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2.2 长安城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当时的“五陵少年”一词,即是对这些陵邑中 醉生梦死、惹是生非的纨绔子弟的称谓。
汉长安的规划成就:
1、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 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 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 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 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水系是在城 西北引漳河 水,由三台 下流铜雀苑 及宫殿区, 分流一部分 至坊里区, 由东门附近 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 除铜雀苑外, 城西有文武 苑,北城外 有芳林苑, 其东有灵芝 苑等。
2.4宫殿建筑群的 布置很严整,正中
宫城部分,入宫 门为一封闭形广 场、经过端门至 大殿前广宽的庭 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 殿前左右有钟楼 及鼓楼。东部的 宫殿官署区布局 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 边为各种官府衙 门,形成重重院 落,后半部为后 宫为曹操居住之 用,是按照“前 朝后寝”的制度 规划的。
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经济萧条
3.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 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在少 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
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
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4.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 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 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
汉 高 祖 在 秦 的 离 宫 —— 兴 乐 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 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 经汉惠帝、汉武帝历代帝王的修 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 桂宫、北宫、明光宫五组宫殿为 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 仓库等附属建筑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长安城的历史变化有哪些

长安城的历史变化有哪些

长安城的历史变化有哪些概述长安城位于中国的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古都之一。

自公元前202年建成以来,长安城经历了数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代表。

本文将简要讨论长安城的历史变化,带您了解这个古老城市的沧桑史。

前秦时期长安城最早建立于秦朝时期,当时被称为“雒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首都。

雒阳城规模庞大,建筑宏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然而,秦朝统一中国后不久便灭亡了,雒阳城也逐渐陷入衰落。

西汉时期随着秦朝的灭亡,雒阳城变得一片废墟,直到西汉时期才重新兴盛起来。

当时,雒阳城改名为“长安”,成为了西汉的首都。

西汉时期,长安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风格也更加华丽壮观。

长安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隋唐时期隋朝建立后,长安城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然而,隋朝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很快就被唐朝取代。

唐朝时期,长安城进一步扩展,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内有宫殿、庙宇、寺庙、市场和居民区,人口超过百万。

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代表,文化繁荣,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就。

元明清时期唐朝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进入宋朝时期,长安城再次萎靡不振。

直到元朝建立后,长安城重新兴盛起来,成为元朝西北部的行都。

然而,元朝的统治并不稳定,长安城的繁荣也只是短暂的。

明朝建立后,长安城逐渐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开始渐渐沦为地方性的城市。

清朝统治下,长安城进一步衰落,城墙被拆除,许多古建筑也被破坏。

现代时期20世纪初,长安城开始重现生机。

随着陕西省城市规划的重点发展,长安城重新崛起为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长安城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商业区和旅游景点。

结论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历经数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

从秦朝的雒阳到隋唐的长安,再到现代的陕西省城,长安城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齐东方里坊是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聚居方式、生活方式,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合起来,运转着城市的生命活力。

里坊作为一种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几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它在世界古代城市中是独创而且几乎独有。

因此,研究中古时期城市的里坊问题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发表了精辟地见解,也有不同意见和未涉及的问题1。

里坊格局下所产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群体面貌,甚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

因此,里坊制度的出现、内部结构特征、时代变化、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在古代城市设计上的影响仍值得作系统性的探讨。

一、“里”与“坊”的异同“里”和“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大量的研究论著中常常被连用为“里坊”。

或以为隋代以前多称“里”,其后多称“坊”。

“里”为正规名称,“坊”为俚俗之称。

“里坊”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讨论城市布局时无关紧要,如果深入考察城市内部规划,探讨里、坊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时,两者的异同必须加以分辩。

“里”作为居住形态,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当时还称之为邑、闾。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毛传曰:“里,居也。

”《尔雅》卷二《释言》:“里,邑也。

”《礼记》郑注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周礼》卷二二《地官》闾胥云:“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二十五家为闾。

”2《管子》还有周详并涉及到内部管理的记载: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闾闬不可以毋阙,宫垣闭不可以不修。

……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闾闬无阖,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

