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5.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做功的大小。

6. 势能定理:物体的势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保守力做功的大小。

7. 动能和势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8.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二、热学部分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体现,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做的功。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热量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3. 热容:物体吸收或放出单位热量时,温度变化的量。

4.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或放出单位热量时,温度变化的量。

5. 热量传递:热量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的现象。

7.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现象。

8. 热对流: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的现象。

9. 热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的现象。

三、电磁学部分1. 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高斯定律:通过一个闭合曲面的电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内部电荷量的代数和。

3. 磁场力:磁场对运动电荷或电流的作用力。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变化的磁场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5.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的变化相反。

6.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7.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在闭合电路中,各个电势差的代数和等于零。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四个步骤:看、放、读、记。

看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置刻度尺时要保持平行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垂直视线并准确读出分度值和估读值,最后要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明单位。

2、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不同点。

测量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仪器不精确、测量方法粗略、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和观察者估读时的主观因素。

而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测量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等方式降低误差。

3、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和等量代换法。

化曲为直法是将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滚轮法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待测线的长度就是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累积法是测出多个相同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以个数;等量代换法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如圆锥的高和球体的直径。

5、平移法是一种测量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将其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6、为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即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来确定,以使描述运动状态简单明了。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1. 运动与力
1.1 运动的描述
1.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系
2.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率、速度、加速度)1.2 力的描述
1.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
3.牛顿第三定律
4.万有引力定律
1.3 力和运动的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应用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应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描述和应用
2. 物理光学
2.1 光的反射
1.光的传播和反射
2.物体的镜像形成规律
3.镜面成像的规律
2.2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及规律
2.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3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及其原理
2.彩虹的形成
2.4 光的波动性
1.光的偏振和干涉
2.光的衍射及其应用
3. 物理电学
3.1 电荷和电场
1.电荷基本概念及性质
2.电场基本概念及性质
3.电场强度的计算
3.2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基本概念及测量
2.电阻的基本概念及测量
3.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3.3 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发现和表示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感应电磁场的应用
4. 物理天文学
4.1 地球运动与日月食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2.日全食、日偏食和月全食、月偏食的形成原理及规律4.2 星空和天体运动
1.星座的形成和表示方法
2.行星的基本运动及规律
3.恒星的运动和分类
4.3 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发展
1.现代宇宙学的发展
2.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3.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物理是研究自然的本质、物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初中物理知识点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任务,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物理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运动学知识点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物体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沿一定路径运动的过程。

运动分类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的大小,通常用每秒钟移动的长度或路程除以移动的时间来表示,加速度是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来表示。

3. 加速度的求解加速度的求解可用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率,也可用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路程变化率。

4.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物体的力学平衡问题的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规定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平衡条件的知识点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必须满足合力为零、力的力臂相等等条件。

6. 运动变化的图像表示可用运动的路程-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图像来表示。

7. 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们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设计了各种机械装置和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

二、力学知识点1. 力和压强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作用,通常用牛表示,其作用的方向、大小和点位置决定了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压强是单位面积的力,常见的有大气压力和液压力。

2. 力计的分类和使用力计可分为弹簧秤、测压计、液体压力计、动态测力计等,用于测定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3.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平衡力是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力,不平衡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变化的力。

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系数摩擦力是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反力。

滑动摩擦系数是物体在两个表面接触的条件下沿着一个表面相对运动所需的力和垂直于物体与表面的压强之比。

最完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精华版)

最完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精华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为是3×108 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分子的直径通常用10-10m做单位来量度。

