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

合集下载

资本运营管理第三章跨国并购

资本运营管理第三章跨国并购
2.TCL多媒体欧洲公司已终止除OEM业务外的所有电视机的销售 和营销业务;
3.TCL多媒体欧洲公司将重组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销 售公司;
4.TCL多媒体欧洲公司将视情况变现其在欧洲的资产和库存; 5.TCL多媒体欧洲公司重组费用为4500万欧元,汤姆逊承担 2100万欧元,TCL承担2400万欧元。
案例点评: 1.这次并购从战略的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 2.TCL决策层缺乏国际化生存经历; 3.TCL决策层缺乏对并购国家相关法规的深入了解,例如
对劳工赔偿及程序上的了解; 4.这次并购从战术的角度看是缺乏经验丰富的执行团队; 5.由于缺乏良好的执行团队,许多正确的决策得不到良好
的执行; 6.东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冲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并购日志: 1.2003年7月,汤姆逊CEO查尔斯·德哈利在香港向李东
生提出在彩电业务上开展合作; 2.TCL聘请摩根士丹利、BCG顾问公司就该项收购出具
风险评估报告; 3.2003年11月3日,TCL在香港联交所发布成立该项目
合资公司谅解备忘录公告; 4.2004年1月28日,TCL与汤姆逊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合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概述
一、跨国并购的概念 1、定义
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 和支付手段,购买另一国企业的股份或资 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对该国企业的经 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
与国内并购的区别:
(1)空间范围不同; (2)比国内并购受更多条件限制; (3)参与主体是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国并购:
二、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诱因 1.信息不对称 2.跨国并购双方股东及管理层的目标差异。 3.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4.微观层面的不足
三、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系统风险 1.政治及社会风险 2.金融风险 3.法律风险 4.跨文化管理风险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关健词:跨国经营基本知识、跨国进入模式、跨国战略联盟、兼并与收购、跨文化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研发国际化、技术转让等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跨国经营及其相关联的活动,所有的企业,包括所有经营业务都在国内的企业,也会受国际市场和来自海外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经营者迫切需要了解跨国经营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规律。

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企业和机构开始开设跨国经营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是在多年执教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教材和资料、根据跨国经营活动的新特点进行讲解的。

跨国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知识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学、伦理学、法律等众多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飞跃、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家间投资壁垒的降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空前频繁,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日趋活跃,跨国经营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经营管理者只有树立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理念、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的差异、把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掌握跨国经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课程内容较全面,基本覆盖跨国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到放眼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跨国经营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概念变为企业日常事务。

从“三资”企业的运营中,人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对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冲击,我们既体验到优秀跨国公司长盛不衰的经营之道,也目睹到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败走麦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主题词。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课件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课件

第六章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
1. 跨国进入方式 2. 跨国合作战略 3. 跨国并购战略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
跨国合作战略
跨国投资进入
契约式
直接投资式 • 独资 • 合资
国际契约经营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拥有股权 以契约的方式与东道国的公司保持密切联系 为东道国的公司提供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资金、 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 从中获取各种利益
跨国并购类型
按并购是否取得目标公司的同意与合作划分
友好收购 敌意收购 (毒丸计划,米塔尔恶意收购阿塞洛)
跨国并购类型
按是否利用目标公司本身资产来支付并购资金划分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 非杠杆收购
跨国并购完成就标志着 代表跨国进入成功了吗?
什么是并购整合?
跨国公司期望
国际合作经营
缺点
国外投资者对合资企业的控制程度比独资方式低得多 投资双方的利益往往不一致 文化冲突带来管理和决策上的矛盾 技术外泄
国际合作经营
国际合资经营的其他原因(发达国家之间的合资)
交易成本 学习知识的愿望 相互依存,互补(索尼爱立信)
跨国公司的控股
降低经营风险 把握长期发展方向
8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
跨国进入的时机
先入者 跟进者
先吃蛋糕丰厚的回报 经验匮乏,风险大
跟进仿效,风险低 失去先机
9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
第一节 跨国进入方式
贸易式进入
投资式进入
战略联盟
间接出口 直接出口
契约式 直接投资式
非正式合作 公司契约 股权式
换个角度分析跨国进入
换个角度分析跨国进入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1:30:0901:30:0901:30M onday, November 02, 2020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国贸)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国贸)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学分:4分总学时:72适用类型:高职高专适用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出口流程及模拟,信用证出口单证,外贸函电等专业必修课。

