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一节数学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教案课本简介本教案针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进行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是按照新课标标准编写的,分为9个章节,共计155页,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
教案内容第一章有理数第一节有理数的初步认识课时1 有理数的概念•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概念,了解有理数的分类,能够辨析正数、负数和零。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和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正数、负数、零的比较和辨析。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数的分类,带入有理数的概念,并讲解有理数的定义。
2.通过数轴和实例,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表示方法和分类。
3.帮助学生掌握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难度适中,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够理清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
但是,在掌握正负数之间的比较和辨析时,需要进行数轴的练习和多个实例操练才能够巩固知识。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法第二节同类项的加减法课时1 同类项的概念及分类•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同类项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同类项的加减法原理。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及分类,同类项的加减法原理。
•教学难点同类项的分类和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环节,引出同类项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同类项的分类。
2.授予同类项的加减法原理,让学生了解同类项的加减法步骤,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
3.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同类项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难度适中,学生易于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分类。
但在掌握同类项加减法的应用时,学生需要多练习才能够掌握。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分组,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同类项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实例操练和练习题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通过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说说自己暑假中的见闻。
师: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吧。
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假期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取得的收获。
同学们畅所欲言。
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氛围。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
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
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
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
木匠答应了。
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
木匠完工了。
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
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
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
做第二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继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始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所有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1、兴旺肉联厂的冷藏库能使冷藏食品每小时降温3 ℃,每开库一次,库内温度上升4 ℃,现有12 ℃的肉放入冷藏库,2小时后开了一次库,再过3小时后又开了一次库,再关上库门4小时后,肉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一、形势归纳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
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篇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1)=0 (2)3x(x+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B.(2-5x)+(5x-2)2=0,∴(5x-2)(5x-3)=0,∴x1=25,x2=35C.(x+2)2+4x=0,∴x1=2,x2=-2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2: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教学过程: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75)+(-22.5) (2)51.7(-7.2)解(1)(-3.75)+(-22.5)=-26.25(2)51.7(-7.2)=-372.24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随堂练习用计算器求值1.9.23+10.22.(-2.35)×(-0.46)答案1.37.8 2.1.081篇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初中数学第一节备课教案
初中数学第一节备课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2. 掌握数的概念,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3. 学会用数轴表示数,理解数轴的基本性质。
4. 能够进行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自然数的意义。
2. 数轴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3. 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难点:1. 数轴的理解和应用。
2. 有理数运算的规则。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轴教具。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用到数学?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总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购物、计算时间、测量长度等。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2. 讲解数轴的表示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数轴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3. 讲解数轴的基本性质,如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给定的数,并比较大小。
2. 让学生根据数轴上的点,写出对应的数。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数的概念、自然数的意义以及数轴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数的概念、自然数的意义以及数轴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 讲解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练习,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计算路程等。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数的概念、自然数的意义、数轴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以及有理数的运算的练习题。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5篇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
