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消毒液入恒温箱预热后使用,减少术前消毒时的冷刺激; 冲洗液体预热至(37℃〜40℃),减少热量丢失。
胶体溶液与血制品不能放置于恒温箱加热!
四、措施
6、主动加温
循环水变温毯
每小时提高体温0.2〜0.9℃):睡在可调节温度的水毯上,保持体温恒定; 水垫与人体接触面积仅为15%,组织受重力压迫,影响局部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 充气加温装置:目前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接触面积上半身可达35%,下半身可达36%,升温效果好; 充气加温能持续维持所设定的温度不会造成烫伤或温度不够,方法稳定、有效;
四、措施
3、覆盖物
术前:建议患者穿上袜子以保暖;(双足占体表温度丢失的32%)
病人转送: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加盖棉被,被子上过双肩下过双脚,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麻醉及护理操作:减少暴露面积,盖好保暖被,保持被服、手术床干燥; 手术中:手术部位皮肤,皮肤保护膜粘贴; 非手术区手术巾覆盖,不影响无菌操作情况下,为患者用小棉被/手术巾覆盖保暖; 尤其是头颈部(占体表温度丢失的35%)及四肢。
三、影响
2、负面影响
① 寒战发生增加
患者中心体温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 低温引起寒战可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 全麻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寒战发生率约40%; 寒战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引起伤口疼痛,增加止痛剂用量。
寒战可增加氧耗109%〜468%,术后体温降低0.3℃〜1.2℃,平均增加氧耗92%。
疾病影响:长期营不良,消瘦,肿瘤等。
年龄:青春期:发育旺盛,体温控制不稳定。 老人:血液循环慢,代谢低,至体温偏低,对温度变化敏感 性差。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影响。 小儿散热比成人大4倍。
二、原因
6、保暖措施不给力
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
病人从病房至手术室 从手术室至恢复室 从复苏室至病房 执行各项操作时未给病人适当的遮盖保暖 双足及头颈部散热占体表散热的70%,全麻病人在环境温度20℃无覆盖下, 体表温度每小时下降0.6℃。
四、措施
4、减少散热
减少因消毒液蒸发而带走热量:
不使用挥发性消毒液(如乙醇等),现碘伏为最佳消毒液; 胸腹腔手术患者, 采用温盐水纱布覆盖暴露的脏器及保护术野,减少体液蒸发而流失的热量; 保持切口周围无菌单的干燥,减少散热。
四、措施
5、液体加温
术中输入预热(37℃〜38℃)的液体,有效预防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
三、影响
② 负氮平衡 伤口感染
围术期低体温造成蛋白质消耗、蛋白质衰竭、负氮平衡,使伤口愈合受抑制;
当机体温度降低时,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体循环血液中的氧气不利于扩散到组织中, 容易造成组织缺氧; 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害骨髓免疫系统,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 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增加术中及术后感染几率。 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
三、影响
⑤ 组织缺氧 心脏负荷加重
低体温时外周血管收缩,血液粘度升高,外周阻力增加,组织低灌注,同时氧解离曲线左
移,释放到组织中的氧减少; 低体温抑制心脏传导功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当中心温度低于正常1.5℃时室速和异常心律
可增加2倍;
低体温带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血将儿茶酚胺升高,外周血管收缩、血液粘度 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心率增加和肺动脉高压;
手术床:温度过低,无加热措施。
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原因
2、麻醉因素
① 麻醉气体温度低
② 半开放呼吸回路 机械通气时,干、冷的气体通气,约有10%的代谢热量经呼吸丢失。 ③ 全麻药对正常体温调节的影响: 体温调节阈值从0.2℃增加至4℃;体温调节反应损害; 麻醉药物可降低20%〜30%的低谢率;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 ④ 椎管内麻醉:影响热的再分布;体表散热增加一倍。
三、影响
③ 药物作用延长 苏醒延迟
低体温时内脏血流减少,肝脏代谢降低,肝功能受抑制,依赖于肝脏代谢的药物半衰期延长。
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延长。 低体温时儿茶酚胺产生减少,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从面相对延长清醒和拔管时间。
三、影响
④ 出凝血时间延长 失血和输血需求增加
通过术前访视,面对面交流,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四、措施
2、调节环境温度
病室温度:22℃〜28℃;
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40%〜60%之间; 新生儿、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6℃以上(27℃〜29℃),同时保持湿度50%〜70%。
手术室温度过高会增加细菌繁殖的概率,随之增加伤口感染的概率!