……明君者,闭其门,塞其途,弇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

故罪罚寡而民以治矣3。

“里域”是人们居住的区块,内部的居所之间有墙和门相隔。

周代城乡有国、野之分,城的中心由国君和卿大夫占据,一般平民居住城郊,郊外是从事农耕的人。

长安城的历史演变

长安城的历史演变

长安城的历史演变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现在是今天的西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

长安城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代,它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历史背景长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长安最初是一个小镇,但随着西周王朝的兴起,长安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后,秦国崛起并统一中国,将长安建设成为秦朝的首都,标志着长安作为中国帝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的确立。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长安城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改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决定将首都迁至长安,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

秦朝期间的长安城规划严谨,宫殿、城墙、街道等建筑和设施都得到了精心设计和建造。

长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东亚一流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秦朝的衰亡和汉朝的崛起,长安继续保持其地位。

汉朝统治者进一步扩大了长安城的规模,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

长安成为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的都城,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长安城的又一个转折点。

隋朝的统一,长安成为了隋朝的都城。

受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长安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

但隋朝的统治不稳定,很快被唐朝接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大唐盛世”。

在唐朝的统治下,长安再次成为了繁华和繁荣的象征。

唐朝的长安规模更大,城市规划更加宏伟,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商品,成为东亚最大的都市之一。

长安的城市布局、街道规划、宫殿建设以及文化繁荣都成为了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标志。

五代十国到现代五代十国时期,长安城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战乱,长安城的地位逐渐下降,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

唐朝灭亡后,长安城多次更换统治者和政权,经历了一段较为动荡的历史。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简介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简介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简介引言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城承载了多个朝代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本文将就关于长安城的史料进行简要介绍。

史前时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长安城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史料主要是考古发现的遗址、工具和陶器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住和生产方式。

历史文献记载长安城的正式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当时的西汉皇帝刘邦将其设为都城,称为长安。

往后的几百年里,许多历史文献对长安城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汉书》中有关长安城的记载是最早的,其中包括了长安城的规划、宫殿建筑、城墙布局等。

其他诸多历史文献,如《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等,也都留下了大量关于长安城的史料。

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内容繁多,包括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政治中心的建设、经济繁荣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史料,我们能够了解到长安城在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考古发现除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也是了解长安城的另一重要途径。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被视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形象逼真,还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制度和生活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考古发现,如城墙遗址、宫殿遗迹、墓葬等。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长安城的建筑风格、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考古史料与历史文献相辅相成,为我们还原古代长安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结论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都城,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供我们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读和对考古发现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长安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这些史料为我们揭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虽然在这篇文章中不能包含具体的网址和联系方式,但读者可以借助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源,深入了解长安城的更多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 东晋(317—420)共104年 •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 重建晋王朝,建都于建康,史称东 晋。 • 广大的北方地区则成为入主中原的 不同少数民族首领所建诸政权的逐 鹿舞台,史称五胡十六国。这种状 况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才大体结束。 • 而南方政权在公元420年,被刘裕代 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历史由 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阊阖门遗址
阊阖门复原示意图
汉魏洛阳故城东北墙遗址
铜驼大街
金墉城
金墉城北靠邙山,南依大城, 地势高峻险要。其建设始于 曹魏,系曹丕定都洛阳时, 模仿邺城三台之制,而在宫 城之外构建,以为屏障皇宫 的重要军事堡垒。北魏继承 了这一做法,将金墉城加以 扩建和加固,以拱卫宫城。 金墉城位于洛阳内城,即宫 城的西北角。
邺南城布局特点及其影响
• 全城有明显的中轴线。里坊、市场 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龟形城。 • 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 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 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 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
2、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
• 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先后有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后唐、后晋 等9个王朝在此定都。 • 曹魏、西晋、北魏洛 阳城实际上是沿用了 东汉洛阳城,所以学 界经常称之为“汉魏 洛阳城”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植作《铜雀台 赋》,曹操大为赞赏。 • 曹操持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蔡邕[yōng]之 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她,让她演唱 “胡笳(jiā)十八拍”。 •
元末时,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 部份。到了明末,铜雀台大半被 漳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除金虎 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 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大水和 战火,淤埋于地下。