后续课程: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和毕业实训。

二、课程概述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阐述有关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介绍外国直接投资的动态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使学生初步理解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跨国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跨国的经营与管理方式有一定的系统性认识,并加深对中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战略的理解。

课程的教学要求:(1)、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知识;(2)全面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运行规律;(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能够自觉地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能提出解决方法。

三、教学条件1.教学场所要求 : 一般教室2.教学仪器设备要求:黑板、教材四、学时分配计划五.教学内容第1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2.了解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阶段;3.熟悉跨国公司的构成和类型;4.熟悉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跨国公司的类型和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难点:跨国公司构成与非跨国公司的区别。

【学时分配】1.理论课时:3学时2.实训课时:1学时【教学内容】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二、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三、跨国公司的类型四、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本章小结◆思考题◆案例分析:沃尔玛公司第2章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跨国公司总体战略的成长战略和经营战略;2.了解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演变,制定程序和制定方法。

3.掌握跨国联盟的涵义、特点与类型。

跨国公司理论(全)

跨国公司理论(全)

一、利润差异论
▪ (四)理论评价 ▪ 利润差异论现在很少被提及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它无法解释现实中有关对外直接投 资的真实现象。 ▪ 例如:某些落后国家虽然利润很高(表现 为利率高),但很少有跨国公司去投资( 也许风险同样很高);美国等部分发达国 家虽然利率极低,却有很多跨国公司愿意 前往投资。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 论
▪ ==当某产品最先在创新国被发明和生产出来 ,其它国家均还没有;当某产品在某国衰退 ,但其它一些国家并未衰退。
4.不同技术水平国家的分类
▪ 弗农把世界分为三类国家: ▪ 创新国家——最发达国家(美国),开始最先进行技
术创新,发明、生产并消费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
▪ 发达国家——(欧、日)开始没有掌握创新国的技术 ,不生产、不消费;早期开始从创新国进口消费;中 期掌握生产技术自己生产、消费(减少从创新国进口 );后期出口到创新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最后自己 不生产,从发展中进口;
▪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 、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 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 衰退的阶段。
3.不同国家同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一样
▪ 弗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 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 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 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 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 资的变化(进而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一)理论概述
▪ 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德尔提出,从国际贸 易与跨国投资相互关系的角度解释FDI的原 因,进而解释跨国公司产生发展原因的理 论。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论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跨国公司营销实务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跨国公司营销实务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跨国公司营销实务引言跨国经营是指商业组织在多个国家开展商业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进行,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特别是在营销方面。

本文将分析跨国经营的理论框架,探讨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市场的营销实务,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

一、跨国经营理论框架跨国经营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国际营销环境、市场选择与定位、产品和品牌策略、渠道管理、价格策略、市场传播等方面。

1. 国际营销环境国际营销环境因国家特征、文化差异、经济因素、法规政策等因素而异。

跨国公司需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消费者习惯和需求,以及法规政策等,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 市场选择与定位市场选择是跨国公司成功开展营销活动的关键。

跨国公司需根据目标市场的规模、增长潜力、竞争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市场进行投资。

定位是指在目标市场中确定目标消费者群体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获得竞争优势。

3. 产品和品牌策略产品和品牌策略是跨国公司营销的核心。

跨国公司需根据目标市场需求,提供适合当地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并建立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同时,跨国公司还需要考虑产品标准化与本地化的平衡。

4. 渠道管理渠道管理是保证产品顺利流通的关键。

跨国公司需要建立稳定的供应链,选择合适的渠道伙伴,同时通过有效的渠道管理手段,实现产品的高效分销和市场覆盖。

5. 价格策略价格策略在跨国营销中至关重要。

跨国公司需根据目标市场的价格水平、竞争情况、品牌定位等因素,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既要保证利润,又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6. 市场传播市场传播是跨国公司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

