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研究实施方案名师精编资料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研究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也都举办了大型的诗歌朗诵会,热爱朗读背诵的人越来越多了。其实,我国几千年来,不仅是诗的大国,也是吟诵诗歌的大国,无数家庭一代一代的,就是在朗读、吟咏、背诵中走过来的。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世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源远流长和它的巨大凝聚力。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背诵、
积累古诗文,可以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熏陶,使他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历史渊源,文化的博大,文学的深厚。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各年级段的小学生都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其中,中国古典诗歌部分还列出了具体的背诵篇目。99年10月我们汶阳镇就在肥城课题组的指导下进行诗文诵读活动,老师们对背诵古诗词非常重视,但在实践中主要是叫学生反复多次地读,方法无疑机械了一些,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乐趣,效果不能说不好,但死记硬背过头了,久而久之,学生背诗有口无心,教师也迫于任务缺乏创造性。因
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古诗诵读”,重在朗读和背诵,不作多少讲解和分析。读”和“朗读”是不同的;“背”和“背诵”也是不同的。“朗读”和“背诵”是高一个层次的口头
表达艺术,不能像背电话号码似的,背得快,忘得快,没有情感的投入。古诗诵读的指导”正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背诵的基本知识、基本技巧,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当然,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讲究教学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读出美。让诗歌中强烈的感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胜境,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从而不知不觉由衷的喜爱上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社会价值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短短的几十个字里的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有的表达个人志向,有的抒发人间真情,其中精邃的思想、哲理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映照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有人曾这样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这话不无道理。儿时背诵,终生受益。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不仅现代心
理研究已证明,而且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物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历史卓有建树的名人,都有诵读古诗的习惯。学龄儿童具有其它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这一年龄段的人背熟的古诗,常能记忆终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开发记忆力。必须强调的是,记忆力也是一种资源,现在不去利用,不去开发,将来只能落个“老大徒伤悲”了。因为这种智力资源的“时效性”较强,最佳时间一旦错过,它的效能的发挥也就逊色多了。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与提炼,她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又中华民族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提高综合素质。为此,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1.精选诵读我国优秀的古诗文浩如烟海,老师可找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和心
、
《 、 。
理的唐诗、宋词、元曲 让学生阅读。古诗的挑选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生 活化。2.指导诵读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诵读。(1)多听、多 摹仿、多朗读让孩子多听听录音带中播音员的朗读。通过多听,揣摩哪些地方该读得重一些, 音拖得长一 些,哪些地方稍稍停顿一下,声音轻短些;还要处理好各种语气、语调等。但要避 免有意地 、机械地让孩子这里停一拍,那里停二拍。教师不要有一个模式,学生是有个性的, 每个学 生对对诗中形象、情味等,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诵 读, 拿什么腔什么调读都可以。只要真正进入角色,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 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 发 挥主动性、读出语文的味道,读出语文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2)讲故事 在学习古诗前,可以 先将古诗的内容编成一个非常优美的故事,吸收学生,激发起他们的学 习兴趣。或把诗人的创 作经过,编成故事告诉学生,如教材中的《李白思乡》和《咏鹅》, 都巧妙地将诗人的创作经 过与诗歌大意结合起来。再或者,将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讲给学生 听,如学到王安石的《泊船 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讲讲作者对诗中的“绿”字 ,曾先后用过“到”、“过”、“满” 等十几个字等。学到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讲讲 (3)
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是一对十分密切的姐妹艺术,所以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 图, 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利用多媒体、VCD 等 现代化教学 手段,把诗中静态的画面、文字,转为动态或立体的画面。如《江南》中的荷塘 ,《敕勒歌》 中的茂盛、一望无际的草原, 风》中的“解落三秋叶”“过江千尺浪”, 风吹落叶,掀起巨浪 的情景,如果用动态的画面展示,能大大增强学生对诗的理解与背诵。 简笔画是一种颇为有效 的地方式,不光是老师画,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动手,学了古诗后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 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与生活联系 学了《游子吟》,让孩子回家为母亲朗诵, 家长的欣喜与鼓励,会极大地增加孩子学习的动 力。学了《登颧鹊楼》,可以组织一次登高活
动,体会“更上一层楼” 孩子有了兴趣自己 也会联系生活,有的孩子看到爸爸天天要刮胡子, 就想起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多生动。(5) 历来古诗就讲究“吟”。在许 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我们也都能看到古代文人摇头晃脑吟唱诗句的情景。根据古诗的韵 调,许多专家与作曲家们将古诗也配上了典雅的音乐,唱一 唱,动一动,学生兴致高,乐于学, 背得快,也记得牢. 通过以上方法,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保持愉悦的心情,使学生乐学爱 学 3.创设浓厚的“诵读”氛围 为了使诗文气息满校园,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可视空间,或展 示学生的诗配画及诗词手抄报, 或设立大幅壁画、诗配画等,给学生以启示、激励、遐想和力 量。每天清晨,悠扬的古典音 乐伴随着同学们入校,踏着优美的乐曲诵读诗文。课外活动要出 现诵诗、唱诗、演诗等“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动人景象。
五、实验过程与方法
1.首先转变观念,不能为背诵而背诵。巴尔扎克曾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 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 。诗词不但是语言精品,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是我 们的民族血脉和精神底蕴。让学生不 能为背诵而背诵,而要认识到积累诗词,是为自己打下精 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 例如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生死 观。在诵读时,要让学 生懂得:读书在于明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抓住了其中的思想精华,学 生读起来就有感情, 就能荡气回肠。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读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时,那种不 断进取、立志攀登的精神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 草送别》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 不回的意 志,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因此,教师教学背诵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 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 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用 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炼、精湛的母语哺 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撒播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