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
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初一数学上册个人教案5篇
初一数学上册个人教案5篇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会进展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连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
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精确快速地进展,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由于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敏捷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学问构造(三)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稳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仔细总结、分析学生在进展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忙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
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
代数和概念是把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教师务必赐予充分留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447226初一数学上册个人教案2教学目的借助“线段图”分析简单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2.行程问题中的根本数量关系是什么?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 / 时间二、新授例 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探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量连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初一教案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
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
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
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
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了解。
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
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
2024年数学初一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学教案
2024年数学初一教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教学教案教案主题:第一章《有理数》第一节《有理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简单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1.正负数的理解。
2.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水位、身高、体重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出现的数。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自然数、整数有什么不同?二、新课讲解1.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正负数的理解:以温度为例,零上温度为正数,零下温度为负数;以水位为例,水位高于标准水位为正数,低于标准水位为负数。
4.有理数的运算规则:a)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b)正负号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
c)0乘任何数都等于0。
三、案例分析1.出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并说明原因。
a)3.14b)√2c)5/2d)-√32.让学生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分类。
四、课堂练习b)将下列有理数按照正负分类:5,-2,0,1/2,-3/4。
c)计算:3+(-2),-5+1,-12,0×(-3)。
2.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运算规则。
2.强调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b)将下列有理数按照正负分类:4,-1/2,0,3/4,-5。
c)计算:-3+2,2(-1),-1×(-2),0×5。
2.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1.在讲解有理数的分类时,可能过于简化,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理解不深,未能完成练习题。
初一数学课教案模板word(共6篇)
初一数学课教案模板word(共6篇)第1篇:初一第一节数学课教案第一节数学课一、情景设置情境设置一:推开教室门,站在门口,微笑着问:“这节课是数学课吗?” 学生答:“是”师:“那你们都做了哪些准备?谁来说说?”情境设置二:我在上学的时候不大敢发言,你敢大胆发言吗?听取学生的看法,也试着鼓励几次不大敢发言的学生说说不敢发言的理由。
情境设置三:曾经有一次学生老实的跟我说,他不喜欢数学。
你们喜欢吗?请不喜欢的学生举手,并说:我喜欢老实的孩子,如果大家都喜欢数学,以后你们成就好了,这不能说明你我还有点本领,而如果有的同学现在不喜欢,过段时间喜欢数学的同学变多了,那说明你还有点本领,也能让我有点成绩感,对吗?请不喜欢的同学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二、两次小故事幼儿园分糖果的故事首先告诉孩子学会听课的重要性上课走神是无意的行为,怎么才干让自己不走神呢?有的同学每天没有节制地玩游戏,不写作业甚至不睡觉,不论家长说还是老师说都没用,这是什么现象呢?表明有的同学缺乏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对你到底有多重要呢?给大家分享一次科学家的实验: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的跟踪研究,从他们四岁,一直跟踪到他们高中毕业。
在一次教室里,坐着几十次年仅四岁的小孩,每次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块果汁软糖。
老师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大家可以去吃这块糖,但如果谁能等到老师回来再吃,谁就能多得到一块。
也就是说,坚强到老师回来,可以吃到两块软糖呢!面对诱惑,性急的孩子几乎没等到老师彻底走出教室,就已经把软糖送进了嘴里;而有一局部孩子,开始闭上眼睛,或者把头埋进胳膊里,或者和其他的小朋友开始玩游戏……用这些方法,来抵御着那块放在他们面前的糖的诱惑。
终于,他们最终得到了两块糖,但这次过程让他们得到的远不仅是这两块糖。
1 大约十二到十四年以后,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抵御住诱惑的孩子,在情感、社交方面,明显地比那些性急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做事效率,而且面对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慌乱无措,不会轻易瓦解,容易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初一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作业三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
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
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
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单项式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能力目标: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参与对单项式概念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课方案【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 1 章有理数全章教案[1]】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掌握正数和负数的看法,能划分两种不一样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培育学生察看、比较和归纳的思想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法主要采纳启迪式教课学法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去察看、沟通、归纳.感情、态度、价值观:在教授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注意培育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课,浸透对峙一致的辩证思想。