长安城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意义

长安城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意义

长安城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意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它承载了两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从建都西周到唐代,长安先后成为14个朝代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来探究长安城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发展长安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幽王时期,周武王之孙周公旦成立了周朝的都城镐京,奠定了长安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雏形。

从此,这座城市成为历代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成为了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长安成为了帝王的根据地。

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而西征,定都长安,曾大兴土木修建雍州府城,被称为"万世不朽之城"。

公元2年,西汉迁都长安,置长安校尉,实行总制,使长安开始不断壮大。

随后,唐玄宗在贞观年间重修长安城墙,使得长安城变得坚实严谨,成为了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随着时代的演变,长安城也逐渐被其他城市取代。

五代十国时期,长安遭遇火灾和消沉,宋朝定都汴京,长江流域的文化开始盛行,长安的文化地位逐渐下降。

到了明清两朝,随着北方防御线的转移,长安也逐渐被其他地方取代。

但是,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二、文化意义长安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代表,代表了古代都城的最高水平。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长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首先,长安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汉唐时期的经济、政治中心,长安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质财富,也聚集了大批文化名人。

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李白等唐代文人墨客都曾在长安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诗篇。

长安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具有较高的文化威望。

到了唐朝,长安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遗存下来的文物,如排云殿、万岁楼、鹿鸣宫等很好地证明了长安高度文化发达的历史。

其次,长安也是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

古代的长安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里交流和贸易。

北大考古学1993-2016真题题库剖析

北大考古学1993-2016真题题库剖析

北大1993-2016专业题及答案1993年考题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

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5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

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有哪些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有哪些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有哪些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都城之一,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它不仅是秦、汉、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古代文献记载古代文献是了解长安城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长安城的详细记载。

这些文献记载了长安城的建城历史、城市布局、宫殿建筑、市场街道、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考古发现考古学的发展为长安城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长安城遗址的许多重要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这座古城的真实面貌。

例如,长安城的城墙遗址、宫殿基址、道路网格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出土,都为研究长安城的规模、结构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的材料。

文物和艺术作品长安城的文物和艺术作品也是研究其历史的重要资源。

包括各种雕塑、壁画、陶器、金银器皿等在内的文物,不仅反映了长安城的物质文化,还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趣味。

这些艺术作品和文物,为我们理解长安城的社会风貌、民众生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直观的窗口。

历史地理研究长安城的历史地理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对古代地图的研究、古今地理位置的对比以及地形地貌的分析,学者们试图还原长安城的历史面貌和地理环境。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长安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布局和环境变迁。

文献汇编和研究著作除了原始史料和考古资料,关于长安城的研究著作和文献汇编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化研究者对长安城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专著,对长安城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总之,关于长安城的史料丰富而多样,通过这些史料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这座古都的历史和文化,揭示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考古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魏晋南北朝考古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一 、 曹 魏 至 十 六 国 时 的 邺 北 城



邺北城



漳河




邺南城



一 、 邺北城来历
曹 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曹操自领冀州, 进而统一了黄河流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为魏 公,在邺“建魏社稷宗庙”。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
东魏、北齐、隋唐的
邺 都城,都产生了重要 北 影响。

一 、 曹 魏 不仅是饮宴赋诗的场所,更具有军事作用, 至 对后世都城(北魏)也影响深远。 十 六 国 时 的 总之,曹魏时期的邺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 邺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北 城

、 曹 魏 、 西 晋 洛
曹丕称帝(220年)建魏后,定都洛阳。 西晋受禅于曹魏,也以洛阳为国都,至永 嘉六年(312年)西晋南迁。曹魏、西晋 以洛阳为都共九十余年。曹魏都洛后,对 城垣及都城格局做了一些重要的修复与改 建。结合文献资料,可以归纳出以下几处:
六 ✓ 建安九年(204年)实际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
国 ✓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因邺城是“王
时 业之本基”,遂为曹魏的都城之一 。
的 ✓ 十六国时期(335~370年)后赵、冉魏、前燕均
邺 北 城
建都于邺北城。 ✓ 北朝时期东魏和北齐(534~577)建都于邺南城,
邺北城仍继续使用。 ✓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攻邺后废弃。