一、定义
低体温:中心体温﹤36℃
围术期低体温:围手术期患者体温在34℃〜36℃之间称低体温,
在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0%〜70% 低体温的分度: 轻度低体温:32℃〜36℃ 中度低体温:28℃〜32℃ 严重低体温:18℃〜28℃ 深低体温: ﹤18℃
二、原因
机体散热机制:
① 辐射:占散热总量的60%
麻 醉 是 对 体 温 调 节 系 统 抑 制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二、原因
3、手术因素 ① 术野消毒: 消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热量。 ② 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
体表暴露面积大都是体温下降的重要因素。
③ 术中敷料潮湿,增加散热。 ④ 术中体腔液体的冲洗: 大量使用室温冲洗液,可使局部温度降低10℃左右。
② 传导:占散热总量的3% ③ 对流:占散热总量的15% ④ 蒸发:占散热总量的22% 当环境温度﹥机体皮肤温度,辐射、传导、对流的散热方式不起作用, 蒸发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二、原因
1、环境因素
2、麻醉因素
3、手术因素
4、“冷稀释”作用
5、病人因素
6、保暖措施不给力
二、原因
1、环境因素 手术室室温:我国规定手术室内温度在22℃〜25℃之间。 层流手术室:室内空气快速对流, 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至61% 。
围手术期低体温
手术室 2019
内容概要
一、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
二、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三、围术期低体温带来的影响 四、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护理措施 五、小结
一、定义
正常体温:
中心温度(体核温度):
较恒定、均匀,正常值: 直肠温度:36.5℃〜37.5℃
体表温度:
受多因素影响,变化差异大,正常值:36.2℃〜37.2℃
四、措施
7、加湿加温器置于患者麻醉呼吸回路中(每小时升高体温0.5〜1.2℃)
加温加湿器可将患者的吸入气加热至37℃〜40℃,相对湿度达100%,因而能有效地保持患者的
体温,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出现及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加温气体有损伤气道的可能性)
8、其他
电热毯、变温毯、红外辐射加温仪、体外循环加热 ……
二、原因
4、“冷稀释”作用
① 输入与室温相同的液体
② 低温血液的输入
成人每输入1L与室温相同(24℃±2℃)的液体或输入1U的血液,
中心体温下降0.25℃〜0.5℃ 。
二、原因
5、病人因素 精神因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
环,易发生术中低体温。
禁食、禁水、灌肠等: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不适,易诱发术中低体温。
三、影响
⑥ 其他
呼吸系统:抑制咳嗽反射,保护性反射减弱,增加误吸的可能;
严重低温时可抑制呼吸中枢; 消化系统:当体温低于34℃胃肠功能降低,蠕动减弱,延长术后胃恢复时间; 神经系统:低体温引起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酸中毒 电解质失衡:低体温可引起低钾
四、措施
1、心理护理
加强术前心理疏导,了解病人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转运的各环节
三、影响
1、正面影响
体温适度下降可降低细胞氧耗,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
如:心肌和脑的保护。
①在脑手术或脑血管意外时有保护脑的作用,体温下降2℃可使脑代谢减少15%。
②器官移植前或移植过程中利于器官的保护。
③心脏手术时保护心肌。
④有易感病人可预防恶性高热,病人体温降低2℃可使恶性高热发病率降低15%。
轻度低体温时血小板滞留于肝脏,使循环中血小板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
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严重低温可导致DIC; 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出血量与伤口温成反比,体温降低会增加失血和对输血的需求; 低体温导致静脉淤积,局部组织供氧减少,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措施
9、体温监测
体表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 中心体温:鼓膜、食道、鼻咽、直肠等 臂-指温度差:前臂温度-指尖温度
﹤0℃ 为外周血管舒张
≥ 0℃ 外周血管开始收缩 ≥ 4℃ 外周血管收缩显著 加强术中对病 人的体温监测,对早期出现低体温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术后平均升温时间为45〜60分钟,应在术后升温期间每30分钟监测一次体温。
五、小结
体温是基本生命体征之一,术中仅仅关注血压、呼吸、心率是不全面
的,手术时患者的体温关系到疾病的预后,甚至影响患者生命。
随着医疗条件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研究的深入
开展, 必将可以更科学、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胶体溶液与血制品不能放置于恒温箱加热!