教课重点:实质需要产生正数与负数.教课难点:正确认识负数,能正确地举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教课过程:〔一〕、提出问题〔二〕、试一试章前图中表示温度、净胜球、加工赞同偏差时,用到了-3,3,2,- 2,0,+0.5 ,-0.5 等等.请同学们那些数是从前没有学过的数,有–3,-2,-0.5. 实质意义是零下 3 度,净输 2 球,小于尺寸0.5mm.〔三〕、探究新数–3,-2,-0.5 有什么特点?〔学生回复〕1 正数:从前学过的大于0 的数〔像1、、3 、48 等的数叫正数〕 3 1 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像-1、-2.5 ,-,-48 的数叫负数,31 读作负1、负、负、负48.〕3有时正数前面也能够加上正号“+〞,正号“+〞能够省略,但负号“-〞一定不可以够省略.一个数前面的“+〞-〞“叫它的符号〔性质符号〕.重申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中性数.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 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往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所以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讲堂练习:读出以下各数,并指出此中那些是正数,那些是负数.-1,,+42 ,0,-3.14 ,120 ,-1.732 ,-. 3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表示一些拥有相反意义的量,利用正数和负数能够表示两种拥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高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 米,世界最巅峰珠穆朗玛超出海平面8844 米,我们能够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讲堂练习:课本p3 练习〔四〕、归纳小结1、什么是正数和负数2、如何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五〕课内外作业课本p5:1,2,4,51.1 正数和负数〔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在认识正负数的看法的根基上,使学生灵巧运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相反意义量过程与方法:经过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相反意义量的教课,培育学生察看、比较和归纳的思想能力.教法主要采纳启迪式教课学法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去归纳如何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量感情、态度、价值观:在教授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注意培育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学会沟通教课重点:灵巧掌握正负数的看法.教课难点:灵巧运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相反意义量.教课过程:〔一〕、提出问题师: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次序,产生了1,2,3,4?? 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生:自然数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生:自然数0师:当丈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生:分数〔小数〕师:可见数的看法是跟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停展开的.请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表示一些拥有相反意义的量,利用正数和负数能够表示两种拥有相反意义的量,以上节课为例: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高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巅峰珠穆朗玛超出海平面8844 米,我们能够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 155m. 师:为了能灵巧运用正负数的来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连续学习正数与负数就节课的内容.[板书:1、1 正数与负数]〔二〕试一试让学生议论如何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1、相反意义的量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拥有相反意义的量,比方:a:汽车向东行驶2.5 千米和向西行驶1.5 千米;b: 气温从零上6 摄氏度降落到零下6 摄氏度;c: 风筝上涨10 米或降落5 米.指引学生明确拥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点:〔1〕有两个量〔2〕有相反的意义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教师归纳: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余与损失,存入与支出,增添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涨与降落等.〔三〕、探究如何来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呢?由师生议论后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 〔读作负〕号来表示.比如,假如零上6℃记作+6℃〔读作正 6 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 6 摄氏度〕,请同学们用相同的方法表示〔1〕、 〔2〕两题.生:〔1〕假如向东行驶 2.5 千米记作+2.5 千米〔读作正 2.5 千米〕,那么向西行驶 1.5 千米记作-1.5 千米〔读作负 1.5 千米〕;〔2〕如果上涨10 米记作+10 米〔读作正10 米〕,那么降落 5 米记作-5 米 〔读作负 5 米〕.师:像+6,+10 ,+2.5 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 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再次重申正号能够省略不写,如+5 能够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生:〔议论后得出〕不可以.例教材p4〔板书并解答〕讲堂练习教材p4 的练习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虑〞2、增补练习,-0.35 ,11 中,正数是,负数是;〔2〕〔1〕在-2,,0,假如向东为正,那么走-50 米表示什么意思?假如向南为正,那么走-50 米又表示什么意思?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 1 楼、2 楼、3 楼?? 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在同一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拥有相反的意义.〔四〕、归纳小结引入负数能够简洁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关于相反意义的量,假如此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能够用负数表示. 在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依据实质状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成立正负数看法后,当考虑一个数时,必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从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1、正数和负数;2、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五〕课内外作业课本p5:3,6,7,8.1.2 有理数1.2.1 有理数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使学生理解整数、分数、有理数的看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第一章有理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数轴、相反数、绝对值,运算法则,运算律,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算上.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有理数法则的理解.课时分配内容课时1.1 正数和负数 11.2 有理数 4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5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1.5 有理数的乘方 4单元复习与验收 2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引入,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1.