跨国公司需通过合适的媒介和渠道,进行有效的市场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不同国家市场中,跨国公司还需考虑语言、文化和习惯的差异,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二、跨国公司的营销实务1. 跨国公司的市场调研在进入新的市场之前,跨国公司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情况、渠道伙伴等信息。

跨国经营与管理理论教材

跨国经营与管理理论教材

跨国经营与管理理论教材1. 引言跨国经营与管理是指跨越国界进行经营活动和管理的行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增多,跨国经营与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教材旨在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国经营与管理的挑战。

2. 跨国经营的环境分析跨国经营的环境分析是跨国企业制定战略和决策的重要基础。

本章将介绍跨国经营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分析方法,并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跨国经营的影响。

2.1 宏观环境分析•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2 微观环境分析•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3. 跨国经营的组织结构跨国经营的组织结构是为了适应国际运营而设计的,能够有效管理各国分支机构和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本章将介绍跨国经营的组织结构模式,如全球一体化结构、地区分布结构等,并探讨各种结构模式的优缺点。

3.1 全球一体化结构3.2 地区分布结构3.3 跨国经营的团队管理4. 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与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是跨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本章将介绍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方法,包括国际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全球竞争战略等,并提供相关案例分析。

4.1 国际化战略4.2 多元化战略4.3 全球竞争战略5. 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跨国企业有效运营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章将介绍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挑战,包括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5.1 跨国招聘与选拔5.2 跨国培训与发展5.3 跨国绩效评估5.4 跨国薪酬福利6. 跨国经营的跨文化管理跨国经营的跨文化管理是因应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本章将介绍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挑战,以及跨文化沟通、跨文化领导力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相关案例分析。

6.1 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6.2 跨文化沟通6.3 跨文化领导力7. 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是跨国企业成功运营的重要保障。

跨国经营的一般规律

跨国经营的一般规律

跨国经营的一般规律
1. 市场调研和分析:在进入新的国际市场之前,企业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地的消费者需求、竞争情况、法律法规等因素,以便制定合适的市场进入策略。

2. 本土化策略: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法律和市场环境,企业通常会采取本土化策略,包括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调整。

3. 全球供应链管理:跨国经营企业需要建立高效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以确保原材料、生产、物流和销售等环节的顺畅运作。

4. 知识产权保护:在跨国经营中,企业需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

这有助于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5. 跨国团队建设:跨国经营需要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共同协作。

因此,企业需要注重跨国团队的建设,培养员工的跨文化沟通和协作能力。

6. 风险管理:跨国经营面临着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风险。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应对。

7. 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

总之,跨国经营需要企业充分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同时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体系,以实现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

第3章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3章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东华理工大学
第一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6、低生产成本说
• 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将产业转移至国 外,达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获取“效率利润”。 • 质疑: – 当地厂商为何不在外国厂商到来之前抢先利用本 国比较成本优势? – 比较成本优势和特有优势的区别?
7、外国政府劝诱说
• 东道国政府的优惠外资政策对跨国经营企业起到了 “劝诱”作用。 • 投资盈利前景
东华理工大学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2、契约交易型进入方式
• (1)许可证协议:许可证颁发者借以在给定期限内 将无形资产授权给另一实体(被许可方)的协议, 作为回报,授权方从被许可方收取特许使用费。 – 技术授权类型: » 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可转售许 可;交叉许可 – 优点:开拓海外市场成本风险低、避免投资障碍 – 缺点: » 企业无法严密控制生产、销售和策略 » 无法实现全球市场竞争 » 技术泄密
投资动机有明显的行业倾向 各类投资动机相互补充 FDI的根本动机和目的是利润最大化(P70)
东华理工大学
第一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基本动机的相对稳定性,为发展中国家有的放矢地制定和改善投 资环境的长期战略提供了可能性。 动 机 1.开发市 场及扩大 需求 2.利用生 产要素 3.利用自 然资源 4.利用先 进技术 5.国际分 散化经营
• 取得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信息
东华理工大学
第一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5、带动出口型投资
• 充分利用企业现在的技术和设备
6、分散和减少企业的风险
• Eg:政治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没收 征用 公有化
7、实现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②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会带来该产业成本的降低。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4)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一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再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3.简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人、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第三章_国际贸易分工理论2