四、措施
6、主动加温
循环水变温毯
每小时提高体温0.2〜0.9℃):睡在可调节温度的水毯上,保持体温恒定; 水垫与人体接触面积仅为15%,组织受重力压迫,影响局部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 充气加温装置:目前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接触面积上半身可达35%,下半身可达36%,升温效果好; 充气加温能持续维持所设定的温度不会造成烫伤或温度不够,方法稳定、有效;
四、措施
3、覆盖物
术前:建议患者穿上袜子以保暖;(双足占体表温度丢失的32%)
病人转送: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加盖棉被,被子上过双肩下过双脚,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麻醉及护理操作:减少暴露面积,盖好保暖被,保持被服、手术床干燥; 手术中:手术部位皮肤,皮肤保护膜粘贴; 非手术区手术巾覆盖,不影响无菌操作情况下,为患者用小棉被/手术巾覆盖保暖; 尤其是头颈部(占体表温度丢失的35%)及四肢。
三、影响
2、负面影响
① 寒战发生增加
患者中心体温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 低温引起寒战可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 全麻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寒战发生率约40%; 寒战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引起伤口疼痛,增加止痛剂用量。
寒战可增加氧耗109%〜468%,术后体温降低0.3℃〜1.2℃,平均增加氧耗92%。
疾病影响:长期营不良,消瘦,肿瘤等。
年龄:青春期:发育旺盛,体温控制不稳定。 老人:血液循环慢,代谢低,至体温偏低,对温度变化敏感 性差。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影响。 小儿散热比成人大4倍。
二、原因
6、保暖措施不给力
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
病人从病房至手术室 从手术室至恢复室 从复苏室至病房 执行各项操作时未给病人适当的遮盖保暖 双足及头颈部散热占体表散热的70%,全麻病人在环境温度20℃无覆盖下, 体表温度每小时下降0.6℃。
四、措施
4、减少散热
减少因消毒液蒸发而带走热量:
不使用挥发性消毒液(如乙醇等),现碘伏为最佳消毒液; 胸腹腔手术患者, 采用温盐水纱布覆盖暴露的脏器及保护术野,减少体液蒸发而流失的热量; 保持切口周围无菌单的干燥,减少散热。
四、措施
5、液体加温
术中输入预热(37℃〜38℃)的液体,有效预防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
三、影响
② 负氮平衡 伤口感染
围术期低体温造成蛋白质消耗、蛋白质衰竭、负氮平衡,使伤口愈合受抑制;
当机体温度降低时,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体循环血液中的氧气不利于扩散到组织中, 容易造成组织缺氧; 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害骨髓免疫系统,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 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增加术中及术后感染几率。 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
三、影响
⑤ 组织缺氧 心脏负荷加重
低体温时外周血管收缩,血液粘度升高,外周阻力增加,组织低灌注,同时氧解离曲线左
移,释放到组织中的氧减少; 低体温抑制心脏传导功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当中心温度低于正常1.5℃时室速和异常心律
可增加2倍;
低体温带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血将儿茶酚胺升高,外周血管收缩、血液粘度 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心率增加和肺动脉高压;
手术床:温度过低,无加热措施。
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原因
2、麻醉因素
① 麻醉气体温度低
② 半开放呼吸回路 机械通气时,干、冷的气体通气,约有10%的代谢热量经呼吸丢失。 ③ 全麻药对正常体温调节的影响: 体温调节阈值从0.2℃增加至4℃;体温调节反应损害; 麻醉药物可降低20%〜30%的低谢率;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 ④ 椎管内麻醉:影响热的再分布;体表散热增加一倍。
三、影响
③ 药物作用延长 苏醒延迟
低体温时内脏血流减少,肝脏代谢降低,肝功能受抑制,依赖于肝脏代谢的药物半衰期延长。
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延长。 低体温时儿茶酚胺产生减少,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从面相对延长清醒和拔管时间。
三、影响
④ 出凝血时间延长 失血和输血需求增加
通过术前访视,面对面交流,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四、措施
2、调节环境温度
病室温度:22℃〜28℃;
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40%〜60%之间; 新生儿、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6℃以上(27℃〜29℃),同时保持湿度50%〜70%。
手术室温度过高会增加细菌繁殖的概率,随之增加伤口感染的概率!