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2)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现代数的特点,•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2.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符号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注意绝对值的运算,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正数与负数的引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③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的含义.难点:负数的引入和理解.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由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50米和向西120米等.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2.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述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位同学任意说出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能力.例2 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答案】表示比标准质量低0.03克.例 3 2001年美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 6.4%可记为-6.4% ,中国增长7.5%可记为+7.5% .备选例题(2004·山东淄博)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升7:45应记为() A.3 B.-3 C.-2.5 D.-7.45【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相差135分钟.【答案】 B(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1.填空-1,2,-3,4,-5, 6 , -7 , -8 …第81个数是–81 ,第2005个数是–2005 .【提示】通过观察可见,数字绝对值的排列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符号是负正相间,第奇数个数为负,第偶数个数为正.【点评】本题属于找规律问题,从绝对值和符号两方面考虑. 2.表1-1-1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表1-1-1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元)+16 +5.0 -1.2 -2.1 -0.9 +10 -2.6(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答案】 6.8元,31元.(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多了还是少了?【答案】多了.(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答案】用文字说明,但前者更简洁.3.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的游戏;(3)这不仅仅是游戏哟!在电脑中,•所有“命令”或“数据”都是用有理数(特别是二进制数)表示的.例如,没有特别的“翻译”程序,电脑就不明白你给屏幕上的卡通人下的是“站”还是“蹲”的命令,这时,就可输入正负数以区别不同的姿势.(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填空题(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20 吨.(2)如果4年后记作+4,那么8年前记作 -8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运进货物100吨.(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长了 2kg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答案】(1)下午1时,水位0.5米;下午5时,水位-1米(2)0.5+1=1.5(米)提升能力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答案】 +2,-1,-0.2.4.有没有这样的有理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答案】有,是0.5.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15,-0.02,67,-171,4,-213,1.3,0,3.14,π【答案】正数:67,4,1.3,3.14,π;负数:-15,0.02,-1 71,-213开放探究6.同学聚会,约定在中午12点到会,早到的记为正,迟到的记为负,结果最早到的同学记为+3点,最迟到的同学记为-1.5点,•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到的吗?最早到的同学比最迟到的同学早多少小时?【答案】最早的同学上午9点到,最迟的是下午1点半到,最早的比最迟的早到4.5个小时.7.新中考题(2004·玉林)冷库A的温度是-5℃,冷库B的温度是-15℃,•则温度高的是冷库A.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数学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负数的引入.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亲自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新知以及探索和发现新知打下基础.1.2 有理数1.2.1 有理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把已知各数填入相应的数集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认识的数除了小学里所学的之外,还有另一类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列举:3,5.7,-7,-9,-10,0,13,25,-356, -7.4,5.2…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有理数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那些数?分数呢?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数的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有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3)数的集合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27,3.1416,0,2004,-85,-0.23456,10%,10.l ,0.67,-89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答案】例2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正数集合227,2004,10%,10.1,0.67,...负数集合-3.1416,-85,-0.23456,-89,...整数集合0,2004,-89,...分数集合127,-3.1416,-85,-0.23456,10%,10.1,0.67,...…………有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有理数⎧⎪⎪⎪⎨⎪⎪⎪⎩正数整数分数负数零【答案】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数混为一谈,分类标准不清楚.【点评】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例3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B)①0是最小的正整数②0是最小的有理数③0不是负数④0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A.1个B.2个C.3个D.4个例4 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a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答案】不一定,a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点评】此题开放性较强.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a全面认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备选例题(2004·浙江温州)观察下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23,34,45,________,67,…你的理解是_________.【点拨】找出各项数的特点是本题关键所在,第一个数为23,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都加1所得的数.【答案】56(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含义.1.请你在图1-2-1的圈中填上适合的数,使得圈内的数依次为整数集、•有理数集、正数集、分数集、负数集.【答案】答案不唯一,如图1-2-2所示.2.有理数按正、负可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1250.4813按整数分,可分为⎧⎨⎩整数分数(1)你能自己再制定一个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另一种分类吗? (2)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你举例说明. 