一 、 曹 魏 至 十 六 国 时 的 邺 北 城
一 (二)布局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来探索。

以下是我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转型。

各地出现了许多遗址和文物,它们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人们生活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考古学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和研究这些遗址和文物来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在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发现。

例如,在洛阳的魏晋陵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陶俑和文物。

这些陶俑形态各异,包括官员、士兵、马车和动物等,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和青铜器,这些器物不仅考古学家们提供了关于手工艺技术的重要信息,也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除了墓葬和文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线索。

在南京的建康城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和城墙等建筑遗迹。

这些遗迹不仅揭示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状况。

此外,墓志铭和碑文也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墓志铭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家庭背景、成就和贡献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而碑文则记载了当时的政治事件、文化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等。

通过对这些墓志铭和碑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领域也有许多令人称奇的考古发现。

瓷器、壁画和雕塑等艺术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和审美追求。

特别是石窟艺术,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有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总结而言,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通过发掘和研究墓葬、建筑、文物、碑文和艺术品等,我们可以还原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

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

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

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1. 引言说到中国古代建筑,那可是个大话题!尤其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简直就像建筑界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筑,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就像换衣服一样,总有新花样。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顺便挖掘一下那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2. 两汉时期:繁华与奢华2.1 都城的基础先说说两汉时期。

那个时候,长安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简直是全国的“中心”。

长安城就像一块大蛋糕,外面有护城河,里面还有高墙。

城里的街道规整得就像棋盘,商铺林立,熙熙攘攘。

想想啊,那时候的市民真是过得滋润,吃喝玩乐样样不缺。

2.2 建筑风格再说建筑风格,那可是相当讲究的。

汉代的宫殿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像是在对外界宣示:我们就是这儿的王者!而且,建筑用的材料也是相当讲究,木材、砖石都能见到。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肯定是大好的,仿佛走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时都有英雄出场。

3. 魏晋南北朝:变化与融合3.1 魏晋时期的文人气息进入魏晋时期,社会变革,文人风气兴起。

那时的建筑风格变得更加细腻,甚至有点文艺范儿。

比如,那些书院、竹林等建筑,简直就是诗人们的栖息地,大家在这里吟诗作对,谈笑风生。

建筑不再单纯是居住的地方,更像是文化的载体。

3.2 南北朝的多元化再说南北朝时期,哎呀,这可是一场建筑风格的“混战”。

南北朝的都城,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

北方的建筑大气磅礴,像是武将出征时的气势;南方的则更加温婉细腻,仿佛是在诉说着江南水乡的柔情。

两者之间的碰撞,简直就像在进行一场建筑的“音乐会”,各自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4. 建筑的背后:人文精神4.1 建筑与生活其实,建筑不仅仅是砖瓦堆砌的,更是历史的缩影。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提升。

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变得宽敞明亮,大家在这里聚会、聊天,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奢华,而是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你想啊,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写字,生活得多惬意。

魏晋南北朝考古2.2 长安城

魏晋南北朝考古2.2 长安城
2020/12/8
+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 铸币和冶炼的作坊,如长安县窝头寨,有一钱范 遗址,出有“长生未央”“上林”“延年益寿” 瓦当,还有大量的陶范,五铢阳文范祖,阴刻背 范及范头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 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 心“上林三官”(上林、技巧、辨铜(六厩))。 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 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 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 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 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 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 此。
2020/12/8
王国 ----------- 双城制(宫城& 郭城) 帝国 ------------ 三城制
北魏洛阳城
隋大兴* 唐长安
+ 刘庆柱先生曾经把上起夏商, 夏至宋元各朝代都 城的发展演变进行过一个比较。他提出,在一直 到战国时期的王国时代,列国的都城多由宫城与 郭城共同组成(宫城是王室使用的, 郭城是普通 百姓居住的。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形成小 城在大城内或者小城与大城相邻的“双城制”结 构。而在后来的帝国时代,中央官僚发展起来并 开始占据了独立的区域,也就是在原有的双城制 基础上又新加一个小城,形成了一种“三城制” 结构。汉长安城内发现有多座宫城,它应该归入 哪种都城制度呢?
宣平门:又叫东都门,后汉称青门。出此门是往东去的交通要道,汉时霸上送迎往 来,都要经过此门,所以史书上记载较多。
清明门:或叫籍田门,因为门外有籍田仓。籍田,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孟春正月, 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以此表示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清明门外 可能有籍田和灵星祠(《郊祀志》云:“高祖五年,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 牲用太牢。祭祀的是天田星,主稼穑)、先农祠(即神农炎帝)等,皇帝每年要在 开春时从此门往东亲耕籍田或祭祀农神。