第三章_国际贸易分工理论2
(共同所有权,内部市场,调拨价格)
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 公司内贸易是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 性(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 • 公司内贸易与直接投资相联系
公司内贸易(内部化)的 利益
• • • • • 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衔接) 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掌握市场力量 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 内部贸易的定价产生的利益
内部定价的利益所在
• 利润转移 • 避税
公司内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 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开展公司内贸易 • 我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 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模式: 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的综合商社式 生产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 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体,以产 品为后盾,以金融为纽带,具有
交易、金融、生产、情报、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
• S C P分析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主流派 最重要的理论内核。
• S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即厂商之间 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
• 市场结构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 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与退出壁 垒、规模经济等。
复习:市场的四种形态
• • • • 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寡头竞争 垄断竞争
但同时韩国的大宇汽车其竞争力却高
于国际汽车产业的平均水平,使其汽
车能打入美国市场→韩、美两国汽车
上的产业内贸易。
• 以上说明了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公司特定的 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公司特定的竞争优势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规模经济优势:→成本的降低
二是知识资产的优势→公司特有的专 利、专有技术和独特的管理、销售模式可 以生产差别化产品,从而获取垄断优势。 • 正是由于这种公司特定优势强弱的不同, 促进了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

英国学者进一步将由市场不完全性产生的企 业优势归纳为以下五种: 技术优势; 工业组织; 管理和创新能力; 资金和货币; 获得原材料。
二、交易费用和内部化理论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市场的替 代物,即以企业家调节机制代替以价格调节为 基础的自由市场交易机制,这样可以大大节省 交易费用。
当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比由市场来完成的费用 更节约时,这种交易行为就“内部化”到企业 中去;反之则有市场交易。
莜原三平的产业升级理论
他强调,一国不能按照既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而应借助各种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际 竞争力。
核心观点包括:
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经济 的大战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政府的政策) 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20 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主要出口机械设备 等重工业化产品,20世纪70年代处于高加工度化阶段, 出口小汽车等产品) 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政府可以 通过扶植和促进国内重点产业,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比较优势)
在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的辩论中,争论双方都 可以引述大量证据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以李嘉图为轴心的自由贸易理论已经证明了开 放与竞争可以提升效益。 贸易保护主义者应用了三个实例,提出了战略 贸易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正当理由和理论依据。
进一步讨论之一:自由贸易or保护贸易?
实例一:如果边干边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么企业只有获得广 泛的生产经验,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学习期间,企业 可能蒙受巨大的财务损失。除非远见卓识的资本市场提供足 够的信用,否则政府扶持企业起步就是必要的。 实例二:企业甲(采矿公司)只有在企业乙(铁路公司)建成后 才能获利,反之亦如此,政府可以帮助协调上述两个企业的 商务和交易关系。 实例三:如果企业甲的活动使企业乙无偿受益——如创造一个训 练有素的劳动队伍供企业乙雇佣——那么企业甲可能在培训 方面减少投资。政府若提供补贴帮助企业甲支付培训费用, 可使整个生产体系受益。