【答案】 (1)如将有理数分成大于1的数,小于1的数,等于1的数.(2)例如对人按年龄可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3.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和分数集,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呢?答案 负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12,-312,3,0,50%,-0.3 (1)整数集合{-7,3,0}(2)分数集合{0.125,12,-312,50%,-0.3} (3)负分数集合{-312,-0.3}(4)非负数集合{0.125,12,3,0,50%}分数集合负数集合(5)有理数集合{-7,0.125,12,-312,3,0,50%,-0.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整数就是自然数B.0不是自然数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3.某商店出售的三种规格的面粉袋上写着(25±0.1)千克,(25±0.2•千克),(25±0.3)千克的字样,从中任意两袋,它们质量相差最大的是 0.6 千克.提升能力4.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答案】a可以表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或负分数.5.某校对初一新生的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的测试,以能做5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10名男生的测试成绩如下:-2 -1 2 -1 3 0 -1 -2 1 0(1)这10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标(即达标率)?(2)这10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答案】(1)50%;(2)5×10-1=49(个)开放探究6.应用创新题若向东8米记作+8米,如果一个人从A地出发先走+12米,再走-15米,又走+18米,最后走-20米,你能判断这个人此时在何处吗?【答案】在A地西边5米处.7.新中考题(2004·内蒙古赤峰)我市2004年元月某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宁城县的最低温度是-22℃,克旗的最低温度是-26℃,这一天宁城县的最低气温比克旗的最低气温高(A)A.4℃ B.-4℃ C.8℃ D.-8℃(六)资料采撷原始的计算工具计算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说明人们常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从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名叫“基普”,意即打了绳结的绳子.基普是古人用来计数和记事的.传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曾命令一支部队守桥,他把一条打了结的皮带交给留守将士,要他们每守一天解开一个结,一直守到皮带上的结全部解完了才准撤退.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事.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办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个结.古人不仅用绳结计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如,他们饲养的羊,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这样,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出来一只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傍晚羊进栅栏时,进去一只就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小石子.如果石子全部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了;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必须立刻寻找.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去思考问题,探寻结果.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学生的讨论,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有方法型的,有技巧型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深刻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1.2.2 数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②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2.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数轴的概念.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学校,学校东50m 和西150m•处分别有一个书店和一个超市,学校西100m和160m处分别有一个邮局和医院,分别用A、B、C、D表示书店、超市、邮局、医院,你会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吗?(学生画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内容──数轴.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72,0吗?讨论 若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了多少个长度单位?小结 整数能在数轴上都找到点吗?分数呢?可见,所有的__________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左边,___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①4②-1021③④0⑤-101⑥0-3【答案】 ①错.没有原点 ②错.没有正方向 ③正确 ④错.没有单位长度 ⑤错.单位长度不统一 ⑥正确 ⑦错.正方向标错例2 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73,0 【答案】图中A点表示4,B点表示1.5,C点表示-3,D点表示-73,E点表示0.例3 如果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表示-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呢?【提示】 由数轴上数的特点不准得到,正数都在原点的右边,负数都在原点左边.【答案】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个点与它对应,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点评】 数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例4 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又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B)⑦-1-2021-1-45EDC BAA.1个B.2个C.3个D.4个【提示】题中,结合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特点,可见①中错误的;②、③是正确的;④中可以含有0,•⑤中应该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出对应的点,但并不是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例5 (1)与原点的距离为2.5个单位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表示有理数 2.5 •和-2.5 .(2)一个蜗牛从原点开始,先向左爬了4个单位,再向右爬了7•个单位到达终点,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3 .例6 在数轴上表示-212和123,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12而小于123的整数.【答案】 -2,-1,0,1【点评】本题反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7 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20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是(C)A.1998或1999 B.1999或2000C.2000或2001 D.2001或2002【提示】分两种情况分析:(1)当线段AB的起点是整点时,•终点也落在整点上,那就盖住2001个整点;(2)是当线段AB的起点不是整点时,•终点也不落在整点上,那么线段AB盖住了2000个整点.【点评】本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探索和实践能力.备选例题(200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数轴上,离原点距离等于3的数是________.【点拨】 不要忽视在原点的左右两边.【答案】 ±3(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立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一条直线的流水线上,依次有5个卡通人,•它们站立的位置在数轴上依次用点M 1、M 2、M 3、M 4、M 5表示,如图:(1)点M 4和M 2所表示的有理数是什么?