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中国化分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结合现实评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400字

结合现实评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400字

结合现实评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400字本文通过介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且阐述人口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解释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人口理论传播和发展计划生育国策一、文献综述1957年7月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新人口论》,文章中引用了马尔萨斯的节育思想,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数量的过多以及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

处于当时特殊的思想背景下,马寅初被左倾派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在这一时期,大家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避而不谈,关于它的研究几乎中断了几十年。

1976年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深入人心,学者们开始全面辩证的看待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它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1979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马寅初《新人口论》平反,对于人口理论的研究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1980年月1月王声多在《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不应全盘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一文,认为对于马尔萨斯人口论要全面辩证的看待,而不应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王声多教授另外一篇更为重要的文章《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流传和论争》(《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6期),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马尔萨斯人口论传入中国的途径、在旧中国的论争、在新中国的论争以及得到的几个想法。

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以及其传入后引起的学界的论争。

他在文章《我是部分肯定论的坚持者和代表者一马尔萨斯人口论新评》(收录在周玉英方立明主编《温州人口研究(2000年卷)》中)叙述了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艰辛探索之路,不受他人的影?,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总的来说,王声多先生算得上是现代研究马氏学说的集大成者。

《人口研究》部发表了《百年回顾》:马尔萨斯在1998发表人口第二百周年原则时对人口理论(人口研究第一版)的重新评价(版),从人口思想历史着眼进行探究,认为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由于他自身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学说有许多不足,但他的学说仍旧算的上是人类人口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飞速的发展势头。

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城市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对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讨论。

在探索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中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人类社会的演变是由一系列社会形态的更替构成的。

这些社会形态的更替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基本方法论,通过对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和分析,也可以从这一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性和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规模巨大。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化进程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和集聚到城市中,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平衡。

再次,城市化进程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工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研究和解决。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就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本文拟就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很早就注重就业问题,他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有关就业问题的相关论述,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

1、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1/ 9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

“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

1、思想的酝酿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命题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全党共识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实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途径具体化、民族化(三)内容1、根本——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成型、成熟于二十世纪前、中期,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和其他商品交易活动的发展,随着价格定价和经济波动,在就业市场上会出现过剩人口。

这些过剩人口将被迫寻求其他方式来了解经济生活,或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资职位。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过剩人口理论是一种永久性的现象,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过剩人口将会成为日常现实。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失业问题依然存在。

与中国当前失业现状相关,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约化和市场规模扩大,新型技术的应用,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中被逐出,对比就业市场供应数量和就业申请数量,把握到“过剩人口”。

而且,当前的现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所导致的。

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劳动力流向了大城市,这些劳动力都是从农村流出的,而他们的技能中尚不足以适应大城市的发展速度,部分劳动力没有能力在大城市就业,形成了失业问题。

因此,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当前的失业现状是一种长期、持久的现象,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所导致的,而这种不匹配也正是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所指出的过剩人口所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徐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萌发并完善的,其中的“两种生产”理论、人口与社会生产方式理论、人口质量理论、相对剩余人口理论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人口规律,是科学的人口理论。

我国人口问题有着浓郁的“中国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制定人口政策时,要从我国人口国情出发,使人口政策与生产力水平、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问题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A811 C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216-03人口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人口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更无法谈及社会的发展。

从古至今,关于人口的文字或口头作品数不胜数,人口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在社会发展中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十分关注人口问题,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人口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理论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同样如此;其产生不仅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发现,也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让他们为了生存转变为劳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工场手工业为主,对劳动力数量上的需求较大。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生产上,逐步被机器大工业取代。

机器大生产使资本家对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要求降低。

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开始雇佣童工、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的数量增多竞争加大。

劳动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凸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学院:哲社学院社会学系学号:200910039 姓名:白乡林马克思主义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主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定位定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规律等问题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人口总数正在逼近国土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1.适度人口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样写到:“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