一、定义
低体温:中心体温﹤36℃
围术期低体温:围手术期患者体温在34℃〜36℃之间称低体温,
在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0%〜70% 低体温的分度: 轻度低体温:32℃〜36℃ 中度低体温:28℃〜32℃ 严重低体温:18℃〜28℃ 深低体温: ﹤18℃
二、原因
机体散热机制:
① 辐射:占散热总量的60%
麻 醉 是 对 体 温 调 节 系 统 抑 制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二、原因
3、手术因素 ① 术野消毒: 消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热量。 ② 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
体表暴露面积大都是体温下降的重要因素。
③ 术中敷料潮湿,增加散热。 ④ 术中体腔液体的冲洗: 大量使用室温冲洗液,可使局部温度降低10℃左右。
② 传导:占散热总量的3% ③ 对流:占散热总量的15% ④ 蒸发:占散热总量的22% 当环境温度﹥机体皮肤温度,辐射、传导、对流的散热方式不起作用, 蒸发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二、原因
1、环境因素
2、麻醉因素
3、手术因素
4、“冷稀释”作用
5、病人因素
6、保暖措施不给力
二、原因
1、环境因素 手术室室温:我国规定手术室内温度在22℃〜25℃之间。 层流手术室:室内空气快速对流, 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至61% 。
围手术期低体温
手术室 2019
内容概要
一、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
二、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三、围术期低体温带来的影响 四、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护理措施 五、小结
一、定义
正常体温:
中心温度(体核温度):
较恒定、均匀,正常值: 直肠温度:36.5℃〜37.5℃
体表温度:
受多因素影响,变化差异大,正常值:36.2℃〜37.2℃
四、措施
7、加湿加温器置于患者麻醉呼吸回路中(每小时升高体温0.5〜1.2℃)
加温加湿器可将患者的吸入气加热至37℃〜40℃,相对湿度达100%,因而能有效地保持患者的
体温,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出现及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加温气体有损伤气道的可能性)
8、其他
电热毯、变温毯、红外辐射加温仪、体外循环加热 ……
二、原因
4、“冷稀释”作用
① 输入与室温相同的液体
② 低温血液的输入
成人每输入1L与室温相同(24℃±2℃)的液体或输入1U的血液,
中心体温下降0.25℃〜0.5℃ 。
二、原因
5、病人因素 精神因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
环,易发生术中低体温。
禁食、禁水、灌肠等: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不适,易诱发术中低体温。
三、影响
⑥ 其他
呼吸系统:抑制咳嗽反射,保护性反射减弱,增加误吸的可能;
严重低温时可抑制呼吸中枢; 消化系统:当体温低于34℃胃肠功能降低,蠕动减弱,延长术后胃恢复时间; 神经系统:低体温引起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酸中毒 电解质失衡:低体温可引起低钾
四、措施
1、心理护理
加强术前心理疏导,了解病人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转运的各环节
三、影响
1、正面影响
体温适度下降可降低细胞氧耗,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
如:心肌和脑的保护。
①在脑手术或脑血管意外时有保护脑的作用,体温下降2℃可使脑代谢减少15%。
②器官移植前或移植过程中利于器官的保护。
③心脏手术时保护心肌。
④有易感病人可预防恶性高热,病人体温降低2℃可使恶性高热发病率降低15%。
轻度低体温时血小板滞留于肝脏,使循环中血小板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
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严重低温可导致DIC; 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出血量与伤口温成反比,体温降低会增加失血和对输血的需求; 低体温导致静脉淤积,局部组织供氧减少,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措施
9、体温监测
体表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 中心体温:鼓膜、食道、鼻咽、直肠等 臂-指温度差:前臂温度-指尖温度
﹤0℃ 为外周血管舒张
≥ 0℃ 外周血管开始收缩 ≥ 4℃ 外周血管收缩显著 加强术中对病 人的体温监测,对早期出现低体温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术后平均升温时间为45〜60分钟,应在术后升温期间每30分钟监测一次体温。
五、小结
体温是基本生命体征之一,术中仅仅关注血压、呼吸、心率是不全面
的,手术时患者的体温关系到疾病的预后,甚至影响患者生命。
随着医疗条件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研究的深入
开展, 必将可以更科学、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