(2)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二、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三、内能1.内能(1)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 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从微观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温度升高, 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 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的温度越低,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机械能是宏观的, 内能是微观的)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 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总复习知识点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总复习的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路径:-间接测量位移-路程、位移和位移与路径之间的关系-向量和标量的区别2.速度和速率:-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单位的换算-标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和速率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的概念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图象和运动方程-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4.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图象和运动方程-合速度和合加速度的概念-初速度和末速度之差与加速度之积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二、力的作用与性质1.力的概念:-形式力和非形式力-力的计量单位和测力仪器-冲量和现象力的关系2.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力的特殊形式-平衡力和不平衡力3.物体的力学性质:-质量和重力-法向压力和应力-物体的承受压力与其形状的关系-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改变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4.弹簧力和摩擦力:-弹簧力的概念和特点-弹簧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判据和大小关系-摩擦力和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三、机械能与动能转化1.功和功率:-功的概念和分类-功与力、位移、角度和能量的关系-水功率和电功率的单位2.机械能:-机械能的概念和类型-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3.动能转化:-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对动能的转化-动能定理和动能的大小、方向的关系-质点和质点系的机械能守恒四、波的类型与特征1.波的类型:-机械波和电磁波-纵波和横波2.波的传播:-波的传播介质和媒质-波的传播速度和频率、波长的关系-波的传播方向和能量3.波的特征:-波的波长和周期-波的频率和振动数-波的幅度和等级-声波和光波的区别五、电和电路1.电的产生和传输:-静电的产生和性质-电流的产生和运动方向-电流强度和电荷量的关系-电流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2.电路的概念:-电源、导体和电阻器-闭合电路和开放电路-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3.欧姆定律:-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的关系-电阻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电功率和耗电量的计算4.电路连接方式:-单独电阻器和连接电阻器的电流强度和电压的关系-电路中节点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串-并联组合电路电流的运算和电压的运算以上是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的总复习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应用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中考物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人教版教材覆盖了多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力,与物体接触面的性质和压力有关。

4. 惯性: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运动学1.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2.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

3.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化的直线运动。

4.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三、能量和功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4. 功:力在物体上移动的距离上的分量乘以力的大小。

四、压强和浮力1. 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

3. 浮力: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的向上的力。

五、简单机械1. 杠杆: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2. 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或大小的装置。

3. 斜面:一种简单机械,可以减少提升物体所需的力。

六、热学基础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2.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3.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七、电学基础1.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3. 电压:推动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力。

4.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5.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八、电磁学1.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2.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5.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6.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7.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3.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与液体的密度、深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4.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中,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产生的向上的力。

5.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6. 浮沉条件: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状态。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 能量的概念: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

2. 能量的转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3.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量,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四、电学基础1. 电荷: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

3.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4. 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V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为I = V/R。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f<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像距: v>2f) 。如幻 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
距 v 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
像。因此,焦点 F 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
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
第三章 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 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f<u<2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u<f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 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 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 这点就是 物点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面镜 透镜
平面镜(穿衣镜) 凸镜(观后镜)

全面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版)

全面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版)

一、力学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体现,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单位:牛顿(N),1N是使1kg物体产生1m/s²加速度的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分类:按作用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浮力等;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为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

6. 弹力:物体因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形变处。

7. 摩擦力:物体间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8.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为F=ma。

10.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11. 力的平衡:物体受到的力相互抵消,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 杠杆原理: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为F1L1=F2L2。

13. 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可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14.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的过程,公式为W=Fs。

15.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16. 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公式为P=W/t。

17. 功率的单位:瓦特(W),1W=1J/s。

18. 能的概念:物体具有的做功的本领,分为动能和势能。

19. 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K=1/2mv²。

20. 势能:物体因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1. 能的转化和守恒: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学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

2. 热量:物体传递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3.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单位为J/(kg·℃)。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涵盖了众多有趣且实用的知识。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梳理人教版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如,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击鼓时,鼓面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则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噪声的控制: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三个方面来控制噪声。

二、物态变化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汽化和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三、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定律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规律与反射定律类似。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四、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力学1. 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物体的材料-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与物体的速度、位置无关-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 力的作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支持力: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支持作用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4. 力与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5.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浮力:流体对物体的上升力-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流体重量6.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乘以力等于阻力臂乘以阻力- 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斜面: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少提升物体所需的力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热量:物体间因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2. 热传递-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 对流:流体内部因温度差产生的流动传递热量-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3. 物质的相变-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蒸发: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4. 热力学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热量的传递与外界做功的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过程中熵总是增加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平面镜反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2.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 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与介质折射率有关3. 光的色散- 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光谱:通过棱镜分解的光按波长(颜色)排列的序列4. 光的直线传播- 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应用: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四、电学1. 静电学- 电荷:物质带电的量度-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 电路基础-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电压:驱动电荷流动的力-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3.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I=V/R)4. 串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电阻等元件首尾相连的电路- 并联电路:电阻等元件头尾相接的电路5. 磁场-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磁力线:表示磁场分布的虚拟线条-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动势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波:物体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 频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声波的大小2. 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响。