3章-跨国经营环境解析

3章-跨国经营环境解析

信息搜集
需要
自我概念与生活方

欲望
评价与选择
内部影响
知觉、学习、 动机情感、人 格、个性、态
度等
体验与产品获得满足欲 望
经销商选择和 购买
购后评价
三、客户群体
〔二〕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利益期望、产品意识、最终
〔三〕国际债务市场
1.欧洲货币市场〔Euro Currency Market 〕
最早的欧洲货币市场消失在20世纪50年月。
随后,境外市场的进展快速,扩展到巴拿马、 巴林和东京等金融市场,以及
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亚洲美元市场。
银行同业拆借
商业银行
各国
主要业务
主要资金来源 各
三、国际金融环境
2.国际债券市场〔International Bond Markets〕 指由国际债券的发行人和投资人所形成的金融市场。 〔1〕外国债券市场 外国债券指外国借款人发行,以发行所在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目前,
有利于跨国公司资本收益增值
收益性,是资本运转的核心动机。
有利于跨国公司资本安全保障
安全性,是资本运转的根本保障。
有利于跨国公司资本高效使用
高效性,是资本运转的内在要求。
三、跨国经营环境的特征
A B
C D
其次节 国际环境
国际法律环境
01
国际经济组织
02
国际金融环境
03
一、国际法律环境
〔一〕国际法
依据WTO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需满足三个条件:〔1〕倾销成 立;〔2〕国内产业受到损害;〔3〕倾销与损害间有因果关系。
3.广告法规和促销鼓舞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名目〔2023年修订〕》

第三章 内部化理论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第三章 内部化理论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 而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不完备的契约容易被具有机会 主义倾向的某一方当事人所利用。
• 为避免上述问题产生,交易当事人必须付出种种成本。
• 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将交易安排在企业内部进行,利用 层级组织的协调机制就可以克服市场的自然缺陷,避免 或减少上述成本,达到比市场交易更高的效率。
• 威廉姆森认为“治理结构”是一种具以决定契约关系完 整性的组织框架。
预期的。 2、由于研发时间跨度较长,当研究完成时,市场环境已
经发生巨大变化的风险; 源于存在着协调个人努力并且加速个人工作进度的困
难。 3、研发形成的产品被模仿或者复制的风险。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 与研发相关的风险直接反映在研发规模和公司的盈利 的指标上,并且间接反映在公司增长速度的指标上。
内部化的收益主要产生于:
• 创造内部远期市场带来的利益; • 引入差别定价机制带来的收益; • 避免讨价还价带来的收益; • 消除中间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
主要取决于 产品的特性 和外部市场 结构特性
• 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利益。 还取决于连接“共同市场”
的各地区间的制度
内部化的成本主要产生于:
•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 因此企业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方式,将中间产品交易 内部化,即把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 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以维持垄断优势和降低交易 成本。
(一)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 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配置资源 是有成本的。
2、影响企业性内、部市化场决结策构的等因素
企业进行内部化的动机依赖于以下相互影响的四类
因素:
地理位置、社
① 行业特点;
会文化差异等

第三章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战略

第三章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战略
(3)替代型开发战略
采取这种战略,企业有偿运用其它单位的研究与开发成果, 替代自己研究与开发新产品。
(4)混合型开发战略
(四)综合战略
对上述战略的综合运用。
二、一体化成长战略(Integration Strategy)
又称企业整合战略,是指企业有目的地将相互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中,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对原有市场的开发或对原有产品的开发。
(一)市场渗透战略(market penetration strategy)
1、含义
是指实现市场逐步扩张的拓展战略。
2、战略核心
利用现有产品开辟新市场实现渗透;
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实现渗透。
3、种类
(1)成本领先战略
是通过加强成本控制,使企业总体经营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平的战略;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内容
在全球战略中,跨国公司是依据各国对全球化利益的潜在贡献来选择进入国的。
跨国公司将生产标准化的核心产品来满足世界不同的需求。
跨国公司会将价值链活动选定在最适宜这些活动的地区进行。价值链是由一系列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包括生产、销售、研发、人力资本、信息系统。
在全球战略中,跨国公司将统一的营销方法应用于全球市场。
具体可采取两种策略:
(1)地理性侧翼进攻。
即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针对竞争者力量薄弱的地区市场发动进攻。
(2)细分性侧翼进攻。
即寻找还未被领先者企业覆盖的商品和服务的细分市场迅速填空补缺。
3、围堵进攻。
市场挑战者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进攻策略。
4、迂回进攻。
市场挑战者完全避开竞争对手现有的市场阵地而迂回进攻。