(2)点M 3和M 5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3)怎样将点M 3移动,使它先达到M 2,再达到M 5,请用文字说明;(4)若原点是一休息游乐所,那5个卡通人到游乐所休息的总路程为多少?【答案】 (1)M 4表示2,M 2表示3;(2)相距7个单位长度;(3)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再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4)17个单5M 4M 3M 2M 1位长度.(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C)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D)A.正数 B.负数 C.不是负数 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5 ,但它们分别在原点的两边.提升能力6. 1 是最小的正整数,0 是最小的非负数,0 是最大的非正数.7.与原点距离为 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2 个,它们分别是3.5 和-3.5 .8.画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2,-3,0.5,0,-4.5,4,313【答案】略开放探究9.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2 个,为-4或2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4 个整数点.10.新中考题(2004·南京)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A)A.-1 B.1 C.-3 D.3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经受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
利润=售价-本钱;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依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本钱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待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本钱=15假设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x=125答:每件服装的本钱是125元。
三、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初中苏教版数学第一课教案
初中苏教版数学第一课教案课题:《认识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如自然数、整数、实数等。
2. 掌握数学的基本运算方法,如加、减、乘、除等。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复杂运算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初中数学第一册。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数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自然数、整数、实数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巩固。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数学的基本运算方法,如加、减、乘、除等,并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讲解学生的错误和困惑。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尝试解决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向教师反馈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课堂练习、总结与拓展和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练习。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导语】本文为作者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课题: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控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进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扼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摸索: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显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摸索,交换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视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摸索讨论,然落后行交换。
(也能够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势高低地势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换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想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七年级上册数学开学第一课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
七年级上册数学开学第一课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新学期新起点新希望从前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考前,一个晚上他断断续续做了一个梦。
这个梦大概是这样的,他梦见自己在种青菜,但是这菜呢,是种在墙头上的。
书生百思不得其解。
每二天他便去请教了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倒是一个老实人,长叹一口气说,算了算了,你这钱我也不收你的了,这次大考你是没有一点希望的啦,赶快卷铺盖回家吧。
书生不解。
算命的说,种菜种到墙头上去了,你这不是找错地方了吗没戏没戏。
回家去吧。
书生觉得很有道理,就收了铺盖要回家。
同住的同窗见了忙问何故。
书生想反正就要回去了,说出来也无妨。
便如实相告。
同窗听了哈哈大笑,连声说恭喜恭喜。
书生又不解。
敢问喜从何来啊。
同窗便说。
此乃高中的先兆哇.把菜种到墙头上去了,这种菜的地方可真是够高啊,高种者,高中也.所以,家还是不急着回,和我一起去考,肯定高中。
后来书生听从劝说,果然皇榜高中。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心态,思想,精神,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消极的思想像阴天,初一十五都不亮,而积极的思维和心态则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米卢有一句话非常著名,他说,态度决定一切。
确实,常常,态度是可以决定一切的。
一、自我介绍、三个方面:自己的姓名、自己的优点或值得你骄傲的地方、我的打算。
一个要求:声音要很响亮。
回答以下问题:1、进入初中你最想所自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2、你认为人最重要的优秀的品质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你具备吗?3、你有偶像吗,或你崇拜的人吗?理由。
4、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什么?5、进入初中你最想对数学说的一句话是什么?6、进入初中你最想对数学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7、进入初中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二:初中学习从优秀走向卓越(卓越:非常杰出;十分优秀)考高分,上好学校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但是考高分,上好学校的好处之一,就是“水涨船高”四个字——在好学校,你会有一批非常出色的同学和你并肩奋斗,会有出色的老师指导你得学习、生活、做人,你会面对去多机会——不得不承认中考的竞争是激烈的,而抓住一次机会,或许可以改变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职中2016年秋初一第一节数学课教案
一、情景设置
情境设置一:推开教室门,站在门口,微笑着问:“这节课是什么课吗?”学生答:“是数学”师:首先自我介绍,再提问“既然是数学课,那你们都做了哪些准备?谁来说说?”看学生如何回答。
灵活应对。
其间如果有学生问:老师,你上学的时候是怎样准备的。
我会鼓励这样的孩子,随后请同学们给我一点掌声,我会说出当年自己的一些做法,必须说明,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可以参考,尝试,看看有没有效果。
情境设置二:我在上学的时候不大敢发言,你敢大胆发言吗?听听学生的看法,也试着鼓励几个不大敢发言的学生说说不敢发言的理由。
情境设置三:曾经有一个学生诚实的跟我说,他不喜欢数学。
你们喜欢吗?请不喜欢的学生举手,并说:我喜欢诚实的孩子,如果大家都喜欢数学,以后你们成绩好了,这不能说明你我还有点本事,而如果有的同学现在不喜欢,过段时间喜欢数学的同学变多了,那说明你还有点本事,也能让我有点成就感,对吗?请不喜欢的同学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二、两个小故事
1.上课走神是无意的行为,怎么才能让自己不走神呢?
