标准,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调查,收集并随时记录、整理信息,用自己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数据;初步利用数据进行描述、交流,体会数据能够反映或说明情况,体验统计活动能够获得需要的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里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在交流中回答问题。

例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分类调查,及时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练习十运用两道例题里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为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开展统计活动,初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统计教学观念的变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小学数学着重制作统计图、表的教学。

因为那个时期,统计图表确实是数据的主要载体,而且统计图表的制作大量地依靠手工劳动,这必然导致统计教学以教会学生看懂图表、制作图表为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据逐渐成为统计的核心。

人们的统计活动围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利用而展开,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计算机代替手工,精致地做出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促使统计教学重心发生转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全部教案(教学设计)数据的收集。

(教材第90~92页)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难点: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童心园”那惬意、自由的活动场面,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心园”中,看看这里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图) 生:图中有同学,也有老师,他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看书……【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心园”情境,从而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做好铺垫】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我想知道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师: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样分类?生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生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生3:还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师: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分类整理的结果:我用一个“ ”表示一个人。

老师学生看书下棋做游戏师:通过整理,你们知道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吗?学生呢?生:有3位老师,12名学生。

师:参加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生:看书的有5人,下棋的有4人,做游戏的有6人。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和同学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同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情境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他们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数据的敏感度不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不够规范等。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图表表示数据。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统计图模板、学生用书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数据收集工具(如铅笔、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种统计图,如条形图、折线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数据收集的任务,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

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统计图来分析数据,如找出最受欢迎的学科。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

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教案一. 教材分析淮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通过实际例子来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操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减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算盘。

3.教学素材: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实例,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故事,让他们思考如何分配才能使两个小朋友都满意。

2.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巩固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

最新SJ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 精品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第八单元 第4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

最新SJ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  精品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第八单元 第4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

最新SJ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学期春季精品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第4课时了解你的好朋友教学内容:课本第98~9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

(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

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

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1)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

(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能够辨别同一集合中的元素,掌握用“元素属于哪个集合”来描述数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实例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基本概念。

2.用“元素属于哪个集合”来描述数字的方法。

三、教学流程与内容1. 导入新课儿歌《小天鹅》。

2. 概念讲解教师出示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问:“这两个球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答:“都是球。

”教师称这两个球的集合叫作“球的集合”(用符号 O 表示),篮球称为“球的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用符号“$\\in$”表示,即篮球 $\\in$ O。

足球也是“球的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用符号“$\\in$”表示,即足球 $\\in$ O。

教师出示三个苹果的图片,称这三个苹果的集合叫作“三个苹果的集合”(用符号 A 表示),其中一个苹果称为“三个苹果的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用符号“$\\in$”表示,即一个苹果 $\\in$ A。

3. 实例练习1.① 下图中,黑色圆点代表学校,红色圆点代表市场,请描述它们的集合关系。

答:学校和市场共同存在于城市中,因此可以将它们看作是“城市中场所的集合”的元素,用符号“$\\in$”表示,即学校 $\\in$ 城市中场所的集合,市场$\\in$ 城市中场所的集合2.② 下列数据,请构造它的集合。

20,35,69,100,102答:这组数据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20, 35, 69, 100, 102}。

4. 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如何表示,以及如何用“元素属于哪个集合”来描述数字。

四、课堂练习1.请用符号“$\\in$”表示下列集合中的元素。

集合 A 表示 {1,2,3,4},元素 2 与元素 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教学计划及教案(共16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乘法》主要介绍了乘法的概念和简单的乘法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新的运算方法乘法,他们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作用2.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和作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乘法运算。

3.练习题:准备一些乘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籽,一共有多少个籽?”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乘法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乘法的定义和基本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乘法运算,如2×3、3×4等,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乘法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课题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第课时累计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法情景教学法课型新授教学具课件程序教学过程调整设计一、情境导入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了解你的好朋友∣苏教版

第8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了解你的好朋友【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

2.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

(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二、自主交流,梳理问题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表格)请把你的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

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

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三、互助探究,解决问题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1)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四、拓展运用,问题延伸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020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8.2 数据的整理 教案

2020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8.2 数据的整理 教案

数据的整理。

(教材第93~95页)1.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体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记录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

课件。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是从场景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的。

今天我们要进行实际调查去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你们能行吗?【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例2图)生:他们在讨论有几颗蛀牙。