第五章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第五章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第二节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墓葬
一、洛阳北魏帝陵 二、南京六朝帝陵 1.六朝(229---589年)指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 丹阳、江宁一带)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个朝代。 2.史籍上记载,六朝时代的陵墓,属于帝后王侯的共 计71处。 3.六朝墓葬特点: (1)选址:墓葬所选之地,一般要“背倚山峰,面临 平原”。 (2)依山开凿大型墓坑,砖砌墓室(墓室壁面多嵌砌 大幅砖画)。 (3)墓前营建享堂和石刻。
(4)穿过神道,即到棂星门前,门已坍毁,现只有六个 石雕柱础。经棂星门绕孙陵岗(今梅花山)的北麓,来到 一条御河前面,从御河桥往北到方城宝顶,建筑物开始按 南北中轴线固定下来,不再变更方向。 (5)过御河桥缓坡而上约200米,迎面有一道红粉围墙, 即是明孝陵正门,称紫金城大门,正中大门上书“明孝陵” 三字 。门内,陈列着清代皇帝谒陵时留下的墨迹碑刻。 其中以御碑亭内康熙皇帝手书的“治隆唐宋”碑和乾隆皇 帝的行书诗碑最为突出。 (6)过御碑亭向北就是孝陵的主建筑“祾恩殿”,即 孝陵殿。原为重檐九楹,殿基长67.5米,宽28.5米, 有大型柱础56个,建在3层须弥座台基之上。已毁,现 存享殿为光绪年间在原地上重建。殿内挂有明太祖及马 皇后像。
六、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遗址
(一)元大都城
1.元大都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 其以北部分。 2.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辟 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 3.外城全城南北长7600米,东西长6700米,总面积约 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 的偏东部。 5.全城的规划设计,均以汉族统治者建都的思想为主 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
五、北宋东京 1.中国北宋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及其周 围。 2.东京城平面呈东西略短的长方形,由内向外依次筑 有皇城、内城、外城,并筑有护城壕沟。 (1)外城(郭城、罗城)周长近30公里,城墙夯筑, 现一般埋在今地面下约4米深,底宽30米左右,高6~9 米,顶部残宽近4米。外城有12座城门,四周有护城河, 宽约40米,距今地面深11米左右。 (2)内城(阙城)是衙署、寺观和商业集中的地方。 周长9公里,南墙位于现存明清城南墙北约300米处, 北墙位于今龙亭大殿北约500米处,已探出朱雀门(内 城正门)。内城朱雀门直通外城南熏门的大道是御街, 为南北中轴线。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文化大观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文化大观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文化大观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长安城则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心。

作为东方世界的首都,长安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大观。

一、长安城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重要城市。

最早的长安城可以追溯到周朝,在秦朝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长安城定为西安,成为中国古代几个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汉朝时期,长安城更是发展成为了东亚最大的城市。

盛唐时期,长安城更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其面积达到了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

作为当时的首都,长安城拥有壮观的宫殿、寺庙、市场和街道等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二、长安城的文化氛围长安城作为盛唐时期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氛围。

当时的长安城人口极为密集,人才辈出,涌现各种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文学艺术长安城是盛唐时期文学艺术的中心。

当时长安城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大家。

这些文人墨客的诗歌、散文、绘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被后世传颂至今。

2. 科技发展长安城在科技领域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当时的长安城是东亚最大的城市,城市规模庞大,交通发达,市场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盛唐时期,诸如铅锡铁、制瓷术、火药、水运等科技方面都有了重大的进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

3. 宗教信仰长安城也是盛唐时期宗教信仰的中心。

当时的长安城是佛教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佛教建筑如大雁塔等更是成为当时的地标。