2.有的同学每天没有节制地玩游戏,不写作业甚至不睡觉,不管家长说还是老师说都没用,这是什么现象呢?表明有的同学缺乏自
控能力。
自控能力对你到底有多重要呢?给大家分享一个科学家的实验: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的跟踪研究,从他们四岁,一直跟踪到他们高中毕业。
在一个教室里,坐着几十个年仅四岁的小孩,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块果汁软糖。
老师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大家可以去吃这块糖,但如果谁能等到老师回来再吃,谁就能多得到一块。
也就是说,坚持到老师回来,可以吃到两块软糖呢!面对诱惑,性急的孩子几乎没等到老师彻底走出教室,就已经把软糖送进了嘴里;而有一部分孩子,开始闭上眼睛,或者把头埋进胳膊里,或者和其他的小朋友开始玩游戏……用这些方法,来抵御着那块放在他们面前的糖的诱惑。
终于,他们最终得到了两块糖,但这个过程让他们得到的远不只是这两块糖。
大约十二到十四年以后,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抵御住诱惑的孩子,在情感、社交方面,明显地比那些性急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做事效率,而且面对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慌乱无措,不会轻易崩溃,容易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那些没有抵御住诱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不果断,效率很低,自信心和责任心都不强。
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未来。
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是你特别想的事。
比如玩游戏,看电视,上课看课外书,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这些事,你就控制了你自己,反之你就被欲望所控制,就近的说,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往远处想,你也许一事无成。
3.故事:有个
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他又要了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重要的还在钓技。
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三、数学界泰斗(1)祖冲之: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以22/7和355/113分别作为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他提出的“密率”比荷兰人安托兹得出“密率”早一千一百多年. (2)《九章算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由古代数学家刘徽约在公元1世纪时所著,其中记载着负数的概念及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与现在教科书中有理数加减法则是一致的.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负数呢!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负数的国家.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
并且艾宾浩斯做了个著名的实验。
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
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
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
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五、游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是一门最简单的学科,我们这节课不用课本。
还其实数学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整门学科就只学0到9十个数,加上26个字母就完了,没必要用课本。
不信我们就用数学来做个魔术。
游戏一:我说:每个同学在心里随便想好一个数,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不管是谁,只要把计算结果说出来,老师就可以把你心里所想的那个数猜出来。
我把步骤写在黑板上。
(1)这个数+这个数;(2)所得的和×这个数;(3)所得的积-这个数的两倍;(4)所得的差÷这个数。
同学们开始各自忙乎起来,想尽办法难倒我,忙了一阵后,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报上自己所算得的数,我故做深思状态,然后才回答他们的问题,同学们见我深思后才能回答,有了种战胜我的喜悦。
可结果,我还是一一猜出每个学生所想的数。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展开讨论,教室里一片沸腾。
大家都想知道个所以然。
我说:这就是数学的奥秘。
想不想知道?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喊:想!接着我就用数学“奥秘”释疑。
(设心里所想的数是X,计算的结果是a,依计算步骤可得一个方程:[(x+x)·x-2x]÷x=a。
化简得2x-2=a,∴x=(a+2)/2 ,
所以只要把你计算的结果加上2,再除以2,就得出了你心里所想的那个数)。
大家听后豁然开朗。
游戏二:用六根火柴拼出四个三角形
六.学习要求:
数学课上课要求:
1、提前准备好课本、练习本及笔,并将其放在课桌上
2、预备铃响后,应迅速进入教室坐好,静候老师上课。
3、如有迟到者,必须喊“报告”,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入座。
4、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5、不随便说话,不交头接耳,不看与本节课无关的书籍,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
6、严禁上课吃东西、喝水,水杯、饮料瓶不要放在课桌上。
7、不允许趴睡,确实瞌睡,可主动站起听课。
8、不允许传、借学习用品、课本及其它物品。
课后要求:
1. 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自觉完成,不抄作业
2. 每天安排20分钟做好复习预习
3. 不懂就问,有问题及时弄懂,不要让帐越带越多。
作为任课老师,我会对大家是一视同仁。
我不想了解你的昨天.我只想看到你的今天和明天。
现在,大家是在同一条跑线上。
在我的脑子里是一样的;像一张白纸,看谁经过一年半裁的努力,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
”
同学们:成绩差,并不一定是智力差。
主要原因是可能是学习的方
法不当或没有下苦功。
学习好不代表你就是优秀,学习不好不代表不优秀,我更看重的是做人,你可以团结同学尊重老师,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等。
可能在大家心里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生活当中不就是买个东西算个数吗?生活中还要什么用啊,其实我小时候和你们有一样的想法,长大了才发现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呢?现在我引用科学家的话来说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无处不有重要贡献。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正因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一切科学到了最后都归结为数学问题。
哲学家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读历史使人明智,学逻辑使人周密,学哲学使人善辩,学数学使人聪明…”,也有人形象地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总之,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思考问题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精确,更深入简洁,更善于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