初中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主要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若干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单元力学1. 机械运动: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力的作用:讲解了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重力:阐述了地球引力、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

4. 弹力与摩擦力:描述了弹性形变、弹力的产生和大小、摩擦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5. 浮力:介绍了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

6.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 第二单元热学1. 温度与热量:讲解了温度的概念、热量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2. 热膨胀:描述了物质在受热时体积膨胀的现象、热膨胀的规律。

3. 物态变化:介绍了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过程。

4. 内能与能的转化:阐述了内能的概念、能量守恒原理以及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化。

# 第三单元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概念。

2. 声音的特性:介绍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影响因素。

3.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描述了回声、共振、吸音材料的原理和应用。

4. 声音的利用:探讨了声音在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 第四单元光学1. 光的传播: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2. 平面镜和曲面镜:讲解了镜子的成像原理、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

3. 透镜:描述了透镜的分类、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4. 光的色散:阐述了光通过棱镜发生色散的现象、光谱的组成。

5. 光的干涉和衍射:介绍了光的波动性质、干涉和衍射的基本现象。

# 第五单元电学1. 静电现象:讲解了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

2. 电流和电路:介绍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组成、欧姆定律。

(完整版)最新版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最新整理)

(完整版)最新版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最新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熔化过程:(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凝固过程:(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第一章热的传递1. 热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有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2. 热传导是指通过物体内部的直接接触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3. 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电磁波辐射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4. 热对流是指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运动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第二章光的传播1.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2.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恒定的,为30万千米/秒。

3.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4.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第三章机械能的转化1.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和位置所具有的能量。

2.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k =\frac{1}{2}mv^2$。

3.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p = mgh$。

4.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的是一个孤立系统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四章磁与电1. 磁铁具有磁性,有北极和南极之分。

2. 磁场是指磁铁或电流所产生的力作用区域。

3. 电是一种带电粒子的运动。

4.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之分。

第五章电流与电阻1.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2. 电流的方向按照正电荷的流动方向确定。

3. 电阻是指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4. 电阻的大小可以通过电阻率来描述,计算公式为$R = \rho \frac{L}{A}$。

以上为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归纳。

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汇总,总结了部分重要内容,供参考。

一、力和运动
1. 力的概念和图示法
2.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合成分解
3.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4. 牛顿第二定律和加速度公式
5.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
6. 重力和物体的重量
7. 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8. 斜面运动和滑块运动的计算
9. 向心力和离心力
二、声音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是机械波
3. 声音的特征:音调、音量、音质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影响
5. 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6. 音的反射、折射、绕射现象
7. 声音的干涉和共振现象
三、光学
1. 光的传播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是电磁波和光的波长
3.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4.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5. 光的成像和反射成像
6. 光的折射成像和透镜的原理
7. 光的散射现象和原理
8.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四、电学
1. 静电现象和静电力
2. 电路、电流和电阻
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和计算
4. 伏特定律和欧姆定律
5. 电功和功率的计算
6. 电磁感应和电流的诱导
7.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
五、热学
1. 温度和热平衡
2. 热量和比热容
3. 相变和热传递
4. 温度计和热传感器的原理
5. 热膨胀和热直线传导
6. 气压和大气压力
7. 压强和机械波传播速度
以上是初中物理的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考点精细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考点精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 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分子的直径通常用10-10m做单位来量度。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二、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三、内能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机械能是宏观的,内能是微观的)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着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第三章透镜知识归纳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

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 也变大。

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89、,视网10.11.目镜焦距短)。

12。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知识归纳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10.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1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

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第六章电压和电阻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6.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7.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8.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