国际特许经营的跨国经营理论

国际特许经营的跨国经营理论

国际特许经营的跨国经营理论国际特许经营是一种特殊的跨国经营模式,它由国际特许总公司与外国特许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允许后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使用总公司的品牌、技术、产品或服务。

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国际特许经营的跨国经营理论,并探讨其优点和挑战。

国际特许经营的跨国经营理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国际特许经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跨国经营的目标。

特许经营协议为特许经营者提供了知识、技术和品牌等资源,使其能够在新的市场中快速开展业务。

通过与总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特许经营者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资源基础理论则强调,国际特许经营利用了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势。

总公司通常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品牌知名度,而特许经营者则熟悉本地市场并具备运营能力。

通过结合双方的资源,特许经营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带来更大的利润。

此外,特许经营还可以通过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制度理论认为,国际特许经营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

特许经营需要双方遵守合同,并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业务运营。

在一些开放性经济体制下,特许经营可以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入市场。

同时,制度的规范和稳定性也为特许经营提供了可预见的商业环境,鼓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国际特许经营的跨国经营理论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能为特许经营者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特许经营者可以利用总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网络,开展商业活动并获得利润。

其次,国际特许经营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转移,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总公司可以向特许经营者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最后,国际特许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特许经营者可以适应本地市场需求,并提供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国际特许经营也面临一些挑战。

跨国经营理论

跨国经营理论

2.内部化理论
在企业的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 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投入, 叫做中间产品,如知识、信息、技术、 商誉、零部件、原材料等。这些中间 产品有其独特的产品特性,尤其是对 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 如:
①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 性质(一方获得一知识,另一方使用的它 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而有效配置 该资源的条件为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价 格也几乎为零,因此该无形资产无人愿意 提供,或者说其定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这些中间产品有其独特的产品特性尤其是对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性质一方获得一知识另一方使用的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而有效配置该资源的条件为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价格也几乎为零因此该无形资产无人愿意提供或者说其定价不合乎效率原则无形资产的定价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谁能保证自身能真正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呢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公司的一般理 论):邓宁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 势分析的有机结合
所有权优势: 来自对有形、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生 产管理上的优势等等。(竞争性优势)
内部化优势: 企业内部转移、使用所有权优势比外部转移该 优势更加有利可图。 区位优势: 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等)以及相关的东道国 的相关政策。
应 用
(1)如何确定企业的国际生产模式? (2)如何寻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需具备何种品质? (运营模式) (4)国际直接投资(国家的宏观角度)
②无形资产的定价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 捆扰
③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 以克服(谁能保证自身能真正恰当地使 用这项技术呢?)

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

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

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Ch3 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3.1.1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1776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封闭经济条件下►开放经济条件下英国减少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的劳动,节省的120单位的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省1.71*110=188.1单位的劳动葡用节省的188.1单位的劳动生产酒,产量为188.1/80=2.35单位只要葡用x∈(1,2.35)单位的酒交换英一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绝对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只解释了∧∨或∨∧的情况,对于∧∧或∨∨的情况没能给出解释3.1.2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 《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封闭经济条件下►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一国两个部门的生产成本都比对方国家高,但是存在相对成本更高的部门英国放弃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劳动,节约的120单位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约劳动1.71*60=102.6单位葡用102.6单位的劳动生产酒,酒产量102.6/80=1.28单位只要葡用x∈(1,1.28)单位的酒交换英一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3 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3.1.1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1776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封闭经济条件下►开放经济条件下英国减少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的劳动,节省的120单位的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省1.71*110=188.1单位的劳动葡用节省的188.1单位的劳动生产酒,产量为188.1/80=2.35单位只要葡用x∈(1,2.35)单位的酒交换英一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绝对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只解释了∧∨或∨∧的情况,对于∧∧或∨∨的情况没能给出解释3.1.2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 1817 《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封闭经济条件下►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一国两个部门的生产成本都比对方国家高,但是存在相对成本更高的部门英国放弃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劳动,节约的120单位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约劳动1.71*60=102.6单位葡用102.6单位的劳动生产酒,酒产量102.6/80=1.28单位只要葡用x∈(1,1.28)单位的酒交换英一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的情况,也解释了∧∧、∨∨§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2.1 要素禀赋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 理论。