”“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过剩人口;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当时的物质的所有制基础上,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能在同一空间继续生活下去。

”他由此得出结论:“总括了一切生产力发展的人口的增加,尤其要遇到外部的限制,因而表现为受限制的东西。

”“在一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过剩人口,也和当时适度的人口一样,都是被决定了的。

”“人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出它的限制,这是由限制本身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制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 年)马克思所指的外部限制即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适度人口”概念,认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产条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产条件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一旦人口的数量超过这个限度便形成过剩人口。

也就是说,自然条件是制约有限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基本因素。

虽然人口数量可以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同总产品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也完全是这样,为了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摘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劳动力的过剩,从而产生失业问题。

而我国当前失业现状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突出。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核心观点,结合我国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探讨了马克思理论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启示。

在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农村发展等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与我国失业现状的关联进行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我国,失业现状,政府,建议,关联1. 引言1.1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简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现大批相对过剩的劳动力。

这种劳动力与需求岗位间的不匹配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劳动市场充斥着竞争激烈、工资低下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祸端的体现,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困境,督促各国政府更加关注就业问题,通过改革政策来缓解失业压力,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各种产业的发展不均衡,技术进步的推进,都为失业率的上升埋下了隐患。

如何针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分析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劳动力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

1.2 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概述我国失业现状复杂严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失业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失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大学生就业、工业企业职工下岗等多个领域。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摘要]: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曾经论证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继李大钊之后,如今又大力号召中国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这既存在理论依据,即真正的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获得证明的,也存在历史依据,即这一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领悟到的真理。

不可否认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出了许多的成果,其中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实践成果包括新中国的成立和成立后的历史性飞跃发展。

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是时代发展赋予的重大课题,而不断增强结合,融合两者的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具体实际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理论依据历史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文: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引领其不断中国化的方向或者说指南针是整合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贯秉承的风格。

而深究其根本,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不断茁壮发展?不难发现,其之所以有如此的强大生命力是因为我们在贯彻,发展以及运用马克思原理及其理论的时候,都坚持从实践出发,主张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即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在共性中寻求并发展个性。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必然性为什么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由其必然性所决定的,既是理论上的要求,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中国的发展方向,才能指导中国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首先,理论是如何产生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那么,它就必然要回到实践当中去,要和实践相结合,换句话说,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深入探讨其基本原理及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人口问题并非始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独特贡献在于将其置于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

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

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导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集中。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途径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初级阶段,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而在高级阶段则可能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人口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即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变化。

生产方式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人口问题也要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

2.人口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还体现在人口对生产力的贡献和人口剩余价值的创造上。

人口的增加和减少,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3.人口历史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演变规律。

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口问题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当前的人口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评马尔萨斯《人口论》