此外,伊斯兰教、儒教、道教等宗教也在长安城广泛传播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

三、长安城文化的影响长安城盛唐时期的文化影响深远,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限于长安城和唐朝,更是对整个中国甚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城解读

长安城解读

长安城解读长安城,古称镐京,是中国古代著名都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它位于今日陕西省长安区,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首都之一。

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曾经是璀璨的文化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如大雁塔、兴庆宫、法门寺等。

这座城市承载了无数历史事件,见证了无数文化传承,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与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长安城建立于西周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有着悠久历史的都城。

在历史长河中,长安城被建立、破坏、重建多次。

它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如秦、汉、唐等,每个朝代对长安城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突出表现,使得长安城在中国古代都城中独具特色。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连续六个朝代的首都,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从盛世到衰落的历程,也承载了无数文化传承。

文化遗产长安城在历史上是繁荣昌盛的,这也使得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在唐朝时期,长安城被称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有数以万计的文化名人聚集于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雁塔、兴庆宫、法门寺等建筑物至今仍可见,这些遗产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社会风貌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不仅是文化中心,也是政治、经济中心。

它汇聚了各地的商人、官员、文人等,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

在长安城,人们交流思想,开展生意,参与政治活动,创作文学艺术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都城文化。

这种社会风貌不仅影响了长安城当时的历史走向,也对后世的文明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语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解读长安城,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长安城的历史沉淀、文化遗产、社会风貌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与历史。

毫无疑问,长安城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安城的发展史总结

长安城的发展史总结

长安城的发展史总结
长安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的长安是汉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长安先后成为了多个朝代的都城,包括唐朝、北周、北魏等。

在唐朝时期,长安更是成为了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长安、唐长安和现代长安。

古长安时期,长安是一座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城市规模较小,主要以官员、士兵和贸易商人为主要人口。

其建筑风格主要以宫殿、庙宇和城墙为主。

唐长安时期,长安成为了一个拥有超过两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其中包括许多外国商人和学者。

唐朝的皇宫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大雁塔、小雁塔和太和殿等。

现代长安则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崛起的一个新城市。

长安现代服务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如华为、中兴等。

城市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变化,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