3.2.1.1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两种相对要素的比例。

是相对概念。

ρA =K _A /L _A >ρB =K _B /L _B3.2.1.2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是相对概念。

k X =K X /L, k Y =K Y /L Y 若k X > k Y 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两个国家在要素禀赋充分利用情况下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及产量大小比较。

两个国家两个部门最大产量的关系3.2.1.4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两个国家偏好相同►相对价格p=P Y /P Xp A>p B A国在生产X方面有相对优势3.2.1.5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H-O定理►相对产品价格均等下的两国均衡►均衡状态下的贸易模式A国出口Q A O A单位的X,交换B国Q B C B单位的Y。

►H-O定理: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3.2.2 里昂惕夫悖论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劳动比13991美元/人;进口18184美元/人本人不敢相信。

从有效劳动角度解释:美国劳动生产力是他国的3倍,从这个角度美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

§3 新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3.3.1 新生产要素理论3.3.1.1 自然资源理论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的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进口自然资源产品会使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

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

3.3.1.2 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熟练劳动是通过后天教育、培训等途径积累起来的,这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

这样一来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Kenen)发现美国出口的商品是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的商品。

3.3.2 偏好相似理论(重叠需求理论)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

►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

►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国家A B;人均收入y;消费产品品质等级q;消费基点A B 贸易区间[A2,B1]3.3.3 战略贸易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政府的战略贸易政策可以改变市场运行的效果,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性优势。

例:波音和空客►政府资助下的损益表欧共体向空客提供25万美元的资助,如果空客生产►战略贸易政策成功的条件i 政府判断的正确且政策得当 ii 本国企业适当配合 iii 国内外企业不能串谋 iv 对方国家政府不采取同样行动 v 干预成本小于垄断利润►对方国家政府采取同样政策的损益表 如 如果波音生产美国政府也资助25万美元 结果又回到最初的情形3.3.4 动态国际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3.3.3.1 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核心观点第一,一国的经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是不断变化的。

如取决于政府政策等第二,一国的贸易优势应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

如演进规律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每个产业内部也有演化规律。

如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化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

日本20世纪60年代处于重工业化,出口机械设备等中工业化产品;70年代高加工度阶段,出口小汽车第三,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国家干预的力量。

日本:战后的产业保护政策;60年代的引导大型企业合并;7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政策;80年代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政策;90年代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的政策等。

3.3.3.2 赤松要的雁形理论以日本的纺织业为例提出,后进国家某一部门的发展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路径一种新产品,国内没有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部门,所以进口国内对新产品的不断熟悉,国内开始出现这种产品的生产,进口替代,对进口的依赖降低 国内由于规模的扩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所以生产出的产品价格较低,具有竞争力,开始出口 3.3.3.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农(Raymond Vernon )1966年提出,将产品周期界定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发达国家A 技术资本雄厚,根据本国消费者需求研发新产品。

本国企业有特定优势,生产的产品在本国销售。

国外的发达国家B 也有需求,所以也出口一部分到国外B ,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阶段:产品的成熟阶段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国外的发达国家B 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产品的成本优势越来越重要,企业技术优势在削弱。

A 国企业通过许可、合资等方式在国外的发达国家B 生产,同时东道国出现模仿的企业。

发展中国家C 出现需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消失,成本成为决定因素。

国家B的生产开始向国家C转移。

国家B的出口减少。

国家C的生产增加,并出口到国家A和国家B例美国施乐公司的复印机 20世纪60年代美→日本、西欧→新加坡、泰国3.3.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4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3.4.1 杨小凯►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原籍中国吉林省,在湖南长沙长大。

当时年仅19岁的他曾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点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

1968年至1978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

1979年出狱后,杨小凯于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

1980年杨小凯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

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

1983年受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推荐,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88年被授予博士学位。

1990年杨小凯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93年杨小凯当选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8年杨小凯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月,杨小凯成为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的首席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