评马尔萨斯《人口论》

评马尔萨斯‘人口论“兼论有关人口规律的几个问题㊀㊀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在清末传入中国的㊂在旧中国,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大肆吹捧,以及新老知识分子广泛宣传,曾风靡一时,传播很广㊂期间,虽有李大钊㊁陈独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过批判㊂但在学术界未能发生很大影响㊂解放初,一些过去曾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和研究过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专家学者㊁社会贤达,响应党的号召,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实质进行了初步清算㊂与此同时,他们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㊂试图探索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并就节制人口㊁资金积累以及开展人口理论研究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㊂这些行动,本来理应受到肯定和鼓励㊂但是,在思想理论界握有很大权力的党内那个 理论家 ,利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政治形势,按照 言控制人口就是马尔萨斯主义,就是向党进攻 的荒谬逻辑㊂滥施淫威,发动 攻势 ,把不少学者打成 阶级敌人 或 中国的马尔萨斯 ㊂自此以后,对马尔萨斯批判的调子越来越高,人口理论的研究无人问津㊂近年来,特别是粉碎 四人帮 以后,由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㊂但人口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在实际工作的后面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罕能看到几篇对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一些人口理论方面的出版物,由于禁忌太多,带有明显的批判文章加政策解说色彩㊂造成这一切的根子,自然是林彪㊁ 四人帮 极 左 路线的干扰㊁破坏,但以前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时的简单化倾向,未尝不是原因之一㊂为了尽快把人口理论的研究工作提高到应有的水平,目前,很有必要结合中华人民2陆立军文集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学术理论界采取适当的方式,重新开展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研究㊁讨论和批判㊂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如何正确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作初步探讨;并对有关人口规律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㊂(一)马尔萨斯㊃托马斯㊃罗伯特(1766 1834),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代表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牧师兼经济学家㊂其一生著述甚多,尤以‘人口论“和‘政治经济学原理“最著㊂‘人口论“以‘论人口原理和它对于将来的影响,附关于葛德文康多塞及其他作者的臆测之评论“为名初版于1798年㊂本书出版以后,由于露骨地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非难激烈攻击私有制的葛德文㊁康多塞等早期平等主义者,深得剥削阶级欢心㊂马尔萨斯从此 发迹 ㊂五年以后,他对原书加以扩充㊁修补,又以‘人口原理,或人口原理对于人类幸福之过去及现在之诸影响之观察,附预察关于解除或减少人口原理所生之祸害的研究“为名再版㊂此后,又于1806 1826年间出版第三至六版(再无多大改动)㊂解放后,我国曾先后出版过第一版(‘人口论“)和第二版(‘人口原理“)的中译本㊂第一版虽然篇幅只及第二版的三分之一,但废话较少㊂本文的分析,主要是根据第一版(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㊂凡出自该版的引文,均只注明页数㊂为了以后的分析方便,先对本书的梗概作一简略介绍㊂‘人口论“除一篇说明写作缘由的 序言 外,正文凡十九章,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㊂第一部分(第一㊁二两章),是全书的核心,集中论述了本书的 主题 人口和食物增长的比率㊂主要包括:(1)作为全部论证 前提 的两个 公理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2)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食物以算术级数增加;(3)上述 大自然的法则 引起贫穷与罪恶,使人口增加与生活资料的增加保持平衡㊂以上被称为全书 一般议论所根据的三个命题 ㊂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七章),系为了证明上述三个命题而进行的 历史考察 ㊂分别涉及:(1)未开化民族 牧畜国;(2)畜牧与耕作混合的文明国;(3)英国㊁北美殖民地㊁中国㊁印度等㊂并提出了预防抑制和积极抑制问题㊂第三部分(第八至十七章),分别对沃拉斯㊁康多塞㊁葛德文㊁斯密㊁蒲勒士等进行批判㊂其中反驳葛德文的占六章,集中攻击他关于财产公有,实行人人平等的主张㊂对葛德文的批判,旨在论证贫穷与罪恶同社会制度无关㊂第四部分(第十八章㊁第十九两章)㊂由 自然法则 推论到神的存在,宣扬一切人口现象都是神的意志的表现㊂总之,马尔萨斯‘人口论“结构庞杂,内容空泛㊂从全书的线索来看,只有第一㊁二章多少带有一些理论性质㊂其余越往后越荒谬,甚至成为十足的神学说教㊂我们在研究和批判中,应当抓住本质㊂(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要害在哪里?过去,不少书刊都把批判的重点放在上述 三个基本命题 上,把人口和生活资料平衡㊁两个级数㊁两个抑制以及土地肥力递减等,视为‘人口论“的反动本质所在,力图 批臭 砸烂 ㊂我以为这是值得斟酌的㊂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 从已经由科学得出的(而总是他剽窃来的)前提,只做出对于贵族反对资产阶级以及对于贵族和资产阶级两者反对无产阶级来说,是 合乎心意的 (有用的)结论㊂ ①我认为,经典作家的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本质及其特点㊂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提示,我们批判‘人口论“时,必须注意划清被作者用来得出反动结论的,多少带有科学成分的学术观点,同那些效忠于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结论本身的界限㊂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本质正是后者,而不是前者㊂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首先,马尔萨斯把人口现象说成是超越社会㊁脱离生产的 大自然法则 ㊂本来,人口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并受一定生产关3评马尔萨斯‘人口论“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马恩全集“)第26 1卷,第125㊁126㊁122㊁127㊁127页㊂。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启示.pdf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启示.pdf