总的来说,长安城的发展史是一部历史的长卷,记录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城南是南斗形,城 北是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为斗城是也”。因此一些
学者认为长安城曲折的城墙是效法天象而修建的,但多数学 者则认为城墙的曲折是受到宫城的位置及城外河流的影响。
城墙上设有一共十二座城门 ,每面三座。城墙四面各开 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 东西两侧为覆盎àng门和西 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 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 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 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 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 和雍门。
迄今,对长
2) 平面布局与安城的考古 调查与发掘 主要建筑 已经开展了 半个多世纪 汉长安城平面为不规 年。 则方形,周长约 25,000米,总面积约 3,600公顷(36km2)。 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 倍。
据实测,东墙长5916.95 米,西墙长4766.46米, 南墙长7403.03米,北墙 长6878.39米,合计 25014.83米。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2节 汉代都城 2.1汉长安城 1)地理位置与选址原因 2 )平面布局与主要建筑 3 )兴建过程与意义
王国 帝国
血缘纽带 地缘政治
中央政权管辖的领域增大,政府职能增多
西汉城市系统
秦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标志 着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王国时代的结束和以地缘政治为基 础的帝国时代的开始。随着帝国取代王国,中央政权管辖 的领域增大,政府职能增多。因为秦王朝的统治仅仅维系 了十几年,许多制度的实施,思想的转变都不得不留给了 后继的西汉王朝来实现。为了应对社会政治构架的扩大化 与复杂化,西汉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套等级化的 城市系统,来推行与稳固它的统治。
2020/12/8
+ 长乐宫:长乐宫在汉长安 城的东南隅,又称东宫, 是在秦都咸阳“渭南”的 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 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 刘邦徙居此宫,受理朝政。 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 称为“东宫”,西汉末年 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 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 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 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 殿、临华殿、长信宫、长 秋殿、永寿殿、神仙殿、 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 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 和西门外有阙。
汉长安城主要宫殿与其它建筑
+ 长安城的面积远大于其它汉代城市。汉长 安城中至少40%的面积被几座宫城所占据, 包括位于东南角的长乐宫,西南角的未央 宫,未央宫以北的桂宫与北宫。而在城西 墙外,在汉武帝时期曾经修建了奢华的建 章宫。在上述地点都发现有宫城城墙与宫 殿台基的相关遗迹。明光宫是见于文献记 载的另一座重要宫殿,但是有关它的具体 情况还不很清楚。这些宫城是供皇家生活 起居的场所,也是中央政府机构办公的地 点。
2020/12/8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西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 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 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 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肮,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
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肮而拊 其背也.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
宣平门:又叫东都门,后汉称青门。出此门是往东去的交通要道,汉时霸上送迎往 来,都要经过此门,所以史书上记载较多。
清明门:或叫籍田门,因为门外有籍田仓。籍田,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孟春正月, 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以此表示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清明门外 可能有籍田和灵星祠(《郊祀志》云:“高祖五年,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 牲用太牢。祭祀的是天田星,主稼穑)、先农祠(即神农炎帝)等,皇帝每年要在 开春时从此门往东亲耕籍田或祭祀农神。
一,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水资源充沛(泾、渭、灞、浐、沣 、滈、涝(潦)、潏(yù)八水绕长安),农业发达。特别 是经过商鞅改革以后秦国多年的经营与积累,已经成为当时 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
二,关中平原四周山岭环绕,东有函谷关(灵宝境内,老子 著述道德经之地)扼守与山东各地交通的道路,南有武关( 丹凤县境,是秦楚的分界点),西有散关(又称大散关,位 于今宝鸡大散岭上,是古代川陕的分界点),北有萧关(位 于今宁夏固原东南,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 交往的主要通道),地理形势易守难攻,具有明显的政治与 军事优势。
帝为太子时,……初居桂 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 楼门,不敢越驰道,西至 直城门,得绝,乃度。还 入作室门。
------汉书 成帝纪
汉长安的排水设施,主要是在城 门的地下埋筑宽大的涵洞。直城 门和西安门下都发现了用砖石砌 的券顶涵洞,宽约1.2-1.6,高约 1.4米左右。此外,在建筑城墙时 ,还预先有计划地将一些断面成 五角形或圆形的陶制水管埋入墙 基,也用以排水。
1) 地理位置与选址原因
西汉王朝建立后,定都何处产生了分歧,主要有 两派:一派是主张建都洛阳,以追随刘邦打天下的 群臣为代表,他们的祖籍均在关东;一派以娄敬为 代表,主张定都关中,张良积极支持,理由是关中 被山带河,四面有山关之固可守,猝然有变,百万 之众可具备,进可功,退可守。刘邦分析了当时的 形势,采纳了定都关中的建议。
+ 城墙为夯土版筑,黄土夯砌而成,横剖面呈上窄下宽的梯 形。底宽约16米,现存残高可达10米。(《三辅黄图》卷 一记载,汉长安的城墙“高三丈五尺”(合今8.23米)), 墙内外向上有收分,倾斜度各为11度。
+ 城外有宽40-50米,深约3米的环壕围绕全城。
2020/12/8
南斗六星是人马座的 一部分恒星,六颗亮 星在南天排列成斗( 或勺)形。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南岸,现西安市故 城的西北。这一地区在秦时属于秦都 咸阳的一部分。 汉高祖刘邦于前202年在汜水之阳即帝 位,当时定都洛阳。第二年定都关中, 选定长安作为都城。由于汉初连年的 战乱,经济力量不足,所以也没有能 力一下子建一个都城,所以长安城的 建设经历了前后约一百年的时间。
2020/12/8
+ 其中霸城门、直城门、宣平门、西安门都经过了 发掘,其他的城门也都做了勘探,找到了遗址。
&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建筑有门楼, 城门内侧有守卫人员用房。
+ 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 等文献相吻合。
2020/12/8
在长安城中发现有十纵九横的街道,大体符合文献中长 安城“八街九陌”的记载。每条街道也为三道并列,中 间一条为驰道,专为皇帝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