师:你有蛀牙吗?有几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项调查统计工作。

每10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你觉得可以怎样做记录?生1:可以按调查的顺序如实记录每个人蛀牙的颗数。

生2:可以记录上姓名和蛀牙的颗数。

生3: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按不同情况,用符号做记录。

生4:我们还可以分情况用画“正”字的方法做记录。

……师: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调查本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并做好记录。

学生在小组里调查统计,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不同的记录情况:按调查顺序记录每人的蛀牙颗数。

记录每人的姓名和蛀牙颗数。

1颗,1颗,没有,2颗,没有,✕✕✕1颗✕✕✕1颗1颗,1颗,2颗,没有,1颗。

✕✕✕没有✕✕✕2颗✕✕✕没有✕✕✕1颗✕✕✕1颗✕✕✕2颗✕✕✕没有✕✕✕1颗按蛀牙的不同情况,画“ ”记录人数。

画“正”字记录人数。

没有 没有1颗 1颗正2颗 2颗3颗 3颗师: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呢?为什么?生:我喜欢画“正”字法来记录数据,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笔,最后整理数据的时候容易计算正确。

比其他记录方法一个一个地数要简便,而且容易数对。

师:把你们小组的记录分类整理,填写在教材第94页的表格中,并回答问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表格,汇报交流回答问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8单元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8单元
、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第—题.
三、小结
教师先说明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地几何图形,接着要学生说一说角地各部分名称,以及画角时应注意地问题.
四、布置作业
做练习二十二第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直角地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页直角地初步认识及“做做画画”练习二十六第—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地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由实物抽象出角地图形,认识角地各部分名称.
()把钟面地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地三个大小不同地角(锐角、直角、钝角)描画在黑板上.
()教师以锐角图形说明角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指出另两个角地顶点和边.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大小不同地角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地基础上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对直角地初步认识,由于有直角地初步认识做基础,所以教材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
学情分析
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地角来加强对直角地认识.接着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直角,可以用三角板来比一比,然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地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地特征,初步培养学生地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角地画法.
()在投影仪上分三步显示出画角地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画角地方法.
()教师示范:画角时强调先点一个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掌握画角地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照教师地画法画出几个角.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例如,有地两条边没有接上,有地第二条边没有从第一条边地端点画起等.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扇子观察实物上面地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样分类?
生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生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生3:还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
师: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分类整理的结果:
我用一个“”表示一个人。
2.统计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重视解决问题。统计活动不仅仅关注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在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问题时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师: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人。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所学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据的收集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用一个“”表示一个人用一个“ ”表示一个人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1.突出统计活动的本质特征。统计图表的制作只是统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远不是统计活动的全部。统计的本质是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教师为学生提供素材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再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
A类
按要求分类填空。

()个

()个

()个

()个

()个
(考查知识点:数据的收集;能力要求:能按不同标准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B类
按不同标准把下列纽扣进行分类整理。
(考查知识点:数据的收集;能力要求:能按不同标准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个

(7)个

(3)个

(5)个

(3)个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难点: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童心园”那惬意、自由的活动场面,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心园”中,看看这里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图)
老师
学生
看书
下棋
做游戏
1.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师应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的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进一步组织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记录两部分。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已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与统计有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留心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以研究,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例2图)
生:他们在讨论有几颗蛀牙。
师:你有蛀牙吗?有几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项调查统计工作。每10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你觉得可以怎样做记录?
1数据的收集1课时
2数据的整理1课时
3练习十1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1课时
数据的收集。(教材第90~92页)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合作习惯。
重难点:记录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
课件。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是从场景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的。今天我们要进行实际调查去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你们能行吗?
老师
学生
我用一个“ ”表示一个人。
看书
下棋
做游戏
师:通过整理,你们知道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吗?学生呢?
生:有3位老师,12名学生。
师:参加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
生:看书的有5人,下棋的有4人,做游戏的有6人。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和同学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同的。分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生:图中有同学,也有老师,他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看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心园”情境,从而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做好铺垫】
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知道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我想知道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B类:
答案不唯一。
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扣眼分
教材习题
第92页“想想做做”
1.426
4323
2.按面值分类:4张80分的;5张100分的;2张200分的。(答案不唯一,还可以按题材分类等)
3.略
数据的整理。(教材第93~95页)
1.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体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优化记录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