前言并不存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资本论》中有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U坪论是马克思丰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人LJ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16】。

刘永估则认为,人u思想虽然从形成的阶段及其最初形式看,是从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但它在马克思丰义体系中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之一171。

钱俊牛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人口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口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控制人[J的具体于段与宏观途径的关系,为我们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看待整个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维空问【8】。

桂世勋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研究的八大进展:推倒强加在恩格斯“两种生产”论述上的不实之辞【。

】;纠正关于社会主义人U规律概括的片面性;社会丰义也有“相对过剩人[J”;承认国家的“适度人u”问题:探究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特有人u规律;论证人类社会共有规律;指出斯大林的欠缺;肃清“两个凡是”在研究毛泽东人u思想中的影响【Io】。

在中国,两种生产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丰义人u理论的核心。

两种4i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完成【111,关于这方面论述很全面。

廖田平、温应乾认为:“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是不行的”1121。

“曲种牛产”的观点是马克思丰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而人U牛产必须和物质生产相适应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U质量,逐步实现人【J过程现代化,是我N社会主义人[J发展的必然趋势”【13】。

沈一波认为,在马克思丰义人口研究对象里的各种关系,如人口过程、人口现象、人口问题、人口规律等关系中,唯有人u与物质牛产的关系也就是两种生产的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关系,它与其他关系相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是占丰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关系【14】。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章思考习题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口性比健康浅析

中国人口性比健康浅析

中国人口性比健康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

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中男性总人口数量与女性总人口数量的比称为人口性比。

研究人口性比健康程度,重视人口性比回归,是维护人与生物圈的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真正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需要。

1评价人口性比健康的标准1.1 生物学依据。

1.1.1 理想的出生人口性比。

人的性别是由其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从遗传学角度看,人的性别是由来自父方和母方双方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假定父方、母方双方的性染色体都是进行完全分离,那么其后代可能的男性胚胎与女性胚胎的数量之比就是1:1,这种情况下的男与女性胚胎存活率机会相当,死亡率机会也一样。

故理想的出生人口性比是1:1。

1.1.2 实际的出生人口性比。

实际出生人口性比与理想的出生人口性比的比值不同。

后者讨论的只是在来自父、母双方性染色体完全分离的情形下所得到的结论。

除了性染色体完全正常分离外,前者还包括性染色体异常分离的情形。

父母性染色体均正常,但性染色体异常分离时,其子代性染色体有七种类型,即XX型、XY型、XXX型、XXY型、XXXY型、XO型和XXXXY型。

故从受精卵发育开始,男女人口性比为4:3,而不是1:1。

由于胚胎发育阶段,男性胚胎的死亡率远高于女性胚胎的死亡率,导致实际的第一出生人口性比由120:100大大缩小到出生时的婴儿人口性比的104:100~107:100。

1.2 实践依据。

依据孟德尔的假设,推算出新生婴儿的人口性比为1:1。

这个结论的得出是以假定”男、女两个基本事件具有互不相容和等可能性”为前提条件。

历史上也有人对此进行实际调查,作了大量的统计工作,结果发现出生婴儿人口性比并不是1:1。

根据伦敦的人口资料,格兰特(C.J.Grant,1620~1674)于1662年出版了《关于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一书,他第一次发现了许多人口学的数量规律,男女婴儿数量是男孩略多于女孩儿,人口性比为14:13,即107.69:100。

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分析当代中国人口经济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分析当代中国人口经济问题

