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和解释和翻译等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 读。

题西林壁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题西林壁(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文学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题西林壁 》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以下是小编 跟大家分享古诗 《题西林壁》的解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句1/5。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 》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用: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的简单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的简单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的简单诗意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下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相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负面看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看庐山山峰矗立,从远处、近处、高处、高处看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相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不太熟悉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诗家喻户晓,诗中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助景物告诉人们一则哲理,就是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下面是关于苏轼的《》翻译以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古诗题西林壁的译文

古诗题西林壁的译文

古诗题西林壁的译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2、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 伏的山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看庐山成了 高耸入云的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诗人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汉 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 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文学家、词人、诗 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 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唐宋八大家”之一。
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
问题的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 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达标练习: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解诗题
题西书写林壁西林寺 墙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 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句
注释:
题:书写,题写。 不识:看不清。 只缘:缘,因为;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此,这;此山,这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 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 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古诗词】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蕴含哲理

【古诗词】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蕴含哲理

【古诗词】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蕴含哲理《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认清事物本质,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翻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是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中。

这首诗启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身处其中往往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

如果不全方位、多角度冷静客观地去观察与分析,就容易因为主客观的局限,被表象所迷惑,难以准确全面认识事物。

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

元丰九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

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

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

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
【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给大家分享了题西林壁古诗,一起来阅读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下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相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负面看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看庐山山峰矗立,从远处、近处、高处、高处看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相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不太熟悉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此诗描绘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用笔,表示观测问题应当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来恰当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即景用笔,谈论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无法辨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见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具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精播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更多了一个难以忘怀经验、挥洒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就是游历山水才存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到如此,观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著多样的内涵,它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相同,看看问题的出发点相同,对客观事物的重新认识难免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重新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打破狭小的范围,彻底摆脱主观偏见。

题西林壁白话译文

题西林壁白话译文

《题西林壁》是宋朝苏轼的诗作。

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如下: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
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 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诗中蕴含的道理:要想对某
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 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正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我们学过的课文《画杨桃》,说说你的理解。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 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此: 这
身: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不清楚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自己就身在庐山中。
问题探讨
1、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 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 面目?
填空:
不识大象真面目,——————
不识大海真面目,——————
不识———真面目,————要识——————,——————
横看成岭 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庐山真面目, 只 缘身在此山中。
壁 缘
背诗比赛
加 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从侧面看,是峻峭挺拔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横 看ຫໍສະໝຸດ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
奇峰陡峭
远看
隐天蔽日
近看 危崖险岩
从高处看 深沟幽壑
仰望
重峦叠嶂
问题探讨:
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联系
书写
墙壁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 山县人)作品大都挥洒自 如,明快豪放。多次被贬 谪,这是他贬谪途中写的 一篇游记,著有《东坡全 集》。与父亲苏洵、弟弟 苏澈称为“三苏”。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划分出诗歌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试说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
解的地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声音延长 强调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远近 不识 只缘
成岭 侧 成峰, 高低 各 不同。 庐山 真 面 目, 身在 此 山 中。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