作者: 施炫伶[1]
作者机构: [1]云南金炬建筑有限公司,昆明650021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1-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4期
主题词: 中国人口经济;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为基础,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国人口是否过多"问题进行解答.首先,遵循历史逻辑要求在历史大视野下看待人口经济问题,从人口经济问题的历史渊源、人口乐观论和悲观论的历史回溯中提炼总结出历史启示.其次,分别从人口再生产理论、生产者与消费者统一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人口构成理论考察超低生育率、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等当代中国人口经济问题.最后,从实践角度提出适度放开生育是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

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寅初人口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人口理论,它原本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来解释劳动力成本理论,后来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寅初人口理论对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认为,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有其外部边际效用,这意味着劳动力的价值不断增加,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的。

此外,马寅初人口理论也强调了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时,其劳动力供求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可以说,马寅初人口理论为社会科学贡献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所体现出的思想在当前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因此,从根本上讲,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既有简洁的理论模型,又有实用的经济及社会现实意义,能够为实现政府“更多政策”和“更强大服务”提供有效的指导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中国化分析
作者:唐晓柯
来源:《各界·下半月》202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中国化进行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具体内容,如两种生产理论、人口发展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以及人口过剩理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价值,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人口就业、生育思想以及生育政策几方面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化;生育政策
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建设,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國人口问题也日益显著,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能够帮助我国民众转变生育思想,完善生育政策,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人口不足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对于我国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贯彻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能够为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控制和管理提供有力指导,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切实解决人口基数过大、人口过剩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包括两种生产理论、人口发展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人口过剩理论。

(一)两种生产理论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生产活动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将两种生产作为理论核心,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受到一定时期及政策制度的制约,明确社会发展会促进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

同时,两种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人口发展理论主要指社会人口增长数量
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注重社会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会给社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缓解社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生产发展需要。

劳动人口增加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生产力低下问题,促进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人口质量理论与人口数量理论相似
一般而言,劳动人口数量增加会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人口基数过大也造成资源不足,而质量人口不仅能够弥补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紧张问题,还能为社会储备建设型人才,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四)人口过剩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针对人口过剩理论有独到的见解,明确表示超出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即划分为过剩人口,而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人口过剩问题,则需要根据社会人口增长规律,分析人口过剩原因,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国家结合国情需要,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以及就业紧张等问题,对于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化表现
(一)影响我国民众传统生育观念
我国民众生育观念受传统养儿防老、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数量持续增加,造成资源紧张、就业压力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指导下,党中央针对人口生育问题,提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国家积极倡导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据有关数据显示,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起,我国新增人口数量较上一年新增数量持续下降,实现了对生育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解决了人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指导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制定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指导。

我国在解决人口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情况,推行符合国情需要的生育政策,维系了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为了缓解资源紧张和就业压力,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数量和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平衡了我国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新增人口逐渐减少,针对社会劳动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我国放宽生育政策,鼓励二孩政策,对于生育二孩家庭给予政策支持。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增人口数量比2016年增加162万,稳定了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人口问题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国生育政策的制定,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三)缓解我国劳动人口就业压力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涵盖两种生产理论,人口发展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人口过剩理论等多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国家人口管理中,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劳动人口不足的问题。

尤其在当前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产业结构矛盾日益显著,在社会生
产中,劳动人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造成劳动力不足的紧张局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人口逐渐涌入城市,农村劳动人口大量流失,导致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

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质量理论指导思想,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推行合理可行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大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建设型和创新型人才,有效缓解了我国劳动人口就业压力,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发展不平衡及劳动人口不足等问题。

三、结论
探究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应用价值及其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阶段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分析社会人口发展规律,结合国情需要制定正确的生育计划,推行科学合理的生育政策,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卫金.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中国化实践——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J].西北人口,2020,41(03):127.
[2]李龙,陈佳鞠.马克思主义人口均衡思想及其中国化[J].人口研究,2019,43(03):102-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